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人和教學設計
孟子人和教學設計
篇一:《人和》高效導學案
神木中學“352高效課堂”高二語文導學案系列
《人和》導學案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積累古漢語知識。
2、了解孟子的思想及政治主張,理清論證思路,培養(yǎng)分析歸納能力和思考、辯論能力。
3、體會孟子思想的進步意義。
預習案
學法指導:
1、先熟讀課文,標記勾畫重點字詞、句子,再研讀本學案,牢記:不讀完課文,不做學案。
2、書面完成預習自測題目,將不能解決的問題標示出來。
3、限時30分,獨立完成。
預習自測
學習建議: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自主檢測下列重點文言現(xiàn)象,掌握重點實詞,鞏固通假現(xiàn)象。
1、解釋下列加點詞。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池非不深也
委而去之
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愛人者,人恒愛之
則君子必自反也
此物奚宜至哉
我必不忠則與禽獸奚擇哉?
于禽獸又何難焉?
舜為法于天下愛人不親,反其仁
禮人不答,反其敬
商旅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訴于王
吾惛,不能進于是矣
我雖不敏
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俯足以畜妻子
兇年免于死亡
然后驅而之善
此惟救死而恐不贍
則盍反其本矣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2、通假字親戚畔之 其橫逆由是也 若夫君子所患則亡矣 刑于寡妻
放辟邪奢,無不為已
3、詞類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界限,名作動,限制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刑于寡妻
樹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然而不王者
4、一詞多義
御:
以御于家邦 其若是,孰能御之
恒:
愛人者,人恒愛之 無恒產而有恒心者
刑:
刑于寡妻 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5、歸納虛詞“以”的用法
以: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其待我以橫逆
以其存心也 明以教我
足以事父母
6、文言句式
于禽獸又何難焉
其待我以橫逆
舜為法于天下
樹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義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7、翻譯下列句子
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人恒敬之。
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
舜為法于天下可傳于后世,我由未免為鄉(xiāng)人也:是則可憂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
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
探究案:
1、 第一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孟子是怎樣進行論證的?
2、 選文第二則告訴我們君子與跟一般人不一樣的原因是什么?
3、思考:“愛人不親,反其仁; 治人不治,反其智; 禮人不答,反其敬。”從這句話你得到了什么啟發(fā)?
4、 孟子向齊宣王提到的施政綱領有哪些?試歸納概括。
5、拓展探究
有人說,當今時代是資訊科技時代,“人和”似乎不是那么重要了,你看,我們上網一查,很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何必煩勞別人呢?人與人交往也是如此,各干各的事,你是你,我是我,“人和”的說法落伍了。真的是這樣嗎?聯(lián)系實際談談人和的重要性。
護城河委,丟棄 去,離開怎么區(qū)別詰責,計較
親近,親附回應
“畔”通“叛”,背叛
“由”通“猶”,尚且,還
“亡”通“無”,沒有
“刑”通“型”,樹立榜樣“已”通“矣”,語氣助詞
探究案1、明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提出三個概念:天時、地利、人和,并加以比較,層層推進。用兩個“不如”強調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間的比較,強調指出各種客觀及諸多因素在戰(zhàn)爭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觀條件及“人和”的因素,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較中立論,給人的印象極其深刻。句式相同,語氣十分肯定,斬釘截鐵,不容置疑。 二三兩層圍繞中心論點,連用兩個論據進一步論證。]第2層選取攻戰(zhàn)的例子闡明“天時不如地利”,區(qū)區(qū)小城,四面受圍而不能克,敵軍包圍起來攻打它,一定能夠得到好的天時,然而假如這個小城得到了地利,比如城墻高而且堅,護城河寬而且深,武器裝備比敵軍精良,甲胄比敵兵牢固,糧食比敵兵充足等,那么敵兵就不能取勝,是因為天時不如地利第3層同樣選取攻戰(zhàn)的例子,旨在說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況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堅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卻棄城而逃,因為“地利”亦難比“人和”。 這兩個例子均非實際戰(zhàn)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況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論戰(zhàn)具有普遍的意義和一定的說服力。 歸納:以上三層,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2、①存心②遇事會反躬自問。君子和一般人的不同在于君子的居心,當橫逆之徒以橫暴不順理來對待他的時候,他一次次問自己是否做到了仁、是否有禮、是否做到了忠,在自己已經切實達到了這些要求,可橫逆之人仍然以橫暴不順理來對待自己的時候,他除了視之為禽獸以外,不會跟他們計較。君子的憂慮在己不在人,君子的憂慮不在遇上橫逆之人,而在自己的德行不能達到舜那樣高的水平,成為天下人的楷模,并且垂范后世。
