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池記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
墨池記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墨池記
[宋代]曾鞏
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臨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長,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臨川記》云也。羲之嘗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而嘗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于山水之間;豈其徜徉肆恣,而又嘗自休于此邪?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為州學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于楹間以揭之。又告于鞏曰:“愿有記”。推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被于來世者何如哉!
慶歷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記。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臨川郡城的東面,有一塊地微微高起,并且靠近溪流,叫做新城。新城上面,有個池子低洼呈長方形,說是王羲之的墨池,這是荀伯子《臨川記》里說的。
羲之曾經(jīng)仰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精神,(現(xiàn)在說)這是羲之的(墨池)遺址,難道是真的嗎?當羲之不愿勉強做官時,曾經(jīng)游遍東方,出游東海,在山水之間使他的心情快樂。莫非他在盡情游覽時,曾在這里停留過?羲之的書法,到晚年才特別好。那么他能達到這步,大概也是靠他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并不是天生的。但是后代沒有能夠趕上他的人,是不是后人學習下的功夫不如他呢?那么學習的功夫難道可以少下嗎?何況想在道德修養(yǎng)上深造的人呢?
墨池的旁邊,現(xiàn)在是撫州州學的校舍,教授王盛先生擔心墨池不能出名,寫了“晉王右軍墨池”六個字掛在屋前兩柱之間,又請求我說:“希望有一篇(墨池)記。”推測王先生的用心,是不是喜愛別人的優(yōu)點,即使是一技之長也不讓它埋沒,因而推廣到王羲之的遺跡呢?莫非也想推廣王羲之的事跡來勉勵那些學員吧?一個人有一技之長,就能使后人像這樣尊重他;何況那些品德高尚、行為端莊的人,遺留下來令人思慕的美好風范,對于后世的影響那就更不用說了!
慶歷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作記。
注釋
臨川:臨川:宋朝的撫州臨川郡(今江西省臨川市)。
隱然而高:微微地高起。隱然:不顯露的樣子。
臨:從高處往低處看,這里有“靠近”的意思。
洼然:低深的樣子。
方以長:方而長,就是長方形。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東晉人,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nèi)史,世稱王右軍。他是古代有名的大書法家,世稱“書圣”。茍伯子:南朝宋人,曾任臨川內(nèi)史。著有《臨川記》六卷,其中提到:“王羲之嘗為臨川內(nèi)史,置宅于郡城東南高坡,名曰新城。旁臨回溪,特據(jù)層阜,其地爽塏(kǎi,地勢高而干燥),山川如畫。今舊井及墨池猶存。”
張芝:東漢末年書法家,善草書,世稱“草圣”。王羲之“曾與人書云:‘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使人耽(dān,酷愛)之若是,未必后之也。’”(《晉書·王羲之傳》)
信然:果真如此。
邪:嗎,同“耶”。
方:當……時。
強以仕:勉強要(他)作官。王羲之原與王述齊名,但他輕視王述,兩人感情不好。后羲之任會稽內(nèi)史時,朝廷任王述為揚州刺史,管轄會稽郡。羲之深以為恥,稱病去職,誓不再仕,從此“遍游東中諸郡,窮諸名山,泛滄海”。
極東方:游遍東方。極,窮盡。
出滄海:出游東海。滄海,指東海。
娛其意:使他的心情快樂。
豈有:莫非。
徜徉肆恣:盡情游覽。徜徉,徘徊,漫游。肆恣,任意,盡情。
休:停留。
書:書法。
晚乃善:到晚年才特別好。《晉書·王羲之傳》:“羲之書初不勝(不及)庾翼、郄愔(xìyìn),及其暮年方妙。嘗以章草答庾亮,而(庾)翼深嘆伏。”所能:能夠達到這步。
蓋:大概,副詞。以精力自致者:靠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
致,取得。天成:天然生成。
及:趕上。
豈其學不如彼邪:是不是他們學習下的功夫不如王羲之呢?豈,是不是,表示揣測,副詞。學,指勤學苦練。
則學固豈可以少哉:那么學習的功夫難道可以少下嗎?則,那么,連詞。固,原來,本。豈,難道,表示反問,副詞。
