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讀心理撫養(yǎng)這本書讀后感范文(精選7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師讀心理撫養(yǎng)這本書讀后感范文(精選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師讀心理撫養(yǎng)這本書讀后感1
這本書涉及心理學、兒童教育學,書中的內容和建議具有很強實用性。人的成長是一件及其復雜的事情,父母都希望子女事業(yè)有成,家庭和諧,生活幸福。成年人的問題都可以在童年經(jīng)歷中找到影子,“早年經(jīng)歷對人的影響至關重要,因為決定了人的未來走向。”
書中首先指出了一種常見的社會心理學現(xiàn)象“歸因偏差”,“人們在找原因時,往往把好的行為和成功的行為歸因于自己,而把不好的行為和失敗的行為歸因于外部”。這種認知偏差普遍存在,而人很難意識到其存在并進行糾正;與“歸因偏差”相對應,真正的心里成熟是相反的歸因,“在處理各種復雜問題時,人能夠不把緣由歸結于外部,而從自身找原因”;同時這種轉變是可以實現(xiàn),覺察到自己的反應,提醒自己,進而養(yǎng)成習慣。
對于教育小孩來說情感撫養(yǎng)和性格教養(yǎng)同樣重要,情感撫養(yǎng)意味著小時候的陪伴,“對于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親情和陪伴。”三歲以前的陪伴和照顧至關重要,“人的脾氣與初生前三年的照顧程度密切相關。”對于現(xiàn)實中留守兒童的問題,作者也給出了建議,如果不能由母親親自撫養(yǎng),也要由固定的人撫養(yǎng),形成穩(wěn)定的依賴關系。書中提到情感撫養(yǎng)的作用在于“可以決定人性、人的情緒、性格、言語表達、還影響他的認知方式和親社會等方面的發(fā)展。”
性格教養(yǎng)體現(xiàn)在不溺愛,讓孩子在與人相處中懂得感激與分寸。父母要讓孩子接觸外部的世界,告訴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同時培養(yǎng)孩子接受挫折的能力,心理彈性要從小練就。“當他漸漸長大,就要在之前有恩于他的基礎上,補充反面的內容立威于他,訓練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書中提到過度溺愛的孩子,遇到挫折會動不動以自殺的方式來威脅父母,應對困難的應對方式有多種,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孩子會選擇最極端的方式。性格教養(yǎng)的目的是養(yǎng)成“勤快、皮實、吃苦耐勞、經(jīng)得住說、不輕易記恨的個性。”作者提倡讓孩子在四歲前后開始學習跑步、游泳,一項運動會讓人終身受益。
作者還對選擇伴侶提供了建議,“真正但了過日子的時候,讓你感到幸福的一定是對方有好的性格,心里有別人,理解、體貼、寬容、平和、自律等性格品質才是婚姻幸福的保障。”性格是不易改變的,培養(yǎng)好的性格,選擇性格好的人相處。
教師讀心理撫養(yǎng)這本書讀后感2
育兒書看過很多,第一次看一本書,把育兒的角度,從事物的結果導向原因。雖然身邊很少接觸的少年犯,但是書中的種種分析,讓人觸目驚心,膽戰(zhàn)心驚,不好的原生家庭會對孩子的一生起著不可忽視的位置!
作為家長,沒有人愿意自己的孩子去犯法,但是從兒童時期,家庭父母不足夠關愛讓孩子也沒有愛的溫暖,從而心理不健康。
家庭是人生的'起點,人的很多問題源于早年養(yǎng)育,父母親自陪伴孩子成長,比只給孩子掙錢更有價值。
看到一個個少年犯法的案例,自小沒有感受到關愛和溫暖,或者家長的打罵造成了孩子的不良心態(tài)。長大成人后,這些孩子沒有穩(wěn)定的工作,無法組成家庭,于是就走上了犯法的道路。
一直認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責任人,既然生了他們,就不止是物質方面的給予,更要心理扶養(yǎng),幫助孩子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父母的愛是指向分離的愛,孩子感受到父母愛,長大成人后,才能自力更生,有謀生的能力。
心理扶養(yǎng)比物質扶養(yǎng)更重要,性格比能力更決定命運。愛需要學習!
