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oingaieng.cn-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中文字幕无码不卡免费视频 ,777精品久无码人妻蜜桃,国产一级A毛久久久久一级A看免费视频

    宋應星《天工開物中篇殺青》的原文及翻譯

    時間:2024-06-13 18:37:15 許清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宋應星《天工開物中篇殺青》的原文及翻譯

      《天工開物》中篇“殺青”一節(jié),詳細描述了古代造紙術中的關鍵步驟。通過巧妙運用自然之力,古人將青竹經(jīng)過浸泡、蒸煮、漂洗,最終制成紙張。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宋應星《天工開物中篇殺青》的原文及翻譯句子,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原文

      宋子曰:物象精華,乾坤微妙,古傳今而華達夷,使后起含生,目授而心識之,承載者以何物哉?君與民通,師將弟命,馮藉占占口語,其與幾何?持寸符,握半卷,終事詮旨,風行而冰釋焉。覆載之間之藉有楮先生也,圣頑咸嘉賴之矣。身為竹骨為與木皮,殺其青而白乃見,萬卷百家基從此起。其精在此,而其粗效于障風、護物之間。事已開于上古,而使?jié)h、晉時人擅名記者,何其陋哉!

      ○紙料

      凡紙質用楮樹(一名谷樹)皮與桑穰、芙蓉膜等諸物者為皮紙,用竹麻者為竹紙。精者極其潔白,供書文、印文、柬啟用;粗者為火紙、包裹紙。所謂“殺青”,以斬竹得名;“汗青”以煮瀝得名;“筒”即已成紙名,乃煮竹成筒。后人遂疑削竹片以紀事,而又誤疑韋編為皮條穿竹札也。秦火未經(jīng)時,書籍繁甚,削竹能藏幾何?如西番用貝樹造成紙葉,中華又疑以貝葉書經(jīng)典。不知樹葉離根即焦,與削竹同一可哂也。

      ○造竹紙

      凡造竹紙,事出南方,而閩省獨專其盛。當筍生之后,看視山窩深淺,其竹以將生枝葉者為上料。節(jié)界芒種,則登山斫伐。截斷五七尺長,就于本山開塘一口,注水其中漂浸。恐塘水有涸時,則用竹枧通引,不斷瀑流注入。浸至百日之外,加功槌洗,洗去粗殼與青皮,(是名殺青。)其中竹穰形同苧麻樣。用上好石灰化汁涂漿,入皇桶下煮,火以八日八夜為率。

      凡煮竹,下鍋用徑四尺者,鍋上泥與石灰捏弦,高闊如廣中煮鹽牢盆樣,中可載水十余石。上蓋皇桶,其圍丈五尺,其徑四尺余。蓋定受煮八日已足。歇火一日,揭皇取出竹麻,入清水漂塘之內洗凈。其塘底面、四維皆用木板合縫砌完,以防泥污。(造粗紙者不須為此。)洗凈,用柴灰漿過,再入釜中,其上按平,平鋪稻草灰寸許。桶內水滾沸,即取出別桶之中,仍以灰汁淋下。倘水冷,燒滾再淋。如是十余日,自然臭爛。取出入臼受舂,(山國皆有水碓。)舂至形同泥面,傾入槽內。

      凡抄紙槽,上合方斗,尺寸闊狹,槽視簾,簾視紙。竹麻已成,槽內清水浸浮其面三寸許。入紙藥水汁于其中,(形同桃竹葉,方語無定名。)則水干自成潔白。凡抄紙簾,用刮磨絕細竹絲編成。展卷張開時,下有縱橫架框。兩手持簾入水,蕩起竹麻入于簾內。厚薄由人手法,輕蕩則薄,重蕩則厚。竹料浮簾之頃,水從四際淋下槽內。然后覆簾,落紙于板上,疊積千萬張。數(shù)滿則上以板壓。俏繩入棍。如榨酒法,使水氣凈盡流干。然后以輕細銅鑷逐張揭起焙干。凡焙紙先以土磚砌成夾巷地面,下以磚蓋地面,數(shù)塊以往,即空一磚。火薪從頭穴燒發(fā),火氣從磚隙透巷外。磚盡熱,濕紙逐張貼上焙干,揭起成帙。

