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實習報告
隨著個人的文明素養(yǎng)不斷提升,需要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報告中涉及到專業(yè)性術語要解釋清楚。你還在對寫報告感到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自然地理實習報告,歡迎大家分享。
自然地理實習報告1
一、實習內容
1.實習時間:2x14年10月26日--2x14年10月31日
2.實習地點:桂林旅游風景區(qū)(包括桂林市旅游區(qū)、漓江旅游區(qū)和陽朔旅游區(qū))
3.指導老師:魏新玲、張杰云、劉曉莉
4.實習目的:
①調查桂林及周邊地區(qū)地貌、植被、土壤、水文、氣象、人文等狀況,分析其旅游資源現狀、優(yōu)勢、存在問題,并提出建議。
②掌握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并能把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和實際的感性知識結合起來,進一步理解、鞏固和深化理論知識,培養(yǎng)學生野外獨立研究與考察的能力。
5.實習安排:
10月26日 中午十二點從學校出發(fā)至信陽火車站,乘坐k457次火車前往桂林
該車次是從鄭州開往湛江,我們會跨越湖北省和湖南省,途經孝感、武漢、岳陽、長沙、株洲、衡陽、永州等地方到達我們的實習地點--桂林。在這漫長的十幾個小時的乘車時間,我們不時的把我們的眼光放在外面,觀看沿途的風景,有的同學還在打牌,睡覺等。
10月27日 游覽漓江,南溪山公園,義江緣風景區(qū)
凌晨五點多我們到達桂林,在飯店用完早餐后,我們在導游的帶領下乘坐旅游觀光大巴車來到碼頭。之后我們乘坐輪船游玩漓江,觀看到桂林的城徽山--象鼻山,是桂林旅游的標志山,它坐落在桂林市中心的漓江與桃花江匯流處,形似一頭鼻子伸進漓江飲水的巨象,象鼻和象腿之間是面積約一百五十平米的圓洞,江水穿洞而過,如明月浮水。在游船上,我們觀看著漓江兩邊桂林這座城市,一座富含文化底蘊,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旅游城市。
下船后,我們徒步參觀南溪山公園,在那里我們品嘗多種茶葉,點心。聽那里面的服務人員講解有關這座城市的小故事,最重要的就是給我們普及茶文化,讓我們再次對中國茶藝加深了解。
之后我們去乘車去飯店吃飯,到達旅店安頓休息。下午兩點半我們出發(fā)前往被譽為“桂林風情第一村”的義江緣景區(qū)。我們乘竹筏游覽風景如畫的義江風光,可以乘船領略壯族歌仙的曼妙歌聲、紅瑤傳奇的長發(fā)表演、激情四射的苗家花鼓,觀賞沿岸特色鮮明的桂西北少數民族風情景觀(木樓群、風雨橋、水車群、谷倉群、瑤山吊橋、高空溜索、古渡碼頭等等)。之后我們還在這里吃晚飯--美味的“風情百家宴”。
10月28日 前往桂林陽朔,游玩聚龍?zhí)叮鳊埡樱构湮鹘?/p>
八點起床,半小時后樓下就餐,之后乘車出發(fā)前往桂林陽朔縣城。歷來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堪稱甲桂林”這么一句話,這也說明陽朔山水的秀美和重要地位。
十點左右,我們到達聚龍?zhí)毒皡^(qū)。在景區(qū)前我們這個浩大的集體合照留念。聚龍?zhí)稁r內鐘乳石琳瑯多姿,有石巧似游龍戲水;巖外青山隱隱,綠水悠悠,宛如群龍駕霧,故名“聚龍?zhí)丁薄r內無數條鐘乳石如臥龍、盤龍、游龍、飛龍、舞龍、金龍、玉龍、青龍、黃龍、龍王、龍女、龍子、龍孫,數不勝數,形態(tài)逼真,惟妙惟肖。由此形成了“龍女迎賓”、“龍宮玉柱”等景致。
作為地理專業(yè)的學生,都會知道廣西桂林巖溶地貌即喀斯特地貌。聚龍?zhí)蹲鳛樗牡湫蜆酥荆谶@里一般溶洞所有的石芽、石花、鐘乳、穴珠、瀑布、落水洞、地下河等,皆可見到,美不勝收。提到喀斯特地貌,不得不想起老師給我們講解的有關知識。它的形成條件:1,地表附近有節(jié)理發(fā)育的致密石灰?guī)r 2,中等到較大的降水量 3,地下水循環(huán)通暢。當達到這些條件后,溶有碳酸氫鈣的水,當從溶洞頂滴到洞底時,由于水分蒸發(fā)或壓強減少,以及溫度的變化都會使二氧化碳溶解度減小而析出碳酸鈣的`沉淀。這些沉淀經過千百萬年的積聚,漸漸形成了鐘乳石、石筍等。如果溶有碳酸氫鈣的水從溶洞頂上滴落,隨著水分和二氧化碳的揮發(fā),則析出的碳酸鈣就會積聚成鐘乳石、石幔、石花。洞頂的鐘乳石與地面的石筍連接起來了,就會形成奇特的石柱。
我們邊看邊照相留念,很快就到了吃午餐的時間。我們就在附近的飯店就餐。我們還留有時間在那里觀看月亮山,很多同學都登上望月臺,擺出各種的姿態(tài)留影紀念。之后由于大榕樹景區(qū)在修建,我們無緣一見歌仙劉三姐和阿牛哥定情的地方。
緊接著我們來到遇龍河,在那里我們兩人一組乘坐竹筏,兩岸一派田園風光,賞心悅目。天平綠洲、情侶相擁、平湖倒影、夏棠勝境、雙流古渡、夢幻河谷等等,讓人仿佛進入了天人合一的詩意境界,返樸歸真的自由天地。我們在竹筏上與河水親密接觸,我們還互相用水槍來噴射其他伙伴,一片歡聲笑語的場面至今留在腦海。
在陽朔縣城的最后一點時間,我們夜逛了西街這條久負盛名的街道。西街夜景,來到陽朔不可不去領略的項目,這里街道整潔,店鋪林立,古老與現代的結合,而且隨處可見慕名前來的外國友人。哪怕過了十一黃金周,街上仍是人滿為患;哪怕此處已被高度旅游商業(yè)開發(fā)過,但她的美依舊能讓人覺得不虛此行。
自然地理實習報告2
一、 實習目的
1. 了解地下溶洞的形成過程
2. 了解石菊花、石筍、石鐘乳、石柱、石幔簾和邊石壩的形成條件和機制
3. 溶洞形成相關地質現象的觀察和分析
二、 實習內容
1.簡介:
瑞晶洞位于浙江臨安市昌化地區(qū)的石瑞鄉(xiāng)蒲村。東距杭州130公里,南鄰千島湖125公里西離黃山166公里,北連天目山國家自然保護區(qū)51公里。該洞洞體呈垂直狀,異常高大。第一洞廳垂直高度達82米,堪稱國內第一,洞內巖溶景觀密度大、品種齊全,尤其是洞內有著大量的“石花”,大大小小的石花布滿洞頂,使瑞晶洞 成了世上罕見的地下花園。
2. 地下溶洞的形成過程
地下溶洞的形成是石灰?guī)r地區(qū)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guī)r里不溶性的碳酸鈣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轉化為微溶性的碳酸氫鈣。由于石灰?guī)r層各部分含石灰質的量多少不同,被侵蝕的程度不同,就逐漸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態(tài)、陡峭秀麗的山峰和奇異景觀的溶洞。溶有碳酸氫鈣的水,當從溶洞頂滴到洞底時,由于水分蒸發(fā)或壓強減少,以及溫度的變化都會使二氧化碳溶解度減小而析出碳酸鈣的沉淀。這些沉淀經過千百萬年的積聚,漸漸形成了鐘乳石、實習石筍等。如果溶有碳酸氫鈣的水從溶洞頂上滴落,隨著水分和二氧化碳的揮發(fā),則析出的碳酸鈣就會積聚成鐘乳石、石幔、石花。洞頂的鐘乳石與地面的石筍連接起來了,就會形成奇特的石柱。
3.石菊花、石筍、石鐘乳、石柱、石幔簾和邊石壩的形成條件和機制
(1)石菊花
石菊花是石灰?guī)r溶洞的特有品種,在洞內有著大量的石菊花。大大小小的石菊花布滿洞頂,形態(tài)各異。石花的化學成分為碳酸鈣,由針狀、細柱狀晶體組成,其多直接長在石灰?guī)r石上。石化是包氣帶毛細滲水的產物,即含碳酸鈣的地下水通過巖石縫隙緩慢從巖石中滲出,碳酸鈣中氧氣不斷溢出,形成結晶。
(2)石筍、石鐘乳、石柱
洞中長著高大的石筍和石鐘乳。石筍是直立在洞里的尖錐體。當飽含著碳酸鈣的水通過洞頂的裂隙滴至洞底,由于在洞穴內有時溫度較高,水分蒸發(fā),水中二氧化碳溶解量減少,鈣質析出,沉積在洞底,日積月累自下向上生長的就形成了石筍,自上而下生長的則形成了石鐘乳。
洞中還能看到幾根石柱,貫通底部和頂部。這是由于石筍和石鐘乳不斷生長,最后連在一起形成了這種柱狀物。
(3)石幔簾
在溶洞的四廳中我看到一幅壯觀的場面,一高達30米左右的“接天帷幔”矗立在廳中,那是有一連串層次的石蓮臺、石瀑布構成的石幔。洞廳中還掛著一連串的石旗和石簾。石幔是由于滲透的水中碳酸鈣沿溶洞壁向下沉淀成層狀堆積而成,其形狀如布幔。
(4)邊石壩
在洞底出現了一些隆起的像河壩一樣高為幾厘米至幾十厘米的壟崗狀地貌,這就是邊石壩。它是由滲透水中的碳酸鈣沉積而成的
.4. 溶洞的塌陷、斷裂構造、石柱的.錯斷現象
溶洞形成后,由于某些地段發(fā)生了輕微地殼運動,洞廳中被水侵蝕過的層面發(fā)生了塌陷;地殼的下沉使原本在同一平面的巖層被拉伸,形成了斷裂構造;原本筆直的的石柱也由于地殼的下沉,導致中部被拉伸而斷裂,這就是石柱的錯段現象。
三、實習總結
這次實習我收獲頗豐,不僅見到了美麗的溶洞地貌,感受到了美妙的大自然風光,也進一步了解了地下溶洞的形成過程以及溶洞的一些代表性地貌和形成機制。此外,這次野外實習鍛煉了我的實踐動手能力,我學會了對地貌的觀察,內容的描述,數據的記錄等野外工作方法。
自然地理實習報告3
緒論:自然地理實習是自然地理教學中十分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是使學生在課程理論學習基礎上,通過對基本自然地理(地質、地貌、土壤、植物、水文等)現象的野外實地考察和現場實踐獲得感性知識,并鞏固和加深對所學理論理解,獲得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能力的必要手段。搞好實習工作對于提高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提高自然地理課程的教學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地貌學
考察地點:新鋪地質公園花江大峽谷北盤江大橋龍宮格凸河
考察時間:10月28日——31日
考察目的和要求:
1,通過實習,使學生初步了解安順主要地貌類型,基本特征及其分布規(guī)律,并分析其成因。了解地質、水文、氣候、土壤與植被對地貌發(fā)育,地貌災害與防治的影響。
2,使學生學習掌握地貌野外考察全過程的程序和方法,包括資料收集、野外觀測、標本與樣品的采集等
3,通過實習,使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了解掌握有關一起和工具(羅盤,海拔儀等)的使用原理和方法。
考察內容;
(一),區(qū)域地貌觀測實習
1,認識安順主要的地貌類型及其特征。
2,通過對地形圖地貌的判讀,觀察安順地貌的分布規(guī)律。
3,認識地貌災害(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滑坡等)及防治。
4,初步分析地貌對農業(yè)產業(yè)布局的影響。
(二),北盤江河流地貌觀測實習
1,觀測河流侵蝕地貌特征。
2,觀測河流階地地貌特征。
3,觀測河流凹凸岸的流水作用特征。
4,觀測河流干流交匯處的地貌特征。
(三),喀斯特地貌觀測實習
1,觀測地表喀斯特地貌特征和分布規(guī)律。
2,觀測地下喀斯特地貌特征和分布規(guī)律。
3,觀測喀斯特地貌對農業(yè)發(fā)展的影響。
實習心得:通過者一次的野外考察,同學們不僅訥訥掛鉤親自動手來操作實驗,而且還置身于不同的地質,地貌類型之中使我們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得到了聯(lián)接,補充了我們平時在學校學習生活中的空缺。其次,通過這樣的考察,提升了同學們的學習熱情,不管雜實習前和考察后,我們的同學都認真的投入到準備資料和收集數據成果的過程中,學習氣氛更加濃厚。第三,在考察過程中,同學們不僅能夠互相幫助,而且還能在考察,實驗中互相協(xié)作,這使得同學們之間的感情得到了增強,集體感更加強烈,對我們以后的學習和生活都是很好的幫助。
水文學
沿貫城河考察:
地點:玉碗村污水處理廠寧谷
水溫:15.05度15.73度15.64度
ph值:888
透明度:22.2厘米28厘米26厘米
經過分析此水為劣五類水,造成貫城河污染的原因有:
(1)大氣降水
(2)農田排水
(3)城市生活污水
(4)工業(yè)廢水
(5)工業(yè)廢渣和城市垃圾淋溶水
龍宮風景區(qū)
測水深:用一根繩子吊一個大石頭沉入水流底部,然后讀取數據
測透明度:先套上盤子再吊上石頭沉入水中直到看不到盤子為止
第7小組測量結果:水深2米,透明度1.17米
實習心得:通過者一次的野外考察,同學們不僅訥訥掛鉤親自動手來操作實驗,而且還置身于不同的水文條件之中使我們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得到了聯(lián)接,補充了我們平時在學校學習生活中的空缺。其次,通過這樣的考察,提升了同學們的學習熱情,不管雜實習前和考察后,我們的同學都認真的投入到準備資料和收集數據成果的過程中,學習氣氛更加濃厚。第三,在考察過程中,同學們不僅能夠互相幫助,而且還能在考察,實驗中互相協(xié)作,這使得同學們之間的感情得到了增強,集體感更加強烈,對我們以后的學習和生活都是很好的幫助
地質學
實習地點:關嶺國家地質公園,花江大峽谷
試驗方法:羅盤的使用方法
羅盤的使用主要是中央的磁針,天池外的內盤是鋼制的,天池底色一般是白色的,底部劃有一紅色直線,有一端是有兩個紅點在紅線的左右,紅線是以南北定位的,有紅點的一方是子方(正北方),另一端是午方(正南方),上面有一根很靈敏的磁針,磁針有一端是有一個小孔的。使用羅盤時,雙手分左右把持著外盤,雙腳略為分開,將羅盤放在胸腹之間的位置上,保持羅盤水平狀態(tài),不要左高右低,或者前高后低。然后以你的背靠為坐,面對為向,開始立向。這個時候,羅盤上的十字魚絲線應該與屋的正前、正后、正左、正右的四正位重合,如果十字線立的向不準,那么,所測的坐向就會出現偏差的了。固定了十字魚絲的位置之后,用雙手的大拇指動內盤,當內盤轉動時,天池會隨之而轉動。一直將內盤轉動至磁針靜止下來,與天池內的紅線重疊在 一起為止。有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就是磁針有小孔的一端必須與紅線上的兩個小紅點重合,位置不能互掉。這時顯示坐向方的魚絲線(是橫的那一條)與內盤各層相交。我們要找尋的各種數據和資料,就顯示在這條魚絲線所穿越和涵蓋的區(qū)域上。然而,羅盤上有十多二十層,究竟那一層才是坐向呢?就是二十四山那一層了。它就在天池附近。魚線向方上的那一個“山”,我們用它表示向,魚絲坐方上的那一個“山”,我們用它表示坐。譬如說,向山是子,坐山是午,我們便稱之為坐午向子。知道自己宅中的坐向后,將羅盤放在全屋的中心點,便可以由坐向求出全屋的方位(或宮位)。
關嶺國家地質公園:
關嶺國家地質公園位于安順以西100公里,花江大峽谷北岸新鋪鄉(xiāng),是世界上第一個以展示2.2億年前(晚三疊世)海生爬行動物和海百合化石為特色的國家地質公園。200多平方公里范圍內普遍出露的三疊紀海相地層中,埋藏有2.2億年前古生物海百合、菊石、蚌類、海龍、魚龍、楯齒龍等化石,共同構成了極其豐富、美妙的古深海系統(tǒng)。出土化石的種類多而且數量大,體形完整,形態(tài)精美,具有極其重要的科研價值和觀賞價值。龍化石經專家研究,首次用“中國龍”、“關嶺魚龍”、“瓦窯龍”、“新鋪魚龍”、“貴州魚龍”等地名命名龍的種屬。
實習心得:通過學習我了解到,產生地質作用的力。來自地球內部的稱為內能,主要有地內熱能、重力能、地球旋轉能、化學能和結晶能。來自地球外部的稱為外能,主要有太陽輻射熱、位能、潮汐能和生物能等。