3、明確:凡事沒有做好,都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要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才是根本。抓住了這個根本,就可以贏得天下,達到人和的境界了。
4、 推恩 2)發(fā)政施仁,制民之產 3)治禮義,“驅而之善”
5、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張揚個性的社會,我們的確需要個性,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不需要團結。人和思想是我國傳統(tǒng)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是最講究和的民族。“和”意味著團結以及這種團結給人們的適意的體驗。
篇二:《人和》公開課說課稿
一、教材內容
本單元共有七課,每一課都圍繞一個主題編排,所選擇的語料主要是學習古代漢語的經典篇章,并具有很高的認識和鑒賞價值。《人和》選錄四則短文,從不同方面闡述了孟子的“人和”思想。不僅從天時、地利、人和的比較中得出了人和最為重要的結論,而且還從一般的社會成員與統(tǒng)治者兩個方面具體闡述了達到人和的具體辦法。這就要求學生在掌握好文言知識,還應深入系統(tǒng)地了解孟子對社會、人生問題的思考,找到立身處世的借鑒。從而提升學生文言文的搜集的材料能力,與全班同學進行欣賞,讓學生懂得“人和”的實質及重要性,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個人道德修養(yǎng)。
二、教學目標
1班是文科重點班,文言基礎較好,學習習慣也不錯,加上剛剛學習了《孟子》中的一些篇目,對孟子的思想主張和《孟子》的文章特點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主要學習第2、3則選文;
2、學習和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識;
3、引導學生體會孟子重視“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鑒意義。
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閱讀并解讀選文,理解孟子的“人和”思想;
2、通過探究幾個關鍵性問題理解“人和”的內涵;
3、討論學習選文的論辯技巧。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引導學生體會孟子重視“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鑒意義;
2、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品質。
教學重難點:
1、學習和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識;
2、引導學生體會孟子重視“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鑒意義。
三、教法學法
教學本文,我選擇了老師啟發(fā)引導下的“自主式學習模式”。這種自主式學習著眼于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自主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活動體現(xiàn)自主性,教師活動重在激發(fā)思維性,課堂在于問題探索、交流、生成。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模式,是將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轉化為“主動學習的探索者”的有效途徑。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方式:
朗讀式:朗讀之于文言文,猶如活水之于游魚,必不可少。運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引發(fā)朗讀興趣,提高朗讀效率,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
質疑式:對文章的詞句疏通、內容理解、寫法意境等方面的疑難提出問題進行探究。
四、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名句積累
課件展示孟子名言2句,學生朗讀、翻譯、識記。
1、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
2、其進銳者,其退速。
(二)導入新課
課前播放歌曲《家和萬事興》,此處以歌曲導入。
(三)感知課文,梳理文言知識
個別朗讀與全班齊讀結合,教師給予點評。
學生自主梳理文言知識,教師歸納補充。(具體內容以課件展示)
(四)文本解讀
1、結合第1則選文,提問:孟子怎樣提出“人和”?從統(tǒng)治者的角度,孟子認為應當怎樣做到“人和”?
2、提問:孟子認為,一般社會成員應當如何營造“人和”的社會關系?
3、提問:孟子認為,自己持身端正,天下人都會歸向他。那么,持身端正的關鍵是什么?
4、再讀課文,提問:幾則選文體現(xiàn)了怎樣的論辯技巧?
(五)合作探究
根據這節(jié)課的內容,聯(lián)系學習與生活體驗,談談你對“人和”的理解。
(六)課堂小結
奧運會開幕式上的活字印刷術,出現(xiàn)不同字體的“和”,這是向全世界展示我們古老中國的千年文明,一個“和”字道出了華夏兒女立身處世的原則,也道出了我們對美好社會的憧憬。
(七)布置作業(yè)
1、背誦重點語句,掌握文言知識。
2、以“人和”為題,寫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八)板書設計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排比
人和 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 對比
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 設喻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 層層遞進
總之,本節(jié)課主要是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進而把握孟子“人和”的思想精華,并且讓學生挖掘其現(xiàn)實意義。
篇三:《人和》導學案
學習目標:
1、積累古漢語知識。
2、了解孟子的思想及政治主張,理清論證思路,培養(yǎng)分析歸納能力和思考、辯論能力。
3、體會孟子思想的進步意義。
預習案
1、解釋下列加點詞。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池非不深也
委而去之
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愛人者,人恒愛之
則君子必自反也
此物奚宜至哉
我必不忠
則與禽獸奚擇哉?
