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魯迅吶喊彷徨讀后感(精選8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魯迅吶喊彷徨讀后感(精選8篇),歡迎大家分享。
魯迅吶喊彷徨讀后感 1
魯迅,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是的,他就是揭露世人真面目的魯迅,他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帶領(lǐng)一批批莘莘學(xué)子走上了真理與正義的道路,是當時的一位偉大的文學(xué)大師。
在惡勢力面前,他決不妥協(xié);在人民面前,他俯首甘為牛馬。這就是魯迅,原名周樹人。他用他的筆寫下一篇篇引人深思的小說、雜文,我就在假期讀完了一本合輯——《吶喊·彷徨》。
一聲來自鐵屋的吶喊,充滿了魯迅救國救民的希望,《吶喊》來由與此密切相關(guān)。
《狂人日記》是《吶喊》中的一篇代表之作。小說里的主人公(狂人)對周圍的事物十分敏感,并且不由自主地產(chǎn)生錯覺與幻覺,感到自己時時處于被迫害的境況下,于是不斷產(chǎn)生疑慮與恐懼,心緒不寧。作者的小說里的狂人正是這樣的。他看透了這個“人吃人”的世界,惶惶不可終日。這篇小說不算很長,卻揭露了當時社會的腐朽與封建壓迫。
《彷徨》是魯迅的另一篇“黃金之作”。這篇小說描述了一個當時社會的.黑暗、殘忍,是大家看見世人真面目。作者用自己的思想對當時的社會進行了幽默辛辣的諷刺,包含的是他的一顆幽憤深沉的愛國之心。《祝福》也算是《彷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這篇小說描述了一位農(nóng)村的低層勞動婦女——祥林嫂的悲慘遭遇。作者用包含同情的筆墨寫出了她的不幸,抨擊了當時封建社會的黑暗與腐朽!
祥林嫂的不幸從她嫁給比自己小十歲的丈夫開始,她還有一個嚴厲的婆婆。丈夫死后,她便以逃跑的方式掙脫苦境。她來到魯四爺家做女傭,這是一種受剝削的奴隸生活,然而她卻很滿意。祥林嫂的結(jié)局故然是很悲慘的。封建傳統(tǒng)不僅剝奪了這個善良而又勞苦樸實的勞動婦女生前的一切,而且竟殘酷到使她的終身幸福不能自主,悲慘地度過了一生。
魯迅的小說寫得很深刻,很難理解,但你還是能看出當時社會的黑暗與冷酷,當你打開魯迅的小說集,感受那來自內(nèi)心的警示與批判,留給世人的只有深深的沉思……
魯迅吶喊彷徨讀后感 2
在雨季中彷徨,在彷徨中吶喊,《彷徨》是魯迅繼《吶喊》后的又一部小說集,彷徨也是我人生吶喊的起點,在彷徨中成長,在吶喊中前進。
——題記
回眸人生,我不敢相信來生,或許來生有“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那樣的偉大高尚,但我只愿做《吶喊》中的我,在吶喊中學(xué)會如何面對挫折與困難;我也只愿做《彷徨》中的我,在彷徨中成長,在彷徨中……
面對人生,我只能說我在彷徨中成長,并不能說在彷徨中前進,在雨季中彷徨,我漸漸懂得了雨的艱辛,最后吶喊出了繽紛的彩虹,在夜晚彷徨,我于是知道了白天的可貴,最后吶喊出了旭日東升的太陽。彷徨是我成長的見證,吶喊是我走向成功的見證,穿越風(fēng)雨,見證人生。
吶喊與彷徨見證了我的一生,也見證了歷史的歷程,在選自《彷徨》的《祝福》中,祥林嫂的悲慘命運,猛烈抨擊了當時社會的冷酷、無情、麻木不仁。但人們也在《彷徨》成長,變得懂事,乖巧,思想得以進步。《吶喊》是最好的證明。每一個閃光點后都有說不盡道不完的艱辛與痛苦,我從自己身上,知道了,魯迅《吶喊》與《彷徨》背后的艱辛與痛苦,我也領(lǐng)悟到了彷徨與吶喊在我生命中的歷程,是我一生無法見證的.,反而,只能是見證了我的一生。