深造道德:在道德修養(yǎng)上深造,指在道德修養(yǎng)上有很高的成就。
州學舍:指撫州州學的校舍。
教授:官名。宋朝在路學、府學、州學都置教授,主管學政和教育所屬生員。
其:指代墨池。
章:通“彰”,顯著。
楹間:指兩柱子之間的上方一般掛匾額的地方。楹,房屋前面的柱子。
揭:掛起,標出。
推:推測。
一能:一技之長,指王羲之的書法。
不以廢:不讓它埋沒。
因以及乎其跡:因此推廣到王羲之的遺跡。
推:推廣。
學者:求學的人。
夫:語氣詞,放在句首,表示將發(fā)議論。
尚之如此:像這樣尊重他。尚,尊重,崇尚。
仁人莊士:指品德高尚、行為端莊的人。
遺風余思:遺留下來令人思慕的美好風范。余思,指后人的懷念。余,也是“遺”的意思。
被于來世:對于后世的影響。被,影響。
何如哉:會怎么樣呢?這里是“那就更不用說了”的意思。
賞析:
本文在寫作上采用夾敘夾議的方式。先記敘墨池的方位、形狀、傳聞,然后發(fā)表議論,接著記敘王羲之的軼聞,再議論后世之所以沒有人能夠比得上王羲之,是因為他們所下的功夫不如王羲之,并由此聯(lián)系到道德方面的深造修養(yǎng)。最后記敘學官王盛為推廣王羲之的事跡而采取的—系列措施,并對其用意發(fā)表議論,從而揭示出文章深刻的主題。
這篇短文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因小及大,小中見大,用小題目做大文章。題目是為墨池作記,據(jù)說這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洗滌筆硯之池,但實際上,傳為王羲之墨池舊跡的,還有浙江會稽等多處。從曾鞏此文“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的語氣來看,他對臨川墨池是否確為王羲之的真跡,也是抱著懷疑態(tài)度的。因此,他略記墨池的處所、形狀以后,把筆鋒轉(zhuǎn)向探討王羲之成功的原因:“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也就是說,并非“天成”,而是后天勤學苦練的結(jié)果。這是本文的第一層意思。這層意思緊緊扣住“墨池”題意,應是題中應有之義。
但文章的主旨并不就此完結(jié)。作者由此進一步引申、推論:(一)學習書法是如此,“欲深造道德者”也是如此。從學習書法推及道德修養(yǎng),強調(diào)都不是先驗的,而是后天獲得的;(二)從“人之有一能”尚且為后人追思不已,推及“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將永遠影響后世。也從書法推及風節(jié)品德,從具體的書法家推及更廣泛的仁人志士,這是從他們對后人的影響來立論的。這兩點推論都極為自然,并非外加,表現(xiàn)了曾鞏思路的開闊,識見的高超。如果是低手寫作這類碑板文字,往往就事論事,粘著題義,不知生發(fā)、開掘的。這是本文的第二層意思。沈德潛評本文說:“用意或在題中,或出題外,令人徘徊賞之。”(《八大家文讀本》卷二十八)“題中”“題外”,即分別指上述兩層意思。
更有說者,“題外”實在還在“題中”。這兩層意思不僅由小及大,從前者推出后者,順理成章;而且,從講書法到講道德,從講懷念書法家到追慕先德,都還是跟題意相扣的。為什么能這樣說呢?因為墨池舊址“今為州學舍”;本文之作,又是作者應“教授王君”的請求;王的目的又是“勉其學者”。所以,重點是一個“勉”字。于是,從學習書法到道德風節(jié),自然是勉勵生員們的應有內(nèi)容。如果死扣“墨池”,拘于一般題義,只講書法,倒反死于題下,甚至遠離作記本意了。所以,這第二層意思,就一般作法來說,是“題外”;就本文來說,實在還在“題中”。
這篇短文的另一特點是多用設問句和感嘆句。全文可分十四句,其中設問句五句:“豈信然邪?”“而又嘗自休于此邪?”“況欲深造道德者邪?”“而因以及乎其跡邪?”“以勉其學者邪?”“也”字句兩句:“荀伯子《臨川記》云也”,“非天成也”。最后又以一個感嘆句作結(jié):“況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被于來世者何如哉。”這些句式的大量運用,使這篇說理短文平添了一唱三嘆的情韻。特別是五個設問句,兼收停頓、舒展之功,避免一瀉無余之弊,低徊吟誦,玩索不盡。前人以“歐曾”并稱,在這點上,曾鞏是頗得歐陽修“六一風神”之妙的。
墨池記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臨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長,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臨川記》云也。羲之嘗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而嘗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于山水之間;豈其徜徉肆恣,而又嘗自休于此邪?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為州學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于楹間以揭之。又告于鞏曰:“愿有記”。推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被于來世者何如哉!
