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誼論的讀后感
記得第一次知道賈誼這個名字是在高中,那時在學(xué)他很有名的政論文《過秦論》。當(dāng)時雖不能完全理解文中內(nèi)容,但卻被文章的氣勢和才氣所感,每每誦讀,都感覺胸中激蕩,久久不能平靜。
從老師的講授中,略略知道,賈誼是因為梁懷王不慎墜馬,自傷而死。但其中更深的原因,并不很清楚,對賈誼也并沒有特別的印象,在略帶一絲不解的無知中,漸漸把賈誼忘到了腦后。不久前偶讀蘇軾的《賈誼論》,讓我在對賈誼的自傷而死感到深深惋惜的同時,也對自己在追求理想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難有了新的`認識。
蘇軾開篇便說“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實難。惜乎,賈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在蘇軾看來,人應(yīng)該有兩種才能:第一是才干,就是智商要高,要有學(xué)識;第二是要具備充分發(fā)揮并利用自己才干的本領(lǐng)。蘇軾認為,正是賈誼缺少第二種才能,才導(dǎo)致了悲劇的發(fā)生。
“夫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意思大致是說,一個人所追求的理想遠大,必須有所等待;所追求的目標宏大,則必須有所忍耐。這也是蘇軾一以貫之的主張,在評價張良的《留侯論》中:“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比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忍小忿而就大謀”,一個人必定要“愛其身”,要有“方今天下,舍我其誰”的自信和豁達,才可以逐漸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抱負,才可以沒有什么怨恨。
一個人“有所待”和“有所忍”,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善處窮”。這里的窮,并不單指經(jīng)濟上的困難,還包括政治上的不得志等不愉快的處境,也就是說一個人要學(xué)會在困境中生存,不因“窮”而懈怠,放棄自己的理想。應(yīng)以古哲先賢為榜樣,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應(yīng)常以“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自勉,而絕不應(yīng)“憂傷病沮,不能復(fù)振”。
蘇軾哀賈誼道:“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識不足”,這也是在告誡后人,一個人不但要有遠大的理想,還要有寬廣的胸懷,不但要有卓越的才華,還應(yīng)審時度勢,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能力。非此不能“取遠”,非此不能“就大”。
【賈誼論的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賈誼論》及譯文05-15
蘇軾《賈誼論》讀后感范文07-07
賈誼論原文及翻譯03-25
《賈誼論》原文及翻譯04-12
賈誼論閱讀答案04-01
《賈誼論》原文與翻譯03-15
賈誼論原文與翻譯03-20
《賈誼論》原文及欣賞04-02
賈誼論原文及賞析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