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的乘法口訣》評課稿
今天我上完了《1,2的乘法口訣》,但是上完并不代表結(jié)束。我自己在上這堂課的時候,也感覺到了諸多問題,最明顯的就是,課堂走的很費勁,原本二年級的課堂應該是很活潑的,尤其是我上的這一節(jié)課,口訣教學,但是為什么怎么會變得如此晦澀,學生都失去興趣了呢?來不及思考,師父、和王老師以及于老師就給出了我答案。
首先是我?guī)煾附o的我答案:
第一,在處理一根竿上有2人的時候,過于啰嗦。我自己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很多學生在開始擺的時候,不是去擺2根小棒,而是把人、竿、以及竿上的人的形狀都表示了出來,開始試講的時候我并未在意這種情況,以為是我沒有表達清楚,但是今天真正去講課的時候,學生還是這樣,把他看到的直觀的樣子擺了出來,我當時就慌了,開始費勁地去解釋,學生也是一頭霧水的樣子,其實課后師父告訴我,我完全可以順著學生擺的來,問一句,你表示的人在哪里,他們會指出,上邊的兩個小棒,這樣就引導到我要的東西上來了。學生出現(xiàn)這種情況,我認為這是學生仍處于低學段,還是以直觀表象為主。甚至是教師可以先帶著學生擺一個試試,再讓學生自己去擺,這都比我當時著急地費力解釋要好。
第二,在一根竿上有2人的問題時,說完這是1個2,我就直接問學生應該怎樣列乘法算式,學生答,12=2,這個地方講起來總感覺不是那么流暢,但是好像有沒有什么好的方法去處理,那么到底該如何處理,于老師給了我們思路,可以先說后面的2根竿上的,3根竿上的,處理完之后再回過頭處理1根竿上的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第三,在處理3根竿上有幾人時,
師:好,這是2根竿上的人數(shù),下面,再擺一擺3根竿上一共有多少人呢?
學生擺,巡視之后,讓一名學生到臺上來擺,其他學生認真看。
師:同學們你們跟他擺的一樣嗎?
生:一樣。
師:根據(jù)我們擺的,3根竿上一共有多少人?
生:6人。
師:(教師分別指示3組小花)那一共是幾個2相加?
生:3個2相加。
師:那么3個2相加,該怎么列?
生:2+2+2=6
師:那么用乘法該怎樣列算式呢?
生:32=6
師:口訣是什么?
生:二三得六。
師:真棒,二三得六,所以32=6(若學生答出23=6也是可以的)那現(xiàn)在老師問你,這里的2和3分別表示什么?(若回答不出教師可強調(diào)一根竿上2個人,3根竿上6個人,引導學生說出2表示每個竿上的人數(shù),3表示有3個竿)
生:2表示每個竿上的人數(shù),3表示有3個竿。
當問到3和2分別表示什么的時候,沒有幾個學生能答得出來,我當時很奇怪為什么會這樣,師父點評之后我才知道,我放錯了位置,我應該是說完乘法算式之后就接著問的,因為我問這個問題的目的就在于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一根竿上2人,3根竿上一共多少個人?就是把3個2相加得到的,也就可以列32=6,以后再遇到一根竿有2人,幾根竿就是幾,乘2,顯然我當時自己也不知道到底問這個問題的目的是什么。
第四,在陳述口訣的竅門的時候處理的特別亂,我是想通過乘法算式結(jié)果讓學生看出來,每一個結(jié)果都要比前面一個結(jié)果大2,但是這個程序卻放在了兒歌上,后來自己覺得不對,就又在乘法算式的結(jié)果上又來了一遍,所以處理的特別亂,顯然我對課堂流程目的性掌握不是很清楚。
第五,在處理綠點問題時,引導錯誤導致許多學生列算式就列成了加法。我是告訴學生,一個線上一個2,4根線上的'紅燈籠,就是4個2相加,在引導到4個2相加其實就是42,但是在學生已經(jīng)會的情況下,再去做過多的引導,則會把孩子誤入歧途,反而讓孩子不知所措。
第六,學生動筆算的時候很少。很多時間都是我在說,留給學生自己思考的空間其實很少,那學生沒有思考的余地他就沒有得到應有的鍛煉,得不到真正的進步。那這個課到底是學生在學還是我在往外講,朝學生腦子里灌,就不得而知了。
其次,王老師也提了比較重要的兩點:
