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鑒賞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許多人對一些廣為流傳的古詩都不陌生吧,古詩言簡意豐,具有凝煉和跳躍的特點。什么樣的古詩才經(jīng)典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古詩鑒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詩鑒賞1
漁 翁
柳宗元
漁翁夜傍西巖宿,
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
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
巖上無心云相逐。
柳宗元詩鑒賞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西巖,即永州城外的西山。柳宗元于順宗永貞元年( 805 ) 被貶為永州司馬,曾遍游這一帶山水,先后寫了被譽為千古絕唱的《永州八記》,借山水以寫幽懷。
我們將這首詩與《永州八記》放在一起參讀,讓這一作品群所展示的山水美與人格美相互映照,會更容易看清詩人在這個時期的孤清高潔的情懷,而他筆下的山水人物都打上了詩人這種審美情趣的印記。柳宗元在青山綠水間為什么特別注目于漁翁的形象?他是否想起了一千多年前屈原被放逐到瀟湘之間,在江畔與漁父對話的情景?是否屈原那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高潔的悲劇形象觸發(fā)了詩人的情思?以柳宗元的謙卑自放的'性格,決不會自比為先賢屈原,但我們從漁翁的生活情趣中隱約看見了詩人的影子。這位漁翁的居處是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始得西山宴游記》)的西山,飲的是清瑩秀澈的瀟湘水,連燒水做飯的竹子都是浸過娥皇女英之淚的班竹。何等高潔而富有詩意的生活情趣!這個漁翁不象是一位高人逸士嗎?
時間由夜而曉,畫面由幽暗轉(zhuǎn)為明麗,再加上清湘、楚竹的輕靈詩筆點染,更令讀者悠然而神往。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晨炊既畢,風煙俱凈,朝暉照亮了山巒,這位漁翁也該駕著他那一葉扁舟出現(xiàn)了吧?然而卻不見其人,正當你凝眸遠望時,忽然一聲欸乃搖櫓的歡快漁歌自山間傳來,你禁不住心頭喜悅,正準備一睹仙顏,那歌聲卻又飄然遠去,消溶于滿目綠色之中了。人呢?終于可望而不可及 這望也只不過是想望,原來前面的夜宿、曉汲云云,都是打聽來的關(guān)于這位高人的傳說而已。然而多么奇妙,隱約卻又真切,欸乃一聲山水綠,當你從想望中醒來,再看眼前景色時,似乎山更青了,水也更綠了,好像這山水之美恰是剛才那欸乃一聲從仙境召喚降落到人間來的。難怪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嘆為奇趣,這實在是一種飄逸超然得帶點神秘味道的審美境界。
尋訪而不得見,你也許有點兒悵惘,只好泛舟而下。然而當你駐舟中流,回望漁翁居住的山巔時,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漁翁 簡直就是一位仙翁,居處如在天際,縹緲虛無,超然于塵世之上。你看,古今隱逸之宗陶淵明所向往的云無心以出岫(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的悠然境界又在這兒的巖上出現(xiàn)了。
應(yīng)該說,柳宗元筆下的這個漁翁形象,并非中唐時期漁民生活的現(xiàn)實反映,而是詩人自己的志趣的客體化。這個形象是高潔的,悠然自得的,同時又是虛無縹緲的;其背后還浮動著屈原和陶淵明的影子。這樣,讀者從詩人苦心孤詣的構(gòu)思里,又可窺見一層凄清之色。
古詩鑒賞2
采樵人深山,山深樹重疊。
橋崩臥槎擁,路險垂藤接。
日落伴將稀,山風拂蘿衣。
長歌負輕策,平野望煙歸。
8.首聯(lián)和頷聯(lián)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畫?這些描寫有什么用意?(5分)
9.頸聯(lián)和尾聯(lián)抒發(fā)了怎樣的思想情感?請結(jié)合作品簡要賞析。(6分)
(1)蘇軾在《赤壁賦》中感嘆自己的命運時,希望與神仙和明月同在的兩句是“ , ”。
(2)李商隱在《錦瑟》中以“滄海”“藍田”表現(xiàn)人生的恍惚、迷惘的名句是“ , ”。
(3)韓愈在《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中描寫“小雨”和“草色”的名句是“ , ”。
8.首聯(lián)和頷聯(lián)描繪了一幅深山采樵圖。(2分)通過對山深、樹重、橋崩、路險的描寫,表現(xiàn)了采樵人勞動的艱辛。(3分)【解析】 本題考查鑒賞詩歌形象的能力。
9.抒發(fā)了獲得勞動果實之后的輕松愉快之情。(3分)太陽落山了,采樵的同伴漸漸變得稀少,山風吹拂,采樵人拄著手杖,放聲歌唱,向著炊煙裊裊的村落滿載而歸,獲得勞動成果之后的愉快心情溢于言表。(3分)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詩歌鑒賞】
