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五代史馮道傳》原文及譯文
在學習古詩文的過程中,我們有時會對其進行閱讀賞析,領略古詩文的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五代史馮道傳》原文及譯文,一起來看看吧,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五代史·馮道傳》論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jié)。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恥尤為要。故夫子之論士曰:“行己有恥。”孟子曰:“恥之于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禮犯義,其原皆生于無恥也。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吾觀三代以下,世衰道微,棄禮義,捐廉恥,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歲寒,雞鳴不已于風雨,彼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頃讀《顏氏家訓》有云:“齊朝一士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吾時俯而不答。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yè)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亂世,猶為此言,彼閹然媚于世者,能無愧哉!
古人治軍之道,未有不本于廉恥者。《吳子》曰:“凡制國治軍,必教之以禮,勵之以義,使有恥也。夫人有恥,在大足以戰(zhàn),在小足以守矣。”《尉繚子》言:“國必有慈孝廉恥之俗,則可以死易生。”《后漢書》載:“張奐為安定屬國都尉,羌豪帥感奐恩德,上馬二十匹,先零酋長又遺金鐻八枚,奐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馬如羊,不以入廄;使金如粟,不以入懷。’悉以金馬還之。羌性貪而貴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財貨,為所患苦,及奐正身潔己,威化大行。”嗚呼!自古以來,邊事之敗,有不始于貪求者哉?
杜子美詩:“安得廉頗將,三軍同晏眠。”一本作“廉恥將”,詩人之意未必及此。然吾觀《唐書》言,王佖為武靈節(jié)度使。先是,吐蕃欲成烏蘭橋,每于河壖先貯材木,皆為節(jié)帥遣人潛載之,委于河流,終莫能成。蕃人知佖貪而無謀,先厚遺之,然后并役成橋,仍筑月城守之,自是朔方御寇不暇,至今為患,由佖之黷貨也。故貪夫為帥,而邊城晚開。得此意者,郢書燕說,或可以治國乎?
(節(jié)選自顧炎武《日知錄》)
【參考譯文】
《五代史·馮道傳》中論述道:“禮義廉恥,是治國的綱紀準則,治國的綱紀準則得不到伸張推行,國家就會滅亡。”禮義,是治理人民的大法;廉恥,是為人立身的大節(jié)。大凡不廉潔便什么都可以拿,不知恥便什么都可以做。人如果到了這種地步,那便災禍、失敗、逆亂、死亡,也就都隨之而來了。更何況身為大臣如果什么都拿,什么都做,那么天下哪有不亂,國家哪有不亡的道理呢?然而在這四者之中,知恥尤其顯得重要。因此孔子論及怎么才可以稱為士,說道:“個人處世必須有羞恥心。”孟子說:“羞恥心對于人的關系重大極了,那些搞陰謀詭計耍花樣的人,是根本談不上羞恥的。”之所以如此,因為一個人不廉潔,甚至于違背禮義,原因都產(chǎn)生在沒有羞恥心上。因此士大夫沒有羞恥心,可以稱之為國恥。
我考察自夏商周三代以后,社會道德日益衰微,禮義廉恥被拋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但是凜冽的嚴冬中有不凋的松柏,風雨如晦中有警世的雞鳴,在那些昏暗的日子里,其實不是沒有獨具卓識的清醒者啊。最近讀到《顏氏家訓》,書上說:“齊朝一個士大夫,曾對我說:‘我有一個兒子,年已十七歲,頗能寫點文件書牘什么的,教他講鮮卑話,也學彈琵琶,想要讓他稍微通曉一點,用這些技能侍候公卿大人,肯定到處受到寵愛。’我當時低下頭不曾回應。奇怪啊,這個人竟是這樣教育兒子的!倘若借助這些本事能使自己做到卿相,我也不愿你們這樣做。”唉!顏之推不得已而出仕于亂世,尚且能說出這樣的話,那些曲意逢迎、卑劣地獻媚于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慚愧嗎?
