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oingaieng.cn-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中文字幕无码不卡免费视频 ,777精品久无码人妻蜜桃,国产一级A毛久久久久一级A看免费视频

    寒食原文賞析及翻譯

    時間:2022-04-23 12:47:04 古籍 我要投稿

    寒食原文賞析及翻譯

    寒食原文賞析及翻譯1

      寒食

      宋代趙鼎

      寂寂柴門村落里,也教插柳記年華。

      禁煙不到粵人國,上冢亦攜龐老家。

      漢寢唐陵無麥飯,山溪野徑有梨花。

      一樽徑籍青苔臥,莫管城頭奏暮笳。

      譯文

      即使冷冷清清開著幾扇柴門的村落里,也還是要插幾根楊柳枝條,標志出每年的節(jié)令。寒食的傳統(tǒng)雖然沒有傳到遙遠的廣東,但清明上墳奠祭祖先的禮儀還是和中原一樣。時至今日,漢唐兩代的王陵巨冢,已經(jīng)沒有人前去祭祀;而山邊溪間的小路上仍生長著許多梨花。世代更替,非人力所能左右,不如喝上他一杯醉臥在青苔上,莫管關(guān)城門的號角聲是否響起來。

      注釋

      寒食:節(jié)令名,清明前一天(一說清明前兩天)。相傳起于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事,以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于是日禁火寒食。

      龐老家:指龐德公一家。龐德公,東漢襄陽人,隱居在峴山種田。荊州刺史劉表幾次邀他出來做官,他拒絕了,帶領(lǐng)全家到鹿門山中采藥。后來另一個隱士司馬徽來看他,正碰上他上墳掃墓歸來。此泛指一般平民百姓全家上墳事。

      賞析

      詩中的“粵人國”,本指廣東,因秦末趙佗曾建南越國,封為南越王。趙鼎曾被貶至潮州,因此此處“粵人國”應指潮州。趙鼎在潮州五年,即紹興十至十四年(1140-1144),至潮州時是紹興十年閏六月,故此詩應為紹興十一年至十四年期間所寫。

      此詩雖題為《寒食》,但寫的是從寒食到清明。前兩聯(lián)寫的是當時民間風俗。南宋周密《武林舊事》卷三《祭掃》記其時江南風俗:“清明前三日為寒食節(jié),都成人家皆插柳滿檐,雖小坊曲幽,亦青青可愛。……從人家上冢者……南北兩山之間,車馬紛然,而野冢者尤多”從此詩可得知,南宋時潮州民間在寒食節(jié)也有插柳的習俗,即使偏僻村落也不例外,只是沒有禁煙寒食,而清明節(jié)卻像東漢末襄陽隱士龐德公一樣攜帶女兒上山掃墓(即“上冢”)。

      后兩聯(lián)在記事中寄寓抒情。頸聯(lián)寫所見:漢唐帝王的陵墓連粗糲的麥飯也沒有人祭拜,而山溪野徑之間開滿梨花。尾聯(lián)寫所感所聞:我還是開懷暢飲吧,醉后臥倒在青苔之上,不必去管城頭上傍晚吹起的軍號。

      通過清明郊游,作者悟得了不少哲理:權(quán)貴、富貴不過是短暫的、無常的,而人間確實永恒的、常新的。我還是得醉且醉吧,天下世事我不能管,也不必去管。這種心態(tài)看似消極,但卻是作者當時處于貶謫逆境中的苦悶、痛楚心情的反應。

      其實,趙鼎是不屈的。他在由潮州移吉陽軍的謝表中曾說:“白首何歸,悵余生之無幾;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秦檜見了,說:“此老倔強猶昔!”(《宋史》本傳)

    寒食原文賞析及翻譯2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綠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幾家。落花半落東流水。

      蹴鞠屢過飛鳥上。秋千競出垂楊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翻譯/譯文

      一條清澈溪流穿過桃李花林,水波蕩漾著綠蒲滋潤著白芷。

      溪流旁邊總共只有幾戶人家,落花多半都漂流在東流水里。

      踢出的皮球?qū)覍腋叱鲲w鳥上,蕩起的秋千爭相廢除綠楊林。

      年輕人分開日子每天來游玩,全不需要等候到清明和上巳。

      注釋

      寒食:即寒食節(jié),在夏歷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節(jié)前一或二日。在這一日,禁煙火,只吃冷食,故稱“寒食”。

      一道:一條。穿:穿過。

      演漾:蕩漾。涵:沉浸。白芷:一種可入藥的香草。

      凡:總共,一共。

      蹴(cù)踘(jū):同“蹴鞠”,亦稱“打毬”,即古代踢球的游戲。蹴,踢。踘,皮制球,球內(nèi)充塞以柔軟的東西。古時有在寒食蹴鞠的習俗,參見《荊楚歲時記》。

      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為古代游戲用具,相傳是春秋齊桓公時期從北方山戎傳入。《太平御覽》卷三〇引《古今藝術(shù)圖》云:“寒食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戲,以習輕越者也。”

      分日:安排好日期,計劃好如何玩。一說猶逐日,意為一天天、每天。又說指春分之日。

      清明:節(jié)氣名。在夏歷三月初,陽歷四月五日前后,春分之后谷雨之前。舊俗當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淮南子·天文》:“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為清明”。上巳:節(jié)日名。古代以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節(jié),有在流水邊洗濯祓除、去除災病的習俗。魏晉以后固定為夏歷三月三日。

      賞析/鑒賞

      此詩是王維早期的作品,當作于唐玄宗開元年間的一個早春時節(jié),其具體創(chuàng)作年份未詳。當時王維在長安(今陜西西安)或洛陽(今屬河南)。

      此詩開頭兩句,寫一道清澈的溪流,穿過桃李花叢;而溪水邊蕩漾的水草和被水滋潤的白芷,安逸而柔靜。古代習俗,三月上巳桃花水下時,王公以下,攜眷聚于水畔洗濯,驅(qū)除不祥。這里表現(xiàn)的就是這個習俗,展現(xiàn)的是春天的力量。

      三四兩句,寫溪流邊的幾戶人家,落在流水里的桃李花,又是柔美寧靜的意象,表現(xiàn)出濃厚的早春氣息,有很強的畫面感。

      五六兩句又轉(zhuǎn)換為力量和青春的意象。古代秋千是在清明、寒食節(jié)前后才有所見,而且僅僅局限于豪門貴族家的紅男綠女游戲之用。據(jù)《荊楚歲時記》記載,寒食之時,造大麥粥,人們常以斗雞、蹴鞠、打秋千為娛樂。這兩句在前四句寫清溪桃李的背景上又添幾筆不時飛上高空的秋千與皮球,使整幅畫面更加充溢這清新靈動的青春活力。尤其是“過”“出”二字用得好,分別寫出了少年男女游玩時的熱烈氣氛,使人感受到年輕人沉湎于游樂中的景象,透露出無限的羨慕之情。

