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獨坐敬亭山原文鑒賞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jīng)常接觸到古詩吧,古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又稱古體詩或古風。你還在找尋優(yōu)秀經(jīng)典的古詩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獨坐敬亭山原文鑒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作品介紹】
獨坐敬亭山》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絕,是詩人表現(xiàn)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詩表面是寫獨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則是詩人生命歷程中曠世的孤獨感。詩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構(gòu)思,賦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將敬亭山擬人化,寫得十分生動。作者寫的是自己的孤獨和自己的懷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堅定,在大自然中尋求安慰和寄托。
獨坐敬亭山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
注釋
(1)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元和郡縣志》記載:在宣城縣北十里。山有萬松亭、虎窺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寧國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東臨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煙市風帆,極目如畫。
(2)盡:沒有了。
(3)孤云:陶淵明《詠貧士詩》中有孤云獨無依的句子。朱諫注:言我獨坐之時,鳥飛云散,有若無情而不相親者。獨有敬亭之山,長相看而不相厭也。
(4)獨去閑:獨去,獨自去。 閑,形容云彩飄來飄去,悠閑自在的樣子。孤單的云彩飄來飄去。
(5)厭:滿足。
譯文
鳥兒們飛得沒有了蹤跡,天上飄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遠處飄去。只有我看著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無語地注視著我,我們誰也不會覺得滿足。誰能理解我此時寂寞的心情,只有這高大的敬亭山了。
創(chuàng)作背景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來江南名郡,大詩人如謝靈運、謝朓等曾在這里做過太守。李白一生一共七次游覽宣城,這首五絕作于753年(天寶十二載)秋游宣州時,是李白被迫離開長安后,經(jīng)過了長達十年的漫游,來到宣城時所寫。長期飄泊生活,使李白飽嘗了人間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態(tài)炎涼,從而加深了對現(xiàn)實的不滿,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強的性格仍一如既往。這期間,他寫了大量的借游仙、飲酒的方式排遣苦悶的詩,也寫了許多寄情山水、傾訴內(nèi)心情感的詩。
賞析
前兩句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看似寫眼前之景,其實,把傷心之感寫盡了:天上幾只鳥兒高飛遠去,直至無影無蹤;寥廓的長空還有一片白云,卻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飄越遠,似乎世間萬物都在厭棄詩人。盡、閑兩個字,把讀者引入一個靜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鳥的喧鬧聲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靜;在翻滾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別的清幽平靜,盡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際的感覺。閑,主要是為了表達閑適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閑適襯托作者心境的閑適。這兩個詞對獨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為了寫作者此刻獨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這兩句是寫動見靜,以動襯靜。這種靜,正烘托出詩人心靈的孤獨和寂寞。這種生動形象的寫法,能給讀者以聯(lián)想,并且暗示了詩人在敬亭山游覽觀望之久,勾畫出他獨坐出神的形象,為下聯(lián)相看兩不厭作了鋪墊。
這兩句的意象以眾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詞鳥是中心意象,加上飛字形成一個復合意象,強化動態(tài)表現(xiàn)意義。眾鳥原可以讓讀者聯(lián)想到山中閑靜寧謐的場景,群鳥兒在空山中婉轉(zhuǎn)鳴啼,有一種格外的逸趣,而眼前,眾鳥高飛,離人越來越遠,高字起到一個拓展空間的作用,抬頭仰望,空闊的藍天上,鳥兒在遠走高飛,直至看不見。一個盡字,增強了此句的表現(xiàn)力度,表現(xiàn)出李白此時的萬般惆悵。后句云為中心詞,與去復合,默默的云也在漸漸飄走。而云并非滿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無伴,偏偏還悠閑地慢慢地飄離。詩人以閑寫出了孤云的狀態(tài),突出了離去的過程,讓讀者在品味孤云離去的狀態(tài)時,感知詩人內(nèi)心的不忍和無奈。