更重要的是羅盤的使用方法,為以后的實習打好了基礎。
土壤學
實習地點:花江大峽谷板貴鄉(xiāng)
實習內容:板貴鄉(xiāng)土壤的測定與取樣
土壤的容重:1,用環(huán)刀取土,兩邊用刀削平。
2,用天平稱出環(huán)刀和土的質量;404.5克
3,用天平稱出環(huán)刀和石子的質量,67.5克
4,算出環(huán)刀的體積,石子體積,201.816立方厘米
最終算出結果為:1.8克/立方厘米
土壤質地:成細條,易斷裂,為中壤土
酸堿度:8
土壤含水量:取一塊土,先稱出其質量(15克),再把其烘干,再稱其質量(12克),算出水分的質量(3克),然后用水的質量除以總質量即為土壤含水量(1/5)。
土壤結構:土壤結構是土壤固相顆粒(包括團聚體)的大小及其空間排列的形式,不僅影響植物生長所需的土壤水分河養(yǎng)分的儲量與供應能力,而且還左右土壤中氣體交流、熱量平衡、微生物活動及根系的`延伸等。
土壤是由固體、液體和氣體三類物質組成的。固體物質包括土壤礦物質、有機質和微生物等。液體物質主要指土壤水分。氣體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氣。土壤中這三類物質構成了一個矛盾的統(tǒng)一體。它們互相聯(lián)系,互相制約,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條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質基礎
實習心得:通過學習我認識到土壤學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土壤組成;土壤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特性;土壤的發(fā)生和演變;土壤的分類和分布;土壤的肥力特征以及土壤的開發(fā)利用改良和保護等。其目的在于為合理利用土壤資源、消除土壤低產因素、防止土壤退化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等提供理論依據和科學方法。
總結:經過為期五天的實習考察,我對綜合自然地理的了解更為深刻,不僅更好的完善了野外知識,而且更是對課堂知識做了更好的補充。更多的了解地質地貌,水文土壤在現實生活中的形態(tài)特征,完善了我們的知識體系,讓我們明白了地理科學研究的價值所在,意義深刻,終生難忘!
建議:1,希望每個學年都能有這樣的實習考察機會。
2,在以后的野外考察中能多做點不同的實驗,以及給我們多講解不同的機械儀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3,以后的考察地點能更具有代表性。
4,以后的試驗希望能夠很好的帶動同學的集體,協(xié)作意識。
展望:1,能夠延長考察時間,使同學們更好的掌握考察知識。
2,希望能夠出省,考察到外省一些好的人文,自然地理資料。
3,希望能和別的高校進行學術交流。
自然地理實習報告4
實習目的:
1、人印證課堂上學習的本專業(yè)的基本知識,培養(yǎng)并提高學生對自然現象觀察和獨立研究的能力以及專業(yè)理論和方法進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收集第一手資料,為解釋相關現象和自然演化規(guī)律、了解實習地的`地質地貌演化過程。
3、發(fā)現問題,培養(yǎng)并激發(fā)興趣點,培養(yǎng)科學探索精神。
4、開闊視野,增加閱歷,為將來相關專業(yè)研究打下良好的專業(yè)基礎。
實習方法:
1、勘探法通過對實習地線路的觀察和資料分析,了解地質地貌總體特征。
2、定量研究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
3、地圖法
利用已有的地形圖資料,填注調查區(qū)的相關內容,并進行專業(yè)分析。
實習相關課程
地質學基礎、地貌學、植物地理學、土壤學,主要內容有礦物和巖石的識別,地質地貌類型與構造巖石關系、了解地層分布火山活動及其產物的特點、河流地貌、生物分布與地理特征間的關系、不同土壤與母巖間的關系等。
第一部分地質地貌
實習第一地點:南京六合縣瓜埠鄉(xiāng)的瓜埠火山
通過觀察和老師的介紹我們得知
1、該火山基底的巖石是第三紀中新世浦鎮(zhèn)組,是一套膠結疏松的砂礫巖,中上部為棕黃色砂礫巖夾砂質層,礫石形狀圓滑,成分以石英巖石英砂巖、燧石為主,有清晰的大型單向斜層理,含硅化木化石,屬河流相沉積物。
2、覆蓋在浦鎮(zhèn)組上是一套灰黑色火山集塊巖及火山角礫石等火山碎屑巖。主要成分是火山彈(巖漿拋到空中飛行旋轉形成)火山渣、火山礫(玄武巖碎塊),填隙物為火山灰。
3、火山碎屑巖上為橄欖玄武巖,呈新月狀圍繞山頂分布,厚大約50-70米,巖石呈暗紅色或深灰色,具氣孔構造。
自然地理實習報告5
一.實習目的
綜合地理野外實習時課堂教學的延續(xù),是培養(yǎng)學生掌握野外調查與分析的基本方法,進一步豐富和拓寬知識領域,培養(yǎng)初步的地理科研能力,以及進行德智體美全面教育的教學過程,是一個獨立的重要教學環(huán)節(jié)。
1.掌握地理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提高野外調查的能力,并通過野外實習加深、加強課堂所學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2.了解實習區(qū)域自然地理環(huán)境、經濟社會發(fā)展、地域文化景觀的構成與基本特征,深入認識其環(huán)境、經濟、社會和文化各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關系,從而建立起宏觀的、整體的思維方法。
3.通過對實習區(qū)域自然、人文等要素、現象及綜合景觀的觀察、感知,綜合訓練學生運用所學理論與知識去發(fā)現、認知、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深化對地理學各相關理論知識的理解,并為以后的學習和參加社會經濟建設研究打下良好的專業(yè)基礎。
4.培養(yǎng)收集資料、分析問題、撰寫論文、匯報成果的綜合能力。
二.實習時間
12月19日——12月20日
第一天:早上8點出發(fā),首先到達北碚觀音峽進行考察,中午到達淶灘古鎮(zhèn),下午考察參觀了古戰(zhàn)場釣魚城,傍晚時分到達縉云山。
第二天:早上8點出發(fā),考察了縉云山地質、地貌、植被、土壤、旅游等。下午2點半參觀了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地質實驗室和天文館。
三.實習內容
第一站:觀音峽
觀音峽在文筆石旁的懸?guī)r高處,有一個古剎,叫觀音閣,觀音峽由此得名。在文筆石旁的懸?guī)r高處,有一個古剎,叫觀音閣,觀音峽由此得名。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知道了觀音峽屬于背斜,夾在水土和北碚兩個向斜中間。嘉陵江從西北向東南橫流過,切嶺成峽,遇谷成沱,分別形成著名的嘉陵江小三峽:瀝鼻峽、溫塘峽和觀音峽。同時,老師還給我們介紹如何使用羅盤測量巖層產狀,識別巖層的走向、傾向、傾角等要素。這里因江流下切,暴露于地表,地質發(fā)育完全,斷層結構清晰,是一天然地質陳列館。觀音下壁兩岸由二疊系、三疊系、侏羅系構成,巖石由紫色泥頁巖、砂巖、石灰?guī)r組成。土壤主要以紫色土為主,但在山地為黃壤,還有一些地方有石灰?guī)r土。而其地貌,山前丘陵,背斜低山。岸壁陡峭,伴多層溶洞;植被繁茂,育萬種生靈。河水泉
水沿崖飛瀉直下,汽車火車借江擦肩而行。江輪汽笛聲聲,漁船應和綿綿,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第二站:淶灘古鎮(zhèn)
淶灘古鎮(zhèn)位于重慶市合川區(qū)東北28公里,建鎮(zhèn)于宋代,占地0.25平方公里,是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鎮(zhèn)。古鎮(zhèn)上面懸崖峭壁,四座城門呈十字對稱,寨墻全部都是半米多長的條石砌成。其中清同治元年增修的甕城為重慶唯一,具有甕中捉鱉的御敵功效。淶灘古鎮(zhèn)依崖筑城,民居宅院沿街巷一次排列,呈現出典型的山寨式場鎮(zhèn)風貌特色。古鎮(zhèn)內還保存著清代建筑文昌宮,宮內戲樓平臺外欄木刻浮雕,藝術價值極高。古廟建筑在淶灘古鎮(zhèn)內較多,其中主廟二佛式最出名。上殿坐落鷲峰山頂,下殿位于鷲峰山間,占據較好的自然風水地。一個鎮(zhèn)子只要依山傍水,環(huán)境就不會差,淶灘就是這樣的地方。加上豐厚的文化遺產,淶灘古鎮(zhèn)真是鎮(zhèn)小名氣大。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明清民居錯落有致,老街小巷古樸典雅,因此古鎮(zhèn)的發(fā)展與其良好的地理環(huán)境息息相關,旅游業(yè)便成為了其主要的經濟、市場發(fā)展中心,當然環(huán)境因素也不可小視,環(huán)境發(fā)展的好壞與古鎮(zhèn)發(fā)展的興衰相一致。
第三站.釣魚城
釣魚城位于重慶市合川區(qū)嘉陵江南岸釣魚山上,距合川城東5公里,相對高度約300米,占地2.5平方千米。山下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匯流,南、北、西三面環(huán)水,地勢十分險要。釣魚城分內外兩城,外城筑在懸崖峭壁上,城墻系條石壘成。釣魚城所在地的釣魚山及20余平方公里的周邊地區(qū),丘山起伏、綠樹蔥蘢,地形地貌保持完好,且無工礦對水體、大氣污染之憂。在古城上極目遠眺,群山逶迤,江流蜿蜒,山林野趣,田園風光歷歷在目。釣魚城“方山丘陵、平行陵谷的地貌特征”和“三江匯流”的地理環(huán)境,是真正的天、水、山、城合一”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在釣魚城導游給我們講解了階地的劃分,及河流的侵蝕和沖刷。而且釣魚城的內外兩城的設計均是極好的利用了釣魚城的地理環(huán)境。釣魚城內的古建筑及寺廟保存得很好,天池、兵器都基本完好,通過對這些建筑及佛像的參觀,就猶如千年的風光又重現眼前。釣魚城因其險、易守難攻的特點,使城防與淶灘古鎮(zhèn)的城防有所區(qū)別。在旅游業(yè)的發(fā)展上,景區(qū)對文物的保護性較好,山路修建不多,景區(qū)內無居民居住,很好的保護了其自然環(huán)境。
第四站.縉云山
縉云山位于北碚境內,被列為亞熱帶森林自然景觀保護區(qū)。主要保護對象是
珍稀植物及風景資源。縉云山屬川東平行嶺谷的溫塘背斜之一段,厚層砂巖覆蓋山頂。在暖濕積分氣候條件下,發(fā)育和保存了我國東部亞熱帶典型的長綠闊葉林(地帶性植被)。生長著1700多種亞熱帶植物。其中有猴歡喜、無刺冠梨、縉云瓊楠、伯樂樹、銀杏、紅豆和果上長有兩翅的飛蛾樹等珍稀植物。三種還有世界罕見的活化石樹——水杉。縉云山屬盆地低山,影響相撞植被類型及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受人為作用程度的大小。其次是局部地貌因素構成的生境條件,使之對水分、熱量、光、土壤等產生分異,導致此生植被在演替序列上的差異。其主要植被類型有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常綠針、闊混交林、亞熱帶馬尾松林、灌草叢。縉云山的主要土壤為山地酸性黃壤。
在縉云山的.實習中,我還看到了存在的一些問題。縉云山在被保護起來后,其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太過頭,山上山下存在一種侵蝕現象。山上修筑的道路太多,甚至有些農村居民另開小路,農家樂隨處可見。這些都加重了對自然環(huán)境的破壞,還有些農村居民賣竹筒飯來掙錢,造成亂砍濫伐,游客對環(huán)境的污染也更加嚴重。山下的零散式建筑,造成旅游業(yè)規(guī)劃的障礙。
農民與政府的社會沖突在這些基礎上才能得以解決,所以,怎樣對旅游進行科學的規(guī)劃值得進一步的研究。
第五站:西南大學地質博物館
在地質博物館中,我們看到了各種各樣的典型巖石、礦物、化石;參觀天文館,領略宇宙的無窮魅力;看到了天文望遠鏡,以及投影在白紙上的黑子;觀看了行星、恒星的運動特點,西南大學地質博物館也展示了西南大學對地質的深入研究。博物館內還通過古生物模型地臺,晶體旋轉展示來展現西南大學對地質研究的卓越成果。
實習總結
通過這次的野外實習,我收獲到了很多知識。對老師在課堂上講的地理知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對地貌、地質以及巖石礦物有了更多的認識。通過對釣魚城、淶灘古鎮(zhèn)的實地考察,我學會了怎樣用人文地理的思維方式去分析歷史文化古跡。通過對縉云山、小山峽的觀察,我學會了怎樣去觀察土壤、巖石結構,分析其特征。野外調查實習是一次很難得的機會,讓我們把書本上的知識與自然環(huán)境相結合起來,是一次很好的實踐鍛煉。讓我受益匪淺。
自然地理實習報告6
翠華山野外實習報告
姓名:______
學號:______
院系:化學與生命科學院 資源與環(huán)境系
專業(yè):09級 地理科學
指導教師:_____
日期:20xx-XX-XX
目錄:一 實習目的
二 實習地點
三 實習地區(qū)簡介
四 實習內容
(一).自然地理
(二).人文地理
(三).旅游開發(fā)
五 實習總結
一 實習目的:
(1)掌握野外實習觀察的一般方法,觀察描述實習地區(qū)常見的地質地貌、巖石解理等特征。
(2)能比較正確地分析和認識一些地質現象,并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如:堰塞湖、崩塌等地質現象的分析。
(3)通過實習,培養(yǎng)直接觀察和了解一些野外地理現象的能力,增加感性認識,擴大視野,培養(yǎng)提高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培養(yǎng)吃苦耐勞的精神,和互幫互助的團隊合作意識。
二 實習地點:翠華山國家地質公園
三 實習地區(qū)簡介:
翠華山位于西安市以南23公里處的秦嶺北脈(長安區(qū)太乙宮鎮(zhèn)),秀美的湖光山色和其國內罕見的山崩地貌使翠華山以“終南獨秀”和“中國地質地貌博物館”著稱。翠華山旅游景區(qū)由碧山湖景區(qū),天池景區(qū)和山崩石海景區(qū)三部分組成。翠華山高峰環(huán)列,峭壁聳立,險不可攀,中有一天然水池,稱“天池”,又稱“太乙池”或“龍移湫”,池水面積約5萬平方米。 這塊終南山的游覽勝地上,漢唐兩代曾建過太乙宮和翠微宮,是歷代帝王祭祀神仙和游樂避暑之所。翠華山山清水秀,景色如畫,最引人入勝的是峰頂的湫池。湫池群山環(huán)峙,碧波蕩漾,清明如鏡,纖塵不染。池南的太乙殿,是舊時遇旱祈雨之所。更有呂公洞、黃龍洞,池北的冰洞、風洞、八仙洞等頗有盛名。冰洞在盛夏仍堅冰垂凌,風洞則四季寒風颼颼砭人肌骨。冰洞東南有飛流直下的瀑布,形容壯觀。湫池周圍古代曾建許多廟宇,諸如老君庵、圣母行宮等。位于池西的風洞,為山崩遺跡,由巨大花崗巖相抵而成,進入洞中,涼風襲人,頓覺涼爽。冰洞由巨石相依而成,雖夏亦有堅冰,四季陰冷刺骨,寒氣逼人。池東南有龍涎窩,東北有老君庵、金花洞、玉案峰等名勝。
四 實習內容
(一)自然地理
1.
