- 留守兒童狀況調研報告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留守兒童狀況調研報告(通用11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報告使用的次數愈發(fā)增長,報告中涉及到專業(yè)性術語要解釋清楚。為了讓您不再為寫報告頭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留守兒童狀況調研報告(通用11篇),歡迎大家分享。
留守兒童狀況調研報告 1
xx市位于湘西南部的雪峰山東麓,南嶺山脈北緣,資水上游,地處邵陽市西南五縣中心,總面積1549平方公里,轄17個鄉(xiāng)鎮(zhèn)、2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75萬多人,且80%以上的人居住在農村,屬于典型的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和城鄉(xiāng)戶籍制度的放寬,許多農民外出進城務工,勞務輸出成了農民致富圖發(fā)展的一條重要途徑,也成了他們家庭經濟的重要來源。大人進城務工了,可孩子仍然留在農村,他們的現狀令人擔憂,已經成為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
一、基本情況
農村“留守兒童”是指農村地區(qū)因父母雙方長期外出進城務工,而孩子被留在戶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雙方共目生活在一起的兒童。據調查統(tǒng)計,xx市目前17個鄉(xiāng)鎮(zhèn)共有農村“留守兒童”119629人,占全市總人口的15.1%。按年齡段分布如下:0—5周歲33473人,占“留守兒童”總數的27.9%;6-10周歲35785人,占其總數的29.4%;11-16周歲50371人,占其總數的42.7%。
二、監(jiān)護方式
根據農村世代相傳的習慣,對孩子的看護及.教育,主要由父母親承擔。現在,情況出現顯著變化,為了生計,父母親要出去務工,增加家庭的收入,狠心把孩子留在家里,交給其他人進行監(jiān)護。以xx市的灣頭橋鎮(zhèn)、鄧家鋪鎮(zhèn)兩鎮(zhèn)的情況來看,父母雙方外務工后,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方式主要有以下五種:
第一種方式:隔代監(jiān)護。主要由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進行監(jiān)護。這種監(jiān)護方式主要集中在0-5周歲、6-10周歲兩個年齡段的孩子上。也是目前農村“留守兒童”的主要監(jiān)護方式。
第二種方式:上代親戚監(jiān)護。主要由孩子的叔叔、姑姑、舅舅、姨等進行監(jiān)護。主要集中在6-10周歲年齡段的“留守兒童”身上。
第三種方式:同輩監(jiān)護。采取家中年齡較大的哥哥、姐姐帶弟弟、妹妹的方法。主要集中在由11-16周歲年齡段的孩子負責照顧0-5周歲、6-10周歲年齡段的孩子。
第四種方式:自我監(jiān)護。俗話說得好:“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就是自我監(jiān)護的最好表現形式。主要集中在11-16周歲年齡段的孩子身上。
第五種方式:寄宿制全托。就是把孩子完全托付給學校老師或信得過的其他人,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代管家長”,這種監(jiān)護方式,各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有,且發(fā)展勢頭比較強勁。
三、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調查結果表明,父母外出務工后,由于上面五種監(jiān)護方式各自存在不同的利弊,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在生存狀況、安全意識、理想信念、人生態(tài)度、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等10個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值得注意。
1、生存狀況的缺失。父母外出務工后,只是不定期地給孩子寄錢。孩子在家收到父母的匯款,由于年齡小,缺乏計劃性,有錢就毫無節(jié)制地亂花一通,沒錢或少錢時就飽一頓饑一頓,導致身體消瘦,營養(yǎng)不良,嚴重損害了身體的正常發(fā)育。這種現象在自我監(jiān)護和寄宿制全托年齡段的孩子身上表現最為明顯,幾乎65%以上的孩子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營養(yǎng)不良現象。
2、愛的缺失。父母雙方和孩子長期不在一起,缺少溝通,無論什么事情都要孩子自己作主,由于受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農村“留守兒童”大都表現出自私、偏執(zhí)、冷漠的性格特點,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缺乏愛心、容忍心和正義感,甚至連中國最傳統(tǒng)的“孝心”二字也不能理解。
3、安全感的缺失。就農村“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而言,調查結果顯示,父母的外出給孩子的安全帶來了更大的安全威脅。由于農村居住比較分散,孩子的自我防范能女弱、辨別是非的能力差,被拐賣、意外傷害與意外死亡等問題時有發(fā)生。逃學、上網、早戀甚至違法犯罪等現象屢見不鮮。如鄧家鋪鎮(zhèn)一“留守兒童”鄧某,由爺爺、奶奶監(jiān)護,每天早晨吃完早飯就背著書包和同學一起去上學,下午獨學按時回家。老師見他一個星期沒有來上學,以為家里出了什么事或者是生病了,上門家訪,一探究竟,原來上學期間,中途他就和社會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玩去了,讓人哭笑不得。
4、心理的缺失。良好的家庭氛圍、和諧的親子關系,對孩子的健康人格與美好心理的塑造有著重要的影響。據調查,農村“留守兒童”中55.5%的人表現為任性、冷漠內向、孤獨、對父母充滿怨恨,21.6%的表現為柔弱無助、自卑閉鎖、寂寞空虛、不愿與人交流等,18.3%的表現為盲目反抗、逆反心理強等,4.6%的表現為缺乏自信、心理負擔重等。
5、思想品德的缺失。留守兒童由于缺乏家庭的有效監(jiān)護,其思想品德、行為的發(fā)展呈現出一定的問題。調查發(fā)現,由于父母的外出,對子女思想道德教育不夠重視,造成了許多留守兒童思想道德出現真空。主要表現為:放任自流,不服管教,違反校紀,小偷小摸,拉幫結派,打架斗毆,缺乏正義感、愛心等。
6、學習的缺失。父母外出務工后,直接影響到對孩子的學習輔導、監(jiān)督、教育等各個方面。主要表現為孩子的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成績下降等。
7、人生觀、價值觀的缺失。部分外出務工者由于對子女進行倫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生活照顧較少,產生負疚感,于是在金錢上、物質上盡可能地進行最大限度的補償,這種作法,極易形成孩子功利主義價值觀和享樂主義人生觀,養(yǎng)成好逸惡勞、奢侈浪費、亂花錢、擺闊氣的陋習,并直接導致新“讀書無用論”、“拜金主義”等錯誤思想產生。部分監(jiān)護人對自律能力差的“留守兒童”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使他們紀律散漫,道德品行較差,不遵守學校規(guī)章制度,遲到、曠課、逃學、說謊打架、迷戀桌球室、網吧和游戲廳等。對這些“問題兒童”的種種行為問題,監(jiān)護人、家長、學校等方面都感到棘手。
8、世界觀的一缺失。父母外出務工后,由于受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再加至政治上不成熟,容易人云亦云,對世界的看法存在諸多偏頗。如:不愛紅裝愛錢莊(裝)、游戲人生、盲目追星、虛榮心強、不顧實際盲目攀比,把賺錢、發(fā)財當作人生奮斗目標等。
9、自信心的缺失。部分農民工認為,農村孩子學業(yè)有成的機率不高,國家對大中專院校的畢業(yè)生不包分配,辛辛苦苦送子女讀書到頭來還是打工。因此,對孩子的學習總體期望值較低,將孩子的學業(yè)定位在完成九年制義務教育拿到初中畢業(yè)證上,其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受父母的影響,孩子無形當中便失去了自信心,無論干什么事情,都是抱著一副無所謂的態(tài)度,缺乏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的精神,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10、人才的缺失。青少年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少年強則國家強,少年興則國家興。農民工外出務工,雖然帶動了經濟的發(fā)展,但也留給我們更多的思考:祖國的繁榮富強,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辛勤勞動來實現的,如果中間缺失了一代人,那又會怎么樣呢,大家不妨認真思考一下。
四、幾點探討建議
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與否,直接影響到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構建與整個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同時,從目前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狀況來看,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將在一個時期內長期存在。因此,我們必須從法律上、制度上、行動上整體地把這個問題納入到社會經濟發(fā)展的總體目標中加以解決,才能夠標本兼治,徹底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調查結果表明,必須做好“四個統(tǒng)籌”發(fā)展,切實做到“四個到位”,扎實做好“四個工程”,真正構筑起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綠色通道。
(一)切實做到“四個統(tǒng)籌”發(fā)展
1、統(tǒng)籌發(fā)展城鄉(xiāng)教育。降低城鎮(zhèn)中小學招收農民工子女入學的門檻,讓農民工進城務工帶著子女一同進城入學,真正落實流動兒童教育問題的解決,從而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
2、統(tǒng)籌發(fā)展城鄉(xiāng)醫(yī)療保障體系。使農民工與城鎮(zhèn)職工一樣享受醫(yī)療保障,解決老有所醫(yī)的問題,免除他們的后顧之憂。如:目前農村實行的農村合作醫(yī)療,就是一個有益的嘗試。
3、統(tǒng)籌發(fā)展城鄉(xiāng)社會養(yǎng)老保障體系。對有條件、自愿交納養(yǎng)老保險的農民工,應該享有與城鎮(zhèn)職工同等的權利,讓廣大農民老有所養(yǎng)。如:目前農村的計劃生育獎勵制度,真正讓農村獨生子女戶或兩女戶的家庭得到了實惠,就是一個很好的嘗試。同時,有條件的地方,低保對象應盡可能地惠及到廣大農村。
4、統(tǒng)籌發(fā)展農村教學點的合理覆蓋范圍。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除“兩免一補”外,搞好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使農村“留守兒童”全部在校寄宿,以便對農村“留守兒童”加強教育與集中管理。
(二)確實做到四個到位
1、思想認識到位。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思想認識的高度決定工作的力度、行動的速度。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不僅是學校和家庭的問題,也是全社會的事,不僅老師和家長有責任,全社會都有責任,必須把這項工作作為事關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的戰(zhàn)略工程,作為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興旺發(fā)達、后繼有人的希望工程,作為關系億萬家庭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來抓,并落實到行動上。
2、感情基礎到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不僅是一個思想認識問題,還有個感情問題,一方面要有愛心,另一方面要有熱心,真正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
3、組織網絡到位。做好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需要有完善的組織網絡,學校、家庭、社會是三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必須聯(lián)成一體,充分發(fā)揮作用。
