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回唱讀后感(通用12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群山回唱讀后感(通用12篇),歡迎大家分享。
群山回唱讀后感1
本書講述了一對兄妹六十年的悲歡離合。其中穿插著姐妹、主仆、養(yǎng)母女、母子之間的愛恨情仇。我們追隨著主人公從喀布爾到巴黎,到舊金山再到希臘,最終回歸到滿目蒼夷的祖國阿富汗。小說的結尾并不完美,年過六十的帕麗與哥哥阿卜杜拉終于重逢,曾經夜思日想的親人近在咫尺,可惜歲月洗滌了阿卜杜拉的認知,他什么也不記得了,只記得那首哄妹妹入睡的搖籃曲:“我瞅見傷心的小仙女,待在紙樹影子下,我知道傷心的小仙女,晚風把她吹走了……”群山依舊回唱,唱到該歸的人終于歸來。
至此三部曲全部看完,不分伯仲,都是經典,只能說個人更偏愛哪部了,對我而言,還是最愛《燦爛千陽》。每讀完一部總是由衷的要感謝譯者富有藝術性的流暢翻譯,讓我們能欣賞到如此佳作。一直在思考胡賽尼的作品為何能在世界范圍內暢銷,大概是小說中的人物對家庭、對祖國的忠貞和深厚的大愛,能讓讀者產生共鳴吧,盡管阿富汗被戰(zhàn)爭摧殘的'民不聊生,但在作者筆下,戰(zhàn)亂和逃亡并非這三部書中的主調,隱忍、堅強、親情、希望和淳樸的愛貫穿于整個戰(zhàn)亂中,阿富汗人民深愛著這塊土地,他們堅信祖國母親一定會在群山之中張開臂膀迎接著顛沛流離、浪跡天涯的孩子歸來。如今世界已經翻起了一個新的篇章,真心祝福這個多災多難的民族能夠燦爛千陽。
群山回唱讀后感2
讀完卡勒德·胡賽尼的《追風箏的人》和《燦爛千陽》后,一直想讀他的這部《群山回唱》,無奈前段時間特別忙,但這本書早在一個月前就買好了,只是因為要參加考試,都沒開封。那天考研一結束,當晚我就打開書讀了起來,這一讀就停不下來了——整整十天,讀完了,也算破了我的記錄。
《群山回唱》看似比較復雜,因為是以不同人的口吻講述的,但全書就是一部關于犧牲、背叛和親情力量的傳奇。它跨越了三代人,將每個時代發(fā)生的故事都令人感同身受地講述了出來,我們從中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個個故事,而是能將它們與自己結合,從而想到如果換做自己會怎樣,我們的內心就此被觸動。
全文其實主要在講述阿卜杜拉與帕麗的兄妹情,從開頭父親送帕麗離家,到六十年后的重逢,這期間發(fā)生的一切都讓人唏噓,但命運造就了他們的分離,那時的帕麗還不到四歲,但年長她幾歲的哥哥阿伯杜拉卻要用一生去驅散這種被迫分離帶來的痛苦,妹妹帕麗在他此后幾十年的人生里都不可或缺。
兩人的繼母帕爾瓦娜的人生也充滿了坎坷,她有意從大樹上將姐姐推下來,其實是出于內心的嫉妒與怨恨,但最終一切還是要靠她來負責,最終姐姐讓她將自己丟棄在沙漠里,是為了給她更好的未來和沒有負擔的人生——雖然后來帕爾瓦娜的一生也是顛沛流離,但姐姐的事一直讓她內心不安。
納比舅舅為什么要將帕麗送給房東做女兒?她是為了取悅女主人,是為了完成她的心愿。幾年后,蘇萊曼癱瘓后,納比才發(fā)現(xiàn)那些速寫本上都是他的身影,房東愛著他,一直愛著,納比其實想要逃離,但最終卻一直陪伴到蘇萊曼臨終的那一刻,他是出于深厚的情誼,但這互相陪伴的溫情也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還有妮拉,她和蘇萊曼結婚并不是因為愛情,而是逃離父親的嚴格管控;而后來她帶著年幼的帕麗奔赴巴黎,也是為了逃離,為了不被她丈夫的病痛所困住。她才華橫溢,但身心卻承受著最嚴重的缺失。她用愛情、香煙、酒精來彌補這種缺失,然而都失敗了。她始終是一塊孤零零的拼圖。
書中還通過一個叫羅詩的女孩的命運,牽扯出一對堂兄弟完全不同的人格。堂兄伊德里斯是我們很多人的縮影,他心地善良,但對別人的事卻無能為力,只覺得自己的生活才是最為重要的;而堂弟鐵木爾雖然是他看不上的人,卻資助羅詩完成手術,最終讓她成為了自己夢想中的知名作家。
阿卜杜拉一生都放不下帕麗,所以他為自己的女兒取名帕麗,當年老的帕麗和年輕的侄女帕麗在美國見面后,阿卜杜拉已經患了老年癡呆癥,他不記得身邊的這個人就是自己苦苦尋求了幾十年的親妹妹,他甚至罵她是小偷,可是難道帕麗就能記住過往嗎?她當年視若珍寶的各種羽毛早已成了歷史物件。