于禽獸又何難焉?
舜為法于天下
2、通假字
親戚畔之
其橫逆由是也
若夫君子所患則亡矣
3、翻譯下列句子
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
探究案:
1、 第一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孟子是怎樣進行論證的?
2、第二則中,如何才能做到“人和”呢?
3、第二則告訴我們君子與跟一般人不一樣的原因是什么?
訓練案
閱讀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題。(10分)
孟子曰:“不仁者可與方哉,安其危而利其災,樂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與言,則何亡國敗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 《孟子·離婁上》
(1) 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 不仁而可與言,則何亡國敗家之有!(2分)
② 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3分)
③“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3分)
(2)孟子在文中強調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話回答)(2分)
第二課時
預習案:
1、重要字詞
吾惛,不能進于是矣
今王發(fā)政施仁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訴于王
無恒產而有恒心者
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然后驅而之善
此惟救死而恐不贍
則盍反其本矣
2、歸納虛詞“以”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其待我以橫逆
以 以其存心也
明以教我
仰足以事父母
3、詞類活用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刑于寡妻
樹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然而不王者
4、翻譯下列句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
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
探究案
1、孟子是怎樣說服齊宣王的?
2、孟子在本文中提到的施政綱領有哪些?你如何理解其深刻意義?
3、你如何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意義?
訓練案
1.下列加點的詞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A.親戚(qí) 畔(pàn)之 米粟(sù)
B.橫(hènɡ)逆 商賈(ɡǔ) 疾(jí)其君
C.吾惛(hēng) 恒(hénɡ)心 放辟(pì)
D.邪侈(chǐ) 罔(wǎnɡ)民 孝悌(dì)
2.下列句子中的加點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三里之城(內城) 七里之郭(外城) 池(池塘)非不深
B.封(邊界)疆 異(不同)于人 自反(反復)
C.妄(狂妄)人 舜為法(法則,榜樣) 反求諸(之于)己
D.恒(穩(wěn)定)心 恐不贍(足夠) 勿奪(搶奪)其時
3.下列句子中的加點詞,意義相同的兩項是( )
A.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B.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C.去村四里有森林,陰翳蔽日,伏焉
D.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也
4.下列加點的詞,與例句中的加點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例:天時不如地利
A.如有一朝之患,則君子不患矣
B.如此,則與禽獸奚擇焉
C.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D.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5.下列句子中的“御”字,意義相同的兩項是( )
A.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B.其若是,孰能御之?
C.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D.振長策而御宇內
篇四:《人和》學案
一、解讀第一則內容
1、下面句中加點字的意義與用法你還記得沒?
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必有得天時者矣 兵革非不堅利也
委而去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3、翻譯下列句子
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問題探究
⑴天時、地利、人和者,在限制人民,使國家堅固,威行天下上哪方面最重要?如何才能得到它呢?
⑵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中的“道”指的是什么?
二、解讀第二、三則內容
1、重要字詞
以其存心也 愛人者,人恒愛之
則君子必自反也 此物奚宜至哉
其自反而仁矣 其橫逆由是也 永言配命
此亦妄人也已矣 如此,則與禽獸奚擇哉!于禽獸又何難焉!
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 乃若所憂則有之
舜為法于天下,可傳于后世 是則可憂也
若夫君子所患則亡矣 如有一朝之患 愛人不親,反其仁
治人不治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
2、文言句式
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橫逆
此亦妄人也已矣 于禽獸又何難焉 是則可憂也
3、翻譯下列句子
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人恒敬之。
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
舜為法于天下可傳于后世,我由未免為鄉(xiāng)人也:是則可憂也。
4、問題探究
⑴選文第二則告訴我們君子與跟一般人不一樣的原因是什么?
⑵君子有沒有憂慮?是什么?