4、制度保證到位。加強和改進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建立長效機制是關鍵,一是要建立聯(lián)席會議制度,二是督促檢查制度,從而保證教育的效果。
(三)精心實施四大工程
工程之一:聘請德育校長,發(fā)揮主陣地作用
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學校必須承擔主要的教育任務,發(fā)揮主渠道、主陣地、主課堂的作用,并聘請政治思想好、道德品質高、生活作風正、責任心強、具有一定社會威望、熱心教育事業(yè)的“五老”人員和教師擔任德育校長,對農村“留守兒童”開展形式德育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觀、價值觀。
工程之二:辦好家長學校,突出家長的基礎作用
家庭的好壞與家庭教育的優(yōu)劣,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和今后的人生將產生直接影響。開辦好家長學校,對家長進行教育,突出家長的基礎作用。
工程之三:實施好“代管家長”,突出社會責任
充分發(fā)揮“五老”、廣大教師和全社會有愛心的人士的作用,實施好“代管家長”工作,讓農村“留守兒童”感覺到:“父母不在家,學校是我家,老師就是我的父母”,真正得到關愛。讓代管家長情況摸準、代管稱職、關愛徹底,真正筑起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另一道擋風墻。
工程之四:建好教育基地和活動中心,促進全面發(fā)展
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必須要有陣地,才能讓他們在玩中有樂、樂中有得。一是抓好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二是抓法制教育基地建設;三是創(chuàng)建青少年活動中心,為孩子們提供場所,真正成為農村“留守兒童”學習文化的學校,培養(yǎng)情操的陣地,開展活動的場所,健康成長的樂園。
留守兒童狀況調研報告 2
為了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的婦女兒童工作,加強對鎮(zhèn)區(qū)婦女兒童生活狀態(tài)的了解,確切掌握第一手資料,近期,xx市xx鎮(zhèn)婦聯(lián)在全鎮(zhèn)范圍內抽樣調查了東部留守兒童相對集中的13個村的大部分家庭,重點關注留守兒童特殊群體的道德情感狀況、遇到的問題以及其他城市化進程中兒童成長問題、解決農村兒童校外生活的經驗和對策,在運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調查數據進行系統(tǒng)分析,情況如下:
本次調研結合前期對xx鎮(zhèn)xx村、xx村為主的東部留守流動兒童相對集中的13個行政村以18周歲為分界線的婦女兒童基本情況,突出留守兒童的摸底調查資料統(tǒng)計為基礎,采取發(fā)放調查表、個別訪談和查閱檔檔案等形式開展活動。
xx市xx鎮(zhèn)地處xx市東南部,地理位置相對偏遠,交通樞紐條線稀少。農村主要從事基本農作物種植生產、四青作物收售等常規(guī)農業(yè)操作,高新技術產業(yè)仍在建設中。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加入了大城市打工隊伍中,遺留不少老幼婦孺。據有關統(tǒng)計資料顯示,全鎮(zhèn)留守兒童人數125人,單親兒童31人,特困兒童9人,殘疾兒童4人。相對應的,農村留守婦女人數眾多,不完全統(tǒng)計有432人,其中不乏年齡60周歲以上者居多。
大部分孩童存在隔代監(jiān)護、單親監(jiān)護的情況。其中,隔代監(jiān)護的有47人,占44.8%;單親監(jiān)護的有39人,占37.1% 。
1.父母親情的呵護不足影響著留守兒童情感的養(yǎng)成。
這部分特殊兒童在成長發(fā)育過程中,受其父母職業(yè)的不穩(wěn)定和缺少適當的溝通交流等客觀因素影響,遇到學業(yè)、生活上的困難或者心理上面的問題,不能及時找到傾訴對象及有效方法,缺少親情關懷和交流,導致一些兒童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等個性特征,不同程度上或可直接影響兒童性格養(yǎng)成,日后,受不良環(huán)境影響,很有可能造成其人格發(fā)生變化,給社會穩(wěn)定造成負面影響。在此次調研中,每個村抽2個孩子進行訪談,數據調查統(tǒng)計中顯示,留守流動兒童想念父母的占82.3%,有47%的留守流動兒童父母每半年回來一次,24%的留守流動兒童父母每年回來一次,6%的留守流動兒童父母好幾年回來一次,其中,超半數的兒童很少與父母取得聯(lián)系。
2.親子關系的失調導致留守兒童的道德情況的變異。
農村特殊兒童人群中,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缺乏對兒童的身心管理監(jiān)督,加之部分監(jiān)護人和代養(yǎng)人對留守兒童的道德教育不夠,單單只靠學校、政府、社會的宣傳工作,還達不到理想的'效果。農村環(huán)境相較城市而言,相對閉塞。留守兒童與父母長期分離,親情關系日趨淡薄,無法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中進行正常的家庭溝通,無法進行正常的情感交流,孩子們往往錯失了直接的情感體驗,從而難以形成健康良好的道德情感質量,相較于同齡人,這部分孩子的情感表達出現諸多偏差。片面強調個人利益,對家庭、社會、朋友、鄰居表現淡漠,缺乏必要的社會責任感。若不能及時正確加以引導,有些留守流動兒童會出現偏激行為,表現出冷酷,甚至導致嚴重的攻擊行為和反社會行為。
1.對未成年的監(jiān)督和教育管理情況令人堪憂。
在xx鎮(zhèn)除了少部分特殊家庭(指父母過世、家庭離異而將孩子留給老人)外,很多都是留守兒童,其本身存在的問題隱患各方各面,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一是農村留守兒童受教育狀況。據調查,農村大部分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人為爺爺奶奶輩,文化程度不高,有的還是文盲或者半文盲,家庭教育意識模糊,大多偏愛,以生活照顧為主,且在知識、能力方面難以承擔對孩子的品德培養(yǎng)和學習輔導的任務。二是部分父母認為孩子的教育是學校、社會的事情,自身只要照顧好吃穿等日常所需便可,從一定程度上成為了孩子學習、身心發(fā)育的旁觀者。
2.家庭教育的松懈,直接影響留守兒童的成長軌跡。
因上一輩的受教育程度不同,農村家庭對于孩子的受教育理念普遍不高,大部分家長視子女自身素質而定,盡量完成國家的九年制義務教育,至于今后的從學道路得看子女的資質水平了。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的最直接后果,是導致兒童的道德行為長期處于自由放任狀態(tài),加之留守兒童與祖輩間的心理隔閡和代養(yǎng)人的疏于管教,許多小過錯不能及時得到糾正和制止,繼而發(fā)展成為嚴重的道德行為問題。現今媒體技術的迅猛發(fā)展,農村群眾的精神生活也日益豐富,不僅僅單靠村廣播臺了解世間動態(tài),不少兒童更傾向于網絡虛擬世界。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風氣現象嚴重,處于成長期的留守兒童,因為缺乏正確價值觀的引導,往往會迷失方向,深陷其中。一些娛樂場所缺乏有效管理,在互聯(lián)網、電視、書刊等文化傳播媒體中,庸俗、低劣、暴力等腐蝕內容屢禁不止,部分孩童缺乏必要的維權意識,容易成為不法分子的侵害對象,受到意外傷害,會導致農村未成年人犯罪概率上升,影響社會治安。
1.建立農村各層兒童檔案和聯(lián)系卡制度。
村婦女兒童之家應該專門建立兒童(特別是困境兒童)檔案,每個困境兒童建立聯(lián)系卡,聯(lián)系卡內容:學生的基本情況、家長和監(jiān)護人姓名、家長和監(jiān)護人家庭詳細地址、家長和監(jiān)護人聯(lián)系電話、家長和監(jiān)護人務工單位詳細地址、聯(lián)系電話等,村婦女兒童之家要認真對統(tǒng)計信息進行分類整理,歸類分檔,合理管理,并根據兒童變動情況,及時補充或變更聯(lián)系卡的有關內容。同時發(fā)動屬地志愿者與困境兒童開展“一對一”結對活動,通過聯(lián)系卡制度的建立和結對活動的開展,共同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關愛網絡。
2.建立健全與農村兒童的談心制度。
村婦女兒童之家要定期召開巾幗志愿者、幫扶教師、留守兒童、監(jiān)護人或委托監(jiān)護人座談會。結對人每周與兒童會面或談心一次,詳細填好記錄卡,對少數學習嚴重滑坡、人格發(fā)展不健全、道德發(fā)展失范、涉嫌違法的特殊兒童要制定個別教育管理方案,著重進行矯治和幫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開展人文關愛活動。讓特殊兒童通過與其他學生一起互動,感受集體的溫暖彌補親情缺失對其人格發(fā)展的消極影響。通過定期舉行團隊活動,舉辦書畫展、演講比賽、文藝演出等各種活動,組織留守學生積極參與,使他們生活在歡樂、和睦的氛圍中,找到回家的感覺,增強學習、生活的信心,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成長的快樂。
3.廣泛開展青少年心理道德情感教育系統(tǒng)培訓。
積極組織開展秉承中華傳統(tǒng)美德思想教育培訓,營造良好的道德情感氛圍,把道德情感培養(yǎng)與道德知識學習、道德意志鍛煉環(huán)境緊密結合起來。同時,要將維護兒童權力的相關法規(guī)知識納入各村婦兒之家培訓內容,增強各村綜治部門小區(qū)協(xié)管員法律意識,在工作中做維護兒童權利的衛(wèi)士。充分發(fā)揮關工委的協(xié)同作用,主動作為,預防和制止少年兒童人身傷害,進一步發(fā)揮和完善其管理與服務的功能。充分利用現有課外輔導站的組織機構,形成管理長效機制,為保證少年兒童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建構一個廣泛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
4.進一步加強對“留守流動兒童”權益的保護。
建立與“留守兒童”家庭定期交流制度,對其近期的生活表現要有所了解,對可能出現的苗頭,要及時更正,建立行之有效的學校、家庭和社會聯(lián)動的運作機制。家長要隨時了解子女的日常表現,引導他們向有利成長方面發(fā)展,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
留守兒童狀況調研報告 3
縣婦聯(lián)根據xx辦發(fā)[20xx]46號文件精神,結合本縣實際,迅速組織安排開展留守兒童調研工作,充分發(fā)揮鄉(xiāng)鎮(zhèn)婦聯(lián)組織優(yōu)勢,針對我縣留守兒童的現狀,進村入戶開展調研,切實做好摸底工作,建檔立卡,準確掌握第一手資料,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目前,我縣共有兒童總數45264人,其中男24204人,女21060人;留守兒童6303人,占兒童總數的13.92%,其中男3455人,女2848人;留守類型:單親外出3746人,其中女1520人;雙親外出2557人,女1328人;留守兒童年齡分類情況:3-4歲留守兒童233人,女105人;4-5歲650人,女256人;5-6歲835人,女384人;6-13歲2945人,女1359人;13-16歲1640人,女744人。
從留守兒童情況調研來看,目前留守兒童有以下主要特點:一是留守兒童人數比例較大,統(tǒng)計數據顯示,全縣16歲以下留守兒童人數占兒童總人數的13.92%。二是留守流動兒童的監(jiān)護情況主要有隔代監(jiān)護和上代監(jiān)護兩種類型。隔代監(jiān)護,即由祖輩撫養(yǎng)的監(jiān)護方式。只要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對留守兒童采用這種監(jiān)護的方式比較多。這種隔代撫養(yǎng)的方式,除了“代溝”問題,還容易產生老人溺愛、嬌慣孩子的現象。上代監(jiān)護,即留守兒童由父母的同輩人,如叔、伯、姑、姨、舅等親戚或他人撫養(yǎng)的監(jiān)護方式。由于監(jiān)護對象并非己子,監(jiān)護人在教養(yǎng)過程中難免有所顧慮,不敢嚴格管教。
受農村貧困及城市利益的驅動,涌現了農民外出經商、務工等普遍的社會現象,人口遷移流動也日益頻繁。越來越多的農民工背井離鄉(xiāng)外出務工,有些農民工把子女扔給了老人監(jiān)護或寄養(yǎng)他人,于是在農村就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留守兒童,這些兒童由于過早脫離了父母的關愛和教育,其生活、學習和心理都要經受前所未有的境遇。有的不適應,感到孤獨無助,有的承受不了新的壓力,誠惶誠恐,有的勞累過度,力不從心等等。我們期望家庭、學校和社會能對此給予足夠的重視,共同探討解決這一社會問題的更為有效的途徑。
1、留守兒童生活問題。由于沒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顧,部分留守兒童營養(yǎng)嚴重不足,身體健康受到很大損害。
