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通用15篇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1
湘春夜月·近清明 宋朝 黃孝邁
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可惜一片清歌,都付與黃昏。欲共柳花低訴,怕柳花輕薄,不解傷春。念楚鄉(xiāng)旅宿,柔情別緒,誰與溫存。
空樽夜泣,青山不語,殘月當門。翠玉樓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搖蕩湘云。天長夢短,問甚時、重見桃根。這次第,算人間沒個并刀,剪斷心上愁痕。
《湘春夜月·近清明》譯文
臨近清明時分,枝頭上翠鳥的叫聲婉轉(zhuǎn)動人。只可惜這一片清歌,都給了寂寞的黃昏。想要對柳花低述衷曲,又怕柳花輕薄,不懂得人的傷春之心。我獨自漂泊在南國楚鄉(xiāng),滿懷柔情別恨,有誰能給我一點兒溫存?
空空的酒杯仿佛在為我哭泣,青山默默不語,一彎殘月照在門前。旅舍門前,月色下的湘江朦朧迷茫,波光隱隱,倒映著天空朵朵浮云。時光漫長,人生短暫。請問蒼天,到底什么時候才能和戀人見面?這情景真令人心酸,遍尋人間也找不到能夠剪斷這種愁緒的剪刀,可以把我心中的千愁萬緒剪斷。
《湘春夜月·近清明》注釋
湘春夜月:詞牌名,是黃孝邁的自度曲。
翠禽:翠鳥。
柳花:指柳絮。
空尊:空樽,空酒杯。
翠玉樓:即前文“楚鄉(xiāng)旅宿”。
桃根:出于東晉的《桃葉歌》:“桃葉復桃葉,桃葉連桃根。相憐兩樂事,獨使我殷勤”,后詞中多代指意中人。
者次第:“如此種種”的意思。者,同“這”。
并刀:并州(今山西太原)的剪刀,當時以鋒利著稱。
《湘春夜月·近清明》賞析
黃孝邁的詞流傳很少,但他的詞的確寫得“風度婉秀,真佳詞也。”這是不首傷傷之詞。詞人通過對湘水之濱傷江月色的描寫,抒發(fā)了自己惜傷不忍平的情愫。
上片著重寫傷傷,先從枝頭的鳥聲寫起 ,點出“近清明”的節(jié)令。“香禽”,猶言香鳥,使指羽毛美麗的小鳥 ,“消魂”,是情為之動、神為之傷的意思,給鳥聲注入了人的思想感情。
下文“可惜不片清歌,都付與黃昏”二句,是對“消魂”所作的說明 。"清歌”與“黃昏”所含的情緒本是相反的,前者引人愉悅,后者使人憂傷,相反相成,其結果是益增憂傷之感,故此二句表現(xiàn)為極其沉痛的感嘆口吻。接下來,作者進不步采用了擬人手法,將具有感知的品格賦予了柳花,想對它低聲傾訴自己的心事,轉(zhuǎn)而又:“怕柳花輕薄,不解傷傷”。可見作者憂思之深重。“傷傷”二字,點出了作品主旨之所在。
再下面,是作者自己感嘆當時旅行在湘水之濱,獨自投宿在旅舍時的孤寂心情。明明要寫冷落,卻偏用“溫存”的字眼,再用“誰與”來作反詰,這種寫法突現(xiàn)了不種熾烈追求的意愿。寫到此處,已近過片,須得由傷傷向恨平過渡,故而“柔情平緒”四字的安排也就是相當巧妙而頗具匠心的了。
這首詞的下片更為精采。前幾句,作者緊緊抓住“湘?zhèn)乖隆钡木吧攸c,將深沉的離愁平恨熔鑄進去,造成了動人的藝術效果:“空樽夜泣,青山不語,殘照當門。香玉樓前,惟是有、不波湘水,搖蕩湘云。”這個境界是由眾多形象構筑起來的不個整體,七寶樓臺固不應拆碎,然而,倘求觀察得細致,卻無妨從局部著眼。
“空樽夜泣”,表示心情的極度憂傷,是不個凝煉警策的句子,其造語則顯得老辣,與姜夔《暗香》詞里的“香樽易泣”相同。“青山不語”,山峰不會說話,而作者卻好像認為它原是會說話的,只是此時此刻無話可說罷了,以這種方式描摹環(huán)境的幽靜,其藝術效果則更為強烈。
“殘照當門”,意謂殘月照在門前,門外唯見殘月。殘月象征離平,正是由于它的情調(diào)凄惻。“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等常見的例子,已經(jīng)足以說明用殘月抒寫離平之情的藝術表現(xiàn)力了。
“香玉樓”,即前文“楚鄉(xiāng)旅宿”,“惟是有”,同義重疊,起著強調(diào)下文的作用,而它以“平去上”的聲韻作為引出下文的鋪墊,從而使“不波湘水,搖蕩湘云”不句更富有詩意,顯得更加突出。從“香玉樓”望去,月色下的湘江,不片朦朧迷茫,水面上只看到隱隱的波光,天空飄動著朵朵浮云,陣陣微風吹來,又將水天“搖蕩”在不起了。然而這輕微的搖蕩卻不能打破“青山不語,殘月當門”的靜寂,正像“蟬噪林逾靜”那樣,反倒更增強了這種靜寂之感;同時,在靜寂之中,“湘?zhèn)乖隆钡木吧@得空靈深邃,它啟迪著人們對生活的沉思。
下片的后幾句,像上片點出“傷傷”不樣,又將“恨平”的題旨點明了。“天長夢短,問甚時、重見桃根?”“天”是宇宙,“夢”是人生,“天長夢短”與吳文英在的“傷寬夢窄”(《鶯啼序》)構思相同,富有哲學意味。如夢的人生既然短暫,離平的愁苦就更使人難耐,于是又自然地產(chǎn)生了不種急切的希望盡快地“重見桃根”。桃根,出于東晉的《桃葉歌》:“桃葉復桃葉,桃葉連桃根。相憐兩樂事,獨使我殷勤。”相傳為王獻之所作,桃葉是他的妾名。后人經(jīng)常用桃葉、桃根指代意中人。
結句的“這次第”雖只是不個“點”,分量卻是相當沉重的。愁緒擾人,自然產(chǎn)生剪除的意愿,這也是人們的共同心理。然而這首詞中,合理的意愿卻是用否定方式、喟嘆的口吻表達出來的,因為“算人間沒個并刀,剪斷心上愁痕”,遍尋人間也找不到能夠剪斷這種愁緒的剪刀。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蘇堤清明即事
宋代: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譯文: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
風吹梨花的時候正是清明時節(jié),游人們?yōu)榱藢ふ掖阂獯蠖喽汲龀翘で唷?/p>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日暮時分笙歌已歇,游人歸去,被驚擾一天的流鶯回到楊柳叢中享受這靜謐時刻。
注釋: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
梨花風:古代認為從小寒至谷雨有二十四番應花期而來的風。梨花風為第十七番花信風。梨花風后不久即是清明。
日暮笙(shēng)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yīng)。
笙歌:樂聲、歌聲。屬:歸于。
賞析:
陽歷四月四日或五日為清明節(jié)。清明前后正是中春,以后就步入暮春了。清明前后春意盎然是踏青賞春的佳時。吳惟信這首詩描寫了清明時西湖美麗的蘇堤和游人游春熱鬧的場面以及游人散后幽美的景色。清明是美的,西湖的清明更美。
《蘇堤清明即事》雖短小,容量卻大,從白天直寫到日暮。春光明媚、和風徐徐的西子湖畔,游人如織。到了傍晚,踏青游湖人們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卻萬樹流鶯,鳴聲婉轉(zhuǎn),春色依舊。把佳節(jié)清明的西湖,描繪得確如人間天堂,美不勝收
首句“梨花風起正清明”詩人點明了節(jié)令正在清明。梨花盛開,和風吹拂,時值清明。天氣有何等的溫暖也不必說了。梨花開在杏花,桃花的后面,一盛開就到了四月。風吹花落,那白白的梨花有的在枝頭,有的隨風飄落,仿佛是為了清明的祭祀而飄落的。清明時節(jié),人們也忙碌著。