慶歷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記。
譯文
臨川郡城的東面,有一塊地微微高起,并且靠近溪流,叫做新城。新城上面,有個池子低洼呈長方形,說是王羲之的墨池,這是荀伯子《臨川記》里說的。
羲之曾經(jīng)仰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精神,(現(xiàn)在說)這是羲之的(墨池)遺址,難道是真的嗎?當羲之不愿勉強做官時,曾經(jīng)游遍東方,出游東海,在山水之間使他的心情快樂。莫非他在盡情游覽時,曾在這里停留過?羲之的書法,到晚年才特別好。那么他能達到這步,大概也是靠他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并不是天生的。但是后代沒有能夠趕上他的人,是不是后人學習下的功夫不如他呢?那么學習的功夫難道可以少下嗎?何況想在道德修養(yǎng)上深造的'人呢?
墨池的旁邊,現(xiàn)在是撫州州學的校舍,教授王盛先生擔心墨池不能出名,寫了“晉王右軍墨池”六個字掛在屋前兩柱之間,又請求我說:“希望有一篇(墨池)記。”推測王先生的用心,是不是喜愛別人的優(yōu)點,即使是一技之長也不讓它埋沒,因而推廣到王羲之的遺跡呢?莫非也想推廣王羲之的事跡來勉勵那些學員吧?一個人有一技之長,就能使后人像這樣尊重他;何況那些品德高尚、行為端莊的人,遺留下來令人思慕的美好風范,對于后世的影響那就更不用說了!
慶歷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作記。
注釋
臨川:臨川:宋朝的撫州臨川郡(今江西省臨川市)。
隱然而高:微微地高起。隱然:不顯露的樣子。
臨:從高處往低處看,這里有“靠近”的意思。
洼然:低深的樣子。
方以長:方而長,就是長方形。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東晉人,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nèi)史,世稱王右軍。他是古代有名的大書法家,世稱“書圣”。茍伯子:南朝宋人,曾任臨川內(nèi)史。著有《臨川記》六卷,其中提到:“王羲之嘗為臨川內(nèi)史,置宅于郡城東南高坡,名曰新城。旁臨回溪,特據(jù)層阜,其地爽塏(kǎi,地勢高而干燥),山川如畫。今舊井及墨池猶存。”
張芝:東漢末年書法家,善草書,世稱“草圣”。王羲之“曾與人書云:‘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使人耽(dān,酷愛)之若是,未必后之也。’”(《晉書·王羲之傳》)
信然:果真如此。
邪:嗎,同“耶”。
方:當……時。
強以仕:勉強要(他)作官。王羲之原與王述齊名,但他輕視王述,兩人感情不好。后羲之任會稽內(nèi)史時,朝廷任王述為揚州刺史,管轄會稽郡。羲之深以為恥,稱病去職,誓不再仕,從此“遍游東中諸郡,窮諸名山,泛滄海”。
極東方:游遍東方。極,窮盡。
出滄海:出游東海。滄海,指東海。
娛其意:使他的心情快樂。
豈有:莫非。
徜徉肆恣:盡情游覽。徜徉,徘徊,漫游。肆恣,任意,盡情。
休:停留。
書:書法。
晚乃善:到晚年才特別好。《晉書·王羲之傳》:“羲之書初不勝(不及)庾翼、郄愔(xìyìn),及其暮年方妙。嘗以章草答庾亮,而(庾)翼深嘆伏。”所能:能夠達到這步。
蓋:大概,副詞。以精力自致者:靠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
致,取得。天成:天然生成。
及:趕上。
豈其學不如彼邪:是不是他們學習下的功夫不如王羲之呢?豈,是不是,表示揣測,副詞。學,指勤學苦練。
則學固豈可以少哉:那么學習的功夫難道可以少下嗎?則,那么,連詞。固,原來,本。豈,難道,表示反問,副詞。
深造道德:在道德修養(yǎng)上深造,指在道德修養(yǎng)上有很高的成就。
州學舍:指撫州州學的校舍。
教授:官名。宋朝在路學、府學、州學都置教授,主管學政和教育所屬生員。
其:指代墨池。
章:通“彰”,顯著。
楹間:指兩柱子之間的上方一般掛匾額的地方。楹,房屋前面的柱子。