2、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據調查統(tǒng)計,80%的留守兒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監(jiān)護和親友臨時監(jiān)護,年事己高、文化素質較低的祖輩監(jiān)護人基本沒有能力輔導和監(jiān)督孩子學習。農村學校受辦學條件、師資力量、教學理念的局限性與制約,針對留守兒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關愛力不從心,家庭和學校監(jiān)護不力,導致相當數量的留守兒童產生厭學、逃學、輟學現象,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及初中教育的在學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兒童。通過調查發(fā)現,在留守兒童中,放縱溺愛型家長的比例比其他兒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其原因主要是監(jiān)護人管不了,不會管。這些孩子在留守期間是和年邁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友生活在一起的,這些老人年齡普遍偏大,身體不好,文盲的比例較高,在學習上無法給留守兒童切實有效的幫助和輔導,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極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外出父母又管不到,留守學生幾乎生活在無限制狀態(tài)下,無形中助長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蠻橫、逆反心理重、以自我為中心等極端性格。由于遠離父母,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而監(jiān)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感變化,這對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常引發(fā)種種心理病癥,如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部分父母們長期在外,因無法照顧孩子產生負疚感,于是采取“物質+放任”的方式進行補償,我們能夠理解家長以物質上的.滿足來彌補其無法親自照顧子女的愧疚心理。但是,即使是再多的物質和經濟補償也彌補不了子女見不到父母對其造成的心理“創(chuàng)傷”。相反,過度的物質滿足和經濟供給往往為子女的越軌行為制造了溫床,提供了條件,使他們難以抵制外界的誘惑,如沉溺于游戲廳等娛樂場所,臨時沒有錢引發(fā)偷盜、搶劫等犯罪行為。所以,父母應轉變心態(tài),更多的注重與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溝通,從精神誰關心子女的發(fā)展。
3、留守兒童心理問題。70%的父母年平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幾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兒童與父母通話、通信頻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親情缺失,兒童缺少情感和心理關懷,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與外界不愿意接觸或接觸太少,一些留守兒童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等個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留守兒童由于常年與父母相隔,許多留守孩子在感情上與父母產生了隔閡,即使父母回家時也難以與父母正常交流。一些孩子寄人籬下的感覺,又會使他們出現心理偏差,帶來負面的心理感受。孤獨感、緊張感、失落感和焦慮感,是留守兒童普遍存在的心理感受。
4、留守兒童道德行為問題。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約束,一些留守兒童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道德品行,留守兒童出現行為偏差,留守兒童違法違紀案件呈現上升趨勢。
1、成立關愛留守兒童領導機構,由縣人民政府分管教育的副縣長擔任組長,縣府辦一名副主任、縣婦聯(lián)、縣教育局、縣計生局、民政局等單位主要領導擔任副組長,成員由有關單位人員組成的領導機構,加強對留守兒童工作的領導。
2、組織文明單位、巾幗文明崗、青年文明號的志愿者開展“幫留守兒童,展文明風采”活動。聯(lián)合縣教育局、縣文明辦、團縣委制定下發(fā)了《關于開展文明單位志愿者‘幫留守兒童,展文明風采’活動的通知,》要求全縣各級文明單位、巾幗文明崗、青年文明號和各中小學校積極開展以此項活動,共有191名志愿者參加了此項活動,對應開展結對幫扶留守兒童活動。
3、開展留守兒童幫扶活動。縣婦聯(lián)、縣教育局、縣婦兒工委各成員單位每年“六一”節(jié)到各小學慰問留守兒童,貧困學生、殘疾兒童。
4、開展送溫暖活動。縣婦聯(lián)、團縣委春節(jié)期間開展送溫暖活動,將留守兒童送到父母身邊過上一個溫暖又幸福的春節(jié)。
5、建立留守兒童之家。依托婦女之家我們在每個村都建立了留守兒童之家,通過聘請村干、村小學教師建立“志愿媽媽”隊伍,為留守兒童解決生活、學習上的困惑,承擔起他們的心理輔導、學習輔導及生活起居等,引導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使他們感受“媽媽”的溫暖。
6、開展大學生志愿者與留守兒童手拉手活動。我們抓住大學生志愿者學歷高、有激情等特點,開展大學生志愿者與留守兒童手拉手活動,大學生志愿者以“代理家長”的身份與留守兒童結對子,在結對幫扶期間,大學生志愿者既要給所幫扶孩子輔導課業(yè),又要做他們的心理咨詢師和疏導師,用自己的關心為留守兒童送去溫暖和幫助。
1、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打破城鄉(xiāng)“二元經濟體制”。盡快拆除就業(yè)、醫(yī)療、住房、教育等方面的城鄉(xiāng)堡壘,從而保障勞動力合理流動。這樣就能從政策層面上鼓勵更多的進城務工農民將子女帶在身邊生活和學習,從而遏制“留守兒童”數量迅速增加的趨勢。
2、大力發(fā)展縣域經濟,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消化或就近轉移。大力發(fā)展縣域經濟,優(yōu)化農業(yè)產業(yè)結構,發(fā)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快推進農村工業(yè)化進程,增加農民的本土就業(yè)崗位,從源頭上破解留守兒童難題。
3、制定優(yōu)惠政策,鼓勵外出務工人員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針對返鄉(xiāng)農民工開辦的企業(yè),政府要制定優(yōu)惠政策,鼓勵更多的外出農民工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切實解決本地勞動力剩余問題,實現本土就業(yè)。
4、進一步完善“以縣為主”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加快推進農村寄宿學校建設,政府要加大對農村寄宿制學校的投入和建設力度,不斷改善農村中小學基礎設施,盡量為留守兒童提供便利條件。
留守兒童狀況調研報告 4
何謂“留守兒童”?“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者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qū),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十四周歲以及以下的兒童。由于留守兒童長期不與父母雙方生活在一起,在代理監(jiān)護人的照顧下生活,遠離傳統(tǒng)式的家庭生活,使得留守兒童在生存、心理、教育問題上出現了許多問題。本文就從我鄉(xiāng)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況、心理特點、教育問題這三個方面來進行簡要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一、有關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況問題
在正常狀態(tài)下,家庭成員以“面對面”為條件展開活動,孩子是家庭生活的一份子。家中有了孩子便有了地,有了爸爸便有了天,有了媽媽便有了萬物。但是,留守兒童生活在“殘缺不全”的家庭中,他們的生存狀況如何呢?經過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
1、生活狀況不盡如人意
(1)生活質量不能保障。一般情況下,農村留守兒童是由祖父輩進行代理監(jiān)護的,這些老年人一般最為關注的是孩子的吃飽穿暖問題,而并不懂得如何提高孩子的生活質量,孩子的食物營養(yǎng)往往達不到孩子身體生長的需要,并且在農忙時,老人們又忙于農活,不能夠讓孩子按時吃飯,更不利于孩子的身體生長;其次,留守兒童在生活中往往有較差的生活習慣,由于父母給他們多寄零花錢,再加上代理監(jiān)護人的管教不力,留守兒童用錢自由度大,禁不住零食的誘惑,常用零食代替主食,不利于孩子身體健康發(fā)展。
(2)留守兒童勞動強度大。由于農村中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家中留守的多為老人、婦女、兒童,在農忙季節(jié),由于有大量的勞動,家長下地干農活,家中的事情就只有留守孩子做了,有時候爺爺奶奶在前,小孩子在后丟種子,小小年齡就學著干農活。留守兒童干農活或者做家務,使得孩子過早的承擔一些與年齡不相符的高強度勞動,使孩子在身心上受到不小的壓力。
2、留守兒童在情感上創(chuàng)傷嚴重
親情的缺失使得孩子情感上出現創(chuàng)傷。父母長期在外,留守兒童只能通過電話、視頻等來和父母溝通交流,致使他們親情感的缺失極為嚴重。而在外的父母總是感到很無奈,覺得給孩子很好的物質生活才是他們的責任,往往忽視了對孩子精神的關注,人格的培育。一些老師在和孩子交流中發(fā)現,有許多孩子非常希望自己的父母陪在自己的身邊,父母的陪伴比豐裕的物質更重要。長期親情的缺失容易使孩子出現情感上的冷漠以及對物質的片面追求,這樣非常不利于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3、生活環(huán)境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長。
由于農村的基礎文化設施不夠完善,這些地區(qū)相應缺乏文化娛樂活動,而一些閑散人員就只有打麻將來消磨光陰,在這一環(huán)境中留守兒童容易受賭博風氣的影響,使他們形成不良的`習慣;再者,農村觀念陳舊,迷信、家法思想依然盛行,特別是在老年人中,兒童在這一環(huán)境中受到這些陳舊觀念的熏陶是極其不利于孩子思想發(fā)展的。
二、有關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父母是家庭的主宰,是孩子的主心骨。一般來說,父母不僅可以為孩子提供生活條件、教育條件、安全保障,使他們盡可能健康成長,而且更重要的是,父母可以給予子女難以替代的親情與真愛,對兒童心理發(fā)展的影響是最重要的。但是,現實中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令人擔憂。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教育因素以及文化生活單一的制約,留守兒童往往出現較大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兒童自卑心理加劇、性格抑郁、喜歡自我封閉、為人處事孤僻不合群。在城市小朋友身上,我們看到的多數是自信滿滿,而農村留守兒童多數很自卑,到人群中少言寡語,很容易臉紅或者流淚。
三、有關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
教育領域對留守兒童的影響主要是在家庭教育上,表現在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家庭教育的不合理上。家庭教育的缺失,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監(jiān)管不力:一方面,那些父母雙雙外出的家庭,由于祖父輩的文化水平較低,有的甚至是文盲,對孩子學習上的問題不能予以幫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中,留在家里的一方由于承擔了全部的家務和田間勞作,也很少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的學習。二是教育態(tài)度消極。留守兒童大多生活在生產力水平低下和欠發(fā)達的農村地區(qū),他們父母文化素質一般較低,對子女的教育投入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在一些農民心中存在一種原始的觀念:“只要子女身體好,健康成長,照樣可以打工掙錢。”三是家庭缺少良好的文化氛圍。多數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人對讀書學習的認識不夠,甚至認為讀書無用,對于孩子的學習和成長也是漠不關心,順其自然,這樣的環(huán)境氛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和上進心。