第一,在學生活動的時候,教師缺乏應有的指導。整個活動就像走過場一樣,學生來了走了,來了走了,教師和學生沒有交流互動,學生和學生沒有交流互動,讓孩子去說,教師去指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就出來了,學生也比較有興趣。否則就像在我的課堂上一樣,孩子漸漸就失去了興趣,按于老師的話說,孩子失去了配合的欲望,整個課堂只有我在說,本來應該很活潑的課堂,如此就變得十分晦澀,再加上有小棒,有些學生就自己玩起來了。
第二,習題的講解太飄了,一直往前趕,沒有使學生拿筆去練。究其根本原因是我對時間不會掌控,講解習題的時間就剩下10分鐘,當時我就心慌了,不知道改如何處理習題了。就一直帶著往下趕,習題中甚至出現(xiàn)了2次課下的時候自己去解決。
這所有出現(xiàn)的問題,于老師給出了最根本的原因。
作為一個教師,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如何自己去學習,而不是教師代替學生去學習。教師是教學的主導,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但是我這整節(jié)課,抓學生抓得太緊,一點都沒有放給學生。比如說張教導提出的板書太多問題,我自己覺得每一個地方都很重要,都去寫,但是都是我自己去寫,學生并沒有跟著參與。如果我放開了,應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帶領著學生把2根竿、3根竿上處理完就可以了,剩下的就教給學生自己去處理,可以給學生下發(fā)表格,同桌兩人一個人擺,一個人去填寫,期間教師指導,然后學生到臺上展示,留下學生思維的痕跡。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那作為教師其實只是引導方向而已,學生能夠掌控好屬于自己的舞臺。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專注活動教學,給孩子足夠的活動空間。這里于老師講到了吳亞萍教師的三放三收。所謂放,就是把數(shù)學問題放下去,使每個學生都可以進入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所謂收,就是把學生解決問題的不同狀態(tài)和相關信息收上來。一次放和收的過程組成一個完整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自然,較之以往教學中十分細碎的小問題而言,這里的問題是指大問題設計。一般來說,在一節(jié)數(shù)學課中設計三個左右的大問題比較適宜,這樣教師在教學時間分配和教學處理上也顯得比較從容和自如。而每一個大問題解決的教學過程,就是一次放和收的過程,因此也就構(gòu)成了數(shù)學教學過程的三個放與收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簡稱為三放三收。說到教師放下去問題,于老師說到在我的課堂中,讓學生發(fā)現(xiàn)口訣秘密的時候,提了一個問題,老師發(fā)現(xiàn)有些同學們非常聰明,他們沒有重新擺,而是直接在原來擺的上面增加了2個小棒。來你說一說,為什么要這么擺?,提完問題后,沒有學生舉手,我也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里,后來于老師說,這個問題太長,學生抓不到重點,而且你的問題等于已經(jīng)把答案說出來了,學習好的不去回答,因為他們覺得我已經(jīng)把答案說出來了,學習中等的沒有自信不敢去回答,學習差的根本聽不懂問題另外于老師還提到,板書方面,學生已經(jīng)擺完小棒,我在畫圓圈其實已經(jīng)沒有意義,這些圖像只是留于學生視覺表象,下課擦了就沒有了,不會在他的頭腦中留下任何東西。
以上是老師給我的建議,老師給我提的寶貴建議,會激勵我今后不斷反思與補足。
【《12的乘法口訣》評課稿】相關文章:
8的乘法口訣評課稿01-16
乘法口訣求商評課稿(4篇)01-07
乘法口訣求商評課稿4篇01-07
8的乘法口訣評課稿3篇01-16
用7的乘法口訣求商評課稿01-09
用7的乘法口訣求商評課稿3篇01-09
《認識乘法》評課稿01-14
《認識乘法》評課稿(15篇)01-14
《認識乘法》評課稿15篇01-14
口算乘法評課稿(7篇)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