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讀后感(精選13篇)
讀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讀后感 1
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如與學生交往的困惑、教學上的困惑、對專業(yè)發(fā)展的困惑等。這些困惑,讓我產(chǎn)生迷茫,有時候失去方向。讀了王老師《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一書,一下子讓我開闊了眼界,走出了困惑,有了一顆進取之心。
《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是王維審老師“覺者為師”系列書的第二本,書中精選了王老師在各級報刊發(fā)表的與教師成長有關的隨筆。王老師用一個個鮮活的事例,一句句警言箴語,從“成為好教師的第一步、你有抬高一厘米的權利、用什么樣的眼睛看學生、我們應該怎樣愛學生、教育不僅僅是拯救、教育的另一種力量、從教書匠到教育家”這七個章節(jié),向我們解讀了從新教師到“杰出”教師的成長歷程,解答了我們教師群體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困惑和疑慮,也讓我靜下心來閱讀和思考。
王老師在“成為好教師的第一步”章節(jié)中,說到“我們?yōu)槭裁匆x寫、教師讀書怎么讀、教師寫作怎么寫”等問題時,我真是覺得慚愧!忽然想到自己這幾年的教學,忙于上課、備課、批改作業(yè)、輔導學困生等,閑暇時只想放松休息,哪怕買了書籍,也很少會靜下心來好好閱讀,更不要說動手來寫一寫自己的教育故事,日復一日,似乎越來越成為了一名“匠”,當年入師范學校的初心與夢想丟棄了,沒有了“一顆愿意成長的心”。讀書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途徑,只有常讀書、會思考的教師才是真正的教師。怎樣讀呢?王老師讀書的建議是:讀出一個樁、讀出一個圈、讀出一個我。先要熟讀所教學科的專業(yè)書籍,豐厚教育基本理論;其次要跳出教育看教育,閱讀各類書籍,豐富閱讀視野,聚攏成一個讀書圈;再次在閱讀的過程中,要與自己的實踐結合起來,理順、吸收并轉化成自己的東西,讀出自己來,構建自我。同時,在平時的教育工作中,要學會用文字來反思自己的教育。發(fā)現(xiàn)那些長久存在小煩惱、小心情,那些容易忽略的小細節(jié)、小事件,透過現(xiàn)象,探索教育規(guī)律,尋找到教育之“道”。
愛是教育的永恒主題,無論什么時候,愛都是教育的必須和必需。怎樣的愛才是真正的愛,才是適合于學生和教育的愛,卻是一個值得我們時時思考的話題。在“我們應該怎樣愛學生”章節(jié)中,王老師擲地有聲地告訴我們:我要表揚你。作為學生,很在意自己在教師心目中的`地位,渴望能得到教師的贊美與表揚。教師的一聲夸獎,會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無窮的創(chuàng)造力。
尤其是對差生不吝嗇表揚的言語,會給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充滿信心與希望。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懷著一片愛心,真誠發(fā)自內(nèi)心地去鼓勵、贊揚學生的進步,給予熱情和溫暖,也要懷著同樣的愛心,去指出、糾正學生的缺點、錯誤,提出努力的方向和目標;在批評教育學生時要充滿情和愛,顧及到學生的“面子”,把握好批評的時機,注意批評的形式,盡可能地留個臺階給學生下,學生不僅會沒有委屈,而且也從教師善解人意的舉動中感受到教師的一片愛心。教師還要在學生的困難之際、關鍵之刻、教學之余愛心融入,使師生情感交融氛圍進一步穩(wěn)固、升化,達到更加融洽的情境。
“一個溫暖的思考者,帶給教師的一束光”。這本書是一本教師心靈讀本,王老師書中所說的不僅僅是一個個淺顯易懂的小故事,更蘊含著教育生活的大道理,給了我以具體的指導,給了我指明了一條清晰的路。
愿我今后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
《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讀后感 2
打開王維審老師的第二本書《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扉頁,我寫著的日期是20xx年3月17日,記得當時是學校里發(fā)的,收到書時我很是欣喜,可惜的是我拿回家囫圇吞棗地瀏覽了一遍之后,就再也找不著了,這件事可以借用書名里的一個詞,就是我很“困惑”。一直困惑到今年春天,搬家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了這本書。
時隔三年多之后,借著教體局“師訓科”掀起的“讀書活動”,我們學校里暑假讀書活動,我再次領到了同樣的一本書,感覺是再遇老友,也感覺很幸運。新書送人,讀的是老的一本。
今天,輪到我交本書的讀后感,我覺得自己的感受是從來沒有的獨特。本書共有七章,第一章是“成為好老師的第一步”,就是老師要讀書和寫作。
我想起了我當初剛參加工作的時候,在喜歡的學校圖書室里初次見到蘇霍姆林斯基的厚厚的書,抽出來翻看了一下,隨即放回去,為什么呢?感覺如看天書,啥也不懂,更沒有興趣,主要是對這本書很陌生。而現(xiàn)在呢?我家里光教育專著就有70本多,僅僅一個多月前的“6·18”當當搞活動,我就一次性的買到20本書,李鎮(zhèn)西的一套就10本,還有家風系列,尹建莉的,雖然擁有的不是全部讀透,但是,大部分讀完,而對比讀書前后的感受,就是讀教育專著越多,越感覺到自己對教育理解的淺薄;讀得越多,不是懂得多了,而是覺得自己懂得太少,越需要多讀。
書的.第二章到第六章都是講的今天,我們作為教師,如何去看待教育的現(xiàn)狀和學生,是運用“你有抬高一厘米的權力”,是“用什么樣的眼睛看學生”,那么“我們應該怎樣愛學生”、“教育不僅僅是拯救”,“教育還有另一種力量”。
最后第七章是“從教書匠到教育家”。用動畫片《杰克與仙豆》收尾,給了教育工作一個詩意的詮釋。
關于寫作,我想起新教育創(chuàng)始人朱永新老師在2002年發(fā)過的“朱永新成功保險公司”的帖子,如果哪位老師加持寫作,所見,所聞,所讀,所思無不可入文,每天1000字,堅持十年,不能成為名師,可以向他索賠巨額保險金。
的確,作為老師,誰的工作不遇到很多奇葩的學生和更奇葩的家長呢?下了課的辦公室里哪位老師沒有吐槽和抱怨呢?更有老師遇到棘手的工作上的事情是一籌莫展,非常難堪,那么,去努力,從讀書和寫作開始,從記錄和反思開始,如果選擇這么做,你不但成為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還可能走上了從教書匠教育家的幸福之路。