孟浩然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世俗,以隱士終老。其詩清淡,長于寫景,多反映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nèi)容。孟浩然的詩歌風格在這首詩中也有明顯的體現(xiàn)。本詩寫深山觀采樵所見,含蓄地表達了隱居的幽趣。首聯(lián)上句“采樵入深山”寫的是采樵人,意思是說,樵夫打柴進入深山。下句采用頂針手法,“山深”連接上句的“深山”。“山深”以下三句寫山林的`古老幽深,道路的險阻難行。作者捕捉“橋崩”“臥槎”“垂藤”等生動形象入詩,寫得很傳神。通過對山深、樹重、橋崩、路險的描寫,表現(xiàn)了采樵勞動的艱辛。后四句寫日暮時拄著手杖唱歌返回,渲染了蕭然曠遠的意境。太陽落山了,采樵的同伴漸漸變得稀少,山風吹拂,采樵人拄著手杖,放聲歌唱,向著炊煙裊裊的村落滿載而歸,獲得勞動成果之后的愉快心情溢于言表。
【原味翻譯】采樵人為了打柴進入深山,只見山林幽深,樹木重重疊疊。橋梁崩塌了,只能靠橫臥的樹權(quán)來支撐,勉強可以通行。道路艱難險阻,山崖上垂下的長藤互相纏繞著,連接在一起,采樵人就攀著長藤通過險要之地。夕陽西下,采樵的同伴漸漸稀少,山風吹拂著身上的蘿衣。采樵人拄著輕便的手杖.放聲歌唱,望著平野 的炊煙款款而歸。
古詩鑒賞3
古從軍行
李頎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營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yīng)將性命逐輕車。
年年戰(zhàn)骨埋荒外,空見蒲萄入漢家。
【注】①從軍行是樂府古題。此詩寫當代之事,由于怕觸犯忌諱,所以題目加上一個古字。
②刁斗:古代軍中銅制炊具,白天用以煮飯,晚上敲擊代替更柝。
③公主琵琶:指漢朝公主遠嫁鳥孫國時所彈的琵琶曲調(diào)。④蒲桃:即葡萄。漢武帝時,為了求天馬(即今阿拉啪馬),開通西域,便亂啟戰(zhàn)端。當時隨天馬入中國的還有蒲桃和苜宿的種子。
烽火:古代報警的信號。
交河:在今新疆吐魯番縣西北。泛指塞外河流。
公主琵琶:漢武帝以公主嫁西域烏孫國王,命制琵琶,使其作樂,以解鄉(xiāng)思。
聞道玉:用漢武帝不許攻西域不利之漢將回玉門關(guān)之典。
逐:追隨。
蒲萄:即葡萄,西域特產(chǎn),漢武帝時入貢。
(1)野云萬里無城郭胡兒眼淚雙雙落這四句在全詩中有什么作用?請賞析。(3分)
答:答案要點:①作者通過野云雨雪大漠胡雁胡兒淚等意象,②從多方面刻畫了邊陲凄冷酷寒的環(huán)境,③寫盡了從軍生活的艱苦,④為下文抒情做鋪墊。
(2)年年戰(zhàn)骨埋荒外, 空見蒲桃入漢家運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請賞析。(3分)
答:答案示例一:①這兩句詩運用了對比的.手法,②年年犧牲了無數(shù)人的性命,換得的只有區(qū)區(qū)的蒲桃而已,③如此對比,譏諷統(tǒng)治者窮兵黷武、草菅人命、好大喜功。(每點1分)
答案示例二: ①這兩句詩運用典故,②詩人借用漢武帝為求區(qū)區(qū)蒲桃啟戰(zhàn)端的典故,③諷刺了當今統(tǒng)治者好大喜功,窮兵黷武,視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徑。(每點1分)
【賞析】:
借漢皇開邊,諷玄宗用兵。全詩記敘從軍之苦,充滿非戰(zhàn)思想。萬千尸骨埋于荒野,僅換得葡萄歸種中原,顯然得不償失。
詩開首先寫緊張的從軍生活。白日黃昏繁忙,夜里刁斗悲嗆,琵琶幽怨,景象肅穆凄涼。接著渲染邊陲的環(huán)境,軍營所在,四顧荒野,大雪荒漠,夜雁悲鳴,一片凄冷酷寒景象。最后寫如此惡劣環(huán)境,本應(yīng)班師回朝,然而皇上不準。而千軍萬馬拼死作戰(zhàn)的結(jié)果,卻只換得葡萄種子歸國。足見君王之草菅人命。
全詩句句蓄意,步步逼緊,最后才畫龍點睛,著落主題,顯出它的諷刺筆力。
古詩鑒賞4
1、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己亥雜詩》
2、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無題》
3、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夜喜雨》
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記李將軍列傳》
5、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鳴沙石室佚書》
6、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奉和令公》
7、鶴發(fā)銀絲映日月,丹心熱血沃新花。——《對聯(lián)》
8、新竹高于舊竹枝,全憑老干為扶持。——《新竹》
9、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靜夜思》