游子尋春半出城。人們游春賞玩,大多數(shù)人都出了城來到西湖蘇堤上。一個半字點出了出城游玩的人很多。西湖邊又是多么熱鬧。
后兩句“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是說,日暮人散以后,景色更加幽美,那些愛趕熱鬧的人既然不知道欣賞,只好讓給飛回來的黃鶯享受去了。運用側(cè)面描寫, 反映了清明時節(jié)郊游踏青的樂趣:“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江南三月正是“梨花萬朵白如雪”的季節(jié),青年人結伴出城,踏青尋春,笙笛嗚咽,歌聲裊裊,微風拂面,楊柳依依,真是“心曠神怡,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寫出了西湖風景的優(yōu)美宜人。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3
清明即事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翻譯
京都一年一度的清明節(jié)又到了,人們的心里自然就起了憂愁思念。
馬車聲在路上繁雜地響著,東城郊外微風拂柳一片蔥翠一片。
落花飛舞芳草齊齊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成雙成對的蝴蝶嬉戲不已。
自己坐在空空的大堂里回憶往昔,以茶代酒,聊以慰藉。
注釋
帝里:京都。
茗:茶。按,飲茶之風,似始盛于中唐以后,盛唐時尚不多見。
賞析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一個“重”字,一個“愁”字,開篇明義。
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也許清明是一個普通的日子,然而漂泊在外的游子此刻的心中卻貯著一片愁楚。一開篇,全詩就置入了青灰的愁緒中,奠定了抒情狀物的基調(diào)。清明節(jié),唐人有游春訪勝、踏青戴柳、祭祀祖先的風俗,往往傾城而出。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就惟妙惟肖地點染出了這種境界。說點染,是因為是作者并未進行全景式的描述,而是采用動靜結合,聲色倶出的特寫手法,猶如一個配著聲音的特寫鏡頭,生動自然。遠處,甬路上傳來了一陣吱吱嘎嘎的行車聲,這聲音有些駁雜,看來不是一輛車,它們到哪里去呢?“柳色東城翠”,哦,原來是到東城去折柳踏青。一個"翠"字不禁使人想到了依依柳煙,濛濛新綠的初春圖景。接著,“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喜”,詩人又把想象的目光轉(zhuǎn)向了綠草青青的郊外。
坐在馬車上,順著青色的甬路來到綠意萌生的柳林,來到萬勿復蘇的郊外。白的杏花、粉的桃花輕盈地飄落,而毛絨絨、綠酥穌的小草卻齊刷刷地探出了頭,給這世界點綴一片新綠。群鶯自由自在地翱翔,美麗的蝴蝶成雙成對地嬉戲,一切生命都在盡享大自然的溫柔和麗,這該是何等暢快、舒心。
然而詩人并未“漸入佳境”,筆鋒一轉(zhuǎn),把目光收回身旁。"堂堂坐相憶,酌茗代醉",一動一靜,兩個鏡頭浦,我們仿佛看到了詩人獨坐曠室,癡癡地追憶什么,繼而端起茶杯,默默一飲而盡,嘆口氣又呆呆坐出神。這里的孤寂、愁思,這里的凄冷、沉默,同欣欣向榮的大自然、歡愉的郊游人群形成了一種多么鮮明的對比。詩人追憶什么,是童年無拘無束的天真自由,少年隱居的苦讀生活,還是欲登仕途的漂泊歲月?詩人在愁什么,愁仕途的艱辛難挨,還是愁人世的滄桑易變?
融融春光下詩人抒寫了無盡的感慨,個中滋味令人咀嚼不盡。 詩人想入仕途卻又忐忑不安;欲走進無拘無束的大自然,卻又于心不甘。種種矛盾的情緒扭結在一起,寓情于景,寓情于境,自然而傳神地表達出詩人微妙、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
創(chuàng)作背景
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早春,孟浩然西游至長安,應考進士。適逢清明,詩人即事抒懷,寫下了這首五言詩。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4
清明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翻譯/譯文
我是在無花可觀賞,無酒可飲的情況下過這個清明節(jié)的,這樣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廟的和尚,一切對于我來說都顯得很蕭條寂寞。
昨天從鄰家討來新燃的火種,在清明節(jié)的一大早,就在窗前點燈,坐下來潛心讀書。
注釋
興味:興趣、趣味。
蕭然:清凈冷落。
新火:唐宋習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節(jié)再起火,稱為“新火”。
賞析/鑒賞
興趣或習慣的原因,臨窗攻書,發(fā)奮苦讀,過著山野僧人般的清苦生活。即使在清明節(jié),沒有像平常人那樣外出踏青,去欣賞山花爛漫的春景,也沒有邀約友朋飲酒作樂。君子慎獨,作為讀書人,沒有忘記民俗傳統(tǒng)——寒食節(jié)禁用煙火。一到禁忌煙火的期限過了,馬上去鄰居那里討來燈火,抓緊時間,在靜靜的夜里繼續(xù)苦苦用功,發(fā)奮苦讀。
從這里可以看出古人讀書的用功程度,我們雖然不推崇“興味索然”,但是應該學習古人那種讀書的毅力。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5
原文: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注釋及譯文:
【注釋】
1、清明: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在陽歷四月五日前后。舊俗當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宮中以當天為秋千節(jié),坤寧宮及各后宮都安置秋千,嬪妃做秋千之戲。
2、紛紛:形容多。
3、欲斷魂:形容傷感極深,好像靈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斷魂:神情凄迷,煩悶不樂。這兩句是說,清明時候,陰雨連綿,飄飄灑灑下個不停;如此天氣,如此節(jié)日,路上行人情緒低落,神魂散亂。
4、借問:請問。
5、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今在安徽貴池秀山門外。受此詩影響,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譯文】
清明節(jié)這天細雨紛紛,路上遠行的人好像斷魂一樣迷亂凄涼。問一聲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遠處的杏花村。
賞析:
傳承至今的民俗節(jié)日中,清明是以節(jié)氣兼節(jié)日的民俗大節(jié)。漢魏以前,作為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清明主要為時令的標志,一般在現(xiàn)在公歷的4月5日前后。