三、解讀第四則內容
1、重要字詞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以御于家邦
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 不推恩無以保妻子
無他焉 善推其所為而已矣
今王發(fā)政施仁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訴于王 明以教我
我雖不敏 無恒產而有恒心者
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 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俯足以畜妻子
兇年免于死亡 然后驅而之善
此惟救死而恐不贍 奚暇治禮義哉
2、詞類活用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刑于寡妻
樹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然而不王者
3、文言句式
不能進于是矣 是罔民也
樹之以桑 雞豚狗彘之畜
4翻譯下列句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
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
5、問題探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這句話強調了什么的重要性?
篇五:《人和》學案
一、復習回顧第一則內容
1、下面句中加點字的意義與用法你還記得沒?
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必有得天時者矣 兵革非不堅利也
委而去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3、翻譯下列句子
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問題探究
⑴天時、地利、人和者,在限制人民,使國家堅固,威行天下上哪方面最重要?如何才能得到它呢?
⑵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中的“道”指的是什么?
二、解讀第二、三則
1、重要字詞
以其存心也 愛人者,人恒愛之
則君子必自反也 此物奚宜至哉
其自反而仁矣 其橫逆由是也
此亦妄人也已矣
如此,則與禽獸奚擇哉!于禽獸又何難焉!
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
乃若所憂則有之
舜為法于天下,可傳于后世
是則可憂也 若夫君子所患則亡矣 如有一朝之患
愛人不親,反其仁 治人不治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
永言配命
2、文言句式
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橫逆
此亦妄人也已矣
于禽獸又何難焉
舜,人也;我,亦人也
是則可憂也
3、翻譯下列句子
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人恒敬之。
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
舜為法于天下可傳于后世,我由未免為鄉(xiāng)人也:是則可憂也。
4、問題探究
⑴選文第二則告訴我們君子與跟一般人不一樣的原因是什么?
①存心②遇事會反躬自問
⑵君子有沒有憂慮?是什么?
⑶第三中,孟子闡明了:責人不如先責已,即?“ ”。 你能聯(lián)系孔子在《論語》類似的觀點,談談你的看法嗎?
三、解讀第四則
1、重要字詞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以御于家邦
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
不推恩無以保妻子
無他焉
善推其所為而已矣
今王發(fā)政施仁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訴于王
明以教我
我雖不敏
無恒產而有恒心者
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
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俯足以畜妻子
兇年免于死亡
然后驅而之善
此惟救死而恐不贍
奚暇治禮義哉
則盍反其本矣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2、詞類活用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刑于寡妻
樹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然而不王者
3、文言句式
不能進于是矣
是罔民也
樹之以桑
雞豚狗彘之畜
申之以孝悌之義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未之有也
4翻譯下列句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
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
5、問題探究
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這句話強調了什么的重要性?
篇六:《人和》教案教學設計2
一、導入:
1、奧運會開幕式上的活字印刷術,出現(xiàn)不同字體的“和”,這是向全世界在展示我們的古老中國的千年文明,一個“和”字道出了華夏子孫立身處世的原則,也道出了我們對美好社會的憧憬。
2、面對這個“和”字,你們想到什么?
和平共處(各個國家、民族之間) 、和諧相處(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和睦友好(家人之間,家和萬事興) 、和氣生財(生意) 、和衷共濟(面對困難,地震、雪災) 、團結和洽(企業(yè))
3、孟子所說的“和”又是什么意思?
二、正文學習
(一)第一則:
1、文章的中心論點出現(xiàn)在哪里?
明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提出三個概念:天時、地利、人和,并加以比較,層層推進。用兩個“不如”強調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間的比較,強調指出各種客觀及諸多因素在戰(zhàn)爭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觀條件及“人和”的因素,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較中立論,給人的印象極其深刻。句式相同,語氣十分肯定,斬釘截鐵,不容置疑。
2.中心論點提出后作者是怎樣進行論證的?