10、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望月懷遠》
11、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水調(diào)歌頭》
12、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四首其一》
13、西北望鄉(xiāng)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八月十五日》
14、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太常引》
15、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十五夜望月》
16、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17、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端午日賜衣》
18、曲終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車注。——《競渡曲》
19、少年佳節(jié)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端午日》
20、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屈原塔》
21、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浣溪沙》
22、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和端午》
23、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舊題蘇武詩》
24、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5、結(jié)交在相知,骨肉何必親。——《箜篌謠》
26、君不見管鮑貧時交,此道今人棄如土。——《貧交行》
27、人生交契無老少,論交何必先同調(diào)。——《徒步歸行》
28、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羌村其一》
29、世人結(jié)交須黃金,黃金不多交不深。——《題長安壁》
30、昨日屋頭堪炙手,今朝門外好張羅。——《放言》
31、已過才追問,相看是故人。——《遇舊友》
32、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贈范曄》
古詩鑒賞5
《望月有感》
唐朝:白居易
自河南經(jīng)亂,關(guān)內(nèi)阻饑,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
時難年荒世業(yè)空,弟兄羈旅各西東。
田園寥落干戈后,骨肉流離道路中。
吊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yīng)垂淚,一夜鄉(xiāng)心五處同。
譯文
自從河南地區(qū)經(jīng)歷戰(zhàn)亂,關(guān)內(nèi)一帶漕運受阻致使饑荒四起,我們兄弟也因此流離失散,各自在一處。因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觸,便隨性寫成詩一首來記錄感想,寄給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潛的七哥,在烏江的十五哥和在符離、下邽的弟弟妹妹們看。
家業(yè)在災(zāi)年中蕩然一空,兄弟分散各自你西我東。
戰(zhàn)亂過后田園荒蕪寥落,骨肉逃散在異鄉(xiāng)道路中。
吊影傷情好像離群孤雁,漂泊無蹤如斷根的秋蓬。
同看明月都該傷心落淚,一夜思鄉(xiāng)心情五地相同。
注釋
⑴河南:唐時河南道,轄今河南省大部和山東、江蘇、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區(qū)。
⑵關(guān)內(nèi):關(guān)內(nèi)道,轄今陜西大部及甘肅、寧夏、內(nèi)蒙的部分地區(qū)。
⑶阻饑:遭受饑荒等困難。
⑷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長兄白幼文,貞元十四、五年(798—799年)間任饒州浮梁(今屬江西景德鎮(zhèn))主簿。
⑸於潛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長子,時為於潛(今浙江臨安縣)縣尉。
⑹烏江十五兄:白居易的從兄白逸,時任烏江(今安徽和縣)主簿。
⑺符離:在今安徽宿縣內(nèi)。白居易的父親在彭城(今江蘇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離。
⑻下邽:縣名,治所在今陜西省渭南縣。白氏祖居曾在此。
⑼時難年荒:指遭受戰(zhàn)亂和災(zāi)荒。荒,一作“饑”。