      近世闊幅者名大四連,一時書文貴重。其廢紙洗去朱墨污穢,浸爛入槽再造,全省從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紙,耗亦不多。南方竹賤之國,不以為然,北方即寸條片角在地,隨手拾取再造,名曰還魂紙。竹與皮,精與細,皆同之也。若火紙、糙紙,斬竹煮麻,灰漿水淋,皆同前法。唯脫簾之后不用烘焙,壓水去濕,日曬成干而已。

      盛唐時鬼神事繁,以紙錢代焚帛,(北方用切條,名曰板錢。)故造此者名曰火紙。荊楚近俗,有一焚侈至千斤者。此紙十七供冥燒,十三供日用。其最粗而厚者曰包裹紙,則竹麻和宿田晚稻稿所為也。若鉛山諸邑所造柬紙,則全用細竹料厚質蕩成。以射重價。最上者曰官柬,富貴之家通刺用之。其紙敦厚而無筋膜,染紅為吉柬,則先以白礬水染過,后上紅花汁云。

      ○造皮紙

      凡楮樹取皮,于春末夏初剝取。樹已老者,就根伐去,以土蓋之。來年再長新條,其皮更美。凡皮紙,楮皮六十斤,仍入絕嫩竹麻四十斤,同塘漂浸,同用石灰漿涂,入釜煮糜。近法省嗇者,皮竹十七而外,或入宿田稻稿十三,用藥得方,仍成潔白。凡皮料堅固紙。其縱文扯斷綿絲,故曰綿紙,衡斷且費力。其最上一等,供用大內糊窗格者,曰欞紗紙。此紙自廣信郡造,長過七尺,闊過四尺。五色顏料先滴色汁槽內和成,不由后染。其次曰連四紙,連四中最白者曰紅上紙。皮名而竹與稻稿參和而成料者,曰揭貼呈文紙。

      芙蓉等皮造者統(tǒng)曰小皮紙,在江西則曰中夾紙。河南所造,未詳何草木為質,北供帝京,產(chǎn)亦甚廣。又桑皮造者曰桑穰紙,極其敦厚,東浙所產(chǎn),三吳收蠶種者必用之。凡糊雨傘與油扇,皆用小皮紙。

      凡造皮紙長闊者,其盛水槽甚寬,巨簾非一人手力所勝,兩人對舉蕩成。若欞紗,則數(shù)人方勝其任。凡皮紙供用畫幅,先用鞏水蕩過,則毛茨不起。紙以逼簾者為正面,蓋料即成泥浮其上者,粗意猶存也。朝鮮白︴紙,不知用何質料。倭國有造紙不用簾抄者,煮料成糜時,以巨闊青石覆于炕面,其下鴰穡使石發(fā)燒。然后用糊刷蘸糜,薄刷石面,居然頃刻成紙一張,一揭而起。其朝鮮用此法與否,不可得知。中國有用此法者亦不可得知也。永嘉蠲糨紙,亦桑穰造。四川薛濤箋,亦芙蓉皮為料煮糜,入芙蓉花末汁。或當時薛濤所指,遂留名至今。其美在色,不在質料也。

      翻譯

      宋先生說:事物的精華、天地的奧妙,從古代傳到現(xiàn)在,從中原抵達邊疆,使后來人能夠了然于心,那是用什么東西記載下來的呢?君主與臣下交換意見,老師傳授課業(yè)給學生,如果只是憑借喋喋不休的口頭語言,那又能解決多少問題呢?但是只要有短短一張文符或者是半冊課本,就能把有關事物的道理闡述清楚,就能使命令風行天下,疑難也會如同冰雪融化一樣地消釋。自從世上有了紙之后,聰明的人和愚鈍的人都從中受益不淺。紙是以竹骨和樹皮為原料造成的。除去樹木的青色外層就造成了白紙,于是諸子百家的萬卷圖書才有了書寫和印刷的物質基礎。精細的紙用在這方面,而粗糙的紙則用來擋風和進行包裝。造紙的事早在上古時就已經(jīng)開始了,但卻有人把它說成是漢、晉時由某個人所發(fā)明,這種見識是多么地淺陋啊!

