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學生思維》讀后感范文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會學生思維》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分享。
《教會學生思維》讀后感1
人的思維能力從哪里來?心理學研究表明:教育可以激發(fā)人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而青少年時期對人的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尤為重要。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我積極探索適合初中學生思維能力開發(fā)培養(yǎng)的有效途徑,卻又時常感到茫然無措。今細讀郅庭瑾撰寫的《教會學生思維》一書,如獲高人點撥,受益非淺。
這本書是新世紀教師教育叢書之一。書中內容具有可讀性,書中觀點和建議具有可操作性,對于提高教師的教學理論水平和教學實踐能力,具有極大的幫助。可以說,它是一本適合廣大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好書,是教師自我培訓的好教材。全書共有七章,內容極為豐富,其中對我啟發(fā)最大的是第四章《為思維而教》。現就這一章節(jié)談談學習的初淺體會。
一、從中獲得的認識
1.對“為思維而教”教學觀念的認識
作者用形象的語言如實地揭示教學中的一種現象,如文中所說:某些傳統(tǒng)的教學活動過分重視學生知識的積累和獲得知識資料,實際上成了學生思維能力的“屠宰場”,“在大批地屠殺天才”。偶爾“也許仍然能冒出一些思維天才”,這僅僅是躲過了這種侵襲的“幸存者”而已。這種教學結果使學生的思維幾乎成為“教學荒地”……作者以此提醒人們對傳統(tǒng)教學應有一個充分的認識,也引發(fā)人們去思考,教學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對此,作者的觀點非常明確:為思維而教,即教師為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而教。
在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的大環(huán)境下,教師確立為思維而教的教學觀念正是適應這種形勢的要求,因為創(chuàng)新的前提條件是必須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教會學生思維是我們每位教師肩負的最終使命。
2.對“為思維而教”的教學方式的認識
作者用通俗的語句對一些教學方式作出專業(yè)性的闡述。他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稱為“獨白式教學”,提出為思維而教就必須在教學方式上打破教師獨白而走向教師和學生的對話,由“獨白式教學”走向“對話式教學”,為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提供一定的機會。他還提出,若要學生真正進入主動學習的教學情境,還要進一步走向“發(fā)現式教學”。
我發(fā)現,作者在文中所提到的“獨白式教學”方式、“對話式教學”方式分別和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方式、“啟發(fā)式教學”方式都有相似之處,他提出的“發(fā)現式教學”方式和現在強調的突出學生主體的自主探究學習方式也有雷同之處。用“灌輸式教學”主宰整個課堂教學過程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已被教育界質疑。因為它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所以改變教學方式以實現“為思維而教”已是教育形勢所趨。
二、從中得到的指導
在文中,作者從實踐的層面上,提出了很多具有指導性的建議。研讀這些內容,聯系自身的教學實際,我深感對某些教學行為實施改進非常必要。
1.讓自己做個“善問”的老師
作者指出,在對話式教學中,自然少不了老師的課堂提問,學生的課堂回答。一個最為重要的問題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課堂提問的有效利用。有效利用就是課堂提問不僅在于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不至于跑神,更重要的是調動和拓展開學生思維。
從平時的教學中,我發(fā)現一個現象,就是老師每次提問題,學生總是習慣性地拿起課本,埋頭翻書找答案。找不到就不知道說什么了。究其根本原因,一是老師經常提問一些不需要經過深入思考的直接從書本上就能找答案的問題,也就是問題過于簡單。久而久之,學生養(yǎng)成了一種不愿動腦,不愛深入思考,不會從聯系中考慮問題的不良思維習慣。二是老師提出的問題超越了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水平,即問題的難度太大,學生不知道如何去想也想不出什么。老師的這兩種做法都不能達到提問的良好效果。因此,為了啟動學生的思維,教師需要掌握提問的技巧,成為一名“善問”的老師。
記得八年級有一節(jié)政治課,該節(jié)的內容是了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權利義務。教材中的文字都是引用《教育法》中的一些具體法律條文。這些法律條文本身比較抽象,通過讓學生閱讀法律條文來培養(yǎng)他們的法律意識,我認為這種學習方式不適合中學生的特點。如果讓學生聯系學校生活實際來理解掌握這些法律條文,學習效果會更好。
我想采取設疑引思的方法過渡比較合適,于是我就提出一個問題:你能結合實際談談你們作為受教育者享受權利和履行義務的情況嗎?可問題提出后,沒人作出反應,被點到名字的同學要么亂說一氣,要么就沉默不語。當初我還認為這是他們的主觀懶惰情緒所致。后來我嘗試換個問法:你們對學校和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哪些做法不滿意,哪些做法比較滿意呢?這樣一問,學生可來勁了,爭先恐后地搶著發(fā)言。順著學生的回答,我接著又問:把這些令你滿意或不滿意的做法和書本中的法律條文聯系起來(或用法律條文來解釋判斷這些做法),看看它們的合法性如何?學生參看教材,聯系實際略加分析思考,最終作出令人滿意的答復。
可見,要成為善問的老師就必須對學生本身的特征進行研究,考慮所提的問題能否被學生理解,是否超越學生的思維能力范圍。老師提出的問題必須是介于學生已知和未知,已學和未學之間。既讓學生感到有困難的壓力,又使學生感到有解決的信心,有“跳一跳,摘桃子”的效應,問題太易太難都會束縛學生的思維開展。
2.引導學生做個“善學”的學生