此時天氣溫暖清爽,在和煦春風的吹拂下,天地明凈,空氣清新,自然萬物生機勃勃,“清明”節(jié)令由此得名。唐宋之后,它將原來在其前一、二日的寒食節(jié)俗收歸到自己名下,尤其是其中的祭祀活動,具有時令與節(jié)日的雙重意義,而且節(jié)俗意義日漸增強,成為民俗中的大節(jié)。古時重要的寒食節(jié)日漸勢微,逐步離開了人們的視線。中國境內(nèi)民族大多將清明作為祭祖日,每年清明時節(jié),不僅長居祖籍的親人要上墳祭掃,遠離家鄉(xiāng)的人們回到故里祭拜,而且時至今日,大批旅居海外的華人及港、澳、臺胞也紛紛趕回祖籍,認祖歸宗,虔誠拜叩,祭奠祖靈。
除了祭祖掃墓之外,踏青是清明的又一重要節(jié)俗。清明時節(jié),楊柳青青,芳草萋萋,百花吐艷,生機一片,人們趁祭奠而踏青郊游,嬉娛歡樂。“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宋·程顥《郊行即事》)。
杜牧的這首清麗可人的《清明》,描寫的就是江南清明的景象,別具新意,情景交融,是至今盛傳天下的七絕名篇。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詩人一開端就點明“清明時節(jié)”。清明,時至仲春,一般都是氣清日朗,風和景明。此時的江南鶯歌燕舞,萬物萌生,桃紅柳綠,春色滿園,宋代詩人黃庭堅有詩“佳節(jié)清明桃李笑”(《清明》)。不僅是春耕春種的農(nóng)事大好時光,也是古往今來人們忙里偷閑、回歸故里,親朋團聚、祭祖掃墓,并踏青游春、觀花飲酒的重要佳節(jié)。“雨紛紛”,也是這個時節(jié)江南天氣的顯著特征,春雨綿綿,蒙蒙密密。雖不像早春那樣寒冽,但煙霧茫茫、濕漉漉的春雨,卻給人陣陣料峭的清寒。尤其是道路,往往由于春雨的浸潤濕滑無比,泥濘不堪。畢竟是佳節(jié),路上的行人依然,但祭掃的人行色匆匆,踏青的人游興頓敗。而行旅之人,本應該與家人團聚,現(xiàn)在卻遠離家鄉(xiāng),不禁思鄉(xiāng)念親,心事重重,十分惆悵。又趕上這陰霾的天氣讓人春衫盡濕,更使人凄迷紛亂,倍感憂傷。濕冷的天,濕滑的地;“行人”力盡神竭,身心俱疲。詩人非常夸張又十分生動地形容,“路上行人欲斷魂”。因此,“雨紛紛”不僅是清明時節(jié)江南氣候凄美迷蒙的形象描述,也是“行人”包括詩人自己心情的隱喻描繪。而“欲斷魂”,不僅惟肖地勾勒出“行人”迎風趕路、冒雨趲行、一步三滑、跌跌撞撞的行走姿態(tài),更惟妙地透露了“行人”觸景傷懷、欲歸不得、欲歇無門、感傷哀苦的內(nèi)心愁情。“雨紛紛”自然界的景觀,與“欲斷魂”人的心理上的狀態(tài)相攜與共,水乳交融,情在景中,景即是情。
正當身心俱疲、“山窮水盡”之際,“行人”自然而然想找一個小酒店來暫避風雨、稍歇腿腳,一可解饑渴,二可緩濕寒,更能借此散散心頭的別緒愁情。“借問酒家何處有”?詩人順勢寫出人之常情的一句,卻并沒有說問誰。“牧童遙指杏花村”。極富詩情畫意的詩句脫穎而出,將全詩推向最高潮,不僅順理成章、極富情趣地回答了第三句詩的所問,而且幽默風趣地由稚氣十足的牧童的肢體動作來形象說明。令人欣喜的是,隨著“牧童”的“遙指”,輕霧彌漫中、綠蔭濃深處,簇簇杏花,競相綻放,酒旗迎風,生意盎然。一掃前面所籠罩的陰柔頹唐之氣,清新優(yōu)美,春意濃郁,豁然開朗,興味無窮。更為人叫絕的是,這個“遙指”的“遙”并不是遙遙無期,而是遙遙在望。既不是近在眼前,又不是遙不可及,妙在不遠不近之間。古典名著《紅樓夢》中有一處景致名為“杏簾在望”,曹雪芹大概深得杜牧這句詩的個中三昧而脫化而來,卻正好確切地注解了這句詩的'意境。
詩中所說的“杏花村”,由詩意可知似乎可以理解為泛指,并不是特指這個村名或那個酒店名,而是就在那美若仙境的燦若焰火、繁花怒放的杏林深處。
但杜牧曾于江南的池州任刺史數(shù)年,而位于池州城西數(shù)里,就有一個曾經(jīng)馳名天下的“天下第一詩村”———“杏花村”。村廣約十里,每年春天杏花爛漫。清·郎遂纂有《杏花村》十二卷,作為中國唯一的一部村志,被收錄進清代的《四庫全書》。不幸的是,清朝末年該村毀于戰(zhàn)火。但今天,以杏花村古井遺址為中心,體現(xiàn)杏花村“名人、名村、名酒、名詩”特色的歷史文化名村,又絢爛在長江岸邊的池州。“牧童遙指”的獨獨是“杏花村”,雖然不能肯定地說杜牧是特指,但不能不說杜牧對池州杏花村的一往情深。而全詩就在這“遙指”中戛然而止,為讀者留下興味無窮的想象空間。
這首小詩,詩人以十分明白曉暢的語言,猶若一泓潺潺的溪流,雖一曲三折又流暢自若,娓娓道出,次第寫來。清明時節(jié)的風俗民情、特色景致躍然紙上,迷茫中透出璀璨,曲折里釋放期望,憂怨中跳躍著風趣,清新的景致蘊涵著濃郁的親情,特別是令人神往的結尾,余韻邈然。
【作者簡介】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唐代,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后赴江西觀察使幕,轉(zhuǎn)淮南節(jié)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居中書舍人。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nèi)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fā)俊爽,多切經(jīng)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大杜“。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6
原文:
喜遷鶯·清明節(jié)
清明節(jié),雨晴天,得意正當年。
馬驕泥軟錦連乾,香袖半籠鞭。
花色融,人竟賞,盡是繡鞍朱鞅。
日斜無計更留連,歸路草和煙。
譯文:
⑴連乾——又寫作“連錢”,馬的妝飾物。《晉書·王濟傳》:“嘗乘一馬,著連乾鄣泥。”梁元帝《紫騮馬》詩:“金絡鐵連錢。”
⑵“香袖”句——因袖長而鞭被籠住一截,故言“半籠”。
⑶鞅(yāng 央)——馬頸上的皮套子,用來套車的軛頭之類。
注釋:
⑴連乾——又寫作“連錢”,馬的妝飾物。《晉書·王濟傳》:“嘗乘一馬,著連乾鄣泥。”梁元帝《紫騮馬》詩:“金絡鐵連錢。”
⑵“香袖”句——因袖長而鞭被籠住一截,故言“半籠”。
⑶鞅(yāng 央)——馬頸上的皮套子,用來套車的軛頭之類。
賞析:
這首詞是寫舉子得意的情景,只是寫法與作者的另外二首《喜遷鶯》有別。描繪了舉子們于清明雨后,騎馬踏青,花光映人,綠草如茵,寫得較為清麗。正如湯顯祖評說:“此首獨脫套,覺腐氣俱消。”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7
清明二絕·其一
街頭女兒雙髻鴉,隨蜂趁蝶學夭邪。
東風也作清明節(jié),開遍來禽一樹花。
翻譯
街頭都是踏青的姑娘們,頭上梳著烏黑的雙暫,打扮得很漂亮。在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她們隨著在花叢中飛舞的蜂呀、蝶呀,做出種種天真嬌嬈的姿態(tài)。
東風,這春天的使者,好像也在過清明節(jié)呢,吹得特別柔和。你看,它吹得來禽開了一樹多么美麗的花!