家庭教育的不合理,表現在:一方面一些隔代監(jiān)護人對兒童存在溺愛和放縱心理,留守兒童容易形成自私任性、霸道蠻橫、以自我為中心等性格缺陷;另一方面,父母對子女的歉疚往往采用物質彌補的方式,過度的物質滿足極易使孩子形成功利主義價值觀和享樂主義人生觀,產生“讀書無用論”、“拜金主義”等錯誤思想。留守兒童親子教育的替代導致了家庭環(huán)境的惡化,而不良的家庭環(huán)境誘發(fā)了兒童的不良人格因素,具體表現為兒童的行為問題和學業(yè)不良,且三者互相影響、惡性循環(huán)。
四、有關改善留守兒童問題的對策
1、文明健康生活進村入戶。大力宣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進村入戶發(fā)宣傳手冊,各村組大力支持,村干部特別關注留守兒童家庭。
2、建立留守兒童之家。各村整合本村資源,建立留守兒童之家,及時了解關心這些留守孩子的生活、學習狀況,尤其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對于生活困難的家庭,以村委會為單位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由于祖父母文化知識有限,對現代化的通訊工具不熟悉,留守兒童之家可以建立親情的視頻聊天室,為留守兒童更“近”的看自己的父母提供便捷的渠道。
3、建設文化活動廣場。建立文化活動廣場,豐富孩子們的文化生活,讓留守兒童走出家門和小伙伴們一起做游戲、玩耍,暢享童年的樂趣。遠離成年人不良嗜好場所,例如賭場、網吧這些地方。
4、宣傳家庭教育。家庭依然是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最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成長的基礎。父母和家庭在兒童成長中發(fā)揮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無論是否外出務工,父母都應給予兒童成長中的指導與關愛。首先在外出安排上,父母應盡量維持家庭功能的完備,父母雙方盡量不要同時外出務工,在外出期間增加回家的頻率,通過各種通訊工具與子女增進交流溝通;父母和監(jiān)護人應與學校保持經常性的聯(lián)系,時刻了解留守兒童的生活和學習情況,為兒童創(chuàng)造有利的學習空間和氛圍,給留守兒童有效的教育引導與情感關懷,讓留守兒童感受到父母的關懷和家庭的溫暖。
留守兒童狀況調研報告 5
近年來,由于農村外出打工人員增加,導致留守的婦女兒童人數逐年遞增。為全面了解全市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的現狀,進一步做好關愛幫扶工作,xx市婦聯(lián)對全市農村留守婦女及留守兒童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報告如下:
一、留守婦女兒童基本情況
1、留守婦女兒童基本生存生活狀況
xx市共有14個鄉(xiāng)鎮(zhèn),116個行政村,農村婦女9.6萬人,其中留守婦女4450人。這些留守的婦女多數在30—50歲之間,她們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無法隨丈夫一起外出務工,只能留在家里務農,照顧老人、孩子。
xx全市共有兒童69184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2541人。這些留守兒童中,父親單獨外出的占69%,母親單獨外出的占12%,父母雙雙外出務工的占12%。這些留守兒童多數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少數被托付于親戚照顧或被父母送于長托,與在外打工的父母很少聯(lián)系,多半一年才能相聚一次,有的幾年才能見一次面。
2、留守婦女兒童的基本思想狀況
一是留守婦女精神壓力過大。留守婦女由于要照顧老人、孩子,要承擔家里的勞動,要維持家庭的和睦,精神始終處于緊繃狀態(tài),加上丈夫不在身邊,使留守婦女在受了委屈時,沒有可以傾訴的對象,心里和精神的壓力等不到緩解。
二是留守兒童思想容易偏激。留守兒童因為長期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老人都認為只要孩子吃得飽,穿得暖就行了,對留守兒童的其他行為不是特別注重,使得多數的留守兒童養(yǎng)成不良的行為,思想出現偏差,等到父母回來約束他時,他會覺得父母長期不在身邊,沒有管他的資格。
3、留守婦女兒童亟待解決的主要困難
一是留守婦女的健康問題。中國的傳統(tǒng)思想是男主外、女主內,現在,由于丈夫外出務工,使得婦女從丈夫的賢內助一下轉變?yōu)榧依锏捻斄褐粋人承擔了夫妻雙方共同的家庭勞動。特別是在播種、秋收的農忙季節(jié),主要勞動力的短缺,就是花錢也請不到好的勞力,這就導致留守婦女只好重任一肩挑,最后積勞成疾。還有一部分留守婦女因為家里困難,使得她生病了也舍不得去看,又因為家里只有老人和孩子,不能及時發(fā)現,等到丈夫回家時,病情已經發(fā)展過重。因此健康問題是困擾留守婦女的一大問題。
二是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由于留守兒童多數和外公外婆、爺爺奶奶等祖輩生活在一起,作為一個特殊的監(jiān)護群體,這些老人普遍年齡大,身體差,特別是文盲比例較高,不但在學習上無法給留守兒童切實有效的幫助和輔導,而且由于年齡一般相隔近50歲,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極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管理上弊端較多。加之他們還要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的學習。
三是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留守兒童多數和長輩、親戚生活在一起,長輩對孩子的溺愛,親戚的.不好深管,使得留守兒童的行為得不到約束,長輩、親戚的監(jiān)管不到位,導致留守兒童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受到某些侵害,成為了留守兒童發(fā)生意外的主要因素。
4、留守婦女兒童最大的期盼與需求
家,是每個人的港灣,最幸福的事就是一家人生活在一起。留守婦女兒童最大的期盼就是與家人在一起生活、工作、學習,因此,他們最迫切的需求是自己的家人在家鄉(xiāng)可以找到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
二、健全完善留守婦女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工作開展情況
1、主要開展了哪些健全完善留守婦女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工作
(一)加強領導、完善留守機構
一是組建“留守兒童之家”、“婦女之家”。為維護社會穩(wěn)定、構建和諧社會,根據上級婦聯(lián)的文件精神要求,我們建立了“留守兒童之家”和“婦女之家”。
二是組建留守婦女互助組。組建了196個留守婦女互助組,通過在一起做手工編織、合伙開小飯店等形式,互幫互助,共同增收。
三是開展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通過開展“五好文明家庭”、“學習型家庭”、“雙學雙比”等活動,以家庭文明引導留守婦女追求健康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切實提高留守婦女的文化素質。在節(jié)假日組織開展群眾喜聞樂見、形式多樣的文體娛樂活動,豐富留守婦女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質量。
(二)搭建婦女平臺,推進留守服務。
一是健全檔案,規(guī)范管理。市婦聯(lián)充分利用節(jié)假日時間,摸清并掌握留守家屬基本情況,重點了解留守兒童家長姓名、外出務工地點、聯(lián)系方式等基礎情況,完善留守兒童登記表
二是通過“婦女之家”開展實用技能培訓,與相關部門聯(lián)合,開展各種針對留守婦女兒童的系列服務活動:聯(lián)系農業(yè)、勞動部門對留守人員進行農業(yè)實用技術和就業(yè)技能培訓;在節(jié)日期間對特困留守家庭開展送溫暖活動;為留守婦女搭建創(chuàng)業(yè)平臺;請婦幼保健院的醫(yī)生傳授婦幼保健常識,另一方面利用“婦女之家”深化對留守婦女兒童的維權服務,對留守婦女兒童開展安全教育,使“婦女之家”真正成為留守婦女兒童信賴和熱愛的溫暖之家。
三是營造和諧社會,搭建魅力平臺。婦聯(lián)通過送法下鄉(xiāng)、進校、貼標語等多種形式,在學校進行廣泛宣傳“以人為本”、“尊重兒童”、“以德育人”等新觀念,通過宣傳,在全社會形成關愛留守兒童的良好社會環(huán)境。
四是維護留守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利用12338婦女維權熱線,積極開展維權行動,熱情接待來訪留守婦女兒童,進一步暢通婦聯(lián)組織和婦女群眾的溝通及婦女訴求渠道,從源頭上維護留守婦女兒童的合法權益。
(三)拓展幫扶措施,關愛留守婦女兒童
xx市婦聯(lián)把關心關愛留守婦女兒童工作放在首位,通過開展婦女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小額擔保貸款,幫助想要創(chuàng)業(yè),又缺少資金的留守婦女解決資金問題。通過采取各種方式開展各項關愛活動。聯(lián)合濟仁醫(yī)院免費為農村留守婦女進行婦科疾病檢查。同時,利用節(jié)日之際到鄉(xiāng)鎮(zhèn)、社區(qū)走訪慰問貧困留守婦女兒童,幫助留守婦女兒童切實解決生產生活和學習中的實際困難,把社會的關愛和溫暖及時送到他們身邊。在六一節(jié)期間,愛心企業(yè)家們看望留守兒童,為他們送去了慰問金和運動服、書包等禮品。12月5日國際志愿者日,xx市婦聯(lián)組織20名巾幗志愿者以“愛心媽媽”的名義走進安化小學,與20名留守兒童牽手結對。讓這些遠離父母的孩子心有人愛、身有人護、難有人幫,享受社會大家庭的濃濃親情。開展愛心幫扶活動。
二是為強化留守流動兒童監(jiān)護人的監(jiān)護意識,婦聯(lián)在各學校開展一系列家庭教育講座活動,從根本上提高了監(jiān)護能力和水平。
三是關注留守婦女兒童身心健康。積極引導留守婦女兒童參加各種文體活動,對留守婦女定期組織健康知識講座、法律知識培訓、免費開展各項技能培訓,提供心理咨詢等。
2、取得的工作實效和成功經驗
一是教育部門和學校將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納入基礎教育工作的重點,把關愛留守兒童工作列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點內容。
二是鄉(xiāng)鎮(zhèn)黨委把留守婦女兒童的需求提上了重要日程。xx市有些鄉(xiāng)鎮(zhèn)在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的同時,還和相關部門積極聯(lián)系一些加工、編織等適合居家從事生產的產品訂單,讓一些外出務工人員結束在外務工,回鄉(xiāng)工作、創(chuàng)業(yè)。
三是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加大了。市婦聯(lián)經過對留守婦女兒童生存狀況的宣傳,使社會各界提高了對留守婦女兒童的關注程度。
3、最受留守婦女兒童歡迎的關愛服務工作有哪些
一是關愛救助活動。每個人都希望被關愛,但是留守婦女兒童卻恰恰是最容易被忽視的群體,因此一些關愛救助活動的開展,讓留守婦女兒童感覺到他們是被關愛的、是被照顧的。
二是親子活動的開展。留守兒童常年見不到家長,而親子活動的開展,促使外出務工的家長至少有一方回來參加活動,讓留守兒童見到父母,和父母一起制造回憶。
4、對健全完善留守婦女兒童服務體系工作有哪些設想與打算
一是加大支持力度,優(yōu)化留守婦女兒童生存環(huán)境。政府及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留守婦女兒童問題,把做好留守婦女兒童生活、思想、教育工作作為解決留守婦女兒童生存環(huán)境重要措施,列入議事日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強農村社區(qū)建設,完善社區(qū)服務功能,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留守婦女兒童監(jiān)護網絡。加大農村義務教育投入,發(fā)展農村寄宿學校,對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可到寄宿學校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二是貫徹落實政策,確保農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就近入學。夫妻雙方都外出打工的農民工把子女帶到流入地就近入學,是解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基本措施。教育主管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以流入地為主和公辦學校為主解決農民工子女上學的“兩為主方針”,學校要盡力就近接收農民工子女入學,并且要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費,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努力為流動兒童接受教育創(chuàng)造條件,不斷減少農村留守兒童數量。
