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百戰(zhàn)奇略·第八卷·避戰(zhàn)》原文及翻譯
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百戰(zhàn)奇略·第八卷·避戰(zhàn)》原文及翻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文:
凡戰(zhàn),若敵強我弱,敵初來氣銳,我之勢弱,難以相持,且當避之,伺其疲敝而擊之,則勝。法曰:“避其銳氣,擊其惰歸。”
漢靈帝中平六年,涼州賊王國圍陳倉,以皇甫嵩討之。董卓請速進,嵩曰:“百戰(zhàn)百勝,不如不戰(zhàn)而屈之。是以善用兵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陳倉雖小,城〔守〕固備,未易拔。王國雖強,攻陳倉不下,其眾必疲,疲而擊之,全勝之道也。”國攻之,終不拔,其眾疲敝解去。嵩進兵追擊之。卓曰:“不可。兵法:窮寇勿迫,歸眾勿遏。”嵩曰:“不然。前吾不擊,避其銳也;今而擊之,待其衰也。所擊疲師,非歸眾也。國眾且走,莫有斗志。以整擊亂,非窮寇也。”遂獨追擊而破之。卓由是有慚色。
譯文:
大凡作戰(zhàn),如果敵人強大、我軍弱小,加之敵人初到士氣銳盛,我軍應當暫且避而不與其交戰(zhàn),等待敵人疲憊困頓之時再進擊它,就能取得勝利。誠如兵法所說:“要避開敵人初來時的銳氣,而打擊其氣衰退歸之時。”東漢靈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涼州叛亂者王國率軍圍攻陳倉,朝廷命以皇甫嵩為左將軍率兵前往討伐他。前將軍董卓建議盡快發(fā)動進攻,但皇甫嵩說:“百次作戰(zhàn)而百次取勝,也不如不經(jīng)爭戰(zhàn)而使敵人屈服為好,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總是先創(chuàng)造條件以使自己不被敵人所戰(zhàn)勝,而等待敵人可以被我所戰(zhàn)勝的時機。
陳倉雖然城小,但城防堅固且有準備,是不容易被攻克的。王國兵力雖強,但因攻城不下,其部隊必然疲憊松懈,乘其疲憊松懈之時再進擊之,這才是取得全勝之策。”王國久攻堅城不下,部眾已經(jīng)疲憊不堪,終于解圍而逃。皇甫嵩下令進兵實施追擊,但董卓竟反對說:“不可以追擊。因為兵法上說了,對陷入絕境而拚死掙扎的‘窮寇’不要追擊不舍,對保存實力而退回本國的‘歸眾’不要過分逼迫。現(xiàn)在我們要追擊的王國部隊,正是逼迫的‘歸眾’,追擊的‘窮寇’呀!”皇甫嵩反駁說:“你說的不對。開始我不主張出兵進擊,是為了避開敵人的銳氣;現(xiàn)在我們要追擊它,是等到了敵人力疲氣衰的時候。因此,我們所追擊的是疲困之師,而不是歸國之眾。況且王國在逃,兵無斗志。我們以嚴整有序之軍所追擊的是潰亂之敵,并不是陷入絕境而拚死掙扎的‘窮寇’。”于是,皇甫嵩獨自率軍實施猛烈追擊,結(jié)果大敗敵軍。董卓因此而有慚愧之色。
【注釋】
①避其銳氣,擊其惰歸:語出《孫子兵法·軍爭篇》。
②涼州:西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所置刺史部之一,轄境相當今甘肅省。東漢時治所在隴縣(今甘肅張家川回族自治縣)。
③王國:東漢漢陽(今甘肅天水西北)人。漢靈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起兵反漢,自號“合眾將軍”,為靜遂、馬騰等人共推為主,后在圍攻陳倉作戰(zhàn)中為皇甫嵩擊敗逃走而死。
④陳倉:縣名。治所在今陜西寶雞東,當關(guān)中、漢中之沖,向為兵爭要地。
⑤兵法:這里指《孫子兵法》。
⑥本篇史例出自《后漢書·皇甫嵩朱儁列傳》。
作品簡介