明確:二三兩層圍繞中心論點,連用兩個論據進一步論證。]
第2層選取攻戰(zhàn)的例子闡明“天時不如地利”,區(qū)區(qū)小城,四面受圍而不能克,敵軍包圍起來攻打它,一定能夠得到好的天時,然而假如這個小城得到了地利,比如城墻高而且堅,護城河寬而且深,武器裝備比敵軍精良,甲胄比敵兵牢固,糧食比敵兵充足等,那么敵兵就不能取勝,是因為天時不如地利
第3層同樣選取攻戰(zhàn)的例子,旨在說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況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堅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卻棄城而逃,因為“地利”亦難比“人和”。
這兩個例子均非實際戰(zhàn)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況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論戰(zhàn)具有普遍的意義和一定的說服力。
歸納:以上三層,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
(1)何為“得道”,何為“失道”?
明確:孔子曰: “ 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 (《孟子離婁上》)
得道者:有仁德,踐履仁的國君 失道者:沒有仁德,背離仁的國君
“人和”的最高境界:天下順之
3、中心論點既然已得到了論證,為什么還要寫第4層?
明確:第4層的作用是在前3層論述的基礎上進一步闡發(fā),將論點的范圍由戰(zhàn)爭推及到治國,從而全面體現(xiàn)孟子的政治主張,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義,
其次,孟子說的“得道”自然是指有仁德、踐履仁的國君,實際上也可理解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歸順,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潰。
4、本文主要是談戰(zhàn)爭中的問題么?如果不是,那是什么?
明確:借戰(zhàn)爭談政治、談治國,孟子想借戰(zhàn)爭的取勝條件來談他的政治主張,他主張國君要廣泛施行仁政,這樣才會得到多助,才會天下順之,國家才會治理好,國家治理好了,當然也就不用打仗了,即使打仗,也一定會打勝仗。
5、拓展思考:
有人認為:戰(zhàn)爭勝負取決于戰(zhàn)爭性質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時”“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論只能適用于科學不發(fā)達的古代社會,在高科技發(fā)展的今天,要想打勝仗,就必須有最先進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對于這種說法你有何想法?
(二)解讀2、3、4、則
“人和”相當重要,如何才能做到“人和”呢?
1、 第2則: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
(1)思考:國君要達到人和的境界,必須施行仁政,必須具備仁德。那么就一般的社會成員來說,如何能夠營造人和的社會關系呢?
明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人互敬互愛,就能達到人和的境界。
(2)如果有了例外,要面對這種例外,君子要怎么做呢?
明確:自反——反省自己
(3)君子和一般人的不同是什么?
明確:君子和一般人的不同在于君子的居心,當橫逆之徒以橫暴不順理來對待他的時候,他一次次問自己是否做到了仁、是否有禮、是否做到了忠,在自己已經切實達到了這些要求,可橫逆之人仍然以橫暴不順理來對待自己的時候,他除了視之為禽獸以外,不會跟他們計較。君子的憂慮在己不在人,君子的憂慮不在遇上橫逆之人,而在自己的德行不能達到舜那樣高的水平,成為天下人的楷模,并且垂范后世。
(4)孟子通過這則短文想告訴我們什么?
明確:君子應該時刻把仁禮當在心上,常常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合乎仁禮,也就沒有小人那樣患得患失的憂慮了,擔心的是自己修養(yǎng)方面是否合乎圣賢禮義。
(5)那么這則對我們的啟發(fā)是什么?
明確: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應該時時處處地反省自己,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
第2則針對每一個社會成員,選文3、4則針對統(tǒng)治者。
2、第3則:反求諸己
思考:“愛人不親,反其仁; 治人不治,反其智; 禮人不答,反其敬。”從這句話你得到了什么啟發(fā)?
明確:凡事沒有做好,都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要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才是根本。抓住了這個根本,就可以贏得天下,達到人和的境界了。
3、第4則:推己及人
(1)思考:統(tǒng)治者要做到“人和”還有什么方法?
明確:1)推恩 2)發(fā)政施仁,制民之產 3)治禮義,“驅而之善”
(2)孟子引用《詩經》中的句子意在說明什么?
明確:說明“推恩之心”對于君王成就霸業(yè)的重要性,擁有推恩之心是君王“發(fā)政施仁”的必要的前提。
三、課文小結:
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張揚個性的社會,我們的確需要個性,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不需要團結。
人和思想是我國傳統(tǒng)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是最講究和的民族。“和”意味著團結以及這種團結給人們的適意的體驗。
今天,我們從學習中了解了孟子對社會人生問題的思考,找到了立身處世的借鑒——“反求諸己”、“推己及人”,讓我們在生活中去使用這兩種處世之道,營造一個和睦團結的班,創(chuàng)造一個和樂美滿的未來。大家有沒有信心?