      最后兩句意謂青春年少的人,應該每天都有開心游玩的心態(tài),無憂無慮,不用等到清明和上巳兩個節(jié)日才出去游玩,含有及時行樂的意味。

      在《寒食城東即事》中,作者表達了“及時行樂”的思想,人的青春,甚至生命,都很短暫。詩人認為,如果想要在短暫的時光中去建功立業(yè)、修身齊家、做學問,終究都不牢固實在,只有抓緊時間享受快樂才是真實的。全詩描繪出美麗的早春景象,交錯著青春朝氣的蓬勃力量和家常安寧的閑適氣息,充分體現(xiàn)了王維詩“詩中有畫”的特色。

    寒食原文賞析及翻譯3

      小寒食舟中作

      佳辰強飲食猶寒,隱幾蕭條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

      娟娟戲蝶過閑幔,片片輕鷗下急湍。

      云白山青萬余里,愁看直北是長安。

      古詩簡介

      《小寒食舟中作》是唐代詩人杜甫于大歷五年(770年)漂泊潭州(今長沙)時所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律。此詩表現(xiàn)了詩人暮年落泊江湖而依然深切關(guān)懷唐王朝安危的思想感情。首聯(lián)概括了作者的身世遭遇,頷聯(lián)十分傳神地寫出了詩人舟中的所見所感,頸聯(lián)寫舟中江上的景物,尾聯(lián)總收全詩的思想感情。全詩語言自然凝煉,風格蒼茫沉郁。

      翻譯/譯文

      小寒時節(jié),勉強吃一點飯,靠著烏皮幾,席地而坐,烏皮幾已經(jīng)破舊,縫了很多遍了,頭上戴著褐色的帽子。春來水漲,江河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蕩起伏猶如坐在天上云間;身體衰邁,老眼昏蒙,看岸邊的花草猶如隔著一層薄霧。見蝶鷗往來自由,各得其所。站在潭州向北直看長安,像是在望天上的白云,有一萬多里,驀然生愁。

      注釋

      ⑴小寒食:寒食節(jié)的次日,清明節(jié)的前一天。因禁火,所以冷食。寒食節(jié)亦稱“禁煙節(jié)”、“冷節(jié)”、“百五節(jié)”,在夏歷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節(jié)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jié)時,禁煙火,只吃冷食。

      ⑵佳辰:指小寒食節(jié)。強飯:勉強吃一點飯。

      ⑶隱:倚、靠。隱幾,即席地而坐,靠著小桌幾,見《莊子·齊物論》:南郭子綦隱幾而坐。“幾”在這里指烏皮幾(以烏羔皮蒙幾上),是杜甫心愛的一張小桌幾,一直帶在身邊,在一首詩中還寫道:“烏幾重重縛”(《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意思就是烏幾已經(jīng)破舊,縫了很多遍了。鶡(hé)冠:傳為楚隱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仇兆鰲注:“趙注:鶡冠,隱者之冠。”清王端履《重論文齋筆錄》卷五:“渾忘憔悴無顏色,翻笑他人戴鶡冠。”鹖,雉類,據(jù)說是一種好斗的鳥,見于《山海經(jīng)》。

      ⑷“春水”兩句:春來水漲,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蕩起伏猶如坐在天上云間;詩人身體衰邁,老眼昏蒙,看岸邊的花草猶如隔著一層薄霧。

      ⑸“娟娟”二句:語含比興。見蝶鷗往來自由,各得其所。益覺自己的不得自由。娟娟,狀蝶之戲。片片,狀鷗之輕。閑幔(màn),一作“開幔”。急湍,指江水中的急流。

      ⑹“云白”句:極寫潭州距長安之遠。這是詩人的夸張,實際上長沙距長安也就一千多公里。

      ⑺直北:正北。亦見“直北關(guān)山金鼓震”(《秋興八首·其四》)。朱瀚注:蝶鷗自在,而云山空望,所以對景生愁。毛奇齡說:船如天上,花似霧中,娟娟戲蝶,片片輕鷗,極其閑適。忽望及長安,驀然生愁,故結(jié)云:“愁看直北是長安”,此紀事生感也(《西河詩話》)。

      賞析/鑒賞

      從寒食到清明三日禁火,所以首句說“佳辰強飲食猶寒”,逢到節(jié)日佳辰,詩人雖在老病之中還是打起精神來飲酒。“強飲”不僅說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著漂泊中勉強過節(jié)的心情。這個起句為詩中寫景抒情,安排了一個有內(nèi)在聯(lián)系的開端。第二句刻畫舟中詩人的孤寂形象。“鹖冠”,點出作者失去官職不為朝廷所用的身份。窮愁潦倒,身不在官而依然憂心時勢,思念朝廷,這是無能為力的杜甫最為傷情之處。首聯(lián)中“強飲”與“鹖冠”正概括了作者此時的身世遭遇,也包蘊著一生的無窮辛酸。

      第二聯(lián)緊接首聯(lián),十分傳神地寫出了詩人舟中的所見所感,是歷來為人傳誦的名句。“天上坐”、“霧中看”非常切合年邁多病舟居觀景的實際,給讀者的感覺十分真切;而在真切中又滲出一層空靈漫渺,把作者起伏的心潮也帶了出來。這種心潮起伏不只是詩人暗自傷老,也包含著更深的意緒:時局的動蕩不定,變亂無常,也正如同隔霧看花,真相難明。筆觸細膩含蓄,表現(xiàn)了詩人憂思之深以及觀察力與表現(xiàn)力的精湛。

      第三聯(lián)兩句寫舟中江上的景物。第一句“娟娟戲蝶”是舟中近景,所以說“過閑幔”。第二句“片片輕鷗”是舟外遠景,所以說“下急湍”。這里表面上似乎與上下各聯(lián)均無聯(lián)系,其實不是這樣。這兩句承上,寫由舟中外望空中水面之景。“閑幔”的“閑”字回應首聯(lián)第二句的“蕭條”,布幔閑卷,舟中寂寥,所以蝴蝶翩躚,穿空而過。片片白鷗輕快地逐流飛翔,遠遠離去。正是這樣蝶鷗往來自如的景色,才易于對比,引發(fā)出困居舟中的作者“直北”望長安的憂思,向尾聯(lián)做了十分自然的過渡。清代浦起龍在《讀杜心解》中引用朱翰的話,也是指出了第三聯(lián)與尾聯(lián)在景與情上的聯(lián)系。

      尾聯(lián)兩句總收全詩。云說“白”,山說“青”,正是寒食佳節(jié)春來江上的自然景色,“萬余里”將作者的思緒隨著層疊不斷的青山白云引開去,為結(jié)句作一鋪墊。“愁看”句收括全詩的思想感情,將深長的愁思凝聚在“直北是長安”上。浦起龍說:“‘云白山青’應‘佳辰’,‘愁看直北’應‘隱幾’。”這只是從字面上去分析首尾的暗相照應。其實這一句將舟中舟外,近處遠處的觀感,以至漂泊時期詩人對時局多難的憂傷感懷全部凝縮在內(nèi),而以一個“愁”字總結(jié),既凝重地結(jié)束了全詩,又有無限的深情俱在言外。

      此詩有借鑒沈佺期詩句之處,如“人疑天上坐,魚似鏡中懸”(《釣竿篇》)、“云白山青千萬里”(《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全詩在自然流轉(zhuǎn)中顯出深沉凝煉,很能表現(xiàn)杜甫晚年詩風蒼茫而沉郁的特色。

    寒食原文賞析及翻譯4

      長安寒食原文

      作者:邵謁

      春日照九衢。春風媚羅綺。

      萬騎出都門,擁在香塵里。

      莫辭吊枯骨,千載長如此。

      安知今日身,不是昔時鬼。

      但看平地游,亦見摧辀死。

      長安寒食注釋

      [1]寒食: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jié),當天不舉煙火。清明前后包括寒食日,各地多有踏青、掃墓的習俗。

      [2]九衢:四通八達的大道。屈原《天問》:“靡蓱九衢,枲華安居?”