整體地貌:翠華山與太華山系,在構造上屬于北秦嶺復背斜構造帶,始出于震旦紀
早期,基本上形成于下古生代中期,東西緊密的線狀構造伴隨著強烈的斷裂和巖漿侵入,經過多次造山運動,發(fā)生了撕裂和斷塊及隆升。由于南北兩側斷裂下陷,中間因受擠壓而形成北仰南傾的褶皺斷塊之山——翠華山山體的巖性為太古片麻巖與花崗巖,其高峰峻嶺均由古老的變質巖系和后期巖漿組成,堅硬而抗蝕力強。經長期雨水剝蝕侵襲,河谷多呈V字型,整個地貌特征為:峻嶺高山、疊障挺拔,陡崖峭壁、峰脊波狀起伏,河谷狹窄,水流湍急。
2.山崩地質景觀
(1)翠華山山崩景觀概況:甘湫池和水湫池旁,崩積物的總量可達3億立方。大塊礫石以山體崩裂處向下,堆積成巨大的崩積體。有一塊巨礫的長、寬、高分別達60米、40米、30米。山崩時,巨大的.礫石在崩落過程中,有時會沿節(jié)理斷開。風洞下面的玄關,是兩塊高30余米的巨礫之間的一道狹縫,縫寬僅數米。這也可能是巨礫斷開所形成的狹窄通道。翠華山山崩形成的各種特殊地貌在中國十分罕見,因而被地學工作者譽為:“山崩天然博物館”。
山崩地質景觀
(2)成因:崩塌體受地震力脫離開母巖時,運動的方式多種多樣,其基本運動方式有自由落體、跳躍、滾動和滑動4種。翠華山山體巖崩運動以滑崩為主。潛在崩塌體在孕育發(fā)展過程中,受巖性、構造、地貌、風化等諸因控制,當受到強大地震力作用時,潛在崩塌體順著結構面,在重力作用下以向河谷方向快速滑崩。崩塌體在崩塌壁前整體沉陷,形成約20m寬的陷落帶,堆積有墜落巖塊。潛在崩塌體向河谷運動的過程中,受河谷地形制約,大約分為兩個整體運動:一是十八盤堵河的巖崩體,因河谷狹窄,崩積物水平運動距離較小,大部分物質填充在河谷里,形成200m高壩堆積;二是環(huán)湖西岸山崩堆積體,河谷較寬,沿傾向河谷結構面滑崩,潛在崩塌體各部位因滑移速度不同,形成不規(guī)則次一級滑崩階梯狀或臺塊狀地形。由于崩塌體沿著傾鈄結構面作近似弧形運動,故滑崩階地面或臺塊面多傾向崩塌壁,并有多級破裂面,這些現象都是滑崩體運動遣留的證據。潛在崩塌體受斷裂與節(jié)理影響,巖體破碎,當受到強大地震力作用,順著結構面運動時,由于崩塌體內各巖石塊體運動的差異性,造成塊體之間相互碰撞、擠壓和撞擊,使巖塊進一步破碎,故崩積物塊石大小混雜,沒有分選,棱角明顯,孔隙大,基本無細顆粒物質填充。因堆積塊石大小不一,往往受較大完整塊石支撐或巨大塊石震裂,形成許多大小不一的巖崩洞穴。山體在巖崩運動過程中,地表面的巖塊受地形高差影響,勢能很大,快速向下沖擊力較大,因下墊地面起伏不平,受反彈力作用,地表面巖塊震動發(fā)生彈性破裂,有的順節(jié)理面破裂,有的猶如刀劈斷裂,有的發(fā)生震動破裂,形成各種形態(tài)的山崩裂石,隨處可見,巖面震動裂縫交錯如畫,構成了山崩地貌奇異的景觀。
3. 奇洞——冰洞與風洞
山崩時,巨大的礫石相互碰撞、擠壓、壘疊,在巨礫間留下許多幽深的縫隙。冰洞和風洞就是這類縫隙中最特殊的兩種。冰洞和風洞位于翠華峰崩積體的上部,海拔約1200米,外洞陰冷,內洞結冰常年不化。風洞是由兩塊巨大礫石呈“人”字形相互支撐而形成的狹長縫隙。洞呈狹長的三角形,長30余米,高15米。洞內常年不見陽光,氣流經過時,速度加快,風力變小。形成原因:冰洞位于崩塌地貌中間的一個盆地狀地形內,四周高中間低,并且四周有巨厚巖石環(huán)繞,陽光終年不能直射盆地內部,洞內地勢低陷,由于缺少與洞外進行冷暖空氣交換的條件,因而洞內外夏季溫差可達到23℃以上,外洞陰冷,內洞結冰常年不化。風洞內部狹窄,常年不見陽光,氣溫低氣壓高于洞外氣壓,氣流經過時,速度加快風力變小,所以有涼風襲來的感覺。 圖表3 風洞
4.奇湖——堰塞湖
翠華山堰塞湖主要有天池堰塞湖、甘湫池堰塞湖和大坪堰塞湖。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巖流,冰磧物或由地震活動使山體巖石崩塌下來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體等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貯水而形成的湖泊。翠華山天池的形成是地震活動等原因引起的山崩滑坡體滑落堵塞河道,河谷被堵塞后,流水聚集并且往四周漫溢,儲水到一定程度便形成堰塞湖,即現在的天池。
5.流水侵蝕
翠華山地區(qū)山高谷深,植被覆蓋率較高,土壤蓄水能力較好,河谷中流水終年不會斷流,溝谷流水水量大,流速快。由于這樣的特點,以下蝕和旁蝕為主。河谷是在流水侵蝕作用下形成與發(fā)展的:水流攜帶泥沙侵蝕使河谷下切,由于水的流動,帶走了地面的沉積物,下蝕是指流水及其挾帶的砂礫等對谷底的侵蝕,其結果使谷底加深。旁蝕是對谷地兩側的侵蝕,其結果使谷坡后退,谷地展寬。在日積月累的流水侵蝕下,就形成了翠華山現在的河谷地貌。
6.山地垂直自然帶氣候、生物和土壤等相互聯(lián)系形成的自然帶,隨海拔高度增高形成垂直自然帶,山地自然環(huán)境比低平地區(qū)復雜,以山地垂直自然帶比水平自然帶復雜得多。北半球北回歸線以北地區(qū)的山地,南坡(陽坡)比北坡陰坡)要獲得更多的熱量,因此,盡管南北坡海拔高度大致相同,但南坡氣溫高于北坡;暖濕氣流如果與山地延伸方向相垂直或斜交,那末,迎風坡多雨,背風坡少雨。
夏季因暖濕氣流來自東南方向,所以秦嶺南坡降水量多于北坡,以致南北坡相同海拔水熱狀況不一,所以南北坡垂直自然帶有明顯差異,秦嶺南坡坡麓屬于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北坡坡麓則屬于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帶。秦嶺是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秦嶺以南河流不凍,植被以常綠闊葉林為主,土壤多酸性。秦嶺以北為著名黃土高原,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河流凍結,植物以落葉闊葉樹為主,土壤富鈣質,偏堿性。秦嶺北坡自然基帶是溫帶針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帶,北坡自下而上自然帶依次為:暖溫帶常綠林與落葉闊葉混交林帶、山地溫帶針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帶、山地寒溫帶常綠針葉林帶、山地溫帶灌叢草甸帶、高山草甸。這樣隨高度變化的自然帶,反映了山地氣候水熱條件隨高度的垂直變化,即山地垂直地帶性。
7.山地降雨與云霧
下雨天山地多云霧。霧可分為:輻射霧、平流霧、蒸發(fā)霧、上坡霧、鋒面霧、混合霧、煙霧。這次在翠華山野外實習中遇到的云霧,主要是因為降雨引起的,有以下兩種。上坡霧:這是潮濕空氣沿著山坡上升,絕熱冷卻使空氣達到過飽和而產生的霧,這種潮濕空氣必須穩(wěn)定,這種霧在雨天山地最為常見。
在天池湖面見到的霧為蒸發(fā)霧:下雨天氣溫降低,湖水的比熱較大降溫慢,水溫高于氣溫。冷空氣流經溫暖水面,氣溫與水溫相差很大,因水面蒸發(fā)大量水汽,在水面附近的冷空氣便發(fā)生水汽凝結成霧。這種霧的霧層上往往有逆溫層存在,否則對流會使霧消散。所以蒸發(fā)霧范圍小,強度弱,一般發(fā)生在下半年的水塘周圍,但山地氣溫低,所以在夏季也可見到。
(二) 人文地理
翠華山即終南山,在這里流傳著許多神話傳奇故事和名人故事,人文景觀極其豐富,
自然地理實習報告7
自然地理野外實習報告
(渭南師范學院 化學與生命科學學院 資源環(huán)境系xx地理 xxx 第x組)
一、實習時間
20xx年x月x日
二、實習地點
翠華山
三、實習目的
1、復習地質羅盤的使用,利用地質羅盤測量巖層的產狀和確定目標物的方位角;
2、觀察山崩地貌,解釋各種山崩地貌的形成原因;
3、認識山地土壤的特點,分析山區(qū)土壤的形成原因;
4、了解山地水文特征,掌握堰塞湖的形成機制。
四、實習儀器
地質羅盤、手持GPS、數碼相機
五、實習內容
1、實習區(qū)域概況
本區(qū)位于西安市長安區(qū)秦嶺北麓,距西安市區(qū)20公里,主峰終南山海拔2604米,總面積32平方公里,是我國山崩地質作用最為發(fā)育的地區(qū)之一。山崩地貌類型之全,結構之典型,保存之完整,規(guī)模之巨大,旅游價值之高,經陜西省科技情報研究所檢索,國內外罕見,素有"中國山崩奇觀""地質地貌博物館"之美稱。
翠華山旅游景區(qū)由碧山湖景區(qū),天池景區(qū)和山崩石海景區(qū)三部分組成。翠華山高峰環(huán)列,峭壁聳立,險不可攀,中有一天然水池,稱“天池”,又稱“太乙池”或“龍移湫”,池水面積約5萬平方米。 這塊終南山的游覽勝地上,漢唐兩代曾建過太乙宮和翠微宮,是歷代帝王祭祀神仙和游樂避暑之所。翠華山山清水秀,景色如畫,最引人入勝的是峰頂的湫池。湫池群山環(huán)峙,碧波蕩漾,清明如鏡,纖塵不染。池南的太乙殿,是舊時遇旱祈雨之所。更有呂公洞、黃龍洞,池北的冰洞、風洞、八仙洞等頗有盛名。冰洞在盛夏仍堅冰垂凌,風洞則四季寒風颼颼砭人肌骨。冰洞東南有飛流直下的瀑布,形容壯觀。湫池周圍。古代曾建許多廟宇,諸如老君庵、圣母行宮等。位于池西的風洞,為山崩遺跡,由巨大花崗巖相抵而成,進入洞中,涼風襲人,頓覺涼爽。冰洞由巨石相依而成,雖夏亦有堅冰,四季陰冷刺骨,寒氣逼人。池東南有龍涎窩,東北有老君庵、金花洞、玉案峰等名勝,這里風景優(yōu)美,清雅幽靜,為西安遠郊夏日避暑,游覽勝地。
2、地質羅盤的使用
地質羅盤由 磁針、磁針制動器、刻度盤、測斜器、水準器和瞄準器等幾部分組成,并安裝在一非磁性物質的底盤上,使用方法如下:
a)用地質羅盤測巖石的走向
測量巖層走向時,將羅盤的長邊(與羅盤上標有N—S相平行的邊)的一條棱與層面緊貼,然后緩慢轉動羅盤(注意:在轉動過程中,羅盤緊靠層面的那條棱的任何一點都不能離開層面),使圓水準器的氣泡居中,磁針停止擺動,這時讀出磁針所指的讀數即為巖層的走向。讀磁北針或磁南針都可以,因為巖層走向是朝兩個方向延伸的,相差 180°。例如巖層的'走向為60°或240°。
b)用地質羅盤測巖石的傾向
測傾向時,用羅盤的北端指著層面的傾斜方向,使羅盤的短邊(即S邊)與層面貼緊,放平,并轉動羅盤,轉動方法及原則同上,北針所指的讀數即為所求的傾向。傾向僅有一個指向,只能用一個數值表示,例如巖層的傾向為150°。
假若在巖層頂面還是哪個進行測量有困難,也可以在巖層底面上測量,仍用長測望標指向巖層傾斜方向,羅盤北端緊靠底面,讀指北針即可。假若測量底面時讀北針受障礙,則用羅盤南端緊靠巖層底面,讀指S針亦可。
c)用地質羅盤測巖石的傾角
測傾角時,將羅盤豎起,以其長邊貼緊層面,并與走向線相垂直,用中指撥動羅盤,使測斜器上的水準器(長水準器)氣泡居中,這時測斜器上的游標所指半圓刻度盤的讀數即為傾角。傾角的變化界于0-90°之間,如一巖層的傾角為35°。
d)注意事項
在野外測定產狀要素,往往只要測量巖層和一切構造面的傾向和傾角,并記錄下來。記錄的格式:巖層的產狀為150°∠35°,前者表示傾向,后者表示巖層的傾角。由于走向和傾向相差90°,傾向加或減90°即為走向,上述巖層的走向是60°或240°兩個數值。這也是為什么一般不記錄走向的原因。只有當巖層傾角近于直立時才記錄走向。
野外測量巖層產狀時,必須在巖層露頭上測量,不能在滾石上測量,因此要區(qū)分露頭和滾石。區(qū)分露頭和滾石,主要是靠多觀察和追索,并善于判斷。
另外,若被測量的巖層表面凹凸不平,可把記錄本平放在巖層面上當作層面,以便提高測量的準確性和代表性。如果巖層出露很不完整時,這時要找?guī)r層的斷面,找到屬于同一層面的三個點(一般在兩個相交的斷面易找到),再用記錄本把這三個點連成一平面(相當于巖層面),這時測量記錄本的平面即可。
3、3種山崩地貌的形成原因
(1)幽谷是在山崩時,由于兩邊山體同時崩塌并急速向低處堆積,使其阻隔而形成了氣流墻,因此,在幽谷內氣溫低,濕度大,巨石堆積,雜亂無章。
(2)山崩是在陡峻斜坡上,不穩(wěn)定的巖體、土體、碎屑巖層,主要在重力作用下,突然發(fā)
生急劇的傾倒、崩落等現象,在坡腳處形成了倒石堆或巖屑堆的現象,稱為崩塌(巖崩),規(guī)模巨大的崩塌稱為山崩。
