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九針十二原原文翻譯
《九針十二原》篇幅雖小,在醫(yī)學(xué)思想理論上是又一次大總結(jié)與創(chuàng)新。既涉及九針、針灸學(xué)、病因?qū)W、病機學(xué)、癥狀學(xué)、診斷學(xué)、治則學(xué)等等多學(xué)科,還涉及了《道德經(jīng)》、《易經(jīng)》、《中國古代軍事學(xué)》、《黃帝內(nèi)經(jīng)》、《難經(jīng)》等經(jīng)典,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九針十二原原文翻譯,歡迎查看。
《九針十二原》原文
黃帝問于岐伯曰:余子萬民,養(yǎng)百姓而收其租稅;余哀其不給而屬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藥①,無用砭石,欲以微針通其經(jīng)脈,調(diào)其血氣,榮其逆順出入之會。令可傳于后世,必明為之法,令終而不滅,久而不絕,易用難忘,為之經(jīng)紀,異其章,別其表里,為之終始。令各有形,先立針經(jīng)。愿聞其情。
岐伯答曰:臣請推而次之,令有綱紀,始于一,終于九焉。請言其道!小針之要,易陳而難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門。未赭其疾,惡知其原?刺之微在速遲。粗守關(guān),上守機,機之動,不離其空。空中之機,清靜而微。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發(fā)。不知機道②,扣之不發(fā)。知其往來,要與之期。粗之暗乎,妙哉,工獨有之。往者為逆,來者為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迎而奪之,惡得無虛?追而濟之,惡得無實?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針道畢矣。
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宛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大要曰: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言實與虛,若有若無。察后與先。若存若亡。為虛與實,若得若失。
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補瀉之時,以針為之。瀉曰,必持內(nèi)之,放而出之,排陽得針,邪氣得泄。按而引針,是謂內(nèi)溫③,血不得散,氣不得出也。補曰,隨之隨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還,去如弦絕,令左屬右,其氣故止,外門已閉,中氣乃實,必無留血,急取誅之。
持針之道,堅者為寶。正指直刺,無針左右。神在秋毫,屬意病者。審視血脈者,刺之無殆。方刺之時,必在懸陽,及與兩衛(wèi)。神屬勿去,知病存亡。血脈者在俞橫居,視之獨澄,切之獨堅。
九針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镵針,長一寸六分;二曰圓針,長一寸六分;三曰提針,長三寸半;四曰鋒針,長一寸六分;五曰鈹針,長四寸,廣二分半;六曰圓利針,長一寸六分;七曰毫針,長三寸六分;八曰長針,長七寸;九曰大針,長四寸。镵針者,頭大末銳,去泄陽氣;圓針者,針如卵形,揩摩分間,不得傷肌肉者,以泄分氣;提針者,鋒如黍粟之銳,主按脈勿陷,以致其氣;鋒針者,刃三隅以發(fā)痼疾,鈹針者,末如劍鋒,以取大膿;圓利針者,大如氂④,且圓且銳,中身微大,以取暴氣;毫針者,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養(yǎng),以取痛痹;長針者,鋒利身薄,可以取遠痹;大針者,尖如梃,其鋒微圓,以泄機關(guān)之水也。九針畢矣。