      [3]媚:討好,愛戀,此處作牽動解。

      [4]羅綺:羅,輕軟有疏孔的絲織物;綺,有花紋的絲織物。

      [5]萬騎(ji):許多騎馬者。

      [6]香塵:春游者身上所帶的香氣和揚起的塵土混合在一起稱為香塵。

      [7]摧辀(zhōu):摧,折斷;辀,車轅。

      長安寒食賞析

      該篇為諷刺王孫公子春日郊游而作。詩人久居長安,熟悉京城風習,看不慣統(tǒng)治者驕奢淫逸的生活。詩中描寫官家子弟穿著羅綺、騎著駿馬春游的一番熱鬧景象之后,有意筆鋒一轉(zhuǎn),勸他們不妨去吊唁野外的壘壘枯骨,因為說不定他們自身就是那昔時的鬼魂所轉(zhuǎn)生。最后,以近于詛咒的“但看平地游,亦見摧辀死”之句,表示了強烈的憤恨。所謂鬼魂轉(zhuǎn)生之說是虛妄的,但在表現(xiàn)手法上,仍是一種“幻想。服務于現(xiàn)實”的高招。

    寒食原文賞析及翻譯5

      原文:

      途中寒食題黃梅臨江驛寄崔融

      唐代: 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愁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陽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譯文:

      馬上逢寒食,愁中屬暮春。

      在路途的馬上渡過晚春的寒食節(jié)。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陽人。

      可惜在江邊的碼頭上望,卻看不見來自洛陽灞橋的離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雖然被貶為下臣放逐到南方,心中還是惦念著北方的英明的君王。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故鄉(xiāng)家園,令人傷心斷腸的地方,經(jīng)歷了日日夜夜之后,新的柳條又長出來了!

      注釋:

      馬上逢寒食,愁中屬暮春。

      寒食:寒食節(jié)。

      可憐江浦(pǔ)望,不見洛陽人。

      可憐:可惜。

      北極懷明主,南溟(míng)作逐臣。

      懷:惦念。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故園:家園。日夜:日日夜夜。柳條新:新的柳條。

      賞析:

      這是一首唐代詩人宋之問的五言律詩,是詩人被貶到瀧洲后,次年春秘密逃還洛陽探知友人所作的詩。

      前兩句寫寒食景象,為下面的抒情做鋪墊。后兩句直接抒情,抒發(fā)失去家園之痛。

      在路途中,正是寒食節(jié),在陽春三月年,作者借用途中遇到的景物抒發(fā)對故國的懷念之情,對君主的惦念。

    寒食原文賞析及翻譯6

      一、原文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綠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幾家,落花半落東流水。

      蹴踘屢過飛鳥上,秋千競出垂楊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譯文及注釋:

      二、譯文一條清澈溪流穿過桃李花林,水波蕩漾著綠蒲滋潤著白芷。

      溪流旁邊總共只有幾戶人家,落花多半都漂流在東流水里。

      踢出的皮球?qū)覍腋叱鲲w鳥上,蕩起的秋千爭相飛出綠楊林。

      年輕人分開日子每天來游玩,全不需要等候到清明和上巳。

      三、注釋1.寒食:即寒食節(jié),在夏歷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節(jié)前一或二日。在這一日,禁煙火,只吃冷食,故稱“寒食”。

      2.一道:一條。穿:穿過。

      3.演漾:蕩漾。涵:沉浸。白芷:一種可入藥的香草。

      4.凡:總共,一共。

      5.蹴(cù)踘(jū):同“蹴鞠”,亦稱“打毬”,即古代踢球的游戲。蹴,踢。踘,皮制球,球內(nèi)充塞以柔軟的東西。古時有在寒食蹴鞠的習俗,參見《荊楚歲時記》。

      6.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為古代游戲用具,相傳是春秋齊桓公時期從北方山戎傳入。《太平御覽》卷三〇引《古今藝術(shù)圖》云:“寒食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戲,以習輕越者也。”

      7.分日:安排好日期,計劃好如何玩。一說猶逐日,意為一天天、每天。又說指春分之日。

      8.清明:節(jié)氣名。在夏歷三月初,陽歷四月五日前后,春分之后谷雨之前。舊俗當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淮南子·天文》:“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為清明”。上巳:節(jié)日名。古代以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節(jié),有在流水邊洗濯祓除、去除災病的習俗。魏晉以后固定為夏歷三月三日。

      四、賞析 此詩開頭兩句,寫一道清澈的溪流,穿過桃李花叢;而溪水邊蕩漾的水草和被水滋潤的白芷,安逸而柔靜。古代習俗,三月上巳桃花水下時,王公以下,攜眷聚于水畔洗濯,驅(qū)除不祥。這里表現(xiàn)的就是這個習俗,展現(xiàn)的是春天的力量。

      三四兩句,寫溪流邊的幾戶人家,落在流水里的桃李花,又是柔美寧靜的意象,表現(xiàn)出濃厚的早春氣息,有很強的畫面感。

      五六兩句又轉(zhuǎn)換為力量和青春的意象。古代秋千是在清明、寒食節(jié)前后才有所見,而且僅僅局限于豪門貴族家的紅男綠女游戲之用。據(jù)《荊楚歲時記》記載,寒食之時,造大麥粥,人們常以斗雞、蹴鞠、打秋千為娛樂。這兩句在前四句寫清溪桃李的背景上又添幾筆不時飛上高空的秋千與皮球,使整幅畫面更加充溢這清新靈動的青春活力。尤其是“過”“出”二字用得好,分別寫出了少年男女游玩時的熱烈氣氛,使人感受到年輕人沉湎于游樂中的景象,透露出無限的羨慕之情。

      最后兩句意謂青春年少的人,應該每天都有開心游玩的心態(tài),無憂無慮,不用等到清明和上巳兩個節(jié)日才出去游玩,含有及時行樂的意味。

      在《寒食城東即事》中,作者表達了“及時行樂”的思想,人的青春,甚至生命,都很短暫。詩人認為,如果想要在短暫的時光中去建功立業(yè)、修身齊家、做學問,終究都不牢固實在,只有抓緊時間享受快樂才是真實的。全詩描繪出美麗的早春景象,交錯著青春朝氣的蓬勃力量和家常安寧的閑適氣息,充分體現(xiàn)了王維詩“詩中有畫”的特色。

