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oingaieng.cn-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中文字幕无码不卡免费视频 ,777精品久无码人妻蜜桃,国产一级A毛久久久久一级A看免费视频

    《登高》原文、翻譯及賞析

    時間:2022-03-29 10:44:12 古籍 我要投稿

    《登高》原文、翻譯及賞析(通用14篇)

      《登高》描繪了江邊空曠寂寥的景致,抒發(fā)了窮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鄉(xiāng)的悲哀之情。《登高》的古詩翻譯和賞析你知道了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一些關(guān)于杜甫《登高》古詩翻譯和賞析杜甫《登高》原文及賞析,作為參考,希望你喜歡。

      《登高》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

      秋豫凝仙覽,宸游轉(zhuǎn)翠華。呼鷹下鳥路,戲馬出龍沙。

      紫菊宜新壽,丹萸辟舊邪。須陪長久宴,歲歲奉吹花。

      注釋

      宸游: 帝王之巡游。

      萸:〔茱~〕見“茱”。

      注釋

      1、宸游:(chén yóu) 帝王之巡游。 宸,①屋檐。②帝王住的地方,宮殿。引申為王位,帝王的代稱。

      2、宸(chén)1.屋宇,深邃的房屋。2.北極星所在,后借指帝王所居,又引申為王位、帝王的代稱。

      3、萸(yú)〔茱~〕見“茱”。

      賞析

      趙彥昭這一首有名的五排,其妙處在于,詩人以雄勁的筆觸,描寫九日幸臨渭亭登高的藝術(shù)概括。他通過對于時間和空間的意匠經(jīng)營,以及把寫景、敘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jié)合,在詩里熔鑄了豐富復(fù)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

      《登高》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2

      龍山行樂。何如今日登黃鶴。風(fēng)光政要人酬酢。欲賦歸來,莫是淵明錯。

      江山登覽長如昨。飛鴻影里秋光薄。此懷祗有黃花覽。牢裹烏紗,一任西風(fēng)作。

      鑒賞

      吳勝之為人方嚴,不茍言笑,而素以“豪情壯采”稱的戴復(fù)古,卻偏偏寫了這樣一篇類乎諧謔的詞為之餞行,寓諫于譎,詞寫得很有味道。

      第一句:“龍山行樂,何如今日登黃鶴?”一開頭既交代了時間、地點,更表白了自己的意見——對他此行的反感。龍山在安徽的當途,地處武昌之東,時已淪陷于金。但作為“重九”的典故,“龍山”正是當年孟嘉重九登高,落帽之處。這個典故用在這里,就有了“一石二鳥”的用意,是很見技巧的。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你有去向敵國祝賀叛亂的功夫,還不如就在這黃鶴山上陪我喝喝酒;祖國的“風(fēng)光正要人酬酢”哩,何必要跑到那么遠去獻什么殷勤呢?這當然是借他來諷刺朝廷的。詞語帶了幾分的酒意,然而詞意卻極冷雋。他醉眼蒙朧,直是把吳勝之當了寧宗趙擴。

      吳勝之和戴復(fù)古雖屬同一戰(zhàn)線,但看來觀點又不盡一致。吳勝之積極出仕,而戴復(fù)古卻堅決不出仕。他們之間可能就這事曾有過爭論。所以他說“欲賦歸歟,莫是淵明錯?”在戴復(fù)古看來,在投降派占統(tǒng)治地位的朝廷里,是不會有愛國志士的地位的。岳飛、辛棄疾就是極好的例子。所以他不愿降心屈志地與之委蛇,寧可歸隱以申其志。這話似反問,實則是對于自己的肯定。至少酬酢江山,比媚敵為好。它與上句一正一反,把自己看似俏皮而其實是苦于無法積極的愛國之情表露無遺了。

      換頭“江山登覽長如昨。飛鴻影里秋光薄。”一筆宕了開去,詞斷而意未斷,從人事而跳到了自然。上句屬宏觀,作總體的概括;下句屬微觀,點明眼前的風(fēng)光。“長如昨”,是祖國之可愛,亙古如斯;“秋光薄”,是眼下意緒之悲涼,縱是登高作樂,其奈山河破碎,興味蜩螗何!所以他緊接著說:“此懷只有黃花覺”,正是感慨晏安的人太多,是以只有黃花知己,則對于吳勝之此行的惋惜之情也就溢于言表了。

      至于怎么辦,他說:“牢裹烏紗,一任西風(fēng)作”吧。這句可以是指自己,也可以是指人,將幾層意味混合在了一起,讀來韻味無窮。它之所以有這樣的效果,在技巧上是借用了“烏紗”的雙重性,而又只寫出形象,并不加以詮釋之故。烏紗帽在隋唐時原為達官貴人所用的,以后才上下通用。所以它既可意味著指那些投降派,則“牢裹烏紗”這一形象就是深刻地揭露了他們那種“笑罵由人笑罵,好官我自為之”的卑鄙咀臉。也可以是借孟嘉落帽的典故反襯之,以表示自己政治立場的堅貞:我偏要緊裹紗帽,不讓西風(fēng)吹落。“西風(fēng)”正是金風(fēng)。在當時,這金風(fēng)不僅可以吹落烏紗,還可以掉腦袋的。然而這句的氣概卻是壯可吞牛,大有你其奈我何的英雄氣概。如果這烏紗是下人都可以戴的話,那么,他終于看到了西風(fēng)所無法吹落的力量之所在了。故這一結(jié),實在是結(jié)得馀音繞梁,妙趣橫生。有那樣多的側(cè)面閃著思想光芒,讓人玩味無窮,這就使它無比豐富起來。是以它在詞意上可謂做到了“一箭雙雕”,在章法上又做到了與首句之“龍山”相照應(yīng),在技巧上復(fù)顯得氣勢渾成。以這樣波俏精致的筆墨,將一股無可發(fā)泄的愛國之氣,于嬉笑怒罵之中發(fā)出,讀來直是一種美的享受。不僅解氣,亦且感到鼓舞。使金本是一種屈辱的差事,吳勝之懷著這樣的一紙贈詞,當一定會感到胸中會有一團火。則他對這種屈辱,此時雖會忍受下來,但也決不會永遠忍受下去。因為戴復(fù)古的這闋詞就是不屈的精靈。

