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于永正:我怎樣教語文》感悟【薦】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難免會萌生一些新的感悟,避免會忘記,不如寫篇感悟的文章,記錄下來吧。你知道寫感悟,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于永正:我怎樣教語文》感悟,歡迎大家分享。
時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不知不覺我已經踏上教學崗位已經四年。反思這三年,二年的小學語文教學經歷一年的初中教學經歷反而讓對語文教學工作的到底如何高效開展產生了一些疑惑。進入一種越從事教學發(fā)現越不會教學的怪圈。為什么有時候下大功夫的閱讀、作文反而收效甚微?為什么一遍遍講解的病句還是錯誤百出?帶著這些疑惑我走進《于永正:我怎樣教語文》這本書,渴望能從名家那兒解疑答惑。
書的封皮是于永正先生本人,蒼蒼白發(fā)也掩飾不住他矍鑠的精神。眼睛和嘴巴彎成方向相反的弧線,構成最美的微笑神情。一只手微微抬起,大概是于老師在講課吧。瞬間的抓拍,將于老師對語文課堂的熱愛和對學生的慈愛永遠定格。
《于永正:我怎樣教語文》中的這本書圍繞語文教學的各個方面展開,如語文教育應該為孩子留下什么、如何教語文、語文課堂的亮點在哪里、作文的教學等四個方面的內容。其中本書又穿插:教師的上課、備課,教學藝術,教學手段、教學案例,系統(tǒng)闡述了作者多年來從事語文教學的方法和心得。于老師娓娓道來的話語、生動鮮明的案例讓人受益匪淺。
于老師在書中說:“要激發(fā)學生讀書的興趣,點燃心中的夢想,使學生有美好的憧憬和追求。語文教學的最大成功,應該在這里。”能夠引導孩子們愛上語文、喜歡上閱讀和寫作,這應該比多寫會一個生字、多講解一道閱讀題要有意義的多。其中于老師講到了自己中學經歷。因為自己的文章被夸有“老舍”風格,他對語文的興趣就變成了志趣——想當作家。從此,讀、寫不斷,讀、寫習慣伴隨終生。語文教學就是需要把興趣留住,因為興趣和習慣是連在一起的。反思自己如果通過自己以及課堂來提高學生的興趣呢?語文學科是一門人文性的學科,語文老師更要具有人文性。首先我認為里邊包括教師自己的個人魅力,提高自己的專業(yè)語文修養(yǎng)和各方面的素質。語文素質的提高這要求我必須大量的閱讀積累,灌溉學生一杯水,自己是否有一桶水?其他方面的素質則讓學生更加喜歡自己,愛上語文課。除了語文學科本身之外,我們的眼睛還要盯著“人”學生主體本身。這就需要教師的教育智慧。
良好的學習語言的習慣,也只能在時習之中形成,是養(yǎng)成而非說教。這要求我們的在大量的實踐中讓學生嘗到甜頭,自然就形成興趣,自覺的去做。這個過程需要教師強制和表揚雙旗并舉。比如每天的讀書筆記、日記,在早讀的時間就讓學生擺出來,挨個查看。一旦發(fā)現有任何一點優(yōu)點都要大力表揚并提出新的要求。除了自己班級表揚之外還可以在其他班級表揚。我想沒有一個學生得表揚和鼓勵不精神振奮的。這件持久的工作需要我們用全部的責任心去實行的。教師有多負責,學生就有認真。同時令我非常有感觸的一點是于老師講到語文的學習類似于徐州的“熏鍋屋”。新的房子再潔白,日子久了也會被油煙熏黑。學習語文是一個長期訓練、積累的過程。沒有引導學生下苦功的去讀去背去寫,一味地去講,條分縷析。讀、寫能力從何而來?這就要求我們大量讀寫、讀寫結合。用微笑教學、幽默教學引導學生高效率的讀、寫、積累。
先生還特別重視“身教”,他常把自己買的書帶到學校里讀,故意把自己的讀書筆記落在講臺上讓學生看。人們常說,小時候,人是習慣的主人長大后,人是習慣的奴隸。從小培養(yǎng)好習慣可以受用一生。這是于老師“五重教學法”,重習慣的運用。
掩卷深思,為什么于老師會對語文教學能夠如此高瞻遠矚,他既能跳出語文教學縱覽全局又能出神入化的融入其中,歸根結底,我想還是緣于對語文教學的摯愛,對學生的摯愛對教育事業(yè)的摯愛吧。由此我想,我們做老師的,也只有像于永正先生那樣心中著一個大大的“愛”字,愛自己的教學,愛自己的學生。心懷大愛,這樣才會要求自己不斷創(chuàng)新思路引導學生,悄然無聲又潤澤萬物。“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教學之路需要實實在在摸索、不斷的實踐、與不斷學習進步!
【讀《于永正:我怎樣教語文》感悟】相關文章:
讀于永正我怎樣教語文有感08-22
我怎樣教語文讀后感范文(精選6篇)09-28
《我怎樣教語文》讀后感范文(通用5篇)07-14
《新課程怎樣教》讀后感07-17
初中語文傷仲永說課稿02-16
《傷仲永》語文說課稿(精選10篇)06-20
讀《傷仲永》有感06-13
怎樣教大班幼兒學習民族舞蹈的教學總結09-18
論文:教語文其實很簡單09-24
小學語文送教活動總結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