阿卜杜拉留給帕麗的那封信里寫道:他們告訴我,我必然要走入水里,很快就將沉沒。出發(fā)之前,我把它留在岸上,給你。我懇求你找到它,妹妹,所以你一定會知道,當我沉入水中時,心中想著什么。終其一生,他都在心里惦記著妹妹,想著有一天能重逢,但再重逢時,他已不是那個意識清醒的人了。
阿卜杜拉的女兒,年輕的帕麗早就知道父親的這個秘密,她從小就覺得自己是姑姑帕麗的分身,她的心事都寫在明信片上想寄給另一個自己。當數(shù)年過去,兩人再次重逢,說起這件事時,老帕麗說:你說你能感到我的存在,我體會到的卻只是一種缺失,一種沒來由的模糊的疼痛……無法給別人道明的疼痛。
阿卜杜拉和帕麗小的時候,他們的爸爸給他們講的那個故事以及阿卜杜拉給妹妹唱的那首搖籃曲似乎就是一道宿命的詛咒,從前到后,一代連著一代。帕麗的.命運其實就和故事中被魔鬼抓走的那個人一樣,帕麗不能再回來,如果她回來,依然會一生貧窮,當然不會成為一名學者。爸爸也是忍痛割愛。
文中還記錄了希臘整形醫(yī)生馬科斯的生活軌跡,他和薩麗婭年幼時的故事,從他一開始對她的自然厭惡到后來的慢慢接受,再到由衷佩服她的一些科學實驗,她被母親拋棄,卻從未對生活就此失望,她用遺產資助馬科斯各地旅游,通過他的鏡頭來看這個世界,并用心照顧他的母親,直到兩人都老了。
反觀我們的生活,其實誰不是這樣?雖然也許不會和文中的主人公有相同的經歷,但各種各樣的打擊磨難時不時會浸入我們的身體里,有時甚至讓我們喘不過氣來,不過,生活總在繼續(xù),就算我們選擇了死亡,世界也不會發(fā)生一絲一毫的變化。無論如何,我們要鼓起勇氣面對所遭受的一切。
親情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最最珍貴的情誼,她比任何東西都更值得我們去珍惜。這是一種刻入骨髓的深情,不管時間怎樣流逝,我們都將一生背負。期間遭受的苦難哪怕再沉重,一旦有柳暗花明的一刻,都會覺得滿心歡喜。我們都是這個世間的行路人,孤獨的行路人,但因為有親情存在,便覺溫暖。
這兩年讀完了作者的三本書,但從來不知道作者長什么樣,今天在網上搜索了一下,竟然看到長得如此有魅力的他。他的小說也許都和自己的經歷有關,年幼時跟隨父母定居美國,阿富汗成了他夢里的故鄉(xiāng),不管阿富汗遭受了怎樣的重創(chuàng),我相信,在他心里,阿富汗都是最美的國度。
最后,致敬卡勒德·胡賽尼,謝謝他寫出了如此觸動人心的作品,每次讀完他的小說,我都不能很快去看另一本書,因為只是讀完了他寫的故事,而故事之外需要我們思考的東西卻很多很多。在讀整本小說的過程中我都沒有流淚,但我確信,那些文字和某些情節(jié)確實讓我的內心受到震顫。再次感謝作者。
群山回唱讀后感3
故事就像行進中的火車:不管你在哪兒跳上去,能達到目的地,早一些晚一些而已。
——題記
“每平方英里都有一千個悲劇”,這是書中反復出現(xiàn)的一句話。這個滿目瘡痍的國度是胡塞尼的故鄉(xiāng),親情友情愛情,背叛恕罪救援輪番上演,唯有群山巋然不動。
《群山回唱》訴說的故事,在我眼中就是一個思念的故事。在這漫長的思念中,時間推著一切快速往前走。書中以兄妹離別為主線,在不同的時代里穿插了不同的人物。在這些人物身上,胡塞尼賦予他們不同主題,讓他們在兄妹離別的時光里講述不被接受的同性之戀。戰(zhàn)爭帶來的傷害和無法實現(xiàn)的承諾。薩麗婭殘缺的臉,馬科斯母親的正直,帕麗朋友與愛人的生活都在這些許時光里浮現(xiàn)。
故事尾聲兩個帕麗喁喁私語,年輕的帕麗對姑姑說:“我常把我倆想象成兩片樹葉,從同一棵樹上飄落,被風吹散,相隔數(shù)里,卻仍然找得到深深糾纏的樹根。”“對我來說,情況正好相反。”年老的帕麗扣住侄女的手說,“你說你能感到我的存在,我體會到的卻只是一種缺失,一種沒來由的模糊的疼痛。我就像一個病人,跟醫(yī)生講不清什么地方疼,只覺得疼。”年老帕麗的兄長,年輕的帕麗父親,阿卜杜拉在躺椅上用,胳膊撐起身體,揉揉眼睛看著他倆。“你們這兩丫頭在鼓搗啥?”他咧開嘴笑了。
“神秘的命運/知曉每一粒塵埃的一生/讓我們講述我們的故事/猶如一粒微塵。”阿卜杜拉和帕麗小的時候,他們的爸爸薩布爾常常會給他們念魯米的詩,但是他們更喜歡聽爸爸講故事。故事里有精靈和魔鬼,有貪婪的國王,也有聰明的農人。在他們看來小小的'村莊沙德巴格就是全世界,爸爸是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他們從來不覺得自己是一粒塵埃。直到爸爸為了不讓孩子再在冬天里凍死,而把帕麗賣給了尼拉,臨走的那天晚上,爸爸給阿卜杜拉講了一個魔王進村的故事,一個關于選擇的故事。末了他說:“這是最好的選擇,像所有已經過去的事情一樣,隨后他會過去的,他過去了。只有砍掉一根手指才能保住手。”