展望人生,我依然會帶著彷徨與吶喊一起去揮斥人生的熒光棒,一起去探求人生的真諦,歷史的車輪也為此掠過,作者在《彷徨》中《吶喊》,成就了一部《狂人日記》;居里夫人在彷徨中吶喊造就了鐳的誕生;女媧在彷徨中吶喊,開創(chuàng)了人類的生命;中國在彷徨中吶喊,成功的獲得了2008奧運會的主辦權(quán);世界在彷徨中吶喊,呼吁出了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偉大口號。無數(shù)的例子,不都證實了,只有在成長中前進,才能創(chuàng)造奇跡,創(chuàng)造輝煌。
彷徨——從出生到衰老
吶喊——從失敗到成功
彷徨與吶喊伴我一起走過了16個春夏秋冬。一起和我從小學(xué)到高中。未來的路,我尋覓著,向右看,彷徨正孕育新生,向左看,吶喊正走向成功。
在彷徨中成長,在吶喊中前進,我堅信,有一天,成長也是繼我前進后又一閃光點,同時,我也希望閃光點背后的艱辛與痛苦,一并與作者的《狂人日記》記錄下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吃、穿、住、用、行、快樂與悲傷。
仰望天空,我看見了彩虹,展望未來,我看見了成功。
然而,我卻只能說,我在雨季中彷徨過,我在吶喊中前進過。
彷徨……吶喊……
成長……前進……
彷徨“山重水復(fù)疑無路”,吶喊“柳暗花明又一村”;
彷徨“天若有情天亦老”,吶喊“人間正道是滄桑”;
彷徨“青春”,吶喊“珍惜”。
彷徨與吶喊,成長與前進,青春與珍惜。
魯迅吶喊彷徨讀后感 3
魯迅先生作為五四新文化的先驅(qū)和中國最偉大的革命家之一,他的作品雖為后世稱頌,可真正繼承其革命精神衣缽的人在當代卻太少。我在幾近成年之時才拜讀他的名作《彷徨》,說來也是慚愧。
彷徨一詞意為“來走去,猶疑不決,不知往哪個方向去”,反映了魯迅此時在革命征途上的迷茫,作于五四新文化運動陣營分化時期。字里行間充斥著現(xiàn)實與理想的沖突,以及各類人違心的選擇。我個人尤其對《在酒樓上》和《傷逝》感觸極深。
《在酒樓上》描述了主人公與朋友的一次偶遇長談的經(jīng)過。從朋友的言語中不難發(fā)現(xiàn),他也曾是一個會為了國家前途命運,與他人爭執(zhí)不下,乃至拍案而起的愛國青年。那是那個時代,甚至當代許多青年人形象的縮影。不得不說,每每想象這樣的人物,仿佛看到了樣板戲的宣傳畫,人人右手舉至胸前的畫面,很理想化。然而,就像大部分人一樣,他不可免俗地淪為一個麻木為生計的人。結(jié)尾的環(huán)境描寫——“屋宇和街道都織在密雪的純白而不定的羅網(wǎng)中”,前途的不定,心中的彷徨便融于環(huán)境描寫之中了。
《傷逝》描繪了涓生和子君兩個虛構(gòu)人物的愛情>故事。實則涓生更像是現(xiàn)實中的魯迅,而子君又何嘗不是許廣平的化身呢?在故事中,原本與主人公同為戰(zhàn)友的子君,最終由于長期持家,抹去了本來鋒利的'棱角,以致最后完全退化為一個普通的家庭主婦,對于涓生的話越來越不能理解。兩人的感情最終破裂,子君的生命也或多或少因此而走向了滅亡。這是魯迅惟一一篇寫愛情的小說,或許魯迅預(yù)見了自己與許廣平相似的命運,而破例為自己的愛情提前寫了一篇“緬文”。
以這兩篇小說為代表,再加上《孤獨者》等,都在描述著理想與現(xiàn)實的沖突。革命者因為艱難的生活,忙著尋求生計而忘卻了對于信仰的忠誠,變得馴化,理想與現(xiàn)實的天平向后者傾斜。而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就是許多新文化運動的支持者,看到社會有了一些進步便停滯了,全然沒有馬丁。路德金面對不公時“絕不滿足”的吶喊。國民性中的種種劣根性,是魯迅一生的敵人和口誅筆伐的對象。然而今天呢?我們有任何實質(zhì)性的進步嗎?只能慨嘆一句偉人已逝!