      紙料

      用楮樹(一名穀樹)、桑樹和木芙蓉的第二層皮等造的紙叫做皮紙,用竹麻造的紙叫做竹紙。精細的紙非常潔白,可以用來書寫、印刷和制柬帖;粗糙的紙則用于制作火紙和包裝紙。所謂“殺青”就是從斬竹去青而得到的名稱,“汗青”則是以煮瀝而得到的名稱,“簡”便是已經(jīng)造成的紙。因為煮竹能成“簡”和紙,后人于是就誤認為削竹片可以記事,進而還錯誤地以為古代的書冊都是用皮條穿編竹簡而成的。在秦始皇焚書以前,已經(jīng)有很多書籍,如果純用竹簡,又能寫下幾個字呢?西域一帶的人用貝樹造成紙頁,而我國中土的人士進而誤傳他們可以用貝樹葉來書寫經(jīng)文(即“貝葉經(jīng)”)。他們不懂得樹葉離根就會焦枯的道理,這跟削竹記事的說法是同樣可笑的。

      造竹紙

      竹紙是南方制造的,其中以福建省為最多。當竹筍生出以后,到山窩里觀察竹林長勢,將要生枝葉的嫩竹是造紙的上等材料。每年到芒種節(jié)令,便可上山砍竹。把嫩竹截成五到七尺一段,就地開一口山塘,灌水漂浸。為了避免塘水干涸,用竹制導管引水滾滾流入。浸到一百天開外,把竹子取出再用木棒敲打,最后洗掉粗殼與青皮(這一步驟就叫做“殺青”)。這時候的竹穰就像苧麻一樣,再用優(yōu)質石灰調成乳液拌和,放入楻桶里煮上八天八夜。

      煮竹子的鍋,直徑約四尺,用黏土調石灰封固鍋的邊沿,使其高度和寬度類似于廣東中部沿海地區(qū)煮鹽的牢盆那樣,里面可以裝下十多石水。上面蓋上周長約一丈五尺、直徑約四尺多的楻桶。竹料加入鍋和楻桶中,煮八天就足夠了。停止加熱一天后,揭開楻桶,取出竹麻,放到清水塘里漂洗干凈。漂塘底部和四周都要用木板合縫砌好以防止沾染泥污(造粗紙時不必如此)。竹麻洗凈之后,用柴灰水浸透,再放入鍋內按平,鋪一寸左右厚的稻草灰。煮沸之后,就把竹麻移入另一桶中,繼續(xù)用草木灰水淋洗。草木灰水冷卻以后,要煮沸再淋洗。這樣經(jīng)過十多天,竹麻自然就會腐爛發(fā)臭。把它拿出來放入臼內舂成泥狀(山區(qū)都有水碓),倒入抄紙槽內。

      抄紙槽像個方斗,大小由抄紙簾而定,抄紙簾又由紙張的大小來定。抄紙槽內放置清水,水面高出竹漿約三寸左右,加入紙藥水汁(這種紙藥液用一種好像桃竹葉的植物葉子制成,各地的名稱都不一樣),這樣抄成的紙干后便會很潔白。抄紙簾是用刮磨得極其細的竹絲編成的,展開時下面有木框托住。兩只手拿著抄紙簾放進水中,蕩起竹漿讓它進入抄紙簾中。紙的厚薄可以由人的手法來調控、掌握:輕蕩則薄,重蕩則厚。提起抄紙簾,水便從簾眼淋回抄紙槽;然后把簾網(wǎng)翻轉,讓紙落到木板上,疊積成千上萬張。等到數(shù)目夠了時,就壓上一塊木板,捆上繩子并插進棍子,絞緊,用類似榨酒的方法把水分壓干,然后用小銅鑷把紙逐張揭起,烘干。烘焙紙張時,先用土磚砌兩堵墻形成夾巷,底下用磚蓋火道,夾巷之內蓋的磚塊每隔幾塊磚就留出一個空位。火從巷頭的爐口燃燒,熱氣從留空的磚縫中透出而充滿整個夾巷,等到夾巷外壁的磚都燒熱時,就把濕紙逐張貼上去焙干,再揭下來放成一疊。