⑽世業(yè):祖?zhèn)鞯漠a(chǎn)業(yè)。唐代初年推行授田制度,所授之田分“口分田”和“世業(yè)田”,人死后,子孫可以繼承“世業(yè)田”。
⑾羈旅:漂泊流浪。
⑿寥落:荒蕪零落。
⒀干戈:古代兩種兵器,此代指戰(zhàn)爭。
⒁吊影:一個人孤身獨處,形影相伴,沒有伴侶。
⒂千里雁:比喻兄弟們相隔千里,皆如孤雁離群。
⒃辭根:草木離開根部,比喻兄弟們各自背井離鄉(xiāng)。
⒄九秋蓬:深秋時節(jié)隨風飄轉(zhuǎn)的蓬草,古人用來比喻游子在異鄉(xiāng)漂泊。九秋,秋天。
⒅鄉(xiāng)心:思親戀鄉(xiāng)之心。
⒆五處:即詩題所言五處。
鑒賞
這是一首感情濃郁的抒情詩。全詩意在寫經(jīng)亂之后,懷念諸位兄弟姊妹。
此詩讀來如聽詩人傾訴自己身受的離亂之苦。在這戰(zhàn)亂饑饉災(zāi)難深重的年代里,祖?zhèn)鞯募覙I(yè)蕩然一空,兄弟姊妹拋家失業(yè),羈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鄉(xiāng)田園,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園舍雖在,可是流離失散的同胞骨肉,卻各自奔波在異鄉(xiāng)的道路之中。詩的.前兩聯(lián)就是從“時難年荒”這一時代的災(zāi)難起筆,以親身經(jīng)歷概括出戰(zhàn)亂頻年、家園荒殘、手足離散這一具有典型意義的苦難的現(xiàn)實生活。接著詩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離散各在一方,猶如那分飛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憐;辭別故鄉(xiāng)流離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斷根的蓬草,隨著蕭瑟的西風,飛空而去,飄轉(zhuǎn)無定。“吊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兩句,一向為人們所傳誦。詩人不僅以千里孤雁、九秋斷蓬作了形象貼切的比擬,而且以吊影分飛與辭根離散這樣傳神的描述,賦予它們孤苦凄惶的情態(tài),深刻揭示了飽經(jīng)戰(zhàn)亂的零落之苦。孤單的詩人凄惶中夜深難寐,舉首遙望孤懸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聯(lián)想到飄散在各地的兄長弟妹們。他想:如果此時大家都在舉目遙望這輪勾引無限鄉(xiāng)思的明月,也會和自己一樣潸潸淚垂吧!恐怕這一夜之中,流散五處深切思念家園的心,也都會是相同的。詩人在這里以綿邈真摯的詩思,構(gòu)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鄉(xiāng)愁的圖景,從而收結(jié)全詩,創(chuàng)造出渾樸真淳、引人共鳴的藝術(shù)境界。
全詩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話語,抒寫人們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實情感。清劉熙載在《藝概》中說:“常語易,奇語難,此詩之初關(guān)也。奇語易,常語難,此詩之重關(guān)也。香山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這首詩不用典故,不事藻繪,語言淺白平實而又意蘊精深,情韻動人,堪稱“用常得奇”的佳作。
這首詩約作于公元799年秋至800年春之間。其時詩人到符離(今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亂后過流溝寺》詩,流溝寺即在符離。題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詩人自己均在符離,因此合起來就有五處。公元799年(貞元十五年)春二月,宣武(治所在今河南省開封市)節(jié)度使董晉死后部下叛亂。三月,彰義(治所在今河南省汝南縣)節(jié)度使吳少誠又叛亂。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馬去攻打,戰(zhàn)事發(fā)生在河南境內(nèi)。平叛戰(zhàn)爭規(guī)模較大,時間亦長。此即詩題所言“河南經(jīng)亂”。當時南方漕運主要經(jīng)過河南輸送關(guān)內(nèi)。由于“河南經(jīng)亂”使得“關(guān)內(nèi)阻饑”。值此人禍天災(zāi)紛至沓來之際,田園荒蕪,骨肉離散,詩人自不免憂國思親,傷亂悲離。就在這一年秋天,白居易為宣州刺史所貢,第二年春天在長安考中進士,旋即東歸省親。這首詩大約就寫于這一時期。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陽,葬于香山。
古詩鑒賞6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荊吳相接水為鄉(xiāng),
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處泊?