揭:掛起,標出。
推:推測。
一能:一技之長,指王羲之的書法。
不以廢:不讓它埋沒。
因以及乎其跡:因此推廣到王羲之的遺跡。
推:推廣。
學者:求學的人。
夫:語氣詞,放在句首,表示將發(fā)議論。
尚之如此:像這樣尊重他。尚,尊重,崇尚。
仁人莊士:指品德高尚、行為端莊的人。
遺風余思:遺留下來令人思慕的美好風范。余思,指后人的懷念。余,也是“遺”的意思。
被于來世:對于后世的影響。被,影響。
何如哉:會怎么樣呢?這里是“那就更不用說了”的意思。
賞析:
墨池在江西省臨川縣,相傳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洗筆硯處。相傳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在池邊習字,池水盡黑。曾鞏欽慕王羲之的盛名,于慶歷八年(1048)九月,專程來臨川憑吊墨池遺跡。于是曾鞏根據(jù)王羲之的軼事,寫下了這篇著名散文《墨池記》。
名為《墨池記》,著眼點卻不在“池”,而在于闡釋成就并非天成,要靠刻苦學習的道理,以此勉勵學者勤奮學習。文章以論為綱,以記為目,記議交錯,綱目統(tǒng)一,寫法新穎別致,見解精警,確是難得之佳作。
本文意在寫論,但發(fā)議之前,又不能不記敘與墨池有關(guān)的材料。否則,議論使無所附麗,顯得浮泛,說教空洞。如記之過詳,又會喧賓奪主,湮沒題旨。故作者采用了記議結(jié)合,略記詳論的辦法,以突出文章的題旨。開頭,大處落筆,以省險的筆墨,根據(jù)荀伯子《臨川記》所云,概括了墨池的地理位置、環(huán)境和狀貌:
“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臨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長”。同時,又根據(jù)王羲之仰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傳說,指出墨池得名的由來。其實,有關(guān)墨池的傳說,除《臨川記》所述之外,還有諸種說法,因本文的目的在于說理,不在于記池,所以皆略而未提。文辭之簡略,可謂惜墨如金。對于墨池的記敘,雖要言不煩,卻鋪設了通向議論的軌道。接著文章由物及人,追述王羲之退離官場的一段生活經(jīng)歷。據(jù)《晉書》記載,驃騎將軍王述,少時與羲之齊名,而羲之甚輕之。羲之任會稽內(nèi)史時,述為楊川刺史,羲之成了他的部屬。后王述檢察會稽郡刑改,羲之以之為恥,遂稱病去職,并于父母墓前發(fā)誓不再出來做官。對于王羲之的這一段經(jīng)歷,作者只以“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強以仕”一語帶過,略予交代,隨之追述了王羲之隨意漫游,縱情山水的行蹤:“嘗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于山水之間,豈有徜徉恣肆,而又嘗自休于此邪?”這一段簡略追述,也至關(guān)重要。它突出了王羲之傲岸正直、脫塵超俗的思想,這是王羲之學書法的思想基礎(chǔ)和良好的精神氣質(zhì),不能不提。從結(jié)構(gòu)上講,“又嘗自休于此邪”一語,用設問句式肯了王羲之曾在臨川學書,既與上文墨池掛起鉤來,又為下文的議論提供了依據(jù)。隨后,在記的基礎(chǔ)上,文章轉(zhuǎn)入了議:“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虞和《論書表》云:“羲之書在始末有奇,殊不勝庾翼,迨其末年,乃造其極。嘗以章草書十紙,過亮,亮以示翼。翼嘆服,因與羲之書云:‘吾昔有伯英章草書十紙,過江亡失,常痛妙跡永絕。忽見足下答家兄書,煥若神明,頓還舊觀'。”這說明王羲之晚年己與“草圣”張芝并駕齊驅(qū),可見“羲之之書晚乃成”之說有事實根據(jù),令人信服。那么,羲之書法所以“善”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那就是專心致志,勤學苦練的結(jié)果,而不是天生的。至此,原因,在于缺乏勤奮精神,進一步說明了刻苦學習的重要性。