    寒食原文賞析及翻譯7

      寒食

      江鄉(xiāng)時節(jié)逢寒食,花落未將春減色,

      嶺南能有幾多花,寒食臨之掃春跡。

      花多花少非我事,春去春來亦堪惜。

      柴門風雨小庭寒,無奈池塘煙草碧。

      欲將詩句慰窮愁,眼中萬象皆相識。

      欣然應接已無暇,都為老來無筆力。

      古詩簡介

      《寒食》,宋代鄭剛中詩作。寒食是我國古代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兩天。這首詩描寫宮廷寒食節(jié)的情況。詩人以漢喻唐,揭露了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特權(quán)及宦官得寵專權(quán)的腐敗現(xiàn)象。

      賞析/鑒賞

      江鄉(xiāng):多江河的地方。多指江南水鄉(xiāng)。唐孟浩然《晚春臥病寄張八》詩:“念我生平好,江鄉(xiāng)遠從政。”宋沉括《夢溪筆談·雜志一》:“展海子直抵西城中山王冢,悉為稻田,引新河水注之,清波彌漫數(shù)里,頗類江鄉(xiāng)矣。”清孔尚任《桃花扇·聽稗》:“乍暖風煙滿江鄉(xiāng),花里行廚攜著玉缸。”清昭梿《嘯亭續(xù)錄·端午龍舟》:“蘭橈鼓動,旌旗蕩漾,頗有江鄉(xiāng)競渡之意。”

      減色:減少光彩或色彩。清梅曾亮《臣事論》:“人有仕官十年而不遷調(diào)者,則鄉(xiāng)里笑之,而親友為之減色。”朱自清《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清艷的夜景也為之減色。”秦牧《藝海拾貝·掌握語言藝術(shù),搞好文學創(chuàng)作》:“只重視思想、內(nèi)容,而不注意表現(xiàn)手段、藝術(shù)形式,也必然要使作品難產(chǎn)、畸形,或者減色。”

      嶺南:指五嶺以南的地區(qū),即廣東、廣西一帶。《晉書·良吏傳·吳隱之》:“朝廷欲革嶺南之弊,隆安中,以隱之為龍驤將軍、廣州刺史、假節(jié),領(lǐng)平越中郎將。”宋蘇軾《食荔枝》詩之二:“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清沉復《浮生六記·坎坷記愁》:“適余自嶺南歸,吾父自至蕭爽樓謂蕓曰:‘前事我已盡知,汝盍歸乎?’”

      小庭:指小庭院。南朝梁張纘《秋雨賦》:“周小庭而密下,泫高枝而疎落。”南唐李煜《搗練子令》:“深院靜,小庭空,斷續(xù)寒砧斷續(xù)風。”

      窮愁:窮困愁苦。《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論》:“然虞卿非窮愁,亦不能著書以自見於后世云。”《漢書·王莽傳下》:“四方皆以饑寒窮愁起為盜賊。”唐李嘉祐《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書相問因以贈之時七夕》詩:“祗有同時驄馬客,偏宜尺牘問窮愁。”清劉大櫆《贈張絅儒序》:“雕蟲篆刻,必出於山林放廢窮愁之士之所為。”臧克家《飛》詩:“多數(shù)人叫苦,窮愁,一步一步逼到了生的盡頭。”

    寒食原文賞析及翻譯8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翻譯

      暮春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shù),寒食節(jié)東風吹拂著皇城中的柳樹。

      傍晚漢宮傳送蠟燭賞賜王侯近臣,裊裊的輕煙飄散到天子寵臣的家中。

      注釋

      春城:暮春時的長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節(jié)前兩天的節(jié)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稱寒食。

      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樹。

      漢宮:這里指唐朝皇官。

      傳蠟燭:寒食節(jié)普天下禁火,但權(quán)貴寵臣可得到皇帝恩賜而得到燃燭。

      五侯:漢成帝時封王皇后的五個兄弟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皆為候,受到特別的恩寵。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賞析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詩人立足高遠,視野寬闊,全城景物,盡在望中。“春城”一語,高度凝煉而華美。“春”是自然節(jié)候,城是人間都邑,這兩者的結(jié)合,呈現(xiàn)出無限美好的景觀。“無處不飛花”,是詩人抓住的典型畫面。春意濃郁,籠罩全城。詩人不說“處處飛花”,因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說是“無處不飛花”,這雙重否定的句式極大加強了肯定的語氣,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濃郁春意之中的盛況。詩人不說“無處不開花”,而說“無處不飛花”,除了“飛”字的動態(tài)強烈,有助于表現(xiàn)春天的勃然生機外,還說明了詩人在描寫時序時措辭是何等精密。“飛花”,就是落花隨風飛舞。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說“落花”而說“飛花”,這是明寫花而暗寫風。一個“飛”字,蘊意深遠。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這首詩能傳誦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無處不飛花”,而這一句詩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個“飛”字。

      “寒食東風御柳斜”,春風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隨風飄動起來了。風是無形無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飛,柳之斜來間接感知。照此說來,一個“斜”字也是間接地寫風。

      詩的前兩句寫的是白晝,后兩句則是寫夜晚:“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漢宮”是借古諷今,實指唐朝的皇宮。“五侯”一般指東漢時,同日封侯的五個宦官。這里借漢喻唐,暗指中唐以來受皇帝寵幸、專權(quán)跋扈的宦官。這兩句是說寒食節(jié)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點燈,但皇宮卻例外,天還沒黑,宮里就忙著分送蠟燭,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也可得到這份恩典。詩中用“傳”與“散”生動地畫出了一幅夜晚走馬傳燭圖,使人如見蠟燭之光,如聞輕煙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國沿襲已久的習俗,但權(quán)貴大臣們卻可以破例地點蠟燭。詩人對這種腐敗的政治現(xiàn)象做出委婉的諷刺。

      這首詩善于選取典型的題材,引用貼切的典故對宦官得寵專權(quán)的腐敗現(xiàn)象進行諷刺。雖然寫得很含蓄,但有了歷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會情況的印證,讀者還是能了解詩的主題的。

      賞析二

      寒食是我國古代一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在清明前兩天,是從春秋時傳下來的,是晉文公為了懷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