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先秦孟子
2、人心齊,泰山移。——中國諺語
3、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俗語
4、民齊者強。——荀況
5、唯寬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載物。——薛宣
《人和》原文和譯文(翻譯)
1、【原文】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三里之城,七里 之郭②,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4)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6)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7)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8)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9)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 矣。”
【注釋】①天時、地利、人和:《茍子·王霸篇》說:“農夫樸力而寡能,則上不 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廢。”茍子所指的“天時”指農時, “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而孟子在這里所說的“天時”則 指尖兵作戰(zhàn)的時機、氣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險要,城池堅固等;“人和”則指人心所向,內部團結等。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內城叫“城”,外城 叫“郭”。內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③池:即護城河。 ④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擊性武器。革:皮革,指甲胄。古代甲胄確皮革做的,也有用銅鐵做的。(5)委:棄。(6)域民:限制人民。域,界限.(8)畔:同“叛”。(9)有:或,要么。
【譯文】孟子說:“有利的時機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有利的地勢不 如人的齊心協(xié)力。一個三里內城墻、七里外城墻的小城,四面圍攻都不能夠攻破。既然四面圍攻,總有遇到好時機或好天氣的時 候,但還是攻不破,這說明有利的時機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另 一種情況是,城墻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極利和堅固,糧草也不是不充足,但還是棄城而逃了,這就說 明有利的地勢不如人的齊心協(xié)力。所以說:老百姓不是靠封鎖邊 境線就可以限制住的,國家不是靠山川險阻就可以保住的,揚威天下也不是靠銳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擁有道義的人得到的幫 助就多,失去道義的人得到的幫助就少。幫助的人少到極點時,連 親戚也會叛離;幫助的人多到極點時,全人下的人都會順從。以全天下人都順從的力量去攻打連親戚都會叛離的人,必然是不戰(zhàn) 則已,戰(zhàn)無不勝的了。”
2、【原文】孟子曰:“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橫逆①,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 其橫逆由③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橫道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則與禽獸奚擇④哉?于 禽獸又河難⑤焉?’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乃若所 憂則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6)于天下,可傳于后世. 我由未免為鄉(xiāng)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 君子所患則亡矣。非仁無為也,非禮無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則君子不患矣。”
【注釋】①橫逆:蠻橫無禮。②此物:指上文所說“橫逆”的態(tài)度。奚宜:怎 么應當。③由:通“猶”。下文“我由未免為鄉(xiāng)人也”中的“由”也通 “猶”。④擇:區(qū)別。⑤難:責難。(6)法:楷模。
【譯文】孟子說:“君子與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內心所懷的念頭 不同。君子內心所懷的念頭是仁,是禮。仁愛的人愛別人,禮讓的人尊敬別人。愛別人的人,別人也經常愛他;尊敬別人的人,別人也經常尊敬他。假定這里有個人,他對我蠻橫無禮,那君子必定反躬自問:我一定不仁,一定無禮吧,不然的話,他怎么會對我這樣呢?如果反躬自問是仁的,是有禮的,而那人仍然蠻橫無禮,君子必定再次反躬自問:我一定不忠吧?如果反躬自問是忠的,而那人仍然蠻橫無禮,君子就會說:‘這人不過是個狂人罷了。“這樣的人和禽獸有什么區(qū)別呢?而對禽獸又有什么可責難的呢?’所以君子有終身的憂慮,但沒有一朝一夕的禍患。比如說這樣的 憂慮是有的:舜是人,我也是人;舜是天下的楷模,名聲傳于后世,可我卻不過是一個普通人而已。這個才是值得憂慮的事。憂慮又怎么辦呢?像舜那樣做罷了。至于君子別的什么憂患就沒有了。不是仁愛的事不于,不合于禮的事不做。即使有一朝一夕的禍患來到,君子也不會感到尤患了。”
3、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1)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注釋】(1)反其仁:朱熹《集注》云:“我愛人而人不親我,則反求諸己,恐我之仁未至也。”以下“反其智”、“反其敬”與此類似。
【譯文】孟子說:“愛撫他人卻得不到親近,反問自己是否仁;治理民眾卻得不到治績,反問自己是否智;禮待他人卻得不到回應,反問自己是否敬。凡是所做的得不到應有的效果都返回來從自身尋求原因,自身端正了,天下就會歸服。《詩》說:‘行事一直與天命相符,靠自己尋求更多的幸福。’”
【段意】此章是說,遇到問題應首先檢討自身的行為是否遵循了正道。自身端正了,做事才會取得成效。
4、【原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⑾。天下可運于掌⑿。《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
【譯文】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廣到尊敬別人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廣到愛護別人的孩子。做到了這一點,整個天下便會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運轉一樣容易治理了。《詩經》說:‘先給妻子做榜樣,再推廣到兄弟,再推廣到家族和國家。’說的就是要把自己的心推廣到別人身上去。所以,推廣恩德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廣恩德連自己的妻子兒女都保不了。古代的圣賢之所以能遠遠超過一般人,沒有別的什麼,不過是善于推廣他們的好行為罷了。
【原文】今王發(fā)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譯文】現(xiàn)在大王若能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入仕的人都愿在大王的朝廷中任職,耕田的人都愿在大王的土地上耕種,商販都愿到大王的集市上交易,旅客都愿到大王的道路上行走,天下對自己的君主感到不滿意的人都愿來投奔大王。要是如此的話,什么力量能遏止呢?”