教師讀心理撫養(yǎng)這本書讀后感3
本著取經(jīng)的態(tài)度,花了幾天的時間讀完了李玫瑾老師的《心理撫養(yǎng)》,頗有感觸。
全書用近幾年來的一些犯罪案例來剖析青少年犯罪行為發(fā)生的原因及產(chǎn)生這些行為家庭背景,告訴我們在家庭教育的警示和正面的撫養(yǎng)應該是什么樣的。
“父母和孩子互為影像,很多問題都可以從彼此身上找到影子”。 孩子不僅遺傳了父母的聲形像貌,而且孩子產(chǎn)生的一些問題在我們家長身上都能找到部分原因。 有時小孩兒在考試不理想不會主動告知。反思一下,我總是各種嘮叨批評。忽略了在這段時間的的努力及閃光點,聚焦在考試分數(shù)本身。要是我們能合理方式回應,而且能夠引導他總結分析,肯定他的付出,表揚其他閃光點,情況會有好轉。
“大人好好學習,孩子能天天向上”。就拿小孩閱讀來講,平常我們會陪小孩買書或者從圖書館借書。他看第一本,我看第二本。然后交叉閱讀,還在一起討論書中的劇情。同樣的片段,會有不同的解讀。偶爾還會冒出些童言金句和獨特觀點,還是蠻詫異。如果家長在長期刷視頻,玩游戲,又怎么苛求小朋友專心讀書,不癡迷游戲呢?
書中還把人生分為幾個階段。
0-3歲,主要在于心理撫養(yǎng),建議最好由爸爸媽媽親自撫養(yǎng)。現(xiàn)在國家和部分省份多地出臺了育兒假,最長可至嬰幼兒滿1歲。足見國家對這方面的重視。
3-6歲,性格教養(yǎng),規(guī)范和約束孩子,愛有底線。
6-18歲,能力的培養(yǎng)。
這幾個階段又讓我聯(lián)想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留在農(nóng)村生活的孩子,多為隔輩教育。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缺少父母的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值得家庭、社會和國家各方面的關愛與關注。
做一個智慧的父母,除了責任外,還得保持學習成長的心態(tài)去接納孩子,陪伴孩子成長。
教師讀心理撫養(yǎng)這本書讀后感4
歷時一周,讀完了這本《心理撫養(yǎng)》,看完后對于教育孩子還是有很多收獲的,如果不整理,可能很快這本書的內容就淡忘了,所以對自我的要求是無論讀后感好壞,都要寫出自己最真實的感受。
1.家庭環(huán)境對孩子的成長特別重要。
每個孩子出生大都是以家庭為單位,孩子在家庭這個環(huán)境的熏陶下長大。這個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都在對孩子有著影響,在孩子的童年時期要給予孩子豐盈的愛,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后性格大多比較爽朗、樂觀。
2.孩子的早年撫養(yǎng)方式非常重要。
李教授追溯那些犯罪分子的早年成長經(jīng)歷,大多是在童年時期就沒有被關愛過,要不就是對于孩子的教養(yǎng)方式過于溺愛、放縱或者嚴格,造成孩子性格的缺陷。兇手缺少人情味或者約束感,這種早期的教養(yǎng)方式很容易造就孩子的性格,導致后期很難改變。
3.培養(yǎng)孩子的親社會行為。
人的本質就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雖然以家庭為單位,但最終要走向社會,服務于社會,所以孩子要有適應社會的能力和行為。也就是在從小就要給孩子樹立規(guī)矩,讓孩子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是違法的,一定不能做。