《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讀后感 3
本周拜讀了王維審老師的《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中"磨難是什么"一節(jié),在書中王教授列舉了如今有些青年教師經(jīng)歷的所謂"磨難",列舉了柳永、唐寅等大師級的經(jīng)歷以及自己艱辛的教育歷程,件件樁樁無不讓人感同身受,唏噓不已。
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王教授剛畢業(yè)時的遭遇,致使他畢業(yè)后的三年是在非教育狀態(tài)下度過的:無學生可教,無課可上,老師不像老師,工人不像工人。這對于一個新教師來說,稱得上是磨難,但也恰恰是這三年,讓他在孤寂中深入閱讀了大量教育經(jīng)典,不僅完成教育人生的起始積淀,更讓他有了堅韌的教育意志品質。試想倘若王教授當初不是逆境逢生,而是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那我們就少了一位大師級的教育專家。
我不由自主聯(lián)想到了自己,今年的交流生活可謂艱難。暑期過后,由于種種原因,我被安排到離家20多公里的學校,環(huán)境改變了倒是小問題,最頭疼的是班里的"天才"學生太多,文化基礎太差,很多孩子的背后跟著的是一個特殊的家庭,這讓我大大感到"水土不服"。雖然諸多不適,但我仍以滿腔的熱情迎接挑戰(zhàn),以滿滿的愛心來對待班里的孩子。我依照本性給沒吃早餐的孩子遞上自己的備用口糧;對家庭困難的孩子噓寒問暖,送學習用品并鼓勵他改變現(xiàn)狀;跟玩手機的同學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講述玩手機的危害,并與其一起制定學習計劃;不厭其煩地給生活在單親家庭且與父親關系僵硬、頂撞老師的孩子進行感恩和勵志教育……我自認為自己的行動足以感動或感化他們,但幾個回合后,現(xiàn)實給了我一個響亮的耳光!這些孩子仍"我行我素",不完成作業(yè)的同學周末還是不完成,而且有百般理由來為自己解脫;早晨遲到的還會姍姍來遲;玩手機的一位同學在周六與我長達一個多小時的通話并保證痛改前非之后的`周天又出門玩游戲了……我感到深深的挫敗感,感受到無語無力加無奈!這是怎樣的一個班級,這是怎樣的一群孩子啊……
在班級狀況接踵而來讓我應接不暇的時候,我也氣餒過,過得過且過,甚至想是不是欺負我一個外來人?但這樣的念頭轉瞬即逝,不服輸?shù)膬?nèi)心不允許我就此放棄,我不由想到了張愛玲的:"短的是人生,長的是磨難",孫悟空西天取經(jīng)還八十一難呢,這或許也是我們班的磨難吧。既然自己遇到了這些問題,那就見招拆招吧,我欣然接受所有,我也暗暗告誡自己,必須盡自己所能,全力以赴幫這群孩子!之后我一如既往,甚至比之前還努力,還用心,針對孩子的習性和狀態(tài),竭盡所能走進每個孩子的心靈,努力使每個孩子做最好的自己。雖然班級仍然有狀況出現(xiàn),但我能感覺到學生與我更近了,而且每個孩子都在嘗試改變,都在努力和進步,有什么比這更讓老師欣喜的呢?與王教授所遭受的磨難相比,我的這點事算什么?慶幸的是,讀了王教授的這本書之后,我的心更平和了,我愿意和孩子們一起成長。感謝這本書給我的啟迪。
的確,磨難是雕刻人品質的利劍,是鞭策人進步的長繩,是人生的調(diào)和劑和催化劑,就看你用什么樣的心態(tài)來看待。正如書中引用朱永新所說:"同樣的石頭,背在肩上就是包袱,踩到腳下就成高度。同樣的遭遇,有人哀怨,有人奮起,哀怨者得到包袱,奮起者成就高度。"同樣是磨難,如果我們能從中尋找到成長的理由和力量,那么磨難就是一個人成功的拐點和積淀。
期待我們每一位老師都能在教育的磨難中不斷成長和成熟。
《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讀后感 4
暑期,慣例是讀書時間。從數(shù)本推薦書目中,我一眼就選中了王維審老師的《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原因很簡單——我一直覺得自己是一個十分困惑的老師,乃至于我最經(jīng)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越教越覺得自己不會教了!”于是,在當當下單,不兩日,書到。也沒有刻意苦讀,時不時翻上幾張,竟也覺頗有心得。
從這本書的各個章節(jié)來看,其實相互之間的聯(lián)系并不十分緊密,而是相當松散獨立的。從前言里也可找到答案,這是王老師從自己曾發(fā)表過的上千篇文章里采選而來,可說是他歷年來的反思結晶。作者也沒有特意套用什么深刻玄妙的“理念”來使之“高大上”。就是這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平實如常的語言,讓我讀起來猶如朋友間的閑聊,倍覺輕松又有所教益。這可說是讀這本書的最大感受了。
其次,讀的時候我時常會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王老師許多的經(jīng)歷我也似曾相識,作者的感悟往往也與我不謀而合。
如王老師告誡老師要“堅守住自己的美好”,要有“堅守的方向——做一個安靜的老師”;要“尋找堅守的理由——喜歡”;更要“獲得堅守的信心”。
王老師一直在書里強調(diào):做一個簡單的老師!這也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標。而如何變得“簡單”,王老師也給指明了方向——要“斷舍離”,學會取舍。該放棄的必須毫不猶豫,該堅持的必須堅定不移。“要選擇一種有境界的舍棄”。而以往的我,似乎“舍”得過于利落了,乃至該“持”的也持不下去了,不得不說自己有些墮落了。
還有,王老師關于現(xiàn)今教育界的一些亂象的批評也讓我大呼痛快!如談到一些地區(qū)和學校開展的看起來“轟轟烈烈”,實則瞎胡鬧的“課改”時,王老師指出,“在許多時候,我們對于傳統(tǒng)的東西,總是忍不住采用極端的態(tài)度去對待它,要么頂禮膜拜,視為神物,不加甄別地全盤接受;要么深惡痛絕,把它視為擋在創(chuàng)新路上的怪物,不假思索地一棍子打死。”王老師鄭重指出,“我們的傳統(tǒng)課堂里,一定有許多許多積淀下來的好東西存在,一定有很多屬于傳統(tǒng)的獨特價值。改革并不意味著全盤否定,也不能夠非此即彼,更不適合采用“革命”的激進手段。"