      創(chuàng)作背景

      公元1213年(宋寧宗嘉定六年),吳勝之為湖北運判兼知鄂州。十月,宋遣真德秀使金,可能吳為副使。所以他的好友戴復(fù)古在他出發(fā)前的重九登高的這天,在武昌黃鶴山(宋時黃鶴樓已毀)設(shè)宴為吳勝之送行,酒筵上戴復(fù)古寫了這樣一闋詞。

      《登高》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3

      原文:

      和張燕公湘中九日登高

      唐代:陰行先

      重陽初啟節(jié),無射正飛灰。寂寞風(fēng)蟬至,連翩霜雁來。

      山棠紅葉下,岸菊紫花開。今日桓公座,多愧孟嘉才。

      譯文:

      重陽初啟節(jié),無射正飛灰。寂寞風(fēng)蟬至,連翩霜雁來。

      山棠紅葉下,岸菊紫花開。今日桓公座,多愧孟嘉才。

      注釋:

      重陽初啟(qǐ)節(jié),無射正飛灰。寂寞風(fēng)蟬(chán)至,連翩(piān)霜雁來。

      啟節(jié):古代使臣出行,執(zhí)節(jié)以示信。后因謂侍從引駕或高級官吏起程為“啟節(jié)”。

      山棠紅葉下,岸菊紫花開。今日桓公座,多愧孟嘉才。

      孟嘉:東晉時大將軍桓溫的參軍。

      賞析:

      陰行先這一首有名的五排,其妙處在于,詩人以雄勁的筆觸,描寫和張燕公湘中九日登高的藝術(shù)概括。他通過對于時間和空間的意匠經(jīng)營,以及把寫景、敘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jié)合,在詩里熔鑄了豐富復(fù)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

      《登高》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4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

      宋朝 陸游

      秋到邊城角聲哀,烽火照高臺。悲歌擊筑,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暮云開。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應(yīng)待人來。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譯文

      秋意來到邊城,聲聲號角哀鳴,平安烽火映照著高興亭。擊筑高歌,站在高處把酒灑向國土,引起了收復(fù)關(guān)中的無限興致。

      誰能像多情的南山明月,把層層的暮云都推開?灞橋邊的如煙翠柳,曲江池畔的美麗樓臺,應(yīng)該在月下佇立,等待著我軍收復(fù)失地,勝利歸來。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注釋

      秋波媚:詞牌名。雙調(diào)四十八字,前片三平韻,后片兩平韻。

      高興亭:亭名,在南鄭(今屬陜西)內(nèi)城西北,正對當時在金占領(lǐng)區(qū)的長安南山。南鄭地處南宋抗金前線,當時陸游在南鄭任上。

      角聲:行軍打仗用的鼓角之聲。

      烽火:古代邊防措施,于高峰處建臺,鎮(zhèn)守士卒于敵炬,白晝舉煙,夜間置火,警視軍民作好防御和迎敵準備。后又有每日處夜放煙一炬,謂之平安火。此指報前線無事的平安烽火。高臺:本處指高興亭。

      筑:古代的一中弦樂器。

      酹(lèi)酒:把酒灑在地上的祭祀儀式。

      灞橋:在今陜西西安城東。唐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為唐代長安名勝。

      曲江:池名,在今陜西西安東南。為唐代以來的游覽勝地。

      應(yīng):應(yīng)該。人:指宋軍,也包括作者。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賞析

      一個“望”字把詩人愛國情懷和等待勝利在望的心情表達無疑。7月上6日夜晚,長上里山頭,詩人登高遠望,皎潔的月輪正在升起光華。

      詞的上片寫秋天來到邊城,鼓角聲充滿悲平,首句一個“平”字充分表達了詞人對國土淪喪的惋惜和悲平。下片從上片的“憑高”和“此興悠哉”過渡,全面表達了“高興”的“興”。整首詞由“平”到“興”,反映了作者的樂觀主義精神和愛國壯志。

      從角聲烽火寫起,烽火指平上火,高臺指高興亭。《唐六典》說:“鎮(zhèn)戍每日初夜,放煙一炬,謂之平上火。”陸游《辛丑正月三日雪》詩自注:“予從戎日,嘗大雪中登興元城上高興亭,待平上火至”。又《感舊》自注:“平上火并里山來,至山里城下。”又《頻夜夢至里鄭小益之間慨然感懷》:“客枕夢游何處所,梁州西北上危臺。暮云不隔平上火,一點遙從駱谷來。”都可以和這首詞句互證。高歌擊筑,憑高灑酒,引起收復(fù)關(guān)中成功在望的無限高興,從而讓讀者體會到上面所寫的角聲之平歌聲之悲,不是什么憂郁平愁的低調(diào),而是慷慨悲壯的旋律。“此興”的“興”,兼切亭名。

      下片從上片的“憑高”和“此興悠哉”過渡,全面表達了“高興”的“興”。作者把無情的自然物色的里山之月,賦予人的感情,并加倍地寫成為誰也不及它的多情。多情就在于它和作者熱愛祖國河山之情一脈相通,它為了讓作者清楚地看到長上里山的面目,把層層云幕都推開了。這里,也點明了七月十六日夜晚,在里鄭以東的長上里山頭,皎潔的月輪正在升起光華。然后進一步聯(lián)想到灞橋煙柳、曲江池臺那些美麗的長上風(fēng)景區(qū),肯定會多情地等待收復(fù)關(guān)中的宋朝軍隊的到來。應(yīng),應(yīng)該。這里用“應(yīng)”字,特別強調(diào)肯定語氣。

      人,指宋軍,也包括作者。詞中沒有直接說到收復(fù)失地的`戰(zhàn)爭,而是以大膽的想象,擬人化的手法,描繪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煙柳”、“池館”,都在期待宋軍收復(fù)失地、勝利歸來的情景,來暗示作者所主張的抗金戰(zhàn)爭的前景。這種想象是在上片豪情壯志抒發(fā)的基礎(chǔ)上,自然引發(fā)而出,具有明顯的浪漫主義情調(diào)。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創(chuàng)作背景

