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之書》讀后感1000字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時間之書》讀后感范文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時間之書》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時間之書》讀后感 篇1
這本《時間之書》講的是有關時間的書,它以二十四氣節(jié)為主線,書寫了有關時間的諸多故事,在書中我們可以品味著五千年的農耕文明,更驚嘆千百年來先人們流傳下來的智慧結晶。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是一首關于氣節(jié)的兒歌,小時候對氣節(jié)的最初印象就從這里得知,所以對氣節(jié)一直沒有什么感觸。直到看到了余世存老師的《時間之書》,在他的文章里,看到了時間的紋理,突然,對“二十四氣節(jié)”又有了新的感觸。在余老師的書里,一年就像一生,一生就像一天。古人講,大道為自然。最自然的,乃是踩著時間的鼓點,做一個合乎時間的人。也就是明陽先生所說的“學者信得良知過,不為氣所亂,便常做個羲皇以上人”。
初讀此書,我們可以了解到24節(jié)氣各個不同特點,各節(jié)氣的物候,它們對農耕的影響,以及從哪些自然現象可以辨別不同節(jié)氣……深層閱讀,會理解節(jié)氣背后的許多故事,理解天人關系,更好地提升自己在人生百年中的地位。在霜降時期,秋天就要結束了,人們都在此時伐木,因而發(fā)現了樹的年輪,年輪不僅說明樹木本身的年齡,還能說明每年的降水量和溫度變化,并且還能記錄森林大火,早期霜凍以及從周圍環(huán)境中吸取的化學成分,更可以告訴我們以前發(fā)生過的事情,及有關未來的事情,人們從這些大自然中得到教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因果律,所以,通過大自然的啟示,人們需要反身修德,積賢德而移風善俗,正如那句古語“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在《時間之書》里,“二十四節(jié)氣”只是科普,比之更重要的是,做人的道理,自然的領悟,以及,人的傳統(tǒng)與現在,詩詞考據,文化傳承,所以《時間之書》,是以二十四節(jié)氣作為出發(fā)點,一部真正關于時間的'百科全書,至少,他貼近中國人心靈的一部關于時間的書。余老師本人,被稱為“當代中國最富有思想沖擊力、最具有歷史使命感和知識分子氣質的思想者之一”。我最早知道他,應該是某個編輯的書里,他提到了余世存的《大民小國》。在科技飛速發(fā)展的今天,現代人超越了時間,也失去了時間感。古人有一日之計在于晨,一年之計在于春;還有百年大計,有千年憂患。但現代人沒有這種感覺。時間感喪失,生物鐘就會紊亂,人的身體和精神狀態(tài)就會出問題。最直觀的,很多人身體不調,上火發(fā)炎,臉上長痘痘等,這就是喪失時間感的結果。時間感對現代人的意義不僅僅是健康方面,更是人生幸福和意義方面的。
人的存在是有時間性的,海德格爾在《存在于時間》中說,其實何嘗不是如此,生有時,死有時,一生是一天,一天也是一年。時間是個玄妙的概念,它不僅僅是時間概念。讀了余世存老師的《時間之書》,至少,我們要尊重和誠實對待時間。
《時間之書》讀后感 篇2
我們有機器和制度卻沒有文明,我們有復雜的感情卻無處歸依,我們有很多的聲音卻沒有真理。
這首詩是余世存先生在談及自己文學態(tài)度時常常引用的,余世存的名字在中國文化界并不陌生,他是詩人、思想家、學者、自由作家,他做過中學教師、報社編輯、官員、志愿者,在他豐富的過往中,人們印象最深的還是他對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良知近乎偏執(zhí)的堅守。這種倔強用余世存先生在《重建生活》一書的自序中的話就是:“我更記得魯迅曾堅定地說,我在生活,我存在著。然而,又有多少人關心生活和存在呢?……我們幾乎每天懷揣夢想,放棄了理性、良知、公正、人的自由和尊嚴,依賴于宏大敘事的許諾度日,我們理解終有一日,我們的所有和生活是盡善盡美的黃金世界,是欲望無限即時滿足的人間天堂。一百年的努力使我們傷痛累累,一百年的滄海桑田使我們擁有一切,就是沒有擁有過生活。”余世存被稱為“當代中國最富有思想沖擊力、最具有歷史使命感和知識分子氣質的思想者之一”,我們或許有很多憤青,但我們其實更需要魯迅。