作者在文中提出為思維而教的教學方式還要進一步走向“發(fā)現教學”。站在學生角度就是“發(fā)現學習”。也可以把它理解為“研究型學習”或“課題式學習”。
這種學習方式和發(fā)展思維有何關系?發(fā)現式學習可以解釋為學生經常在老師的引導下,圍繞一個課題尋找資料、獲取資料和處理資料,去面對陌生領域尋找答案。而任何一種形式的思維,都是對新事物的發(fā)現和探索,發(fā)生疑問并求解的過程。因而這種學習方式對于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大有裨益。
其實,我們很多師生對研究型學習方式并不陌生。以前我總認為,將中小學生的學習做成“課題式學習”有些夸大其辭,那起碼是高中以上的人從事的學習。鑒于這樣的認識,教師在教學中采用這樣的教學方式也只是為了應付上級的要求。對于學生而言,長期接受的是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因而大部分學生還不適應這種學習方式,那么教師的`培養(yǎng)作用就很重要。培養(yǎng)學生善于學習、學會思考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我們可以從教材中的某些小問題入手,組織學生去探究學習,把課堂學習和課外探究結合起來。這比選擇一個專題讓學生進行專門的探究學習更適合初中生的學習能力水平。教會學生怎樣思考,面對一個不懂的問題怎樣去尋找答案。在這一過程中,老師對學生的重視、尊重、愛護、引導、鼓勵和肯定都是必不可少的。
教會學生思維,或許大家覺得這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令人乏味,因為諸如此類的論題在報刊、雜志上不難找到,可是為什么人們對此的研究樂此不疲,那是因為我們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不難發(fā)現,如果考學生曾經做過的題目,學生總能正確解答,而如果把問題或條件稍作變換,學生就不知如何下手了。這正是教育失敗的表現,學生只是學到各種題目的具體解法,并沒有掌握知識的遷移方法,也就是說,他還沒有真正學會思維。因此,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是學校教育的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而且是學校各科教學的共同任務,更是教育賦予我們每個老師的新使命。
《教會學生思維》讀后感2
這個暑假里,我抽空拜讀了《教會學生思維》這本書。該書提供了許多能夠幫助教師培養(yǎng)學生思考技能的方法和建議。目的是為了給教師提供一些真正可以直接運用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中去的技巧和方法,在為教師提出大量練習和活動的相關建議的同時,本書還討論了如何在課堂教學環(huán)境中組織思考教學活動的諸多問題。
結合第三屆全國思維教學研修班的內容我深深地體會到,通往教育的思維技巧之本質在于,它提高了學習者的注意力、理解力以及更有效地利用頭腦內部思維過程的能力。當學生熟悉并能自如地運用他們自己奇妙的“思維工具箱”時,就能夠提高思維的多樣性、豐富性以及思維的力量并享受思維所帶來的快樂。學習是學生終身的事,他們是否學會了在實際生活中學習,是否養(yǎng)成了良好的思維習慣。這就要求教師應為學生的思維提供空間和時間,注重教育新理念,把知識作為過程而不是結果教給學生,為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造良好的思維環(huán)境。
課堂教學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利用知識這個載體來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作為教師,有責任通過教學造就一代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思維的創(chuàng)新是思維品質的最高層次,只有多種品質協調一致發(fā)生作用才能有助于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會思維的學生,才有前途。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要從已有的知識入手,讓學生消化理解并整理學習過的知識和研究方法,使學生把新知識和方法納入已有的知識結構和方法結構中去,接著進行應用研究、練習。最后引導學生對本課的學習和研究進行小結。盡管每個學生的收獲、體會不完全相同,但通過討論和交流總可以受到相互啟發(fā)。由于學生親自參加于知識的產生過程,由此對知識產生有一種親近感,基本態(tài)度和思維能力也長久地保持,并對變化的情況有廣泛的適應性。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主動性,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問題”是創(chuàng)新思維的載體,教師要精心設計,切忌簡單重復。要有故事性,趣味性,曲折性,能通過作業(yè)的完成,讓學生步入創(chuàng)造性臺階。“一題多解”、“一題多變”、“開放型”題目,常常會產生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應,帶領學生開展討論是個好方法,對開發(fā)學生智力具有重要作用。特別是在分層次教學中,對于促進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行之有效。“問題”要面向每一個學生,因人而問,因人而提,講究策略,需要誰回答就叫誰。問題出來后,要調動每一個學生的思維,對于好學生,要提醒他們注意回答問題的準確性;對于差學生,要給他們思考的時間,給他們鼓勵,如:“別著急,想一想再說!”“我相信你能回答好!”等循循善誘,而不能逼問或批評,以免適得其反。
我們要把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作為重要的培養(yǎng)目標,貫穿在教育教學全過程。特別對那些數學厭學者,更要千方百計地幫助他們點燃數學之火。只要學生有了強烈的興趣,隨之而來的就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因此,作為教師要用高師德、無私奉獻精神和淵博知識去影響和感染學生,從而達到“親其師,信其道”的目的。這樣,也就使我們的課堂成為真正的生命課堂。
【《教會學生思維》讀后感范文】相關文章:
生活教會我感受幸福12-23
生活教會我堅強 作文01-17
生活教會我寬容作文12-11
關于教會婚禮主持詞02-10
【熱門】父母教會我作文03-08
【熱】父母教會我作文03-08
父母教會我作文【熱門】03-08
成長_父母教會我作文03-06
生活教會了我寬容作文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