注釋
雙髻鴉:又稱雙鴉,少女頭上的雙髻。
鴉:比喻黑色,形容婦女鬢發(fā),所謂“雙發(fā)若鴉”,“云鬢堆鴉”。
妖邪:裊娜多姿。
來禽:即沙果。也稱花紅、林檎、文林果。果味甘美,能招眾禽,故名。
創(chuàng)作背景
宣和四年(1122),詩人以五絕《墨梅》見賞于宋徽宗,官擢太學博士、著作佐郎。見賞之后,謫監(jiān)陳留酒稅之前,詩人寫下這首詩。
賞析
第一首詩描繪的是清明佳節(jié)人們戶外踏青、游春、快樂嬉戲的美妙情景。開頭一句的“街頭”即是指明地點的:春天來了,清明走近,戶外的景色這般美好,吸引了許許多多的男兒女兒。可詩人要著力渲染的并非是其他人與物,而是發(fā)如墨染,頭盤雙髻的一群群少女。她們的笑臉可與春色媲美,她們的腰肢可與楊柳爭高低。徜徉在美妙的春光里,她們個個妖嬈無比,幾可追蜂賽蝶。一個“學”字,將人與物糅在一起,既有了錯綜交雜的色彩,又蘊含了豐富而不俗的韻致,這流淌在詩人筆端的詩句,無不表露出他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真摯情意。接著,詩人筆鋒一轉(zhuǎn),引向了東風,而且用一“作”字將其擬人化,仿佛那東風也通曉人意似的,特意在這清明佳節(jié)之際,催開了一樹樹爭奇斗艷的花朵,來點綴自然,點綴佳節(jié),給游春的人們送上美景,也送上欣喜。整首詩詞句清麗,音節(jié)流暢,表情達意淺白酣暢。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8
春巷夭桃吐絳英,春衣初試薄羅輕。風和煙暖燕巢成。
小院湘簾閑不卷,曲房朱戶悶長扃。惱人光景又清明。
翻譯/譯文
春天,街巷里的桃花灼灼開放。剛剛換上輕薄涼爽的春衣,想去街上游玩。那吹面的軟風、樹梢上升起和暖的裊裊輕煙,令人感到心情舒朗。在屋檐下,啁啾飛過的燕子銜泥筑起了小巢。然而,她卻走不出這深深庭院,湘簾低垂,朱戶長閉,回廊曲折幽深。外面的明媚春光多好,可是一到清明后就再也看不到了。
注釋
①夭桃:以艷麗的桃花起興作比,贊美新娘年輕美貌。絳(jiàng)英:紅花。
②湘簾:用湘妃竹做的簾子。
③曲房:內(nèi)室,密室。朱戶:泛指朱紅色大門。扃(jiōng):關閉。
賞析/鑒賞
起句便是一句"春巷夭桃吐絳英",似乎很清亮地展示出了一種緋紅色的情懷。顯然,這春巷桃花吐蕊綻放,在自幼飽讀詩書的朱淑真眼里展示的正是這樣一幅熱烈美好的景象,引起了她情不自禁的聯(lián)想。換上春衣的她灑浴在春光里,看到屋檐下的雙雙春燕正銜泥筑巢,心頭也悄然萌動著這樣一種美妙的意蘊:這樣的季節(jié)里,連燕子都成雙成對建起了新家。那么她的未來呢?想到這里,她不禁惆悵起來。眼中的景象也忽然變得幽寂而沉悶。湘簾閑不卷,朱戶悶長扃,讓她心頭剛剛?cè)计鸬募で榕c幻想驟然遭遇到冰冷的現(xiàn)實:外面的世界姹紫嫣紅,她的世界卻只有眼前這份孤寂與落寞。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9
浣溪沙·雨濕清明香火殘
宋代:朱敦儒
雨濕清明香火殘。碧溪橋外燕泥寒。日長獨自倚闌干。
脫籜修篁初散綠,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與誰看。
譯文及注釋
雨濕清明香火殘。碧溪橋外燕泥寒。日長獨自倚闌(lán)干。
清明時節(jié)的雨水落在祭拜后殘留的香燭紙錢上,橋下溪水碧綠,橋外燕子銜濕泥筑巢。白日漸長,獨自一個人寂寞的倚著欄桿。
香火:香燭紙錢.用以祭祀鬼神。燕泥寒:燕子銜濕泥筑巢。日長:春分后,夜短日長。
脫籜(tuò)修篁(huáng)初散綠,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與誰看。
剛退去竹皮的竹子正散發(fā)著嫩綠之色,剛掉落花瓣的新杏,還未散發(fā)出酸味。如此好的江南美景與誰一起觀賞呢。
籜:竹皮,筍殼。修篁:美好的竹子。篁:竹.褪花:花瓣掉落。與誰看:與誰一起觀賞。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清明時節(jié)的雨水落在祭拜后殘留的香燭紙錢上,橋下溪水碧綠,橋外燕子銜濕泥筑巢。白日漸長,獨自一個人寂寞的倚著欄桿。
剛退去竹皮的竹子正散發(fā)著嫩綠之色,剛掉落花瓣的新杏,還未散發(fā)出酸味。如此好的江南美景與誰一起觀賞呢。
注釋
香火:香燭紙錢.用以祭祀鬼神。
燕泥寒:燕子銜濕泥筑巢。
日長:春分后,夜短日長。
籜(tuò):竹皮,筍殼。
修篁(huáng):美好的竹子。篁:竹.
