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課《螞蟻搬家》評課稿(精選10篇)
作為一名老師,就有可能用到評課稿,通過評課的反饋信息可以調節(jié)教師的教學工作,了解、掌握教學實施的效果,反省成功與失敗原因之所在,激發(fā)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及時修正、調整和改進教學工作。那么評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美術課《螞蟻搬家》評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美術課《螞蟻搬家》評課稿 篇1
這一節(jié)課以螞蟻搬家的故事為題材。教師運用了多種方法,例如猜謎語,講故事等引得學生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高老師在導入環(huán)節(jié)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興趣,講述了大量關于螞蟻的故事,把學生帶入搬家的情境,學生們也都好像在童話故事里學習了本課知識,感到輕松愉悅。
中間的新授環(huán)節(jié)教師通過直觀演示,讓學生對螞蟻的外形特征、結構以及螞蟻的動態(tài)有一個完整的了解。圖片的展示及教師動作的表演增強了學生對螞蟻形象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和表現(xiàn)能力。在作業(yè)創(chuàng)作環(huán)節(jié)中,提出富于思考的問題,讓學生進行各種實踐活動,比如板演、添畫等讓學生得以體驗。集體創(chuàng)作時通過集體創(chuàng)作的表達方式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驗大膽表現(xiàn)螞蟻搬家的場景,在共同創(chuàng)作相互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合作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教師也能從孩子們的成功中感受到團結的力量。同時也體現(xiàn)出了螞蟻的精神是值得學習的。教師評價總結時善于鼓勵學生完成自己的任務學生作畫積極努力,達到預期效果。
美術課《螞蟻搬家》評課稿 篇2
在我校舉辦的課堂教學研究活動中,我聽了一節(jié)由陳老師執(zhí)教的科學課。本節(jié)課的主題是《螞蟻》。聽完整堂課,我覺得耳目一新,受益匪淺。
作為學生的時代的我,在接受科學教育的過程中用得最多的是一本書、一只筆,耳朵聽、筆頭記。可今天的孩子們真正是在體驗、探索中學習科學、發(fā)現(xiàn)科學、探索科學。孩子們在教師的引領下興趣盎然地走進科學。這節(jié)課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法對于我們來說也是很有啟發(fā)性的。
1、課前素材準備:這個階段主要針對教師備課。陳老師課前收集許多螞蟻以及準備供學生觀察螞蟻的瓶子;教師還制作幻燈片,下載有關螞蟻活動的視頻,用生動形象的畫面讓學生深入了解螞蟻的習性,同時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
2、 課堂情景體驗:教師讓學生自己仔細觀察螞蟻的身體結構、觀察螞蟻是如何交流的,然后學生小組交流展示,而不是教師直接給出答案。我們英語教師和學生在上課時也應共同觀看并體驗相關素材,體會在不同情境下語言是如何應用的。
3、 課堂知識歸納:學生根據(jù)自己在體驗階段得到的認識,給出答案,然后教師進行點評、補充說明。學生們經過老師的糾正補充,對所了解的知識印象非常深刻。學生根據(jù)老師的問題,運用體驗和歸納的語言點進行實際運用,教師進行評判和糾正。
在陳老師的“體驗式”教學中,學生是課堂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大膽的表演者,是在教師指導下的自主學習者。在教學中,教師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和創(chuàng)造力,善于從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中搜集信息,讓學生去體驗;教師使每個學生都有參與討論的機會,教師將開放性的討論歸結為有序的解決問題的過程,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美術課《螞蟻搬家》評課稿 篇3
