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邁驛通潮閣二首其一》翻譯賞析
《澄邁驛通潮閣二首其一》作者為宋朝詩人、文學家蘇軾。其古詩全文如下:
倦客愁聞歸路遙,眼明飛閣俯長橋。
貪看白鷺橫秋浦,不覺青林沒晚潮。
【前言】
《澄邁驛通潮閣二首》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組詩作品。這兩首詩著意抒發(fā)思鄉(xiāng)盼歸的心情。第一首描繪登通潮閣所見情景,閑雅的筆觸中隱然透出羈旅愁緒。
【注釋】
⑴澄邁驛:設(shè)在澄邁縣(今海南省北部)的驛站。通潮閣:一名通明閣,在澄邁縣西,是驛站上的建筑。
⑵貪看:白鷺在秋浦上飛翔,視線久久追隨著白鷺移動。
【翻譯】
倦居他鄉(xiāng)之人聽到歸鄉(xiāng)之路遙遠正懷著愁緒獨自行走,突然發(fā)現(xiàn)眼前有一座高閣俯視著跨水長橋。我的視線正迷戀地隨著一隊白鷺在秋浦上飛翔而移動,不知不覺中晚潮悄然而退,只剩一片青蔥的樹林漸入暮色之中。
【賞析】
第一首詩描繪登通潮閣所見情景,閑雅的筆觸中隱然透出羈旅愁緒。首句“倦客愁聞歸路遙”,開門見山地點明詩人的心境和處境。“倦”字令人想見詩人旅途顛沛、神情困頓之態(tài);而“歸路”之“遙”,則暗示出漂泊之遠,一懷愁緒由此而起。“愁聞”二字下得平淡,卻將思鄉(xiāng)盼歸的心曲表達得十分真切,不管詩人是有所問而“聞”,還是他人無意之言而詩人有心而“聞”,都使人意會到身處偏遠之地的詩人內(nèi)心的落寞、孤寂。他暗自期望:此處離故鄉(xiāng)會近一點了吧?但是留心打聽,方知歸路依然遙遠,這給他這個旅客增添了許多倦意和愁緒。
詩人懷著思鄉(xiāng)的愁悶心情獨自行走,突然眼前一亮:前面有一座飛檐四張的高閣,凌空而起,俯視著跨水長橋。“眼明飛閣俯長橋”點出“通潮閣”之題。“眼明”二字極其準確地寫出詩人對突兀而起的通潮閣的主觀感受,而且使詩歌的情調(diào)由低抑轉(zhuǎn)為豁朗。兩句之間的`起落變化,顯示了詩人開闔自如的大手筆,也表現(xiàn)了詩人對人生磨難所持的樂觀態(tài)度。正像他在另一首詩中所說:“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把遠貶海南視為難得的經(jīng)歷一樣,在這里他也不肯讓自己的精神就此委頓,而是竭力振作,將內(nèi)心的愁苦化解開去。眼前這座凌空而起的通潮閣正是以其宏偉之勢、闊大之景吸引了詩人的注意力。
詩歌很自然地由抒情轉(zhuǎn)到寫景:“貪看白鷺橫秋浦,不覺青林沒晚潮。”正因為“貪看”,全副身心被自然景色所吸引,故而不覺時光流逝。寫得意氣悠然閑適,大有與物同化之趣。有意思的是,詩人寫白鷺,不用“飛”或“翔”,卻著一“橫”字,而這“橫”字正是詩人匠心獨運之所在。首先,“橫”字帶出一股雄健之勢,如同一團濃墨重重地抹在畫面上,其氣勢,其力度,是“飛”或“翔”所不具備的。其次,這一“橫”字中,點染了詩人的主觀情感,傳達出詩人的神情意態(tài):詩人憑欄遠眺,“貪看”一隊白鷺在秋浦上飛翔,視線久久地追隨著白鷺移動,故而有“橫”的感覺。
若用“飛”或“翔”,則見不出詩人久眺的身影。更妙的是,白鷺“橫”于秋浦之上,化動為靜。這種“靜態(tài)”完全是詩人的主觀感受,它既與人們觀察展現(xiàn)于開闊背景上的運動時所獲得的感受一致,暗示出秋浦水天一色,空寥清曠;同時,也是詩人心境之“靜”的外現(xiàn)。最后一句用一個“沒”字寫晚潮,雖然是動態(tài),卻也是無聲無息,令人不覺其“動”。正是在這至寧至靜的境界中,時光悄然消逝,晚潮悄然而退,只有一片青蔥的樹林映著最后一抹斜輝。而從詩人倚軒凝然不動的身影中,表現(xiàn)出深切的寂寞和一絲莫明的惆悵。
【《澄邁驛通潮閣其一》翻譯賞析】相關(guān)文章:
澄邁驛通潮閣二首_蘇軾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8-03
蘇軾《澄邁驛通潮閣二首》閱讀及答案12-30
澄邁驛通潮閣二首閱讀試題及答案12-23
金陵驛二首·其一原文、翻譯、賞析10-04
金陵驛·其一_文天祥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8-03
文天祥《金陵驛·其一》原文賞析09-18
《白洋潮》原文及翻譯賞析09-26
文天祥《金陵驛·其一》原文翻譯鑒賞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