當然,也并非王老師所有的觀點我都贊同。如在《悄悄獎勵一下惡搞者》這篇文章里,王老師講了一個身邊的故事,“班里舉行創(chuàng)意征集活動,每個同學都得在班會課上展示自己的一個獨特創(chuàng)意。一個男生,用廢舊鞋盒做了一個“潘多拉魔盒”,他先是念了一遍“咒語”,魔盒里綻放出一朵漂亮的.玫瑰,吸引老師和同學紛紛圍上去看個究竟。就在這個時候,他再念一遍“咒語”,魔盒突然“爆炸”,飛濺四射的灰塵紛紛落在周圍人臉上和頭上。”孩子的班主任讓孩子回家寫檢討反省,孩子的爸爸“覺得孩子的創(chuàng)意雖然有點“惡搞”,但確實是“出乎人預料”,符合老師在活動前提出的要求,便與老師進行溝通,希望得到老師的諒解。”孩子老師的答復是“老師的回答讓朋友頓時啞口無言——你的孩子上了這么多年學,他應該知道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創(chuàng)意,這是常識,還用專門強調(diào)嗎?”而王老師認為孩子老師的意思是說,“組織的創(chuàng)意征集,自然是符合教育主流、體現(xiàn)教師需要的。”
假如,魔盒爆炸后不是飛揚的塵土,而是“好好學習”之類的字條,就應該算是符合“常識”的創(chuàng)意,若是“為國爭光”之類的口號,則會更好。”讓我不能接受的是,王老師由“這是常識”這四個字引申開去,認為這“一不小心道出了教育里約定成俗的東西,這樣的‘常識還有很多:課堂上,特別是有人聽課的時候,學生什么時候說會,什么時候說不會,這是常識;老師提問,誰可以回答,誰不能回答,這是常識;上級領導來檢查,什么樣的問題應該怎么來‘應付,怎么朝著‘好的方向去說,這是常識……一個學生,能夠揣測出老師的意圖,并順著老師的意思去努力,成了教育的‘常識。在這種‘常識教育下,我們的學生學會了察言觀色,學會了言不由衷,學會了掩飾自己的內(nèi)心,學會了適應教師,順應教育。”王老師還拿劍橋大學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一次“空中汽車”惡搞事件作為反例來證明讓孩子寫檢討是對孩子創(chuàng)造力的扼殺。
我覺得王老師曲解了或者是過度解讀了那位老師的話了。那位老師的“常識”應該是指即便是“惡搞”也是不能逾越道德底線的。那么,“魔盒‘爆炸,飛濺四射的灰塵紛紛落在周圍人臉上和頭上”,你覺得這樣的“惡搞”合適嗎?不是我要“上綱上線”,試想,突然飛濺四射的粉塵落到人的眼睛里,吸入呼吸道里,對人的健康,尤其是對容易過敏的人的健康,能沒有影響嗎?惡搞的那個孩子怕是沒有考慮到這么多吧?我們難道不應該讓他明白對別人的尊重也是很重要的嗎?我更不明白的是,魔盒里如果爆炸出來的不是粉塵,而是其他的對別人身體沒有什么危害的“符合教育主流”的東東的話,難道就不“出人意料”了,就體現(xiàn)不出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了嗎?至于王老師舉出的“反例”,我覺得二者根本就無法類比好嗎?劍橋大學的“惡搞事件”,顯示的是學生對“劍橋大學最莊嚴神圣之地的評議堂”不夠尊重,只能表明學生蔑視權威罷了,壓根兒扯不到道德層面。由此,我想說的是,如果為了反主流而反主流,很容易流于偏激的。
最后,作為“教育敘事”的倡導者和實踐者,王老師執(zhí)著于教育反思,筆耕不輟,結出了累累碩果,這樣的精神實在令我慚愧和敬佩!不過,學習的字眼兒我也很難說出口——我對自己的懶散與半途而廢的精神也是很佩服的!
《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讀后感 5
期盼已久的暑假如期而至,我的內(nèi)心是開心的,但是,看著暑假安排單上,照樣如期而至的還要讀一本書:《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內(nèi)心又有些擔心,害怕自己看不完,因為確實也有些厚,但是也因為聽過王維審,知道他寫的東西比較親切,容易讓人接受,所以還是試著看了,也正因為我愿意去看了,所以我現(xiàn)在能為自己的嘗試感到自豪,感到慶幸!
按照自己的習慣,首先看了他的自序。而這自序讓我產(chǎn)生了很多的共鳴:在教育之初,我的過度在意和緊張,讓我在課堂上容不得任何一個學生的分心和走神,要是有這樣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我一定會大聲地斥責,如王維審一樣。所不同的是:他是被書中的一段文字所驚醒,而我是被像他一樣老師的點撥以及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所指引:要懂得孩子,并允許孩子有那么一刻可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我要做的,就是輕輕地幫助孩子學會支配自己的時間和思考,而不是簡單地驚醒他、打斷他、挖苦他,甚至是以粗暴的方式毀掉他的尊嚴和信心。
他是自序,總結起來就是:實踐——讀書——寫作——反思,層層遞進,讓自己不斷成長!因為他的`自序,吸引我一章一章看下去!其中,最令人感觸良深的就是那篇《做一個簡單的教師》,是啊,我們都想做一個簡單的教師,純粹得教書育人,可是,現(xiàn)在的社會壓力越來越大,外在的誘惑越來越多,教師的內(nèi)心積攢下的東西也越來越負責,所以很多老師就顯得“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這個“身不由己”,道出了大多數(shù)教師耗光的激情和無奈的心態(tài)。在今天,教育似乎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競爭最集中的領域,也是一個排序、比拼最頻繁的職業(yè)。對于學生來說,當堂檢測、月考等等考試密度越來越大,評比的次數(shù)越來越多,而這些最終總會以某種形式轉嫁到教師身上——學生的成績不公開排名,可是教師的名次是一定要排出來的。對于教師來說,除了要承擔學生的成績傳遞而來的壓力外,還要被諸如職稱、考核、迎檢等涉及自身利益的東西捆綁。這一切都讓教師失去教育的原有耐心和理智,在教育理念上,急功近利,在教育指向上模糊不清,在教育行為上隨筆逐流,處于一種被綁架、被挾持的被動工作狀態(tài)。
但是盧梭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生而自由,卻無所不在枷鎖之中,欲打破纏繞身心的諸多枷鎖,不能一味指望別人,而要看自我是否擁有足夠打破枷鎖、贏得解放的力量。是的,要靠自己的頓悟和內(nèi)心的覺醒。
一個內(nèi)心覺醒的教師,他會認為教師不再只是一份職業(yè),也不只是一個專業(yè),而是一種有著自己價值的生活態(tài)度:自律、自信、自由。
看完這本《做一個不再困惑的教師》,我想我爭取做一個自覺成長的教師即可!
《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讀后感 6
學校為我們精心挑選了教師讀書,以前的我,雖然喜歡看書,但終究用忙當借囗,一年到頭看不了一本,書架上陳列的也都是上學時代買來的“藏品”,暑假里忙完該忙的家務,一個人蜷縮在沙發(fā)上,靜靜地讀書成了最大的享受!