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jié)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還好,這一回我們老祖宗留下的東西申遺成功了,沒有被鄰居莫名其妙地占為己有。鑒于以往我們的習慣,余世存先生的《時間之書:余世存說二十四節(jié)氣》(以下簡稱《時間之書》)從某種意義上反而應該被看作是一次“為了忘卻的紀念”,因為畢竟圣誕節(jié)要來了,年底要拼命了,誰還記得,誰還在乎。
君記否,誰人走筆刻光陰
《時間之書》并非是“應景之作”,這本書的緣由是余世存先生應《國家人文歷史》雜志之約開了一個專欄,前后寫了整整一年,里面是作者一年來結合《易經》等中古哲學著作的研究成果,更是一種深刻的思索。在如今幾乎每個人都很清楚什么時候是圣誕節(jié)、什么時候是“雙十一”,但很少有人能完整地說出中國傳統(tǒng)的“二十四節(jié)氣”的情況下,人民網稱這本書是“第一部全面解讀二十四節(jié)氣的國民讀本”并不為過。因為《時間之書》的信息量非常大,涉及天文、地理、農學、生物學等方面,古典詩詞、現代詩也引用非常多,如穆旦的詩、里爾克的詩等等,余世存先生表示:“如果借用海德格爾的話來說,我的這本書就是講節(jié)氣與我們個人和社會關系的書,節(jié)氣就是我們中國人的存在與時間;如果借用霍金的話來說,我的這本書是講中國文化眼里的時間簡史。”
根據記載,我國在商周時代就已經知道太陽歷的周期,《尚書》明確地指出太陽歷是一年三百六十六天,由于我國古代是采用陰歷記載年月的,而陰歷和季節(jié)、氣象沒有嚴格固定的關系,用來掌握農時安排生產活動很不方便,所以我們的祖先就用測量日影長短和黃昏時北斗星的位置而定出節(jié)氣來。大約在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就有了“二至”(冬至、夏至)、“二分”(春分、秋分)四個節(jié)氣,《呂氏春秋》中已記載有八個節(jié)氣,以后逐漸補充,到二千一百年前的秦、漢時代就完備起來,西漢劉安的《淮南子》一書就已經有了和現在同樣的二十四節(jié)氣了。
余世存先生在之前的《大時間:重新發(fā)現易經》中已經對中國古人的時間觀進行了全面的思索,而這一次的《時間之書》更是一種進一步的研究和印證。《易經》中的時間有兩類觀察角度,一類是后人抽象出的義理時間,如人們感慨的“豫之時義大矣哉”、“革之時大矣哉”、“隨之時大矣哉”之類的,古人把時間分成豫時、隨時、革時這樣多維度的時間類型,可惜我們現在一般只知道泰時、否時等少數時間類型和否極泰來一類的.現象。另一類觀察角度就是余世存先生在《大時間》中曾詳細論證過的,古人用現代陽歷系統(tǒng)來劃分的時間,把一個太陽回歸年劃分成64段,結合這種劃分,《易經》分布了各種卦象。而《時間之書》中進一步指出古人若將一個太陽周期分為春夏秋冬四象,一年就會有四象時空,如分成八卦八節(jié),一年就有八種時空,太極生分得越細,每一時空的功能就越具體,意義越明確,在二十四維時間里,每一維時間都對其中的生命和人提出了要求,我們的祖先對于天時有著超出時代的敏銳感和理解度,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的祖先確實曾經雕刻過時光。
那一年,杏花煙雨,草長鶯飛
余世存先生在《時間之書》中將“物道”這個概念進行了深刻的解讀,古人明白粗放與精細勞作之間的區(qū)別,明白農作物有收成多少之別,播種也并非簡單地栽下,而分選種、育種和栽種等步驟,一切都必須合乎物道。余世存先生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這種物道的偉大意義,中國古代農民參與生成了對人類農業(yè)影響極為深遠的水稻土,一畝小麥可以承載的人口是25人左右,一畝玉米可以承載的人口大概是50人,一畝水稻可以承載的人口則是200人左右。在農民這個職業(yè)上,中國古人做到了極致,英國農學家在19世紀初寫的調查報告中認為,東方農民對土地的利用達到藝術級,一英畝土地可以養(yǎng)活比在英國多六倍的人口,從套種、燃料、食物利用、施肥循環(huán)、土壤保護,都非常了不起……所有這些,與農民對時間的認知精細和潛意識里對物道的理解關系重大。
