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諫太宗十思疏翻譯原文 推薦度:
- 諫太宗十思疏原文翻譯 推薦度:
- 諫太宗十思疏原文翻譯及賞析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諫太宗十思疏原文及翻譯
《舊唐書》曾贊揚(yáng)魏征的奏疏“可為萬代王者法”。對于魏征這篇奏疏,唐太宗非常重視,說它是“言窮切至”,使得自己“披覽亡倦,每達(dá)宵分”。以下是諫太宗十思疏原文及翻譯,歡迎閱讀。
諫太宗十思疏
唐代:魏征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yuǎn)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yuǎn),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治,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dāng)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望國 一作:思國)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其取之易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yán)刑,震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yǎng)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譯文
我聽說想要樹木生長,一定要穩(wěn)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遠(yuǎn),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國家安定,一定要厚積道德仁義。源泉不深卻希望泉水流得遠(yuǎn),根系不牢固卻想要樹木生長。道德不深厚卻想要國家安定,我雖然地位低見識淺,(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您這)聰明睿智(的人)呢!國君處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間尊大,就要推崇皇權(quán)的高峻,永遠(yuǎn)保持政權(quán)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環(huán)境中想著危難,戒奢侈,行節(jié)儉,道德不能保持寬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這也(如同)挖斷樹根來求得樹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遠(yuǎn)啊。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賦予的重大使命,他們沒有一個不為國家深切地憂慮而且治理成效顯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國君的品德就開始衰微了。國君開頭做得好的確實很多,能夠堅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難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難嗎?過去奪取天下時力量有余,現(xiàn)在守衛(wèi)天下卻力量不足,這是為什么呢?通常處在深重的憂慮之中一定能竭盡誠心來對待臣民,已經(jīng)成功,就放縱自己的性情來傲視別人。竭盡誠心,雖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結(jié)成一家,傲視別人,就會使親人成為陌路之人。即使用嚴(yán)酷的刑罰來督責(zé)(人們),用威風(fēng)怒氣來嚇唬(人們),(臣民)只求茍且免于刑罰而不懷念感激國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內(nèi)心里卻不服氣。(臣民)對國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們像水一樣)能夠負(fù)載船只,也能顛覆船只,這是應(yīng)當(dāng)深切謹(jǐn)慎的。疾馳的馬車卻用腐爛的繩索駕馭,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
做國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夠做到一見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東西就要想到用知足來自我克制,將要興建什么就要想到適可而止來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謙虛并加強(qiáng)自我約束,害怕驕傲自滿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樣能夠(處于)眾多河流的下游,喜愛狩獵就想到網(wǎng)三面留一面,擔(dān)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終,擔(dān)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虛心采納臣下的意見,考慮到(朝中可能會出現(xiàn))讒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罷黜奸邪,施加恩澤就要考慮到不要因為一時高興而獎賞不當(dāng),動用刑罰就要想到不要因為一時發(fā)怒而濫用刑罰。全面做到這十件應(yīng)該深思的事,弘揚(yáng)這九種美德,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選好的意見而聽從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獻(xiàn)出他的謀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愛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誠信的人就能獻(xiàn)出他的忠誠。文臣武將爭先恐后前來效力,國君和大臣沒有大事煩擾,可以盡情享受出游的快樂,可以頤養(yǎng)得像赤松子與王子喬那樣長壽,皇上彈著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說什么,天下人就已經(jīng)都有教化了。為什么一定要(自己)勞神費思,代替臣下管理職事,役使自己靈敏、明亮的耳、眼,減損順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注釋
1.長(zhǎng):生長。
2.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本,樹根。
3.浚(jùn):疏通,挖深。
4.在下愚:處于地位低見識淺的人。
5.明哲:聰明睿智(的人)。
6.當(dāng)神器之重:處于皇帝的重要位置。神器,指帝位。古時認(rèn)為“君權(quán)神授”,所以稱帝位為“神器”。
7.域中:指天地之間。
8.休:美。這里指政權(quán)的平和美好。
9.凡百元首:所有的元首,泛指古代的帝王。
10.承天景命:承受了上天賦予的重大使命。景,大。
11.殷憂:深憂。
12.實:的確。
13.克終者蓋寡:能夠堅持到底的大概不多。克,能。蓋,表推測語氣。
14.傲物:傲視別人。物,這里指人。
15.吳越為一體:(只要彼此竭誠相待)雖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結(jié)成一家。胡,指北方;越,指南方。
16.骨肉為行路:親骨肉之間也會變得像陌生人一樣。骨肉,有血緣關(guān)系的人。行路,路人,比喻毫無關(guān)系的人。