褪花:花瓣掉落。
與誰看:與誰一起觀賞。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詞是在北宋滅亡的時候,作者流落江南之時創(chuàng)作的,此時的作者正值中年,滿腔愛國熱情的作者,看到眼前的美景,想到滅國之痛,寫下這首用江南清明之美景來襯托對故國(北宋)滅亡之悲情的作品。
賞析
這首小詞寫于南渡后的某個清明節(jié)。全詞以生動樸素的語言勾畫了江南清明時節(jié)如畫的風光,抒發(fā)了遠離家鄉(xiāng)的孤獨感和憂時傷事的苦悶心情。
上片抓住清明時節(jié)江南特有的風光展開畫面。“雨濕清明”,既點明了時間,又描狀了江南一帶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的特色。“香火殘”,指清明掃墓時焚燒的香燭紙錢被雨水打濕后的情狀。“碧溪”,寫江滿溪碧青色的春水。“燕泥寒”,說南來的燕子正啄著帶寒意的泥土準備筑巢。詞人面對以上這些風物,不由得件件觸起深沉悲涼的感慨。由清明掃墓而聯(lián)想起自己逃離家鄉(xiāng)客居江南,無法祭掃先人之墳;由燕子啄泥做窠,而聯(lián)想起自己四處飄零無以為家,更由霏霏淫雨,料峭春寒,而聯(lián)想起國事的暗淡艱難。透過歇拍“日長獨自倚闌干”的背后,可以想見詞人心中蘊含著多少辛酸沉痛的潛臺詞啊!上片中迷漾的景色又正與詞人凄迷的心境妙合交融,富有一種深沉動人的韻。
下片寫江南美好的春景及悲苦的心緒。首句描畫出剛脫了筍殼的修長的新竹青翠欲滴,散發(fā)出一片耀眼的綠色,沁人心脾。次句化用蘇軾“花褪殘紅青杏小”,(《蝶戀花》)句意,狀寫新近褪落了嬌艷花瓣的杏花杏子尚小,嫩綠而酸,清新可愛。這樣美妙的江南春色是多么令人心花怒放,神怡顏開啊!然而詞人筆鋒陡轉(zhuǎn),以反詰句“江南春好與誰看”收結全詞。既與上片歇拍孤獨愴然韻心境相呼應,又表達了自己失國亡家、憂念時事而無心觀賞的沉痛心情,烙上了時代的印記。這正是朱敦儒南渡后中期詞作的可貴之處。這首詞如同這一時期其它同類題材的詞作一樣,如“獨倚危樓,無限傷心處。芳草連天云薄暮”(《蘇幕遮》)’“東風寂寞,可憐誰為攀折”(《念奴嬌》),“秋風又到人間,葉珊珊。四望煙波無盡,欠青山”(《相見歡》),以真性情寫真景物,將眼前景與心中情水乳相交融地交織成渾然一體的境界,思想性和藝術性均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10
原文:
清明日獨酌
宋代:王禹偁
一郡官閑唯副使,一年冷節(jié)是清明。
春來春去何時盡,閑恨閑愁觸處生。
漆燕黃鸝夸舌健,柳花榆莢斗身輕。
脫衣?lián)Q得商山酒,笑把離騷獨自傾。
譯文:
一郡官閑唯副使,一年冷節(jié)是清明。
一個地方官清閑的職位唯有(團練)副使,一年之中清冷的節(jié)日只是清明節(jié)。
春來春去何時盡,閑恨閑愁觸處生。
春去春來什么時候是盡頭,閑恨閑愁所到之處就萌生。
漆燕黃鸝夸舌健,柳花榆莢斗身輕。
燕子和黃鸝爭相鳴叫,柳絮和樹莢競相飛揚。
脫衣?lián)Q得商山酒,笑把離騷獨自傾。
脫去官服換來隱士所居的商山的酒,獨自笑吟《離騷》中的詩句。
注釋:
一郡(jùn)官閑唯副使,一年冷節(jié)是清明。
冷節(jié):寒食節(jié)。在清明前一日。
春來春去何時盡,閑恨閑愁觸處生。
漆燕黃鸝夸舌健,柳花榆(yú)莢(jiá)斗身輕。
脫衣?lián)Q得商山酒,笑把離騷獨自傾。
商山:指商山四皓,泛指有名望的隱士。
賞析:
作者王禹偁(954—1001),北宋政治家、詩人、散文家。因為官正直,敢于直言諷諫,因此屢受貶謫。這首詩為作者被貶商州(今屬陜西商洛)任團練副使時所作。
詩題點明詩意、詩境,透露出詩人的謫宦之苦。
首聯(lián)中“唯”寫出了詩人的不滿與無奈,“冷”寫出了清明的時令特點,都表現(xiàn)了詩人的謫居之感。
頷聯(lián)表面上看是惱人的春,實際上是讓詩人驚心的“閑”。頸聯(lián)的“夸”與“斗”兩字生動傳神,用擬人手法凸顯春天的生趣,同時運用了反襯的手法表現(xiàn)出詩人被貶愁緒與眼前的大自然美景形成鮮明對比,也體現(xiàn)了詩人希望回歸自然、脫離世俗的愿望。
尾聯(lián)用了商山四皓、屈原《離騷》的典故,詩人情緒變得十分灑脫,既來之則安之,不如將滿腔郁悶出之于“笑”,和著《離騷》飲酒賞春也不失為一種樂趣。
整首詩充分表現(xiàn)了詩人在被貶愁緒中自我排遣、尋求曠達灑脫并享受隱士生活的心境,言淺情深、意味深長。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11
原文:
清明呈館中諸公
新煙著柳禁垣斜,杏酪分香俗共夸。
白下有山皆繞郭,清明無客不思家。
卞侯墓下迷芳草,盧女門前映落花。
喜得故人同待詔,擬沽春酒醉京華。
譯文:
1.禁垣:皇宮的圍墻。
2.杏酪(lào):傳統(tǒng)習俗,在寒食三日作醴(lǐ)酪,又煮粳米及麥為酪,搗杏仁作粥。
3.白下:南京的別稱。
4.卞侯墓:卞侯即晉朝的卞壸,他曾任尚書令,后來在討伐蘇峻的叛亂中戰(zhàn)死,被埋葬于治城。
5.盧女:即莫愁,古代善歌的女子。
6.待詔:明代翰林院所設官職,主管文件奏疏。
7.京華:即京都。
注釋:
1.禁垣:皇宮的圍墻。
2.杏酪(lào):傳統(tǒng)習俗,在寒食三日作醴(lǐ)酪,又煮粳米及麥為酪,搗杏仁作粥。
3.白下:南京的別稱。