王維審老師結合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和眾多一線教師的困惑,在《做一個不再困惑的教師》中一一作了詳細的闡述。面對“教育之道”,雖然每個教師有不同的經(jīng)歷和個性,教不同的學科和學段,針對不同的學生和問題,每個人選擇的方式方法、策略技巧也會不大相同,但最終都將歸向教育之道。有些“道”雖不可照搬照抄,卻可以給我們一些智慧的啟迪。如果說閱讀可以照亮生命,寫作使心靈變得澄明、清澈,那么反思無疑是對靈魂的一種追問。這種追問,“是一種自覺的尋找,向更深處漫溯的尋找。”通過不斷的反思和追問,“不斷進行闡釋性思考和批叛性反思,讓教育教學時刻充滿活力和激情。”如何讀,寫什么,怎樣思?
從教書匠到教育家,我不敢奢望。但兩者之間要跨越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我們可以走走,至少這段征程中會有不一樣的迷人風景,是我們以前未曾涉足過的。畢竟作為一個教師,我們不僅要有贈人玫瑰的能力,還要有感受手留余香的能力,這也是教師幸福的本源。
職業(yè)的倦怠,職場的冷漠,愛的匱乏,使教育生態(tài)不斷惡化,教師身心俱疲,我們也常常用自己的自以為是去度量靈魂,牽拽生命。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我們的倦怠就不可能收獲來自學生的感情回應,也收獲不到教育的回饋。這種倦怠、焦慮、窘迫,我之前也常常遇到,但通過不斷的閱讀、寫作、反思,漸漸地,我能平靜地看待問題、冷靜地思考、積極地探尋問題背后的為什么。
正如王維審老師在《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的序言中所說:“我讀書的目的'有兩個,一是尋找通往學生內(nèi)心世界的捷徑,二是讓自己獲得精神的豐盈與心靈的澄澈。”我想這應該是每一個敘事者的心聲。因為在教育中,我們有太多的疑惑與不解,也有太多的委屈和淚水,這些或許也需要一個表達的出口,而且需要有人聆聽,哪怕他或她是你根本不認識的人,所以我們還可以把教育敘事看作是一種最好的解壓方式,最好的表達自己的窗口。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者應當深入了解正在成長的心靈只有在自己全部教育生涯中不斷地研究學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學知識,才能夠成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我想:在這一切的深入研究與思考中,我們的生命也應在不斷地成長吧!而這份成長終將讓我們可以做一個不再茫然、困惑的教師!
《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讀后感 7
假期,有幸讀到王維審老師編著的《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這是一本非常接地氣的書,沒有高深的理論,有的是來自一線老師的聲音,用樸實無華的語言告訴我們該如何去做,才能讓自己少一些困惑,讓自己離一個真正優(yōu)秀的老師更近一些。
(一)如何做好自己
尤其是在社會日益浮躁的今天,如何找尋一份寧靜,做好自己。王維審老師在文章《要有站起來的底氣》中提到一種現(xiàn)象:
“一將功成萬骨枯”,這是一個朋友對當下教師評價機制的評價。初聞,似乎殺氣重了些。細想,卻也有幾分道理在里頭。
朋友所說的“萬骨枯”,應該就是那些在競爭中慢慢消沉的靈魂吧!更為可悲的是,那些有幸沖到前面的“將”們,在順利摘下心儀的“獎牌”之后,也大都在激動之余不再繼續(xù)追求。榮譽到頂,職稱到頭,前面再也沒有了值得爭搶的誘惑。于是,一切復歸平靜,在達到了自己的目標以后,心甘情愿、心平氣和地放棄了努力,相比于那些敗下陣來的人而言他們只不過是在距離起點稍遠的地方。
于是,教育就出現(xiàn)了這樣的一種怪現(xiàn)象:失敗的人不再努力,成功的人也不再努力。
而事實上,作為一名老師,我們該用怎樣的心態(tài)來面對自己的成長呢?
無論何時,成長都是自己的事情。與舞臺大小無關,與有沒有掌聲無關,與利益得失無關,與別人的平頭論足無關。成長需要這樣一份坦然的心態(tài):既不做“萬骨枯”的悲哀,也不求“一將功名”的榮耀。成長需要這樣一份自信:只要一心一意地做好自己的事情,時間終將會在你的身上積淀出美好的東西。
(二)站在教育的高度
當家長急著問我們要高分時,當社會的考試形式不變,只有高分才能上好學校時,當素質教育的口號喊的響當當?shù)臅r候,夾在中間的教師該如何去做?
在王維審老師的一篇文章《教育的高度》中,提到了一位老師發(fā)來的一封郵件,讀來讓人感慨萬千:
那位老師在郵件中說:“在此之前,我一直覺得自己是一個很成功的教師。從教幾十年,我?guī)缀跄軌虬呀滩耐暾乇诚聛恚虒W參考書更是讀了一遍又一遍,其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每一個教學設計都了如指掌。不客氣地說,哪一次考試可能考到哪些知識點,我都可以猜到一半以上。不斷地研究試題、研究考試,也給我?guī)砹素S厚的回報:成績遙遙領先,家長紛紛送孩子到我班,領導充分認可,鮮花、掌聲、贊譽撲面而來。我為此而陶醉,于是更加努力地研究教材、研究考試,更加急促地趕著學生去爭搶分數(shù)。今天聽校長讀了您的文章,我才猛然驚醒。是的,回憶自己成為教師以后的閱讀,除了教材、教參和習題集,我竟然沒有認真讀過一本教育書籍,沒有認真寫過一篇教育文章。就連晉升職稱用的論文,也是朋友幫忙花錢‘買’的。現(xiàn)在我即將退休,課堂已經(jīng)慢慢離我而去,再也沒有跟在我后面搶分數(shù)的學生。一種失落感讓我不知所措,我不知道自己這幾十年到底留下了什么,走過的路一點痕跡也沒有。更可怕的是,我不知道自己退休后還能做什么。如果讓我重新來過,或許我會像您那樣做教師……”
在信的末尾,他告訴我,這封郵件是自己說的,讓同是教師的女兒寫的,也是女兒幫他發(fā)的。因為他一直沒有學會使用電腦,也沒有想過去學習電腦。
我很慶幸,在我還沒有老之前,能讀到這位即將退休的老師寫的這封信,說實話,當時眼淚不自覺地掉下來,為這位老師的教育生涯,為他最后的失落感而流淚。因為他在功利教育面前丟了自己,一心為了搶分數(shù),為了榮譽,為了表面看起來的無限風光,畫地為牢。回首一輩子的教育生涯,居然沒有認真看過一本教育書籍,沒有認真寫過一篇教育文章。這樣的教育生涯,最終退休了,拿什么來回憶?竟然只留下了滿滿的失落感和無盡的凄涼,那種學生不在身邊搶分數(shù),一下子被掏空,被擱置的感覺也只有他自己能體會個中滋味吧!