三是大力發(fā)展農村家長學校,普及家庭教育。家長學校是指導和服務家庭教育的主陣地,要進一步規(guī)范對農村家長學校的建設和管理,特別是關于農村留守兒童、第二監(jiān)護人培訓、打工父母學校等特色家長學校,以及咨詢站、服務熱線等多種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機構的建立和完善。要完善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活動載體,培訓一批家庭教育骨干,通過家長學校積極向留守兒童家長或第二監(jiān)護人宣傳普及科學的家庭教育觀念、知識和方法。在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項目時,要把家庭教育知識納入培訓內容,正確引導家長的外出務工方式和教育溝通方式,指導父母要與孩子的班主任、監(jiān)護人保持經常性的聯(lián)系,共同商討教育的策略與辦法,做到掙錢與教育子女兩不誤。
三、留守婦女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存在的問題與困難
1、目前留守婦女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與困難
一是缺乏家庭的安全監(jiān)管,造成留守婦女兒童生活中存在著諸多隱患。留守婦女兒童患病不能及時醫(yī)治和受到意外傷害的事件時有發(fā)生,婦女、孩子的生存狀況存在諸多隱憂。溺水、觸電、打斗等意外傷亡事件屢見不鮮,甚至被拐賣、被侵犯的惡性案件也時有發(fā)生。
二是社會文化環(huán)境對留守婦女兒童存在負面的影響。隨著文化市場的開放,各種先進的文化傳播手段投入使用,人們的精神生活不斷得到豐富,但由于缺乏監(jiān)管力度,加之留守婦女兒童的自保能力較弱,無法抵擋外界的傷害,使一些留守婦女兒童不同程度的受到侵擾。
三是留守婦女兒童工作機制和社會公眾的責任意識有待進一步的完善和提高。目前,我市還沒有形成一套完善的留守婦女兒童工作機制,有關方面重視程度還不夠,社會公眾對留守婦女兒童的關注和責任意識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學校、家庭之間存在安全銜接上的“真空”,學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監(jiān)護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范防護能力,社會大眾群體關注留守兒童意識不足,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等安全隱患無處不在。
2、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
一是認識度不高。現今社會對留守婦女兒童中存在的問題認識度不夠高,多數人認為,“留守”就是一方在家,另一方出去而已,還沒有認識到,丈夫的外出務工,對妻子、對老人、對孩子、對家庭造成了怎樣的傷害。父母的不在身邊,對孩子的生活、學習、成長造成了怎樣的失誤。
二是重視度不夠。政府對切實解決留守婦女兒童的生存環(huán)境沒有達到足夠的重視,監(jiān)管不到位,在留守婦女兒童遇到問題時,得不到及時的解決。
三是缺乏相應制度。留守婦女兒童有問題時不能做到及時發(fā)現,及時解決,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沒有相應的管理制度、實施制度,形成了我們想說,無人聽,想做,做不了,想管,不能管的尷尬局面。
3、意見和建議
在留守婦女兒童就醫(yī)、就學方面要給予一定的關照,在遇到留守婦女兒童受侵害的案件時,要視情況作出相應變通,使問題快速有效的解決。同時,出臺具體的工作機制,有專門的管理制度,專門的實施制度,專門的監(jiān)察制度。
留守兒童狀況調研報告 6
為全面了解全區(qū)留守流動兒童的生存發(fā)展狀況,準確把握他們的實際需求,近期,連云港市連云區(qū)婦兒工委辦公室通過召開座談會、深入相關單位了解等方式,開展了對連云區(qū)留守流動兒童生存發(fā)展狀況的調研,具體情況如下。
一、留守流動兒童的基本狀況
連云區(qū)現轄8個街道和一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現有戶籍人口13.17萬人。據調查,全區(qū)目前有留守兒童315人,流動兒童3390人。在留守流動兒童中,學齡前兒童占53%,小學、初中和高中生分別占20%、11%、16%。從分布看,我區(qū)的留守兒童主要分布在板橋和宿城街道。流動兒童主要分布在墟溝和海州灣街道。 留守兒童中父母雙方至少有一方在外打工的有68人,約占留守兒童總數的86%;父母雙方均在外打工11人,約占留守兒童總數的14%。留守兒童主要和祖輩生活在一起的約占42.7%,和其他親戚生活在一起的約占 5.7%,寄養(yǎng)在朋友家里的約占1.2%。
二、留守流動兒童面臨的主出問題
1、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兒童的父母雙方或一方長期在外工作,留在家中的單親也忙于家務或農活,疏于對孩子的關愛,與孩子的溝通少、交流少,無法關心到子女各方面的發(fā)展情況。從調研結果看出,大多數留守兒童與他們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絕大多數留守兒童是隔代監(jiān)護,這些長輩平時對孩子物質上給予的多,精神上關注的少,難以與孩子進行溝通,“代溝”問題更加明顯。而流動兒童雖然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但父母往往忙于生計,也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真正能夠和子女進行談心交流的父母較少,因而導致留守流動兒童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
2、情感相對缺失。由于外出務工父母常年與子女分離,聯(lián)系較少造成親情缺失,這種情感上的空白是監(jiān)護人無法替代的。大多數留守兒童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齡越大越表現出對家庭完整和父母關懷的強烈要求。
3、學習令人堪憂。一方面,由于留守流動兒童的父母把有限的收入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使得他們對孩子的`學習期望過高。另一方面,受文化水平和家教知識的制約,使得他們缺乏輔導孩子學習的能力,教育引導往往不得法,特別是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重養(yǎng)輕教,致使留守兒童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幫助、督促和引導,學習成績不好,厭學、逃學、輟學的傾向比較明顯。
4、意外傷害嚴重。留守流動兒童因為父母忙于生計,缺乏家庭管護,他們思想單純,自我保護能力差,很容易出現意外傷害問題。特別是留守兒童的家里往往只有老人和孩子,老人防范、防護能力弱,導致留守流動兒童受到意外傷害的幾率遠遠比普通家庭兒童大。
三、針對留守流動兒童問題已采取的措施
1、積極解決留守流動兒童義務教育問題。為保障流動兒童接受義務教育權利,區(qū)教育局出臺了義務教育階段學區(qū)劃分文件,按照“相對就近、免試入學、統(tǒng)籌安排、一視同仁”的原則集中解決流動兒童上學問題。只要有外來務工證明或工商營業(yè)執(zhí)照、社區(qū)開具的證明材料、公安部門的暫住證或居住證、戶口本、住房合同就可辦理正常入學手續(xù),并安排就近入學。學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名義向流動兒童收取“借讀費”和與入學掛鉤的“贊助費”、“捐資助學費”、“共建費”。上學期間,流動兒童與區(qū)內學生享受同等待遇。在學籍管理方面,新生入學由教育部門統(tǒng)一編發(fā)學籍管理學號,建立學生的正式學籍檔案。在校期間實行全程管理、跟蹤管理,如果家庭返回原籍,學生的學籍也隨之返回,保證其順利完成義務教育。
2、全力做好留守流動兒童的衛(wèi)生保健服務。區(qū)衛(wèi)生局在全區(qū)傳染病防治、計劃免疫和婦幼保健方面,針對流動兒童有具體要求:在突發(fā)急性傳染病防治中,居住在我區(qū)的外地流動人口與常住人口一樣有免費接種疫苗和免費治療權益。在計劃免疫方面,按照國家基本公共衛(wèi)生要求,凡居住在我區(qū)三個月以上的兒童,均應享受國家實施的兒童免疫接種服務。并且與我區(qū)常住人口“四個同樣”,即同樣建立免疫接種卡、接種證,同樣接受免費接種服務,同樣享受全過程的免疫接種,同樣享受政府提供的其他免費接種服務。對于農村中的留守兒童,作為我區(qū)常駐人口兒童的一部分,與其他同齡兒童接受同樣的計劃免疫接種服務,同樣享受全過程的免疫接種,同樣享受政府提供的其他免費接種服務。
3、多措并舉開展多項關愛活動。區(qū)婦聯(lián)組織80多位“愛心媽媽”與留守流動兒童親情結對,定期為孩子們送去生活和學習用品,并與孩子們經常溝通交流,讓孩子們的心靈感受到溫暖。團區(qū)委和南京林業(yè)大學團委聯(lián)合開展了校地共建,成立了關愛留守兒童服務基地。區(qū)檢察院充分利用“知心姐姐qq群”,結合留守流動兒童的心理特征,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區(qū)政協(xié)組織政協(xié)委員與留守流動兒童結成幫扶對子,實施“一對一”愛心幫扶,捐錢捐物,為困難留守兒童開展生活幫扶。
4、積極打造留守流動兒童之家。各(村)社區(qū)依托婦女兒童之家的陣地,增設電腦、書籍、心理輔導室,積極為留守流動兒童打造溫馨家園。開創(chuàng)了“四點半課堂”“小候鳥吃早茶”“少年模擬法庭”“暑期夏令營”等針對流動留守兒童服務的特色品牌。
四、推動留守流動兒童工作的幾點建議
關愛留守流動兒童健康成長是一項社會系統(tǒng)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傾心關注、真情關愛和積極配合,采取系列舉措,不斷優(yōu)化留守流動兒童健康成長的社會環(huán)境,使他們擁有健康快樂的童年,成為身體健康、人格健全的合格人才。
(一)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建議把留守流動兒童工作納入新農村建設、農民工工作等經濟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和各部門工作規(guī)劃,置于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體系之中。以政府為主導,動員社會力量,確保留守流動兒童學業(yè)有教、親情有護、安全有保。
(二)重視監(jiān)護人指導培訓。建議在政府部門實施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計劃等項目中,增加家庭教育指導內容,增強家長作為第一監(jiān)護人的責任意識。要發(fā)展各類家長學校,全面建設農村家庭教育網絡,拓展城鄉(xiāng)家庭教育渠道,通過遠程教育網絡、農村廣播電視網絡等渠道,加強對監(jiān)護人的培訓指導,不斷提高他們的監(jiān)護意識和能力。
(三)凝聚公益力量開展志愿服務。充分發(fā)揮各部門作用,不斷發(fā)展、壯大志愿服務隊伍,組織“愛心媽媽”、“代理家長”、“成長顧問”等各類志愿者開展學后看護、家教指導、心理輔導、道德及養(yǎng)成教育等留守流動兒童志愿服務,維護留守流動兒童合法權益,為留守流動兒童健康成長提供幫助,營造全社會關心關愛留守流動兒童的良好氛圍。
留守兒童狀況調研報告 7
xx鎮(zhèn)位于綦江30公里處,現轄17個行政村(社區(qū)),全鎮(zhèn)總人口45000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達700多人,留守兒童數量相對較大。留守兒童問題的出現不僅成為外出務工農民的后顧之憂,而且給正在成長中的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長帶來巨大影響。
為了全面了解xx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狀況,推進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20xx年以來,在xx鎮(zhèn)黨委的領導下,對全鎮(zhèn)農村留守兒童現狀及監(jiān)護情況做了調查,并把調查數據匯總在學校的開學報表上。現將"留守兒童"的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總體現狀