夫氣之在脈也,邪氣在上,濁氣在中,清氣在下。故針陷脈則邪氣出,針中脈則濁氣出,針太深則邪氣反沉、病益。故曰:皮肉筋脈,各有所處。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無實無虛。損不足而益有余,是謂甚病。病益甚,取五脈者死,取三脈者恇;奪陰者死,奪陽者狂,針害畢矣。
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shù)。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fù)針。針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為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云,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
黃帝曰:愿聞五臟六腑所出之處。岐伯曰:五臟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經(jīng)脈十二,絡(luò)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俞,所行為經(jīng),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俞也。
節(jié)之交,三百六十五會,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所言節(jié)者,神氣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觀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復(fù)。一其形,聽其動靜,知其邪正,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氣至而去之。
凡將用針,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也。五臟之氣,已絕于內(nèi),而用針者反實其外,是謂重竭。重竭⑤必死,其死也靜。治之者輒反其氣,取腋與膺。五臟之氣,已絕于外,而用針者反實其內(nèi),是謂逆厥。逆厥則必死,其死也躁。治之者反取四末。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泄;害中而去,則致氣。精泄則病益甚而恇,致氣則生為癰瘍。
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關(guān),四關(guān)主治五臟。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臟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jié)氣味也。五臟有疾也,應(yīng)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應(yīng),而知五臟之害矣。陽中之少陰,肺也,其原出于太淵,太淵二。陽中之太陽,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陰中之少陽,肝也,其原出于太沖,太沖二。陰中之至陰,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太白二。陰中之太陰,腎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二。膏之原,出于鳩尾,鳩尾一。肓之原,出于脖胦⑥,脖胦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臟六腑之有疾者也。
