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至·天時人事日相催》翻譯賞析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詩了吧,古詩是古代詩歌的泛稱。那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至·天時人事日相催》翻譯古詩詞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文】
《小至·天時人事日相催》
唐朝·杜甫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浮灰。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鄉(xiāng)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注釋】
⑴小至:意指冬至前一日
⑵五紋:意指五色線。《唐雜錄》載,冬至后日漸長,宮中女工比常日增一線之功
⑶吹葭:意指古代將葦膜燒灰放在律管內測示氣候,第六管灰動,應冬至節(jié)。冬至前灰飛向下,冬至后則灰飛向上,因冬至一陽生,陽氣舒展故
⑷浮灰:意指一作“飛灰”
⑸云物:意指景物
【翻譯】
天時人事,每天變化得很快,轉眼又到冬至了,過了冬至白日漸長,天氣日漸回暖,春天即將回來了。刺繡女工因白晝變長而可多繡幾根五彩絲線,吹管的六律已飛動了葭灰。堤岸好像等待臘月的到來,好讓柳樹舒展枝條,抽出新芽,山也要沖破寒氣,好讓梅花開放。我雖然身處異鄉(xiāng),但這里的景物與故鄉(xiāng)的沒有什么不同之處,因此,讓小兒斟上酒來,一飲而盡。
【鑒賞】
這首詩是詩人大歷元年(公元766年)在夔州寫的。那時杜甫生活比較安定,心情也比較舒暢。《小至》寫冬至前后的時令變化,不僅用刺繡添線寫出了白晝增長,還用河邊柳樹即將泛綠,山上梅花沖寒欲放,生動地寫出了冬天里孕育著春天的景象。詩的末二句寫他由眼前景物喚起了對故鄉(xiāng)的'回憶。雖然身處異鄉(xiāng),但云物不殊,所以詩人教兒斟酒,舉杯痛飲。這舉動和詩中寫冬天里孕育著春天氣氛的基調是一致的。都反映出詩人難得的舒適心情。
【賞析】
這首詩首聯(lián)交代時間,一個“催”字奠定了全詩愁悶的基調;頷聯(lián)寫人的活動,頸聯(lián)寫自然景物的變化,讓人感到天氣漸暖,春天將近的一絲喜悅,尾聯(lián)轉而寫詩人想到自己身處異鄉(xiāng)而不免悲從中來,于是邀兒子一起借酒消愁。全詩選材典型,“事”、“景”、“感”三者烘托,情由景生,充滿著濃厚的生活情趣,切而不泛。
此詩開篇的“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二句是總起,以詠嘆筆調點明“陽生春來”,與詩題緊扣,同時給人以緊迫感:時間飛逝,轉眼又是冬去春來。中間四句是分承,不僅用刺繡添線寫出了白晝增長,還用河邊柳樹即將泛綠和山上梅花沖寒欲放生動地寫出了冬天里孕育著春天的景象。
其中,“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飛灰”二句直承首聯(lián)“冬至”的自然節(jié)令特征,別出心裁,用刺繡添線、葭管飛灰,進一步點明季節(jié)變化。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二句直承冬去春來的景物特征,用柳葉“將舒”承一“容”字,使人產生柳葉如眉的聯(lián)想,以梅花“欲放”承一“意”字,給人以梅若有情的感覺,富有動感特征,蘊含著生命的張力,體現出春臨大地的蓬勃生機。雖然春天容易引發(fā)鄉(xiāng)愁,但詩人的鄉(xiāng)愁卻是樂觀向上的,故詩最后的“云物不殊鄉(xiāng)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二句以抒情作結,奉勸世人干盡杯中酒,享受美好的生活。
全詩立意高遠,選材典型,遣字鑄辭,精工切貼,緊緊圍繞冬至前后的時令變化,敘事、寫景、抒感,“事”、“景”、“感”三者烘托,情由景生,漸次由開端時光逼人的感觸演進為新春將臨的欣慰,過渡得十分自然,充滿著濃厚的生活情趣,切而不泛。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作于公元766年(大歷元年)或公元767年(次年),當時詩人漂泊在夔州(今四川奉節(jié)),逢冬至日,想到自己漂泊異鄉(xiāng),不禁感慨萬千。
【《小至·天時人事日相催》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小至原文翻譯及賞析01-29
小至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04-02
小至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01-29
小至_杜甫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8-03
小至原文翻譯及賞析合集3篇04-02
小至原文及賞析07-16
小至原文及賞析10-12
《小至》詩歌賞析11-14
杜甫的《小至》詩歌的賞析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