1、留守兒童分布廣泛。在這次調查中,在我鎮(zhèn)留守人兒童中,有800人農村留守兒童,占全鎮(zhèn)兒童的25%;其中女童有380人,占所有留守兒童的48%。單親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有600人,占留守兒童的75%;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有120人,占留守兒童的15%;另外,隨父母進城生活的流動兒童有370 名。為了增收致富,外出務工農民越來越多,隨之留守兒童的數量也逐年增加。
2、絕大多數留守兒童是單親監(jiān)護或是隔代監(jiān)護。在被調查的留守兒童中,75%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務工,一方在家。其中85%以上是父親在外打工,母親在家務農,及撫養(yǎng)孩子。其中有15%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地打工,其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yǎng),5%被托付給親友。
3、留守兒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70%的留守兒童表示父母很辛苦,約80%的孩子能按時完成作業(yè),生活自理能力較強,但是90%以上學習成績中等或偏下,成績優(yōu)秀的較少。
4、留守兒童行為習慣欠佳。在受調查的留守兒童中,行為習慣好的占25%,中等占45%,其中,說謊、打架、好吃懶做、沉迷于看電視、游戲、網絡,抽煙等不良現象的約占30%。
二、存在的問題
由于家長長期在外務工,留在家中的單親也忙于家務與農活,與孩子溝通、交流較少,疏于對孩子的關愛,更談不上對子女進行應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行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問題較同齡兒童要多,這些孩子中50%以上不同程度存在生活無助、學業(yè)失控、道德失范、心里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時照顧等困難和問題。
1、學習成績一般。由于臨時監(jiān)護人文化水平低,沒有能力輔導孩子學習,或沒有這個意識,重養(yǎng)輕教,致使留守兒童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特別是父母雙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親人照看,大部分重監(jiān)護輕教育,甚至對留守兒童嬌生慣養(yǎng)、放任自流;加之兒童本身自控能力較差,無法抵制現代社會中不良誘惑,厭學、逃學甚至輟學的現象時有發(fā)生。調查中我們發(fā)現,全鄉(xiāng)留守兒童中學習優(yōu)秀的不足10%,90%以上成績中等或偏下。
2、隔代教育力不從心。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數以上,由于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還要干農活維持生活沒有時間監(jiān)護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jiān)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沒有精力監(jiān)護孩子,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yǎng)、放任自流。
3、性格發(fā)展不健全。臨時監(jiān)護人一般只管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兒童長期缺少親情和家庭教育,養(yǎng)成任性、放縱、隨意的性格。中小學生正處于身心迅速發(fā)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人際交往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理解與認識,與此相關的也帶來了一些煩惱與沖突。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靈孤獨、情感淡漠,親子關系發(fā)生了消極變化,這對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將產生諸多不利影響。另外,在缺乏父母關愛和正常家庭氛圍的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兒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缺乏主動性,大多數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安全的憂慮,從更深層次來看,反映了留守兒童內心的壓力。
三、對策與措施
農村孩子是未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其中“留守兒童”占了相當大比重,關注“留守兒童”就是關注農村的未來,解決好“留守兒童”問題,為他們創(chuàng)造良好教育和健康成長的環(huán)境和空間,有利于促進學校教育和農村社會的良性發(fā)展。為了保證屬于“留守兒童”的學生的健康成長,我鎮(zhèn)采取了一下措施保證他們的健康成長:
1、加大支持力度,優(yōu)化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環(huán)境。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強農村基礎建設,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留守兒童監(jiān)護體系。要加大學校義務教育投入,管理好寄宿學校,對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可到寄宿學校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2、鎮(zhèn)黨委加大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力度。盡量從各種渠道對農村貧困家庭的經濟上給予幫助,使一些家長多有些時間來照顧自己的子女。同時還利用調查結果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
3、認真履行職責,充分發(fā)揮婦聯(lián)組織在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各級婦聯(lián)要充分發(fā)揮協(xié)調、維護、教育和服務的職能及在家庭中的工作優(yōu)勢,大力開展關愛留守兒童行動宣傳教育,不斷優(yōu)化農村留守兒童生存、保護和發(fā)展的社會環(huán)境。
4、學校加強教學管理,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對“留守兒童”產生了一定的吸引力。
5、學校各科老師,主要行政人員和班主任對學生加強心理教育,及時對“留守兒童”進行疏導教育,達到減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目的。
6、大力開展校園活動。這幾年,每年學校都要開展大規(guī)模的校運會、廣播體操比賽、慶祝六·一等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緩解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增加了校園生活樂趣,對“留守兒童”也是有吸引力的,緩解他們的厭學情緒。
7、實施制度化的家訪。逐步建立起了學校與“留守兒童”照管者共同支持的教育模式。
通過上述措施,我鄉(xiāng)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留守兒童”常見的.問題得到有效制約,極少發(fā)生類似的事件“留守兒童”輟學人數及少,就是有力地證明。
四、建議
由于沒有社會教育和良好家庭教育的配合,學校教育變得吃力,“留守兒童”離開校園后接觸不良社會風氣,家庭教育又不到位,他們又是惡習重犯,給學校教育帶來了很大的難度。
1、家庭教育方面。
首先,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外出務工的父母及留守兒童的代理監(jiān)護人員,應盡量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溫暖、關愛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長。其次,外出務工的父母也應加強與子女的聯(lián)系和溝通,盡可能做到多關心孩子。第三,還要加強與代理監(jiān)護人、學校的聯(lián)系。
2、學校教育方面。
學校方面要重點加強對留守學生的教育與管理。我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要求各農村中小學對留守學生登記備案,專門管理。根據情況區(qū)別對待,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和管理。
二、充分利用假期、召開留守學生家長會,與家長交流。使學校內外對留守學生的教育影響產生合力效應。
三、加強對留守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斷提高他們的法制道德觀念,不斷增強學生的遵紀守法意識。
四、重視對留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幫助指導留守學生解決各種困惑和疑難,對其顯性和隱性的心理壓力進行疏導,引導他們走過人生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幫助其健康和諧發(fā)展。建立對“留守兒童”的幫扶制度,設立“留守兒童”檔案,經常性地與他們溝通情感,彌補其缺失的親情,使“留守兒童”在學習之余得到生活上溫暖。
3、政府及社會方面。
留守學生教育問題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綜合的社會問題,僅靠學校、教育行政部門難以解決,需要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統(tǒng)一認識,積極配合,協(xié)同努力,形成對留守學生齊抓共管的良好格局。要充分發(fā)揮職能部門的重要作用,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學、扶貧助困、法制宣傳、預防犯罪、權益保護等領域扎扎實實開展工作,逐步形成家庭、學校、社會密切配合的留守學生教育管理體系。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其實是“三農”問題的衍生物,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是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我們提出的時代要求。留守兒童問題的妥善解決,不僅有利于義務教育在農村的落實,提高農村的教育質量,還有利于促進農村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更關系到廣大農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留守兒童狀況調研報告 8
調查內容:農村留守兒童
調查時間:20xx年xx月—20xx年xx月
調查目的:通過對農村留守兒童情況的調查,對問題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調查地點:xxx小學
調查方法:教學工作參與、走訪、訪談
隨著農村父母離鄉(xiāng)進城打工、經商人數的增多,農村兒童留守農村而無人照管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多,調查顯示:我國有1.2億農民常年在城市務工經商,產生了近2000萬留守兒童,其中14歲以下占86.5%。他們失去父母庇護,身心、學習、成長都面臨著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發(fā)了諸多社會問題,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各界對這個群體的關注。2008年8月底到2009年6月底,我們到了鎮(zhèn)雄縣場壩鎮(zhèn)摩多小學進行為期接近一年的'頂崗實習支教生活。在這段時間中,我們在平時休息的過程中走訪了一些家庭,對農村留守兒童也有了一頂的了解!結合此次調查,現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現狀、成因及對策,提出如下調查意見。
我們實習的地方是相對較貧困的農村地區(qū)。這個地方生活條比較艱苦,自然環(huán)境也較為惡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為了改變這中現象,在社會經濟日益發(fā)展的今天,年輕人紛紛外出到沿海發(fā)達地方打工。在這些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這一類型!年輕人外出大工就把家里的孩子留給父母和親戚來照顧!這就是大部分“留守兒童”的來源!