脹取三陽,飧泄取三陰。
稟今夫五臟之有疾也,譬猶刺也,猶污也,猶結(jié)也,猶閉也。刺雖久猶可拔也,污雖久猶可雪也,結(jié)雖久猶可解也,閉雖久猶可決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說也。夫善用針者,取其疾也,猶拔刺也,猶雪污也,猶解結(jié)也,猶決閉也。疾雖久,猶可畢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shù)也。
刺諸熱者,如以手探湯⑦;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陰有陽疾者,取之下陵三里,正往無殆,氣下乃止,不下復(fù)始也。疾高而內(nèi)者,取之陰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陽之陵泉也。
注釋
①毒藥:古人將可以治療疾病的藥物通稱為毒藥。
②機道:經(jīng)氣循行的規(guī)律。
③內(nèi)溫:指氣血蘊蓄于內(nèi),此處當理解為邪氣留于體內(nèi)。
④氂:發(fā)音同毛,指長毛,牦牛尾之毛。
⑤重竭:指虛上加虛,造成陰亡。
⑥脖胦:是任脈氣海穴的`別名,在臍下一寸五分處。
⑦以手探湯:用手試探沸湯,意手法輕盈且迅速,一觸即還。
《九針十二原》翻譯
黃帝問岐伯說:我憐愛萬民,親養(yǎng)百姓,并向他們征收租稅。我哀憐他們生活尚難自給,還不時為疾病所苦。我想不采用服藥物和砭石的治法,而是用微針,以疏通經(jīng)脈,調(diào)理氣血,增強經(jīng)脈氣血的逆順出入來治療疾病。要想使這種療法在后世能代代相傳,必須明確提出針刺大法,要想它永不失傳,便于運用而又不會被忘掉,就必須建立條理清晰的體系,分出不同的章,區(qū)別表里。以明確氣血終而復(fù)始地循環(huán)于人身的規(guī)律。要把各種針具的形狀及相應(yīng)的用途加以說明,我認為應(yīng)首先制定針經(jīng)。我想聽您說說這方面的情況。
岐伯答道:讓我按次序,從小針開始,直到九針,說說其中的道理。小針治病,容易掌握,但要達到精妙的地步卻很困難。低劣的醫(yī)生死守形跡,高明的醫(yī)生則能根據(jù)病情的變化來加以針治。神奇啊!氣血循行于經(jīng)脈,出入有一定的門戶,病邪也可從這些門戶侵入體內(nèi)。沒有認清疾病,怎么能了解產(chǎn)生疾病的原因呢?針刺的奧妙,在于針刺的快慢。醫(yī)生僅僅死守四肢關(guān)節(jié)附近的固定穴位,而針治高手卻能觀察經(jīng)氣的動靜和氣機變化,經(jīng)氣的循行,不離孔空,孔空里蘊涵的玄機,是極微妙的。當邪氣充盛時,不可迎而補之,當邪氣衰減時,不可追而瀉之。懂得氣機變化的機要而施治的,不會有毫發(fā)的差失,不懂得氣機變化道理的,就如扣弦上的箭,不能及時準確地射出一樣。所以必須掌握經(jīng)氣的往來順逆之機,才能把握住針刺的正確時間。劣醫(yī)愚昧無知,只有名醫(yī)才能體察它的奧妙。正氣去者叫做逆,正氣來復(fù)叫做順,明白逆順之理,就可以大膽直刺而不必猶豫不決了。正氣已虛,反用瀉法,怎么會不更虛呢?邪氣正盛,反用補法,怎么會不更實呢?迎其邪而瀉,隨其去而補,用心體察其中的奧妙,針刺之道也就到此而止了。
凡在針刺時,正氣虛弱則應(yīng)用補法,邪氣盛實則用瀉法,氣血淤結(jié)的給予破除,邪氣勝的則用攻下法。《大要》說:進針慢而出針快并急按針孔的為補法,進針快而出針慢不按針孔的為瀉法。這里所說的補和瀉,應(yīng)為似有感覺又好像沒有感覺;考察氣的先至與后至,以決定留針或去針。無論是用補法還是用瀉法,都要使患者感到補之若有所得,瀉之若有所失。