王維審老師說,其實,功利的教育就是一個大米缸,那些現(xiàn)實的誘惑就是害人的那半缸米,期間存在著的,就是一個可以跳得出來,但又沒有人愿意去超越的'“教育的高度”。
作為老師,我們真的不能做功利的教育,不能畫地為牢,要想眼光放長遠一點,不僅教會孩子知識,更要教會孩子做人。站在教育的高度,就要多讀教育書籍,多寫作。
(三)保持教育的敏感性
王維審老師說,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應該時時刻刻對自我的教育經(jīng)驗保持一種好奇的心態(tài),對已經(jīng)成為習慣的做法和看法時刻保持一種警惕和質疑,對我們習以為常的教育情境保持高度敏感性。而這一切,都要求我們必須經(jīng)常展開反思和追問,不斷進行闡釋性思考和批判性反思,讓教育教學時刻充滿活力和激情。
我非常喜歡這個詞:敏感性。如果我們能時刻保持對教育的敏感性,也許能發(fā)現(xiàn)更多與教育相關的問題,讓自己在專業(yè)成長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看完了整本書,覺得這是一本滋潤教師心靈的書,就像扉頁上所寫:一個溫暖的思考者,帶給教師的一束光。
我們更加明確了努力的方向。王維審老師說:所謂方向,就是打破歲月而安的狀態(tài),從庸碌中蹚出一條路來。無論身處怎樣的境地,只要愿意成長就一定可以蹚出一條路來,而這條路就是成長的方向。
所謂方向就是知道自己想要去哪里,然后懂得忽略。
安心做教師,才能做好教師。
《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讀后感 8
學期初學校發(fā)了王維審老師的新作《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說起來著實慚愧,被我擱置在辦公桌許久。終于在暑假的閑暇時間我又重拾起了這本書,細細品味著王維審老師接地氣的敘事里蘊藏著的大道理。
在教育的路上行走,時間越久,你就越會覺得它就是一場修行。讀王維審老師的《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給予我更多沉靜和理性的思考,這本書沒有宏大的理論探討,而是在娓娓道來中消解了一線教師普遍存在的困惑,無論從引領成長的“內(nèi)功”上,還是從文章可讀性的“外在”上來說,都是一本難得的教師心靈讀本;它很少長篇大論、晦澀難懂的理論知識,更多的是用“接地氣”的案例解讀和教育敘事的筆法解答了教師群體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困惑和疑慮,解讀從新教師到杰出教師的成長歷程。
在《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中,王老師從個人成長經(jīng)歷談到經(jīng)驗管理,再到人性的回歸;從忘我的閱讀到堅持不懈的寫作,再到直抵靈魂的反思與追問。從”讀書,讓教育不斷豐盈”,到“寫作,成為那遠處的鐘聲”,再到“反思在更深處尋找”。序言的每個小標題都散發(fā)著智慧的光芒,都震撼著我的心靈。而從第一章“成為好教師的第一步”,到最后一章“從教書匠到教育家”的全文,則讓人讀后蕩氣回腸。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讓我們不斷開闊視野,讓我們不斷增加知識,讓我們下筆如有神,讀書可以洗滌我們心靈的塵埃,讓我們對自我進行梳理,可以觸摸到自己內(nèi)心最深處所渴望的東西。可以讓我們明白自己到底是個什么角色,什么樣子,讓身心俱疲的我們找一隅休養(yǎng)生息。 但讀書卻更應該像老師說的.,如吃飯和呼吸一樣自然而然,成為一種常態(tài)。誠如他言,“一個優(yōu)秀的讀書人,讀書不是為了順從別人的思維,不是為了做知識的儲蓄罐,更不是為了做別人的傳話筒”。人最大的悲哀就在于弄不清楚我是誰,最大的不幸就是不確定哪些東西屬于自己。教師讀書可以讓 我們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樣子,這個世界正在發(fā)生在著什么。讀書可以去除我們身上的匠氣、俗氣,更接地氣。 我也曾經(jīng)讀了不少的書,涉獵過很多不同的文體。從長篇巨著到精品短文,從詩歌小說到唐詩宋詞,古今中外,皆而有之。我也常信馬由韁寫詩抒情,但總感覺遣詞造句匱乏膚淺,沒有新意。我一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直到讀了王老師的這本書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來癥結在于我不會讀書。想想也是,我讀書基本沒有明確目標,沒有具體計劃,沒有仔細甄別,拿著什么讀什么,碰到什么看什么,想讀什么讀什么,隨心所欲,不加分析,看起來孜孜不倦,其實缺乏主見。而王老師對于讀書總結的三個境界:“讀書要有一根樁,要讀出一個圈,要讀出一個我”,尤其讓我震撼、欽佩,迫不及待拿來分享。 讀書要有一根樁。讀書不能單單是為了消遣,還要做一種專業(yè)閱讀。尤其是我們教師,更需要做專業(yè)閱讀。我們處在什么樣的角色,就多讀什么樣的書。需要什么樣的能力,就讀什么樣的書。若是學科教師,就該多讀專業(yè)書籍報刊;若是班主任,就該多讀班級管理文章著作。只有通過有針對性的讀書,我們才能熟稔教育之道,牢固教育之樁。 讀書要有一個圈。當我們的閱讀有了穩(wěn)定的主題,有了根基,我們的閱讀也就有了思想靈魂。這個時候,我們再跳出教育閱讀,拋卻為教育而讀的局限,去涉獵更廣的范圍,去汲取更多的知識,不但不會現(xiàn)在雜亂,還能豐富我們的視野,為我們的主題閱讀給予能量。這大概就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吧 。 讀書要讀出一個我。一花一世界,一葉一修行。書是別人寫的,讀是自己做的。閱讀的真正意義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把別人的長處用來彌補自己的不足,把別人的智慧經(jīng)驗和自己的實踐感受結合起來,最終形成屬于自己的理論體系、語言風格、特色行為。也就是所謂的認識自我,回歸本我吧。