4.卞侯墓:卞侯即晉朝的卞壸,他曾任尚書令,后來在討伐蘇峻的叛亂中戰(zhàn)死,被埋葬于治城。
5.盧女:即莫愁,古代善歌的女子。
6.待詔:明代翰林院所設官職,主管文件奏疏。
7.京華:即京都。
賞析:
本詩寫帝都清明節(jié)光景透露出思鄉(xiāng)的一縷深情。微婉從容,接近盛唐一些詩人的風格。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12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作者:歐陽修
朝代:宋朝
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
游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嘩。路轉(zhuǎn)堤斜,直到城頭總是花。
詞匯注釋:
①上巳:節(jié)日名,古時以陰歷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這一天人們多到水邊嘻游,以消除不祥。
②爭道:游人車輛爭先而行。
③朱輪:漆著紅色的輪子。漢制,太守所乘之車,以紅漆涂輪。
④鈿車:嵌上金絲花紋作為裝飾的車子。這句是說裝著朱輪的鈿車在綠柳之下駛過。
⑤相將:相隨,相攜,即手牽手。
⑥醉醒:醉酒的人和酒醒的人。
白話譯文:
清明節(jié)與上巳節(jié)的時候,西湖風光很好。滿眼都是一片繁華景象。誰家的車馬在搶道爭先?一輛有著紅色輪子和金色花朵的車子,為了超前,繞從道旁的柳樹行中奔馳而過。游人在日暮時分相隨歸去。醒的醒,醉的醉,相互招呼,喧嘩不已。從西湖彎斜的堤岸一直到城頭,沿途都是開放的鮮花。
賞析:
這首詞是寫清明時節(jié)西湖游春的熱鬧繁華景象,著意描繪游春的歡樂氣氛,從側(cè)面來寫西湖之美。“上巳”,節(jié)日名,古時以農(nóng)歷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這一天歷來有到水濱踏青的習俗。《夢梁錄》卷二載:“三月三日上已之辰,曲水流觴故事,起于晉時。唐朝賜宴曲江,傾都禊飲踏青,亦是此意。”《東京夢華錄》也記載是日:“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都城之歌兒舞女,遍滿園亭,抵暮而歸。”這就可以看出是日郊外人們游春的盛況。西湖景色迷人,是游人的最佳去處。其盛況如何,作者一開始點明節(jié)令后,就說:“滿目繁華。”用一句話來概括當時紅男綠女、車水馬龍、熙來攘往的情景。接下去便作具體描述:“爭道誰家”,是說,在人群里,不知是誰東推西擠搶道前走,這就把那種鬧哄哄的人群擁擠的場面活繪出來了。不僅行人眾多,而且車輛也川流不息:“綠柳朱輪走鈿車。”“朱輪”是用紅漆涂過的車輪;“鈿車”是用金屬、寶石鋃嵌作裝飾的轎車。這是說,在綠柳那邊,還有紅色輪子、光彩閃耀的轎車來來往往呢!這兩句回應了“滿目繁華”句,是“滿目繁華”句的具體描寫。這里作者沒有直接寫西湖風光,而是寫游人爭先恐后涌到西湖邊來,從這個側(cè)面來表現(xiàn)西湖景色對人們的吸引力。
上片是寫人們在清明上已來湖邊游春的情景,下片則是寫他們?nèi)漳号d盡而歸的路上景象。人們經(jīng)過一天的游春活動,到日暮時,相隨而去。他們有些在節(jié)日野宴中喝得醉醺醺的,“醒醉喧嘩”句,頗有份量。它把那些不管是醉的、醒的、歌唱著的,嬉笑著的,高談闊論的,各種歡樂的聲音,各種歡樂的姿態(tài),都包括在里面。總之,一片喧嘩聲伴著人流而去。這里作者沒有寫游宴如何歡樂熱鬧,但這兩句實際上已展現(xiàn)出了上文所提到的“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都城之歌兒舞女,遍滿園亭,抵暮而歸”的熱鬧情景。結句,再從遠距離來寫歸途中的人流:“路轉(zhuǎn)堤斜,直到城頭總是花。”人們沿著彎轉(zhuǎn)高低的路走向城頭,一眼望去都是花。這里的“花”是泛指,一方面是指深春路邊的野花正開,一路不斷,花伴人行;另一方面是人流中如花一般的姑娘們,她們頭上帶著花;人們衣著的艷麗和朱輪鈿車的秀色等,意思是花花綠綠直到城頭之意。所以句中用個“總”字。
此詞從開始到結束都貫穿著“繁華”。“喧嘩”的節(jié)日氣氛,把讀者也卷入這氣氛之中,領受節(jié)日的歡樂。讀完這首詞,再回頭看看第一句:“清明上已西湖好。”就不難看出,作者是借節(jié)日的繁華來贊美“西湖好”的。詞中每一句都有豐富的內(nèi)涵,全詞構成一幅生動壯美的游春圖。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13
原文
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可惜一片清歌,都付與黃昏。欲共柳花低訴,怕柳花輕薄,不解傷春。念楚鄉(xiāng)旅宿,柔情別緒,誰與溫存。
空樽夜泣,青山不語,殘月當門。翠玉樓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搖蕩湘云。天長夢短,問甚時、重見桃根。這次第,算人間沒個并刀,剪斷心上愁痕。
譯文
臨近清明時分,枝頭上翠鳥的叫聲凄婉動人。可惜這一片清歌,都付與寂寞的黃昏。想要對柳花低述衷曲,又怕柳花輕薄,不懂得人的傷春之心。我獨自漂泊在南國楚鄉(xiāng),滿懷柔情別恨,有誰能給我一點兒溫存?