虛實補瀉的要點,以九針最為奇妙。補或瀉都可用針刺實現(xiàn)。所謂瀉法,指的是要很快地持針刺入,得氣后,搖大針孔,轉(zhuǎn)而出針,排出表陽,以泄去邪氣。如果出針時按閉針孔,就會使邪氣閉于內(nèi),血氣不得疏散,邪氣也出不來!所謂補法,即是指順著經(jīng)脈循行的方向施針,仿佛若無其事,行針導(dǎo)氣,按穴下針時的感覺,就像蚊蟲叮在皮膚上。針入皮膚,候氣之時,仿佛停留徘徊;得氣之后,急速出針,如箭離弦,右手出針,左手急按針孔,經(jīng)氣會因此而留止,針孔已閉。中氣仍然會充實,也不會有淤血停留,若有淤血,應(yīng)及時除去。
持針的方法,緊握而有力最為貴。對準腧穴,端正直刺,針體不可偏左偏右。持針者精神要集中到針端,并留意觀察病人。同時仔細觀察血脈的走向,并且進針時避開它,就不會發(fā)生危險了。將要針刺的時候,要注意病人的雙目和面部神色的變化,以體察其神氣的盛衰,不可稍有疏忽。如血脈橫布在腧穴周圍,看起來很清楚,用手指按切也感到堅實,刺時就應(yīng)該避開它。
九針的形狀依據(jù)名稱的不同而各有不同:第一種叫做镵針,長一寸六分;第二種叫圓針,長一寸六分;第三種叫提針,長三寸半;第四種叫鋒針,長一寸六分;第五種叫鈹針,長四寸,寬二分半;第六種叫圓利針,長一寸六分;第七種叫毫針,長三寸六分;第八種叫長針,長七寸;第九種叫大針,長四寸。镵針,頭大而針尖銳利,淺刺可以泄肌表陽熱;圓針,針形如卵,用以在肌肉之間按摩,不會損傷肌肉,卻能疏泄肌肉之間的邪氣;提針,其鋒如黍粟粒一樣微圓,用于按壓經(jīng)脈,不會陷入皮膚內(nèi),所以可以引正氣祛邪氣;鋒針,三面有刃,可以用來治療頑固的舊疾;鈹針,針尖像劍鋒一樣銳利,可以用來刺癰排膿;圓利針,針尖像長毛,圓而銳利,針的中部稍粗,可以用來治療急性病;毫針,針形像蚊虻的嘴,可以輕緩地刺入皮肉,輕微提插而留針,正氣可以得到充養(yǎng),邪氣盡散,出針養(yǎng)神,可以治療痛痹;長針,針尖銳利,針身細長,可以用來治療時間已久的痹證;大針,針尖像折斷后的竹茬,其鋒稍圓,可以用來泄去關(guān)節(jié)積水。關(guān)于九針的情況大致就是如此了。
大凡邪氣侵入了人體的經(jīng)脈,陽邪的氣常停留在上部,濁惡的氣常停留在中部,清朗的氣常停留在下部。所以針刺筋骨陷中的孔穴,陽邪就能得以外出,針刺陽明經(jīng)合穴,就會使?jié)釟獾靡酝獬觥5绻≡跍\表而針刺太深,反而會引邪進入內(nèi)里,這樣病情就會加重。所以說:皮肉筋脈,各有其所在的部位,病癥也各有其適宜的孔穴。九針的形狀不同,各有其施治相適的孔穴,應(yīng)根據(jù)病情的不同而適當選用。不要實證用補法,也不要虛證用瀉法,那樣會導(dǎo)致?lián)p不足而益有余,反而會加重病情。精氣虛弱的病人,誤泄五臟腧穴,可致陰虛而死;陽氣不足的病人,誤泄三陽經(jīng)腧穴,可致正氣衰弱而精神錯亂。誤泄了陰經(jīng),耗盡了臟氣的會死亡;損傷了陽經(jīng),則會使人發(fā)狂,這就是用針不當?shù)暮μ帯?/p>
如果刺后未能得其氣,不問息數(shù)多少,都必須等待經(jīng)氣到來;如已得氣就可去針,不必再刺。九針各有不同的功用,針形也不一樣,必須根據(jù)病情的不同加以選用,這是針刺的要點。總之,是針下得氣,即為有效,療效顯著的,就如風吹云散,明朗如見到青天那樣,針刺的道理就是這樣了。
黃帝說:我想聽你談?wù)勎迮K六腑的經(jīng)氣所出的情況。
岐伯回答說:五臟經(jīng)脈,各有井、滎、輸、經(jīng)、合五個腧穴,五五則有二十五個腧穴。六腑經(jīng)脈,各有井、滎、輸、原、經(jīng)、合六個腧穴,六六共三十六個腧穴。臟腑有十二條經(jīng)脈,每經(jīng)又各有一絡(luò),加上任、督脈二絡(luò)和脾之大絡(luò),便有十五絡(luò)了。十二經(jīng)加十五絡(luò),這二十七脈之氣在全身循環(huán)周轉(zhuǎn),經(jīng)氣所出的孔穴,叫做“井”,如同初出的山間泉水;經(jīng)氣所流過的孔穴,叫做“滎”,即像剛出泉源的微小水流,說明經(jīng)氣尚很微弱;經(jīng)氣所灌注的孔穴,叫做“輸”,即像水流會聚,而能轉(zhuǎn)輸運行,其氣也在逐漸盛大了;經(jīng)氣所行走的孔穴,叫做“經(jīng)”,像水流已經(jīng)成渠,脈氣正當旺盛;經(jīng)氣所進入的地方,叫做“合”,像百川匯流入海,經(jīng)氣已就入合于內(nèi)了。這二十七條經(jīng)脈,都出入流注運行于井、滎、輸、經(jīng)、合五腧。