盡、閑兩個字,把讀者引入一個靜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鳥的喧鬧聲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靜;在薄云離散之后感到特別的清幽平靜。它們都似乎有靈性,不愿與詩人為伴,遠離詩人而去,只留下一個闊大茫茫的空間,詩人坐在這樣的空間之中,更顯孤獨和渺小。其實,山林的鳥是飛不盡的,云也不會飄游到天外。在詩中,眾鳥孤云都離詩人而去,這是詩人情感外射的結(jié)果,是詩人有意創(chuàng)造為表現(xiàn)自己的孤獨情感的茫茫空間。這種生動形象的寫法,能給讀者以聯(lián)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經(jīng)有一段時間了,他眼看著眾鳥、孤云漸漸飛去,眾鳥和孤云都離開了敬亭山,只有他自己依舊坐在那里欣賞著它,勾畫出他獨坐出神的形象,為下聯(lián)相看兩不厭作了鋪墊。
三、四兩句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義手法,將敬亭山人格化、個性化。盡管鳥飛云去,詩人仍沒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著幽靜秀麗的敬亭山,覺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脈脈地看著他自己。他們之間不必說什么話,已達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兩不厭表達了詩人與敬亭山之間的深厚感情。相、兩二字同義重復,把詩人與敬亭山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表現(xiàn)出強烈的感情。同時,相看也點出此時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與兩字相重,山與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結(jié)句中只有兩字也是經(jīng)過錘煉的,更突出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鳥飛云去對詩人來說不足掛齒。這兩句詩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仍然是靜的,表面看來,是寫了詩人與敬亭山相對而視,脈脈含情。實際上,詩人愈是寫山的有情,愈是表現(xiàn)出人的無情;而他那橫遭冷遇,寂寞凄涼的處境,也就在這靜謐的場面中透露出來了。
眾鳥、孤云這種動的意象與敬亭山這種靜的意象相反并置,時間和空間的維度里僅僅出現(xiàn)了量的變化,而心理的維度卻產(chǎn)生著質(zhì)的變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壓抑的士大夫往往對逝去,對消散有著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暫,宇宙永恒,常常是他們不遇時發(fā)出的慨嘆。詩人引恒久的山為知己,可能是長安不得見后,不得已而為之的一種方式了。就算長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會不會隨眾鳥高飛而去。
詩人筆下,不見敬亭山秀麗的山色、溪水、小橋,并非敬亭山無物可寫,因為敬亭山東臨宛溪,南俯城闉,煙市風帆,極目如畫。從詩中來看,無從知曉詩人相對于山的位置,或許是在山頂,或許在空闊地帶,然而這些都不重要了。這首詩的寫作目的不是贊美景物或者借景抒情,而是借此地無言之景,抒內(nèi)心無奈之情。詩人在被擬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尋到慰藉,似乎少了一點孤獨感。然而,恰恰在這里,詩人內(nèi)心深處的孤獨之情被表現(xiàn)得更加突出。人世間的深重的孤獨之情,詩人人生悲劇的氣氛充溢在整首詩中。全詩似乎全是景語,無一情語,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雖句句是景,卻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說,是情中景,景中情。沈德潛在《唐詩別裁》評價說:傳獨坐之神。
【作者介紹】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xiàn)出蔑視權(quán)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zhuǎn)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yǎng)和素材,構(gòu)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shù)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更多古詩詞賞析內(nèi)容請關(guān)注“”
【獨坐敬亭山原文鑒賞】相關(guān)文章:
獨坐敬亭山原文及賞析11-18
獨坐敬亭山原文及賞析08-11
獨坐敬亭山原文及翻譯03-24
獨坐敬亭山原文翻譯09-28
李白《獨坐敬亭山》詩歌鑒賞07-21
《獨坐敬亭山》原文及翻譯賞析05-19
獨坐敬亭山原文翻譯及賞析08-03
《獨坐敬亭山》原文翻譯及賞析05-22
獨坐敬亭山的原文注釋及賞析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