天涯一望斷人腸。
孟浩然詩鑒賞
這是一首送別詩。詩題一作送杜晃進士之東吳。
唐時所謂進士,為后世所謂舉子(舉進士)。得第者則稱前進士。由此可見,杜晃此去東吳,是落魄的。
荊吳相接水為鄉(xiāng)(荊指荊襄一帶,吳
指東吳),詩開篇既未點題意,也不敘別情,全是送者對行人寬解安慰的語氣。荊吳相接,意同天涯若比鄰,說兩地,實際已暗關(guān)送別之事。但先作寬慰,超乎送別詩常法,卻別具生活情味:落魄遠游的人往往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與鼓勵,這里就有勸杜晃放開胸懷的意思。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素稱水鄉(xiāng)。不說水鄉(xiāng)而說水為鄉(xiāng),意味雋永:以水為鄉(xiāng)的`荊吳人對飄泊生活習以為常,不以暫離為憾事。這樣說來雖含扁舟暫來去意,卻又不著一字,造語洗煉、含蓄。
君去春江正渺茫。此承水為鄉(xiāng)轉(zhuǎn)到正題上來,語仍平淡。君去是眼前事, 春江渺茫是眼前景,全似信手拈來,但這尋常之事與尋常之景聯(lián)系在一起,又產(chǎn)生一種味外之味。春江渺茫,正好行船。這是喜君去得航行之便呢?還是恨君去太疾呢?景中有情在,讓讀者自去體味。
朋友剛才出發(fā),便想到日暮征帆何處泊,聯(lián)系上句,這一問來得十分自然。春江渺茫與征帆一片,形成一個鮮明對比。闊大者愈顯闊大,渺小者愈顯渺小。因此而擔心那征帆晚來找不到停泊的處所。句中表現(xiàn)出對朋友一片殷切的關(guān)心。同時,揣度行蹤,可見送者的心追逐友人東去,又表現(xiàn)出一片依依惜別之情。
前三句飽含感情,但又無跡可尋,極為含蓄。末句則卒章顯意:朋友遠去了,孤帆遠影碧空盡,送行者縱目天涯,極視無見,不禁心潮洶涌,第四句將惜別之情上升到頂點,斷人腸點明別情,卻并不傷于盡露。原因在于前三句已將此情鋪墊充足,結(jié)句點破,水到渠成。若無前三句的蓄勢,就達不到這樣持久動人的效果。
此詩前三句全出以送者口吻,其淡如水,其味彌長,已經(jīng)具有詩人風神散朗的自我形象。而末句天涯一望四字,更勾畫出詩人悵然遠望的送別之態(tài),十分生動。讀者在這里看到的,與其說是孟浩然的詩,倒不如說是詩的孟浩然,更為準確(聞一多《唐詩雜論》)。全篇用散行句式,如行云流水,近歌行體,頗富神韻。
古詩鑒賞7
歲暮歸南山 孟浩然
北闕休上書,
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
多病故人疏。
白發(fā)催年老,
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
松月夜窗虛。
開元十六年(728),四十歲的孟浩然赴長安應(yīng)進士舉落第,心情很煩悶,他曾為文三十載,閉門江漢陰,修得滿腹文章,又得到王維、張九齡為之延譽,已經(jīng)頗負詩名。應(yīng)試失利,使他大為懊喪,他想直接向皇帝上書,又很猶豫,心緒極端復雜。他有一肚子的牢騷而又不便發(fā)作,只能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發(fā)仕途失意的幽思。
北闕休上書,實際上傳達的.正是魏闕心常在,金門詔不忘之意。但現(xiàn)在才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是這樣令人失望。因而一腔幽憤,從這北闕休上書的自艾之言中流露出。南山歸敝廬可見只是出于無奈。
諸般矛盾心緒,一語道出,讀來自有余味。
三四句具體回述失意的緣由。不才明主棄,表面上寫自己因為無才被明君嫌棄,實際上孟浩然不但是飽學之士,更有匡世濟國的報負,一直自恃甚高,說不才既是謙詞,又兼含了有才不被認識、良驥未遇伯樂的感慨。而這個不識才的不是別人,正是明主。因此,明也是不明的微詞,帶有埋怨意味的。此外,明主這一詞,不排除含有諛美的用意,說明他求仕之心尚未滅絕,還希望皇上見用。