在翠華山地區(qū)有兩套巖石體系,一是距今19億年前的變質巖,二是距今1.5億年前的花崗巖,翠華山的主峰就是由花崗巖體組成的。由于花崗巖性脆,一遇到構造運動就會產生節(jié)理、斷裂和破碎,所以,自從秦嶺斷裂形成以后,翠華山的山體也在無數次的構造運動中發(fā)育了大多呈直立狀態(tài)的節(jié)理和破碎帶。翠華山的節(jié)理和破碎帶的水平方向與秦嶺斷裂近乎垂直,是南北走向的,所以當太乙河發(fā)育的時候,也就從南至北穿越了節(jié)理和破碎帶,最終注入護城河。
由于翠華山所屬的地殼處于不斷上升的狀態(tài),所以太乙河對它的切割是以垂直侵蝕為主的,在河的兩岸形成了陡峻的谷坡,在有的地方,由于河流的側蝕以及受巖石的節(jié)理和破碎帶的影響,谷坡變成了上凸下凹的反坡。
4、山地土壤的特點及形成原因
山地土壤相對于關中平原地區(qū)的土壤具有腐殖質豐富,胡敏素和腐殖酸含量相當,富里酸>胡敏酸的特點。除部分坡耕地外,腐殖酸均以活性部分為主,其中胡敏酸的游離度很低,富旦酸的則較高。隨海拔升高,土壤腐殖質含量增加,胡敏素比例下降,腐殖酸特別是活性部分明顯提高;同一剖面自上而下游離腐殖酸逐漸增多。下層與上層、結合態(tài)與游離態(tài)、耕地和針葉林與灌叢草甸相比,腐殖酸的芳化度增高。形成這種特征的原因為隨著山地海拔增高,氣溫下降明顯,山地濕度較關中平原濕度大,并且受植被覆蓋率高的影響,造成大量枯枝落葉不能徹底分解,生成大量腐殖質。
5、山地水文特征及堰塞湖的形成機制
本區(qū)域水系屬渭河水系,徑流量以大氣降水、山泉水補給為主。翠華山下的峪,稱為“太峪”,一條“太河”水系,從終南山奔涌而出。其中堰塞湖是被山崩塌陷的巨石堆阻擋所形成。
“堰塞湖”臨近翠華山頂,稱為“天池”,或“太乙池”、“翠華湖”,水域面積13.8公頃,平均水深7米,是秦嶺北坡72峪中,僅存的一處堰塞湖。每年夏季,這里湖光山色,風和日麗,游人們垂釣、劃船,盡情享受山野清風。而一到冬季,“天池”被凍成一面寶鏡,將陽光反射在融雪峭壁上,閃爍著晶瑩的淚光。
天池堰塞湖、甘湫池堰塞湖和大坪堰塞湖。山崩地質形跡和地貌類型保存齊全,特別是山崩凌空面及冰風洞以北的崩塌石海區(qū)由于巨石相互疊置,高低錯落,植被茂密,通達性極差,加之石體本身的耐受性,遺跡保存的更加完好。山崩后山谷兩側形成的垂直斷裂面,猶如刀削過一樣,光滑陡峭,十分險要,氣勢及其磅礴。天然大壩堵截了太乙河上游的山間流水,在壩后1公里處,形成一個面積為0.14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堰塞湖。可劃船、垂釣
等。此湖有“秦嶺明珠”之稱,為秦嶺72峪唯一一處堰塞湖,煙波浩渺,云蒸霞蔚,蔚為壯觀。山崩巨石與天池湖光相融,碧峰綠水,奇石異洞,構成一幅人間仙境。當地群眾稱其為“天池”、“水湫池”、“翠華湖”、“太乙池”等。在太乙河上游源頭,還有一個堰塞湖—甘湫池。甘湫池位于甘湫峰下,面積0.2平方公里,由于水源不足,池水嚴重滲透,現已成干涸之湖,故名甘湫池。甘湫池一帶山崩堆積物規(guī)模更大,山崩堆積體厚達500多米。據初步測算,整個翠華山山崩堆積物總體積達3億立方米,山崩遺跡分布范圍約5.2平方公里;目前初步開發(fā)范圍1.5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天池周圍。
六、總結
通過本次實習,使我將書本所學到理論知識與野外實踐操作相結合了起來,再次熟悉地質羅盤儀的使用方法,并實地操作了測量巖石走向、傾向、傾角。同時,在行進的途中,利用手持GPS體驗了科技的現實運用,增加了實習的樂趣。同學家的互幫互助,增加了班級的凝聚力,是相互間更加團結,雖然野外實習很累,但也樂在其中,收獲了許多。
自然地理實習報告8
緒論:自然地理實習是自然地理教學中十分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是使學生在課程理論學習基礎上,通過對基本自然地理(地質、地貌、土壤、植物、水文等)現象的野外實地考察和現場實踐獲得感性知識,并鞏固和加深對所學理論理解,獲得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能力的必要手段。搞好實習工作對于提高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提高自然地理課程的教學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地貌學
考察地點:
考察時間:
考察目的和要求:
1,通過實習,使學生初步了解安順主要地貌類型,基本特征及其分布規(guī)律,并分析其成因。了解地質、水文、氣候、土壤與植被對地貌發(fā)育,地貌災害與防治的影響。
2,使學生學習掌握地貌野外考察全過程的程序和方法,包括資料收集、野外觀測、標本與樣品的采集等
3,通過實習,使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了解掌握有關一起和工具(羅盤,海拔儀等)的使用原理和方法。
考察內容;
(一)區(qū)域地貌觀測實習
1,認識安順主要的地貌類型及其特征。
2,通過對地形圖地貌的判讀,觀察安順地貌的分布規(guī)律。
3,認識地貌災害(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滑坡等)及防治。
4,初步分析地貌對農業(yè)產業(yè)布局的影響。
(二)北盤江河流地貌觀測實習
1,觀測河流侵蝕地貌特征。
2,觀測河流階地地貌特征。
3,觀測河流凹凸岸的流水作用特征。
4,觀測河流干流交匯處的地貌特征。
(三),喀斯特地貌觀測實習
1,觀測地表喀斯特地貌特征和分布規(guī)律。
2,觀測地下喀斯特地貌特征和分布規(guī)律。
3,觀測喀斯特地貌對農業(yè)發(fā)展的影響。
實習心得:通過者一次的野外考察,同學們不僅訥訥掛鉤親自動手來操作實驗,而且還置身于不同的地質,地貌類型之中使我們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得到了聯(lián)接,補充了我們平時在學校學習生活中的空缺。其次,通過這樣的考察,提升了同學們的學習熱情,不管雜實習前和考察后,我們的同學都認真的投入到準備資料和收集數據成果的過程中,學習氣氛更加濃厚。第三,在考察過程中,同學們不僅能夠互相幫助,而且還能在考察,實驗中互相協(xié)作,這使得同學們之間的感情得到了增強,集體感更加強烈,對我們以后的學習和生活都是很好的幫助。
水文學
沿貫城河考察:
地點 :
水溫:
PH值:
透明度:
經過分析此水為劣五類水,造成貫城河污染的原因有:
(1)大氣降水
(2)農田排水
(3)城市生活污水
(4)工業(yè)廢水
(5)工業(yè)廢渣和城市垃圾淋溶水
測水深:用一根繩子吊一個大石頭沉入水流底部,然后讀取數據。
測透明度:先套上盤子再吊上石頭沉入水中直到看不到盤子為止。
第7小組測量結果:
實習心得:通過者一次的野外考察,同學們不僅訥訥掛鉤親自動手來操作實驗,而且還置身于不同的水文條件之中使我們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得到了聯(lián)接,補充了我們平時在學校學習生活中的空缺。其次,通過這樣的考察,提升了同學們的學習熱情,不管雜實習前和考察后,我們的同學都認真的投入到準備資料和收集數據成果的過程中,學習氣氛更加濃厚。第三,在考察過程中,同學們不僅能夠互相幫助,而且還能在考察,實驗中互相協(xié)作,這使得同學們之間的感情得到了增強,集體感更加強烈,對我們以后的學習和生活都是很好的幫助。
實習地點:
試驗方法:
羅盤的使用主要是中央的磁針,天池外的內盤是鋼制的,天池底色一般是白色的,底部劃有一紅色直線,有一端是有兩個紅點在紅線的左右,紅線是以南北定位的`,有紅點的一方是子方(正北方),另一端是午方(正南方),上面有一根很靈敏的磁針,磁針有一端是有一個小孔的。
使用羅盤時,雙手分左右把持著外盤,雙腳略為分開,將羅盤放在胸腹之間的位置上,保持羅盤水平狀態(tài),不要左高右低,或者前高后低。然后以你的背靠為坐,面對為向,開始立向。
這個時候,羅盤上的十字魚絲線應該與屋的正前、正后、正左、正右的四正位重合,如果十字線立的向不準,那么,所測的坐向就會出現偏差的了。
固定了十字魚絲的位置之后,用雙手的大拇指動內盤,當內盤轉動時,天池會隨之而轉動。一直將內盤轉動至磁針靜止下來,與天池內的紅線重疊在一起為止。
有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就是磁針有小孔的一端必須與紅線上的兩個小紅點重合,位置不能互掉。這時顯示坐向方的魚絲線(是橫的那一條)與內盤各層相交。我們要找尋的各種數據和資料,就顯示在這條魚絲線所穿越和涵蓋的區(qū)域上。
然而,羅盤上有十多二十層,究竟那一層才是坐向呢?就是二十四山那一層了。
它就在天池附近。魚線向方上的那一個“山”,我們用它表示向,魚絲坐方上的那一個“山”,我們用它表示坐。
譬如說,向山是子,坐山是午,我們便稱之為坐午向子。知道自己宅中的坐向后,將羅盤放在全屋的中心點,便可以由坐向求出全屋的方位(或宮位)。
關嶺國家地質公園:
關嶺國家地質公園位于安順以西100公里,花江大峽谷北岸新鋪鄉(xiāng),是世界上第一個以展示2。2億年前(晚三疊世)海生爬行動物和海百合化石為特色的國家地質公園。200多平方公里范圍內普遍出露的三疊紀海相地層中,埋藏有2。2億年前古生物海百合、菊石、蚌類、海龍、魚龍、楯齒龍等化石,共同構成了極其豐富、美妙的古深海系統(tǒng)。出土化石的種類多而且數量大,體形完整,形態(tài)精美,具有極其重要的科研價值和觀賞價值。龍化石經專家研究,首次用“中國龍”、“關嶺魚龍”、“瓦窯龍”、“新鋪魚龍”、“貴州魚龍”等地名命名龍的種屬。
實習心得:通過學習我了解到,產生地質作用的力。來自地球內部的稱為內能,主要有地內熱能、重力能、地球旋轉能、化學能和結晶能。來自地球外部的稱為外能,主要有太陽輻射熱、位能、潮汐能和生物能等。
更重要的是羅盤的使用方法,為以后的實習打好了基礎。
綜合自然地理實習報告:
實習地點:
實習內容:
土壤的容重:
1,用環(huán)刀取土,兩邊用刀削平。
2,用天平稱出環(huán)刀和土的質量。
3,用天平稱出環(huán)刀和石子的質量。
4,算出環(huán)刀的體積,石子體積,201.816立方厘米。
最終算出結果為:1.8克/立方厘米
土壤質地:成細條,易斷裂,為中壤土
酸堿度:
土壤含水量:取一塊土,先稱出其質量(15克),再把其烘干,再稱其質量(12克),算出水分的質量(3克),然后用水的質量除以總質量即為土壤含水量(1/5)。
土壤結構:土壤結構是土壤固相顆粒(包括團聚體)的大小及其空間排列的形式,不僅影響植物生長所需的土壤水分河養(yǎng)分的儲量與供應能力,而且還左右土壤中氣體交流、熱量平衡、微生物活動及根系的延伸等。
土壤是由固體、液體和氣體三類物質組成的。固體物質包括土壤礦物質、有機質和微生物等。液體物質主要指土壤水分。氣體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氣。土壤中這三類物質構成了一個矛盾的統(tǒng)一體。它們互相聯(lián)系,互相制約,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條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質基礎
實習心得:通過學習我認識到土壤學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土壤組成;土壤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特性;土壤的發(fā)生和演變;土壤的分類和分布;土壤的肥力特征以及土壤的開發(fā)利用改良和保護等。其目的在于為合理利用土壤資源、消除土壤低產因素、防止土壤退化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等提供理論依據和科學方法。
總結:經過為期五天的實習考察,我對綜合自然地理的了解更為深刻,不僅更好的完善了野外知識,而且更是對課堂知識做了更好的補充。更多的了解地質地貌,水文土壤在現實生活中的形態(tài)特征,完善了我們的知識體系,讓我們明白了地理科學研究的價值所在,意義深刻,終生難忘!