魯迅吶喊彷徨讀后感 4
這個寒假,我讀了魯迅的《吶喊·彷徨》,這本書是現(xiàn)代小說的經(jīng)典之作。這本書收錄了魯迅從1918年到1925年創(chuàng)作的小說。這些作品真實的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深刻的揭示了種種社會矛盾,貫穿著對生活在封建勢力重壓之下的農(nóng)民及知識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關(guān)懷,變現(xiàn)出對民族生存的憂患意識和社會變革的強烈渴望。
《吶喊·彷徨》中最令我震動的便是《兔和貓》了。它告訴我生命是不應(yīng)該被漠視的!盡管在這個世界上,弱肉強食,生存發(fā)展,是達不破的規(guī)律,似乎我們也不應(yīng)該對那些處于艱難競爭中的生命發(fā)出厚此薄彼的議論。但是看管了弱者的小事,強者的勝利,卻會讓人變得麻木,冷漠。尤其是當你漠視生命被侵蝕時,可曾想過,當整個世界都無視生命時,那該是如何可怕的境地。
人皆有惻隱之心,即使自己未曾蒙難,目睹著慘狀,同樣也會破壞我們內(nèi)心的平靜。孔子說,君子跑庖廚,享受美味的同時,躲避開殘忍的場景,其實只不過是既成人時間的游戲規(guī)則,有逃避內(nèi)心刺痛的最滑頭的手段。
然而,魯迅卻不,他既不想跑,也不愿妥協(xié),而且還要從這不能中找出一條路來。有誰知道,在他那看似冷漠的外表下卻又時間最柔軟的心腸。在魯迅身上有著“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敢和果決,但她內(nèi)心深處卻是一刻舍身飼虎的.此信。這是一個仁者所具備的。
《吶喊·彷徨》中還提到了幸福,那么什么是幸福,幸福,其實是一種思想狀態(tài),一種心理滿足感。也就是說,只要你心里滿足了,即使是粗茶淡飯,也是幸福;否則的話,即使是錦衣玉食,也體會不到幸福。物質(zhì)上的充裕與否,想來都不是衡量是否幸福的尺度。幸福只能到你的心里去尋找。只要你知足,知道感恩,幸福就在你的身邊。怨天尤人著,是永遠也品嘗不到幸福滋味的。
再多的激情也無法用語言來描述,在多的感覺也無法用口水來散發(fā),望大家去看《吶喊·彷徨》這部書。
魯迅吶喊彷徨讀后感 5
二十年代的中國,黑暗、混亂、動蕩不安,滿目瘡痍,熱血的青年奮起反抗,期望毀滅這個千瘡百孔的舊世界。于是有了“五四”運動,魯迅先生寫下了《吶喊》,向腐朽的封建社會發(fā)出了沉重的宣戰(zhàn)。“五四”運動后是新文化陣營的分化時期,原來參加過新文化運動的從,“有的退隱,有的高升,有的前進”,但魯迅先生雖彷徨卻不放棄。在魯迅先生的作品里,表現(xiàn)的是他那憂國憂民的民族責任感,是他對中華民族的深深熱愛。這又證明了魯迅先生是十足的智者,是堅強的斗士,盡管遭到失敗的打擊仍然在鍥而不舍地抨擊著封建社會,他的作品尖銳有力地抨擊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被譽為徹底反對封建制度的第一聲春雷。他的言語犀利,像尖刀一樣直刺敵人的心臟,表現(xiàn)了對生活在封建勢力重壓下的農(nóng)民及知識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關(guān)懷。他的人生是一個圓,有彷徨,有苦悶,但沒有放棄。
吶喊彷徨中的25篇小說,大多篇幅不長,描繪的內(nèi)容也往往是些俗不驚人的小事,但作家卻以深邃的洞察力研究并把握某些重大社會事件的本質(zhì)和一定的歷史時期的時代風(fēng)貌,從小事中選擇和提煉出某些具有生活氣息,揭示出具有歷史政治意義的深刻時代主題。比如說《風(fēng)波》描寫的是一個鄉(xiāng)村禾場上晚餐時的小小紛爭,實際上卻通過側(cè)面寫張勛復(fù)辟事件引起的社會反響,從一個不同尋常的角度,別開生面地深刻地批判資產(chǎn)階級舊民主革命的`極端不徹底性。