古人治軍的原則,沒有不以廉恥為基礎的。《吳子》說:“凡是統(tǒng)治國家和管理軍隊,必須用禮節(jié)教化軍民,用大義勉勵軍民,這是為了使他們有羞恥心。當人有了羞恥心,從大處講就足夠進攻,從小處講就足夠防守了。”《尉繚子》說:“一個國家必須有慈孝廉恥的風尚,那就可以用犧牲去換得生存。”《后漢書》上記載:“張奐擔任安定屬國都尉,羌族的首領感激他的恩德,送上二十匹好馬,先零族的酋長又贈送他八枚金鐘,張奐一并收了下來,隨即召喚屬下的主簿來到羌族眾人的面前,以酒酹地說:‘即使送給我的馬多得像羊群一樣,我也不讓它們進馬廄;即使送給我的金子多得如粟米一樣,我也不放進我的口袋。’然后把金鐘和好馬全部退還給羌人。羌人的性格重視財物而尊重清廉的官吏,以前的八個都尉,大都貪財愛貨,為羌人所憎惡,直到張奐正直廉潔,威望教化才得到了充分發(fā)揚。”唉!自古以來,邊疆局勢的敗壞,難道有從不貪求財貨的官吏開始的嗎?
杜子美的詩寫道:“安得廉頗將,三軍同晏眠。”另有一個版本寫做“廉恥將”,詩人原本的意思未必想到這點。但我讀《唐書》,講到王佖做武靈節(jié)度使時,先前吐蕃人想造烏蘭橋,每次在河岸邊事先堆積木材,都被節(jié)度使派人暗地里運走,丟棄在河水中,橋始學科網(wǎng)終沒有造成。吐蕃人了解到王佖貪心而無謀,先用厚禮賄賂了他,然后加緊工期造成了橋,并且修筑了甕城防守。從此以后北方邊境防御侵略的戰(zhàn)事就沒完沒了,至今還成為邊患,這都是由于王佖的貪財引起的。所以貪財?shù)娜藫瘟私y(tǒng)帥,邊關的大門到晚間也還洞開著無人把守。懂得這個道理,即使是郢書燕說式的穿鑿附會,廉恥之意或許也可以用來治國吧!
《舊五代史·馮道傳》原文
馮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其先為農(nóng)為儒,不恒其業(yè)。道少純厚,好學能文,不恥惡衣食,負米奉親之外,唯以披誦吟諷為事,雖大雪擁戶,凝塵滿席,湛如也。尋薦為霸府從事,俄署太原掌書記,時莊宗并有河北,文翰甚繁,一以委之。
莊宗與梁軍夾河對壘一日郭崇韜以諸校伴食數(shù)多主者不辦請少罷減。莊宗怒曰:“孤為效命者設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鎮(zhèn),令三軍別擇一人為帥,孤請歸太原以避賢路。”遽命道對面草詞,將示其眾。道執(zhí)筆久之,莊宗正色促焉,道徐起對曰:“道所掌筆硯,敢不供職。今大王屢集大功,方平南寇,崇韜所諫,未至過當,阻拒之則可,不可以向來之言,喧動群議,敵人若知,謂大王君臣之不和矣。幸熟而思之,則天下幸甚也。”俄而崇韜入謝,因道之解焉,人始重其膽量。
明宗入洛,遽謂近臣安重誨曰:“先帝時馮道郎中何在?”重誨曰:“近除翰林學士。”明宗曰:“此人朕素諳悉,是好宰相。”未幾,遷中書侍郎、刑部尚書平章事。凡孤寒士子,抱才業(yè)、素知識者,皆與引用,唐末衣冠,履行浮躁者,必抑而置之。有工部侍郎任贊,因班退,與同列戲道于后曰:“若急行,必遺下《兔園冊》。”道知之,召贊謂曰:“《兔園冊》皆名儒所集,道能諷之。中朝士子止看文場秀句,便為舉業(yè),皆竊取公卿,何淺狹之甚耶!”贊大愧焉。
天成、長興中,天下屢稔,朝廷無事。明宗每御延英,留道訪以外事,道曰:“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更在日慎一日,以答天心。臣每記在先皇霸府日,曾奉使中山,徑井陘之險,憂馬有蹶失,不敢怠于銜轡,及至平地,則無復持控,果為馬所顛仆,幾至于損。臣所陳雖小,可以喻大。陛下勿以清晏豐熟,便縱逸樂,兢兢業(yè)業(yè),臣之望也。”明宗深然之。 (節(jié)選自《舊五代史馮道傳》)
[注]
①湛如:安然。
②《兔園冊》:書名,即《兔園冊府》,唐人編著,五代時流行民間,為村塾童蒙讀本。今佚。
《舊五代史·馮道傳》翻譯