這種對物道的理解和深深尊重形成了一種獨特的中國式精耕規(guī)律,天時即是天道,天道即是物道,余世存在《時間之書》中對節(jié)氣中的古代農業(yè)生產進行了全景展示,讓人不由感慨古人已經將時間和生產定格到人與道相印相應乃至合一的狀態(tài)。“立春”表示著萬物復蘇的春天開始了,廣闊的大地將呈現出一片富有生機的欣欣向榮的景象,也標明著一年農事活動的開始。“立春”以后的“雨水”和“驚蟄”表示降雨開始增多,開始雷嗚,冬眠的昆蟲開始蘇醒。“春分”以后的“清明”和“谷雨”則表示氣溫轉暖,草木萌動,春天朗景象清徹明朗,雨量漸增,適于谷物生長。“立夏”表示風和日麗的春天已逝,已進入夏季農事繁忙季節(jié)。“立夏”以后的“小滿”和“芒種”表示農作物生長豐滿旺盛。“夏至”以后的“小暑”和“大暑”則表示到了最熱的季節(jié),也是夏收夏種等農事活動繁忙緊張的季節(jié)。“立秋”表示炎暑已過,天高氣爽的秋季開始。“立秋”以后是“處暑”和“白露”,表示暑熱消退,露華漸濃,天氣轉涼。“秋分”以后的“寒露”和“霜降”則進一步表示寒霜將臨,是大秋作物收獲和越冬作物播種的緊張繁忙季節(jié)。“立冬”是冬季的開始,預示農事活動已進入一年之末尾,“立冬”以后的“小雪”和“大雪”,表示開始降雪,冬至以后的“小寒”和“大寒”則表示已進入一年中最寒的季節(jié)。
杏花煙雨,草長鶯飛,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古人雖沒有享受過如今的發(fā)達科技,但他們的生活卻也并非乏味,他們有著自己與物道合一的恬淡愜意生活。當年《舌尖上的中國》風靡全國,相信所有喜歡這部記錄片的朋友在被無數美味震撼的同時,都能深深感受到一種帶著濃濃歷史厚重感的物道,而這種物道正是源自我們的二十四節(jié)氣。正是在這種意義上,余世存先生在《時間之書》中引用一句話說:“年輕人,你的職責是平整土地,而非焦慮時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感慨我們今天都知道刷存在感,卻對時間的流逝并不敏感,人不分古典現代,都跟時間有深刻的聯系。
這里,就是我們中國人的情懷
余世存先生《時間之書》的序題叫“行夏之時”,孔子說他的為邦之道就是“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余世存先生從孔子的話生發(fā)開來,提出了在全球化時代,孔子的“行夏之時”之說,就是采用公歷時間,享用各國產品,保留中國元素,懷抱人類情懷,在這個意義上,《時間之書》完成了從傳統(tǒng)到現在的融合,這也是此書最令人感服的地方。余世存先生從《非常道》、《中國男》、《小民大國》等一路走來,后轉向研究老子、易經等,用他自己的話說,這種轉變是從青春走向中年的必然,跟從熱烈的生活退回寧靜的書齋沒有關系,他的文字不是學院的、書齋的,他的文字仍是戰(zhàn)斗的、攖人心的。《時間之書》無疑是其背負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的知識或思想使命的外延,他在努力給社會提供有效的思想資源,校正、安頓世道人心,試圖從一個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自覺角度進行一次次吶喊。
《時間之書》讀后感 篇3
時間,于我們來說,雖看不見,亦摸不著,但我們卻能真切感受到它的存在,它不會隨著人的意志而有所改變,只是按照自身內定的法則運轉著,它走得是如此的悄無聲息,卻使得萬物日日更新。
這本《時間之書》講的是有關時間的書,它以二十四節(jié)氣為主線,書寫了關于時間的諸多故事,在書中,我們可以品味著五千年的農耕文明,更驚嘆于千百年來先人們流傳下來的智慧結晶。