      1172年(孝宗乾道八年),陸游四十八歲。他接受四川宣撫使王炎邀請,來到南鄭,擔任四川宣撫使公署干辦公事兼檢法官,參加了9個月的從軍生活。南鄭是當時抗金的前線,王炎是抗金的重要人物,主賓意氣十分相投。高興亭,在南鄭內(nèi)城的西北,正對南山。憑高遠望,寫下這首詞。

      《登高》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5

      《登高》原文:

      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懷。

      《登高》參考注釋:

      ①渚:水中的小洲。

      ②回:回旋。

      ③潦倒:困頓,衰頹。

      ④新停:指當時杜甫因患病而停酒。

      ⑤落木:落葉。

      ⑥蕭蕭:風(fēng)吹樹葉飄落的聲音。

      ⑦悲秋:因秋生悲意。

      ⑧百年:人的一生,此指年老。

      《登高》賞析:

      這首詩是大歷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時所作。蕭瑟的秋天,在詩人的筆下被寫得有聲有色,而引發(fā)出來的感慨更是動人心弦。這不僅由于寫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詩人對人生之秋所描繪的強烈的感情色彩。頷聯(lián)狀景逼真,是后人傳誦的名句。頸聯(lián)兩句,十四個字包含了多層含意,備述了人生的苦況,更令人寄予強烈的同情。

      這是一首重陽登高感懷詩。詩前半首寫登高所聞所見情景,是寫景;后半首寫登高時的感觸,為抒情。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復(fù)雜感情,百感交集,思緒萬千。全詩八句四對,對偶精巧,用韻講究。其中頷聯(lián)字字珠璣,已成為千古佳句。

      《登高》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6

      杜甫《登高》詩歷來為人稱道,一直膾炙人口。元人稱它“一篇之內(nèi),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胡應(yīng)麟曰:“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移,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后無來學(xué),此為古今七言律第一。”(《詩藪》)楊倫亦稱贊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杜詩鏡銓》)

      古人以農(nóng)歷九月九日為登高節(jié)。這一天偕家人或友人登高,是一種避邪氣、賞風(fēng)景的風(fēng)俗。周處《風(fēng)土記》云:“俗尚九月九日,謂之上九。茱萸到此日,氣烈熟,色赤,亦可插其房以插頭,云‘辟惡氣,御冬’。”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也是一首登高思親之作。

      《登高》大約寫于唐代宗大歷二年(767)的重陽節(jié)。這天五十六歲的杜甫在夔州獨自登上白帝城外的高臺,百感交集,于是寫下了這首“曠代之作”:

      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是一首景象蒼涼闊大,氣勢渾涵汪茫的七言律詩。前四句寫“登高聞見之景”,后四句寫“登高感觸之情。”緣情選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渾然一體,充分表達了詩人長年飄泊、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復(fù)雜感情。

      “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首聯(lián)從細處著筆,寫具體景物。詩人登上高臺,就眼前之景,心中所感,寫出了“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這一騰播眾口的名句。時值深秋重陽,天高氣朗,山風(fēng)獵獵,猿啼聲哀。詩人圍繞夔州的特定環(huán)境、選擇了有代表性的景物。“風(fēng)急”,高處“風(fēng)急”,所謂“高臺多悲風(fēng)”,這是登高之感。“猿嘯”,《水經(jīng)注》:“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猿嘯哀”正是描繪了這種情景。這是登高所聞。秋江上景物蕭疏,洲渚凄清,沙灘白凈,水鳥翻飛,這是登高所見。這一聯(lián)詩人用工筆描摹了“風(fēng)急”、“天高”、“渚清”、“沙白”、“猿嘯哀”、“鳥飛回”這六種景物,既展示了節(jié)序的蒼茫、凄清、肅殺的氣氛,又烘托了詩人悲愴、愁苦的情懷。一俯一仰,一山一水,有聞有見有感,有動有靜有色,十四字“字字皆奇”,無一虛設(shè),表現(xiàn)了詩人用詞造句寫景抒情的精湛功力。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頷聯(lián)從大處落墨,寫整體景物。第三句承首句,寫山,因風(fēng)急,故落葉紛紛,蕭蕭而下;第四句承次句,寫水,因風(fēng)急,長江波濤洶涌,滾滾而來。“無邊”狀秋意之深,景界之闊,蘊含著詩人沉郁、悲涼之感;“不盡”寫長江奔騰不息,也顯示了詩人登高望遠,視野開闊。“蕭蕭”形容落木,“滾滾”描繪長江,專以虛字傳神,顯示出出神入化之筆力。“無邊”句融《楚辭》“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風(fēng)颯颯兮木蕭蕭”的語意,創(chuàng)造出這一氣勢磅礴,格調(diào)雄渾,內(nèi)涵深厚,音韻鏗鏘的千古傳誦的名句。

      《登高》前兩聯(lián)是寫江邊秋景。“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王夫之《姜齋詩話》)詩人大筆勾勒,寫出了天高風(fēng)急,飛鳥回旋,高猿長嘯,落木蕭蕭,長江滾滾這氣勢恢宏的秋景,但,筆在景上,情寓景中,在這合于節(jié)令,諧于情緒的景物描摹的基礎(chǔ)上,詩人那蒼涼、悲苦的身世之感流于筆端,寫出了直抒胸臆的頸聯(lián)、尾聯(lián)。先看頸聯(lián):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這一聯(lián)由以上的寫眼前景轉(zhuǎn)入抒胸中情,寫得凝練而深沉。“萬里悲秋”與頷聯(lián)“無邊落木”相承,由落葉之景引起悲秋之情;“百年多病”與頷聯(lián)的“不盡長江”相承,由歲月如江水逝去引起壯志難酬之感。此聯(lián)是詩人潦倒半生的生動寫照。“‘萬里’,是說離家有萬里之遙;‘作客’,指客居夔州;‘百年’猶言一生,又包含非常豐富的內(nèi)容,構(gòu)成了悲秋的最重要的部分。這短短十四字中含有8.9層可悲的意思:他鄉(xiāng)作客,一可悲;經(jīng)常作客,二可悲;萬里作客,三可悲;又當蕭瑟的秋天,四可悲;當此重九佳節(jié),沒有任何飲酒等樂事,只是去登臺,五可悲;親朋凋謝,孤零零地獨自去登,六可悲;身體健旺也還罷了,卻又是扶病去登,七可悲;而這病又是經(jīng)常性的多種多樣的,八可悲;光陰可貴,而人生不過百年,如今年過半百,只落得這般光景,九可悲,真是包括了無限的感慨!我們非常佩服詩人高度的概括能力。”

