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二章的原文及翻譯
《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漢代成書。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下面是論語十二章的原文及翻譯請參考。
論語十二章的原文及翻譯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翻譯]孔子說:“學習并時常溫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從心里感到高興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君子作風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翻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謀慮是否不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自己還不精通熟練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翻譯]孔子說:“我十五歲就有志于做學問;三十歲能自立于世;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五十歲的時候我懂得自然的規(guī)律和命運;六十歲時對各種言論能辨別是非真假,也能聽之泰然;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卻不逾越法度規(guī)矩。”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翻譯]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進而懂得新的知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論語十二章原文及翻譯。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翻譯]孔子說:“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涂;思考不讀書,就無所得。”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翻譯]孔子說∶“賢德啊,顏回吃的是一小筐飯,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窮陋的小房中,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顏回卻仍然不改變向道的樂趣。賢德啊,顏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翻譯]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十二章原文及翻譯。”——《述而》
[翻譯]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shù)氖侄蔚脕淼母毁F,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粨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闹!薄妒龆?/p>
[翻譯]孔子說:“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翻譯]孔子在河邊感嘆道:“一去不復返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翻譯]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翻譯]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的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拓展:
《論語》(lún yǔ),是春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成書于戰(zhàn)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xiàn)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教育原則等。作品多為語錄,但辭約義富,有些語句、篇章形象生動,其主要特點是語言簡練,淺近易懂,而用意深遠,有一種雍容和順、紆徐含蓄的風格,能在簡單的對話和行動中展示人物形象。
《論語》自宋代以后,被列為“四書”之一,成為古代學校官定教科書和科舉考試必讀書。
成書過程
《論語》是孔門弟子集體智慧的結晶。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論語》主體內容就已初始創(chuàng)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并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因此稱為“論”;《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稱為“語”。清朝趙翼解釋說:“語者,圣人之語言,論者,諸儒之討論也。”其實,“論”又有纂的意思,所謂《論語》,是指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記載下來編纂成書。其編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貢,他們憂慮師道失傳,首先商量起草以紀念老師。然后和少數(shù)留在魯國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完成。
清代學者崔述注意到今本《論語》前后十篇在文體和稱謂上存在差異,前十篇記孔子答定公、哀公之問,皆變文稱“孔子對曰”,以表示尊君。答大夫之問則稱“子曰”,表示有別于君,“以辨上下而定民志”。而后十篇中的《先進》《顏淵》等篇,答大夫之問也皆作“孔子對曰”,故懷疑“前十篇皆有子、曾子門人所記,去圣未遠,禮制方明;后十篇則后人所續(xù)記,其時卿位益尊,卿權益重,蓋有習于當世所稱而未嘗詳考其體例者,故不能無異同也”。又如,前十篇中孔子一般稱“子”不稱“孔子”,門人問學也不作“問于孔子”。而后十篇中的《季氏》《微子》多稱孔子,《陽貨》篇子張問仁,《堯曰》篇子張問政,皆稱“問于孔子”,與《論語》其他篇不同,“其非孔氏遺書明甚,蓋皆后人采之他書者”。受崔述的影響,以后學者繼續(xù)從《論語》前后十篇用語、稱謂的差異對其成書作出判斷,有學者甚至認為《論語》最初只有單獨的篇,其編定成書,要在漢代以后。
唐代陸德明《經典釋文》轉引鄭玄注云:《論語》“仲弓、子游、子夏等撰。”這一說法在郭店簡中得到旁證。郭店一號墓不晚于公元前300年。郭店簡“《語叢·三》簡引述《論語》,更確證該書之早”。《語叢·一》引用子思子《坊記》內容,而《坊記》還引用過《論語》的內容。“《語叢》摘錄《坊記》,證明《坊記》早于戰(zhàn)國中期之末,而《坊記》又引述《論語》,看來《論語》為孔子門人仲弓、子夏等撰定之說還是可信的。”孔子弟子中,有子代孔子,以所事孔子事之,稱子并不奇怪,子指老師,對儒家學子除了師承之外亦有掌門人之意。除了孔子,有子、曾子、冉子、閔子亦稱子,冉子、閔子早逝,故師承的儒家掌門,只能是曾參,故代有子者只剩曾子有可能。顏回,雖然被尊奉,但由于早死,沒來得及收徒,不是弟子記載,故不稱子,可能是家人所記。原憲、漆雕開,雖然收徒,世稱子思子、漆雕子,但《論語》所記,亦不是弟子記載,故亦不稱子,多半是師兄弟偶而提及。
《論語》既是語錄體又是若干斷片的篇章集合體。這些篇章的排列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就是前后兩章間,也不一定有什么關聯(lián)。而且這些斷片的篇章絕不是一個人的手筆。《論語》一書,篇幅不多,卻出現(xiàn)了不少次的重復的章節(jié)。其中有字句完全相同的,如“巧言令色鮮矣仁”一章,先見于《學而篇第一》,又重出于《陽貨篇第十七》;“博學于文”一章,先見于《雍也篇第六》,又重出于《顏淵篇第十二》。又有基本上是重復只是詳略不同的,如“君子不重”章,《學而篇第一》多出十一字,《子罕篇第九》只載“主忠信”以下的十四個字;“父在觀其志”章,《學而篇第一》多出十字,《里仁篇第四》只載“三年”以下的十二字。還有一個意思,卻有各種記載的,如《里仁篇第四》說:“不患莫己知,求可為也。”《憲問篇第十四》又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衛(wèi)靈公篇第十五》又說:“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如果加上《學而篇第一》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便是重復四次。這種現(xiàn)象只能作一個合理的推論:孔子的言論,當時弟子各有記載,后來才匯集成書。
《論語》的作者中當然有孔子的學生。《論語》的篇章不但出自孔子不同學生之手,而且還出自他不同的再傳弟子之手。這里面不少是曾參的學生的記載。如《泰伯篇第八》第一章:“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又如《子張篇第十九》:“子夏之門人問交于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歟,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歟,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這一段又像子張或者子夏的學生的記載。又如《先進篇第十一》的第五章和第十三章:“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閔子侍側,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孔子稱學生從來直呼其名,獨獨這里對閔損稱字。有人說,這是“孔子述時人之言”,崔述在《論語余說》中對這一解釋加以駁斥。這一章可能就是閔損的學生所追記的,因而有這一不經意的失實。至于《閔子侍側》一章,不但閔子騫稱“子”,而且列在子路、冉有、子貢三人之前,都是難以理解的,以年齡而論,子路最長;以仕宦而論,閔子更趕不上這三人。他憑什么能在這一段記載上居于首位而且得著“子”的尊稱呢?合理的推論是,這也是閔子騫的學生把平日聞于老師之言追記下來而成的。
《論語》一書有孔子弟子的筆墨,也有孔子再傳弟子的筆墨,其著作年代有先有后。崔述《洙泗信錄》斷定《論語》的少數(shù)篇章的“駁雜”。從詞義的運用上可反映出《論語》的著筆先后間相距或者不止于三、五十年。
【論語十二章的原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論語十二章》原文及翻譯08-03
《論語》十二章原文及翻譯10-17
《論語》十二章的原文及翻譯07-18
論語十二章原文翻譯02-01
《論語》十二章原文、翻譯及賞析06-27
論語十二章原文以及翻譯01-17
孔子論語十二章原文及翻譯09-27
論語第十二章原文及翻譯10-11
文言文論語十二章原文及翻譯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