      據(jù)孟棨《本事詩》記載:德宗時制誥缺乏人才,中書省提名請求御批,德宗批復說:“與韓翃”,當時有兩個韓翃,于是中書省又以兩人的名字同時進呈。

      德宗便批與寫“春城無處不飛花”的韓翃。這雖是一段佳話,但足見《寒食》這首詩的廣泛流傳和受到的賞識。

      這是一首諷刺詩,但詩人的筆法巧妙含蓄。從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繪了一幅寒食節(jié)長安城內(nèi)富于濃郁情味的風俗畫。實際上,透過字里行間可感受到作者懷著強烈的不滿,對當時權(quán)勢顯赫、作威作福的宦官進行了深刻的諷刺。中唐以后,幾任昏君都寵幸宦官,以致他們的權(quán)勢很大,敗壞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對此都極為憤慨。本詩正是因此而發(fā)。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這兩句描寫春日長安城花開柳拂的景色。“無處”指花開既多又廣、“飛花”寫花開的盛況,時值春日,長安城到處是飛花柳絮,一派繽紛絢爛的景象。“東風”指春風,“御柳斜”是狀摹宮苑楊柳在春風吹拂下的搖擺姿態(tài)。“斜”字用得妙,生動地寫出了柳枝的搖曳之神。這是寒食節(jié)京城的白天景色。景色由大而小,由全城而入宮苑。下面接著寫宮苑傍晚的景象。“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是寫天黑時分,宮苑里傳送著一支支由皇帝恩賜給宦官的蠟燭。蠟燭燃燒通明,升騰起淡淡的煙霧,裊裊娜娜地縈繞在宦官家,到處彌漫著威福恩加的氣勢!使人如見他們那種炙手可熱、得意洋洋的驕橫神態(tài)。在封建習俗的統(tǒng)治下,不要說全城百姓,就連那些不是寵臣的朝官之家,在禁止煙火的寒食之夜,恐怕也都是漆黑一片。

      唯獨這些宦官之家,燭火通明,煙霧繚繞。由一斑而見全豹,僅此一點,足見這些宦官平日如何弄權(quán)倚勢,欺壓賢良。作者在這里僅用兩句詩,寫了一件傳蠟燭的事情,就對皇帝的厚待親信宦官,宦官的可惡可憎的面目暴露無遺,達到了辛辣諷刺的目的。

      創(chuàng)作背景

      唐代制度,到清明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這儀式用意有二:一是標志著寒食節(jié)已結(jié)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給臣子官吏們提個醒,讓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祿的介子推學習。中唐以后,幾任昏君都寵幸宦官,以致他們的權(quán)勢很大,敗壞朝政,排斥朝官。有意見認為此詩正是因此而發(fā)。

    寒食原文賞析及翻譯9

      《寒食》

      作者:韓翎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原文注釋】:

      1、寒食:每年冬至以后的一百零五天,大概是清明節(jié)的前兩天為寒食節(jié)。據(jù)左傳所

      載,晉文公火燒森林求介之推,沒想到他卻抱著大樹活活被燒死,晉國人為了

      悼念他,每年的這一天禁火,只吃冷食,所以稱寒食。

      2、御柳:皇帝御花園里的柳樹。

      3、傳蠟燭:雖然寒食節(jié)禁火,但公侯之家受賜可以點蠟燭。

      4、五侯:后漢桓帝在一天之中封了五個得寵的宦官為侯,世稱五侯。

      【翻譯譯文】:

      春天,長安城處處飄飛著落花;

      寒食節(jié),東風把御園柳枝研薄

      黃昏時,宮中傳出御賜的燭火,

      輕煙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

      【賞析鑒賞】:

      這是一首諷刺詩。寒食節(jié)禁火,然而受寵的宦者,卻得到皇帝的特賜火燭,享有

      特權(quán)。詩是譏諷宦者的得寵。因此,蘅塘退士批注:唐代宦者之盛,不減于桓靈。

      詩比諷深遠。首二句寫仲春景色;后二句暗寓諷喻之情。詩不直接諷刺,而只描摹

      生活上的特權(quán)階層,含隱巧妙,入木三分。據(jù)唐代孟姿撰的《本事詩》說:這首詩

      頗為唐德宗賞識,御批提拔韓盼駕部郎中知制誥的要職。當時江淮刺史也名叫韓

      牛又以同名同進。德宗便親書春城無處不飛花全詩,并批道與此韓牛成

      為一時佳話,流傳天下。

    寒食原文賞析及翻譯10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xiāng)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

      譯文

      二月的江南花開滿枝頭,在他鄉(xiāng)過寒食節(jié)足夠悲哀了。

      貧困的生活平常也是不生火做飯的,不僅僅是明天才吃子推這樣的冷食。

      注釋

      寒食:《荊楚歲時記》:“去冬(至)節(jié)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后來即于清明前一日為寒食。

      二月:寒食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若冬至在十一月上旬,或是冬至到來年二月間有閏月,則寒食就在二月。

      無煙火:寒食節(jié)禁火,但窮人常常斷炊,不禁也無火。

      明朝(zhāo):明天。

      子推:介子推,春秋時人。他曾隨晉公子重耳逃亡在外十九年。后重耳回國,作了國君(即晉文公),賞賜功臣,競忘了他。介子推即與其母隱居綿山(今山西省介休縣)。文公遍尋他不見,便焚山求索,結(jié)果被燒死。后人為紀念他,于寒食節(jié)日不舉煙火。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的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不詳。孟云卿天寶年間科場失意后,曾流寓荊州一帶,過著極為貧困的生活。就在這樣的飄泊流寓生活中的一個寒食節(jié)前夕,他寫下了這首絕句。

      賞析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xiāng)寒食遠堪悲。”這首小詩的前兩句是說,二月的江南花開滿枝頭,在他鄉(xiāng)過寒食節(jié)足夠悲哀了。

      寒食節(jié)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當春二月。由于江南氣候溫暖,二月已經(jīng)花滿枝頭。詩的首句描寫物候,兼點時令。一個“滿”字傳達出江南之春給人繁花競麗的感覺。這樣觸景生情,頗覺自然。與這種良辰美景相匹配的應該是賞心樂事,第二句卻出人意外的寫出了“堪悲”。作者是關(guān)西人,遠游江南,獨在他鄉(xiāng),身為異客;寒食佳節(jié),倍思親人,不由悲從中來。加之,這里的“寒食”,還暗含少食、無食的意味,一語雙關(guān),因此他鄉(xiāng)“寒食”也就更可悲了。

      詩中常常以哀景寫哀情,即陪襯的藝術(shù)手法。而此詩在寫“他鄉(xiāng)寒食遠堪悲”前卻描繪出“二月江南花滿枝”的美麗景色,在悲苦的境遇中面對繁花似錦的景色,便于常情不同,正是“花近高樓傷客心”,樂景只能倍增其哀。恰當運用反襯的藝術(shù)手法,表情也更有力量。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貧困的生活平常也是不生火做飯的,不僅僅是明天才吃子推這樣的冷食。