      詩人自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爆發(fā),就開始攜帶家小由奉天先到白水,由華州往秦州。乾元二年末,達成都,后由綿州泊梓州、閬州,大歷元年(766)達夔州。十余年間,詩人輾轉(zhuǎn)流徒,到處作客,生活無著,備受折磨,窮愁潦倒,多病纏身。“右臂偏枯半耳聾”。(《清明》)“牙齒半落左耳聾。”(《復(fù)明》)“臥愁病卻廢”。(《客居》)“眼復(fù)幾時暗”(《耳聾》)。詩人耳聾、眼花、腳廢,還有消渴癥(糖尿病)、“病肺”,半身不遂等。試想,一位“竊比稷與契”,原想“立登要路津”胸懷“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宏偉抱負的詩人,現(xiàn)在落到如此境地,又獨自登臺,面對蒼涼蕭條的秋景,其感慨若何!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尾聯(lián)把頸聯(lián)的“內(nèi)容補充得更具體、更深沉了。這兩句詩的含意十分豐富:久客他鄉(xiāng),則備嘗艱難,這是第一層;艱難自然愁多,是第二層;愁多勢必促人衰老,是第三層;艱難、愁苦、更兼衰老,使得詩人心灰意冷,潦倒日甚,是第四層;窮愁潦倒,需要借酒澆愁,卻偏因病不能喝酒,這反而更增添了愁煩,這是第五層……。詩寫到這里,戛然而止,好象意猶未盡。詩人把此時的情懷描述得這樣細膩,給讀者留下思索咀嚼的余味。”(《唐詩選析》)

      這首悲秋詩不同于文人騷客登高望遠無病呻吟,它凝聚著詩人畢生艱苦追求而不遇的深沉的感喟,構(gòu)成了一種雄渾、悲壯的基調(diào)。全詩通過“望中所見,意中所觸”,描繪了江邊的深秋景色,抒發(fā)了詩人感事懷鄉(xiāng)的悲郁情懷。雖然這是一首人生悲歌,但卻不是一味哀傷,而蘊含著一種壯烈的感情,讀者依然能感觸到詩人那種闊大的胸懷。

      《登高》詩“雄壯高爽”,“故世共推之”,為“古今獨步之作。”清施補華評贊曰:“《登高》一首,起‘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收‘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通首作對而不嫌其笨者:三、四句‘無邊落木’二句,有疏宕之氣;五、六‘萬里悲秋’二句,有頓挫之神耳。又首句妙在押韻,押韻則聲長,不押韻則局板。”(《峴山說詩》)一般律詩,只有中間兩聯(lián)對偶,而此詩“則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實一意貫串,一氣呵成。驟讀之,首尾若未嘗有對者,胸腹若無意于對者。細繹之,則錙銖鈞兩,毫發(fā)不差,而建瓴走坂之勢,如百川東注于尾閭之窟。至用句用字,又皆古今必不敢道,決不能道者,真曠代之作。”(胡應(yīng)麟《詩藪》)這首詩凝結(jié)著詩人壯志難酬、悲憤潦倒的喟嘆,字字蘊含著憤慨,加之詩人技巧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故句句流暢自然,如天球石琢,已臻化境,充分體現(xiàn)出詩人“晚節(jié)漸于詩律細”。

      《登高》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7

      九月九日望鄉(xiāng)臺,他席他鄉(xiāng)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注釋

      ⑴望鄉(xiāng)臺:地名。這里是借用其名,突出“望鄉(xiāng)”。

      ⑵那:奈何,為什么。

      賞析

      這首詩作于王勃南游巴蜀之時。這首詩在語言上運用了日常口語,如“他席他鄉(xiāng)”、“那從”等,顯得淺近親切。手法上第三句“人情已厭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獨在南方思念親人然而卻不能北歸,而第四句則采用反問“鴻雁那從北地來”,與前一句形成強烈的對比,運用了“無理而妙”的寫作手法,雖然看似“無理之問”,卻使詩人的思親之情顯得特別真切動人。前人在評價這首詩時說:“‘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讀之,初似常語,久而自知其妙。”這兩句的確很妙。因為錯詩抒發(fā)了佳節(jié)思親的感情,九日登高,遙望故鄉(xiāng),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見一對鴻雁從北方飛來,不禁脫口而問:“我想北歸不得,你為何還要南來。”形成強烈對比,把思鄉(xiāng)的愁緒推到高峰。問得雖然無理,卻烘托了感情的真摯,給人以強烈的感染。

      《登高》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8

      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jié),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注釋】

      1、九日:舊歷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舊浴登高飲菊花酒。齊安:今湖北省麻城一帶。

      2、翠微:這里代指山。

      3、酩酊(mǐngdǐng):醉得稀里糊涂。這句暗用晉朝陶淵明典故。《藝文類聚·卷四引·續(xù)晉陽秋》:陶潛嘗九月九日無酒,宅邊菊叢中摘菊盈把,坐其側(cè),久望,見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歸。

      4、登臨:登山臨水或登高臨下,泛指游覽山水。

      5、牛山:山名。在今山東省淄博市。春秋時齊景公泣牛山,即其地。

      【翻譯】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剛剛南飛, 約朋友攜酒壺共登峰巒翠微。

      塵世煩擾平生難逢開口一笑, 菊花盛開之時要插滿頭而歸。

      只應(yīng)縱情痛飲酬答重陽佳節(jié), 不必懷憂登臨嘆恨落日余暉。

      人生短暫古往今來終歸如此, 何必像齊景公對著牛山流淚。

      【賞析】

      首聯(lián)用白描的手法寫雁過江上南飛,與客提壺上青山的一副美景。僅用七字,把江南的秋色描寫的淋漓盡致。詩人用涵來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懷抱里,江涵秋影四字精妙的傳達出江水之清,秋影包容甚廣,不獨指雁影。與客攜壺是置酒會友,兼之有山有水,是人生樂事,翠微來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對于眼前景物的愉悅感受。

