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行》原文注釋作者介紹及繁體對照
《村行》是北宋王禹偁即景抒情小詩中的代表作之一,這首詩以村行為線索,以多彩之筆逼真地描繪了山野迷人的景色,以含蓄的詩語真切地抒發(fā)了詩人拳拳思鄉(xiāng)之情。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村行》原文注釋作者介紹及繁體對照,希望大家喜歡。
作品介紹
《村行》的作者是杜牧,被選入《全唐詩》的第520卷。
原文
村行
作者:唐·杜牧
春半南陽西,柔桑過村塢。
裊裊垂柳風(fēng),點點回塘雨。
蓑唱牧牛兒,籬窺蒨裙女。
半濕解征衫,主人饋雞黍。
注釋
①據(jù)《杜牧年譜》,此詩作于開成四年(839)春杜牧赴京任左補闕途中。
②南陽:今屬河南。
③過:全詩校:“一作遍”。
④裊裊:全詩校:“一作娉娉”。
⑤蓑:此指披著蓑衣。
⑥茜裙:大紅色的裙子。
⑦饋:進食于人。
作者介紹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代表作有《江南春》、《泊秦淮》、《過華清宮》等。杜牧擅長文賦,其《阿房宮賦》為后世傳誦。他寫下了不少軍事論文,還曾注釋《孫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為其外甥裴延翰所編,其中詩四卷。又有宋人補編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別集》各一卷。《全唐詩》收杜牧詩八卷。晚唐詩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矯之。其七絕尤有逸韻遠(yuǎn)神,晚唐諸家讓渠獨步。 牧之有抱負(fù),好言兵,以濟世之才自詡。工行、草書。《宣和書譜》云:“牧作行、草,氣格雄健,與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臺集》稱:“余所見顏、柳以后,若溫飛卿與(杜)牧之亦名家也”,謂其書“大有六朝風(fēng)韻”。傳世墨跡有《張好好詩》。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舊唐書》卷百四十七、《新唐書》卷百六十六皆有傳。《張好好詩》,行草墨跡,系太和八年(834)32歲時所書。帖為麻箋,縱28.2厘米,橫162厘米,46行,總322 字。從整幅詩卷中可以看出,其書法深得六朝人風(fēng)韻。真跡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此篇書法作品氣勢連綿,墨筆酣暢,因是詩稿,所以更得樸實無華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題簽、題跋印章。曾經(jīng)宋直和分府、賈似道、明項子京張孝思、清梁清標(biāo)、乾隆、嘉慶、宣統(tǒng)內(nèi)府及張伯駒收藏。曾著錄于《宣和書譜》、《容臺集》、《平生壯觀》、《大觀錄》等。杜牧由于以詩稱著,故其書名為詩名所掩蓋。此書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繁體對照
卷520_49村行杜牧
春半南陽西,柔桑過村塢。
裊裊垂柳風(fēng),點點回塘雨。
蓑唱牧牛兒,籬窺蒨裙女。
半濕解征衫,主人饋雞黍。
拓展
詩詞鑒賞
村行 書法王禹偁自稱“本與樂天為后進,敢期子美是前身”,此詩風(fēng)格淡雅飄逸,詞句明白曉暢,通俗易懂,深得白居易、杜甫詩的神韻。首聯(lián)由動態(tài)寫景:金菊綻放,花徑飄香,馬蹄聲碎,菊韻流美。頷聯(lián)中的“萬壑”言群山峻嶺,巍峨磅礴。“有聲”指山泉飛瀑,流水淙淙。“ 數(shù)峰無語”句以人態(tài)寫山,構(gòu)思精妙,山峰本不能言,以“無語”稱之,“立斜陽”更見晚 山有情,人對山而忘言,山對人而“無語”,兩情和諧,長相默契。頸聯(lián)色彩明艷美麗,“ 胭脂色”與“白雪香”此紅彼白,有色有香;“葉落”與“花開”相對,物象天演,滅生自然,富于思理。尾聯(lián)陡轉(zhuǎn),以“惆悵”引出作者思鄉(xiāng)歸隱之意,包含著貶官失意,異鄉(xiāng)漂泊 的淪落之感,鄉(xiāng)愁濃濃,情趣輕盈而凝重。
《村行》是一首七言律詩,是王禹偁在宋太宗淳化二年(九九一年)被貶為商州團練副使時寫的。寫的是山村的傍晚景色,季節(jié)是秋天。詩中的內(nèi)容大概是說詩人騎在馬上,安閑地欣賞著,沿途的風(fēng)光,聽黃昏時山谷的聲響。
作者在欣賞風(fēng)景、吟詠詩歌的時候,突然發(fā)現(xiàn)眼前村莊里的小橋和原野上的樹木,與自己故鄉(xiāng)的十分相似,因而產(chǎn)生了思鄉(xiāng)的愁緒。