      此詩借詠「寒食」寫寒士的辛酸,卻并不在「貧」字上大作文章。試看晚唐張友正《寒食日獻郡守》:「入門堪笑復堪憐,三徑苔荒一釣船。慚愧四鄰教斷火,不知廚里久無煙」,就其從寒食斷火逗起貧居無煙、借題發(fā)揮而言,藝術(shù)構(gòu)思顯有因襲孟詩的痕跡。然而,它言貧之意太切,清點了一番家產(chǎn)不算,剛說「堪笑」、「堪憐」,又道「慚愧」;說罷「斷火」,又說「無煙」。不但詞蕪句累,且嫌做作,感人反不深。遠不如孟云卿此詩,雖寫一種悲痛的現(xiàn)實,語氣卻幽默詼諧。其三、四兩句似乎是作者自嘲:世人都在為明朝寒食準備熄火,以紀念先賢;可象我這樣清貧的寒士,天天過著「寒食」生涯,反倒不必格外費心呢。這種幽默詼諧,是一種苦笑,似輕描淡寫,卻涉筆成趣,傳達出一種攫住人心的`悲哀。這說明詩忌刻露過火,貴含蓄耐味。而此詩也正由于命意新穎,構(gòu)思巧妙,特別是恰當運用反襯手法,亦諧亦莊,耐人咀嚼,才使它成為難以數(shù)計的寒食詩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寒食原文賞析及翻譯11

      原文: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譯文

      暮春時節(jié),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shù),寒食節(jié)東風吹拂著皇家花園的柳枝。

      夜色降臨,宮里忙著傳蠟燭,裊裊炊煙散入王侯貴戚的家里。

      注釋

      ①春城:暮春時的長安城。

      ②寒食:古代在清明節(jié)前兩天的節(jié)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稱寒食。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樹。

      ③漢宮:這里指唐朝皇官。傳蠟燭:寒食節(jié)普天下禁火,但權(quán)貴寵臣可得到皇帝恩賜而得到燃燭。《唐輦下歲時記》“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

      ④五侯:漢成帝時封王皇后的五個兄弟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皆為候,受到特別的恩寵。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賞析:

      開頭一句“春城無處不飛花”。“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長安。“飛花”即花瓣紛紛飄落,點明暮春季節(jié)。“無處不”,用雙重否定構(gòu)成肯定,進而寫出整個長安柳絮飛舞,落紅無數(shù)的迷人春景。第二句“寒食東風御柳斜”是寫皇宮園林中的風光。“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樹。當時風俗寒食日折柳插門,清明這天皇帝還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以示恩寵。所以詩人在無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隨東風飄拂的“御柳”。

      詩的前兩句寫的是白晝,后兩句則是寫夜晚:“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漢宮”是借古諷今,實指唐朝的皇宮。“五侯”一般指東漢時,同日封侯的五個宦官。這里借漢喻唐,暗指中唐以來受皇帝寵幸、專權(quán)跋扈的宦官。這兩句是說寒食節(jié)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點燈,但皇宮卻例外,天還沒黑,宮里就忙著分送蠟燭,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也可得到這份恩典。詩中用“傳”與“散”生動地畫出了一幅夜晚走馬傳燭圖,使人如見蠟燭之光,如聞輕煙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國沿襲已久的習俗,但權(quán)貴大臣們卻可以破例地點蠟燭。詩人對這種腐敗的政治現(xiàn)象做出委婉的諷刺。

      這首詩善于選取典型的題材,引用貼切的典故對宦官得寵專權(quán)的腐敗現(xiàn)象進行諷刺。雖然寫得很含蓄,但有了歷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會情況的印證,讀者還是能了解詩的主題的。

      賞析二

      寒食是我國古代一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在清明前兩天,是從春秋時傳下來的,是晉文公為了懷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

      據(jù)孟棨《本事詩》記載:德宗時制誥缺乏人才,中書省提名請求御批,德宗批復說:“與韓翃”,當時有兩個韓翃,于是中書省又以兩人的名字同時進呈。

      德宗便批與寫“春城無處不飛花”的韓翃。這雖是一段佳話,但足見《寒食》這首詩的廣泛流傳和受到的賞識。

      這是一首諷刺詩,但詩人的筆法巧妙含蓄。從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繪了一幅寒食節(jié)長安城內(nèi)富于濃郁情味的風俗畫。實際上,透過字里行間可感受到作者懷著強烈的不滿,對當時權(quán)勢顯赫、作威作福的宦官進行了深刻的諷刺。中唐以后,幾任昏君都寵幸宦官,以致他們的權(quán)勢很大,敗壞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對此都極為憤慨。本詩正是因此而發(fā)。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這兩句描寫春日長安城花開柳拂的景色。“無處”指花開既多又廣、“飛花”寫花開的盛況,時值春日,長安城到處是飛花柳絮,一派繽紛絢爛的景象。“東風”指春風,“御柳斜”是狀摹宮苑楊柳在春風吹拂下的搖擺姿態(tài)。“斜”字用得妙,生動地寫出了柳枝的搖曳之神。這是寒食節(jié)京城的白天景色。景色由大而小,由全城而入宮苑。下面接著寫宮苑傍晚的景象。“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是寫天黑時分,宮苑里傳送著一支支由皇帝恩賜給宦官的蠟燭。蠟燭燃燒通明,升騰起淡淡的煙霧,裊裊娜娜地縈繞在宦官家,到處彌漫著威福恩加的氣勢!使人如見他們那種炙手可熱、得意洋洋的驕橫神態(tài)。在封建習俗的統(tǒng)治下,不要說全城百姓,就連那些不是寵臣的朝官之家,在禁止煙火的寒食之夜,恐怕也都是漆黑一片。

      唯獨這些宦官之家,燭火通明,煙霧繚繞。由一斑而見全豹,僅此一點,足見這些宦官平日如何弄權(quán)倚勢,欺壓賢良。作者在這里僅用兩句詩,寫了一件傳蠟燭的事情,就對皇帝的厚待親信宦官,宦官的可惡可憎的面目暴露無遺,達到了辛辣諷刺的目的。

      創(chuàng)作背景

      寒食是中國古代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兩天。古人很重視這個節(jié)日,按風俗家家禁火,只吃現(xiàn)成食物,故名寒食。唐代制度,到清明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以示皇恩。這儀式用意有二:一是標志著寒食節(jié)已結(jié)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給臣子官吏們提個醒,讓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祿的介子推學習,勤政為民。唐代詩人竇叔向有《寒食日恩賜火》詩紀其實:“恩光及小臣,華燭忽驚春。電影隨中使,星輝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貧。”正可與韓翃這一首詩參照。

      中唐以后,幾任昏君都寵幸宦官,以致他們的權(quán)勢很大,敗壞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對此都極為憤慨。有意見認為此詩正是因此而發(fā)。

    寒食原文賞析及翻譯12

      長安寒食

      春日照九衢。春風媚羅綺。

      萬騎出都門,擁在香塵里。

      莫辭吊枯骨,千載長如此。

      安知今日身,不是昔時鬼。

      但看平地游,亦見摧辀死。

      注釋

      九衢:四通八達的大道。

      媚:討好,愛戀,此處作牽動解。

      羅綺:羅,輕軟有疏孔的絲織物;綺,有花紋的絲織物。

      萬騎:許多騎馬者。

      香塵:春游者身上所帶的香氣和揚起的塵土混合在一起稱為香塵。

      摧辀:摧,折斷;辀,車轅。

      注釋

      寒食: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jié),當天不舉煙火。清明前后包括寒食日,各地多有踏青、掃墓的習俗。

      九衢:四通八達的大道。屈原《天問》:“靡蓱九衢,枲華安居?”