      頷聯(lián)為唐詩名句,夾敘夾議,寫出了詩人矛盾的心情。難逢、須插的言外之意是應(yīng)把握當前及時行樂,不要無益地痛惜流光,表現(xiàn)了一種通達的生活態(tài)度。菊花是扣合重陽節(jié)的習(xí)俗。

      頸聯(lián)與頷聯(lián)手法相同,都采用了夾敘夾議的手法,表達了詩人想只管用酩酊大醉來酬答這良辰佳節(jié),無須在節(jié)日登臨時為夕陽西下、為人生遲暮而感慨、怨恨,同時也表達了及時行樂之意。酩酊也是扣合了重陽節(jié)的習(xí)俗。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都用了對比,一是塵世不樂與佳節(jié)盡情快樂的對比,一是大醉無憂與怨恨憂愁的對比。兩聯(lián)也多次提到重陽。節(jié)日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使人們暫時擺脫日常生活的束縛、拋開日常生活的煩惱,讓自己的心情放松片刻。杜牧在這里所表現(xiàn)的正是趁著重陽節(jié)拋開世事、盡情放縱快樂的思想。

      尾聯(lián)承上登臨恨落暉意,詩人用齊景公牛山泣涕之事進一步安慰自己。詩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齊山,聯(lián)想到齊景公的牛山墜淚,認為像登臨恨落暉所感受到的那種人生無常,是古往今來盡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就不必像齊景公那樣獨自傷感流淚。以齊景公的反例作結(jié),表現(xiàn)了這種曠懷中包含著一種苦澀。

      此詩通過記敘重陽登山遠眺一事,表達了詩人人生多憂、生死無常的悲哀。以看破一切的曠達乃至頹廢,表現(xiàn)了封建知識分子的人生觀的落后、消極一面。

      【作者介紹】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登高》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9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成都府尹兼劍南節(jié)度使嚴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于是乘舟東下夔州。其時安史之亂雖已平定,但吐蕃、回紇經(jīng)常犯邊,地方割據(jù)勢力的爭斗也愈演愈烈,時局頗不太平。代宗大歷二年(767)農(nóng)歷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百病纏身,耳聾齒落,年已56歲的杜甫獨自登上長江邊上的一座高山,面對洶涌奔騰的長江水,詩人感慨萬端,于是寫下千古名作《登高》。

      前四句寫登高聞見之景。首聯(lián)寫眼前具體景物。作者選擇了“風(fēng)”、“天”、“猿嘯”、“渚”、“沙”、“鳥飛”六種有代表性的景物,每種景物后邊加了一個形容詞,十分準確地寫出夔州清秋獨有的特點和凄涼的韻味。頷聯(lián)則由近及遠,虛實結(jié)合,滲入作者的想象,從大處著筆,寫出夔州無邊無際的秋色。“無邊”,見其遼遠;“蕭蕭下”,不僅寫秋聲,亦可見秋色之深。“不盡”,寫長江源遠流長;“滾滾”,寫長江風(fēng)急浪大,波濤洶涌。這兩句寫景,雄渾壯觀,境界闊大。以上兩聯(lián),把萬里山河的秋空、秋氣、秋聲、秋色一一寫出。當年孔子曾在長江邊說過一句富有哲理的話:“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從此,千古文人站在長江邊幾乎都要發(fā)出對于時間的興嘆。杜甫也不例外。他本來懷有救濟蒼生、致君堯舜的抱負,但卻生逢亂世,半生窮困潦倒,四處漂泊,“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nèi)熱”。如今年齡老大,卻一事無成,現(xiàn)在面對滾滾東逝的江水,百感交集。因此,借景抒懷,無形中傳達出流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喟。

      后四句抒情。頸聯(lián)寫登高的感慨。宋羅大經(jīng)說:“萬里,地遼遠也。秋,時慘凄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此評頗中肯綮。詩人離家萬里,常年作客他鄉(xiāng),時逢令人傷感的秋季,年過半百,身體多病(據(jù)考,他患有肺病、糖尿病、風(fēng)痹等癥),無親無故(其時,李白、高適等大詩人皆已去世),孑然一身,登上高臺。十四字把登高的感慨寫得深沉感人,又與頷聯(lián)相照應(yīng),讓人覺得詩人的感慨秋思像不盡的江水和無邊的落葉一樣驅(qū)趕不掉。尾聯(lián)承接頸聯(lián),繼續(xù)抒發(fā)無窮無盡的無法排遣的秋思。上句寫國難家仇,詩人一生艱苦備嘗,故而兩鬢白發(fā)蒼蒼,這是詩人一切不幸的根源。下句寫詩人生活窮愁潦倒,本可借酒澆愁,可是因為多病,最近罷飲,愁何以堪?

      總之,這首詩通過秋江秋景的描繪,抒發(fā)了詩人半生艱難的身世之感和憂國傷時的情懷。是詩人晚年重要的代表作。

      這首詩在藝術(shù)上也有著極高的成就。

      首先是它的高度的藝術(shù)概括力。前四句寫景,由近及遠,由高到低,詩人馳騁萬里,上天入地,為我們畫出一幅遼闊高遠的秋景圖畫。頸聯(lián)從空間(“萬里”)和時間(“百年”)橫縱兩個方面,由異鄉(xiāng)漂泊,寫到衰病殘生,幾乎概括了詩人的一生。尾聯(lián)則歸結(jié)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愈寫愈深。這樣巨大的藝術(shù)概括力在古詩中實在少見。

      其次,詩人善用深秋景物渲染蒼涼的氣氛,烘托沉郁的感情。這與后面的抒情遙相輝映,情景交融。

      另外,律詩本來只要求中間兩聯(lián)對仗,而此詩八句皆對,不僅有上下對,也有當句對(如首聯(lián))。格律嚴謹,屬對精工,而又一氣貫注,流暢自然。

      這首詩對后世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明代胡應(yīng)麟評價說:“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移,深沉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后無來學(xué),此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