縱使阿卜杜拉和帕麗百般不愿意,他們還是被分開了,像微塵一樣被吹落到天涯海角。直到五十多年后命運讓他們相逢。卡德勒。胡塞尼將和,兄弟倆有關聯(lián)的幾人的故事串聯(lián)起來講給我們聽,一粒粒微不足道的塵埃聚合在一起,散發(fā)出珍珠般的光彩。多視角多線索的推進,精確平穩(wěn),恰如一曲動人合唱,讓人沉迷。
《群山回唱》,讓我清晰的看到人的本質,我們只是一塊零碎的拼圖,在我們身上總有一個缺失的部分,如果沒有其他部分,我們永遠感到自己是不完整的,就像在空蕩蕩的山谷中吶喊,卻沒有回響。是圍繞在我們身邊的其他部分,確定了我們自己與他人。家庭和社會的聯(lián)系,是他們教會了我們愛。責任與犧牲讓我們不再孤獨。是他們讓我們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是誰。
就像故事中的帕麗終于找到了離散多年的哥哥阿卜杜拉,彌補了雙方人生的缺口;帕麗兄妹的繼母帕爾瓦娜和自己的孿生姐姐馬蘇瑪,盡管有過嫉妒和傷害,雙方還是愿意彼此犧牲和成全;兄妹倆的舅舅納比夾在對主人妻子的單相思和主人對他默默的同性之愛中,明白了愛與責任的真諦……犧牲橫亙在這些不盡相同的故事里。如果你想要幸福,你必須首先做好犧牲的覺悟,這就是關于幸福的殘酷真理。它需要你用愛與責任來交換。然而,如果生命中有那么一個值得為之犧牲的人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我們也許都曾孤身一人迷失在連綿的群山之中,但只要我們吶喊出聲,群山間的回音會回應我們連綿不絕。他們會填平我們的不安與憂懼,指引我們找到回家的路,群山之中我們不會孤單,也不再孤單。
群山回唱讀后感4
在知乎上參加過一個回答——“如果只讓你推薦一本書,你會推薦哪本?”
我的答案很清晰:《追風箏的人》。曾經懷疑過讀書的有效性,可能和很多人不同,我很難記住書里具體的人名,作者的名字以及詳細情節(jié)。就像現(xiàn)在畫畫一樣……臨摹了四個月的畫,臨了還把畫名記錯了。也因為此很是糾結自己的腦容量。
最近幾年開始有了別的解讀。長大過程也是反思學習的過程。那些想起來很模糊的書其實多多少少都成為現(xiàn)在的我自己的一部分。其中很明顯的一點是——閱讀時帶來的共情力。雖然這點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得很謹慎。
觸發(fā)這點認知的正是胡塞尼的《追風箏的人》,“為你,千千萬萬遍”,有機會再單獨為這本書寫一篇吧。回到正題。
在翻開《群山回唱》的時候,難免帶了些固有思維——這大概會是一個很感人的故事,發(fā)生在兩個人或者兩個家庭之間。需要準備好面巾紙。
然而和花了一個下午不間斷讀完的《追風箏的人》不同的是,差不多的字數(shù),這本書用了三周斷斷續(xù)續(xù)讀完。內容和我預判反差很大——核心可能確實兩個人,但是這本書里描述的是一個群像。時間跨度六十年,有父子,有繼母女兒,哥哥妹妹,主仆,兄弟……章節(jié)的講述人不同,時間也不同,很奇妙,和《渺小一生》采取的敘事方式很類似,這種閱讀視角正好熟悉。并沒有出現(xiàn)很多想象中的“感動”,取而代之的是震驚,反思和疑惑。
打比方的.話,寫《追風箏的人》的胡塞尼是一個年青不加掩飾的少年人,對著愛人坦陳胸懷,高唱贊歌,一分一秒也不愿意讓你的眼神離開他;而寫《群山回唱》的胡塞尼,則是一位久經風霜看透事態(tài)的中年人,表達謹慎又冷酷,以旁觀者的姿態(tài)告訴你最難以想象的信息,然后走開,沒有任何安慰。
感動仍然是有的,尤其在這位“疏離中年人”的帶領下,最后的爆發(fā)顯得平靜得理所當然。我有點慶幸,自己是可以在讀得懂的年紀下讀了這本書。胡塞尼更老道了,他知道人性很多事情,不需要完整剖開才得以示人。
我希望。我們總是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或者缺失的是什么。這樣尋找與否,補救與否,選擇都在自己。
阿卜杜拉你去水里了也沒關系,你沉入水中之前心里所想的,帕麗都知道。
群山回唱讀后感5