林雄勇老師執(zhí)教的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螞蟻》是一節(jié)觀察課,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用簡單的工具對動物進行比較細致的觀察,本節(jié)課的觀察重點是讓學生動手觀察螞蟻的身體結構,對學生進行珍愛生命教育,認識昆蟲,從而讓學生理解昆蟲的共同特征。林老師的這節(jié)課突出了小學科學課以“探究——體驗”為核心,目的在于使學生養(yǎng)成細致觀察的好習慣。
在林老師的課堂中我感受到林老師準備相當充分,不僅“備”教材,更“備”學生。本節(jié)課的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沒有過于華麗的語言,引導他們思考他們從前觀察過得螞蟻是怎樣的。
螞蟻對于學生來說是既熟悉又陌生的,說它熟悉,是因為學生在很多地方都見過螞蟻,比較了解,有的還甚至觀察過;說它陌生,是因為學生對螞蟻的認識是淺層次的,知識停留在表面現(xiàn)象,并沒有對螞蟻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很難對螞蟻的身體結構描述清楚。教學中,林老師充分關注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較多的運用激勵語言和評價。如:你真棒、你是善于觀察生活的孩子、你知道的真多等等,調動了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帶動了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同時林老師還注重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自己動手用放大鏡觀察螞蟻的身體長什么樣,這對孩子們來說可能是第一次,因此學生都想探個究竟,觀察的非常投入,真?zhèn)探究過程是真實的,學生們能夠自己總結出螞蟻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頭部有一對觸角,胸部有三對足,從而讓學生理解昆蟲的共同特征。主動探究而得出的結論,所以對學生來說是經歷了一個真實、完整的探究過程,學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在拓展延伸這一環(huán)節(jié),老師提出了個開放性的問題:“關于螞蟻,你還想知道哪些知識?”這時學生思維活躍,紛紛發(fā)表自己的想法,這樣激勵學生課下繼續(xù)研究。科學探究不是一節(jié)課所能完成的,這個開放性問題的提出,體現(xiàn)了科學課中以提出問題開始,再以生成問題結束這一教學思想。這樣,就不斷培養(yǎng)了學生長時間觀察、探究的興趣和能力,科學素養(yǎng)也會隨之提高。
總之,聽了林老師的課讓我受益匪淺,我感受到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素質,要從學生角度備好每一節(jié)課,不斷的學習和反思。作為年輕教師的我,要不斷的學習,特別科學學科更要研究學科特點,要以課標和策略為依據(jù),加強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喜歡上科學學科。
美術課《螞蟻搬家》評課稿 篇4
徐老師用自己親切活潑的教學風格深入淺出地為我們呈現(xiàn)了第一課時的教學,讓我們受益良多。
一、關注閱讀對象的讀寫
老師的這節(jié)課唱響了兩個字:一個是“讀”,一個是“寫”。寫不僅僅是是技術層面的,更是文化和審美層面指導寫,比如把字寫端正,中國人要講究端端正正寫字、堂堂正正做人;第二結構要勻稱。
二、關注文本的整體性和核心價值
老師從“夏”和“冬”兩個季節(jié)入手,首先請學生找到哪些段落是寫夏天的,哪些段落是寫冬天的,根據(jù)學生的回家及時板書,并指導學生串詞成文,概括了課文的主要內容。不僅讓學生明白課文寫了什么,更清晰地知道是“怎樣寫”的。這樣做還有一個重要的價值,那就是關注了語文的核心的東西。
三、關注教學細節(jié)
成功的課堂離不開精彩的細節(jié),關注細節(jié)落實好細節(jié),也是徐老師課堂的一大精彩。例如對于“糧食”這個詞的教學并不是簡單地識記字型,而是讓學生談談自己知道的糧食;什么是“自由自在”,“你什么時候自由自在”,并且由“由”字派生出一串相關的字以便于學生積累。
美術課《螞蟻搬家》評課稿 篇5
在聽課之前,我對繪本教學的理解是帶領學生閱讀一本有精美插圖的課外書。現(xiàn)在我才知道,原來繪本中文字與圖畫共同擔當了講故事的重要角色,圖畫不再僅僅起輔助和詮釋文字的作用。它是圖書的生命,甚至有些繪本全是圖畫。“不需要文字,圖畫就能講故事。”,繪本以它獨有的精妙的語言文字和明快引人的畫面,給師生共同的學習帶來了鮮活的生機。繪本可以用點滴時間讀完,但需要用一生來回味與咀嚼。