本篇以《避戰(zhàn)》為題,顧名思義,旨在闡述何種條件下運用“避銳擊惰”的作戰(zhàn)指導原則問題。它認為,在敵強我弱情況下作戰(zhàn),對于初來而士氣銳盛的進攻之敵,應當避免與其立即決戰(zhàn),待其發(fā)生變化而出現(xiàn)士氣衰落時,便可出兵擊敗它。本篇這里所引“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是《孫子兵法》“治氣”說所稱一種掌握和運用士氣變化而擊敵的方法。意思是,要避開敵人初來時銳氣,等到敵人士氣衰竭而退歸再打擊它。這實質(zhì)上是講如何根據(jù)敵人士氣盛衰的變化規(guī)律,來選擇與敵決戰(zhàn)的有利時機問題。所謂士氣,就是附著于士卒身上的精神力量,它是構(gòu)成軍隊戰(zhàn)斗力的首要因素。因此,孫子提出的這條“避銳擊惰”作戰(zhàn)原則,歷來為兵家所推重,成為古代戰(zhàn)爭中在敵強我弱情勢下,實施對敵作戰(zhàn)的一條重要指導原則。
東漢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二月,漢將皇甫嵩擊敗王國的陳倉之戰(zhàn),就是成功運用“避銳擊惰”原則的一個戰(zhàn)例。此前,王國率軍圍攻陳倉,漢靈帝命皇甫嵩為左將軍,督前將軍董卓,各率兵二萬赴援陳倉漢守軍以擊王國軍。當時,董卓主張立即進兵與敵交戰(zhàn),認為:“速救則城全,不救則城滅”(見《后漢書·皇甫嵩朱儁列傳》)。但皇甫嵩卻認為,善于用兵打仗的,應當首先做到自己不被敵人戰(zhàn)勝,爾后待機以戰(zhàn)勝敵人,他根據(jù)“陳倉雖小,城守固備,未易可拔;王國雖強,攻陳倉不下,其眾必疲”(見《資治通鑒·漢紀五十一》)的敵我雙方實際情況,采取了緩進以避其銳、待機以擊其衰的正確作戰(zhàn)方針。戰(zhàn)場態(tài)勢的發(fā)展變化,果然像皇甫嵩所預料的那樣,王國雖然兵眾勢強,但自冬至春攻城凡八十余日而竟不能克,最后在部隊已經(jīng)陷入力疲氣衰的情況下,不得不撤圍而逃。對此逃跑之敵,是乘勢進兵追擊,還是止進而放敵逃走?董皇之間又產(chǎn)生嚴重分歧,董卓以“兵法,窮寇勿追,歸眾勿迫”(見《后漢書·皇甫嵩朱儁列傳》,下同)為由,極力反對進兵追擊;但皇甫嵩卻堅決主張“進兵擊之”,并且深刻分析指出說:“前吾不擊,避其銳也。今而擊之,待其衰也。所擊疲師,非歸眾也。國眾且走,莫有斗志,以整擊亂,非窮寇也。”于是,力排董卓阻撓,立即揮軍“獨進擊之”,連戰(zhàn)連捷,擊斬敵軍萬余人,王國本人于慌亂中“走而死”。綜觀此戰(zhàn)之全過程,則不難看出,皇甫嵩不泥于古代成法而善于從敵情實際出發(fā)采取可行謀策的作戰(zhàn)指導,是非常值得用兵者們效法的。
作者簡介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勛,漢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屬青田)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后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于世。劉伯溫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至今在中國大陸、港澳臺乃至東南亞、日韓等地仍有廣泛深厚的民間影響力。
【《百戰(zhàn)奇略·第八卷·避戰(zhàn)》原文及翻譯】相關(guān)文章:
百戰(zhàn)奇略·第八卷·歸戰(zhàn)的原文及翻譯01-25
百戰(zhàn)奇略·第八卷·圍戰(zhàn)原文附譯文09-24
百戰(zhàn)奇略·第八卷·逐戰(zhàn)原文附譯文09-24
百戰(zhàn)奇略·第九卷·人戰(zhàn)的原文及翻譯05-19
百戰(zhàn)奇略·第二卷·眾戰(zhàn)的原文及翻譯06-08
百戰(zhàn)奇略·第六卷·饑戰(zhàn)原文和翻譯03-18
百戰(zhàn)奇略·第十卷·窮戰(zhàn)的原文及翻譯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