這一句,寫得有怨悱,有自憐,有哀傷,也有懇請,感情相當復雜。而多病故人疏比上句更為委婉深致,一波三折;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薦或引薦不力,而口中卻說是因為自己多病而疏遠了故人,這是一層;古代,窮、病相通,借多病說途窮,表達對世態(tài)炎涼之怨,這又是一層;說因故人疏而不能使明主發(fā)現(xiàn)自己,這又是一層。這三層含義,最后一層才是主旨。
鬢發(fā)已白,功名未就,詩人自然憂慮焦急!五六句就是這種心境的寫照。白發(fā)、青陽(春日),本是無情物,綴以催逼二字,形象地傳達出了詩人不愿以白衣終老此生而又無可奈何的復雜感情。
正是因為詩人陷入了不可排解的苦悶之中,才使他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更是匠心獨運,它把前面的意思放開,卻正襯出了怨憤的難解。看似寫景,實為抒情:既補充了上句中的不寐,又使情景渾一,余味無窮,那迷蒙空寂的夜景,與內(nèi)心落寞惆悵的心緒是何等相似!虛字更是語意雙關(guān),既表現(xiàn)客觀環(huán)境的空虛,又表現(xiàn)詩人自己心中的空虛感。
這首詩看似語言顯豁,實則含蘊豐富。語意雙關(guān),逐層遞進,形成悠遠深厚的藝術(shù)風格。
古詩鑒賞8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注解
1、螟:夜色。
2、浣女:洗衣服的女子。
3、春芳:春草。
4、歇:干枯。
《山居秋暝》譯文
一場新雨過后,青山特別清朗,
秋天的傍晚,天氣格外的涼爽。
明月透過松林撒落斑駁的靜影,
清泉輕輕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傳出歸家洗衣女的談笑聲,
蓮蓬移動了,漁舟正下水撒網(wǎng)。
任憑春天的芳菲隨時令消逝吧,
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連徜徉。
《山居秋暝》賞析
這是一首寫山水的名詩,于詩情畫意中寄托詩人王維的高潔情懷和對理想的追求。
首聯(lián)寫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霽,幽靜閑適,清新宜人。頷聯(lián)寫?zhàn)┰庐斂眨嗨扇缟w,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凈的.自然美景。頸聯(lián)寫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分披,發(fā)現(xiàn)了浣女、漁舟。末聯(lián)寫此景美好,是潔身自好的所在。
《山居秋暝》一詩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志,含蘊豐富,耐人尋味。“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實乃千古佳句。
古詩鑒賞9
古詩原文
羲農(nóng)去我久,舉世少復真。
汲汲魯中叟,彌縫使其淳。
鳳鳥雖不至,禮樂暫得新,
洙泗輟微響,漂流逮狂秦。
詩書復何罪?一朝成灰塵。
區(qū)區(qū)諸老翁,為事誠殷勤。
如何絕世下,六籍無一親。
終日馳車走,不見所問津。
若復不快飲,空負頭上巾。
但恨多謬誤,君當恕醉人。
譯文翻譯
伏羲神農(nóng)已遙遠,世間少有人樸真。
魯國孔子心急切,補救闕失使其淳。
雖未遇得太平世,恢復禮樂面貌新。
禮樂之鄉(xiāng)微言絕,日月遷延至于秦。