(一)重視學生想象能力的發(fā)展
教學中教師始終關注學生想象能力的發(fā)展。教師都是引導學生一邊欣賞畫面,一邊猜測內容,一邊核實故事情節(jié)。自始至終都用“想象猜測”這一線索,牢牢吸引孩子興趣點。教師總是在引導學生欣賞畫面的關鍵之處戛然而止,讓學生猜猜后面的故事,學生憑著自己對前文的理解、對事物的認識及生活體驗、想象能力等做出各種猜想推測,也許想像的結果與故事的發(fā)展不謀而合,也許相差懸殊,但結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都經歷了探究思考的過程。
(二)教學內容的問題引領恰到好處。
教學是擔負著育人目標的,往往教學內容中的育人理念是隱藏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善于抓住問題,并恰到好處地拋出問題,讓學生能讀出文本背后的意義。學生在暢所欲言中明白了道理,升華了情感。同時教師通過評價適當引導,將學生散亂的思緒引到繪本的主題思想中來。
(三)把繪本作為語言學習素材。
繪本閱讀過程中的語言學習有多種方式:可以聽老師讀、討論、看圖講述,故事續(xù)編等。教師在為學生范讀的過程中,將自己對繪本內涵的感悟,對繪本文字的品味乃至自己對閱讀的情感,通過聲音、神情傳達給學生,給學生以強烈的情感熏陶、無聲的語言滋養(yǎng)與暢快的閱讀享受。今天的兩位老師在給學生范讀旁白時是繪聲繪色的,很有感染力。另外,教師在教學中讓學生猜想、講述也是訓練語言的有效方式。美麗的畫面配以柔和的音樂,讓學生復述情節(jié)。是一種非常好的訓練語言方式。
(四)方法引導扎實有效
我們都知道繪本中,圖畫與文字同等重要。低年級的孩子愛讀繪本,但往往走馬觀花,一翻而過,沒有細細咀嚼與品味,忽略了繪本中本該關注的細節(jié)部分,浮于表面。這也是造成很多家長不夠重視孩子讀繪本的重要因素。那么方法引導顯得尤為重要。老師都非常重視引導學生觀察圖畫,猜一猜故事情節(jié),讀一讀旁邊文字。滲透讀繪本的方法,讓學生通過這節(jié)繪本課教學,學會讀更多的繪本。
繪本教學中,在時間有空余的情況下,能否讓學生也來嘗試畫一畫、寫一寫以續(xù)編故事,作為課堂學習的反饋與補充?
有人說:“繪本的閱讀是高雅的閱讀。精彩的圖畫、精妙的故事、精巧的設計……就像在富麗的音樂廳欣賞美妙的演奏;繪本的閱讀是高尚的閱讀,就像春天的雨露滲入孩子的心田;繪本的閱讀是高貴的閱讀,與大師對話,盡享童年的精妙,分享和陶醉穿越時空跨越文化直抵心靈的溫暖與感動。”讓我們共同走進繪本,一路分享繪本教學的無窮樂趣。
美術課《螞蟻搬家》評課稿 篇6
有幸聆聽了劉老師的一堂課《螞蟻和蟈蟈》,聽了以后感觸頗多,在此寫下幾點:
一、老師很會調動情緒,使學生很快投入到學習中。劉老師對我們學校的學生來說非常陌生,特別是她的教學方法,可是初次見面劉老師在整堂課中卻表現(xiàn)出和學生就像是的老朋友,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上完了整堂課,就連旁聽的老師也非常投入,原因就是劉老師引導有方,才使課堂上洋溢著和諧、歡快的氣氛,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
劉老師為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課始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的小動物,以調動學生的情趣。然后引入蟈蟈叫聲,讓學生聽一聽,接著出示螞蟻圖片,提出:“它們碰在一起會有什么故事呢?”設置疑問后,使學生急于知道故事的內容,隨后進入閱讀,整個導入簡潔明快。
這時的學生情緒被調動后,劉老師還不忘讓他們根據(jù)自己的學習經驗,強調初讀課文的要領,這有利于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
劉老師充分抓住學生閱讀的興奮點和制高點,引導學生第二次讀課文,“你愿意和誰交朋友,為什么?”問題設計非常明確,從反饋的情況看,學生的價值取向是一致的,都喜歡螞蟻,理由也很充分。
二、小學低年級教材中的許多課文,都是融藝術性、思想性、趣味性為一體的好文章。我們可挖掘課文中含義深刻、蘊意豐富的地方,讓學生想象說話。如:劉老師在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時問道:“說說螞蟻在夏天干什么?”,然后讓學生一邊做動作,一邊讀課文句子,可是劉老師不是嘎然而止,而是隨即又問道:“螞蟻還會怎么搬糧食?”,讓學生們繼續(xù)練習,自然學生們也情緒高漲。借助這些訓練,既強化了學生對螞蟻勤勞的認識,又練習了說話,還可在課堂上形成一個激發(fā)想象、拓展思維的高潮,活躍了課堂氣氛,一舉多得。隨著閱讀的層層推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也在不斷加深。劉老師積的極引導,使學生發(fā)散思維,既積累了語言文字,又深化對課文的理解。