馮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他家先祖曾務農(nóng)或為儒,沒有一定職業(yè)。馮道年少時,性情純樸厚道,好學能文,不以衣食粗陋為恥,除奉養(yǎng)父母外,只是讀書吟詩,即使大雪封門、塵垢滿席,也依舊興致盎然。張承業(yè)不久舉薦他做了霸府從事,稍后又任太原掌書記其時莊宗據(jù)有河北,文牘事務繁忙,統(tǒng)由馮道掌管。
莊宗軍隊與梁軍隔黃河相對峙。一天,郭宗韜以諸將校會餐人數(shù)過多,主管人供應不起,請稍減員,莊宗發(fā)怒說:“我想給那些為我效力的人管幾頓飯,自己都做不得主,那么河北三鎮(zhèn)就請三軍另外選擇一人任主帥,我請求回太原,以避賢讓路。”隨即命馮道當面草擬文書,以向部下宣告。馮道持筆呆了很久,莊宗嚴厲催促他,他緩緩起身答道:“我的職責就是掌管筆墨文書豈敢不奉命從事。如今大王您屢建大功,剛剛平定南方寇亂,崇韜所諫,未必失當,拒絕他可以卻不可用剛才那番話挑起眾議。敵人若是得知,便會說大王您這里君臣不和了。希望再三考慮那便是天下的萬幸。”不久郭崇韜入朝致謝,因為馮道替他解了圍。人們開始敬重馮道的膽識。
明宗入主洛陽后,立刻問近臣安重誨說:“先帝在位時的馮道郎中在什么地方?”安重誨回答:“不久前授翰林學士。”明宗說:“此人我久已熟知,是好宰相。”很快便拜馮道為端明殿學士“端明”之號就是從馮道開始設立的。不久馮道遷中書侍郎、刑部尚書平章事。凡貧困微賤無所依恃卻有才干、有抱負、又與他素來相知的士人,他一律拔用;唐朝末年世族中行為浮躁的人他必定貶抑不用。有位工部侍郎名叫任贊,退朝時,和同僚在后面嘲笑馮道說:“他若快走,一定會掉下《免園冊》。”馮道聽說此事,召來任贊對他說:“《免園冊》的文章都是名儒編集的,我可以背誦。舊朝廷一些士子,不過讀了些考場上的華麗辭藻,就去應試,都是竊取公卿的名位,真是何等淺薄、狹隘。”任贊十分慚愧。
天成、長興年間,天下連年豐收,朝廷無事。明宗坐朝延英殿,留馮道向他詢問朝廷外面的事。馮道說:“陛下以至上的道德承受天命,上天以豐年昭示祥瑞,陛下更要日日謹慎,以酬答上天之心。臣常憶起在先帝霸府任職時,曾奉命出使中山,過井陘險地時,唯恐馬匹失蹄,不敢放松韁繩,等到平地,便不再控制,結果被馬摔下,幾乎致殘。臣所說的這件事雖小,卻可以說明大道理。陛下不要因為天下清明安定,連年豐收,便無節(jié)制地享樂。兢兢業(yè)業(yè),是臣對陛下的希望。”明宗非常贊同。
《新五代史馮道傳序》閱讀及答案
傳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儀,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jié)。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亂敗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予讀馮道《長樂老敘》,見其自述以為榮,其可謂無廉恥者矣,則天下國家可從而知也。
予于五代得全節(jié)之士三,死事之臣十有五,而怪士之被儒服者以學古自名,,而享人之祿、任人之國者多矣,然使忠義之節(jié),獨出于武夫戰(zhàn)卒,豈于儒者果無其人哉?豈非高節(jié)之士惡時之亂,薄其世而不肯出歟?抑君天下者不足顧,而莫能致之歟?孔予以謂:十室之邑,必有忠信o豈虛言也哉!
予嘗得五代時小說一篇,載王凝妻李氏事,以一婦人猶能如此,則知世固嘗有甚人而不得見也。凝家青、齊之間,為虢州司戶參軍,以疾卒于官。凝家素貧,一子尚幼,李氏攜其子,負其遺骸以歸。東過開封,止旅舍,旅舍主人見其婦人獨攜一子而疑之,不許其宿。李氏顧天已暮,不肯去,主人牽其臂而出之。李氏仰天長慟日:我為婦人,不能守節(jié),而此手為人執(zhí)邪?不可以一手并污吾身!即引斧自斷其臂。路人見者環(huán)聚而嗟之,或為彈指,,或為之泣下。開封尹聞之,白其事于朝,官為賜藥封瘡,厚恤李氏,而笞其主人者。嗚呼,士不自愛其身而忍恥以偷生者,聞李氏之風宜少知愧哉!