      媚:討好,愛戀,此處作牽動解。

      羅綺:羅,輕軟有疏孔的絲織物;綺,有花紋的絲織物。

      萬騎(ji):許多騎馬者。

      香塵:春游者身上所帶的香氣和揚起的塵土混合在一起稱為香塵。

      摧辀(zhōu):摧,折斷;辀,車轅。

      賞析

      該篇為諷刺王孫公子春日郊游而作。詩人久居長安,熟悉京城風習,看不慣統(tǒng)治者驕奢淫逸的生活。詩中描寫官家子弟穿著羅綺、騎著駿馬春游的一番熱鬧景象之后,有意筆鋒一轉(zhuǎn),勸他們不妨去吊唁野外的壘壘枯骨,因為說不定他們自身就是那昔時的鬼魂所轉(zhuǎn)生。最后,以近于詛咒的“但看平地游,亦見摧辀死”之句,表示了強烈的憤恨。所謂鬼魂轉(zhuǎn)生之說是虛妄的,但在表現(xiàn)手法上,仍是一種“幻想。服務于現(xiàn)實”的高招。

    寒食原文賞析及翻譯13

      《寒食》是唐代詩人韓翃的一首詩,被選入《唐詩三百首》。《寒食》這里借漢喻唐,暗指中唐以來受皇帝寵幸、專權(quán)跋扈的宦官。這是一首諷刺詩,描繪寒食節(jié)景象,諷刺宦者的得寵。首二句寫仲春景色;后二句暗寓諷喻之情。寒食節(jié)禁火,然而受寵的宦者,卻得到皇帝的特賜火燭,享有特權(quán)。詩不直接諷刺,而只描摹生活上的特權(quán)階層,含蓄蘊藉,入木三分。據(jù)《本事詩》記載,此詩在當時得到唐德宗賞識,成為一時佳話,流傳天下。

      原文

      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

      注釋

      1、寒食:清明前一日謂之寒食,即禁煙節(jié),漢制此日宮中鉆新火燃燭以散予貴戚之臣。

      2、御柳:御苑之柳,舊俗每于寒食折柳插門。

      3、斜:音“霞”。古音為“霞”,今讀為“霞”或“協(xié)”均可,如“入竹萬竿斜”、“遠上寒山石徑斜”。

      4、漢宮:以漢代唐,下句同。

      5、傳蠟燭:雖然寒食節(jié)禁火,但公侯之家受賜可以點蠟燭。《唐輦下歲時記》“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

      6、五侯:漢成帝時,封他的舅舅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皆為候,他們被人們稱為五侯。

      翻譯

      暮春的長安城里漫天舞著楊花,寒食節(jié)東風吹斜了宮中的柳樹。

      黃昏開始宮里頌賜新蠟燭,率先飄進五大侯爵的宮里。

      賞析

      從詩歌的內(nèi)容上來看,這是一首政治諷喻詩,作者借后漢的朝政故事來諷剌唐肅宗、代宗朝宦官專權(quán)的事實。

      起始兩句“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描寫出了春日長安城花開柳拂的景色。“無處”寫出了花開得又多又廣,“飛花”是寫花開的盛況。時值春日,長安城到處是飛花柳絮,一派繽紛絢爛的景象。“東風”指春風,“御柳斜”是狀摹宮苑楊柳在春風吹拂下的搖擺姿態(tài)。“斜”字用得巧妙,生動地寫出了柳枝的搖曳之姿。這兩句為我們展示了寒食節(jié)京城白天的景色。這里的景色由大而小,由全城而人宮苑,由全局到局部,描寫細致、深人。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兩句是寫宮苑傍晚的景象。天黑時分,宮苑里皇帝恩賜給宦官的蠟燭正在一支支地傳送著。蠟燭明亮地燃燒著,升騰起淡淡的煙霧,裊裊娜娜地縈繞在宦官家。這里不僅是寫蠟燭的明亮情態(tài),錯燭彌漫的煙霧不正是宦官受寵時那種威福恩加的氣勢展現(xiàn)嗎?這些使人如見他們受寵后專權(quán)一時的驕橫神態(tài)。寒食節(jié)要禁火,在封建習俗的統(tǒng)治下,不要說全城百姓,就連那些不是寵臣的朝官之家,在禁止煙火的寒食之夜,恐怕也都是漆黑一片。但唯獨這些宦官之家,燭火通明,煙霧繚繞。僅此一點,足見這些宦官平日如何倚勢弄權(quán),欺壓賢良。作者在這里僅用兩句詩,寫了一件傳蠟燭的事情,就把皇帝的厚待親信宦官的可憎面目揭露無遺,達到了辛辣諷刺的目的。

      本詩筆法巧妙、含蓄,在描述寒食節(jié)景象的字里行間透露出作者強烈的不滿情緒,語言簡潔,寓意豐富。

      韓翃,唐代詩人。字君平,南陽(今河南南陽)人。是“大歷十才子”之一。天寶13年(754)考中進士,寶應年間在淄青節(jié)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從事,后隨侯希逸回朝,閑居長安十年。建中年間,因作一首《寒食》唐德宗所賞識,因而被提拔為中書舍人。韓翃的詩筆法輕巧,寫景別致,在當時傳誦很廣泛。

    寒食原文賞析及翻譯14

      原文:

      壬辰寒食

      宋代:王安石

      客思似楊柳,春風千萬條。

      更傾寒食淚,欲漲冶城潮。

      巾發(fā)雪爭出,鏡顏朱早凋。

      未知軒冕樂,但欲老漁樵。

      譯文:

      客思似楊柳,春風千萬條。

      身居他鄉(xiāng)的鄉(xiāng)思像楊柳一樣,被春風一吹就有千萬條思緒。

      更傾寒食淚,欲漲冶城潮。

      尤其是到了清明的寒食節(jié),自己的眼淚就更多了,流的淚就快要淹沒冶城了。

      巾發(fā)雪爭出,鏡顏朱早凋。

      自己的白頭發(fā)像是要掙脫出頭巾的束縛,鏡子中自己的面容也已經(jīng)顯得蒼老。

      未知軒冕樂,但欲老漁樵。

      不想知道官位的快樂啊,只求自己能夠在青山綠水做一個打漁和砍柴的農(nóng)民。

      注釋:

      客思似楊柳,春風千萬條。

      客思:他鄉(xiāng)之思。思:思緒,心事。

      更傾寒食淚,欲漲冶城潮(cháo)。

      寒食:節(jié)令名,在農(nóng)歷清明前一日或二日。冶城:江南東道升州土元縣:古冶城在今縣四五里;本吳鑄冶之地,因以為名,故址在今南京市朝天宮附近。

      巾發(fā)雪爭出,鏡顏朱早凋(diāo)。

      巾:頭巾。雪:白發(fā)。朱:紅色,常形容青春的容顏。

      未知軒冕(miǎn)樂,但欲老漁樵(qiáo)。

      軒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車服因以指代官位爵祿。老:終老。漁樵:漁人和樵夫,指代隱逸生活。