三、生字教學花費時間不多,但效果不錯。在一堂課上,劉老師在識字的方法多種多樣,如:小老師帶讀、開“小火車”讀,齊讀等,特別是在教學“糧”、“食”這兩個生字時,不讓學生單獨去學生字,而是在比較中識字,在聯(lián)系中區(qū)別,讓學生說出兩個字的異同點,避免了孤立識字。學生在比較中自己發(fā)現(xiàn)了筆畫的變形,無意中掌握了一些漢字規(guī)律。相信這些學生以后也就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一位國外教育家說過:“‘方法’是理智的凱歌,智慧的結晶,具有長久的價值。”因此,劉老師重視學生學習生字“方法”的指導,也是她提高教學效率的前提之一。
四、在學生了解螞蟻夏天勤勞搬運食物后,劉老師讓學生進行角色體驗:說說冬天當西北風呼呼刮起時,螞蟻躺在裝滿糧食的洞里會怎么說,怎么想?通過角色體驗,懂得辛勤勞動會帶來幸福、快樂,接著播放歌曲《勞動最光榮》,讓學生跟唱。可是,學生們基本不會唱,這時的課堂氣氛突然卡住了,隨即老師讓他們以拍手取而代之。我想,劉老師原本是想讓學生在學習文本后借助這首歌讓情感體驗得到進一步深化,但是由于課前沒有注意到學生是否會唱這首歌,使得沒有達成預期效果。當然劉老師也是普通人,她上的課也會有不足,正是這點,也使她的這堂課顯得更加真實,更顯名師的教學實力。
這雖是一堂低年級的閱讀課,但總的來說整堂課還是絲絲緊扣,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扎實。它沒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劉老師充分發(fā)揮引領者的作用,以點撥、引導來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之中,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同時也習得了讀書的方法,培養(yǎng)了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正是新課程理念所積極創(chuàng)導的——“讓我們的學生學會學習”。
美術課《螞蟻搬家》評課稿 篇7
第二次聽安老師的《螞蟻和蟈蟈》以后感觸頗多,在此寫下幾點:
一、本次的教學設計在一開始的導入環(huán)節(jié)加入了復習詞語。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一些重點詞語的印象,而且讓學生串著讀詞語也有效地對課文內容進行了回顧。安老師為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做了形象的螞蟻和蟈蟈的圖片貼到黑板上,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以此來調動學生的情趣。
學生情緒被調動后,安老師還不忘讓他們根據(jù)自己的學習經驗,強調初讀課文的要求,這有利于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
二、在品讀“夏天真熱”和“冬天到了西北風呼呼地刮起來”兩句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到夏天的熱和冬天的寒冷,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加入了夏天和冬天的圖片以及聲音,讓學生有了更為深刻地體會和對比。對比明顯,這樣在指導朗讀時就輕松多了,學生能夠較為準確地理解夏天螞蟻們搬糧食的辛苦,冬天蟈蟈們又冷又餓的悲慘情形。
三、童話故事對低年級兒童而言是融藝術性、思想性、極具趣味性為一體的好文章。我們可挖掘課文中含義深刻、蘊意豐富的地方,讓學生用想象說話。如:安老師在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時問道:“說說夏天這么熱,我們同學們會在夏天干什么?”然后再去對比“螞蟻們在這么熱的夏天又在做什么?”讓學生充分體會螞蟻的辛苦,累,從而再去理解“滿頭大汗”。然后安老師不是嘎然而止,而是隨即又問道:“螞蟻還會怎么搬糧食?”,讓學生們繼續(xù)用有的……有的……練習說話,自然學生們也情緒高漲。借助這些訓練,既強化了學生對螞蟻勤勞的認識,又練習了說話,還可在課堂上形成一個激發(fā)想象、拓展思維的高潮,活躍了課堂氣氛,一舉多得。