      《登高》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0

      原文

      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譯文

      風(fēng)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鳥兒在盤旋。

      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望不到頭的長江水滾滾奔騰而來。

      悲對秋景感慨萬里漂泊常年為客,一生當中疾病纏身今日獨上高臺。

      歷盡了艱難苦恨白發(fā)長滿了雙鬢,窮困潦倒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賞析

      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詩中景象蒼涼闊大、氣勢渾涵汪茫的七言律詩。前兩聯(lián)寫登高聞見之景,后兩聯(lián)抒登高感觸之情。由情選景,寓情于景,渾然一體,充分表達了詩人長年飄泊、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復(fù)雜感情。而格調(diào)卻雄壯高爽,慷慨激越,高渾一氣,古今獨步。

      這首律詩很特別,其四聯(lián)句句押韻,皆為工對,且首聯(lián)兩句,又句中自對,可謂“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就寫景而言,有工筆細描(首聯(lián)),寫出風(fēng)、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的形、聲、色、態(tài),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寫,卻生動形象,精煉傳神;有大筆寫意(頷聯(lián)),傳達出秋的神韻。抒情則有縱的時間的著筆,寫“常做客”的追憶;也有橫的空間的落墨,寫“萬里”行程后的“獨登臺”。從一生飄泊,寫到余魂殘骨的飄零,最后將時世艱難歸結(jié)為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錯綜復(fù)雜手法的運用,把詩人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蒼涼,表現(xiàn)得沉郁而悲壯。難怪明代胡應(yīng)麟《詩藪》說,全詩“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名,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后無來學(xué),微有說者,是杜詩,非唐詩耳。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登高》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1

      杜甫是我國文學(xué)史上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的青年時代,和許多盛唐詩人一樣,也有過“裘馬輕狂”的漫游經(jīng)歷和“致君堯舜”的理想抱負,但他一生窮愁潦倒,遭遇坎坷,在感情上更能體驗到下層民眾的疾苦,因此他的詩歌不僅包含了豐富的時代內(nèi)容、鮮明的時代色彩和強烈的政治傾向,而且充溢著眷顧祖國、同情民眾、不惜自我犧牲的愛國主義精神。特別是在安史之亂時期,杜甫目睹了唐帝國有由盛至衰的過程,對百姓的苦難更是感同身受,當初“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憶昔》)的所謂理想世界已經(jīng)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萬方多難”的時代,是“乾坤含創(chuàng)痍”“人煙眇蕭瑟”(《北征》)的國土,是“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登岳陽樓》)的傷感,復(fù)雜的階級斗爭、民族矛盾以及統(tǒng)治階級之間的內(nèi)部沖突,不僅造成了生靈涂炭和國家的嚴重危機,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層,使他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的政治抱負徹底破滅,于是他只能“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面對蒼天來表白“濟世敢愛死,寂寞壯士驚”(《歲暮》)的志向,抒發(fā)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家國之悲,把自己憂國憂民的滿腔赤誠寫進詩歌,把自己的喜怒哀樂和歷史的盛衰起伏緊密地結(jié)合起來,《登高》就是其中富有代表性的一首。

      這首詩歌寫于大歷二年(767年)秋天,是杜甫寄寓夔州時所作。詩人從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開始挈婦將雛,流浪漂泊,倍嘗

      生活的艱辛,直到唐肅宗廣德元年(763年)。公元767年的時候,雖然安史之亂已經(jīng)結(jié)束四年了,但是地方軍閥為了爭奪地盤,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又乘機而起,社會仍然是一片混亂。這時,杜甫已經(jīng)是一位漂泊受難、飽經(jīng)滄桑的五十六歲的老人了。他目睹了安史之亂給唐朝帶來的重重創(chuàng)傷,感受到了時代的苦難,家道的衰敗,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獨和生活的艱辛,心中百感交集,寫下了這首慷慨激越、動人心弦,被稱為“杜集七言律詩之冠”的《登高》一詩。

      首聯(lián)“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寫詩人登高俯仰所見所聞,融合了詩人復(fù)雜而深沉的感情。夔州即今天四川的奉節(jié),那里一向以猿多聲哀而著稱,自古就有“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巴東三峽巫峽悲,猿鳴三聲淚沾衣”之說,而峽口更以風(fēng)大浪急而聞名,這時詩人獨自登上高處,視線從高到低,舉目四望,側(cè)耳聆聽,圍繞夔州的特定環(huán)境,詩人選擇了凄冷的秋風(fēng)、空曠的天空、凄厲哀怨的猿聲,以及凄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灘、回旋飛翔的鳥群等六個意象,為我們描繪了一副“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悲涼畫面。特別是“猿嘯哀”和“鳥飛回”兩個細節(jié),仿佛是詩人在傾訴著無窮無盡的老病孤獨的復(fù)雜情感,又仿佛是包括詩人在內(nèi)的成千上萬個長年漂泊流離失所者的真實而形象的寫照,寥寥數(shù)言,為全詩定下了哀婉凄涼、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調(diào)。

      頷聯(lián)“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集中表現(xiàn)了深秋時節(jié)的典型特征。落木茫無邊際、蕭蕭而下,是詩人仰視所望;江水奔騰不息、滾滾而去,是詩人俯視所見,這里有“蕭蕭”之聲,也有“滾滾”之勢,讓人感到整個畫面氣象萬千,蒼涼悲壯,氣勢雄渾壯觀,境界宏闊深遠。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從這里仿佛感受到了詩人面對逝者如斯的江水所發(fā)出的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慨嘆,面對一枯一榮的落木所抒發(fā)的壯志難酬、無可奈何的苦痛!沉郁悲涼的對句,將詩人“艱難苦恨”的人生境遇書寫得淋漓盡致,用語精當,氣勢宏偉,前人把它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實在不足為過。

      頸聯(lián)“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將以上兩聯(lián)所蘊含的感情進一步明朗化,從時間和空間兩個方面把詩人的憂國傷時的惆悵表現(xiàn)得富有層次性和立體感:一悲漂泊憔悴,離鄉(xiāng)萬里;二悲深秋蕭瑟,蒼涼恢廓;三悲人生苦短,喜怒無常;四悲羈旅他鄉(xiāng),作客異地;五悲暮年登高,力不從心;六悲體弱多病,處境艱難;七悲孤苦伶仃,愁苦難遣……工整嚴謹?shù)膶洌粌H飽含了詩人像落葉一樣排遣不盡的羈旅愁,也飽含了詩人像江水一樣驅(qū)趕不盡的孤獨恨,豐富的內(nèi)蘊,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了杜甫那沉重地跳動著的感情的脈搏和時代的強音!