人體關(guān)節(jié)的相交,共有三百六十五處,知道了這些奧妙,就可以一言以蔽之了,否則就不能把握住頭緒。所謂人體關(guān)節(jié)部位,是指神氣游行出入的地方,不是指皮肉筋骨的局部形態(tài)。
觀察病人的面部氣色和眼神,可以了解正氣的消散和復(fù)還的情況。辨別病人形體的強弱,聽他的聲音,可以了解邪正虛實的情況,然后就可以右手進針,左手扶針,刺入后,待針下得氣即應(yīng)出針。
凡是在用針之前,必先診察脈象,知道了臟氣的虛實,才可以進行治療。如果五臟之氣在里面已經(jīng)竭絕了,反用針補在外的陽經(jīng),陽愈盛陰愈虛了,這就叫重竭。重竭必定致人死亡,但臨死時病者的表現(xiàn)是安靜的,這是因為醫(yī)者違反了經(jīng)氣,誤取腋部和胸部的'腧穴,使臟氣盡匯于外而造成的。如果五臟之氣在外面已經(jīng)虛絕,卻反而用針補在內(nèi)的陰,陰愈盛陽愈虛,這叫逆厥。逆厥也必然致人死亡,但在臨死時病者會表現(xiàn)得很煩躁,這是誤取四肢末端的穴位,促使陽氣衰竭而造成的。針刺已刺中病邪要害而不出針,反而會使精氣耗損;沒有刺中要害,即行出針,卻會使邪氣留滯不散。精氣外泄,病情就會加重而使人虛弱,邪氣留滯則會發(fā)癰瘍。
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穴,十二原穴出于肘膝四關(guān),四關(guān)原穴可以主治五臟的疾病。所以五臟有病,應(yīng)取十二原穴。十二原穴,是五臟稟受全身三百六十五節(jié)氣味的部位,所以五臟有病,就會反應(yīng)到十二原穴,而十二原穴也各有所屬的內(nèi)臟,明白了原穴的性質(zhì),觀察它們的反應(yīng),就可以知道五臟的病變情況。心肺居于膈上,屬陽位,但肺是陽部的陰臟,故為陽中之少陰。其原穴出于太淵,左右共二穴。心為陽部的陽臟,所以是陽中之太陽,其原穴出于大陵,左右共二穴。肝、脾、腎居于膈下,屬于陰位。肝是陰部的陽臟,為陰中少陽,其原穴出于太沖,左右共二穴。脾是陰部的陰臟,為陰中之至陰,其原穴出于太白,左右共兩穴。腎是陰部的陰臟,為陰中之太陰,其原穴出于太溪,左右共二穴。膏的原穴為鳩尾,只有一穴。肓的原穴是氣海,也只有一穴。以上十二原穴,是臟腑之氣輸注的地方,所以能治五臟六腑的病。凡是腹脹的病都應(yīng)當取足三陽經(jīng),飧泄的病應(yīng)當取足三陰經(jīng)。
五臟有病,就像身上扎了刺、物體被污染、繩索打了結(jié),江河發(fā)生了淤塞現(xiàn)象。扎刺的時日雖久但還是可以拔除的;污染的時間雖久,卻仍是可以滌盡的;繩子打結(jié)雖然很久,但仍可以解開;江河淤塞得很久了,卻仍是可以疏通的。有人認為病久了就不能治愈,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善于用針的人治療疾病,就像拔刺、滌洗污點、解開繩結(jié)、疏通淤塞一樣。病的日子雖久,仍然可以治愈,說久病不可治,是因為沒有掌握針刺的技術(shù)。
針刺治療熱病,就如同用手試探沸湯。針刺治療陰塞之病,應(yīng)像行人在路上逗留,不愿走開的樣子。陰分出現(xiàn)陽邪熱象,應(yīng)取足三里穴,準確刺入而不能懈怠,氣至邪退了便應(yīng)出針,如果邪氣不退,便應(yīng)當再刺。疾病位于上部而屬于內(nèi)臟的,當取陰陵泉,疾病位于上部而屬于外腑的,則應(yīng)當取陽陵泉。
【九針十二原原文翻譯】相關(guān)文章:
原弊原文及翻譯09-24
《原毀》原文及翻譯05-24
《原君》原文和翻譯09-22
《原毀》原文和翻譯08-02
原毀原文、翻譯及賞析11-06
韓愈《原道》原文及翻譯03-01
《邴原泣學(xué)》原文翻譯05-08
邴原泣學(xué)文原文翻譯06-11
道原經(jīng)的全文原文及翻譯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