四、在學生了解螞蟻夏天勤勞搬運食物后,劉老師讓學生進行角色體驗:說說冬天當西北風呼呼刮起時,螞蟻躺在裝滿糧食的洞里會怎么說,怎么想,怎么做?蟈蟈們會怎么說,怎么做?最后通過角色體驗,總結出懂得辛勤勞動會帶來幸福、快樂,接著播放歌曲《勞動最光榮》,讓學生跟唱。可是,學生們基本不會唱,這是這節(jié)課的失誤之處。我想,安老師原本是想讓學生在學習文本后借助這首歌讓情感體驗得到進一步深化,但是由于課前沒有注意到學生是否會唱這首歌,使得沒有達成預期效果。
這節(jié)閱讀課,安老師充分發(fā)揮引領者的作用,以點撥、引導來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之中,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同時也學得了讀書的方法,培養(yǎng)了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正是新課程理念所積極創(chuàng)導的。
美術課《螞蟻搬家》評課稿 篇8
一年級的孩子,剛剛進入學校不久,對,怎么聽、怎么看、怎么學、怎么動,都是一個未知數(shù),所以老師在設計教學過程中,切實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安排這節(jié)課的設計思路,把教學目標定位準確,把重、難點考慮到位,以及學生會在教學過程中會有什么樣的反應都提前考慮備案。
教學方法適合低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老師通過有效的引導,把唱、聽、表演這幾大環(huán)節(jié)完成好,是本節(jié)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在語言組織生動、活潑,這樣一下子就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老師的身上,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又有序的完成。設計游戲環(huán)節(jié)的時候考慮到了節(jié)奏的難易程度,是分解還是整合,都通過之前的不斷實踐。
“數(shù)板”是這節(jié)課的重點,教師在設計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時候,如何生動的,通過玩節(jié)奏游戲的方式慢慢地把“數(shù)板”這個概念傳遞給一年級的.學生,也是要注意的地方。最后的歌表演環(huán)節(jié),老師把游戲規(guī)則講清除的同時,還能夠駕馭課堂秩序,自己示范的同時還能夠總覽全局,這個環(huán)節(jié)是一個亮點而不是在耗時間。
本節(jié)課歌曲《小螞蟻搬米粒》寓教于樂,形象鮮明,是學習歌表演的好材料、好機會。看、聽、唱、表演都十分形象而有趣,非常適合富有想象的情景表演。引導參與情景表演可以作為串聯(lián)活動的主線,在梯度漸進的音樂活動中,綜合地表演音樂形象,體驗“玩中學”的快樂。
美術課《螞蟻搬家》評課稿 篇9
《螞蟻》是三年級上冊動物單元中的一個教學內容。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能確定觀察主題,并能有順序、有目的、仔細地觀察螞蟻,會積極動腦筋、采用多種辦法進行觀察,了解螞蟻基本的身體構造和生活習性。
2、能用語言、文字、圖畫、表格等多種形式記錄和呈現(xiàn)觀察結果,并愿意與同學進行交流和相互評價。姜老師設計了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哪位同學先來介紹螞蟻呢?然后老師拿出自己準備好的螞蟻圖片貼在黑板上,分開展示在黑板上,可以讓學生清晰的看到螞蟻的三個部分,頭部,胸部,腹部,比較直觀。而從實際的檢驗來看,這一個教學設計,貫穿了整個科學觀察過程,也同時有效的激發(fā)了學生的積極性。我不由得想起,原來,教學就需要點撥啊。思路或許就在一瞬間產生,而影響一堂課的教學,這個地方是這節(jié)課很重要的一個亮點。
3、能積極查找關于螞蟻的相關資料或通過飼養(yǎng)螞蟻來了解更多關于螞蟻的知識。
而姜老師在上這節(jié)課時,首先讓學生介紹自己收集的有關螞蟻的資料,而后老師直接播放有關螞蟻的視頻,讓學生說出螞蟻的身體構造,我覺得這一環(huán)節(jié)應該放在學生觀察自己采集的螞蟻標本之后進行,對于身邊的昆蟲,先讓學生憑感覺說出,然后可采用競賽的方式一一判斷出哪種生物是昆蟲,哪種動物不是昆蟲,并說出理由,而不是由教師自己一一判斷出。
一節(jié)實驗課的成功與否,包括了很多方面:課前的材料準備,教師的合理引導和必要講解,教學設計,學生的已有經驗等,所以更加體會到備課的重要性,不僅要備教材,很重要的還要備好學生,了解學生的已有經驗知識。也就是說,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zhàn)百勝!