空空的酒杯仿佛在為我哭泣,青山無語宛如在為我傷心,一縷殘陽斜照著院門。在華麗的樓前,只有那一池悠悠的湘水,倒映著悠悠輕蕩的湘云。無聊的白日是那樣漫長,夢境卻短得可憐。請問蒼天,到底什么時候才能和戀人見面?這情景真令人心酸。就算整個人間,也沒有任何一個并州的刀剪,可以把我心中的千愁萬緒剪斷。
注釋
者次第:這許多情況。者,同這。
并刀:并州(今山西太原)的剪刀,當時以鋒利著稱。
賞析
詩意,顯得更加突出。從“翠玉樓”望去,月色下的湘江,一片朦朧迷茫,水面上只看到隱隱的波光,天空飄動著朵朵浮云,陣陣微風吹來,又將水天“搖蕩”在一起了。然而這輕微的搖蕩卻不能打破“青山不語,殘月當門”的靜寂,正像“蟬噪林逾靜”那樣,反倒更增強了這種靜寂之感;同時,在靜寂之中,“湘春夜月”的景色更顯得空靈深邃,它啟迪著人們對生活的沉思。
下片的后幾句,像上片點出“傷春”一樣,又將“恨別”的題旨點明了。“天長夢短,問甚時、重見桃根?”“天”是宇宙,“夢”是人生,“天長夢短”與吳文英在的“春寬夢窄”(《鶯啼序》)構思相同,富有哲學意味。如夢的人生既然短暫,離別的愁苦就更使人難耐,于是又自然地產(chǎn)生了一種急切的希望盡快地“重見桃根”。桃根,出于東晉的《桃葉歌》:“桃葉復桃葉,桃葉連桃根。相憐兩樂事,獨使我殷勤。”相傳為王獻之所作,桃葉是他的妾名。后人經(jīng)常用桃葉、桃根指代意中人。結句的“這次第”雖只是一個“點”,分量卻是相當沉重的。愁緒擾人,自然產(chǎn)生剪除的意愿,這也是人們的共同心理。然而這首詞中,合理的意愿卻是用否定方式、喟嘆的口吻表達出來的,因為“算人間沒個并刀,剪斷心上愁痕”,遍尋人間也找不到能夠剪斷這種愁緒的剪刀。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14
原文
清明天氣。永日愁如醉。臺榭綠陰濃。薰風細。燕子巢方就,盆池小,新荷蔽。恰是逍遙際。單夾衣裳,半櫳軟玉肌體。
石榴美艷,一撮紅綃比。窗外數(shù)修篁,寒相倚。有個關心處,難相見、空凝睇。行坐深閨里。懶更妝梳,自知新來憔悴。
翻譯
這首詞是北宋前期詞人詩云:“石榴花似結紅巾,容艷新妍占斷春。”以紅色的織物比石榴花,大概就從這里開始,作者看來是受到過白詩的啟發(fā)的;其后蘇東坡也有“石榴半吐紅巾蹙”(《賀新郎·乳燕飛華屋》)之句。文學上的繼承借鑒而又有所變化,就是如此。這兩句是繼續(xù)寫園林美景,詞意更見錯綜。
“窗外數(shù)修篁”兩句,是實寫,也是虛寫。實寫就是女主人公的窗外大概真的有幾竿修竹;因為中國的園林中,竹子是必不可少的。虛寫就是她并不一定真的去相倚;這里用了杜甫《佳人》詩中的意境:“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說明她也具有自憐幽獨的懷抱而已。這兩句,既是寫景,也是寫人,其作用是從寫景過渡到寫人,而且本身已具有豐富的幽怨內(nèi)涵。
緊接著上面兩句,作者揭示了女主人公心靈幽怨?jié)M懷、行動呆滯,是因為“有個關心處,難相見,空凝睇。”意即有一個她關心的人,卻難以相見,只能白白地盼望。這行文上是水到渠成的一筆,對女主人公的情懷、表現(xiàn)那么多,其原因也該有一個交代了。
結語三句:“行坐深閨里,懶更妝梳,自知新來憔悴。”是對女主人公情態(tài)的進一步刻畫,也是對這個人物形象的補足性刻畫。她深閨里行坐不安,形容憔悴,沒有什么心思去梳妝打扮。經(jīng)過了最后這幾句的進一步刻畫,一位因懷念遠人而憔悴幽怨的閨中少婦的形象,呼之欲出了。
這首詞,前片著重寫景,后片著重寫人,但又緊緊圍繞著一個中心,即閨怨。這樣,詞的氣脈就一氣貫串,不枝不蔓,人物形象也漸趨完滿。
賞析
這首詞是北宋前期詞人詩云:“石榴花似結紅巾,容艷新妍占斷春。”以紅色的織物比石榴花,大概就從這里開始,作者看來是受到過白詩的啟發(fā)的;其后蘇東坡也有“石榴半吐紅巾蹙”(《賀新郎·乳燕飛華屋》)之句。文學上的繼承借鑒而又有所變化,就是如此。這兩句是繼續(xù)寫園林美景,詞意更見錯綜。
“窗外數(shù)修篁”兩句,是實寫,也是虛寫。實寫就是女主人公的窗外大概真的有幾竿修竹;因為中國的園林中,竹子是必不可少的。虛寫就是她并不一定真的去相倚;這里用了杜甫《佳人》詩中的意境:“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說明她也具有自憐幽獨的懷抱而已。這兩句,既是寫景,也是寫人,其作用是從寫景過渡到寫人,而且本身已具有豐富的幽怨內(nèi)涵。
緊接著上面兩句,作者揭示了女主人公心靈幽怨?jié)M懷、行動呆滯,是因為“有個關心處,難相見,空凝睇。”意即有一個她關心的人,卻難以相見,只能白白地盼望。這行文上是水到渠成的一筆,對女主人公的情懷、表現(xiàn)那么多,其原因也該有一個交代了。
結語三句:“行坐深閨里,懶更妝梳,自知新來憔悴。”是對女主人公情態(tài)的進一步刻畫,也是對這個人物形象的補足性刻畫。她深閨里行坐不安,形容憔悴,沒有什么心思去梳妝打扮。經(jīng)過了最后這幾句的進一步刻畫,一位因懷念遠人而憔悴幽怨的閨中少婦的形象,呼之欲出了。
這首詞,前片著重寫景,后片著重寫人,但又緊緊圍繞著一個中心,即閨怨。這樣,詞的氣脈就一氣貫串,不枝不蔓,人物形象也漸趨完滿。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15
三臺·清明應制 宋朝 萬俟詠
見梨花初帶夜月,海棠半含朝雨。內(nèi)苑春、不禁過青門,御溝漲、潛通南浦。東風靜、細柳垂金縷。望鳳闕、非煙非霧。好時代、朝野多歡,遍九陌、太平簫鼓。
乍鶯兒百囀斷續(xù),燕子飛來飛去。近綠水、臺榭映秋千,斗草聚、雙雙游女。餳香更、酒冷踏青路。會暗識、夭桃朱戶。向晚驟、寶馬雕鞍,醉襟惹、亂花飛絮。
正輕寒輕暖漏永,半陰半晴云暮。禁火天、已是試新妝,歲華到、三分佳處。清明看、漢宮傳蠟炬。散翠煙、飛入槐府。斂兵衛(wèi)、閶闔門開,住傳宣、又還休務。
《三臺·清明應制》譯文
但見那梨花好像還帶著昨夜的月色,海棠花半含著清晨的雨珠。皇家的園囿關不住盎然春色,春光已無拘無束地穿過城門來到郊野,御溝中綠水漾漾,暗暗流出,直達城外的津渡。東風微微,和煦閑靜,垂柳細柔,好似千萬條絲絲金縷。遙望皇宮鳳闕,朦朦朧朧,非煙非霧。正逢太平盛世,朝野上下一片歡娛,京城里條條大路,到處是升平歌舞、簫笙鑼鼓。
黃鶯的鳴囀時斷時續(xù),一雙雙燕子飛來飛去。綠水倒映著岸邊的樓閣和秋千,相映成趣。成雙成對的游春女子歡快地斗草為戲。酒席被冷落在踏青的路邊,麥芽糖的香氣充滿道路。飲酒的人們到了何處?大概是溜進了藏嬌的門戶。直到傍晚時分,才跨上寶馬雕鞍,飛馳而去,一個個酒氣熏熏,衣襟上沾滿了亂花飛絮。
正當這不寒不暖的節(jié)令,夜漏還長;半陰半晴的天氣,已漸黃昏日暮。在這禁火的寒食節(jié),已是人們試穿新裝,一年中最好的季節(jié)。到清明節(jié)那天,看宮室里傳出蠟燭,翠煙縷縷,散入槐樹大院、貴人府第。宮門大開,衛(wèi)兵也撤了,停止傳詔宣旨,官吏們也停止了公務。
