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王建《十五夜望月》原文及譯文賞析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一些使用較為普遍的古詩吧,廣義的古詩,泛指鴉片戰(zhàn)爭以前中國所有的詩歌,與近代從西方傳來的現(xiàn)代新詩相對應。那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王建《十五夜望月》原文及譯文賞析,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十五夜望月
作者:王建 年代:唐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注釋:
1、十五夜:指農(nóng)歷八月十五的夜晚。郎中:官名。
2、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鋪了一層霜一樣。棲:歇,休息。
3、秋思:秋天的情思,這里指懷人的思緒。
4、落:有些版本作“在”.此處以《全唐詩》為準。
譯文: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上了一層霜,樹枝上安歇著鴉鵲。夜深了,秋露悄悄地打濕了庭中的桂花。人們都在望著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會落到誰的一邊。
賞析: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詩人王建創(chuàng)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為內(nèi)容的詩。全詩四句二十八字,以每兩句為一層意思,分別寫中秋月色和望月懷人的心情,展現(xiàn)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靜的中秋之夜的圖畫。此詩以寫景起,以抒情結(jié),想象豐美,韻味無窮。
題中的“十五夜”,結(jié)合三、四兩句來看,應指中秋之夜。詩題,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處以《全唐詩》為準。杜郎中,名不詳。在唐代詠中秋的篇什中,這是較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樹棲鴉”,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了一層霜雪。蕭森的樹蔭里,鴉鵲的聒噪聲逐漸消停下來,它們終于適應了皎月的刺眼驚擾,先后進入了睡鄉(xiāng)。詩人寫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卻給人以積水空明、澄靜素潔、清冷之感,使人不由會聯(lián)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樹棲鴉”,主要應該十五夜望月是聽出來的,而不是看到的。因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們也不大可能看到鴉鵲的棲宿;而鴉鵲在月光樹蔭中從開始的驚惶喧鬧(周邦彥《蝶戀花》詞有句“月皎驚烏棲不定”,也就是寫這種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卻完全可能憑聽覺感受出來。“樹棲鴉”這三個字,樸實、簡潔、凝煉,既寫了鴉鵲棲樹的情狀,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靜。
“冷露無聲濕桂花”,這句詩讓人聯(lián)想到冷氣襲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濕庭中桂花。如果進一步揣摩,更會聯(lián)想到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樹。這是暗寫詩人望月,正是全篇點題之筆。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不覺浮想聯(lián)翩: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濕了桂花樹吧。這樣,“冷露無聲濕桂花”的意境,就顯得更悠遠,更耐人尋思。他選取“無聲”二字,細致地表現(xiàn)出冷露的輕盈無跡,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潤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樹下的玉兔,那揮斧的吳剛,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詩句帶給讀者的是十分豐富的美的聯(lián)想。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親。在家鄉(xiāng)的人思念遠離的親人;離鄉(xiāng)之人遙望家鄉(xiāng)親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這兩句。詩人不再正面寫自己的思親之愁,而是用一種疑問式的委婉語氣道出那綿綿的愁念會落在誰家。前兩句寫景,不帶一個“月”字;第三句才點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擴大了望月者的范圍。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詩人悵然于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濃摯的。然而,在表現(xiàn)的時候,詩人卻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傾訴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不知那茫茫的秋思會落在誰的一邊(“誰家”,就是“誰”,“家”是語尾助詞,無實義)。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說“秋思在誰家”,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xiàn)得蘊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詩人獨有,別人盡管也在望月,卻并無秋思可言。這真是無理之極,然而愈顯出詩人癡情,手法確實高妙。后兩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問句表達,這樣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許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在煉字上,上海辭書出版社的《唐詩鑒賞辭典》錄此詩,末句的“在”作“落”字。徐竹心認為,“落”字新穎妥貼,不同凡響,它給人以生動形象的感覺,仿佛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似的。《全唐詩》錄此詩,“落”字作“在”,就顯得平淡寡味,相形見絀了。
這首詩意境很美,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huán)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jié)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xiàn)得非常委婉動人。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畫。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是詩人在中秋佳節(jié)與朋友相聚時所作。詩題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可見是寄給友人杜郎中的。詩題下原注:“時會琴客”,說明中秋佳節(jié)良友相聚,并非獨吟,此詩寫成當夜,也可能曾配合琴曲演唱。
名家點評
明代李攀龍、葉羲昂《唐詩直解》:難描難畫。
明代李攀龍、袁宏道《唐詩訓解》:落句有懷。
明代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楊慎列為能品。周敬曰:妙景中含,解者幾人?郭濬曰:清音緩節(jié),幽然颯然。周珽訓曰:愛月常情,秋思各有不同,“在誰家”三字凄婉,蓄無窮之意。敖英曰:后二句言誰不賞景,惟宴處超然者,心與景融。
明代唐汝詢《唐詩解》:地白,月光也。明則鴉驚,今既棲樹,則夜深矣,是以見露之沾花。此時望月者眾,感秋者誰?恐無如我耳。
清代黃生《唐詩摘鈔》:《秋思》,琴曲名。蔡氏《青溪五弄》之一,非自注,則末句不知其所謂矣。選詩最當存其自注。通首平仄相葉,無一字參差,實為七言絕句之正調(diào)。凡音律諧,便使人誦之有一唱三嘆之意。今作者何可但言體制,而不講聲調(diào)也。朱之荊補箋:琴客在此地作《秋思曲》,月下聽琴者不知在誰家也。
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不說明己之感秋,故妙。
清代巢父《唐詩從繩》:琴客在此地作《秋思》曲,月下聽琴者,不知在誰家也。
清代宋宗元《網(wǎng)師園唐詩箋》:性情在筆墨之外(末二句下)。
作者簡介
王建(約767—約830),字仲初,關輔(今屬陜西)人。出身寒微。大歷進士。晚年為陜州司馬,又從軍塞上。擅長樂府詩,與張籍齊名,世稱“張王”。其以田家、蠶婦、織女、水夫等為題材的詩篇,對當時社會現(xiàn)實有所反映。所作《宮詞一百首》頗有名。有《王司馬集》。
【王建《十五夜望月》原文及譯文賞析】相關文章:
《十五夜望月》原文及賞析01-14
《十五夜望月》王建閱讀答案02-25
十五夜望月 / 十五原文及賞析10-28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古詩詞賞析09-23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原文賞析09-28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唐詩鑒賞09-17
十五夜望月原文及翻譯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