最后,又循意生發(fā),引申封建士大夫的道德修養(yǎng)上去,指出“深造道德”,刻苦學習也是不可少的.就這樣,正面立論,反面申說,循意生發(fā),一層深似一層地揭示了文章的題旨。然而,作者對題旨的開拓并未就此止步。在簡略記敘州學教授王盛向他素文的經(jīng)過以后,文章再度轉(zhuǎn)入議論:“推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這雖是對王君用心的推測,實則是作者作記的良苦用心.接著,又隨物賦意,推而廣之,進一步議論道:“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被于來世者何如哉。”作者由王羲之的善書法之技,推及到“仁人莊士”的教化、德行,勉勵人們不僅要有“一能”,更要刻苦學習封建士大夫的道德修養(yǎng),從而把文意又引深一層。曾鞏是“正統(tǒng)派”古文家,文章的衛(wèi)道氣息較濃厚,這里也明顯地流露了他衛(wèi)道的傳統(tǒng)思想。
在宋代以“記”為體裁的說理散文中,象《墨池記》這樣以記為附,以議為主的寫法還是不多見的。《醉翁亭記》的思想意脈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但這種"意“,不是靠發(fā)“議”表達出來的,而是隨著山水相映、朝暮變比、四季變幻的自然景物描寫透露出來的;《岳陽樓記》的重心不在記樓,在于敞露個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襟懷,在抒情方式上,作者采用的是觸景生情的方法,因而文章鋪排筆墨,以較鄉(xiāng)的篇幅寫了岳陽樓變幻莫測的景色.而《墨池記》用于記“池”的文字較少,議論文字卻很多。它不是在記敘之后再發(fā)議論,而是記事、議論錯雜使用,渾然一體。盡管議多于記,卻無斷線風韻,游離意脈之弊,讀來覺得自然天成。可以說《墨池記》脫盡了他人窠臼,辟出了自家蹊徑。
墨池記原文翻譯及賞析3
原文
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臨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長,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臨川記》云也。羲之嘗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而嘗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于山水之間;豈其徜徉肆恣,而又嘗自休于此邪?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為州學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于楹間以揭之。又告于鞏曰:“愿有記”。推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被于來世者何如哉!
慶歷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記。
譯文
臨川郡城的東面,有一塊地微微高起,并且靠近溪流,叫做新城。新城上面,有個池子低洼呈長方形,說是王羲之的墨池,這是茍伯子《臨川記》里說的。
羲之曾經(jīng)仰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精神,(現(xiàn)在說)這是羲之的(墨池)遺址,難道是真的嗎?當羲之不愿勉強做官時,曾經(jīng)游遍東方,出游東海,在山水之間使他的心情快樂。莫非他在盡情游覽時,曾在這里停留過?羲之的書法,到晚年才特別好。那么他能達到這步,大概也是靠他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并不是天生的。但是后代沒有能夠趕上他的人,是不是后人學習下的功夫不如他呢?那么學習的功夫難道可以少下嗎?何況想在道德修養(yǎng)上深造的人呢?