17.董:督責(zé)。
18.振:通“震”,震懾。
19.茍免而不懷仁:(臣民)只求茍且免于刑罰而不懷念感激國君的仁德。
20.怨不在大:(臣民)對國君的怨恨不在大小。
21.可畏唯人:可怕的只是百姓。人,本應(yīng)寫作“民”,因避皇上李世民之名諱而寫作“人”。
22.載舟覆舟:這里比喻百姓能擁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統(tǒng)治。出自《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23.見可欲:見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東西。出自《老子》第三章“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下文的“知足”、“知止”(知道適可而止),出自《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24.將有所作:將要興建某建筑物。作,興作,建筑。
25.安人:安民,使百姓安寧。
26.念高危: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危,高。
27.則思謙沖而自牧:就想到要謙虛并加強(qiáng)自我修養(yǎng)。沖,虛。牧,約束。
28.江海下而百川:江海處于眾多河流的下游。下,居……之下。
29.盤游:打獵取樂。
30.三驅(qū):據(jù)說古代圣賢之君在打獵布網(wǎng)時只攔住三面而有意網(wǎng)開一面,從而體現(xiàn)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種解釋為田獵活動以一年三次為度。
31.敬終:謹(jǐn)慎地把事情做完。
32.慮壅(yōng)蔽:擔(dān)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壅,堵塞。
33.想讒邪:考慮到(朝中可能會出現(xiàn))讒佞奸邪。讒,說人壞話,造謠中傷。邪,不正派。
34.正身以黜(chù)惡:使自身端正(才能)罷黜奸邪。黜,排斥,罷免。
35.宏茲九德:弘揚(yáng)這九種美德。九德,指忠、信、敬、剛、柔、和、固、貞、順。
36.簡:選拔。
37.效:獻(xiàn)出。
38.松喬:赤松子和王子喬,古代傳說中的仙人。
39.垂拱:垂衣拱手。比喻很輕易的天下就實現(xiàn)大治了。
40.無為:道家主張清靜虛無,順其自然。
賞析:
《諫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諫議大夫魏徵寫給唐太宗的一篇奏疏。在這篇文章中,魏徵緊扣“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這個在當(dāng)時歷史條件下安邦治國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論述,其主題是在于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國家長治久安,君王必須努力積聚德義,具體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等十個建議。魏徵敢于直諫,在貞觀年間先后上疏二百余道,強(qiáng)調(diào)“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對唐太宗開創(chuàng)的千古稱頌的“貞觀之治”起了重大作用。而全文主要闡明的是為人君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主旨。
“太宗懷鷂”,見于唐人劉悚的《隋唐嘉話》,講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和名臣魏征的故事。唐太宗喜歡玩鳥,有一天,他得到一只形態(tài)俊異毛色漂亮的鷂鳥,十分寵愛,便放在手掌中賞玩不已。這時魏征從遠(yuǎn)處走來,太宗急忙把鷂藏在懷里;魏征發(fā)覺了,就近前來向太宗稟告事情,他乘便向太宗講述古代帝王由于貪圖安逸享樂、沉醉聲色犬馬而最終喪國滅身的事,勸諫“明君”當(dāng)以此為戒。魏征滔滔不絕地講著不想停下來,那鷂鳥在太宗懷里快被憋死了,太宗感到可惜;但他一向敬重魏征,不想打斷他的話。魏征便沒完沒了地講下去,直到那鷂鳥死在了太宗的懷里。
作為一國之君的唐太宗,雖擁有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卻也有自己既敬重又畏懼的人,那就是著名的“諫官”魏征。長期擔(dān)任“諫議大夫”的魏征,是輔佐太宗實現(xiàn)貞觀之治的主要謀臣,先后上諫二百余項,他常常勸諫太宗以亡隋為鑒,居安思危,行圣賢之治。魏征以忠耿直諫著稱,太宗以善納忠言名世,君臣默契配合,傳為千古佳話。歷史上唐太宗就曾將魏征的“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作為座右銘,并留下“三鏡自照”的形象比喻:“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至魏征比他早逝,他便哀嘆“朕痛失一鏡也”!
皇帝也是人,玩鳥本身并無大錯。然而太宗玩鳥時卻怕被魏征看見,他藏鳥于懷的舉動,猶如頑童之懼怕嚴(yán)師,小孩之躲避父母。他寧可將寵鳥捂死也不肯讓魏征知道,這一細(xì)節(jié)更是將他的敬畏心理刻畫得惟妙惟肖。而“佯裝不知”的魏征卻喋喋不休地講下去,有意讓鷂鳥憋死懷中而達(dá)到勸諫之目的,這一充滿智慧的細(xì)節(jié)也使故事增添了趣味,讀來令人忍俊不禁。
作者簡介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下曲陽縣人。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xué)家和史學(xué)家。
魏徵早年參加瓦崗起義,跟隨魏公李密,但不得重用。武德元年(618年),歸降唐朝,并說服李密舊部李勣獻(xiàn)地歸唐。后授太子洗馬,輔佐太子李建成,獻(xiàn)策平定劉黑闥。玄武門之變后,歸于唐太宗李世民麾下,初授諫議大夫,奉命安撫河北的前太子、齊王舊部。貞觀元年(627年),升授尚書左丞。貞觀三年(629年),遷為秘書監(jiān),參預(yù)朝政,校定古籍。貞觀七年(633年),改任侍中,負(fù)責(zé)門下省事務(wù)。累授左光祿大夫、太子太師,封鄭國公。他多次直言進(jìn)諫,推行王道。曾提出“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主張“薄賦斂”,“輕租稅”,“息末敦本”,“寬仁治天下”等,對李世民的行動及施政給以極有益的影響,輔佐李世民共創(chuàng)“貞觀之治”。貞觀十七年(643年),魏徵去世,享年六十四歲。獲贈司空、相州都督,謚號“文貞”。隨后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魏徵曾參與修撰《群書治要》及《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后世輯存有《魏鄭公集》
【諫太宗十思疏原文及翻譯】相關(guān)文章:
諫太宗十思疏翻譯原文07-18
諫太宗十思疏原文翻譯06-08
諫太宗十思疏原文翻譯及賞析04-20
《諫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釋及翻譯01-03
《諫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譯文02-10
諫太宗十思疏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07-21
諫太宗十思疏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07-21
《諫太宗十思疏》原文、譯文、注釋01-22
諫太宗十思疏原文翻譯及賞析集錦3篇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