我所教的班有96個學生,其中就有30多個孩子是“留守兒童”。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里的問題學生!學習成績普遍偏差、作業(yè)常常不按時完成、有孤獨感和失落感的傾向,不愿與其他同學和小朋友交流、有嬌縱、任性等壞脾氣……
留守兒童狀況調研報告 9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持續(xù)發(fā)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務工,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在農村出現了一個新的特殊兒童群體留守兒童,且這個群體的人數正在不斷擴大,成為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現象。針對這一現狀,為深入了解留守兒童的生活、教育和身心發(fā)展情況,xx縣婦聯(lián)、縣教育局、縣關工委于20xx年4月25、26日到部分外出務工人員較多的龍海鄉(xiāng)、中樞鎮(zhèn)、芳華鎮(zhèn)、三岔河鎮(zhèn)的中小學進行了為期兩天的調研。據抽樣調查,有的學校留守兒童比例高達50。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兒童身心發(fā)展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成長方面存在的問題正日益凸顯,亟待引起政府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
存在的主要問題
留守兒童的學習情況呈兩極分化,普遍較差。父母外出,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這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留守兒童對學習缺乏熱情,積極性、自覺性不強,作業(yè)不能按時完成,應付了事,學習成績普遍較差。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學習缺乏熱情,不求上進,學校教育往往處于事半功倍的尷尬境地。留守兒童一旦在某個學習環(huán)節(jié)跟不上,往往破罐子破摔,厭倦學習、不求上進。這種情況讓學校的管理者和老師十分擔心,在留守兒童較為集中的貧困山區(qū)、半山區(qū),這種情況已經影響了班級、學校的教學質量。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優(yōu)秀的.不到20,65以上學習成績中等或偏下,有的主課只有30分40分,有的逃學、厭學,上課紀律性差。
但也有少數留守兒童有著許多同齡孩子較少具有的優(yōu)秀品質。比如:獨立性、自理能力強、意志品質堅定,更懂事和體貼別人。能夠把對父母的思念轉化為學習的動力,有較高的學習自覺性,成績優(yōu)異,各方面表現良好。這種情況雖然在留守兒童中所占比例小,卻也提示我們,對留守兒童來說,成長和生活環(huán)境是辨證的。如何將留守兒童的不利處境轉化為積極因素,是需要探討的非常有意義的話題。
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較差。大多數留守兒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生活習慣不良,表現在不講衛(wèi)生、不換衣服、挑食挑穿、亂花錢;有的留守兒童行為習慣較差,在家里不聽代養(yǎng)人教導,頂撞祖輩、我行我素,在學校不遵守,不服管理,說謊騙人,小偷小摸,抽煙、喝酒、打架、罵人成為了問題兒童。如雙箐口小學二年級學生保傅林在父親外出打工多年里,由于長期在放任自流的環(huán)境里,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他在家里不聽代養(yǎng)人的教導,頂撞祖輩,我行我素,在學校老師反映他不是干壞事,就是紀律散漫,常有遲到、曠課、逃學、說謊、打架等現象發(fā)生;芳華中學學生謝小兵,由于家庭困難,父親到廣東打工,他跟母親生活在一起。但由于父親長期不在身邊,他不但不聽母親話,花錢大手大腳,而且經常頂撞老師,并且敲詐低年級同學的錢財。
留守兒童心理出現偏差,少數留守兒童出現心理障礙。留守兒童大多年齡在115歲之間,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有的出生幾個月或一周歲后,父母就外出務工,長期與父母分離,使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缺乏父母的關愛,親情失落,產生孤獨感,心理失衡。我們對名學生問卷調查顯示:留守兒童十分想念父母的占,有的留守兒童父母每年回來1次,的留守兒童父母幾年回來1次,的留守兒童很少與父母電話聯(lián)系。留守兒童有的情緒消極,表現出性格內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慮、任性、暴躁,雙箐口小學二年級學生趙曉蓉父母雙雙打工,原本就內向的她在學校就更不愛講話了,上課常常發(fā)呆,不愿意回答老師的提問,集體活動也不愿意參加,經常獨自一人躲在一個角落;芳華中學有一個有一個叫李遠的男生,父母長期在外打工,自己一個人生活,經常獨來獨往,從不與同學、老師講話,極端的封閉。
監(jiān)護管理不夠強。對169名留守兒童調查發(fā)現,留守兒童托付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管的占75;拖付親朋好友照管的占10;有5的留守兒童沒有監(jiān)護人,獨自一人生活。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人不管是祖輩還是親朋好友,在他們眼里,認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不能對他們要求太嚴格。只要孩子能有飯吃,身體健康不生病,安全不出事就盡到了責任。甚至部分監(jiān)護人,因為忙于農活,對留守兒童的生活也照料不周。在問卷調查中,如果生病了,有14的是忽略;8的自己配藥;20的給父母打電話。隔代的祖輩對孩子過于溺愛,物質上盡量滿足孩子的需求。在本次調研中,有一個叫黎紹林的男生,父母都到上海打工,跟外婆生活在一起,椐他的班主任反映,他每隔一段時間,便以各種理由向外婆要錢,然后到縣城去玩耍,直到錢用完后,才會回家。同時,祖父母等臨時監(jiān)護人因年老體弱等多種原因無法認真行使對兒童的監(jiān)護權,特別是老人防范防護能力弱,安全保護意識不強,也導致留守兒童患病不能及時醫(yī)治和受到意外傷害的事件屢有發(fā)生,使孩子的生存狀況存在諸多隱憂。
監(jiān)護人自身素質偏低,家庭教育缺失。由于監(jiān)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文化層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們不知道從心理上關心孩子、照顧孩子,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在教育態(tài)度、教育方法上還是老一套,與孩子交流溝通上存在困難。加之新課程改革以后,教學方式發(fā)生了新的變化,就連一些年輕的農村家長也難以很好地輔導學生,更不用說老年人了。并且,由于監(jiān)護人的素質偏低,也造成了學校與監(jiān)護人溝通上的困難。老師們更擔心,隨著打工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留守兒童會進一步增加,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影響的將不再是少數人的素質,而將是未來農村建設者這個大群體的素質。
留守兒童狀況調研報告 10
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又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后備力量,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及管理問題,對于實現城鄉(xiāng)經濟社會的統(tǒng)籌協(xié)調發(fā)展,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落實農村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市農村人口較多,隨著農業(yè)生產的產業(yè)化、規(guī)模化、現代化步伐的不斷加快,農村大部分勞動力進入城市務工,其中一部分孩子隨父母涌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受到多種條件的制約,只好留在農村由自己的、爺爺、奶奶或親戚照料。為探究我市“留守兒童”教育管理的新機制,我們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并提出建議:
(一)安全問題
留守兒童由于得不到家庭及父母的有效監(jiān)督,易產生安全教育問題。在與某些兒童的監(jiān)護人進行訪談時,得知這些安全教育的不足主要表現在:
一是由于得不到親情照顧而產生的安全問題。
二是受到他人的人身侵害。受影響的都是父母不在家親自監(jiān)護的女學生,給留守女童造成了嚴重的身體傷害和心理創(chuàng)傷。
三是自己行為失控導致的安全問題。一些孩子由于父母不在身邊,一些基本的生活需求得不到滿足,養(yǎng)成了小偷小摸的不良習慣而遭到失主的毒打,甚至致殘。此外,由于父母的“缺席”,缺少親情照顧,導致孩子輕生自殺的案例也有發(fā)生。
(二)教育問題
那些父母在外打工的家庭,由于祖(外)父母的文化水平較低,一些親戚也是覺得自己的責任主要是在照顧孩子的衣食起居、安全等,對孩子的學習問題往往都不能給予幫助。即使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守家庭中的父親或母親由于承擔了全部家務勞動,也沒有時間去過多關注孩子的學習。雖然在學習興趣上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之間的區(qū)別不大,但父母進城務工對孩子的學習還是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學習心理問題。一些留守兒童由于父母外出務工,覺得自己有責任用成績來回報父母,給自己過大的壓力,變得“自我封閉”。或是有些留守兒童因為父母外出,過于放松,對學習產生散漫的心理,甚至厭學情緒;
二是學習成績難以提高。很多留守兒童在父母外出初期學習成績下降,雖然其中大多數學生過一兩個月能有所恢復,但最多只能維持原有的水平,不少留守兒童認為“父母外出打工后,自己的成績變差了”。總體上,不少學生的學習成績均有所下降。
(三)品行問題
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得不到父母的親情、關照和教育,缺乏良好的家庭氛圍,留守兒童在行為習慣上容易發(fā)生消極的變化。這些主要表現在放任自流,違反校紀,小偷小摸,看不良錄像,同學之間拉幫結派,與社會上的混混攪在一起,抽煙、酗酒、賭博、搶劫等。有些孩子由于失去父母的監(jiān)管,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一些無學上、無工打、未成年的留守青少年品行問題則更多。
(四)心理問題
心理健康和人格發(fā)展問題在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中表現最為突出。由于這些孩子缺少家庭的親情關懷,寄養(yǎng)在親戚家里或由他人代管,或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長輩生活在一起,有的孩子甚至由于托管的親戚又外出,出現被二次托管的現象,因此這些孩子因為生活中缺失親情,缺少及時溝通致使他們大多內向、自卑、悲觀、孤僻、情感相對冷漠、人際交往能力較差,表現為自私任性、蠻橫霸道、易沖動、行為的自我控制能力低、以自我為中心,調查中覺得自己在學校朋友很少的留守兒童占20%。從心理健康的角度看,留守兒童的焦慮、緊張和孤獨感比其他兒童高,對父母、老師的信任感比其他兒童低,不喜歡上學,同時有多數留守兒童認為社會不公平,前途一片黑暗,看不到希望。總之,農村留守兒童出現的問題,不僅會危及這些孩子的健康成長,還會給農村教育乃至社會發(fā)展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應當引起政府的特別關注和重視。
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當今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帶來的問題,需要由政府牽頭家庭、學校、社會及各方共同努力,協(xié)調合作。
(一)加快戶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鄉(xiāng)差別
改革戶籍制度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戶籍管理制度,其核心在于逐步弱化乃至取消與戶籍相聯(lián)系的城鄉(xiāng)隔離的各種制度,從而保障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同時,逐步實現以戶籍制度改革為中心,拆除就業(yè)、醫(yī)療、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壘,徹底打破維系多年的城鄉(xiāng)“二元經濟體制”,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在城鄉(xiāng)間有序流動,這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根本所在。
