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帶湖篆岡小酌原文及賞析
在人們素養(yǎng)不斷提高的今天,報告十分的重要,不同種類的報告具有不同的用途。你所見過的報告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帶湖篆岡小酌原文及賞析,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原文:
夜月樓臺,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來去。是誰秋到便凄涼?當年宋玉悲如許。
隨分杯盤,等閑歌舞。問他有甚堪悲處?思量卻也有悲時,重陽節(jié)近多風雨。
譯文
月夜下的樓閣,飄滿秋天香味的院落,歡笑快樂的人們來來去去。是哪個人秋天一到就悲傷凄涼?當年的宋玉就悲傷到這樣。
吃飯喝酒要隨其自然,對歌舞享樂看得平常一般。問他有什么可以悲傷之處?細細想想?yún)s也有悲傷的時候:重陽節(jié)快到了,秋風秋雨使人感到格外凄涼。
注釋
踏莎行:詞牌名。節(jié)選自《淮海詞》。《踏莎行》又名《柳長春》《喜朝天》等。雙調(diào)五十八字,仄韻。又有《轉(zhuǎn)調(diào)踏莎行》,雙調(diào)六十四字或六十六字,仄韻。
篆(zhuàn)岡:地名,在帶湖旁。
宋玉:戰(zhàn)國時楚國的著名詩人,屈原的學生,其代表作《九辯》有句云:“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如許:如此。
隨分:隨意,任意。
等閑:平常,普通。
甚堪:什么可以。
思量:細細想想。
賞析:
此詞作于公元一一九〇年(紹熙元年庚戌)八月十七日夜。篆岡,是辛棄疾在上饒的帶湖別墅中的一個地名。小酌,便宴。此詞就是在這次吟賞秋月的便宴上即興寫成的。
上片寫帶湖秋夜的幽美景色,見出秋色之可愛,說明古人悲愁沒有多少理由。“夜月樓臺,秋香院宇”二句對起,以工整清麗的句式描繪出迷人的夜景:在清涼幽靜的篆岡,秋月映照著樹木蔭蔽的樓臺,秋花在庭院里散發(fā)著撲鼻的幽香。第三句“笑吟吟地人來去”,轉(zhuǎn)寫景中之人,十分渾然一體。這七字除了一個名詞“人”之外,全用動詞與副詞,襯以一個結(jié)構(gòu)助詞“地”,使得人物動態(tài)活靈活現(xiàn),歡樂之狀躍然紙上。秋景是如此令詞人和他的賓客們賞心悅目,他不禁要想,為什么自古以來總有些人,一到秋天就悲悲戚戚呢?當年宋玉大發(fā)悲秋之情,究竟為了什么?
上片末二句:“是誰秋到便凄涼?當年宋玉悲如許”,用設問的方式否定了一般文人見秋即悲的孱弱之情。宋玉的名作《九辯》中頗多悲秋的句子,如“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等等。辛棄疾這兩句,對此加以否定。應該說,當年宋玉之悲秋,是有一定緣由的,辛棄疾這里不過是聊將宋玉代指歷來悲秋的文人,以助自己抒情的筆勢,這是對古事的活用。由這兩句的語意看來,悲秋似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只有敞開胸懷,縱情吟賞秋色才是通達的啰!每個讀者初讀到此,情不自禁地產(chǎn)生這樣的聯(lián)想,而順著作者這個表面的語調(diào)和邏輯繼續(xù)閱讀下去,思考下去。
其實,作者的本意并不在此!讀了詞的下片讀者才知辛棄疾最終是要肯定悲秋之有理。只不過,他之所謂悲“秋”,已不同于傳統(tǒng)文人的純粹感嘆時序之變遷與個人身世之沒落,而暗含了政治寄托的深意。
上片那些欲擒故縱的抒寫,乃是一種高明的蓄勢反跌之法。換頭三句“隨分杯盤,等閑歌舞,問他有甚堪悲處?”仍故意延伸上片否定悲秋的意脈,把秋天寫得更使人留戀。秋夜不但有優(yōu)美的自然景色,而且還有賞心悅目的好事,可以隨意小酌,可以隨便地欣賞歌舞,還有什么值得悲傷的事呢?就這樣,在上片“是誰秋到便凄涼”一個問句之后,作者又在下片著力地加上了一個意思更明顯的反問,把自己本欲肯定的東西故意推到了否定的邊緣。末二句突然作了一個筆力千鈞的反跌:“思量卻也有悲時,重陽節(jié)近多風雨。”這一反跌,跌出了此詞悲秋的主題思想,把上面大部分篇幅所極力渲染的“不必悲”、“有甚悲”等意思全盤推翻了。到此人們方知,一代豪杰辛棄疾也是在暗中悲秋的。他悲秋的理由是,重陽節(jié)快來了,那凄冷的風風雨雨將會破壞人們的幸福和安寧。
“重陽節(jié)近多風雨”一句,化用北宋詩人潘大臨詠重陽的名句“滿城風雨近重陽”,這正是王國維《人間詞話》所說的“借古人之境界為我之境界”。辛棄疾之所謂“風雨”,一語雙關,既指自然氣候,也暗喻政治形勢之險惡。稼軒作此詞時,國勢極弱,國運日衰,而向來北兵也習慣于在秋高馬肥時對南朝用兵,遠的不說,公元一一六一年(紹興三十一年)金主完顏亮率三十二路軍攻宋之役,就是在九月份發(fā)動的。稼軒《水調(diào)歌頭》(落日塞塵起)一闋就有“胡騎獵清秋”的警句。鑒于歷史的教訓,閑居帶湖的辛棄疾在密切注視政壇情況變化時,不會不想到邊塞的情況。此詞實際上表達了作者對當時政局的憂慮之情。這首詞通過時節(jié)變化的描寫來反映對現(xiàn)實生活的深沉感慨,氣度從容;欲擒欲縱,文法曲折多變;巧妙采用前人詩句,辭意含蓄;通過比興等手法,寄托政治感想。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qū))人。南宋官員、將領、文學家,豪放派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
辛棄疾早年與黨懷英齊名北方,號稱“辛黨”。青年時參與耿京起義,并擒殺叛徒張安國,回歸南宋,獻《美芹十論》《九議》等,條陳戰(zhàn)守之策,但未被朝廷采納。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為守臣,曾平定荊南茶商賴文政起事,又力排眾議,創(chuàng)制“飛虎軍”,以穩(wěn)定湖湘地區(qū)。由于他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故而屢遭劾奏,數(shù)次起落,最終退隱山居。開禧北伐前后,宰臣韓侂胄接連起用辛棄疾知紹興、鎮(zhèn)江二府,并征他入朝任樞密都承旨等官,均被辛棄疾推辭。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抱憾病逝,享年六十八歲。后贈少師,謚號“忠敏”。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yè)自許,卻命運多舛,壯志難酬。但他始終沒有動搖恢復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于詞作之中。其詞藝術(shù)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zhí)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有《稼軒長短句》等傳世。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帶湖篆岡小酌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踏莎行原文及賞析05-09
踏莎行原文及賞析02-27
踏莎行原文翻譯及賞析05-04
《踏莎行》原文,譯文,賞析04-05
踏莎行·二社良辰原文及賞析02-13
《踏莎行·郴州旅舍》原文與賞析04-18
踏莎行二社良辰原文翻譯及賞析04-29
踏莎行·碧海無波原文及賞析10-30
踏莎行原文翻譯及賞析14篇05-12
踏莎行原文翻譯及賞析(14篇)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