《一件小事》寫的是一件很小的小事,卻表現(xiàn)了極其深刻的思想內(nèi)容和哲理。“我”坐在人力車上,看見一個突然橫穿馬路的老婦人,衣服兜上車把,輕輕地跌倒在地。事情發(fā)生后,“我”和車夫的思想行為,顯示出極大的差異,一直發(fā)展到車夫在“我”的“詫異”之中,主動挽著伊的臂膊向巡警分駐所的大門走去。這時“我”突然感到車夫那“滿是灰塵的后影”無比“高大”,“須仰視才見”,對自己“幾乎變成一種威壓”深感自我的渺小。簡略的事件勾畫,分外突出的行動描繪,異常細致的心理刻畫,構(gòu)成了一幅對照鮮明的藝術(shù)畫面,歌頌了勞動人民的崇高品質(zhì),批判了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的劣根性。
除此之外,小說中幽默、夸張和諷刺手法的運用的十分巧妙。幽默是一種意味深長的帶喜劇性的諷刺,有時以夸張的手法予以揭露,突出社會生活中敵對事物的矛盾所在與可笑之處,使其無可隱蔽,以達到貶斥、否定的效果。
總的來說,魯迅的小說中喜劇性的興奮,但主要是以沉郁濃重的悲劇氣氛為基調(diào)的。諷刺和幽默總是不可抑制地表現(xiàn)出來,并且同悲劇性有機地交織在一起,使人不得不“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即使像《祝福》這樣的悲劇,在沉郁中也蘊蓄諷刺的激情。祥林嫂的悲劇不但成為令人悲慟的淵藪,更化為對封建制度的諷刺利刃,增強了文章的戰(zhàn)斗力。魯迅的諷刺藝術(shù)的卓越成就即在于通過形象的描繪,反映當時社會的某些重大的方面的問題。這樣子使得小說在沉重的氣氛中不失一種具有的號召性戰(zhàn)斗意識。
而夸張的手法在《吶喊》與《彷徨》中也較為突出。夸張主要用在細節(jié)描寫上,以達到諷刺效果和突出人物性格的目的。如:四銘對“惡毒婦”的刻骨銘心;對流氓侮辱孝女的下流話憎惡,而內(nèi)心卻欣賞;兒子無意中吃了他已經(jīng)看準了的一棵菜心的反感等細節(jié)描寫,有力地揭露了四銘的本質(zhì)。
王暉曾經(jīng)說過,魯迅的小說在深刻地批判了國民性的同時,“又把否定的鋒芒指向知識者自身。”我想,這便是魯迅令人魂牽夢縈的地方吧!即使過了這么久,魯迅仍在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
魯迅吶喊彷徨讀后感 6
已不知多少次翻看泛黃的書頁,這本《吶喊·彷徨》的合訂本已在家珍藏了多少年。不同的年齡,不同的時期,看魯迅先生的作品,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朱光潛先生曾將“此身、此地、此時”作為他的座右銘,而再讀本文,“迫害狂”昆仲的形成也可以用這六字概括。
“此身”,昆仲的出身便是在這樣的家庭,這樣的村落。趙貴翁與趙家的狗讓主人公坐立不安,哪怕是一個笑容都讓人打顫,孩子們也被教導(dǎo)用異樣的眼光看人。此時的我僅以為主人公是“迫害狂”,無惡不作。狼子村的佃戶因為饑餓吃人,從古到今的書縫爬滿“吃人”的小蟲,陳老五、何先生甚至親生大哥都滿眼饑餓。其實,主人公并非無惡不作,而是飽受煎熬。
“此地”,昆仲所存在的這塊地已經(jīng)不像是正常人生存的領(lǐng)域。他日記中的內(nèi)心獨白:“獅子似的兇心,兔子的怯懦,狐貍的狡猾”,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開始無法理解,看似“匪夷所思”,但了解了主人公所處的環(huán)境,這種人性的'扭曲卻又在情理之中。
“此時”,昆仲生活在一個封建而又沒有人情味的時代中。蒼涼的社會擺在主人公面前,主人公是要被吃的弱勢群體,其他人都在偽裝,想方設(shè)法接近主人公從而達到“吃人”的目的。主人公很無奈也很無助,他無法把自己從社會的泥淖中拖拽而出,也無法逃離,他被困住了。整個社會悄悄在變,人心也在變,“吃人”的方式亦在變,但“吃人”的本質(zhì)未變。“聰明”的人們學(xué)會“借刀殺人”,他們千方百計折磨主人公,讓他的生命消耗殆盡,從而自生自滅。人們會狡黠地笑,他們害怕從“吃”變?yōu)椤氨怀浴保麄儾粫姓J“吃人”的罪行。