      近來生產(chǎn)一種寬幅的紙,名叫大四連,用來書寫,顯得貴重。等到它用廢以后,廢紙也可以洗去朱墨、污穢,浸爛之后入抄紙槽再造,因此節(jié)省了浸竹和煮竹等工序,依然成紙,損耗不多。南方竹子數(shù)量多而且價錢低廉,也就用不著這樣做。北方即使是寸條片角的紙丟在地,也要隨手拾起來再造,這種紙叫做還魂紙。竹紙與皮紙、精細的紙與粗糙的紙,都是用上述方法制造的。至于火紙與粗紙,斬竹、制取竹麻、用石灰漿、用稻草灰水淋洗等工序都和前面講過的相同,只是脫簾之后不必再行烘焙,壓干水分后放在陽光底下曬干就可以了。

      盛唐時期,很時興拜神祭鬼,祭祀時燒紙錢而不再燒帛(紙錢北方則用切條,名為板錢),因而這種紙叫火紙。湖南、湖北一帶近來的風俗有的浪費到一次燒火紙就達到上千斤的。這種紙十分之七用于祭祀,十分之三供人日常所用。其中最粗糙的厚紙叫做包裹紙,是用竹麻和隔年晚稻的稻草制成的。鉛山等縣出產(chǎn)的柬紙,完全是用細竹料加厚抄成的,用以抬高價格。其中最上等的紙稱為官柬紙,供富貴人家制作名片所用。這種紙厚實而沒有粗筋,如果把它染紅用做辦喜事的紅“吉帖”,就要先用明礬水浸過,再染上紅花汁。

      造皮紙

      剝取楮樹皮最好是在春末夏初進行。如果樹齡已老的,就在接近根部的地方將它砍掉,再用土蓋上,第二年又會生長出新樹枝,它的皮會更好。制造皮紙,用楮樹皮六十斤,嫩竹麻四十斤,一起放在池塘里漂浸,然后再涂上石灰漿,放到鍋里煮爛。近來又出現(xiàn)了比較經(jīng)濟的辦法,就是用十分之七的樹皮和竹麻原料,用十分之三的隔年稻草制造,如果紙藥水汁下的得當?shù)脑挘堎|也會很潔白。堅固的皮紙,扯斷縱紋就像絲綿一樣,因此又叫做綿紙,要想把它橫向扯斷更不容易。其中最好的一種叫做欞紗紙,這種紙是江西廣信郡造的,長約七尺多,寬約四尺多。染成各種顏色是先將色料放進抄紙槽內而不是做成紙后才染成的。其次是連四紙,其中最潔白的叫做紅上紙。還有名為皮紙而實際上是用竹子與稻草摻和制成的紙,叫做揭帖呈文紙。

      此外,用木芙蓉等樹皮造的紙都叫做小皮紙,在江西則叫做中夾紙。河南造的紙不知道用的是什么原料,這種紙供京城人使用,產(chǎn)地十分廣泛。還有用桑皮造的紙叫做桑穰紙,紙質特別厚,是浙江東部出產(chǎn)的,江浙一帶收蠶種時都必定會用到它。糊雨傘和油扇則都要用小皮紙。

      制造又長又寬的皮紙,所用的水槽要很寬、紙簾很大,一個人干不了,就需要兩個人對抄。如果是欞紗紙,則需要好幾個人才行。凡是用來繪畫和寫條幅的皮紙,要先用明礬水浸過以后才不會起毛。貼近竹簾的一面為紙的正面,因為料泥都浮在上面,紙的反面就比較粗。