我開始以為這是一個告別與重逢的故事。直到讀完我才明白,人的漫長一生又怎能只有告別與重逢一件事那么簡單。這本書讀來沒有追風箏的人和燦爛千陽沉重,大概時間的跨度消磨了苦難的深重。胡塞尼勾勒了許多的人物,他們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每個人背后都可以追溯出一段完整而悲壯的故事。在這些故事里總有一個閃光的人物,復雜而矛盾,這大概才是真實的`人性,他們就像一個復雜而動蕩的時代。就像阿卜杜拉,我以為他就像所有故事的主人公一樣,和妹妹分離,于是開始做些不可思議的事,成就一個英雄的人物傳奇,然而沒有,他開了餐廳,和許多人一樣成了父親,甚至有時還是個不可理喻的父親,也得為了生活奔波,這就是生活。故事由他和妹妹分離開始,從他和妹妹重逢結束,他思念了一生的妹妹終于回到他身邊,可他已經老年癡呆,等待了這么久,中間隔著這么多人這么多事,還以為相逢必定很感人,然而并沒有。
生活就是這樣的吧,都還不及悲傷就走向了好遠。
納比一開始的出場并不討喜的,和沙德巴格村格格不入,甚至他為了討好喜歡的女人牽線賣掉了自己的外甥女。然而,他的忠誠他對瓦赫達提的忠誠卻是令人敬佩的。這就是復雜而矛盾的人,群山似乎每個人都這般矛盾著。
在這個前途未卜的國家里,阿富汗人民在顛沛流離中艱難得生活,然而他們沒有在艱難中絕望,無論何時,都帶著愛與希望,牽掛著想念著,在這片帶給他們愛與痛苦的土地上,一年年得守護下去,就像阿卜杜拉等待著妹妹。即使最后面目全非,甚至無法相認。但愛的呼喚終會有所回響。
這本書的書評太過難寫,因為它實在太龐大了。
群山回唱讀后感6
這本書沒有能夠讓我一氣呵成的讀完,整個閱讀的過程很緩慢,人物錯綜復雜,讓人總是摸不準作者下一步想要說什么,讀的不那么順暢,所以才有了間歇式的閱讀,讀一段歷史,讀一段人生的悲喜交集,每個人行走在這世上,無法割舍的還是深藏在內心的感情,摯愛親情。
《群山回唱》這本小說描述的是阿富汗的一對兄妹因為戰(zhàn)爭時事,陰差陽錯五十多年的悲傷離別,從小分別,時至哥哥記憶喪失后妹妹才幾經輾轉找到了哥哥,可是哥哥卻在尋找妹妹的半個多世紀中嘗盡了想念之苦,戰(zhàn)爭之難,也是因為這段離合故事,進一步向我們展現(xiàn)出了一個國家,小到一個普通家庭的跨時間的生離死別,愛恨情仇,有復雜的政治時局在里面貫穿,同時又兼具了小家庭小人物的心酸輾轉,他書寫的范圍較之前的《追風箏的.人》更加寬闊,跨越了三代人,通過時間和空間轉換,讓我們更深刻的體會到了家庭和親情的持久永恒。人生在經歷創(chuàng)痛后,脆弱澶變后更加讓人珍視生命的可貴,人生也在這種分分合合中越發(fā)的彰顯出幸福的珍貴。
《群山回唱》在幾個故事的穿插敘述中,特別感動其中一個小女孩羅詩的經歷,一場意外在頭上長出開放性傷口后,在對一個表面善良的伊德里斯卡卡的承諾失信后,憑著卡卡根本都看不上的親戚鐵木兒的執(zhí)著幫助下,治愈了傷病,重新站立了起來,而最為重要的是這段人生經歷也成就了羅詩,讓她更清楚的看清楚了人性,在那次她的簽名售書活動中,意外的再次見到了卡卡,書的留言里就一句話:放心,別擔心,里面沒你。是的,她的生活里已然因為卡卡的失信讓她劃掉了曾經對他的種種期望和思念,而卡卡也因為這次見面,深深的重創(chuàng)了他的內心。生活不能失去對一個人的諾言,諾言無聲,其實就是在考驗一個人的善良和勇敢。
喜歡這本書里的這句重復的話:每平方英里都有一千個悲劇,伙計。是的,在那樣的大時代下,在生命都無處存放的世界上,活著就是一個美好,相比于現(xiàn)在的我們,幸福的已經一塌糊涂。這本書讓人讀的沉重,他更多帶給人關于手足情深、關于家庭和親情的思考,人生總是有很多缺憾,對于每個人,也終要面對世事無常,親人的離去,人性的最本質面,親人在一起的時候,沒有那種感覺,生活平淡無奇,甚至于有時還會爭執(zhí),埋怨,互相不滿,而真正讀了這本書,會對愛,對家庭,父母兄弟有了重新的燃點,這世上的風景無數(shù),你翻山越嶺遍尋風景,想要逃離家庭的束縛,可是走遍萬水千山,人最終還是要走回家的懷抱,父母的一世牽掛,血濃于水的無盡牽絆……
這本書是寫人的,更是寫歷史的,多災多難的阿富汗,每個人就像一枚羽毛,被時代的氣流夾裹,唯有此生此世的親情維系生活。打開這本書,每一個章節(jié)小段中,都繪制了一個羽毛的圖案,作為每小節(jié)的間隔,和封面的黃色羽毛遙相呼應,我想這片羽毛除了是文中阿卜杜拉哥哥對差他七歲的妹妹帕麗的一種思念信物外,還有一種暗喻,羽毛輕之又輕,人生的路途也要承受不能承受之重,而一切都會如羽毛一樣翩然離去,唯一可以寄托的就是對親情的一份思念!
