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原毀》翻譯賞析及閱讀答案
在學(xué)習(xí)和工作中,我們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閱讀答案,通過對照閱讀答案可以有效檢驗我們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你所見過的閱讀答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原毀》翻譯賞析及閱讀答案,歡迎大家分享。
原毀
韓愈
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重以周,故不怠;輕以約,故人樂為善。聞古之人有舜者,其為人也,仁義人也。求其所以為舜者,責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聞古之人有周公者,其為人也,多才與藝人也。求其所以為周公者,責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無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無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責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為藝人矣。”取其一,不責其二;即其新,不究其舊: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藝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輕以約乎?
今之君子則不然。其責人也詳,其待己也廉。詳,故人難于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內(nèi)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 “彼雖能是,其人不足稱也;彼雖善是,其用不足稱也。”舉其一,不計其十;究其舊,不圖其新: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聞也。是不亦責于人者已詳乎?夫是之謂不以眾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見其尊己也。
雖然,為是者有本有原,怠與忌之謂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嘗試之矣。嘗試語于眾曰:“某良士,某良士。”其應(yīng)者,必其人之與也;不然,則其所疏遠不與同其利者也;不然,則其畏也。不若是,強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嘗語于眾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應(yīng)者,必其人之與也;不然,則其所疏遠不與同其利者也;不然,則其畏也。不若是,強者必說于言,懦者必說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嗚呼!士之處此世,而望名譽之光,道德之行,難已!
將有作于上者,得吾說而存之,其國家可幾而理歟!
1、下列各句中加粗字的解釋不正確的是( C )(善:好事。)
A.其責己也重以周 周:周密,此為全面。
B.就其如舜者 就:趨向,靠近。
C.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為善之利 善:擅長。
D.一善易修也 修:此為做到。
2、下列各組句中加粗的字用法相同的是( D )
A.其責己也重以周 早夜以思
B.后世無及焉 聽其所止而休焉
C.其于人也,乃曰 項王乃大驚曰
D.而我乃不能是 而以圣人望于人
(D卻,表轉(zhuǎn)折關(guān)系的連詞。A而,且,表并列關(guān)系的連詞/地,表修飾關(guān)系的連詞;B他,代詞/語氣助詞,無義;C卻/就。)
3、翻譯句子
①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重以周,故不怠;輕以約,故人樂為善。
譯文:古代的君子,他要求自己既嚴格又全面,他對待別人既寬容又平易(要求少)。對自己嚴格而全面,所以不會懈怠;寬而少,所以人們樂于做好事。
②求其所以為舜者,責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譯文:尋求舜所以成為舜的道理,對自己要求說:“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這樣,可是我卻不能這樣!”早晨晚上都在思考,去掉那些不如舜的地方,仿效那些與舜相同的地方。
③取其一不責其二,即其新不究其舊,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為善之利。
譯文:取他的一點,不要求他再有第二點;就他的現(xiàn)在表現(xiàn)看,不追究他的過去,提心吊膽地只怕那個人得不到做好事的益處。
4、請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9分)
(1)求其所以為舜。(3分)
(2)詳,故人難于為善;廉,故自取也少。(3分)
(3)舉其一,不計其十;究其舊,不圖其新。(3分)
答案:
(1)他們探求舜成為舜的原因。(補充主語“他們”1分,求:探求1分,所以,……的原因1分。)
(2)他們要求別人嚴又全,所以別人很難把事情做好;對自己要求低又少,所以他們自己進步很小。(句意1分,詳:他們要求別人嚴又全或者意相同得1分,取:得到,獲取或者意相近1分。)
(3)今天的君子只提出人家某個問題,而不考慮人家很多優(yōu)點;只追究人家以前的缺點,而不顧念人家新的變化。(舉:提出1分,一:某個缺點1分,舊:過去的缺點1分。)
參考譯文:
古時的君子,他要求自己嚴格而全面,他對待別人寬厚而且簡要。對自己要求嚴格而全面,所以就不敢懈怠;對待別人寬厚而簡要,所以別人樂于做好事。聽說古人中有個叫舜的,從他的為人來看,是個實行仁義的人;古時的君子探求了舜成為舜的原因后,責怪自己說:“他是—個人,我也是一個人;他能夠這樣,而我為什么竟不能這樣!”于是早晚反省,改掉那些不如舜的缺點,養(yǎng)成那些像舜的優(yōu)點。聽說古人中有位叫周公的,從他的為人來看,是—位多才多藝的人;古之君子探求了周公成為周公的原因后,責怪自己說:“他是—個人,我也是一個人,他能夠這樣,而我竟不能這樣!”于是早晚反省,改掉那些不如周公的缺點,養(yǎng)成那些像周公的優(yōu)點。舜是一位大圣人,后世沒有人比得上他;周公是—位大圣人,后世沒有人比得上他;古時的君子就說:“我不如舜,我不如周公,這是我的缺點啊。”這不也是要求自己嚴格而全面嗎?他們對待別人呢,就說:“他這個人啊,能有這樣的優(yōu)點,這就夠得上是個好人了;他能夠擅長這一點,這就夠得上是有技藝的人了。”選取他的一點,不再要求他有第二點,只就他現(xiàn)在的表現(xiàn)來看,不追究他的過去。古之君子總是小心翼翼地惟恐人家得不到做好事情應(yīng)得到的好處。—種好的品德是容易做到的,一種技藝是容易掌握的。他們對別人卻說:“能夠有這個優(yōu)點,這就足夠啦。”又說:“能夠掌握這個,這也足夠啦。”這不也就是要求別人寬厚而簡約表現(xiàn)嗎?