      朝鮮的白硾紙,不知道是用什么原料做成的。日本有些地方造的紙不用簾抄,制作方法是將紙料煮爛之后,將寬大的青石放在炕上,在下面燒火而使石發(fā)熱,用刷子把紙漿薄薄地刷在青石面上,揭一次就是一張紙。朝鮮是不是用這種方法造紙,我們不得而知。中國有沒有用這種方法,也不清楚。溫州的蠲糨紙也是用桑樹皮造的。四川的薛濤箋,則是以木芙蓉皮為原料,煮爛然后加入芙蓉花的汁,做成彩色的小幅信紙。這種做法可能是當時薛濤個人提出來的,所以“薛濤箋”的名字流傳到今天。這種紙的優(yōu)點是顏色好看,而不是因為它的質料好。

      作品注釋

      ①“物象精華”句:萬物萬象之精華,天地宇宙之奧妙,這些知識從古傳至今,從中華傳至四夷,使后世的生民眼觀而心會,靠的是什么載體呢?

      ②憑藉呫呫口語,其與幾何:只靠著瑣屑的言語相傳,又能傳后人多少呢?

      ③寸符:一寸寬的文書憑證。

      ④終事詮旨,風行而冰釋:事情交代清,就辦得如風行一般迅速;意思表達透,一切疑問就都煥然如冰之融化。

      ⑤楮先生:唐人韓愈有《毛穎傳》,擬文房為人,毛筆以兔毫所造,故稱毛穎;紙以楮樹皮制造,故稱楮先生。又古有褚先生補《史記》者,亦取其音近。

      ⑥圣頑:圣賢與愚頑。

      ⑦障風、護物:糊窗戶、包東西。

      ⑧“事已開于上古”句:宋應星的意思是:把造紙術的發(fā)明權記在漢、晉某人的名下,這是不對的。造紙的源頭遠在上古,因為那時就應該有最原始的紙,以用來糊窗戶、包東西。宋應星的推測不是沒有道理,即紙的雛形應該遠早于蔡倫,但若說是起于上古,則推得也太遠了。

      評析

      紙在現(xiàn)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已經(jīng)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物品,如果沒有紙,真不知道要怎么過日子。小到衛(wèi)生紙,大到報紙,各式各樣的紙為我們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尤其是在溝通、傳遞信息方面。但古代最早是沒有紙的,書寫的工具是竹片,直至后來才有紙的出現(xiàn)。一般人都認為紙是東漢時代蔡倫發(fā)明的,但宋應星卻反駁這種說法。閱讀完本篇,便會了解宋應星為何反駁這一說法,了解造紙的過程。

      【拓展】

      宋應星(1587年-1666年),字長庚,江西奉新縣人,明末清初時期杰出的農學家、博物學家。

      他一生致力于對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生產(chǎn)的科學考察、記錄與研究,收集了豐富的農學和博物學資料。其著作涉及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等不同學科,編著的《天工開物》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于1666年去世。

      主要成就

      一、科學成就

      宋應星的主要貢獻表現(xiàn)在他把中國幾千年來出現(xiàn)過的農業(yè)生產(chǎn)和手工業(yè)生產(chǎn)方面的知識作了一個總結性的工作,同時也對技術經(jīng)驗作了總結性的概括,并且使它們系統(tǒng)化、條理化,然后著述成書使之能夠流傳下來。宋應星所著書籍收錄了農業(yè)、手工業(yè),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火藥、紡織、染色、制鹽、采煤、榨油等生產(chǎn)技術。在農業(yè)方面宋應星對水稻浸種、育種、擂秧、耘草等生產(chǎn)全過程作了詳盡的記載。如“包及數(shù)日,懊其生芽,撒于田中,生出寸許,其名日秧。秧生三十日即拔起分栽·…..秧過期,老而長節(jié),即栽于畝中,生谷數(shù)粒,結果而己。同時,他還指出了水稻種植中值得注意的各種問題。在手工業(yè)方面,宋應星力圖運用定量的方法,他在敘述生產(chǎn)過程時,特別注意原料消耗、成品回收率等方面的數(shù)量關系,有著明確的量的觀念。當分析秧苗移毅時,宋應星指出:“凡秧田一畝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畝”,即秧田與本田的比例為1:25石這個重要的比例數(shù)據(jù)近代的江西仍在遵循。宋應星對各種油料的出油率作了初確的說明:“凡胡麻與蓖麻子、樟樹子,每石得油四十斤。菜旅子每石得油二十七斤。蕓苔子每石得三十斤……”。對油料作物這種具體而準確的數(shù)據(jù)說明,既有理論意義,又有實用價值。