《三臺·清明應制》譯文二
梨花還染著夜月的銀霧,海棠半含清晨的雨露,皇家宮苑關不住陽春,春光延伸到遙遠的城門。御溝里漲滿新水,暗暗地流向南浦。細柳垂絲絲金縷,東風平和靜穆。望壯麗宮闊高聳入云,那并不是煙霧霏霏的仙境。清平時代,朝中和民間多么歡悅。帝城條條大路,喧響著簫聲鼓樂。
黃鶯兒歌聲斷續(xù),小燕子飛來飛去。綠水中倒映著岸邊臺榭,秋千影隨水波蕩漾不伍。一對對游女,聚集著做斗草游戲,踏青路上洋溢著賣糖的香氣,到處是攜酒野宴的人,你也許會幸運地認識那人面桃花相映的朱門。少年跨著雕鞍寶馬,向晚時在一起歡聚,酣醉中,衣襟上沽惹著片片落紅、點點飛絮。
正是輕寒輕暖宜人的長晝,云天半陰半晴的日暮,在這禁火時節(jié),青年們已把新妝試著。歲華恰到最佳處,清明時看漢宮傳送蠟燭,翠煙縷縷,飛進門前種槐的貴人府。兵衛(wèi)全都撤除,皇宮敞開千門萬戶,不再聽到傳詔宣旨,停止了一切的公務。
《三臺·清明應制》注釋
九陌:京城的大道。
休務:宋人稱辦公休止為休務。
三臺:唐教坊曲名。宋李濟翁《資暇錄》:“三臺,今之啐酒三十拍促曲。”宋張表臣《珊瑚鉤詩話》:“樂部中有促拍催酒,謂之三臺。”單調(diào)二十四字,四句兩平韻或單調(diào)二十四字,四句三平韻。應制:即應詔,指奉皇帝之命寫作詩文。
內(nèi)苑:皇宮花園。
青門:漢長安東南門,后泛指京城城門。
浦:水邊,這里泛指京城外面的江河。
鳳闕:漢代宮闕名。
非煙非霧:指祥瑞之氣。慶云是一種彩云,古人迷信,認為是祥瑞之氣。
九陌:漢長安城中有八街、九陌。后來泛指都城大路。
乍:恰好,正是。囀:鳥聲宛轉(zhuǎn)。
榭:建在高臺上的寬敞屋宇。
斗草:古代的一種游戲,也叫“斗百草”。
餳(tánɡ):麥芽糖,糖稀,軟糖。
踏青:指春天郊游。
夭桃:茂盛而艷麗的桃花。夭桃朱戶:用崔護《過都城南莊》詩意:“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漏永:夜漫長。
禁火:古俗寒食日禁火三天。
三分:很,最。
槐府:貴人宅第門前種槐,故稱槐府。
收斂,引申為撤離。
閶闔:宮門。
住傳宣:停止傳旨、宣官員上殿。
休務:停止公務。
《三臺·清明應制》賞析
全詞用賦的鋪張揚厲之筆法極力鋪敘京城清明時節(jié)的節(jié)序風光,粉飾出一片虛假的太平繁榮景象。詞分上、中、下三片,上片寫宮苑中的春景,由內(nèi)及外;中片寫郊外之游,具體描寫鶯歌燕舞、各色人物游冶歡樂的情形;下片寫貴族宅院中的喜慶景象。
上片寫春到京城,將優(yōu)美的春景,歸結為“朝野多歡”、“簫鼓”盈衢的“太平氣象”。“見梨花初帶夜月,海棠半含朝雨。”首二句寫景,收入了梨花、海棠、夜月、朝雨這一系列意象,色彩清麗,并未沾染上多少宮廷的富貴氣息。“內(nèi)苑春”四句寫春意由皇宮內(nèi)苑延向民間,渲染出一片春意融融的景象。“東風靜”四句,描寫東風拂柳的春日景象和皇宮樓闕的巍峨,烘托出帝王之家的祥和與高貴。東風和煦閑靜,細柳靜靜地垂拂著金黃色的柳絲,遠遠望去,皇宮樓闕金碧輝煌,朦朦縹緲,卻非煙非霧。“好時代”四句全是頌揚之詞,粉飾出一片虛假的太平景象。
中片寫市井之繁華熱鬧。流鶯宛轉(zhuǎn),燕子去來,近水臺榭映秋千,成雙游女戲斗草。賣場攜酒,踏青祭掃,游人往返不絕,猶有留情于“夭桃朱戶”人家者。仍歸結為貴族子弟縱馬豪飲的游冶逸興。“乍鶯兒百囀斷續(xù),燕子飛來飛去。”這二句寫鶯歌燕舞,既是對景物的描繪,也象征著太平盛世的祥和安寧。“近綠水”四句描寫了蕩秋千和斗百草兩種游戲場面,姑娘們的嬉耍在無形之中為春天增添了不少美色。“餳香更”四句描寫了踏青路上的熱鬧景象,暗示了這也正是青年男女們戀愛的季節(jié)。“向晚驟、寶馬雕鞍,醉襟惹、亂花飛絮。”中片歇拍二句描寫了富貴子弟的狂飲醉歸,暗襯出一派醉生夢死的承平景象。
下片借寒食清明習俗禁火,宮中以蠟燭分賜近臣,及弛禁開門,住宣休務等事,寫皇上降恩,與百僚同樂,以此頌圣。“正輕寒輕暖漏永,半陰半晴云暮。”這二句交待了天氣和節(jié)候特征,暗示天下風調(diào)雨順,人心舒暢。“禁火天”描寫了民間“試新妝”的喜氣,呈現(xiàn)出一派萬象更新的可喜氣象。“清明看”四句,描寫了宮廷傳蠟燭“燃薪火”的盛況,進一步渲染了萬象更新的盛世氣象。“斂兵衛(wèi)”四句描寫了節(jié)日里皇宮朝廷的安寧氣象,“斂兵衛(wèi)”而洞開宮廷大門,具體印證了前面的“太平”;“又還休務”則是對“朝野多歡”的一個總的收束。全詞也在這樣一片太平祥和的氛圍中戛然而止。
統(tǒng)觀全篇,是一種竭力羅列鋪陳的賦體寫法。比之于出自真情實感的抒情詞作來,其文與價值或要遜色得多,但就當時文學現(xiàn)象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詩詞體式“應制體”來看,也還是寫得比較成功的,故得到一些評詞者的贊許。全詞鋪敘勾勒,脈絡清晰,層次分明,處處照應;語言雅潔富麗,修飾精工自然,既具音律美,又具意境美。
《三臺·清明應制》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詞是宋徽宗時萬俟詠任大晟府樂官時奉皇帝之命所作。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通用15篇】相關文章: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15篇)11-22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15篇11-22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15篇)11-16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匯編15篇11-22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集合15篇11-22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合集15篇)11-22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精選15篇)11-16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合集15篇11-16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合集15篇)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