孩子從小就應樹立規(guī)矩,比如到別人家做客,不能看到人家桌子吃的就像自己家一樣隨便拿,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到了別人家不能亂動別人的東西,還要禮貌叫人。關干叫人,這個我成長的過程中被這個深深的困擾著,村里有些長輩,我也不知道該叫哥還是叔、大爺、老爺,每次過年家里總會來很多的客人,我也不知道都是什么親戚,那種場面就比較尷價,家里長輩就會數(shù)落我,說我不知道叫人。有時候在村里為了避免叫人的尷尬,會寧愿多走點路繞開有人的地方回家。直到現(xiàn)在我也不是特別擅長親熱的叫人。
家長從小就是應該培養(yǎng)孩子的這種親社會的能力,不至干以后出現(xiàn)社交恐懼癥。關干孩子禮貌待人,這點家長更是應該給孩子樹立規(guī)矩。從剛會說話就要養(yǎng)成講禮貌的好習慣,我發(fā)現(xiàn)我教的有些學生就不愛說謝謝,這段時間上網(wǎng)課,因為作業(yè)或者班級事務去聯(lián)系孩子,有的孩子無論你怎么發(fā)消息都是不回,更過分的是我還出現(xiàn)了被拉黑的行為。我們可以說她是個孩子去原諒她,那么長大了到了社會上就會突然變得有禮貌了嗎?很明顯不會。有禮貌是刻在骨子里的一種教養(yǎng)。如果在公司上班,對上司、領導的話不回應,還拉黑,我想這個人一定會被炒魷魚。
4.孩子的是非觀念是在嘮叨中形成的。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像是一張白紙,是非觀念的形成是后期形成的。一個最可怕的就是沒有是非觀念。以前我總會覺得家長好煩,絮絮叨叨的,一句話說了一遍又一遍,但我現(xiàn)在明白正是在這種絮叨中,在孩子的心靈上刻印了正確的觀念。
當然除了絮叨之外,更重要是家長給孩子樹立榜樣,家長希望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自己首先就要成為什么樣的人。“身教大于言傳”、”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都是強調榜樣的作用。
5.培養(yǎng)孩子的耐挫心理。
現(xiàn)在的孩子動不動就想不開,這都是從小嬌慣,家長從來不舍得吵孩子,一直順著孩子心理造成的悲劇。沒有一個人喜歡被批評,但批評的聲音卻有助干糾正我們的錯誤。
在帶班的過程中,我也經(jīng)常批評我的學生。這里有一段話值得學習,我可以說給學生聽:“很多人是不愿意被被人批評。批評別人是一種得罪人的事。可是,如果你做錯了沒人說你,你就不知道自己錯了,也就不會引起重視和改變。這時,誰批評你好呢?那就是跟你最親的人。他敢說你是因為他愛你,不怕得罪你,真心希望你更好。你是我的學生,你做錯了,我現(xiàn)在批評你,以后你走入社會就不會再犯這類錯。總之,只有親人,愛你的人才敢說你。“
我比較贊同書中的育兒觀念,書比較通俗易懂,所以讀得有些快,也許某一天會回過頭再看這本。讀書,求的不是速度,更應該是質量。同時,把所學運用到生活中,所有的知識都是相通的。
教師讀心理撫養(yǎng)這本書讀后感5
《心理撫養(yǎng)》的作者是著名的犯罪心理學家。她通過三十余年的教學與研究發(fā)現(xiàn),人的心理問題與早年的教育息息相關,由此提出了人的教育要關注早年心理撫養(yǎng),尤其要關注與人性相關的情感、與命運相關的性格等觀點。比如,一個人是否會犯罪,往往與他出生后的家庭養(yǎng)育密切相關。
與其他兒童教育類書籍不同,這本書從社會問題的視角著手,直擊早期家庭教育對人的性格養(yǎng)成、行為形成的重要影響。提到所有社會問題其實都是人的問題,而人的問題又源于早年的養(yǎng)育,孩子的問題多是身邊的大人造就的等等。從家庭是人生的起點開始到性格培養(yǎng)決定命運,從基因遺傳,到意識、觀念、情緒、情感、意識、品行等多方面細致深度地講解。例如,“心理品質的基礎取決于遺傳,所以優(yōu)生優(yōu)育很重要。人的心理具有客觀性,即使是同一對父母,在不同時間生下來的孩子都會存在這種客觀的差距,所以要因人施教”以及“心理發(fā)展有跡可循。