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六則》導學案
《論語六則》導學案
第一課時
知識鏈接:
1.走進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開創(chuàng)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其儒家思想對中國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曾帶領部分弟子周游列國。晚年修訂了《六經(jīng)》(《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他被歷代統(tǒng)治者奉為“萬世師表”、“千古圣人”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2.了解論語 《論語》是我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全書二十篇,首創(chuàng)語錄體,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是儒家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并稱四書;《詩》《書》《禮》《易》《春秋》并稱“五經(jīng)”,共稱四書五經(jīng)。
學習目標:
1. 讀準字音,積累重點實詞
2. 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熟練背誦課文
【自主合作】
1. 讀一讀
不亦說乎 ( ) 不慍 ( ) 不思則罔 ( ) 不學則殆 ( )
吾十有五 ( ) 好之者( ) 不逾矩 ( ) ( )
2. 找一找
學而時習之 ( ) ( ) 不亦說乎 ( )
人不知而不慍( ) 不亦君子乎 ( )
溫故而知新 ( ) ( ) 可以為師 ( )
不思則罔 ( ) 不學則殆 ( )
好之者 ( ) 樂之者 ( ) 擇其善者( )
吾十有五 ( ) 三十而立 ( ) 四十不惑( )
不逾矩 ( )
3. 譯一譯
①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②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③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④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⑤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⑥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⑦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積累虛詞“而”的用法
2.理解孔子的學習主張
一、“而”的用法總結
① 表承接:就 ② 表遞進 :而且 ③ 表轉折:但是
(1)學而時習之 ( )
(2)人不知而不慍 ( )
(3)溫故而知新 ( )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
(5)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6)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 )
二、合作探究
1、孔子在學習方法上有哪些主張?用課文原話回答
2、孔子在學習態(tài)度 上有哪些主張?用課文原話回答
3、孔子終身學習,取得了哪些效果?用課文原話回答
4、孔子在與人交往的態(tài)度上有哪些主張?用課文的原話回答。
5、請就其中的一點結合自己的學習經(jīng)驗談談你的體會
三、課文中有些話已凝結為成語,試著把它們找出來
【《論語》導學案】相關文章:
《故鄉(xiāng)》的導學案02-14
往事依依的導學案08-27
往事依依的導學案08-27
往事依依的導學案08-27
往事依依的導學案08-27
往事依依的導學案08-27
往事依依的導學案08-27
往事依依的導學案08-27
往事依依的導學案08-27
往事依依的導學案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