為此,應鼓勵城市中小學降低入學門檻,接納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入學。這一方面可以減少農村留守兒童的比重,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可以使農村的孩子能夠從小接受較為優(yōu)質的教育,融入城市文明,使農村兒童與城市兒童擁有平等的就學權利和環(huán)境,消除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所遭受到的歧視,為他們提供均等的接受教育的機會。
在鼓勵城市公辦中小學接納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入學的同時,應積極支持社會力量舉辦民工子弟學校,以幫助進城務工就業(yè)農民在比較集中的地區(qū)解決其子女接受教育的問題。但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對民工子弟學校的辦學者、辦學環(huán)境以及學校的師資等方面應由具體的要求,為這些農民工子女提供達標的受教育場所,可以減少公辦學校的辦學壓力。
(二)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強陣地建設
隨著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的弱化,更多的流動人口的子女可以隨父母進城。但是對農村留守兒童而言,搞好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不失為一種更好的選擇,寄宿制學校可以解決留守兒童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問題,從而解決進城務工農民的后顧之憂。在有條件的地方改、擴建一批農村中小學寄宿制學校,同時加強對寄宿制學校教學、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以充分發(fā)揮學校教育的主體作用,幫助留守兒童克服面臨的各種困難。
第一,改善留守兒童的寄宿條件或開辦專門的留守兒童宿舍,配備專門的生活教師,給留守兒童及廣大農民子女提供比較好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以吸引農民工將他們的孩子寄宿在學校,從而加強以對留守兒童的管護。
第二,學校應開展豐富多彩、有益身心的活動來吸引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和愛好,以良好的教育來激發(fā)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孩子們課余時間在兒童之家得到了很好的身心放松,開拓了視野。
第三,重視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咨詢與輔導,建立留守兒童心理發(fā)展檔案,及時發(fā)現和診治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
第四,成立專門的機構和人員來承擔與留守兒童家庭的聯(lián)系,并協(xié)調各方的關系,以制度形式保障與留守兒童父母及監(jiān)護人經常性的聯(lián)系。
第五,建設校外活動室陣地,利用鎮(zhèn)綜合文化活動室、村部等建設留守兒童校外活動陣地,豐富留守兒童的課外生活。
(三)調動社會力量,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
農村留守兒童的整體生活環(huán)境主要可以分解為兩類:第一類是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和同輩群體生活;第二類是社區(qū)及宏觀的社會文化生活環(huán)境。盡管學校生活是留守兒童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是整個社會生活中的任何一類因素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留守兒童的成長與發(fā)展。從所調查的情況看,絕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的不好心理和行為,都可以從他們現實生活環(huán)境的差異、矛盾和沖突中找到原因。因此,要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面臨的種種問題,必須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
第一,加強農村鄉(xiāng)鎮(zhèn)文化建設,大力整治校園周邊環(huán)境,讓留守兒童在良好的環(huán)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
第二,積極組織“志愿者”和大中專學生參與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以多種形式為留守兒童提供教育和精神支持。
第三,政府的文化、新聞等職能部門應切實履行自己的職責,與學校共同承擔起留守兒童宣傳和保護的責任。通過宣傳和教育,使留守兒童的家長認識到自己在孩子的成長教育過程中的作用。
留守兒童狀況調研報告 11
留守兒童是指農村流動人口在戶籍地以外謀生時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戶籍地而產生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具體是指與父母雙方或一方分離并留守在農村的少年兒童。改革開放以來,農民大量涌入城市,越來越多的兒童遠離父母。為深入了解留守兒童日益突出的心理、社會等問題,尋求救治良藥,我們對全鎮(zhèn)18個行政村1個社區(qū)的留守兒童進行系統(tǒng)調查。
目前全鎮(zhèn)共有2589名外出務工人員,416名留守兒童。調查了260名留守兒童,其中男童130人,女童130人。調查中,我們感到缺失父母對留守兒童的成長帶來巨大困惑,從而導致其情感孤寂、道德教化缺失、學習積極性不高、心理不健全以及人身安全度不高等問題。
留守兒童生存現狀分析
1、學習狀況不容樂觀
留守兒童和監(jiān)護人對待讀書和教育的認識上不容樂觀。由于監(jiān)護人本身素質不夠高,他們對孩子的教育都疏于管理;而留守兒童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都不高,主要是學習自控力較差以及心理問題干擾造成的,80%的孩子學習成績中等偏下。
2、留守兒童親情需求較強
根據我們對留守兒童的調查,不難發(fā)現他們家庭的經濟狀況大都不大好。由于經濟原因,留守兒童父母回家的次數也普遍較少,僅在春節(jié)回來的占45%,還有11.4%兩到三年才回來一次,調查中甚至還發(fā)現極少數七八年未回來的例子。下灘村一組的孫某夫婦告訴我們,他們夫妻走的時候孩子還是抱在懷中,回來時已是滿地亂跑,孩子連爸媽的模樣都不記得了。兩年甚至長時間不照面;我們在走訪中還接觸到康寧社區(qū)的一個名叫王甜的女孩,她的父母也是常年在外,她幾乎是獨自一個人生活,姑姑偶爾會過來照顧一下她,她自己平時經常是吃點冷菜冷飯,身體極度瘦弱,跟人接觸也都是怯生生的,低著頭不言語,這些孩子往往感情漠然,不與人交往,覺得自己是被遺棄的,心理上有很大的創(chuàng)傷,這無論對孩子還是對家長來說,都是心靈的傷痛。
3、監(jiān)護狀況不容樂觀
監(jiān)護人情況:根據調查,88.3%的留守兒童是由爺爺奶奶等祖輩照看,他們的年齡基本上在50歲以上,行動不很方便,做三頓飯都感到困難,孩子衣物難洗,對于照顧孩子,只要不冷著、餓著就行了;由于存在代溝,孩子的逆反心理、懶惰心理、依賴心理越來越嚴重,根本不聽長輩的話。留守兒童中10.7%由親戚代管,1%由別人托管,可見隔代監(jiān)護成了留守子女主要的監(jiān)護方式。
家庭教育是監(jiān)護的重要部分,父母在家庭內有意識地或無意識地對子女進行教育和影響,它對人的影響極為廣泛而有效,它可促使兒童的身心、品德、健康和智力得以正常發(fā)展以形成個性、個人理想和發(fā)展志趣。在留守兒童身上,這一部分被無情地遺漏。
留守兒童形成原因分析
從家長自身來看,家長的教育能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形成落差。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于打工,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的關注就更少了;在家里的父親或母親忙于操持家務,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于讓孩子完成作業(yè),家庭教育基本處于空白狀態(tài)。正處于身心迅速發(fā)展時期的中小學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識上的.解答。
從學校教育來看,課程設置與兒童身心發(fā)展不相適應。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發(fā)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通過教師、通過集體的溫暖彌補親子關系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fā)展形成的消極影響。但由于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沒有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并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社會整體發(fā)展來看,流動人口的數量不斷擴大,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但嚴峻的現實使務工農民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原因主要是戶籍制度以及與這種戶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問題、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得他們的子女在轉學后面臨兩地教育內容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的產生。
建議和對策
轉變觀念,重視兒童的全面健康發(fā)展。留守少年兒童出現生存危機和道德滑坡的問題,有農村現實生活環(huán)境的制約,也有做父母的自身在認識和觀念上的偏差。不少人認為,只要給孩子留下更多的錢,讓孩子有實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對孩子負責,也是自己辛苦打工價值的體現。這是一種錯誤的片面的觀念,往往會適得其反。我們建議父母要盡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聯(lián)系和溝通。有條件的盡量把孩子接到身邊,一時無法把孩子接到城市的,要認真從孩子成長需求的角度出發(fā),尋找和確立孩子的監(jiān)護人,細致地落實孩子的被監(jiān)護權。
建議基層教育行政部門成立專門領導小組,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存及教育問題。各中小學校建立農村留守兒童的專門檔案,分類管理。把學生父母是否在外打工,在什么地方打工以及父母的聯(lián)系方式等內容增加到學生的檔案里。通過留守學生檔案,學校一方面加強對留守孩子的特殊關心和監(jiān)護,另一方面配備專門的老師負責定期與留守兒童父母等監(jiān)護人的聯(lián)系和溝通,并建立成長記錄卡,幫助留守學生健康成長。
開展對農村學校教師的特殊培訓。目前,相當一部分農村留守兒童為學齡兒童。在這些留守學生家庭功能不健全的情況下,學校應該承擔起一部分為這些孩子提供一些直接有效的社會支持、幫助他們減少生活風險、提高他們發(fā)展能力的家庭功能。但是,大部分農村學校在這些方面的能力建設不夠。所以,我們建議有關部門對農村學校教師進行特殊的培訓,并把這些培訓的內容融入課堂教學。培訓的重點一是關于提高兒童生活技能的培訓。
【留守兒童狀況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留守兒童狀況調研報告04-04
對留守兒童調研報告12-11
留守兒童調研報告04-19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_調研報告04-12
留守兒童現狀調研報告07-29
留守兒童問題調研報告12-14
城鄉(xiāng)留守兒童調研報告05-21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05-22
留守兒童問題調研報告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