讀《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不止是讓我明白了教師讀書的目的和意義,還讓我明白教育是一場修行,“路漫漫其修遠兮,尚需上下而求索”;“愛,不是教育的全部”,但“你若尋找,便能得到”;讓我明白“怎樣愛學生”,“用什么樣的眼睛看學生”,讓我懂得“教育不僅僅是拯救”,“教育,還有另一種力量”。 用心讀完,我茅塞頓開,豁然開朗。雖然生活里有不如意,有太多的茍且,但是我們還是應該充滿正能量,努力奔跑,相信生活中更多的是詩和遠方。期待有一天,我也能像王老師那樣,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xiàn)逆襲,從一個教書匠華麗轉變,給人希望。
《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讀后感 9
老師工作的本位在哪里?作為一個老師,該以一種什么樣的視角和姿態(tài)關注班中的人和事?以實現(xiàn)班級的理想運營與踏實踐行的有效對接?這些曾一度讓我迷茫的問題,隨著閱讀王維審老師的《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這本書,這些問題的答案,漸漸在我頭腦中清晰、明了。
做老師已經(jīng)將盡5年了,我何嘗真正的反思過自己。讀王老師的書,我開始“留一只眼睛給自己”,邊讀邊思中明了王老師所說:“一個職業(yè)化的教師,是一個站在講臺上認真做教育的教師,是一個明白自我道德價值和人身價值的人”的真正內(nèi)涵。這本書給我啟發(fā)很多:
一、我們在學生成長的路上,并不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因為一個人性格形成、習慣、品行和能力培養(yǎng)的關鍵期在3歲左右,所以我們不能規(guī)范孩子的成長,不能給孩子方向,因為我們給的方向不一定是科學的,應該給孩子的是土壤,然后給與孩子動力,一種流淌在孩子身上的精神力。培養(yǎng)具有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的學生,才是我們教育的目標。這應該從兩點出發(fā),一是積極的心態(tài);積極的心態(tài)包括向上、平和。二是優(yōu)秀的思維品質,即遇到問題,懂得思考、會思考。一個積極向上的孩子,能夠用淡定、包容的心態(tài)對待他人,一個具有高水平思維能力,加上具有積極心態(tài)的人,這個孩子的成長一定充滿動力,一定可以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未來。用教育的現(xiàn)在,指向孩子成長的未來,教育或許本該如此。
二、學會用別人的水澆自己的田,也就是學會借力。畢竟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能夠讓他人發(fā)揮作用,以幫助自己達成目標,才是卓越的執(zhí)行者。一個懂得借力的人,遠比只知道死干的人輕松得多,所以有人說:智慧的人是用三流的本事做一流的`事。比如說,作為班主任的我們,可以利用家長來做我們堅強的后盾,可以借助家長的力量藝術地處理班級事務;可以團結自己的科任老師,輔佐自己共同管理好自己的班級。可以借助學校領導的特殊身份,參加班內(nèi)活動并鼓勵學生、振奮班風,為我所用。借助外力,讓自己成為一個大有可為的班主任,何樂而不為呢!
明白了老師該做的事情,知道了努力的方向,就會使自己從忙碌的狀態(tài)中回歸自我,我想,今后的班級管理中,我會放低自我,高位思考,聽從學生成長的需要,和學生一同感受生命成長。
《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讀后感 10
在教育的路上行走,時間越久,你就越會覺得它就是一場修行。還記得當初的“唯成績論”,以成績的好壞去判定一位老師教學質量的高低,以成績的高低去衡量自己教學的得失,卻忽略教育的主題——學生,對學生心靈的關注少之又少,對于他們點滴中的成長忽略不計。就這樣走著走著,時不時,我會感覺困惑、倦怠,因為眼前有太多讓我們困擾的事情牽絆。
讀王維審老師的《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給予我更多沉靜和理性的思考,這本書沒有宏大的理論探討,而是在娓娓道來中消解了一線教師普遍存在的困惑,無論從引領成長的“內(nèi)功”上,還是從文章可讀性的“外在”上來說,都是一本難得的教師心靈讀本;它很少長篇大論、晦澀難懂的理論知識,更多的是用“接地氣”的案例解讀和教育敘事的筆法解答了教師群體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困惑和疑慮,解讀從新教師到杰出教師的成長歷程。
全書分成七個章節(jié),從心靈到行動,從學生到教師,從教師到教育,王老師用自己的切身的體驗,深刻的反思,開闊的眼界向讀者們解讀困惑的原因并引導我怎么走出困境,怎樣保持一顆進取的心。在“成為好教師的第一步”章節(jié)中,我明確了一顆愿意成長的心會讓自己行走得更遠,教育生活也會更有意義!“教師本來就是個文化人,讀點書寫點文字本來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忽然覺得自己離文字太遠了,除了上學時寫的作文,工作后寫的教案,應付檢查批改的作文,幾乎沒有自己的文字,從沒有想過要動手寫一寫自己。看到王老師這樣說,真是覺得慚愧!書中不但告訴我們讀書的重要,而且教會我讀書的方法——“做大閱讀的樁,成就讀書的圈,尋找書中的我”,我在感嘆之余,全是佩服,普通的文字告訴我深刻的道理。在我覺得敘事除了牢騷之外沒有什么好說好寫的,他又以“問題——專題——主題”化的`寫作路徑為迷途的我指點迷津。
十多年的循規(guī)蹈矩,十多年的教學閱歷讓時光磨去了奮進的棱角,我變成了一個胸襟狹小的人,缺少了潛心向前的斗志,面對不公總會牢騷滿面。從王老師的經(jīng)歷中,我相信他也有過這個磨合的階段,但是敞開胸襟讓他打開了自己的一扇窗,他尋找到自己的閃光點。與教育制度的抗衡誰也贏不了,在教育制度的約束下做到“濯清漣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保持一顆寬容向善的心守住心中的美好,這成就了不一樣的自己。我感慨王老師的博大胸懷,寬厚仁慈!在《你有抬高一厘米的權力》中,還讓我領略到了簡單,有力,果斷取舍,睿智,隨和的王老師。
一個教師要想真正成為名師,絕對離不開閱讀和寫作,因為這不僅可以對教育技能的高度進行浸潤和提升,更對人生意義產(chǎn)生不可忽略的一種撫慰。
快樂和幸福需要的是一種心靈的力量,教師職業(yè)的平淡在悲觀的人眼里是人生的荒漠,沒有盡頭、沒有激情。而在樂觀的人看來卻是一種波瀾不驚的偉大,一種引導生命個體逐漸走向完美和成功的低吟淺唱。作為教師,唯有真誠皈依自己的職業(yè),把自己匍匐在地上,用心去感受教育的真諦,聆聽教育拔節(jié)的聲音,才能把自己從無盡的憤懣、滿腹的牢騷中解脫出來,才能尋找到心靈力量的支撐,心平氣和的在自己的教育旅途中感受到職業(yè)的幸福。