      尤其是《機械》篇詳細記述了包括立軸式風車、糖車、牛轉繩輪汲鹵等農業(yè)機械工具,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

      宋應星是世界上第一個科學地論述鋅和銅鋅合金(黃銅)的科學家。他明確指出,鋅是一種新金屬,并且首次記載了它的冶煉方法。這是我國古代金屬冶煉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使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成為世界上唯一能大規(guī)模煉鋅的國家。宋應星記載的用金屬鋅代替鋅化合物(爐甘石)煉制黃銅的方法,是人類歷史上用銅和鋅兩種金屬直接熔融而得黃銅的最早記錄。

      宋應星注意從一般現(xiàn)象中發(fā)現(xiàn)本質,在自然科學理論上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分別體現(xiàn)在生物學、化學和物理學方面。

      1、生物

      他在《天工開物》中記錄了農民培育水稻、大麥新品種的事例,研究了土壤、氣候、栽培方法對作物品種變化的影響,又注意到不同品種蠶蛾雜交引起變異的情況,說明通過人為的努力,可以改變動植物的品種特性,得出了“土脈歷時代而異,種性隨水土而分”的科學見解,把我國古代科學家關于生態(tài)變異的認識推進了一步,為人工培育新品種提出了理論根據(jù)。

      生命運動以極其紛繁的形式呈現(xiàn)在人類面前,眾多物種是怎樣產(chǎn)生的曾長期困繞著人們的思緒。宋應星在這個問題的認識上向科學邁出了一大步。他在談到土坡、氣候、栽培方法對農作物品種變化的影響時說:“凡稻旬日失水,則死期至,幻出早稻一種,筱而不粘者,即高山可插,又一異也。”在述及蠶種的培育時指出:“若將白雄配黃雌,則其用變成揭繭。”“今寒家有將早雄配晚雌者,幻出嘉種,一異也”。在這里,宋應星提出了物種變異的重要科學思想。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宋應星所記載的物種變異,有如起因于壞境的變化;有的起因于不同品種的雜交,涉及到了對物種變異的更深刻的理解。從這種意義上講,宋應星是當之無愧的生物進化論的先驅者之一。無怪乎英國著名生物學家、進化論思想的集大成者達爾文把《天工開物》中的有關論述作為他論證物種變異、進化的重要例證

      2、物理

      在物理學方面,新發(fā)現(xiàn)的佚著《論氣·氣聲》篇是論述聲學的杰出篇章。宋應星通過對各種聲音的具體分析,研究了聲音的發(fā)生和傳播規(guī)律,并提出了聲是氣傳播的概念。

      3、化學

      在化學方面,宋應星分析了金、銀、銅、錫、鉛和鋅等多種有色金屬的化學性質,比較它們的活潑程度,提出了利用它們之間的差異分離或檢驗有關金屬的方法。在論及分離金銀時他指出:“凡足色金參和偽售者,唯銀可入,余物無望焉。欲去銀存金,則將其金打成薄片剪碎,每塊以土泥裹涂,人堵渦中鵝砂熔化,其銀即吸入土內,讓金流出,以成足色。然后入鉛少許,另入琳渦內,勾出土內銀,亦毫厘具在也。”‘在談到水銀和硫磺升煉朱(即硫化汞)時指出:“每升水銀一斤,得朱十四兩,次朱三兩五錢”,這增多部分是“借硫質而生”。對這些金屬和化合物分離和化合方法的分析,說明宋應星對大量的化學反應已十分關注.認識到化學反應中各種物質成份相互作用的關系,以及化學反應前后各種物質成份之間的關系,具有“質量守恒”的思想。質量守恒是指在任何孤立系統(tǒng)中,不論發(fā)生何種變化或過程,其物質總質里始終保持不變。在科學的歷史上,人們對質量守恒的認識經(jīng)歷了很長的時間,后由法國著名化學家拉瓦錫在研究燃燒過程中確立下來。這已經(jīng)是18世紀下半葉的事情。然而,宋應星最早在對金銀分離方法的分析中,在硫化汞的制取中,就窺測到了這種物質運動的深邃奧秘,雖然其認識程度不及后者,但畢竟比后者早了一百多年。