墨池的旁邊,現(xiàn)在是撫州州學的校舍,教授王盛先生擔心墨池不能出名,寫了“晉王右軍墨池”六個字掛在屋前兩柱之間,又請求我說:“希望有一篇(墨池)記。”推測王先生的用心,是不是喜愛別人的優(yōu)點,即使是一技之長也不讓它埋沒,因而推廣到王羲之的遺跡呢?莫非也想推廣王羲之的事跡來勉勵那些學員吧?一個人有一技之長,就能使后人像這樣尊重他;何況那些品德高尚、行為端莊的人,遺留下來令人思慕的美好風范,對于后世的影響那就更不用說了!
慶歷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作記。
注釋
(1)臨川:臨川:宋朝的撫州臨川郡(今江西省臨川市)。
(2)隱然而高:微微地高起。隱然:不顯露的樣子。
(3)臨:從高處往低處看,這里有“靠近”的意思。
(4)洼然:低深的樣子。
(5)方以長:方而長,就是長方形。
(6)王羲之(321—379):字逸少,東晉人,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nèi)史,世稱王右軍。他是古代有名的大書法家,世稱“書圣”。茍伯子:南朝宋人,曾任臨川內(nèi)史。著有《臨川記》六卷,其中提到:“王羲之嘗為臨川內(nèi)史,置宅于郡城東南高坡,名曰新城。旁臨回溪,特據(jù)層阜,其地爽塏(kǎi,地勢高而干燥),山川如畫。今舊井及墨池猶存。”
(7)張芝:東漢末年書法家,善草書,世稱“草圣”。王羲之“曾與人書云:‘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使人耽(dān,酷愛)之若是,未必后之也。’”(《晉書·王羲之傳》)
(8)信然:果真如此。
(9)邪:嗎,同“耶”。
(10)方:當……時。
(11)強以仕:勉強要(他)作官。王羲之原與王述齊名,但他輕視王述,兩人感情不好。后羲之任會稽內(nèi)史時,朝廷任王述為揚州刺史,管轄會稽郡。羲之深以為恥,稱病去職,誓不再仕,從此“遍游東中諸郡,窮諸名山,泛滄海”。
(12)極東方:游遍東方。極,窮盡。
(13)出滄海:出游東海。滄海,指東海。
(14)娛其意:使他的心情快樂。
(15)豈有:莫非。
(16)徜徉肆恣:盡情游覽。徜徉,徘徊,漫游。肆恣,任意,盡情。
(17)休:停留。
(18)書:書法。
(19)晚乃善:到晚年才特別好。《晉書·王羲之傳》:“羲之書初不勝(不及)庾翼、郄愔(xìyìn),及其暮年方妙。嘗以章草答庾亮,而(庾)翼深嘆伏。”所能:能夠達到這步。
(20)蓋:大概,副詞。以精力自致者:靠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
(21)致,取得。天成:天然生成。
(22)及:趕上。
(23)豈其學不如彼邪:是不是他們學習下的功夫不如王羲之呢?豈,是不是,表示揣測,副詞。學,指勤學苦練。
(24)則學固豈可以少哉:那么學習的功夫難道可以少下嗎?則,那么,連詞。固,原來,本。豈,難道,表示反問,副詞。
(25)深造道德:在道德修養(yǎng)上深造,指在道德修養(yǎng)上有很高的成就。
(26)州學舍:指撫州州學的校舍。
(27)教授:官名。宋朝在路學、府學、州學都置教授,主管學政和教育所屬生員。
(28)其:指代墨池。
(29)章:通“彰”,顯著。
(30)楹間:指兩柱子之間的上方一般掛匾額的地方。楹,房屋前面的柱子。
(31)揭:掛起,標出。
(32)推:推測。
(33)一能:一技之長,指王羲之的書法。
(34)不以廢:不讓它埋沒。
(35)因以及乎其跡:因此推廣到王羲之的遺跡。
(36)推:推廣。
(37)學者:求學的人。
(38)夫:語氣詞,放在句首,表示將發(fā)議論。
(39)尚之如此:像這樣尊重他。尚,尊重,崇尚。
(40)仁人莊士:指品德高尚、行為端莊的人。
(41)遺風余思:遺留下來令人思慕的美好風范。余思,指后人的懷念。余,也是“遺”的意思。
(42)被于來世:對于后世的影響。被,影響。
(43)何如哉:會怎么樣呢?這里是“那就更不用說了”的意思。
賞析