《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讀后感 11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總是會在教學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而作為一名信息老師,我想我最大的困惑就是和學生如何相處,書中作者用一個個教學故事與讀者對話,寫下自身的教學實踐經(jīng)驗,解開了我的困惑。
作者在序言中提出,“實踐,回到人性”,這是作者教學那么多年最后得到的反思經(jīng)驗。我想對于我們青年教師來說,為了取得更好的成績,可能往往會采用粗暴一點的教學方法,有時談起教育又會感到是否太理想化了。教育的實踐由理性轉到人性,我想需要教師的成長和不斷的探索,由關注學生的成績轉變成更關注學生的心靈,我認為這需要時間的磨練。
教育應從更深處反思。在作者提到學生的名字的重要性,我感到很慚愧,作為一名信息老師,要記住十多個班的學生名字我感到十分困難,然而平時我也并沒有特別重視這一點,這是對于我過往教學的第一個反思點,能記住學生的名字是尊重學生。
我們該有怎樣的師生關系?在新教師入職時,我也思考過這個問題,我要以怎么的態(tài)度面對我的學生呢?如今雖然工作了三年,我仍然為得到這個疑惑的準確答案,而作者所說的“先嚴后慈,亦嚴亦慈,不慈不嚴”,教師的職責是引領學生的成長,而不是漫無目的。在與學生的相處過程中,我們要學會有目標地引導幫助學生成長,作為老師,我們就是方向的指揮棒,如果沒有了目的,學生就會像航海的船只沒有羅盤指引就會迷失在大海中。
作者提出成功的教師必須經(jīng)歷的四種境界,大多數(shù)的青年教師正處于第一種境界——實踐操作。這讓我想到王國維先生提出的讀書三大境界,在研究教育教學,積累經(jīng)驗的這條路上,我們何嘗不是經(jīng)歷“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種的困苦之境。就拿教學來說,可能對于年輕老師來說,講課不能自如地運用經(jīng)驗之談,甚至一開始會如同背稿子那樣枯燥,但是我們正因為經(jīng)歷了實踐探索的時期才能成長。
那么怎樣的一節(jié)課才叫做一節(jié)好課呢?對于一節(jié)好課的標準我也感到很模糊,作者的解讀是:真實、簡單、有趣、好懂。看起來這個標準似乎很簡單,然而在教學實踐中,在新課標的要求下,我們要達到這樣一節(jié)好課的'標準,只能說是“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在這本書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用怎樣的眼睛去看待學生,作者答,蹲成蘑菇。我讀到這里感到十分有趣,讀完之后又深以為然。站在老師的角度,我們常常會想要學生改正錯誤,然而我們又會發(fā)現(xiàn)任何的指責和勸慰未必會起到作用,甚至還會是反作用。那么我們就要嘗試找到一個平等的角度和學生交流,這就是作者所說的“蹲成蘑菇”。
以前甚至是現(xiàn)在,總有人把我們稱作是“教書匠”,可如果我們只是教書人,那么教育對于教師而言就毫無意義。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我想,我們不必把教育過于理想化和詩意化,追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這種境界就過于理想,但我們也不能只把教書作為教師的唯一目標。在教育的這條路上,我們?nèi)沃囟肋h,教師或許是一個很平凡的職業(yè),但是我們相信平凡之中亦能綻放光芒,這就是對教育的不懈追求。
《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讀后感 12
韓愈的《師說》中說道: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作為一名一線的幼兒教師,工作中我也常常很困惑:如何有效地和家長打交道——既不打消家長積極性,又能委婉地提出問題;如何有效地駕馭課堂;面對調(diào)皮、注意力不集中的幼兒,如何提高他們上課的積極性……類似這樣的困惑,我有許多許多。機緣巧合下看到了王維審老師所寫的《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這本書,書中并沒有侃侃而談一些大道理,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小故事來挖掘和闡述教育的真諦,讀罷,讓我瞬間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本書共分為七個章節(jié),而讓我最感興趣的是第三章:用什么樣的眼睛看學生。在我平時的工作中,總有一些調(diào)皮、難管的孩子,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喜歡講悄悄話,甚至還會發(fā)出怪聲擾亂上課秩序。對于這樣的孩子,總感覺缺點多于優(yōu)點,甚至找不到優(yōu)點,因此我在教育過程中總會出現(xiàn)缺乏耐心的情況,有時,一些不合適的語句總會脫口而出,如:你真笨;我討厭你。而當我閱讀了《用什么樣的眼睛看學生》一文時,我突然為家長沒有找我的茬而感到慶幸,同時也為我之前不適宜的言辭感到羞愧。文中以一塊石頭的價值讓故事中的徒弟明白了石頭的價值不在于其本身,而是在于看石頭人的眼睛,其實教育也是如此,關鍵是用什么眼睛來看。這則小故事不禁讓我想到了我和我的學生之間的一件小事。丁李華是我們班有名的皮大王,打人、咬人、上課發(fā)出怪聲等等,可以說他身上有許多老師討厭的壞習慣,在我印象中很不好。但記得有一天天氣很冷,孩子們該起床了,我輕輕地叫醒孩子們,一個個幫他們穿衣服。但是我的手很冰涼,于是我就開玩笑的對我正在幫忙穿衣服的孩子說:“陸老師的手好冷,你愿意幫我捂捂嗎?”那孩子搖了搖頭,我只嘆孩子太小,不懂事,當然心里也有淡淡的失落。當輪到給丁李華穿衣服時,我又問了相同的問題,他二話不說,就用自己的'兩只小手把我的手包了起來。我的心瞬間暖了起來。其實,正如王老師在書中所寫的那樣,用不同的眼睛看待學生,可能會出現(xiàn)截然不同的結果,如果就單單看這件事,誰能否認他不是個懂事的孩子呢?