【原文】王曰:“吾惛①,不能進于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
曰:“無恒產②而有恒心者,惟土為能。若③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④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⑤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⑥民之產,必是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⑦。
“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⑧,奚暇⑨禮儀哉?
“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畜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錦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釋】①惛:同“昏”,昏亂,糊涂。 ②恒產:可以賴以維持生活的固定財產。如土地、田園、林木、牧畜等。 ③若:轉折連詞,至于。 ④放:放蕩。辟:同“僻”與“邪”的意思相近,均指歪門邪道;侈:放縱揮霍。放辟邪侈指放縱邪欲違法亂紀。 ⑤罔:同“網”,有“陷害”的意思。 ⑥制:訂立制度、政策。 ⑦輕:輕松,容易。 ⑧贍:足夠,充足。 ⑨奚暇:怎麼顧得上。奚,疑問詞,怎麼,哪有。暇,余暇,空閑。【譯文】齊宣王說:“我頭腦昏亂,對您的說法不能作進一步的領會。希望先生開導我的心志,更明確的教我。我雖然不聰明,也不妨試它一試。”
孟子說:“沒有固定的產業(yè)收入卻有固定的道德觀念,只有讀書人才能做到,至于一般老百姓,如果沒有固定的產業(yè)收入,也就沒有固定的道德觀念。一旦沒有固定的道德觀念,那就會胡作非為,什麼事都做得出來。等到他們犯了罪,然后才去加以處罰,這等于是陷害他們。哪里有仁慈的人在位執(zhí)政卻去陷害百姓的呢?所以,賢明的國君制定產業(yè)政策,一定要讓他們上足以贍養(yǎng)父母,下足以撫養(yǎng)妻子兒女;好年成豐衣足食,壞年成也不致餓死。然后督促他們走善良的道路,老百姓也就很容易聽從了。
“現(xiàn)在各國的國君制定老百姓的產業(yè)政策,上不足以贍養(yǎng)父母,下不足以撫養(yǎng)妻子兒女;好年成尚且艱難困苦,壞年成更是性命難保。到了這個地步,老百姓連保命都恐怕來不及哩,哪里還有什麼工夫來修養(yǎng)禮儀呢?
“大王如果想施行仁政,為什麼不從根本上著手呢?在五畝大的宅園中種上桑樹,五十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穿上絲綿衣服了。雞狗豬等家禽家畜好好養(yǎng)起來,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有肉吃了。百畝的耕地,不要去防礙他們的生產,八口人的家庭都可以吃得飽飽的了。認真地興辦學校,用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道理反復教導學生,頭發(fā)斑白的人也就不會在路上負重行走了。老年人有絲綿衣服穿,有肉吃,一般老百姓吃得飽,穿得暖,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是從來沒有過的。”
【孟子人和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標牌設計》的教學設計03-14
旋轉的教學設計02-16
《茶經》教學設計02-18
《國殤》教學設計12-11
《賽馬》的教學設計05-21
國慶的教學設計03-19
映山紅的教學設計03-19
頤和園精選教學設計03-20
設計分層教學目標設計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