      二、思想成就

      1、自然

      宋應星對于那些鬼怪迷信之說給予堅決駁斥, 主張對事物的考察要用“試見”和“試驗”的方法。如他對麥子的開花就進行過仔細觀察,作出了“江南麥花夜發(fā),江北麥花晝發(fā)’,的科學幾結論’而對未經(jīng)自己親自檢驗的事物和現(xiàn)象,往往持謹慎保留的態(tài)度。值得稱道的是,宋應星在學術上對自己要求極嚴,有高尚的科學美德。在《天工開物》的初稿中,包含有“觀象”和“樂律”二卷,是作者專門論述天象觀測和音樂韻律的,可是在《天工開物》正式刊行時,作者將上述兩卷抽了出來。宋應星自認為這兩卷“其道太精,自揣非吾事,故臨梓刪去”。

      2、哲學

      宋應星在闡明其“形氣”論、“二氣五行說”及萬物“生化之理”的自然觀時,已經(jīng)把中國傳統(tǒng)唯物主義哲學關于物質的構成及其發(fā)展的學說推向一個新的境界,樹立了一個新的里程碑,使古代樸素的自然觀具有更多哲理性和自然科學內容,運用他的這些理論思想能夠比較容易的解釋較廣泛的自然現(xiàn)象。宋應星的唯物主義自然觀的觀點是在與當時占統(tǒng)治地位的唯心主義自然觀的斗爭中成長起來的。宋應星為自己的著作冠以“天工開物”之名,就是這一思想的生動體現(xiàn)。“天”即自然界;“工”指人的技巧;“開”是開發(fā)利用之意;“物”亦物質財富。“天工開物”即自然界杯人工技巧開發(fā)出物質財富。在宋應星看來,自然界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而人為萬物之靈,能夠用自己的智慧開發(fā)利用自然,創(chuàng)造生活需要的物質財富。在《天工開物》的序中,宋應星開宗明義地說:“天授地載,物數(shù)號萬,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遺,豈人力也哉了”,這種強調自然界是不依賴于人的意志而客觀存在、強調人對自然界的能動作用,正是唯物論的基本觀點。宋應星還有著樸素辯證法的思想,他認為“土脈歷時代而異,種性隨水土而分。”‘”說明土壤的性質隨時間的推移而發(fā)生變異,物種及其性狀隨水土的不同而有所區(qū)分。在另一部著作《談天》中,宋應星把自己的觀點表述得更加明白,他說以今日之日為昨日之日,無異于刻舟求劍。宋應星在這里強調的是變,即萬事萬物都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中,不變的事物是不存在的。逐步形成了樸素的唯物淪和辯證法的思想,而這一思想一旦形成,又指導著他在科學技術的研究中奮力向前,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為我國乃至世界歷史上杰出的學者。

    【宋應星《天工開物中篇殺青》的原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宋應星《天工開物》的序原文及翻譯07-15

    談天·宋應星原文和翻譯04-18

    過秦論中篇原文及翻譯08-03

    宋仁宗忍餓原文及翻譯07-29

    韓人攻宋的原文及翻譯09-24

    宋楚泓之戰(zhàn)原文及翻譯12-14

    明史宋濂傳原文與翻譯01-30

    宋濂《大言》的原文翻譯09-24

    《宋史·宋綬傳》原文及翻譯09-24

    天工開物上篇·彰施原文及翻譯09-24

    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原来是电影神马琪琪| 亚洲自拍欧美另类小说| www.国产在线观看| 蓝狐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久久波多野结衣高潮| 97久久精品人人澡人人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