本文在寫作上采用夾敘夾議的方式。先記敘墨池的方位、形狀、傳聞,然后發(fā)表議論,接著記敘王羲之的軼聞,再議論后世之所以沒有人能夠比得上王羲之,是因為他們所下的功夫不如王羲之,并由此聯(lián)系到道德方面的深造修養(yǎng)。最后記敘學官王盛為推廣王羲之的事跡而采取的—系列措施,并對其用意發(fā)表議論,從而揭示出文章深刻的主題。
這篇短文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因小及大,小中見大,用小題目做大文章。題目是為墨池作記,據(jù)說這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洗滌筆硯之池,但實際上,傳為王羲之墨池舊跡的,還有浙江會稽等多處。從曾鞏此文“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的語氣來看,他對臨川墨池是否確為王羲之的真跡,也是抱著懷疑態(tài)度的。因此,他略記墨池的處所、形狀以后,把筆鋒轉(zhuǎn)向探討王羲之成功的原因:“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也就是說,并非“天成”,而是后天勤學苦練的結(jié)果。這是本文的第一層意思。這層意思緊緊扣住“墨池”題意,應是題中應有之義。
但文章的主旨并不就此完結(jié)。作者由此進一步引申、推論:(一)學習書法是如此,“欲深造道德者”也是如此。從學習書法推及道德修養(yǎng),強調(diào)都不是先驗的,而是后天獲得的;(二)從“人之有一能”尚且為后人追思不已,推及“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將永遠影響后世。也從書法推及風節(jié)品德,從具體的書法家推及更廣泛的仁人志士,這是從他們對后人的影響來立論的。這兩點推論都極為自然,并非外加,表現(xiàn)了曾鞏思路的開闊,識見的高超。如果是低手寫作這類碑板文字,往往就事論事,粘著題義,不知生發(fā)、開掘的。這是本文的第二層意思。沈德潛評本文說:“用意或在題中,或出題外,令人徘徊賞之。”(《八大家文讀本》卷二十八)“題中”“題外”,即分別指上述兩層意思。
更有說者,“題外”實在還在“題中”。這兩層意思不僅由小及大,從前者推出后者,順理成章;而且,從講書法到講道德,從講懷念書法家到追慕先德,都還是跟題意相扣的。為什么能這樣說呢?因為墨池舊址“今為州學舍”;本文之作,又是作者應“教授王君”的請求;王的目的又是“勉其學者”。所以,重點是一個“勉”字。于是,從學習書法到道德風節(jié),自然是勉勵生員們的應有內(nèi)容。如果死扣“墨池”,拘于一般題義,只講書法,倒反死于題下,甚至遠離作記本意了。所以,這第二層意思,就一般作法來說,是“題外”;就本文來說,實在還在“題中”。
這篇短文的另一特點是多用設問句和感嘆句。全文可分十四句,其中設問句五句:“豈信然邪?”“而又嘗自休于此邪?”“況欲深造道德者邪?”“而因以及乎其跡邪?”“以勉其學者邪?”“也”字句兩句:“荀伯子《臨川記》云也”,“非天成也”。最后又以一個感嘆句作結(jié):“況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被于來世者何如哉。”這些句式的大量運用,使這篇說理短文平添了一唱三嘆的情韻。特別是五個設問句,兼收停頓、舒展之功,避免一瀉無余之弊,低徊吟誦,玩索不盡。前人以“歐曾”并稱,在這點上,曾鞏是頗得歐陽修“六一風神”之妙的。
【墨池記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相關(guān)文章:
《墨池記》原文注釋及翻譯04-13
《墨池記》原文賞析10-08
曾鞏《墨池記》原文及翻譯10-21
曾鞏《墨池記》原文、譯文及賞析04-13
曾鞏墨池記原文翻譯10-22
曾鞏《墨池記》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10-29
《墨池記》翻譯及鑒賞11-16
《墨池記》注釋及翻譯11-11
《墨池記》翻譯及注釋09-28
超然臺記原文翻譯及賞析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