胡塞尼完美地鋪述這個以阿富汗和巴黎為背景的故事,關于阿卜杜拉,直到故事的最后,胡塞尼才交代了隱情:他一直牽掛著失散多年的妹妹,并希望重逢,阿卜杜拉說:“她是那么完美。”這句話也能用來評價此書。
合上這本書,我更加深切的感受到作者想要傳達給我們的主旋律,生活的每一天都是幸福和美好的,親情的可貴,感情的濃郁,群山回唱,人生的大美也在山間久久不肯散去……
群山回唱讀后感7
我瞅見傷心的小仙女,待在紙樹影子下。我知道傷心的小仙女,晚風把她吹走了。——題記
一個個分隔重洋的家庭,一種種遭受坎坷的悲歡離合,一次次無私卻不為人知的選擇……許許多多的不同人生都交織在卡勒德·胡賽尼的精巧新作《群山回唱》中。由六十年無數(shù)變故組成的生活,在父子兄妹間化成別樣的命運。他們經歷了千萬回悲傷與痛苦,雖然也看到過偶然而至的一縷希望之光,但是終究難逃命運的安排。
書中有幾處讓我記憶猶新,一處是瓦赫達提先生一直愛著他的管家納比,但迫于無奈不得不與另一個女人結婚,這讓我聯(lián)想起柴靜在《看見》一書中深入剖析了同性戀患者的痛苦和身不由己,其實他們本是弱勢群體。當管家得知此事之后,雖然感覺很不齒,可是他仍舊沒有拋棄因腦溢血而無法自理的瓦赫達提先生,一直照顧他終老,他對他是愛情,它回饋他以友情,親情,戰(zhàn)火之中,彼此陪伴。
一個叫羅詩的女孩的.命運,牽扯出一對堂兄弟完全不同的人格,在生活中,我們可以從堂兄伊德里斯那里看到很多人的縮影,心地善良但又不是真正的無私,答應回美國后盡快幫羅詩聯(lián)系醫(yī)生治療那個因為被叔叔砍在頭部的一刀而溢出的腦積液,但是回國后只顧忙著自己的事情而不再想去管那個與自己毫無關系的女孩,就連聯(lián)系院長免費治療都是在護士阿姆拉一再的催促下去做的,無論成功與否,只是為了讓自己的心釋然罷了,他完全可以拿那個重新裝修客廳的前去資助羅詩,可是他卻去追求自己生活的舒適,我們不能否認他心底的善良,可是他給那個可憐的小女孩那么大的希望,然后又是無盡的失望,真的是很殘忍。直到很多年以后,小姑娘已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少女,而且頭上看不到絲毫疤痕時,在她的新書簽售會上,他才明白,這么多年,一直是她的堂弟(他一直認為他的堂弟鐵木爾對妻子不忠,而且是個愛炫耀的人)在資助這個女孩走出阿富汗治療,讀書,直至成為作家。鐵木爾是一個樂于助人的人,他聰明活潑,和護士阿姆拉一同改變了那個全家都被叔叔殺害的女孩羅詩的命運。
哥哥阿卜杜拉和妹妹帕麗之間的兄妹情。六十多年來,妹妹由于年紀小,可以享受遺忘,但是哥哥就不得不承受這份傷害,阿卜杜拉把自己女兒起名叫帕麗,思念從未間斷,可是戰(zhàn)爭卻讓重聚更加渺茫。直至在阿富汗當志愿者的大夫馬科斯將納比的信告訴妹妹帕麗之后,帕麗才把這么多年的空白串聯(lián)起來。可是,此時的阿卜杜拉已經不認識她這一生都在思念的妹妹了,嚴重的老年癡呆已經讓他不能自理,可是這份親情依舊,因為還有他們的子女,他們子女的子女,血脈相連,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薩布爾在開篇給孩子們講的那個故事以及阿卜杜拉和妹妹帕麗唱的那首搖籃曲似乎就是一道宿命的詛咒,從前到后,一代連著一代。書里講了逃離,納比不想為雙腿癱瘓的姐姐所累,逃離了村莊;妮拉不想為丈夫、父親和風俗所累,逃離了阿富汗;伊德里斯不想為遭逢慘禍淪為孤兒的羅詩所累,逃離了承諾;馬科斯不想為母親和那一方小天地所束縛,逃離了小島;瑪達麗娜不想為面部殘損的女兒所累,與人私奔,逃之夭夭。同時,書里也講了不離不棄,如納比之于瓦赫達提先生,如薩麗雅之于奧蒂,如帕麗之于阿卜杜拉。然而,書中最為復雜的還是如薩布爾之于帕麗及帕爾瓦娜之于馬蘇瑪,那是讓人分不清是犧牲還是背叛的選擇,直拷人心。當然,也還有如納比的懺悔,如薩麗雅的執(zhí)著,如阿卜杜拉推脫,再累也得背起;有些人我們也無法忘卻,就像鐫刻在靈魂深處。我們都沒有忘情水可飲,曾經的過往回憶,藏得再深,總會在心里糾纏,如群山回唱,經久不息。
而這已經是最好的結局了,一棵樹上長出的兩片樹葉,象兩粒尖埃,被一陣風偶然吹到了不同的地方,終于因著根的糾纏,在最后時刻,又在了一起。
群山回唱讀后感8
我的朋友,我該如何向你表達那種缺失感呢?也許,有那么一些時刻,會幫助你理解這種感覺:當你在縱情歡笑后突然沉寂,當你在浩瀚美景前滿腹酸澀,當你在人生最重要的場合里悵然若失……你隱約覺得,自己失去了什么,某種重要的東西,也許是某個親人,也許是你愛過的人。也許你自己并不清楚那個人究竟是誰,可是在那一瞬間,你由衷地感到,如果他(她)也在這里就好了