其實,在教育中除了要用不同的“眼睛”看待每一個學生,教師還要有善于傾聽的耳朵、掌握兒童的語言。在故事《蹲成蘑菇》中,王老師以一個精神病人的案例來闡述教育道理——走進學生,把自己蹲成與學生一模一樣的蘑菇,才有可能與學生進行心靈的對話。是啊,我時常感慨,為什么我與孩子講了那么多道理,苦口婆心了那么久,孩子還是調(diào)皮,不懂事,甚至有些小叛逆?現(xiàn)在想來,誰又愿意一直被居高臨下的數(shù)落與批評呢?教師要做的就是用兒童的語言,放下教師的姿態(tài),與孩子進行交流。這不禁讓我想起我剛工作時發(fā)生的一件事。當時我班是新中班,孩子們沒有上過小班,加上在家里大多都是爺爺奶奶寵著,爸爸媽媽慣著,因此他們在家中自由散漫慣了,可以說他們完全沒有紀律可言,而小杰就是其中之一。
一次中午吃完飯,我們在訓練常規(guī)時讓小朋友安安靜靜地坐在小椅子上,但是小杰似乎不能控制自己,一會兒身體前后搖晃,自娛自樂;一會兒又和小朋友竊竊私語,當我提醒他兩遍未果后我讓他和另一個犯同樣錯的小朋友站在一邊反省。剛開始他完全一副無所謂的樣子,等過五分鐘后,我先找另一個孩子談話,她認識到錯誤我便讓她回到了位置上。也許是沒有了別人的陪伴,小杰開始緊張起來,表情也不像先前那樣愉悅了。我心中竊喜,想想這次經(jīng)歷總能讓他吃一塹長一智了吧。于是我板著臉說:“你知道老師為什么讓你站在一邊嗎?”但是他的答案卻是出乎意料的,他哭泣著說:“因為你不喜歡我”。我微愣了一下,馬上解釋說:“老師不是不喜歡你,我喜歡每一個小朋友,但是我不喜歡你的行為。”聽了這話,他似乎平靜了下來,經(jīng)過我耐心的講解,他終于知道了“真正”的原因。其實,從這件小事中所反映的教育現(xiàn)象也正好印證了王老師的觀點,如果你想改變一個人,最先要做的就是改變你自己。而在我看來,這個改變就是學會與孩子交流,學會傾聽幼兒。
在我們的教育中,也許是受千百年來傳統(tǒng)文化中“學而優(yōu)則仕”的影響和應試教育的壓力,成績似乎成了教師評判孩子好壞的唯一因素。而讀了王老師的這本書,我想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我們應多“聽聽”孩子,多“看看”孩子,給予每個孩子充分的選擇機會和發(fā)展空間,我想我的教育也會多一份詩性與美好。
《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讀后感 13
陪伴很溫暖,它意味著在這個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東西給你,那就是時間。當然陪伴也是一個很平常的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到最后陪伴就成為了一種習慣。”就像夫妻之間的陪伴,父母對孩子的陪伴,而在敘事者,這是另一種精神陪伴。
王維審老師說從人治到經(jīng)驗管理,再到人性的回歸,他的成長路徑就是源于忘我的閱讀、堅持不懈的寫作以及直抵靈魂的反思與追問。他說:“讀書,讓教育不斷豐盈。”從進入敘事者一路走來,我最深的感受是讀書還可以照亮生命。可以讓身心俱疲的我們找一隅安放心靈的故鄉(xiāng)。而教師寫作的意義,王維審老師在《做一個不再困惑的`教師》中是這么歸納的:一是可以去掉教師身上的匠氣、俗氣,二是可以讓教師的心靈變得澄明清澈,三是可以讓教師對自我有一種靜謐的梳理與關照,四是可以讓教師靈魂深處最豐饒的部分得以深度開墾。
如果說閱讀可以照亮生命,寫作使心靈變得澄明、清澈,那么反思無疑是對靈魂的一種追問。這種追問,“是一種自覺的尋找,向更深處漫溯的尋找。”通過不斷的反思和追問,“不斷進行闡釋性思考和批叛性反思,讓教育教學時刻充滿活力和激情。”如何讀,寫什么,怎樣思?王維審老師結合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和眾多一線教師的困惑,在《做一個不再困惑的教師》中一一作了詳細的闡述。面對“教育之道”,雖然每個教師有不同的經(jīng)歷和個性,教不同的學科和學段,針對不同的學生和問題,每個人選擇的方式方法、策略技巧也會不大相同,但最終都將歸向教育之道。有些“道”雖不可照搬照抄,卻可以給我們一些智慧的啟迪。
王維審老師在《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中,從成為好老師的第一步開始,親切自然地娓娓道來,教我們?nèi)绾巫x,怎樣寫,怎樣堅守自己成長的方向,告訴我們“無法與體制對抗,也沒有時間等待體制的完善,但我們完全可以在體制下加入一些自己的東西,用為師的智慧、專業(yè)和勇氣,抵擋那些紛沓而來的傾軋,為那些純真的孩子贏得一個緩沖地帶,讓他們有可能觸碰到教育的柔軟。”而我們可以“有抬高一厘米的權力”,做一個簡單的老師。在本書的第三章:用什么樣的眼晴看學生,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時教育需要轉個彎,看似山窮水盡疑無路處,又會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比如在《蹲成蘑菇》一文中,一個年輕班主任說他遇到了一個說什么道理都“油鹽不進”的學生,問王老師該如何處理,王老師就很認真地在QQ上給那個年輕班主任講了一個有趣的小故事:有一個精神病人把自己當成一只蘑菇,整天撐把傘蹲在墻角,不吃也不喝。心理醫(yī)生卻想了一個辦法,和那個精神病人一樣撐把傘蹲在他旁邊。病人奇怪地問:你是誰呀?醫(yī)生說他也是一只蘑菇,之后醫(yī)生站起來在房間走動,吃漢堡,并告訴精神病人蘑菇可以動,也可以吃東西,幾星期后,雖然那個精神病人還覺得自己是蘑菇,但他卻能正常生活了。王老師舉這個事例就是要告訴我們:如果你想改變一個人,最先要做的就是改變你自己:遇到蘑菇就蹲成蘑菇,遇到白楊就站成白楊,這才是為師之道。
王老師說我們教育培養(yǎng)的是社會人,我們不可能讓學生一輩子生活在教師的影子里,我們給予學生的最適合的教育就是把學生培養(yǎng)成一個獨立、自信,具有極強的社會適應性,時時都能夠信任自己的人。“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育不是拯救人,而是發(fā)展人;教育不是推動人,而是引領人。教育其實還有另一種力量:回歸的課堂,安靜的閱讀,親情的溫暖,這些質樸的東西會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勇氣,回到寧靜,心無旁騖,開始最本真的教育,到那時,我們一定會有不同的感觸,一定能夠更清晰地看待自己,并找到從教書匠走向教育家的道路。
從教書匠到教育家,我不敢奢望。但兩者之間要跨越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我們可以走走,至少這段征程中會有不一樣的迷人風景,是我們以前未曾涉足過的。畢竟做為一個教師,我們不僅要有贈人玫瑰的能力,還要有感受手留余香的能力,這也是教師幸福的本源。
【《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讀后感】相關文章:
不再困惑作文11-21
愛國 ,不再困惑作文04-16
《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讀后感范文05-24
[精選]不再困惑作文6篇05-10
[集合]不再困惑作文6篇05-09
困惑11-28
困惑的作文08-08
婚姻困惑名言12-27
關于困惑的作文12-16
走出困惑作文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