建議:
1,希望每個學年都能有這樣的實習考察機會。
2,在以后的野外考察中能多做點不同的實驗,以及給我們多講解不同的機械儀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3,以后的考察地點能更具有代表性。
4,以后的試驗希望能夠很好的帶動同學的集體,協(xié)作意識。
展望:
1,能夠延長考察時間,使同學們更好的掌握考察知識。
2,希望能夠出省,考察到外省一些好的人文,自然地理資料。
3,希望能和別的高校進行學術交流。
自然地理實習報告9
一、引言
20xx年6月24日—20xx年6月28日,我們班同學對青島市部分地區(qū)進行
了為期一周的實地認識實習和紀錄片觀看的教學生活。在學院領導和指導老師的關懷指導下,我們度過了一個非常充實有意義的實習生活。通過這幾天的實習生活,使我們對自然地理學有了一個全新的、直接的的認識,同時也激發(fā)了我們對自然科學的熱愛和對科學研究的興趣。
二、實習概況
(1)了解自然地理學概況,掌握地質、地貌形成原理,學習土壤、植被及水資源的利用等有關知識;
(2)認識青島著名景點中的顯著地貌,了解我國土地資源和地貌現狀以及土地開發(fā)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3)參與科研活動,學會自然地理學儀器如GPS、羅盤的使用,培養(yǎng)學習興趣和吃苦耐勞、團結協(xié)作的奉獻精神。
三、實習記錄及分析
1、青島及嶗山的地質基礎:
本區(qū)大地構造單元為華北地臺魯東地盾的一部分,作為地盾的基礎是前震旦紀變質巖系(經呂梁運動變質而成),主要為花崗片麻巖,角閃片麻巖、黑云母石英片麻巖、白云母片巖、云母石英片巖、蛇紋大理巖、石英巖等。這些最古老的基底層在嶗山灣沿海一帶(下宮至王哥莊)由陸續(xù)出現。呂梁運動后,本區(qū)地殼基礎即成為地臺組成部分,在古生代地殼基本穩(wěn)定,但仍以上升運動為主,所以在本區(qū)缺少古生代的巖層。到中生代,構造運動強烈,巖層發(fā)生深大斷裂,產生斷塊。本區(qū)凹陷,部分上隆,有些地方發(fā)育中生代砂頁巖系(萊陽層,在下宮東南之小山上有出露),證明在中生代,地殼曾有下降,部分地區(qū)接受沉積。在中生代,由于構造運動導致巖漿的侵入和噴出,本區(qū)廣泛分布的嶗山花崗巖就是白堊紀燕山運動晚期巖漿多次侵入的產物。嶗山花崗巖按由老到新的順序分為四個階段:
①粗粒斑狀花崗巖。
②鉀質白崗巖。
嶗山屬膠東低山丘陵的一部分,位于中朝古陸膠遼地盾的南部,構造體系屬新華夏系第二隆起代的構造部位。山體從震旦紀呂梁運動時期已成為復背褶皺,而嶗山這塊巨大的花崗巖體是從白堊紀開始形成的。據今約6800萬年至13000萬年的燕山運動晚期,從地殼深處上涌的熾熱熔融的巖漿,在地面以下幾公里的地方冷凝。巖石有肉紅色、白色,礦物結晶成粒狀,地質上命名為“嶗山花崗巖”,但在它誕生時,并沒有露出地面。新生代以來,地殼抬升,上邊覆蓋著的巖石逐漸被累年的風霜雨雪和經久的流水剝蝕掉,才露出了花崗巖石。到了新生代中期的200萬年以來,才開始呈現為現在的輪廓。而今我們看到的嶗山面貌是第四紀末期,亦即在近幾萬年的滄桑變化中,大自然雕鑿而成的秀麗景色。
嶗山經過漫長歲月的滄桑巨變,天工造化,在大自然的'雕鑿中,形成了雄偉、壯觀、奇特、秀麗的地貌形態(tài)。山脈以巨峰為中心,向四方延伸。按自然走向分為巨峰支脈、三標山支脈、石門山支脈和午山支脈。嶗山東部和南部緊逼大海,形成山海相連的獨特景觀。蜿蜒曲折的海岸,形成了許多岬角和海灣,大小島嶼星羅棋布。海上看山,群峰攢簇,云霧繚繞;登山觀海,煙波浩渺,水天一色。每當風疾波涌之時,驚濤裂岸,濁浪排空,迸珠濺玉,咆哮轟鳴。古往今來,皆以“山海奇觀”稱頌嶗山。
2、嶗山北九水的地貌特征:
午山四條支脈。花崗巖地貌獨具特色,象形石千姿百態(tài),比比皆是,被人們譽為“天然雕塑公園”;山海結合處,岬角、巖礁、灘灣交錯分布,形成瑰麗的山海奇觀。嶗山北九水在嶗山白沙河上游。白沙河源出山頂北麓,河水經山腳而折流,有九折;人行河畔小路,轉折處須涉水而過,亦九涉;每涉一次為一水,故稱九水。九水又分內九水、外九水(即北九水)和南九水三路,其中以北九水的景觀最為著名。一水至九水是從水的下游上數的。白沙河的上游為北九水,北九水又有內外之分,自大嶗至太和觀(即北九水村)為外九水。北九水旅游路線以九水十八潭著稱,這里奇峰怪石、懸崖幽谷、深潭激流、飛泉瀑布融為一體,形成了一處大自然的山水畫廊。北九水地處巨峰之陰,空氣濕潤,氣候清涼,適于生長遼東半島的植物,素有“小關東”之稱,是全國有名的療養(yǎng)、避暑之地。山海相連,山光海色,正是嶗山風景的特色。在全國的名山中,唯有嶗山是在海邊拔地崛起的。繞嶗山的海岸線長達87公里,沿海大小島嶼18個,構成了嶗山的海上奇觀。內九水的盡點靛缸灣亦稱“潮音瀑”三個大字。泉水隨山勢三折而落,最后傾入靛缸灣。灣內水深石壁上,刻有葉公綽寫的“潮音瀑”三個大字。灣內水深石碧,呈靛蘭色,水味甘冽。在夏秋之交雨水充足時,瀑布寬數米,以排山倒海之勢傾入灣中,水沫飛濺,有如細雨,蔚為奇觀。嶗山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名山,過去最盛時,有“九宮八觀七十庵”,全山有上千名道士。著名的道教人物丘長春、張三豐都曾在此修道。原有道觀大多毀壞。保存下來的以太清宮的規(guī)模為最大,歷史也最悠久。
地層:零星出露最早的為前震旦紀的變質巖系,主要分布在王哥莊鎮(zhèn)的仰口、勤子夯、何家村、青山、太清宮、港東、嶗山頭及中韓鎮(zhèn)的石老人一帶,分布范圍小,零星出現云母片麻巖、絹云母石英片巖,及少量閃角巖、黑云母巖、變粒巖等。以前金—夏莊—大棗園東北、西南向為界線,其東為嶗山花崗巖的侵入體。其中第四紀地層分布較廣,自東部山區(qū)向西部平原逐漸加厚,1~2米厚的殘積層分布最廣。
構造:山區(qū)地質構造屬斷塊隆起,中生代構造線大致以北北東及北東向的大斷裂特別發(fā)育,其次為北西向,一般以壓性及壓扭性斷裂為主。山區(qū)地質構造分三類:
華夏系構造,壓扭性斷裂多發(fā)育在東部山區(qū),控制了嶗山花崗巖及其巖脈的分布,多次性活動,規(guī)模較大,一般為北東走向,主要有前金—夏莊—大棗園斷裂、浦里—北宅—浮山斷裂。新華夏系構造,發(fā)育在山區(qū)東部及
南部,多為北東向,局部為北西向,屬以扭性為主壓扭性斷裂,主要有源頭—羅圈澗斷裂、鐵家莊—前埠頭斷裂、溝崖—枯桃—朱家洼斷裂和下河—漢河—南窯斷裂。東西向構造,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山丘,走向近東西,多呈陡坎或負地形,主要有鐵騎山—土寨斷裂、后金—樓金石斷裂等,由于構造的多次性活動,使周圍巖石節(jié)理裂隙比較發(fā)育。
自然地理實習報告10
陜西自然地理綜合實
習報告
姓 名: 王士華 專 業(yè): 地理科學
班 級: 20xx級教本3班 學 號: 20102613642 指導老師: 杜國云 孔祥生
20xx年XX月XX日
目錄
前言
實習地點1:咸陽師范學院 實習地點2:口鎮(zhèn)
實習地點3:咸陽乾縣大北溝
實習地點4:張家山
實習地點5:咸陽歷史博物館
實習地點6:南五臺國家森林公園
實習地點7: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引言
自然地理學是地理專業(yè)中的主干課程之一,它是一門實踐性、區(qū)域性、地方性很強的科學,并在國民經濟與生產建設中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自然地理學研究的許多內容、資料、許多程序、環(huán)節(jié)、許多方法、手段,需要進行大量地實地調查、考證和分析。在教學實踐中,自然地理學教學離不開實踐教學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自然地理實踐教學既是自然地理教學內容的基本組成部分,又是開展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建立自然地理時、空方面的思維等方面的重要途徑與手段。其目的是通過野外實習與實踐活動,驗證、落實課堂和書本上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擴展學生的實踐科學能力和整體素質,讓學生初步掌握野外調察和研究的方法。為了更好地加強實踐性教學環(huán)節(jié),配合自然地理學的理論教學,以及適應省級試點課程“自然地理學”教學改革的需要,結合我院21世紀教改項目“自然地理野外實習方式及其考核指標體系研究”,根據地理學科特征和教學的具體要求在野外實踐。
一、 實習目的
實習目的是對野外教學工作的總的目標和具體任務的敘述。自然地理野外實習的目標是要使我們得到綜合的自然地理野外訓練。實習內容包括了地質、地貌、土壤、植物、水文,以及相關的人文地理方面的內容,使我們在較短的實習時間內,能夠接觸比較多的和比較典型的自然地理內容,加深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野外教學突出實踐教學的特點,尤其是野外調查的方法和步驟。
野外工作方法中,包括地形圖的判讀,地質羅盤的作用及地質測量,地質地貌現象、植物等的觀察與描述,上述這些方法與野外技能的訓練對我們從事該專業(yè)的工作將奠定良好的野外工作基礎。
二、實習時間
20xx年XX月XX日至20xx年XX月XX日
三、 實習地點
陜西省西安市。按實習的先后順序,實習的地點依次為:口鎮(zhèn)、冶峪河;乾縣大北溝、水土保持所;張家山、涇惠渠;咸陽博物館;南五臺;秦始皇兵馬俑,大雁塔等。
四、實習工具
羅盤,卷尺,GPS,地質錘,植物標本夾等。
四、 實習區(qū)自然地理概況
陜西是遠古文化的`搖籃之一。陜西從西周起,就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fā)展時期。周族是陜西關中一個古老的部族。周人以周原為活動中心后,就有了文字記事,把卜辭和占卜有關的記事文字刻在骨片上,后來又在青銅器上鑄刻銘文。周代的古陰陽歷,就是我國最早的歷法。秦阿房宮、秦始皇陵、漢陽陵、乾陵等都記錄印證了博大精深的陜西古代文化,其中已開發(fā)的秦始皇兵馬俑坑,就展現了一個巨大地下雕塑藝術寶庫,反映出當時高超的藝術水平,是我國文化史上的一個光輝篇章,號稱世界第七大奇跡。 當今的陜西猶如鑲嵌在中國內陸腹地的一顆明珠,地處東經105°29′至110°15′、北緯31°42′至39°- 4 -35′之間,地域南北長、東西窄,南北長約880公里,東西寬