魯迅吶喊彷徨讀后感 7
“他的感想之豐富,觀察之深刻,意境之雋永,字句之正確,他人所苦思力索而不易得當?shù)模秃茏匀坏膶懗鰜恚@是何等天才!何等學(xué)歷!”,“與其說魯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說魯迅先生的精神正在發(fā)芽滋長,播散到大眾的心里”
沒錯,剛才你們看到的,就是北大校長蔡元培,與文學(xué)家葉圣陶對魯迅先生至高的評價。我小時候看到名人對魯迅先生評價的這兩句話,覺得他很厲害,我就開始閱讀魯迅先生的文章了,比如說魯迅在1918年新青年報刊中發(fā)表的《狂人日記》、和后來寫的《阿Q正傳》、《朝花夕拾》等無數(shù)經(jīng)典的、生動的、優(yōu)美的、真實的文章,今天我來寫一下我讀《吶喊彷徨》的讀后感。
這其實是兩篇小說,一篇《吶喊》,一篇《彷徨》,正如小說的名字一樣,這兩篇作品,是魯迅在青年時期,對自己和對社會的思考。在思考中,他發(fā)現(xiàn)了很多自己身上和國民身上的弊病,于是他想要用吶喊將仍然在愚昧中的國民喚醒,讓中國人民擺脫“吃人”的封建社會。
所以他為了整個中國國民,果斷放棄了自己的醫(yī)學(xué)道路,開始寫文章,讓國民們保持清醒,不斷進步。魯迅先生的文章有些表達了對那些被現(xiàn)實束縛,甚至被折翼的,有追求的青年人深深的'同情,有些表達了對封建舊知識分子的諷刺,還有一些表達了對新文化崛起的自信。
其實,魯迅在民國時期寫的很多文章,都是對年輕人和窮苦人被壓制的同情,和對當時腐敗無能的民國政府毫不留情的揭露。
各位同學(xué)們,我建議你們?nèi)プx讀魯迅先生的文章,肯定會有所感悟的!
魯迅吶喊彷徨讀后感 8
《彷徨》是先生目擊了“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們”的“分化”,一方面披露了妥協(xié)性,又一方面正在“轉(zhuǎn)變”,社會的力量需要有人領(lǐng)導(dǎo)!然而曾被“新文化運動的”所喚醒的青年知識分子則又如何呢?——在這樣的追問下,產(chǎn)生了《彷徨》。在這方面,主要表現(xiàn)了那些從黑暗中覺醒,滿肚子不平,憎憤,然而腦子里空空洞洞,成日以不平與牢騷喂哺自己的靈魂,但同時肩負著舊時代的重擔,偏見,愚昧,固執(zhí),虛無思想,冒險主義,短視,卑怯,——這樣的人們。
《彷徨》中有不少熱情向光明的人物,但這些人物也不少缺陷,夢想著深山大澤叢林伏莽的“消生”。現(xiàn)代人不能沒有缺陷,因為現(xiàn)代人是前代人的后代,而且是長期被壓迫下的人們的后代,又是被不合理的'社會制度所包圍,被種種偏見與愚昧包圍。但是,先生并不以為這種缺陷是“命”定的,是天老地荒終日如斯的,正因為他并不信永遠會如此,所以他要無情地剝露這些缺陷的所以然與根源,也正因為他不信,所以他借著“無有”寫他的渴望,而《離騷》的句子——“路漫漫其修遠今,吾將上下而求索,”正是他的渴望的暗示。
玖著《彷徨》,我感到一陣陣的痛苦,為那時凄慘的現(xiàn)狀而痛苦,為那時麻木的人群而痛苦,然而在這痛苦之中,我又為有先生這樣清醒的人們而感絲絲安慰。每個時代都需要這樣“鐵肩擔道義”的勇者,獨立潮頭,振臂呼喊,這樣,時代才有希望,歷史的車輪才能向前推進!
【魯迅吶喊彷徨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魯迅吶喊12-08
《吶喊》自序 魯迅04-14
魯迅《吶喊》自序06-03
魯迅的作品 吶喊03-23
魯迅吶喊自序03-24
魯迅吶喊簡介03-07
魯迅《彷徨·孤獨者》原文01-28
魯迅《彷徨》散文集:《傷逝》04-10
魯迅《彷徨》散文集:《祝福》04-10
魯迅《彷徨》散文集:《弟兄》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