故事的尾聲,兩個帕麗喁喁私語,年輕的帕麗對姑姑說:"我常把我倆想象成兩片樹葉,從同一棵樹上飄落,被風吹散,相隔數(shù)里,卻仍然找得到深深糾纏的樹根。""對我來說,情況正好相反。"年老的帕麗扣住侄女的手說:"你說你能感到我的存在,我體會到的卻只是一種缺失。一種沒來由的模糊的疼痛。我就像一個病人,跟醫(yī)生講不清什么地方疼,只是覺得疼。"年老的帕麗的兄長、年輕的帕麗的父親阿卜杜拉在躺椅上用胳膊肘撐起身體,揉揉眼睛,看著她倆。"你們這倆丫頭在鼓搗啥?"他咧開嘴笑了。
"神秘的命運/知曉每一粒塵埃的一生/讓我們講述我們的故事/有如一粒微塵"阿卜杜拉和帕麗小的時候,他們的爸爸薩布爾常常會給他們念魯米的詩,但是他們更喜歡聽爸爸講故事,故事里有精靈和魔鬼,有貪婪的國王,也有聰明的農人。在他們看來,小小的村莊沙德巴格就是全世界,爸爸是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他們從來不覺得自己是一粒塵埃。直到爸爸為了不讓孩子再在冬天里凍死,而把帕麗賣給了喀布爾一個富裕的家庭做養(yǎng)女。臨走的那天晚上,爸爸給阿卜杜拉講了一個魔王進村的故事,一個關于選擇的故事,末了他說:"這是最好的選擇。像所有已經過去的事情一樣,隨后它會過去的。它過去了。"
縱使阿卜杜拉和帕麗百般不愿,他們還是被分開了,像微塵一般被吹落到天涯海角。直到五十多年后,命運讓他們重逢。卡勒德?胡塞尼將和兄妹倆有關聯(lián)的幾人的故事串連起來講給我們聽,一粒粒微不足道的塵埃聚合在一起,散發(fā)出珍珠般的光彩。這是作者對小說技法更加圓融大膽的嘗試,是古老的《一千零一夜》的講故事傳統(tǒng)和西方敘事手法的一次巧妙結合。多線索多視角的推進精確平穩(wěn),恰如一曲多聲部的動人合唱,讓我們再度沉迷。
從沒有哪本書像《群山回唱》一樣讓我如此清晰地看到人的本質——我們只是一塊零碎的拼圖,在我們身上,總有一個缺失的部分。如果沒有其他的'部分,我們永遠感到自己是不完整的,就像在空蕩蕩的山谷中吶喊卻沒有回響。是圍繞在我們身邊的其他的部分,讓我們確定了自己與他人、家庭和社會的聯(lián)系,是他們教會了我們愛、責任與犧牲,是他們讓我們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是誰。
就像故事中的帕麗終于找到了離散多年的哥哥阿卜杜拉,彌補了雙方人生的缺口;帕麗兄妹的繼母帕爾瓦娜和自己的孿生姐妹馬蘇瑪,盡管有過嫉妒和傷害,雙方還是為彼此互相犧牲和成全;兄妹倆的舅舅納比,夾在對主人妻子的單相思和主人對他默默的同性之愛中,明白了愛和責任的真諦……犧牲,橫亙在這些不盡相同的故事里的主題都是犧牲。如果你想要幸福,你必須首先要做好犧牲的覺悟。這就是關于幸福的殘酷真理,它需要你用愛與責任來交換。然而,如果生命中有那么一個值得為之犧牲的人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故事中帕麗的養(yǎng)母妮拉是一個特例,一個美麗多情、才華橫溢的女詩人,身心卻承受著最嚴重的缺失。她不停地用愛情、香煙和酒精來填補自己的空缺,她甚至用帕麗來填補自己不能生育的空缺。然而她都失敗了,因為她一直在索取愛,卻從來沒有想過要先付出一些愛。她追逐幸福,卻不斷地從責任中逃離,直到逃無可逃。她始終是一塊孤零零的拼圖。
我們也許都曾經孤身一人迷失在連綿的群山之中,但只要我們吶喊出聲,群山間的回音會回應我們,連綿不絕。它們會填平我們的不安與憂懼,指引我們找到回家的路。我們不會孤單,我們不再孤單。
群山回唱讀后感9
暑假是個漫長而無聊的假期,除了我最愛的籃球課,剩下的就是各種補習班。還好有心愛的書能伴隨我。偶爾在媽媽的床邊發(fā)現(xiàn)了一本書《群山回唱》,作者:胡塞尼。看著封面真心沒啥特別的,隨手拿起來翻翻,就再也不忍心丟下,囫圇吞棗的看了一遍,后來又慢慢讀了好多遍,再結合媽媽和我講的阿富汗近幾十年的歷史,我慢慢體會到了很多我以前都沒能接觸到的生活。
《群山回唱》開篇引用了寓言故事,講到了一個父親阿布龍,為了保全其他的孩子和全村的人,他把最心愛的小兒子交給了魔王。從此之后他就渾渾噩噩,像丟失了什么東西一樣。最后他決定去找到魔王,找回自己的孩子。當他歷盡千辛萬苦找到魔王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孩子在魔王的花園里過著天堂般的生活,充滿了鮮花和笑語。雖然他好想將自己日思夜想的孩子摟在懷里帶他回家,可是貧困至極的生活讓他理智的選擇了轉身離去。阿布龍活到很老很老的時候,在睡不著的夜間,他回想自己漫長的一生,感謝所受的恩惠和喜樂。他懂得,再有更多的欲求,便未免太貪婪。一枚熟透的果子,一塊光潔的老巖石。萬籟之中,別有異聲,丁丁當當,那是他系在愛兒脖頸上的小鈴鐺在響……