詩中首先細(xì)致地描寫了秋天的景色,然后再借眼前村莊里的小橋和原野上的樹木,以觸景生情的寫作手法,表達(dá)了作者對農(nóng)村的喜愛和家鄉(xiāng)的懷念,這種觸景生情的`寫作方法,是先描寫眼前的景物,接著抒發(fā)自己因這些景物而產(chǎn)生的思想感情,這樣能令全文結(jié)構(gòu)更有條理,而且能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這首詩的首段是寫作者騎著馬,欣賞秋天的風(fēng)景,本是一件樂事,但后來卻因為看見小橋和樹木,想起故鄉(xiāng),這樣能使詩中的首段和末段作出對比,使讀者更能體會到作者對家鄉(xiāng)的懷念。
“數(shù)峰無語立斜陽”是本詩廣為傳誦的名句。錢鐘書先生《宋詩選注》:“按邏輯說來,‘反’包含先有‘正’,否定命題總預(yù)先假設(shè)著肯定命題。詩人常常運用這個道理。改用正面的說法,例如‘?dāng)?shù)峰畢靜’,就削減了意味,除非那種正面字眼強烈暗示山峰也有生命或心靈,像李商隱《楚宮》:‘暮雨自歸山悄悄’。”
季節(jié)(初秋)
這首《村行》是北宋王禹偁即景抒情小詩中的代表作之一。開頭兩句,交代了時、地、人、事。時令是秋季,這是以“菊初黃”間接交待的;地點是山間小路,這是以“山徑”直接點明的;人物是作者本人,這是從詩的結(jié)句中的“吾”字而得出的結(jié)論;事情是作者騎馬穿山間小路而行,領(lǐng)略山野旖旎的風(fēng)光,這是從詩行里透露出來的消息。這兩句重在突出作者悠然的神態(tài)、濃厚的游興。
三、四兩句分別從聽覺與視覺方面下筆。前句寫傍晚秋聲萬壑起,這是耳聞;后句寫數(shù)峰默默佇立在夕陽里,這是目睹。這里,“有聲”與“無語”兩種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發(fā)顯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數(shù)峰”句寫數(shù)峰寧靜,不從正面著墨,而從反面出之,讀來饒有情趣。這正如錢鐘書先生在《宋詩選注》中所說的“山峰本來是不能語而‘無語’的,王禹偁說它們‘無語’或如龔自珍《己亥雜詩》說‘送我搖鞭竟東去,此山不語看中原’,并不違反事實;但是同時也仿佛表示它們原先能語、有語、欲語而此刻忽然‘無語’。這樣,‘?dāng)?shù)峰無語’、‘此山不語’才不是一句不消說得的廢話……”
五、六兩句進一步描寫山村原野的景色,作者選擇了“棠梨”與“蕎麥”這兩種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來加以描繪,用“胭脂”和“白雪”分別比喻“棠梨葉落”的紅色與“蕎麥花開”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寫得色彩斑斕,可謂有聲有色有香。
讀完這6句詩,我們自然會產(chǎn)生這樣一種感覺:
在那菊花初黃的時節(jié),人到中年的詩人騎著馬在山間小路穿行,他神態(tài)悠然,任憑馬兒隨意行走,盡興地觀賞著秋日黃昏山野的景色:時而傾聽著回蕩在眾山溝里的秋聲,時而觀看默默無語佇立在夕陽下的數(shù)座山峰,時而又將視線投向那紅似胭脂的棠梨落葉與潔白如雪的蕎麥花……
作者在這6句詩里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色彩斑斕、富有詩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圖,較好地體現(xiàn)了宋人“以畫入詩”的特點。
詩的最后兩句由寫景轉(zhuǎn)入抒情。前句設(shè)問,寫詩人在吟詩之后不知為什么忽然感到悶悶不樂;后句作答,寫這原來是詩人因驀然發(fā)現(xiàn)村橋原野上的樹像他故鄉(xiāng)的景物而產(chǎn)生了思鄉(xiāng)之情。這樣寫,就使上文的景物描寫有了著落,傳神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心情由悠然至悵然的變化,拓深了詩意。
總之,《村行》這首詩以村行為線索,以多彩之筆逼真地描繪了山野迷人的景色,以含蓄的詩語真切地抒發(fā)了詩人拳拳思鄉(xiāng)之情。詩中,寫景與抒情相結(jié)合,寫景是為抒情打伏筆,抒情是為寫景作結(jié)的。詩人的心情由悠然至悵然的變化過程,正從這“兩結(jié)合”中傳神地反映了出來。這是一首風(fēng)物如畫的秋景詩,也是一支宛轉(zhuǎn)動人的思鄉(xiāng)曲。從中,可窺見王詩簡淡清新詩風(fēng)之一斑。
【《村行》原文注釋作者介紹及繁體對照】相關(guān)文章:
韋應(yīng)物《送榆次林明府》原文注釋及作者介紹06-30
從軍行王昌齡原文及注釋10-27
錢塘湖春行原文及注釋11-24
《義鶻》(作者:杜甫)唐詩原文及注釋11-01
《琵琶行》的原文及注釋譯文12-26
杜牧《山行 》原文賞析及譯文注釋10-24
劉長卿《少年行》唐詩原文及注釋10-30
關(guān)于錢塘湖春行原文及注釋12-17
《琵琶行并序》原文注釋及譯文03-15
李商隱《訪秋》原文及作者介紹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