約160~490公里。全省縱跨黃河、長江兩大水系,是第二亞歐大陸橋亞洲段的中心和中國西北、西南、華北、華中之間的門戶,周邊與山西、河南、湖北、四川、重慶、甘肅、寧夏、內蒙古8個省、市、區(qū)接壤,是國內鄰接省區(qū)數量最多的省份,具有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區(qū)位之便。總面積20.58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為3762萬人(20xx年),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9.4%以上,境內還有回族、滿族、蒙古族等。 陜西境內主要河流有黃河、渭河、漢江等。北山山脈、南山山脈(即秦嶺)橫斷陜西,將全省分為三部分。境內最高峰為秦嶺主峰太白山,秦嶺的華山、終南山、驪山、五臺山(南五臺)、翠華山都久負盛名。境內第一大淡水湖為紅堿淖。 當今的陜西猶如鑲嵌在中國內陸腹地的一顆明珠,地處東經105°29′至110°15′、北緯31°42′至39°35′之間,地域南北長、東西窄,南北長約880公里,東西寬約160~490公里。全省縱跨黃河、長江兩大水系,是第二亞歐大陸橋亞洲段的中心和中國西北、西南、華北、華中之間的門戶,周邊與山西、河南、湖北、四川、重慶、甘肅、寧夏、內蒙古8個省、市、區(qū)接壤,是國內鄰接省區(qū)數量最多的省份,具有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區(qū)位之便。總面積20.58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為3762萬人(20xx年),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9.4%以上,境內還有回族、滿族、蒙古族等。
五、 實習路線
咸陽師范學院
自然地理實習報告11
實習人(報告人):
xxx
實習時間:
20xx年6月9號
實習地點:
中山大學珠海校區(qū)校道及后山
實習目的:
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一睹大自然神奇的風采;更主要的是觀察校道上主要樹木,后山的主要植物;地質地貌,了解其形成過程。學會用自然地理學理論知識解釋地質變遷過程和現象。使課堂上的專業(yè)知識和實踐相結合。
20xx年6月9日,星期六,天氣大雨轉晴。我們跟隨陶老師和胡老師從榕園廣場出發(fā)進行實習。
一、認種
首先是胡老師給我們講解路口的鐵樹,鐵樹的莖干都很粗壯,植株高度可以達到8米,而在我們學校的只有2至3米高吧。花期在7~8月。雌雄異株,雄花在葉片的內側,雌花則在莖的頂部,胡老師給我們講解的鐵樹是雄株,所以我們也并沒有看到雌花。接著就講到了校園最為壯觀的校道上的小葉榕,樹性強健,綠蔭蔽天,幾乎從樹冠拖下來的長長的胡須是它的氣生根。轉了個彎,老師說把我們領到了一棵小樹旁說是芒果樹,我們很驚奇,果然抬頭一看看到了好多只青色的長勢甚好的芒果。于是有人說可以吃嗎,胡老立即敏感得說:“我們在野外,無論野外的食物看上去有多誘人都是不吃的。”我們永遠都不知道野外的這個東西是不是我們平時吃的那個。老師還提到了傳說中的斷腸草,一片葉子就可以殺死一頭牛。“所以你們想想,你們跟牛比誰強壯呢?”老師還特別舉了一個例子,08年的廣東市民請北方來的客人喝粥,去野外采取新鮮食材,結果采了斷腸草,一家人連帶朋友都死了。提醒著我們在野外就不可以就地取材,不要對于自己的認種能力太過自信,大自然很大充滿未知。
老師又到了一棵樹下,摘了一片葉子,葉子流出了白色乳汁,“桑科榕屬都有這個特點。”聽到這里,我們也大概知道了這棵也是榕樹了。根據它的葉子比小葉榕大,所以就叫做大葉榕了。但是它的根比小葉榕要發(fā)達,氣生根卻不比小葉榕。另外,大葉榕是落葉喬木,這一點也不同于常綠樹種小葉榕。在后來老師又講了高山榕,高山榕,,常綠大喬木,樹高可達15米。春天,大的葉芽出現在枝梢,隨后淺綠色的葉綻開,而此時不顯眼的花苞片跌落滿地。掛果如小小西紅柿般大,由青綠變黃,成熟后變?yōu)榧t色的漿果,可食。特點是:生性強健,樹姿豐滿,能抵強風,移栽容易,適于作行道樹、園景樹和庭蔭樹。
紫荊,樹干挺直叢生,早春季節(jié)先于葉開花,花形似蝶,盛開時花朵繁多,成團簇狀,緊貼枝干,滿樹都是花,不僅枝條上能著花,而且老干上也能開花,給人以繁花似錦的感覺;現在到了夏秋季節(jié)則綠葉婆娑,滿目蒼翠。香港特別行政區(qū)區(qū)花洋紫荊,亦名紫荊花,但與我們在校園里看到的是極不相同的。
羊蹄甲,為豆科喬木或直立灌木植物,高7—10米;樹皮厚,近光滑,灰色至暗褐色。羊蹄甲與香港市花紅花羊蹄甲很相近,容易混淆,屬豆科,該種花淡紅色,花后結莢與后者花紫紅,花后不結莢相區(qū)別。該種是很好的園林綠化樹種,常作行道樹植路邊。
接下來老師介紹了3種千屈菜科的植物。
木棉,屬木棉科,落葉大喬木,原產印度。高10—20公尺。樹干基部密生瘤刺,枝輪生,葉互生。每年2—3月份先開花,后長葉。樹形高大,雄壯魁梧,枝干舒展,花紅如血,碩大如杯,盛開時葉片幾乎落盡,遠觀好似一團團在枝頭盡情燃燒、歡快跳躍的火苗,極有氣勢。因此,歷來被人們視為英雄的象征。
紫薇,別名入驚兒樹、百日紅、滿堂紅、癢癢樹。為千屈菜科紫薇屬雙子葉植物。產于亞洲南部及澳洲北部。中國華東、華中、華南及西南均有分布,各地普遍栽培。紫薇樹姿優(yōu)美,樹干光滑潔凈,花色艷麗;開花時正當夏秋少花季節(jié),花期極長,由6月可開至9月,故有“百日紅”之稱,又有“盛夏綠遮眼,此花紅滿堂”的贊語,是觀花、觀干、觀根的盆景良材。紫薇也是山西晉城市市花。
細葉雪茄是常綠小灌木,株高尺,全株平滑而略生皮孔、葉線形或披針形小而多,先端漸尖而基部鈍圓,葉柄短或無、花小而數量多,腋生,色粉紅或紫紅、蒴果長橢圓形似雪茄、花期全年、
串錢柳是一種非常耐寒且極具吸引力的灌木,樹皮呈灰色,花序穗狀,樹枝和花序柔軟下垂,花期四月,木質蒴果。串錢柳是非常優(yōu)美的觀賞花木,干形曲折蒼老,小枝密集成叢。葉似柳而終年不凋,花艷麗而形狀奇特,花序著生在樹梢,只看雄蕊而不見花朵。雄蕊,數量很多,花絲很長,顏色鮮艷,排列稠密,整個花序猶如一把瓶刷子,挺立于灌叢之中,隨風搖拽,妖艷奪目,風韻獨特,姣美殊常。串錢柳這名字得名于它獨特的果實。木質蒴果結成時在枝條上緊貼其上,略圓且數量繁多,好像把中國古時的銅錢串在一起的感覺,加上柔軟的枝條如揚柳一般。
之后老師又講了4種桃金娘科的植物。
桃金娘夏日花開,燦若紅霞,絢麗多彩;花期特長,4月~9月,邊開花邊結果。成熟果為紫黑色漿果,可食,也可釀酒,是鳥類的天然食源。用于園林綠化、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山坡復綠、水土保持的常綠灌木。桃金娘的果實,又名桃娘、棯子、山棯、仲尼。果可食用,全株供藥用,有活血通絡,收斂止瀉,補虛止血的功效。
紅千層桃金娘科,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株高3~5米,原產澳大利亞,陽性樹種。紅千層葉如披針,似羅漢松葉而終年不凋,四季常青,嫩枝和葉片披白色柔毛,花稠密,聚生于頂端,花期3~7月份,花形極為奇特呈穗狀,可作奇麗的插花。該樹種耐烈日酷暑,不很耐寒、不耐蔭,生長速度快,春栽苗當年可長達1~1、5米,耐旱、耐澇、耐瘠薄、耐修剪,可根據綠化需要,修剪成各種圖形,盆栽缸栽可隨意修剪成理想的株高和形狀,成為高貴盆景,有人見人愛的奇樹奇花之稱。
白千層又叫玉樹,原產澳大利亞的澳洲起源中心植物。別名:脫皮樹、千層皮、玉樹、白千層、玉蝴蝶,藥材部位:為桃金娘科植物白干層的樹皮。
桉樹是桃金娘科桉屬植物的統(tǒng)稱,可能起源于白堊紀末。在已知的七百多種桉樹中,原產地絕大多數在澳洲大陸,少部分生長于鄰近的新幾內亞島、印度尼西亞,以及菲律賓群島。19世紀引種至世界各地,目前有96個國家或地區(qū)有栽培。桉樹,常綠植物,一年內有周期性的老葉脫落現象,大多品種是高大喬木,少數是小喬木,呈灌木狀的很少。樹冠形狀有尖塔形、多枝形和垂枝形等。單葉,全緣,革質,有時被有一層薄蠟質。葉子可分為幼態(tài)葉、中間葉和成熟葉三類,多數品種的葉子對生,較小,心臟形或闊披針形。
光莢含羞草是落葉灌木,高3—6米;小枝無刺,密被黃色茸毛。二回羽狀復葉,羽片6—7對,長2—6厘米,葉軸無刺,被短柔毛,小葉12—16對,線形,長5—7毫米,寬1—1.5毫米,革質,先端具小尖頭,除邊緣疏具緣毛外,余無毛,中脈略偏上緣。頭狀花序球形;花白色;花萼杯狀,極小;花瓣長圓形,長約2毫米,僅基部連合;雄蕊8枚,花絲長4—5毫米。莢果帶狀,勁直,長3、5—4、5厘米,寬約6毫米,無刺毛,褐色,通常有5—7個莢節(jié),成熟時莢節(jié)脫落而殘留莢緣。
臺灣相思樹別名相思樹、相思子,含羞草科金合歡屬。為常綠喬木,高達15米,胸徑在40—60厘米,樹干灰色有橫紋,枝灰色無剌,葉退化,葉柄呈葉狀,披針形,頭狀花序葉腋生,花期5月份。花后結扁平莢果。原產臺灣省,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皆有栽培。喜光,根深材韌,抗風力強。根系發(fā)達,具根瘤,能固定大氣中的游離氮。萌芽力強,生長較快。對土壤要求不嚴,耐干旱瘠薄,病蟲害少。是荒山造林的先鋒樹種,又是防護林、水土保持林、薪炭林、四旁綠化的主要樹種,當前也用于石場復綠、山坡綠化、生態(tài)綠化等,直接用種子撒播。
老師緊接著講了互生、輪生、復葉、單葉。楊樹、桃樹等的葉子所排列的序列是相鄰的兩個葉子長在相對兩側,而每個莖節(jié)上只長一個葉子,這種葉序稱互生輪生葉序是每節(jié)上生3葉或3葉以上,作輻射排列,如夾竹桃、百合、梓等。此外,尚有枝的節(jié)間短縮密接,葉在短枝上成簇生出,稱為簇生葉序,如銀杏、枸杞、落葉松等。葉片是一個單個的稱單葉。單葉如具葉柄,則在葉柄上只著生一片葉片,葉柄的另一端著生在枝條上,葉柄與葉片間不具關節(jié)。它是植物中最普遍的一種葉型。形狀很多,如針形的、條形的、披針形的、倒卵形的。如楊、柳、桃、竹、甘薯、桑、棉、油菜、蓖麻的葉。復葉是由多數小葉組成,如與同等大小的單葉來比較,雖然葉片的總面積減少了,但遭受風、雨、水所加到葉片上的壓力或阻力卻少得多,這是對環(huán)境的一種適應。根據小葉在葉軸上排列方式和數目的不同,可分為掌狀復葉、三出復葉、羽狀復葉。若干小葉集生在共同的葉柄末端,排列成掌狀,稱為掌狀復葉,如七葉樹。3枚小葉集生于共同的葉柄末端,稱為三出復葉,如苜蓿。小葉排列在葉柄延長所成的葉軸的兩側,呈羽狀,稱為羽狀復葉。