如今的君子卻不是這樣的,他們對別人求全責備,對待自己卻是少而寬。他們要求別人嚴而全,所以別人很難把事情做好;對自己要求低又少,所以他們自己進步很小。自己沒什么善行,卻說:“我有這些善行,這也夠了。”自己沒有什么技能,卻說:“我能夠有這些本領(lǐng),這也夠了。”對外欺騙別人,對己欺騙自己良心。還沒有取得多少進步就停止不前,這不是現(xiàn)今君子要求自己很少很低的表現(xiàn)嗎?可是他對于別人,卻這樣說:“那個人雖然有這個才能,但人品不值得稱道。那個人雖然善于做這個,但這事兒本身沒有什么價值。”抓住人家某個方面的問題,根本不考慮人家多方面的長處;追究人家以往的缺點,完全不管人家今日的變化。擔心受怕地惟恐人家得到好的名聲。這不是現(xiàn)今君子要求別人又多又細的表現(xiàn)嗎?這就叫不拿普通人的標準來衡量自身,卻用圣人的標準去期望別人,要說他這是尊重自己,我可看不出來。
盡管如此,這樣做的人是有他的根源的。那根源就是怠惰和妒忌。怠惰,就不能提高修養(yǎng);妒忌,就害怕人家修養(yǎng)的提高。我曾經(jīng)試驗過。我為試著在眾人面前說:“某某是個賢良的人,某某是個有才能的人。”那與我應(yīng)和表示贊同的,必定是這個人的伙伴好友;要不,便是跟他疏遠沒有利害關(guān)系的人;再不,就是畏懼他的人。倘不是這三種情況,那么,性格強硬的人必定用言語表示憤怒,性格軟弱的也必定滿臉怒色。我又曾試著在眾人面前說:“某某不是好人,某某是沒有能力的人。”那些不理睬我的話的人,就必定是某某的伙伴好友;要不,便是跟他疏遠沒有利害沖突的人;再不,就是畏懼他的人。倘不是這三種情況,那么,性格強硬的人必定用言語表示高興,性格軟弱的也必定滿臉喜色。正因為這樣,隨著事業(yè)成功,誣陷也就興起,隨著德望提高,攻訐也就來到。唉,一個讀書人生活在當今世界,竟還希望名譽能夠光大,道德能夠推廣,實在太難了。
想要有一番作為的在位者,聽到我上面的話而時時想起它,那么該可以把國家治理好了吧。
賞析:
本文抒發(fā)了作者個人的憤懣,但在不平之鳴中道出了一個真理:只有愛護人才,尊重人才,方能使人“樂于為善”。此文從“責己”、“待人”兩個方面,進行古今對比,指出當時社會風(fēng)氣澆薄,毀謗滋多,并剖析其原因在于“怠”與“忌”。行文嚴肅而懇切,句式整齊有變化,語言生動形象,刻畫入木三分。
第一段
第一段論證古之君子“責己”、“待人”的正確態(tài)度。“責己重以周,待人輕以約”是“古之君子”的表現(xiàn)特征。
第二段
第二段緊承上文,剖析“今之君子”表現(xiàn)。談“古之君子”的態(tài)度是“責己”、“待人”,而談“今之君子”卻用“責人”、“待己”。一字之差,點明了兩者不同的態(tài)度。對人的缺點,一個是“取其一不責其二;即其新,不究其舊”;一個是“舉其一,不計其十;究其舊,不圖其新”。對人的優(yōu)點,一個是“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為善之利”;一個是“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聞”。由此得出結(jié)論:今之君子責人詳、待己廉的實質(zhì)是“不以眾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這一結(jié)句,簡潔有力,跌宕有致,開合自如,非大手筆不能為之。
第三段
第三段以“雖然”急轉(zhuǎn),引出“怠”與“忌”是毀謗之源。作者認為士大夫之間毀謗之風(fēng)的盛行是道德敗壞的一種表現(xiàn),其根源在于“怠”和“忌”,即怠于自我修養(yǎng)且又妒忌別人;不怠不忌,毀謗便無從產(chǎn)生。“怠者不能修”,所以待己廉;“忌者畏人修”,因而責人詳。為下文“是故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的結(jié)論作了鋪墊。文中既有理論概括,又有試驗說明,順理成章地得出了“是故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這一根本結(jié)論。最后三句,既交代了此文的寫作目的,呼吁當權(quán)者糾正這股毀謗歪風(fēng),又語重心長、寄托了作者對國事的期望。
對比手法
文章通篇采用對比手法,有“古之君子”與“今之君子”的對比,有同一個人“責己”和“待人”不同態(tài)度的比較,還有“應(yīng)者”與“不應(yīng)者”的比較,等等。此文還運用了排比手法,使文章往復(fù)回環(huán),迂曲生姿,大大增強了表達效果。
【《原毀》翻譯賞析及閱讀答案】相關(guān)文章:
《原毀》原文及翻譯05-24
原毀原文及賞析05-29
韓愈《原毀》原文及翻譯10-10
《原毀》原文和翻譯08-02
《蘇幕遮》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05-07
《田舍》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04-13
《邴原泣學(xué)》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06-04
韓愈《原毀》06-26
《長歌行》閱讀答案翻譯及賞析02-21
王安石《北山》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