      尾聯(lián)“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詩人備嘗艱難潦倒之苦,國難家愁,已經(jīng)使詩人白發(fā)日多,苦不堪言,本欲借酒遣愁,但由于因病斷酒,悲愁就更難以排遣,這又無端地給詩人增添了一層深深的惆悵和無奈的慨嘆。這里詩人將潦倒不堪歸結(jié)于時世艱難,其憂國傷時的情操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整首詩歌“悲”字是核心,是貫穿全詩的主線。詩人由內(nèi)心傷悲而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觸景生悲,由觸景生悲到借酒遣悲,由借酒遣悲到倍增新悲,全詩起于“悲”而終于“悲”,悲景著筆,悲情落句,大有高屋建瓴之形,坂上走丸之氣勢,這“悲”字是詩人感時傷懷思想的直接流露,是詩人憂國憂民感情的充分體現(xiàn),這種質(zhì)樸而博大的胸懷,讓人品讀咀嚼,至再至三,掩卷深思,嘆惋無窮!

      《登高》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2

      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唐朝民間有云“唐朝詩圣是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杜甫悲天憐人、憂時傷亂的情懷注定了他是活得最痛苦、最不幸的一位詩人。在杜甫所有的詩作中,《登高》可以說是艱難苦恨、離亂悲愁的集大成者,詩歌寫于詩人晚年寄寓夔州時期,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抒發(fā)身世命運之悲和時局離亂之慨,傾訴了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復(fù)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弦。《登高》遠眺,觸景生情,感慨萬千,悲涌心頭;其“悲”何在呢?下面依循文路,緊扣詞句,逐層剖析。

      首聯(lián)寫景,自成對比,渲染氣氛,烘托心情。此聯(lián)描繪了兩幅畫面,一是高江峽口,秋風(fēng)獵獵,高猿長嘯,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二是江水洲渚,水清沙白,群鳥翩躚,輕舞飛揚。后者的清麗精美、歡快明朗(樂景)反襯出前者的凄清勁厲、揪人心懷(悲情),于此勁風(fēng)悲鳴、高猿哀嘯當中不難覺察詩人凄愴哀怨之心。“哀”字關(guān)涉全聯(lián),籠罩全篇,讀來刺目痛心,毛骨悚然。李白“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全是歡歌笑語,不見半點傷心,是因為李白的好運與老杜的潦倒天差地別之故。

      頷聯(lián)仰觀俯察,壯景傳悲,寄寓遙深,措語天然。詩人仰觀天宇,無邊落木,蕭蕭而下;俯察江水,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畫面之宏闊蒼茫凸現(xiàn)人生的沉重悲壯。“蕭蕭”、“滾滾”,摹聲繪態(tài),不僅使人聯(lián)想到落木窸窣之聲,長江洶涌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詩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全聯(lián)狀夔州之秋,也分明隱喻落魄杜甫的人生之秋,沉郁悲涼,愴然至極。是啊,到了人生的秋天,杜甫得到的不是天倫之樂,功成之勛,不是榮華富貴,飛皇騰達,而是窮愁老病,百業(yè)無成,而是顛沛流離,形影相吊,人生還有什么希望?人生的希望又在哪里呢?

      頸聯(lián)、尾聯(lián)抒悲,筆力千鈞,字字傳神,是血與淚的結(jié)晶,是悲與恨的沉淀。輾轉(zhuǎn)江湖,身不由己,兇多吉少,有家難歸,此為“萬里”之悲;常年累月,馬不停蹄,聚會離合,歡少苦多,此為“常客”之悲;人生苦短,多災(zāi)多難,年邁體弱,疾病纏身,此為“多病”之悲;登高遠眺,臨風(fēng)懷想,天地一儒,形影相吊,此為“孤獨”之悲;落魄潦倒,艱難苦恨,愁生白發(fā),歲月不多,此為“霜鬢”之悲;時局動蕩,生靈涂炭,憂國傷時,一籌莫展,此為“家國”之悲;異鄉(xiāng)飄泊,多病殘生,因病斷酒,添愁惹恨,此為“斷飲”之悲。……凡此種種,悲恨萬端,“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縱觀全詩,無論是寫景還是抒情,通篇關(guān)目,全在一“悲”。古往今來,身世家國,榮辱人生,沉浮世態(tài),得失人心,多少離愁苦恨,多少艱難困厄,全由杜甫一肩挑住。他像一個頂天立地的巨人,一肩挑起了推排不盡、驅(qū)趕不絕的千斤悲愁,我們驚詫,生命是如此的沉重而悲壯!

      《登高》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3

      杜甫與王維,風(fēng)格甚迥然。

      詩圣憂家國,詩佛樂空山。

      入世與出世,亦然皆百年。

      渡人與渡己,孰言后與先?

      或能取中道?把酒問青天。

      躊躇江渚上,乘舟夢日邊。

      長風(fēng)破碧浪,滄海掛云帆。

      忽逢李太白,欣然隨詩仙。

      賀新郎(回重慶)——馬年新春感賦

      夢繞渝州路。

      悵長江、嘉陵險阻,

      鶴飛難渡。

      碧浪滔滔橋渺渺,

      輪渡難消怨訴。

      山路窄、沿江高筑。

      霧滿江天車燈怒,

      斥山神、不顧人間苦!