在心理發(fā)展的四個重要的臺階中,18歲之前就占了三個這18年可謂奠定了人生的根基。其中,最重要的是前兩個臺階(0-6歲)。這讓我們知道,父母早年認認真真地養(yǎng)育孩子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會影社會響孩子的一生。因此,在孩子還不懂什么是未來的年紀時,父母應以智慧的方式對孩子有所約束和要求,而不是任其無知無畏地錯過人生的某些關鍵環(huán)節(jié)。”書中列舉了作者在幾十年工作中接觸的青少年犯罪者的事跡,通過與他們的溝通交談,尋跡到他們在早年撫養(yǎng)時家庭出現(xiàn)的問題直接影響了他們的心理風格,終而作出犯罪行為。讀時不禁讓人反觀自身的問題,唏噓家庭撫養(yǎng)的重要。
許多父母最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特別重注能力的培養(yǎng)。能力雖然重要,可以影響一個人掙錢多少、地位高低等,但在人的心理發(fā)展過程中,它排在心理撫養(yǎng)和心理教養(yǎng)之后。父母親自陪伴孩子成長,比給孩子掙很多錢更有價值。與其給孩子存錢, 不如教孩子如何為人處世。能養(yǎng)出一個能讓身邊的人感到舒服和幸福,能為社會做出貢獻的孩子,是父母最大的功德。
教師讀心理撫養(yǎng)這本書讀后感6
任何職業(yè)都要獲得從業(yè)資格證,而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子女教育方面參差不齊,尤其是育人基礎知識不夠豐富和系統(tǒng)。老師作為學校和家庭的紐帶,應該在開家長會的時候,向家長普及一些家庭教育的知識。寒假里,我認真閱讀了李玫瑾老師的《心理撫養(yǎng)》,里面很多觀點對家長具有指導意義。
孩子成長過程中,不能只有表揚和贊美,更應該讓孩子知道人都有缺點和不足,要正視它們,改變或者接受它們。
孩子在學校愛打架,一定是家長愛動手。作為家長,我也需要反思,孩子將近兩歲了,有時想給他立規(guī)矩,他不聽話的時候就打他屁股。可是不久我就發(fā)現(xiàn)他會拍打著玩偶,嘴里說著“打!打!打!”孩子的模仿和學習是天性,家長的言行都會反映在孩子身上。我覺得,還是得多跟孩子講道理, 這樣他以后在校園里才能跟同學和睦相處。
很多父母外出打工掙錢,讓孩子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年邁的爺爺奶奶和充滿活力的孩子中間,隔著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孩子說的他們聽不懂,長此以往,孩子不愛表達了,慢慢變得沉默寡言。
教育孩子容易,教育家長很難,我們必須掌握更多相關知識,才能幫助更多家長和學生。
教師讀心理撫養(yǎng)這本書讀后感7
《心理撫養(yǎng)》這本書,給在看家長朋友們一點閱讀建議。朋友們大家好,這個我的這次出版的這個心理撫養(yǎng)呢,我看到有些這個朋友們的留言啊,他就講說這書呢,實際上比較有用的就是最后兩張。
我看到這一塊兒呢,我就想一定我要說一說,就是如果你要這么認為的話,那你就虧大了,因為這本書我認為真正的分量在前邊,后邊是操作性的。
什么叫操作性的,操作性就是說照著這個賬號,華股你照著做就行了,但是如果你原理不明白,你可能照貓畫虎還不一定照的對,因此我特別。
想呼吁就是我們的這個一些讀過這書的這個家長呢,哈,你別把前邊跳過去,只看后邊兒,其實我認為前邊更重要。
【教師讀心理撫養(yǎng)這本書讀后感】相關文章:
教師讀心理撫養(yǎng)這本書讀后感(通用8篇)11-18
讀心理撫養(yǎng)這本書讀后感范文(通用6篇)11-17
教師讀心理撫養(yǎng)的讀后感范文(通用7篇)11-16
讀心理撫養(yǎng)讀后感(通用8篇)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