(選自《新五代史馮道傳序》)
8.下列對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維:法度
B.薄其世而不肯出歟 薄:迫近
C.凝家青、齊之間 家:安家
D.聞李氏之風宜少知愧哉 宜:應當
9.下列加點詞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怪士之被儒服者以學古自名 B.豈于儒者果無其人哉
夫晉,何厭之有 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
C. 以疾卒于官 D.路人見者環(huán)聚而嗟之
驗之以事,合契若神 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10.把上文中劃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8分。)
(1)抑君天下者不足顧,而莫能致之歟? (4分)
(2)以一婦人猶能如此,則知世固嘗有其人而不得見也。(4分)
11.請概括作者在文中引用五代小說的目的。(3分)
參考答案
8.B(薄:鄙薄)
9.B(介詞,在。 A.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 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C.連詞,因為介詞,用; D.連詞,表修飾 連詞,表轉(zhuǎn)折)
10.(8分)(1)或者是統(tǒng)治天下的君主不值得顧念,因而沒有人能夠招引他們出來嗎?4分。畫線處各1分,大意1分)
(2)憑一個婦人尚且能這樣,就可推知世上本來曾有這樣的人而沒有被發(fā)現(xiàn)。(4分。畫線處各1分,大意1分)
11.(3分)在對比中諷刺 馮道以及當時社會上寡廉鮮恥的讀書人。 (3分。畫線處各1分)
【文言文參考譯文】
傳曰:禮義廉恥,是國家的四個重要法度;這四個法度沒有確立,國家就會滅亡。管仲善于立論真是好啊!禮、儀(義)是統(tǒng)治人民的根本法則,廉、恥是安身立命的根本節(jié)操。大凡無廉潔之德,人們就沒什么不索取的;無羞恥之心,就沒什么不敢做的。人如果到了這種地步,那么災禍、逆亂、失敗、滅亡,也就都隨之而來了,何況身為大臣卻無所不取、無所不為,那天下哪有不亂、國家哪有不亡的呢?我讀馮道的《長樂老敘》,見他自述不講禮義廉恥反以為榮,真可說是毫無廉恥的人了,那么天下國家的命運也就由此可知了。
我在五代史中發(fā)現(xiàn)了三位保全節(jié)操的士人,十五位為國事而死的臣子,卻深感奇怪:那些身穿儒服的士人,以學古自稱,而且有很多人享受俸祿,在國家任職,但忠義的節(jié)操,只是出自于武夫士兵,難道在儒士中果真就沒有這樣的人嗎?莫非是節(jié)操高尚的士人憎惡時勢的濁亂,鄙薄這樣的世道而不肯出來?或者是統(tǒng)治天下的君主不值得顧念,因而沒有人能夠招引他們出來嗎?孔子認為:十戶人家的城邑,也必定有忠信之人存在。難道是沒有根據(jù)的空話嗎!
我曾經(jīng)讀到五代時的一篇小說,記載王凝的妻子李氏的事情。憑一個婦人尚且能這樣,就可推知世上本來曾有這樣的人而沒能被發(fā)現(xiàn)。王凝住在青州、齊州之間,擔任虢州司戶參軍,因為疾病在任上去世。王凝家中素來貧寒,一個兒子還年幼,李氏帶著孩子,背著王凝的遺骸回老家。向東經(jīng)過開封時,在旅舍停下,店主見這個婦人獨自帶著一個孩子因而懷疑她,不準她留宿。李氏眼看天色已晚,不愿離去,店主就拉著她的胳膊讓她出去。李氏仰天痛哭說:我是個婦人,難道不能守節(jié),而讓這只手臂被人拉扯嗎?不能因這只手臂而一并沾污了我的身子!就拿來斧頭砍斷了那條胳膊。看到此事的過路人都圍聚在一起為她感嘆,有的情緒激動,有的悲泣落淚。開封尹獲知這事后,向朝廷報告,官府為她賜藥治傷,優(yōu)厚地周濟李氏,而鞭打了那個旅舍主人。唉,不珍愛自身的名節(jié)而忍辱偷生的士人,聽說李氏的風范后應當稍微知道羞愧了吧!
【《五代史馮道傳》原文及譯文】相關文章:
高士傳原文及譯文07-21
《華佗傳》原文及譯文10-21
蘇武傳原文及譯文11-22
《王安石傳》原文及譯文04-01
《襄邑道中》原文及譯文10-21
韓愈原道原文及譯文賞析08-01
《蘇武傳》原文和譯文10-17
虞世南傳原文和譯文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