一節(jié)課是否有亮點,關鍵是看自身的教學設計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能否引起其探究的興趣;另一方面,就是看執(zhí)教老師能否不斷的挑戰(zhàn)學生思維,讓其自覺不自覺地跟著老師走,不斷的挑戰(zhàn)自我,迎接老師的挑戰(zhàn),從而師生配合,共同完成本課的探究任務。
美術課《螞蟻搬家》評課稿 篇10
本課是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5課《螞蟻》,從課堂教學實踐來看,達到了預定的教學設想,也體現(xiàn)了新課程的基本理念。
一、讓學生做科學學習的主人。
在本節(jié)課的學習中,我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探究材料,采用分組學習的方式,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張揚學生個性。在探究觀察小螞蟻的方法中,學生圍繞解決初次觀察中生成的問題,我為學生提供了寬松的探究空間,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充分地、自主地展開討論和交流。這樣的“研學后教”的
學習方法
是從導師雷曉暉老師那里學來的,它不僅使學生經歷了科學探究的過程,而且也使學生得到了良好的情緒和情感體驗。在學生不斷改進觀察方法的進程中,適時提供“自助餐式”探究器材,為學生提供開放的空間,自主的余地,個性化的選擇,實現(xiàn)了學習方式的多樣化。
二、以科學探究為核心。
科學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方式,又是科學學習的內容。在本節(jié)課中,學生觀察螞蟻,是在探究螞蟻的知識,而想辦法來觀察螞蟻,對觀察目標進行控制,又是在學習探究的方法。
三、以促進學生發(fā)展為根本。
教育的目的就是發(fā)展人的潛力。本節(jié)課為學生提供了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在快樂的觀察活動中,發(fā)展探究技能,保持和發(fā)展對自然界、對生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要我們持之以恒,學生一定會得到最好的發(fā)展!
在教學方法上:因為我對“研學后教”的教學方法掌握不夠,導致課堂上探究性教學不多。而且我在課堂上沒有較好的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有些拓展部分也沒有放手讓學生進行思考,使整個課堂后半部分基本上是我在講,而沒有引導學生來思考,來提問,來進行自主探究學習,沒有達到較佳的學習效果。比如講解觀察螞蟻的方法,我可以通過提問“大家來說一說,你有什么好的觀察方法?”,學生想的辦法不夠多,這時我應該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想出更多的方法,經過點撥,學生就可能想出把螞蟻放在漂浮在水中的泡沫上觀察這種方法,給與學生思考的空間來進行教學的話,學習效果能進一步提高。
在教學語言上:這堂課的課堂環(huán)節(jié)承接不夠,沒有較好的承上啟下,而且后期有思維混亂的現(xiàn)象,需要加強環(huán)節(jié)承接語言的巧妙設計;在與學生反饋的時候不要重復學生的發(fā)言,要做到及時反饋。比如在詢問“你在哪里見過螞蟻?”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自由發(fā)言,不要不斷重復同學們說的地點。
【美術課《螞蟻搬家》評課稿】相關文章:
美術課評課稿07-19
美術課典型評課稿11-20
美術課《彩云衣》評課稿12-29
美術課評課稿(7篇)07-19
美術課評課稿精選7篇07-19
美術課評課稿15篇09-21
美術課評課稿(15篇)09-21
美術課《彩云衣》評課稿10-30
美術課聽課評課發(fā)言稿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