初讀此書,我們可以了解到24節(jié)氣各個不同特點,各節(jié)氣的物候,它們對農耕的影響,以及從哪些自然現象可以辨別不同節(jié)氣……深層閱讀,會理解節(jié)氣背后的許多故事,理解天人關系,更好地提升自己在人生百年中的地位。比如,在夏至節(jié)氣中,君子以自強不息,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在大時間序列里,此時正是乾卦時空,這一卦的意義,表示人生狀態(tài)處于極好的狀態(tài),生命享有著造化賦予的充沛能量,不需要再依傍外物,所以君子要勇猛精進,呈現出自身的光熱,展示自身的才華;比如在霜降時期,君子以反身修德,這二者之間有何聯系呢?因為在霜降時期,秋天就要結束了,人們都在此時伐木,因而發(fā)現了樹的年輪,年輪不僅說明樹木本身的年齡,還能說明每年的降水量和溫度變化,并且還能記錄森林大火,早期霜凍以及從周圍環(huán)境中吸取的化學成分,更可以告訴我們以前發(fā)生過的事情,及有關未來的事情,人們從這些大自然中得到教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因果律,所以,通過大自然的啟示,人們需要反身修德,積賢德而移風善俗,正如那句古語“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除此之外,還包括為什么在雨水節(jié)氣中,君子以思患而預防之;在寒露節(jié)氣里,君子以矯枉過正;在小寒時,君子以經綸;而在大寒時,君子以修省……在本書中,都有詳細的分析以及講解,讀后會讓你更加懂得,大自然給人諸多啟示,我們不應違逆自然,要順應節(jié)氣做適宜的事情,正如老子所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通過本書,我們也還可以了解到很多相關的`養(yǎng)生知識。比如在立夏時節(jié),因為五臟之中的心對應夏,此時天氣漸熱,植物繁盛,此季節(jié)有利于心臟的生理活動,人在與節(jié)氣相交之時故應順之,當夏日氣溫升高后,加劇了人們的緊張心理,極易煩躁不安,心火過旺,好發(fā)脾氣,所以在立夏之時,情宜開懷,安閑自樂,切忌暴喜傷心;而冬至是養(yǎng)生的大好時機,因為,“氣始于冬至”,此時養(yǎng)生,有助于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冬至時飲食應該多種多樣,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因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在這個陰陽交接時候,中國人通過艾灸神闕穴可益氣補陽,溫腎健脾,溫陽救逆,調和氣血,對身體非常有好處。在各個節(jié)氣中,因為天氣的不同,人的身體也會呈現出不同的狀態(tài),倘若我們懂得了其中的關聯與影響,就要順應時節(jié)來調節(jié)自己的身體狀況,順乎自然,亦有益身心。
通過此書,我們會了解到很多文學小知識。每個節(jié)氣都有三候,而這些物候都是每個節(jié)氣中最典型的特點,我們不僅可以通過物候了解當時的氣候,更可以了解物候背后的許多故事及意義。比如驚蟄這一節(jié)氣的物候是,一候桃始華,而“桃”在中國人心中,有著特殊的位置。在中國人心中,桃能解餓提神,是長生不死的仙家食品,所以,為什么人們用桃來祝壽,并且稱之為壽桃,包括我們耳熟能詳的《西游記》中,王母娘娘大開盛會,也是以蟠桃作為主食,俗話中也說:天上蟠桃,人間肥桃。桃在很多人心中,成了一種長生不老的象征;鮮紅爛漫的桃花,甘美香甜的桃實,也是先民心中的吉祥物,是喜慶,熱烈,美滿,和諧的的象征。比如《桃夭》中就借助“桃”這個美好意象來表達心中的感情;桃,又成為美好生活圖景的代名詞,比如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為何營造了一個開滿桃花的勝地?亦是取了“桃”的這種意象,還有唐寅筆下的《桃花庵歌》也是同種意思。除此之外,在清明的三候中,梧桐在中國有著獨特的文化意義,它不僅是觀賞類樹木,又是經濟價值較高的生物,但更重要的是它與文化相關聯;小寒物候中的大雁,在中國文化中,具有很重要的意義,雁是禽中之冠,自古被視為“五常俱全”的靈物,即具有仁義禮智信五常……所以在后世的很多文學作品中,大自然的這些花草樹木,蟲魚鳥獸,早已被先人們賦予了不同的象征意義,了解這些,更有助于我們理解文學作品中的意義。