沿著窄而彎的小路,我們一路在后山爬著。聽老師介紹后山的優(yōu)勢種。
根據胡老師介紹,后山喬木層的優(yōu)勢種是馬尾松。馬尾松是常綠喬木,高達45M,胸徑1M,樹冠在壯年期呈狹圓錐形,老年期內則開張如傘狀;干皮紅褐色,呈不規(guī)則裂片;一年生小枝淡黃褐色,輪生;冬芽圓柱形,端褐色葉2針1束,亦有3針1束,馬尾松針葉又分長短,長的達30厘米,叫長葉馬尾松;短的僅10厘米以內,叫短葉馬尾松。質軟,葉緣有細鋸齒;樹脂脂道4—8,邊生。球果長卵形,長4—7CM,徑2、5—4CM,有短柄,成熟時栗褐色脫落而不,脫落而不突存樹上,種鱗的鱗背扁平,橫不很顯著,鱗臍不突起,無剌。種長4—5MM,翅長1.5CM。子葉5—8。花期4月;果次年10—12月成熟。
后山的灌木層優(yōu)勢種是桃金娘,前面已經提到過。另一個優(yōu)勢種是桃金娘科的崗松:高30—150厘米。葉對生,條形或條狀錐形,長5—8毫米,寬0.4—0.6毫米。花單生于葉腋,兩性,黃白色,基部有2枚小苞片;萼筒鐘形,5裂,宿存;花瓣5;雄蕊10;子房下位,3室,每室有2胚珠。蒴果小,上部裂;種子有角。
后山的草木層的優(yōu)勢種是芒萁,其根狀莖細長橫走,葉片疏生,葉軸一至二回或多回分叉,各回分叉的腋間有一個密被絨毛的.休眠芽,并有一對葉狀苞片。在第1回分叉處基部兩側有一對羽狀深裂的闊披針形羽片;末回羽片披針形,蓖齒狀羽裂幾達羽軸。葉片下面多少呈灰白色或灰藍色,幼時沿羽軸及葉脈有黃色絨毛。孢子囊群小,生于每組側脈的上側小脈的中部,有孢子囊5~7枚。芒萁屬植物生于強酸性的紅壤丘陵或馬尾松林下,常大片生長,有保持水土之效。生長力強,中國南方農村常割取當燃料,葉柄可編織用品。全草入藥,有清熱利尿,祛瘀止血之效。和本種相近的還有鐵芒萁和大芒萁。
胡老師還介紹了兩種“特別的”植物。豬籠草和錦地羅。
豬籠草是豬籠草屬全體物種的總稱。其屬于熱帶食蟲植物,原產地主要為舊大陸熱帶地區(qū)。豬籠草擁有一個獨特的吸取營養(yǎng)的器官——捕蟲籠,捕蟲籠呈圓筒形,下半部稍膨大,籠口上具有蓋子。因為形狀像豬籠,故稱豬籠草。在中國海南,其又被稱作雷公壺,意指它像酒壺。豬籠草因原生地土壤貧瘠,而通過捕捉昆蟲等小動物來補充營養(yǎng),所以其為食蟲植物中的一員。
綿地羅為茅膏菜科植物錦地羅的去花莖的全草。是一種食蟲植物,它常常生長在草地上或者潮濕的巖面,沙土上。錦地羅的葉呈蓮座狀平鋪地面,寬匙狀的葉,邊緣長滿腺毛,待昆蟲落入,腺毛將蟲體包圍,帶粘性的腺體將昆蟲粘住,分泌的液體可分解蟲體蛋白質等營養(yǎng)物質,然后由葉面吸收。雙子葉植物綱五椏果亞綱的一科。
以下主要報告地理知識部分。
二、風化殼
在山腳下,陶老師給我們講了風化殼。風化殼是地球表面巖石圈被風化后形成的殘積層。是巖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產物。其由風化強度可分為強度風化殼、中度風化殼、微度風化殼。表面有灰色,紅色物質是因為含有礦物離子。呈現紅色是因為含有三價鐵離子較多,呈現灰白色則是含有鋁礦物。各種色塊分布不均勻是因為地下水以垂直向下運動為主。我們在山腳下見到的是氧化還原反應交錯發(fā)生,在癢化環(huán)境下形成鐵離子的聚集,是由硅酸鹽發(fā)生而成的風化殼。在風化過程中,礦物離子會流失,從而使其營養(yǎng)降低。在形成硅酸鹽礦物的同時還會形成一些次生礦物,在后山形成的主要次生礦物是高嶺石。
沒有風化的原巖。肉紅色是長石,白色的是石英,黑色的是云母。表層有機質聚集就會顯現黑色。巖石在風化過程中,礦物質會丟失。鉀鈉等離子流失后,就會使土壤形成酸性,在垂直結構上。從上至下由于離子流失的逐漸降低,故酸性程度逐漸降低,在最下面就逐漸接近中性。
三、地質構造
在半山腰上,水庫下游石坡處,陶老師這樣講解:在山坡上,灌木與群落發(fā)生了變化,被崗松取代。山體巖石組成主要花崗巖,肉紅色的主要是長石。此處花崗巖為侵入巖,巖漿未噴出來。玄武巖都是噴出巖。其上的蓋層經剝蝕作用從而顯露出來。侵入巖有巖墻、巖基、巖柱等形式,此處的侵入巖主要是巖基與巖柱中間的一種侵入巖的形式,規(guī)模較大。
水庫下的巖石坡處構造為斷裂構造,這個谷是斷裂構造形成的,巖漿活動是中生代燕山運動活動的,約七千萬年以前,巖漿侵入地殼就形成了花崗巖,此處屬燕山二朝,廣東燕山運動共分為五期。侵入后冷凝結晶形成巖石,在地殼抬深的過程中形成斷層。
巖石被抬深形成斷層,產生斷裂活動,形成了水庫處的河溝,此河溝為北東方向,北偏東83度。此斷層在大地構造上屬于西江斷裂與紫荊斷裂之間的一個地帶,使此處溝的橫斷面形成V字型。
四、水
再來說一下這里的小水溝,全年有水,山區(qū)小河流在山谷橫斷是V型,由于是山間小溝,但是常年有水,故叫“河溝”。由于山坡較陡峭。匯流速度快。少雨季節(jié),水從地下水補充而來。而這里的花崗巖構造,巖石緊密,這里地下水出來的是裂隙水,是斷裂構造形成的裂隙出來。地下水儲存形式有裂隙地下水,孔隙地下水,巖溶地下水。
五、地表徑流
地表徑流量的計算方法:有A、B、C三個水桶,B桶接地表水,C桶接50CM處地下水,B桶有10個出水口,其中兩個與A桶相連,則地表徑流量的大小為B桶內的水量+A桶內的水量×5、
實習感悟
這次實習讓我深刻的理解到了實踐的重要性,書本上的知識固然重要,但是僅僅有理論是遠遠不夠的,理論脫離了實際就沒有價值了。比如說這次實習讓我們了解了后山的地貌和地下水。而且通過實習可以使學到的知識印象深刻。
是我第一次做像這樣的野外實習,因此實習過程中難免會走很多彎路,這也是我們積攢經驗的絕好機會,我們大家都認真積極的對待,畢竟這可能是大學四年中這是僅有的一次機會。
這次實習不僅讓我收獲了專業(yè)知識,也讓我們都收獲了珍貴的友誼。
但是在其中也發(fā)現很多不足,比如說山腳下講風化殼時候,很多知識平時記憶不牢,這也是學自然地理要注意的部分,該記的東西還是要每天都帶著記的。
最后,感謝老師給我們這次實習的機會以及對我們的細心指導和幫助。相信我們都將會積極總結這次寶貴知識與經驗。
自然地理實習報告12
一、前言
20xx年春季學期我們已經在課堂上學習了綜合自然地理課程,對自然地理的綜合研究在理論上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自然地理學實習報告。此次實習,我們通過路線考察的方式,從森林公園到龍王洞實地觀察了張家界的自然結構,并對張家界的自然環(huán)境有了切實的體驗。此外,在考察過程中我們還初步掌握了自然地理野外實習的方法,為將來繼續(xù)深入開展地理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礎。本文著重記錄此次實習的實習內容。
二、張家界的自然地理概況
張家界市(原名大庸),位于湖南西北部,距省會長沙398公里(以市政府所在地永定區(qū)計算)。張家界距長沙全程高速320公里;它的地理位置坐標是:北緯28°52′至29°48′,東經109°40′至111°20′。東與常德市的石門縣與桃源縣交界,南與沅陵縣毗連,西與永順縣、龍山縣接壤,北與湖北省的鶴峰縣與宣恩縣為鄰,總面積95616平方公里,東西最長167公里,南北最寬96公里。
張家界市地貌構造復雜,主要有山地、巖溶、丘陵、崗地和平原等,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76%,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石英砂巖峰林地貌,為世界罕見。城市地勢西北高,沿澧水向東南傾斜。武陵山脈自貴州云霧山分支,入張家界市后又分成三支山系貫穿城市全境。張家界市境內山巒重疊,地表起伏很大,最高點海拔1890.4米,最低點海拔75米。
市境地貌以山地為主,地勢西北高,沿澧水傾斜,中部沿澧水兩岸呈北東向緩低,南部山地向沅水遞降。武陵山脈自貴州云霧山分支入張家界市,又分三支。北支由湖北來鳳龍山入市轄桑植縣歷山,桂英山,青龍山;中支沿澧水之北有天星山,紅溪山,朝天山,青巖山,茅花界。南支行于澧水,沅水之間,有七星山,崇山,天門山,延入慈利縣的大龍山,天合山。三支均到東到洞庭湖沖積平原而消失。
張家界以其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聞名于世。以中國第一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張家界和天子山、索溪峪兩個自然保護區(qū)組成的武陵源風景區(qū)面積達369平方公里,區(qū)內以世界罕見的石英砂巖峰林峽谷地貌為主體,集桂林之秀、黃山之奇、華山之險、泰山之雄于一體,藏賂、橋、洞、湖、瀑于一身,有“擴大的盆景、縮小的仙山”之美稱。
張家界更是生物資源的寶庫,區(qū)內有木本植物106科320屬850種,脊椎動物146種。其中有國家級保護植物56種,國家級保護動物40種。珍奇樹種有銀杏、珙桐、紅豆杉、櫻花等;名貴藥材有靈芝、天麻、何首烏、杜仲等;珍稀動物有娃娃魚、獨角獸、蘇門羚、華南虎、云豹、獼猴、靈貓等。
張家界市森林資源豐富,全市有林業(yè)用地面積1012畝,占71%。森林覆蓋率達64.61%,名列全省第一。城市實施了“美化、亮化、凈化”工程,人均擁有綠地1、55平方米,是理想的生態(tài)旅游區(qū)、國際度假區(qū)。
張家界的氣候適中,地處北中緯度,屬中亞熱帶山原型季風濕潤氣候。因此,雨量豐沛(歷年平均降水量為1400毫米),陽光充足,無霜期長,嚴寒期短,年平均氣溫16℃左右。夏季最熱月氣溫27℃,冬季最冷月平均氣溫為4、3℃(以1月最冷,極端氣溫在零度左右到4℃)。這樣的氣候,不僅適合動物的'繁衍與植物的生長,更適合觀光旅游。
由于張家界市地處武陵山脈腹地,東臨魚米之鄉(xiāng)八百里洞庭湖,西頻湘、鄂、川、黔四省邊界地區(qū),所以歷史上就是著名的物資集散地,據地方志書記載,早在明代,這里就商賈云集的地方,不僅周邊貿易發(fā)達,同時,還有來自福建、浙江、江蘇、廣東等地的客商到這里經商辦企業(yè)。今天,這里的公路,鐵路四通八達,民航也已開通。可以肯定,一個朝氣蓬勃,現代化的旅游新城正以她的嶄新面貌崛起在世人面前!