      賞析:

      王安石回江寧為父親和長兄王安仁掃墓,不覺悲思萬縷,淚若江潮,白發(fā)先出,朱顏早凋,因而發(fā)出了軒冕不足樂、終欲老漁樵的感慨。大概是從父兄雖然學問卓越、志節(jié)高尚,卻窮老仕途、英年早逝的慘淡經(jīng)歷受到觸動,引發(fā)了他潛藏于心中的歸老田園、漁樵為生的意愿。然而他也只能借詩抒懷,不能付諸于實際。

      此詩一方面是表達了作者在掃墓時對父親的沉痛哀悼之情,另一方面也是對自己推行新法時的艱難處境作了一番慨嘆。

      作者用“雪”與“朱”兩個頗具色彩的字極其生動而且形象地描述了自己頭發(fā)與容顏因操勞過度而出現(xiàn)的未老先衰的狀況。當時王安石只有三十二歲,本該是黑發(fā)朱顏,但現(xiàn)在是“白發(fā)爭出”“朱顏早凋”,顯然是想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一種感慨:自己雖然身居官位,卻絲毫沒享受到當官本該有的樂趣,一心想推行新法,又遇到重重阻力,自己嘔心瀝血、殫精竭慮,以至于才過而立之年就華發(fā)早生、蒼顏畢現(xiàn),世事實在是太艱難了。“雪”與“朱”相對,產(chǎn)生強烈的色彩對比,隱含著詩人對過早衰老的感嘆之情。這種悲嘆與全詩抒發(fā)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為官不快的情緒融合在一起,使詩人關(guān)于衰老的感嘆更為深沉。整首詩把思鄉(xiāng)之愁、哀悼之痛、早衰之嘆、為官之苦有機地串聯(lián),并用“雪”與“朱”這兩個字把王安石內(nèi)心的感慨與苦楚更加深沉地表達了出來。

      王安石早年入仕,主要是為了養(yǎng)家孝親,并非樂意官場,汲汲富貴。由于家中無田園以托一日之命,一家上下幾十口人賴其官祿,他根本就沒有條件依照自己的意志生活。在他早年的詩歌中,就表達了“收功無路去無田”的無奈,既然“人間未有歸耕處”,他只得“竊食窮城”、任職地方,但這并非他的本愿,在《壬辰寒食》一詩中就表達了他的感慨。

    寒食原文賞析及翻譯15

      原文:

      蟾宮曲·寒食新野道中

      盧摯〔元代〕

      柳濛煙梨雪參差,犬吠柴荊,燕語茅茨。老瓦盆邊,田家翁媼,鬢發(fā)如絲。桑柘外秋千女兒,髻雙鴉斜插花枝。轉(zhuǎn)眄移時,應嘆行人,馬上哦詩。

      譯文:

      柳樹萌芽,像飄浮著一層嫩綠色的輕煙。梨花似雪,參差地交雜在柳枝中間。柴門外狗兒在叫,茅屋頂上燕了呢喃。一對白發(fā)的農(nóng)家老夫妻正圍著老瓦盆飲酒用飯。桑林外,一位梳著雙丫髻的小姑娘頭上斜插著花枝在蕩秋千。她轉(zhuǎn)眼注視多時,大概是贊嘆我這個行路之人,坐在馬上吟哦詩篇。

      注釋:

      寒食:我國古代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在清明節(jié)的前一天(一說前二天)。新野:縣名,今屬河南省。參差(cēncī):不整齊。柴荊:柴門。用林木棍、荊條搭成的院門。茅茨:茅屋的屋頂。這里指屋檐。老瓦盆:指民間粗陋的酒器。杜甫詩《少年行》:“莫笑田家老瓦盆,自從盛酒長兒孫。”媼(ǎo):年老的婦人。柘(zhè):桑樹,常綠灌木,葉可喂蠶。髻雙鴉:即雙丫形的發(fā)髻。轉(zhuǎn)眄(miàn)移時:轉(zhuǎn)眼斜視多時。眄,斜視。哦(é):低聲吟詠。

      鑒賞:

      鬢發(fā)已白的夫婦,活潑天真的孩子;似雪的梨花,朦朧的柳樹;還有荊門上的犬吠,茅茨上的燕語,一幅天然的沒有任何雕飾的美麗畫卷:人與人和諧,物與物相融,各安其位,自然和諧。更有意思的是那桑柘樹上蕩著秋千的孩子,梳著發(fā)髻,插著花枝,閑適、快樂,卻被我這路人吸引,她好奇的顧盼,眸子里的疑問,只因我在搖頭晃腦地吟詩。江山一片秀,溫暖在心頭。這是作者眼中的美,不僅美在景,更是美在一片和諧的人間之情。作者用清麗的筆法、溫和的色彩,表現(xiàn)出曲中人陶然忘機的情懷和一片生機盎然的農(nóng)家生活情趣。

      這支曲子所寫景象喜人,表現(xiàn)出作者對農(nóng)民懷有深厚的感情和濃烈的平民意識。此曲抒寫作者于清明前的寒食節(jié)在新野道中看到的農(nóng)村初春景象。開頭三句是寫農(nóng)村的自然風光。接著是寫農(nóng)村老年人的悠閑生活。“桑拓”兩句是寫農(nóng)村孩子們的快樂生活。最后三句是寫作者看到這些迷人的景象后,感到無比的喜悅,情不自禁地“轉(zhuǎn)眄移時”,在馬上不住吟詩稱頌。

      作者介紹:

      盧摯(1242—1314),字處道,一字莘老;號疏齋,又號蒿翁。元代涿郡(今河北省涿縣)人。至元5年(1268)進士,任過廉訪使、翰林學士。詩文與劉因、姚燧齊名,世稱“劉盧”、“姚盧”。與白樸、馬致遠、珠簾秀均有交往。散曲如今僅存小令。著有《疏齋集》(已佚)《文心選訣》《文章宗旨》,傳世散曲一百二十首。有的寫山林逸趣,有的寫詩酒生活,而較多的是“懷古”,抒發(fā)對故國的懷念。今人有《盧疏齋集輯存》,《全元散曲》錄存其小令。

    【寒食原文賞析及翻譯】相關(guān)文章: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熱】04-16

    寒食詩原文翻譯及賞析03-28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15篇04-16

    寒食野望吟原文翻譯及賞析04-02

    寒食詩原文翻譯及賞析(9篇)03-28

    寒食詩原文翻譯及賞析9篇03-28

    寒食詩原文翻譯及賞析匯編9篇03-28

    寒食詩原文翻譯及賞析精選9篇03-28

    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12-31

    《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10-09

    少妇特殊按摩高潮惨叫无码| 日韩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视频| 综合久久—本道中文字幕| 亚洲系列国产精品制服丝袜第|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影视| 日韩在线视精品在亚洲| 国产伦理久久精品久久久久 | 精品熟女少妇av免费久久|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无码| 大地资源在线观看免费高清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