本書雖以時間為主題,但讓我們了解到有關時間的諸多問題,最主要的是透過時間,了解我們生命存在的意義,讓我們懂得了,節(jié)氣不僅與農業(yè)有關,更與我們對生命自然,人生宇宙的感受有關,還是讓我們到廣闊的天地中,聆聽大自然的教誨吧。
拓展閱讀:時間之書:余世存說二十四節(jié)氣選文
①每年5月20日—22日之間,太陽到達黃經60度時,北半球的節(jié)氣物候又發(fā)生了變化。《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滿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滿。”在中國內地的北方地區(qū),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已開始飽滿,但還沒有成熟,約相當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滿,“小滿不滿,麥有一險”。南方地區(qū)總結的農諺則說:“小滿不滿,干斷思坎”。
②小滿節(jié)氣跟雨水相關。如果北方冷空氣深入到南方,南方暖濕氣流也強盛的話,那么就很容易在華南一帶造成暴雨或特大暴雨。“小滿大滿江河滿”,小滿節(jié)氣的后期往往是南方防汛的緊張階段。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小滿不下,黃梅偏少”“小滿無雨,芒種無水”。在黃河流域的麥產區(qū),小麥剛剛進入乳熟階段,如無雨水,再受干熱風的侵害,就會導致小麥灌漿不足、粒籽干癟而減產。
③小滿節(jié)氣跟農事相關。傳統(tǒng)農諺說:“小滿動三車,忙得不知他。”三車指水車、油車和絲車。此時,農田里的莊稼需要充裕的水分,農民們要忙著踏水車翻水。收割下來的油菜籽也等待著農人們去舂打,做成清香四溢的菜籽油。農活不能耽誤,家里的桑蠶業(yè)也到了緊張關頭,小滿前后,蠶要開始結繭了,養(yǎng)蠶人家忙著搖動絲車繅絲。
④小滿節(jié)氣跟生長相關,是反映生物受氣候變化的影響而出現生長發(fā)育現象的節(jié)氣。大自然如此,人也如此。人體的生理活動在此節(jié)氣處于最旺盛的時期,消耗的營養(yǎng)物質在二十四節(jié)氣中最多,故人體應及時補充營養(yǎng),才能使身體五臟六腑不受損傷。
⑤中國文化對時空的把握多落實到身體語言上,對小滿節(jié)氣的觀察就是如此,人們以色聲味觸等來理解時間的屬性。如夏天的味道,在中國人看來,就是苦味。夏天的瓜果蔬菜多有苦味,人們甚至直接以苦命名,如苦瓜、苦菜等。《詩經》曰:“誰謂荼苦?”什么是苦味?人們說:“感火之氣而苦味成。”可見中國人很早就發(fā)現了苦味與火熱的夏天之間的關系。苦菜是中國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周書》:“小滿之日苦菜秀”。《詩經》:“采苦采苦,首陽之下”。
⑥苦味是夏天的本味,是南方的本味,也是青春的本味。青春需要吃苦,夏天需要吃苦,南方食物有苦味之底蘊,往往要加上糖以中和提鮮。相對應的,春天的本味是酸,秋天的本味是辛辣,冬天的本味是咸。生命在時空坐標里要深味當下的本質。這是時空的邏輯,是生命的邏輯。中國人稱贊一個人會說,吃苦耐勞,說明了一個生命之堅韌持久跟苦相關。老子在《道德經》中也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⑦小滿,春光謝過,初夏來臨。時令的更替,亦如綠肥紅瘦。此刻,每一片中國土地也都種下“小滿”的期待。
【《時間之書》讀后感】相關文章:
《時間之書》讀后感1000字04-20
《與微之書》教案精選06-13
親情之書作文11-24
友誼之書作文10-25
沙之書好詞好句02-01
書寫人生之書作文01-29
與元微之書原文及翻譯12-02
與元微之書的原文及翻譯10-11
四季之書作文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