      翹首盼,暢通路。

      別夢十年回故土。

      看川江、新橋比翼,

      縱橫馳騖。

      橫跨江天穿云霧,

      璀璨山城夜幕。

      江畔路、層疊交互。

      輕軌翩然為翹楚,

      繞山巒、輕快如飛鷺。

      回首望,慨然賦。

      《登高》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4

      原文:

      世路山河險,君門煙霧深。年年上高處,未省不傷心。

      詩詞賞析:

      世路山河險,君門煙霧深。年年上高處,未省不傷心。

      這是中唐文學(xué)家劉禹錫的五言詩.劉禹錫青年得志.但進退無定,幾遭貶謫,飽嘗仕途坎坷之艱險.貞元十九年(803年),劉禹錫隨杜佑入朝.順宗永元年(805年),他積極參與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zhèn)割據(jù)勢力,不久失敗,首遭貶謫.元和十年(815年),得裴度力薦返京.因游玄都觀寫《游玄都觀詠看花君子詩》而復(fù)貶連州.大和二年(828年),劉禹錫又被朝廷從和州刺史任召回.這首詩就是詩人此時北還時途經(jīng)洞庭湖,登樂游原遙望洞庭湖時寫下的佳作.

      此詩《唐詩百科大辭典》記錄為:“世路山河險,君門煙露深。年年山高處,未有不傷心。”

      詩題中的“九日”,即農(nóng)歷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tǒng)的重陽節(jié)。“登高是重陽節(jié)的主要活動,始于漢初,盛于唐代。當時長安人登高最喜歡去的是位于城東南角的樂游原。劉禹錫在《歷陽書事七十韻》序中稱:“長慶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轉(zhuǎn)歷陽(和州),浮岷江,觀洞庭。歷夏口,涉潯陽而東。”他自己還說過:“謫于沅,湘江,為江山風(fēng)物之所蕩,往往指事成歌詩……寄調(diào)草木,郁然與騷人同風(fēng)。”(《劉氏集略說》)。“劉禹錫擅長五言詩。”(《中國歷代文學(xué)家傳》)。李白稱他為“詩豪”(《劉白唱和集解》)。清人稱他為“小詩之圣”。《九日登高》詩,也就是詩人當時,“藉登高而望遠,借山水以寄懷”之見證。

      詩前二句“世路山河險,君門煙霧深。”“自然感慨,盡從景得,斯謂景中藏情.”(王曦之《唐詩詳選》卷四).表面上看是寫眼前之景:地上之路,山河起伏,盤旋峻險;遙望洞庭湖一片煙霧迷茫.然而詩人言近而旨遠.劉禹錫所處的唐代正逢藩鎮(zhèn)割據(jù),分裂局面呼之欲出.目睹人世間的興亡變化,又回想起自己一生的坎坷歷程,人生之路豈不象眼前山河一樣峻險,仕途之道又何嘗不如眼前遙望一樣茫然.因此,這“世路”看指眼前之路,實指人生之路;這“君門”看指眼前遠眺之山門,實指仕途之門.這一“險”字,使人觸目驚心;這一“深”字,又使人對前途憂慮重重.此聯(lián)“以寫景之心理言情,則身心中獨喻之微,輕安拈出”(王曦之《姜齋詩話》),這以達到情景交融,妙合無垠的境界.另外,此聯(lián)對仗工巧,形式與內(nèi)容達到完美的統(tǒng)一.

      后兩句“年年上高處,未省不傷心”,情在言里,意在詩處。“上高處”呼應(yīng)題目“登高”。這是古代詩人詞客樂為之事,從這一點上,“郁然與騷人同風(fēng)。”登高望遠,游目騁懷,自然引起無窮的思緒:天倫之樂,身世之感,家國之悲所悵萬千,殆難名狀。如果說是與“騷人同風(fēng)”的話,那就是詩人,羈旅他鄉(xiāng),難免要產(chǎn)生思念親人朋友之常情。然而詩人之意并不僅在于此。詩人《西塞山還古》詩云:“人世幾回傷往事。”劉禹錫一向反對分裂割據(jù),積極參與政治革新,然而壯志未酬,眼看戰(zhàn)亂連年,生民涂炭,國家危在旦夕,這怎不使詩人為之“傷心”。“年年上高處”這“年年”更見詩人報國情懷之深摯。因此,本詩不僅是抒發(fā)詩人與“騷人同風(fēng)”的個人悲歡喜怒之情感和情緒,而且包含著詩人更高層次言志的意蘊。這就是耐人尋味的詩的意境之余韻。由此可見,劉禹錫《九日登高》的寄意,與王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朗無據(jù)的“辟惡茱萸囊,延年菊花酒。”杜甫的“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等登高抒懷詩以賦予更高的境界。

      再看劉禹錫《九日登高》詩所體現(xiàn)的文學(xué)觀念和美學(xué)思想.劉禹錫認為:作者的身世遭際不幸與創(chuàng)作本身有關(guān),“詩窮而后工”。他還認為文學(xué)是與國運的昌盛衰微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社會生活的變化,必然引起反映這變化的文學(xué)的變化。如果不是詩人有那么深刻的生活經(jīng)歷和仕途遭際,那會發(fā)出“世路山河險,君門煙霧深”的憤志感慨.另外,本詩寫景寄意,自然清新,含思委婉,氣格健拔,又體現(xiàn)詩人“言近旨遠的美學(xué)風(fēng)格。

    【《登高》原文、翻譯及賞析(通用14篇)】相關(guān)文章:

    杜甫的《登高》原文翻譯及賞析03-01

    登高原文,翻譯,賞析03-03

    登高原文,翻譯,賞析(15篇)03-03

    登高原文,翻譯,賞析15篇03-03

    登高原文,翻譯,賞析(集錦15篇)03-03

    登高原文,翻譯,賞析集錦15篇03-03

    嫦娥原文翻譯及賞析03-27

    鄉(xiāng)思原文翻譯及賞析03-27

    伐柯原文翻譯及賞析03-26

    潭州原文翻譯及賞析03-26

    国产片免费福利| 丁香七月婷婷日韩有码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中文在线字幕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a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久久| 最好免费观看高清在线| 久夂少妇人妻嫩草Av无码专区一| 精品免费人成视频app|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AV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