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梁書張率傳原文及譯文
原文:
張率,字士簡,吳郡吳人。祖永,宋右光祿大夫。父環(huán),齊世顯貴,歸老鄉(xiāng)邑,天監(jiān)初,授右光祿,加給事中。
率年十二,能屬文,常日限為詩一篇,稍進(jìn)作賦頌,至年十六,向二千許首。齊始安王蕭遙光為揚(yáng)州,召迎主簿,不就。起家著作佐郎。建武三年,舉秀才,除太子舍人。與同郡陸倕幼相友狎,常同載詣左衛(wèi)將軍沈約。適值任昉在焉,約乃謂昉日:“此二子后進(jìn)才秀.皆南金也.卿可與定交。”由此與昉友善。遷尚書殿中郎。出為西中郎南康王功曹史,以疾不就。久之,除太子洗馬。高祖霸府建,引為相國主簿。天監(jiān)初,臨川王已下并置友、學(xué)。以率為鄱陽王友,遷司徒謝胐掾,直文德待詔省,敕使抄乙部書,又使撰婦人事二十余條,勒成百卷。使工書人瑯邪王深、吳郡范懷約、褚洵等繕寫,以給后官。遷秘書丞,引見玉衡殿。高祖曰:“秘書丞天下清官,東南胄望未有為之者,今以相處,足為卿譽(yù)。”其恩遇如此。四年三月,禊飲華光殿。其日,河南國獻(xiàn)舞馬,時與到洽、周興嗣同奉詔為賦,高祖以率及興嗣為工。
其年,父憂去職。其父侍妓數(shù)十人,善謳者有色貌,邑子儀曹郎顧玩之求娉焉.謳者不愿,遂出家為尼。嘗因齋會率宅,玩之乃飛書言與率奸,南司以事奏聞,高祖惜其才,寢其奏,然猶致世論焉。率雖歷居職務(wù),未嘗留心簿領(lǐng),及為別駕奏事,高祖覽牒問之,并無對,但奉答云“事在牒中”。高祖不悅。出為新安大守,秩滿還都,未至,丁所生母憂。大通元年,服未闋,卒,時年五十三。昭明太子遣使贈賻。
率嗜酒,事事寬恕,于家務(wù)尤忘懷。在新安,遣家僮載米三千石還吳宅,既至,遂耗大半。率問其故,答日:“雀鼠耗也。”率笑而言曰:“壯哉雀鼠。”競不研問。
節(jié)選自《梁書列傳第二十六》
譯文:
張率字士簡,是吳郡吳人。祖父張永,在宋朝任右光祿大夫。父親張環(huán),在齊朝地位顯貴,歸家鄉(xiāng)養(yǎng)老,天監(jiān)初年,授任右光祿,加給事中。
張率十二歲時,就能寫文章.經(jīng)常是每日限定寫詩一首,稍有長進(jìn)就寫賦頌,到十六歲,過去的詩作大約寫有二千首。齊朝始安王蕭遙光任揚(yáng)州刺史,召迎他任主簿,他沒有就任。起家任著作佐郎。建武三年,推舉為秀才,授任太子舍人。與同郡人陸倕年幼時就很親近友好,經(jīng)常一同乘車去左衛(wèi)將軍沈約家。有一次恰巧遇到任昉在座,沈約便對任昉說:“這兩人是后輩中的才俊,都是南方杰出人才,您可與他們結(jié)為朋友。”由此與任昉很友善。張率遷任尚書殿中郎。出朝任西中郎南康王功曹史,因病沒有上任。過了很久,授任太子洗馬。高祖建藩王府邸時,進(jìn)用他做相國主簿。天監(jiān)初年,臨川王以下均設(shè)置友、學(xué)官。任張率為鄱陽王友,遷任司徒(官職)謝胐(人名)掾,當(dāng)值文德待詔省,下旨讓他抄寫乙部書籍,又讓他撰寫了婦人事二十余條,寫成百卷。派擅長書法的瑯邪人王深、吳郡人范懷約、褚洵等抄寫,送給后宮妃嬪。遷任秘書丞,在玉衡殿受接見。高祖說:“秘書丞是天下清官,東南帝王貴族后代沒有任此職的,現(xiàn)讓你處在這位子,足可以使你有美譽(yù)。”他受到的恩遇就像這祥。四年三月,在華光殿臨水修禊聚宴。這天,河南國貢獻(xiàn)舞馬,當(dāng)時與到洽、周興嗣同奉詔令作賦,高祖認(rèn)為張率和周興嗣寫得工整。
這年,他因父喪離職。他父親的侍妓有幾十人,有一個侍妓善唱歌有色貌,同鄉(xiāng)人儀曹郎顧玩之求娶她為妻,這個侍妓不愿意,便出家當(dāng)尼姑。她曾趁齋會去張率家,顧玩之就寫匿名信說這個侍妓與張率通奸,御史臺將此事上奏,高祖愛惜他的才能,就把奏章擱置起來,然而還是招致世人的議論。張率雖然多年擔(dān)任職務(wù),但從不留心公文薄的事,當(dāng)任別駕向皇上奏事時,高祖閱呈文問他事情,他都回答不上來,只能回答說“事情全寫在呈文中”。高祖聽了不高興。出朝任新安太守,任職期滿回都城,還沒到,遭遇親生母親喪事。大通元年,服喪期未滿,去世,時年五十三歲。昭明太子遣使者贈送辦理喪事所用的財物。
張率喜歡喝酒,處事寬容,家務(wù)事從不介意。在新安時,派家僮運(yùn)三千石米送到吳郡老家,家僮到了吳郡,米少了大半。張率問原因,家僮回答說:“雀鼠吃了。”張率笑著說:“雀鼠吃得真快呀。”竟然不再追問。
【梁書張率傳原文及譯文】相關(guān)文章:
《梁書傅昭傳》課文原文及譯文07-05
蘇武傳原文及譯文11-22
《華佗傳》原文及譯文06-14
高士傳原文及譯文07-21
《王安石傳》原文及譯文04-01
《酬張少府》原文及譯文02-02
《蘇武傳》原文和譯文10-17
虞世南傳原文和譯文04-22
《宋史·蘇轍傳》原文及譯文10-20
《李揆傳》原文及譯文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