這就將故事引入了開端。帕麗一家及其貧困,她的媽媽早已經去世。后媽生的第一個弟弟在冬天凍死了,現(xiàn)在又生了第二個。爸爸每天在和干旱,貧瘠做斗爭。家里最愛她的人是她同父同母的哥哥阿卜杜拉,哥哥非常愛她,為了送給她一根漂亮的孔雀羽毛,把自己最心愛的新鞋子都賣了。生活異常的'困苦,后來一家人為了活命,父親不得不將帕麗賣給了大城市的富人。縱使阿卜杜拉和帕麗百般不愿,他們還是像微塵一樣被吹落到了天涯海角。五十多年之后,他們再次相遇。但是哥哥已經記憶逐漸流失,而妹妹早已經不記得兒時。這次重逢對他們來說到底是什么呢?小說的結尾再次唱起那樣的歌謠,一切都同時來到了,群山依舊回唱:我瞅見傷心的小仙女,待在紙樹影子下,我知道傷心的小仙女,晚風把她吹走了……
雖然我的生活經歷還無法讓我想象,生死離別這是一種什么的感覺。但是我每次看完都是心堵堵的,眼睛澀澀的。由于國家的戰(zhàn)亂,世界上多少國家的人民經歷了這樣的生死離別,家破人亡。就像我們的祖國六十多年前也是戰(zhàn)爭紛亂,多少人妻離子散,到處是一片廢墟,滿目殘垣。我很慶幸自己生活在一個強大的新中國,祖國強大而富強。生活簡單而快樂,有愛我的爸爸媽媽。我們可以參加自己喜歡的興趣班,可以暑假到處去旅游。偶爾媽媽也會帶我們去吃好吃的。比起帕麗兄妹,我們真的生活在天堂里,可是我還常常抱怨,常常不想寫作業(yè),常常因為媽媽決絕我買玩具的要求而傷心失望,現(xiàn)在想想好幼稚啊!
對于一個即將跨入六年級的男孩子來說,我也知道我們的祖國由于崛起強大,而遭到周邊以及美國的不停挑釁和打壓。一方面我希望我們中國人,特別是年輕的我們要有骨氣,要團結,要真正的熱愛自己的祖國。國之不存,家何在?同時我們也要學習日本的孩子,從小學會吃苦和拼搏,不要做嬌生慣養(yǎng)的小花朵。努力學習,讓祖國變得更加強大,讓戰(zhàn)爭遠離所有的平民百姓,為世界和平盡一份力!
群山回唱讀后感10
生在和平年代的我們,真的無法親身感受戰(zhàn)火槍彈中人民的悲苦。胡賽尼沒有過多的筆觸描寫戰(zhàn)爭的血淋淋,但就是那么看似輕描淡寫的幾句,陳述的正是被摧毀被蹂躪的社會和人性,我們無法接受的悲劇,就是那些身處戰(zhàn)火中的人們的日常。我始終無法忘記小女孩羅詩的'遭遇,為了房產,大伯拿起斧頭將親弟弟一家砍殺的場景。戰(zhàn)爭在一步步挑戰(zhàn)人性丑陋的底線。
可是,書中又時刻充滿愛,總有那些飽含深愛的人,愛著那群苦難深重的陌生人,愛著那片苦難深重的土地。
故事從帕麗和阿卜杜拉的兄妹情開始,每一章?lián)Q一個主人翁給我們講各自的故事,動情于納比和老爺?shù)纳钋闊o言,感慨著妮拉和帕麗那么多隔閡和沉默的親情,心疼的是薩麗婭的悲劇和聰慧,欣慰于媽媽和馬科斯全心理解后孩童般的天真與愛……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每一個擁抱,每一個親吻,每一場送別,每一次相聚,都讓我心顫動,淚眼模糊的怎止帕麗和哥哥分開了58年后的重聚,原來一直都是你啊!卡卡,我不想和你分開!我早就知道你是個蠢貨……苦難中的苦,就是為了證明苦難中的愛始終不滅。
千山萬水,從前以后,群山回響,那是,愛的聲音。
群山回唱讀后感11
讀卡勒德胡塞尼的《追風箏的人》時,我如同坐著氣墊船在峽谷中漂流,時而平緩,時而劇烈,峽谷給人的感覺也是時而親切,時而猙獰,并最終在多次掙扎后完成了征服。也許是很久沒讀到這么精彩的故事了,因此又找來了作者的最新力作《群山回唱》。據(jù)網絡資料介紹:這是胡塞尼最具信心、在感情上最扣人心弦的小說。比《追風箏的`人》更流暢、更野心,敘事上比《燦爛千陽》更精巧——《紐約時報》。
在讀到一半的時候,我不禁懷疑《紐約時報》的評價:我怎么突然間就讀不懂了呢?我甚至懷疑是不是電子書排版時出了問題,將胡塞尼另一部作品中的內容排到了這本書?為什么剛剛還是第三人稱的敘事,突然間變?yōu)榱说谝蝗朔Q?為什么文章了前面的“我”和后面的“我”竟不是同一個人?更可恨的是,因為是看的電子書,回看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因此,只能帶著滿腹的疑惑往下看。
直到讀到了最后幾章,整個故事的情節(jié)才開始清晰地呈現(xiàn)出來。這部小說以第三人稱敘事的方式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背景,引出了本書中的幾位主人公,并在每一個章節(jié)中都以一個人物為中心,采用第一人稱的敘事方法。之前讀過的文章,多以時間為線索,故事情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而此文以人物為線索,清晰地呈現(xiàn)一個人在故事中的成長過程。不同主人公的生活卻又包含著相連的故事情節(jié)。