自然地理實習報告13
姓名:李夢
學號:101441017
院系:化學與生命科學學院
資源環(huán)境系
專業(yè):10級地理科學
目錄:
一 實習時間
二 實習地點
三 實習目的
四 實習儀器
五 實習內容
(一)實習區(qū)概況
(二)地質羅盤的使用
(三)3種山崩地貌的形成原因
(四)山地土壤的特點及形成原因
(五)山地水文特征及堰塞湖的形成機制 六 實習總結
一 實習時間
20xx年XX月XX號
二 實習地點
翠華山
三 實習目的
1、復習地質羅盤的使用,利用地質羅盤測量巖層的產狀和確定目標物的方位角;
2、觀察山崩地貌,解釋各種山崩地貌的形成原因;
3、認識山地土壤的特點,分析山區(qū)土壤的形成原因;
4、了解山地水文特征,掌握堰塞湖的形成機制。
四 實習儀器
地質羅盤、手持GPS、數碼相機
五 實習內容
(一)實習區(qū)概況
翠華山位于西安市以南23公里處的秦嶺北脈(長安區(qū)太乙宮鎮(zhèn)),秀美的湖光山色和其國內罕見的山崩地貌使翠華山以“終南獨秀”和“中國地質地貌博物館”著稱。翠華山旅游景區(qū)由碧山湖景區(qū),天池景區(qū)和山崩石海景區(qū)三部分組成。翠華山高峰環(huán)列,峭壁聳立,險不可攀,中有一天然水池,稱“天池”,又稱“太乙池”或“龍移湫”,池水面積約5萬平方米。 這塊終南山的游覽勝地上,漢唐兩代曾建過太乙宮和翠微宮,是歷代帝王祭祀神仙和游樂避暑之所。翠華
山山清水秀,景色如畫,最引人入勝的是峰頂的湫池。湫池群山環(huán)峙,碧波蕩漾,清明如鏡,纖塵不染。池南的太乙殿,是舊時遇旱祈雨之所。更有呂公洞、黃龍洞,池北的冰洞、風洞、八仙洞等頗有盛名。冰洞在盛夏仍堅冰垂凌,風洞則四季寒風颼颼砭人肌骨。冰洞東南有飛流直下的瀑布,形容壯觀。湫池周圍古代曾建許多廟宇,諸如老君庵、圣母行宮等。位于池西的風洞,為山崩遺跡,由巨大花崗巖相抵而成,進入洞中,涼風襲人,頓覺涼爽。冰洞由巨石相依而成,雖夏亦有堅冰,四季陰冷刺骨,寒氣逼人。池東南有龍涎窩,東北有老君庵、金花洞、玉案峰等名勝。
(二)地質羅盤的使用
(1)羅盤儀的構造:羅盤儀的種類很多,但其構造大同小異,都是由磁針、度盤和照準設備等主要配件組成。地質工作中常用的.八角羅盤(下圖),磁針用人造磁鐵制成,其中心裝有鑲著瑪瑙的凹圓形軸窩,以便支于度盤中心的鋼頂針上,并可靈敏地自由轉動。當磁針擺動靜止時,其北端即指向磁北方向;在停止使用時應利用制動器把磁針托起,使之固定,在使用羅盤時,由于受磁傾角的影響,磁針并不水平,而是磁針北端向下傾斜,這是由于我國位于北半球的緣故。愈靠近兩極,磁針下傾就愈大。磁針的下傾對實際操作很不方便,所以,在北半球的國家都在羅盤儀的磁針南端繞以銅絲,以使磁針受力平衡,位于水平狀態(tài)。
羅盤的刻度盤是銅或鋁制的圓盤,一般最小分劃值為1°,按0°~360°逆時針方向刻劃,以便于直接讀取磁方位角。此外,在度盤上
還附有改正螺絲。若轉動它,刻度盤就隨之而轉動,可以起到改正度盤讀數的作用(用于校正磁偏角直接顯示真北方向)。
照準設備為裝在0°~180°方向上的一對折疊式覘板,與裝在盒蓋上的反光鏡配合使用。底盤上還裝有圓水準器、管水準器和傾斜指示器。圓水準器供保持度盤水平之用。羅盤盒的底面裝有操縱測斜指示器的手把,轉動手把可使管水準器與測斜指示器同時轉動,供測傾斜角時使用。羅盤的矯正由于地磁南北兩極與地理南北極不完全重合,因此地球上任一點的的磁北方向與該點的地理北方存在一定得夾
角 。在使用前要根據當地的磁偏角大小校正羅盤:旋轉羅盤的水平刻度向左或向右移動(磁偏角東偏則向右,西偏則向左),使羅盤底盤南北刻度線育水平刻度盤0°~180°連線間夾角等于磁偏角。經校正后測量使得讀數就為真方位角
(2)巖石產狀的測量:斜面的產狀要素測量(傾斜的巖層、斷層):包括斜面的傾向和傾角、走向、傾向
1巖層走向的測量 ○
巖層走向是指巖層層面與水平線交線的方向。測量時將羅盤長邊層面緊貼,然后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的水泡居中,讀出指針所指刻度即為巖層之走向。走向是代表一條直線的方向,它向兩端延伸,指南針或指北針的讀數都可以用來表示巖層的走向。
2巖層傾向的測定 ○
傾向是指巖層向下最大傾斜方向線與水平面上的投影恒與巖層
自然地理實習報告14
一、實習目的
了解地下溶洞的形成過程
2.了解石菊花、石筍、石鐘乳、石柱、石幔簾和邊石壩的形成條件和機制
3.溶洞形成相關地質現象的觀察和分析
二、實習內容
瑞晶洞位于浙江臨安市昌化地區(qū)的石瑞鄉(xiāng)蒲村。東距杭州130公里,南鄰千島湖125公里西離黃山166公里,北連天目山國家自然保護區(qū)51公里。該洞洞體呈垂直狀,異常高大。第一洞廳垂直高度達82米,堪稱國內第一,洞內巖溶景觀密度大、品種齊全,尤其是洞內有著大量的“石花”,大大小小的石花布滿洞頂,使瑞晶洞成了世上罕見的地下花園。
2.地下溶洞的形成過程
地下溶洞的形成是石灰?guī)r地區(qū)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guī)r里不溶性的碳酸鈣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轉化為微溶性的碳酸氫鈣。由于石灰?guī)r層各部分含石灰質的量多少不同,被侵蝕的程度不同,就逐漸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態(tài)、陡峭秀麗的山峰和奇異景觀的溶洞。溶有碳酸氫鈣的水,當從溶洞頂滴到洞底時,由于水分蒸發(fā)或壓強減少,以及溫度的變化都會使二氧化碳溶解度減小而析出碳酸鈣的沉淀。這些沉淀經過千百萬年的積聚,漸漸形成了鐘乳石、實習報告石筍等。如果溶有碳酸氫鈣的水從溶洞頂上滴落,隨著水分和二氧化碳的`揮發(fā),則析出的碳酸鈣就會積聚成鐘乳石、石幔、石花。洞頂的鐘乳石與地面的石筍連接起來了,就會形成奇特的石柱。
3.石菊花、石筍、石鐘乳、石柱、石幔簾和邊石壩的形成條件和機制
(1)石菊花
石菊花是石灰?guī)r溶洞的特有品種,在洞內有著大量的石菊花。大大小小的石菊花布滿洞頂,形態(tài)各異。石花的化學成分為碳酸鈣,由針狀、細柱狀晶體組成,其多直接長在石灰?guī)r石上。石化是包氣帶毛細滲水的產物,即含碳酸鈣的地下水通過巖石縫隙緩慢從巖石中滲出,碳酸鈣中氧氣不斷溢出,形成結晶。
(2)石筍、石鐘乳、石柱
洞中長著高大的石筍和石鐘乳。石筍是直立在洞里的尖錐體。當飽含著碳酸鈣的水通過洞頂的裂隙滴至洞底,由于在洞穴內有時溫度較高,水分蒸發(fā),水中二氧化碳溶解量減少,鈣質析出,沉積在洞底,日積月累自下向上生長的就形成了石筍,自上而下生長的則形成了石鐘乳。
洞中還能看到幾根石柱,貫通底部和頂部。這是由于石筍和石鐘乳不斷生長,最后連在一起形成了這種柱狀物。
在校實習是英語幼師專業(yè)在大學學習階段中重要的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通過在校實習,使學生在所學的各類課程的基礎上,了解該專業(yè)在建設工程中的地位、作用和社會需求;為畢業(yè)設計收集和準備相關的信息和資料;對本專業(yè)建立相應的感性認識;為畢業(yè)后...
xx年x月x日至x月x日,我在中共開平市委黨校進行了十多天的實習。這一次的工作和學習經驗真的讓我獲益匪淺,無論是工作能力,人際關系處理的能力,還是修養(yǎng)知識的積累程度,我都感到有所提高,就像經歷了一次成人的社會課程,良莠不齊盡...
通過這次實習我更加了解并熟悉了b2b及b2c的流程,收獲很多.下面先闡述一下我對b2b的認識:b2b電子商務是指企業(yè)與企業(yè)之間,通過internet或專用網方式進行的商務活動。
實習的幾個月過得很快,這個期間,學會并懂得了很多,不僅僅是實驗操作技能的提高,理論知識得到堅實的鞏固,更知道如何做一名科研人員,如何去思考問題,實驗中遇到哪些問題,應該如何解決。
社會實踐單位:東海岸教育咨詢機構實踐日期:xx年7月8日xx年8月31日一、實踐目的作為一名即將畢業(yè)的英語師范生,帶著對教師職業(yè)的崇敬和投身其中的熱情,我首先開始從事家教的職務。
今年暑假我參加了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雖然20天的時間活動讓我覺得很累很辛苦,但我從中鍛煉了自己,并且學到了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也通過20天的實踐,使我對醫(yī)生這個職業(yè)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實習時間:20xx年xx月—xx月單位名稱:xx公司實習單位介紹:xx有限公司成立于xx年,有著50多年的服裝制造經驗.是擁有上千人的大型國有企業(yè).是廣州市有關部門批準組建的以國有股為主體,吸納社會法人和自然人入股的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
我們作為水利水電工程專業(yè)的學習者,在不久的將來將肩負起祖國的歷史重任,為祖國的水利事業(yè)創(chuàng)作佳績。我們水利工作者的任務是防止水患,減少和降低洪澇災害對人民生命財產的吞食,和對國民經濟損失的加劇。
自然地理實習報告15
一、實習基本情況
實習地點:四川省內江市城區(qū)沱江沿岸及三元塔。
實習時間:20xx年12月6日。
實習目的:自然地理實地學習,認識內江的水文、地貌、土壤植被等同時了解內江地區(qū)的人文。試著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以便今后將在工作中能夠將學校里學到的理論只是運用到實際中去。
二、實習過程與內容
該次自然短途實習由三位老師帶隊,早上參與實習人員到齊后,我們就進行了從師范學院西區(qū)學校大門開始的沿沱江至三元塔的短途實習之旅,在校門口謝老師就開始介紹學校門口的園藝植物了,后來實習隊伍穿過校門口的馬路,沿著沱江一路認識學習著沱江邊的園藝植物,筆者記憶猶新的就是胡老師和謝老師介紹的花葉姜,這是一種與我們平時所吃的生姜、洋姜同一個科的植物,沒想到姜類植物居然也會有這么好看的。后來我們到了三橋的橋下面,在這里胡曉東老師講解了一部分沱江相關的水文知識,然后我們逆行過了三橋,又沿著沱江的另一邊走到了我國西南地區(qū)最大的廣場大洲廣場,在這里胡老師給我們講解了內江的歷史沿革,并且欣賞了廣場的園藝植物,接著我們大伙兒在大洲廣場解散了,各自組隊去吃了午餐后,乘車到了三元井,然后在三元井與三元塔的岔路口集合后,我們就一起往三元塔上走,在山腳處胡老師給我們講解了內江的水文、地貌、土壤、地質等內容,然后我們就繼續(xù)向山上走去,一路上老師們繼續(xù)給我們講解植物,到了山頂后,塔在維修,我們只能通過老師介紹與在外面參觀塔身來了解三元塔。最后我們合影,大家各自乘車回了學校。
三、實習總結
經過該次自然短途實習,我知曉了內江地區(qū)的水文、地貌、土壤、植被、地質等各方面的特征。內江位于川中丘陵區(qū),其中東南、西南、西北三面低山環(huán)繞山體海拔高度不大一般為500900米,相對高差150350米,有倆母山、白云山等山峰,中東部為丘陵,海拔高度多為350450米,相對高差3080米,河谷平壩主要分布在沱江沿岸,由河流侵蝕堆積而成。內江地區(qū)的土壤為紫色土。內江市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多種林木生長。樹種資源有60多個科,110多個屬,190多個種。內江由于海拔高度懸殊不大,地形多為丘陵、低山,森林植被種類、群落組成以及群落動態(tài)特征,隨土壤理化性質差異呈較明顯的地帶變化,并在相應范圍內,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其森林植被主要有針葉林、闊葉林、竹林、灌木林等。礦產資源豐富。能源礦產主要有煤、天然氣、油頁巖;非金屬與建材礦產有石灰石、石砂巖、頁巖、耐火粘土、鋁土礦、大理石、河沙、礫石與陶瓷粘土等;金屬礦產與稀散元素有鐵、鉀、金等以及鹽礦、鉀礦和煤層中共生的鋁、鎵、銣及鋰等分散元素;化工礦產有鹽礦和含鉀水云母粘土礦等。
其中對我影響最大的是內江地區(qū)的水文。沱江是內江市轄區(qū)內的主要河流,流經資中、東興區(qū)及市中區(qū),也是內江地區(qū)水能資源的主要來源。沱江內江城區(qū)段被成為甜城湖。沱江又名中江,發(fā)源于四川盆地西北邊緣的茶坪山脈九頂山,出漢旺入成都平原,穿龍泉山入盆地丘陵區(qū),經簡陽、資陽、資中入內江,然后至瀘州入長江,全長629公里,流域面積27900平方公里,其中在內江沱江鄉(xiāng)龍門鎮(zhèn)以上流域面積19329平方公里,市境內(含內江市市中區(qū))于流長71.68公里,水能理論蘊藏量為31800千瓦,占全市的82%。多年平均流量為350.37立地破,流量111.51億立米。
內江城區(qū)段的`沱江尤為曲折,由此,在以前內江地區(qū)用水量還沒有目前那么大的時候時常發(fā)生水患,例如1981年和1998年發(fā)生的特大洪災。在河岸還沒有很好的保護措施時,凹岸的侵蝕作用更是明顯,清朝時就在現在的桐梓壩大橋處修了很多丁字壩以緩解凹岸侵蝕對城區(qū)的影響,在幾年以前都還能看見這種丁字壩,但是目前已經全部拆除,修建護岸堤可以防止河岸侵蝕,而斜面又可以增加河水與護岸堤的接觸面積,減少河水沖刷時的力道,因此護岸堤一般為斜面狀,但是沱江內江段修建護岸堤時為了保證城區(qū)面積使護岸堤是豎直的而非斜坡,為此原內江市相關負責人還被免職;曾為此有人還考慮過對沱江內江段進行裁彎取直,但是由于所需財力人力物力等原因最終沒能實施。城區(qū)河流的相對上游區(qū)最好建設成為高檔住宅區(qū),但是由于內江的原棉紡廠、火車站、以及又火車站衍生出來的搬運站都位于此處,此處的房屋十分陳舊,與不美觀,且對甜城湖的水質影響比較大,沱江內江城區(qū)段的水為五類水,城區(qū)下游為劣五類水,連農業(yè)用水的指標都達不到,為此市上已經爭取到了將內江火車站搬遷到其他方位,將該區(qū)域翻新成高檔的居民住宅區(qū)。目前由于工農用水的增加,天宮堂水電站的修建內江的洪災幾乎已經難能見到了,但是旱情與水資源的缺乏卻尤為突出了,河流流速的減小也使得河流的侵蝕堆積作用也得到緩解。
注:大清流河(安岳縣清流鄉(xiāng)段)沱江有清流河、小青龍河、烏龍河等支流。清流河又是由大清流河和小清流河匯合而成大清流河源于安岳縣新民鄉(xiāng)唐石壩清流鄉(xiāng)、清流鎮(zhèn)等于天林鄉(xiāng)窩子入內江,小清洗河源于大足縣中敖鎮(zhèn)陳家寨,過安岳縣李家、元壩等鄉(xiāng)鎮(zhèn)入內江,大、小清流河在石子鄉(xiāng)松林壩匯合后和清流河,至大河口入沱江。全長121.74公里(境內94公里),流域面積1538.3平方公里(境內52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為19.64立米/秒。小青龍河發(fā)源于安岳文峰鄉(xiāng)文峰寺.經大治、高粱太安,于小河口入沱江,全長56公里,流域面積53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4.618立米/秒。烏龍河源于資中縣五皇鄉(xiāng)藍家壩,全長33.15公里,流域面積104.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79立米秒。這些支流除了清流河稍有規(guī)模外,其他的都很小,如不加以保護是很容易斷流的。
三元塔是挨著三元井的一座用于鎮(zhèn)水的寶塔,在三元塔上可以看到三面環(huán)水。塔位于河流的凹岸,其寓意為寶塔鎮(zhèn)河妖來避免河流凹岸的河水侵蝕,該塔始建于唐代,于明末倒毀,清嘉慶九年重修,在塔倒期間內江地區(qū)未有名人,于是該塔又原先的鎮(zhèn)水寶塔衍生成為文運塔與鎮(zhèn)水結合之塔,該塔無疑地反應了內江的水文,同也時是內江文化的一個標志。
四、實習體會
經過此次自然地理短途實習,我明白了很多在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在實踐中體會了地理科學的意義,淺顯地明白了如何將理論用于實際,要將理論用于實際還必須與當地實際情況結合,同時還體會到了自然對人文的影響與人文反是怎樣作用于自然的。今后我還要更多地在實踐中學習,化理論為實實在在的成果。
【自然地理實習報告】相關文章:
綜合自然地理實習報告06-29
自然地理學實習報告03-31
實習報告01-25
實習的報告03-31
頂崗實習的實習報告01-31
《自然地理環(huán)境整體性》評課稿08-01
在醫(yī)院實習的實習報告范文06-10
網絡的實習報告08-09
藥學實習報告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