詩書典籍有何罪?頓時被焚成灰塵。
漢初幾位老儒生,傳授經(jīng)學很殷勤。
漢代滅亡至于今,無人再與六經(jīng)親。
世人奔走為名利,治世之道無問津。
如若不將酒痛飲,空負頭上漉巾。
但恨此言多謬誤,望君愿諒醉鄉(xiāng)人。
注釋解釋
羲農(nóng):指伏羲氏、神農(nóng)氏,傳說中的上古帝王。去:離開。真:指真淳的社會風尚。
汲汲:心情急切的樣子。魯中叟:魯國的老人,指孔子。彌縫:彌補,補救行事的`閉失。
“鳳鳥”句:鳳鳥即鳳凰。古人認為鳳凰是祥瑞之鳥,如果鳳凰出現(xiàn),就預(yù)示將出現(xiàn)太平盛世。《論語·子罕》:“鳳鳥不至,河圖不出,吾已矣夫!”“禮樂”句:據(jù)《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后經(jīng)孔于的補救整理,“禮樂自此可得而述”,才又得以復興。
洙泗:二水名,在今山東省曲阜縣北。孔子曾在那里教授弟子。輟(chuò):中止,停止。微響:猶微言,指精微要妙之言。《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沒而微言絕”。漂流:形容時光的流逝。逮(dài):至,到。狂秦:狂暴的秦朝。
“詩書”二句:指秦始皇焚書事。
區(qū)區(qū):少,為數(shù)不多。諸老翁:指西漢初年傳授經(jīng)學的飽學長者,如伏生、申培、轅固生、韓嬰等人。為事:指傳授經(jīng)學之事。
絕世:指漢代滅亡。六籍:指六經(jīng)。親:親近。
馳車走:指追逐名利之徒奔走不息。走:奔跑。“不見”句:指沒有像孔子那樣為探求治世之道而奔走的人。
快飲:痛飲,暢飲。頭上巾:這里特指作者所戴的漉酒巾。
多謬誤:謂以上所說,多有錯誤不當之處。這實際上是反語,為憤激之言。
古詩鑒賞10
《征人怨》
作者:柳中庸
歲歲金河復玉關(guān),朝朝馬策與刀環(huán)。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注解】:
1、金河:現(xiàn)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內(nèi)。
2、三春:春季。
3、青冢:漢代王昭君的墳?zāi)梗趦?nèi)蒙古自治區(qū)。
4、黑山: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
【韻譯】:
去年去駐金河今年來守玉門關(guān),
天天只有馬鞭和大刀與我作伴。
陽春三月下白雪回到昭君墓地,
我走過萬里黃河又繞過了黑山。
【評析】:
這首詩意在寫征夫長期守邊,東西輾轉(zhuǎn)不能還鄉(xiāng)的.怨情。詩的首句寫守邊時間延
續(xù),地點轉(zhuǎn)換;二句寫天天戰(zhàn)爭不息,生活單調(diào)凄苦;三句寫邊塞氣候惡劣,暗隱生
還無望(歸青冢);四句寫邊塞形勝,點明生涯之不定。以怨為題,卻無一怨
字,用疊字和名詞,渾成對偶反復,回腸蕩氣,雖無怨字,怨情自生
【古詩鑒賞】相關(guān)文章:
《詩經(jīng)》原文及鑒賞07-28
李清照詩詞鑒賞12-14
古代詩歌鑒賞06-10
《詩經(jīng)》鑒賞(精選22篇)10-21
《雞》的全詩鑒賞總結(jié)01-10
古詩(精選19首)04-21
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總結(jié)范文02-24
《三峽》酈道元文言文鑒賞05-14
《琵琶行》白居易古詩06-11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古詩精選10首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