我非常欣賞作者的這種創(chuàng)作手法,這不只是一種技巧。胡塞尼不只是想寫一篇篇與阿富汗動蕩生活有關的小說,而是想借一本本小說表達人在骯臟、背叛、下流、無恥、虛偽中朝著真善美出發(fā)的精神。
突然,想到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我,有沒有胡塞尼這份對人性的關注,對真善美的追求?遺憾的是,很多時候,為了故事情節(jié)的連貫性,對于人性和真善美只能避而不談。
群山回唱讀后感12
不想改論文,見書桌上一直擺著的卡勒德·胡塞尼的三本小說,遂用了一下午時間重讀其中一本——《群山回唱》。
《群山回唱》故事的主線講到一對兄妹因為貧窮和戰(zhàn)爭,鑄成了六十年的悲歡離合。圍繞著他們的父母、兄妹,甚至表親和繼母,如何去愛,又被傷害,又相互傷害,又彼此犧牲。小說的官方頁面上介紹說:它探索了流亡,自我的犧牲,以及復雜的家族關系。但實際上,胡塞尼自己說:《群山回唱》始于家庭這個概念。據(jù)說這也是他迄今為止,最扣人心弦的小說之一。
胡塞尼以帕麗一家三代人的悲歡離合為線索,展開了跨越時空的巨幅的拼圖,每一個人物都是一片碎片,要親自填補到屬于自己的空缺里,才會成為生命的完整。那些迷離在記憶里的情節(jié),從別人的嘴里還原你看不清的'另一面。小說中的那些人,在地域、戰(zhàn)爭、生死、別離、承諾和謊言里穿行,最終盤扣在一起。生活就是一個閉合的環(huán)圈,人生在世又便是相逢。
胡塞尼在書里引用了十三世紀詩人的詩:走出對與錯的觀念,在一片田野,我將與你在那相會,生活沒有對錯,你無法將它紅牌拿下。和解,是在心里留一個位置,你容得下生活,生活就容得下你。
無論我們身處何地,遭遇有何種境遇,想想故鄉(xiāng)的風箏、山羊還有群山,他們都在為你歌唱。不管你過得美不美,生活是不是圓滿,生活都有它本來的樣子。“群山回唱”,這個讓人浮想聯(lián)翩的詞,就是延綿生命之旅的隱喻,人生也就像那些蜿蜒的山路:一步一景萬物生,一得一失竟相似。當我們在山間高喊時,隔一會又會聽到了山谷的回音,生命就是失而復得用愛歸音的過程吧!
縱使阿卜杜拉和帕麗百般不愿,他們還是在小說當中被分開了,像微塵一樣被吹落到天涯海角。直到五十多年之后,命運讓他們重逢。
卡勒德·胡賽尼將和兄妹倆有關的幾個人的故事串連起來講給我們聽,一粒粒微不足道的塵埃聚合在了一起,散發(fā)出的是像珍珠一樣并不圓滿卻很飽滿潤澤的光彩。
我們也許都曾孤身一人,迷失在連綿的群山當中,但只要吶喊出聲,群山間的回音會回應我們連綿不絕,會填平我們的不安和憂懼,指引我們找到回家的路,所以應該不會孤單,不再孤單。
當阿卜杜拉和帕麗時隔五十八年后的重逢,一個記憶逐漸流失,一個記憶早被剝奪,那么重逢對于他們來說到底是什么呢?是有一種讓人破涕為笑的沖動?還是有一種讓人心兒倍感凄涼的落寞?有的時候,總覺得這樣哭著又笑起來的力量,便是那些人生不圓滿的故事之間彼此相照的共鳴吧!
還記得同樣是這位作者,在《追風箏的人》當中寫到:“為你,千千萬萬遍。”那是對自身命運的救贖,那同樣是不圓滿的人生,不圓滿的際遇,沒有妥協(xié)更沒有放棄。還記得在《燦爛千陽》中主人公說:“她終究成了別人眼中的重要人物。”那是對自己命運的抗爭,沒有妥協(xié)也沒有放棄,但這一次,在《群山回唱》中作者卻寫到了對命運的妥協(xié),這種妥協(xié)是基于一種太過不圓滿的人生境遇,但這種妥協(xié)似乎又合情合理。因此妥協(xié)之后,展現(xiàn)出來的才是生活的本來面貌,一種讓人不會時常帶來怨言的生活狀態(tài)。對于普通人,尤其是像兄妹倆這樣的經歷過命運無情捉弄的人,一切都顯得來之不易。所以這種妥協(xié),基于生活的不圓滿,又往往會讓人覺得其實不也是一種無聲的抗爭嗎?
所以,在小說的結尾再次的唱起那樣的歌謠,一切都同時來到了,群山依舊回唱,唱到該歸的人終于歸來。童謠還是那樣的唱法:我瞅見傷心的小仙女,待在紙樹影子下,我知道傷心的小仙女,晚風把她吹走了……
【群山回唱讀后感】相關文章:
群山回唱讀后感09-20
群山回唱讀后感(精選22篇)07-21
群山回唱讀后感(精選15篇)03-08
群山回唱讀后感7篇04-26
唱! 唱! 唱!_650字01-21
唱完“唱不完的歌”_900字02-11
白象似的群山讀書筆記01-27
哲理故事:小溪飛過群山-溪流12-19
沒人唱你的歌,你就自己唱散文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