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oingaieng.cn-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中文字幕无码不卡免费视频 ,777精品久无码人妻蜜桃,国产一级A毛久久久久一级A看免费视频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

    時間:2022-05-11 17:28:42 古籍 我要投稿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集合15篇)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風(fēng)流子·秋郊即事

      清代:納蘭性德

      平原草枯矣,重陽后、黃葉樹騷騷。記玉勒青絲,落花時節(jié),曾逢拾翠,忽聽吹簫。今來是、燒痕殘碧盡,霜影亂紅凋。秋水映空,寒煙如織,皂雕飛處,天慘云高。

      人生須行樂,君知否?容易兩鬢蕭蕭。自與東君作別,刬地?zé)o聊。算功名何許,此身博得,短衣射虎,沽酒西郊。便向夕陽影里,倚馬揮毫。

      譯文:

      平原草枯矣,重陽后、黃葉樹騷騷。記玉勒青絲,落花時節(jié),曾逢拾翠,忽聽吹簫。今來是、燒痕殘碧盡,霜影亂紅凋。秋水映空,寒煙如織,皂雕飛處,天慘云高。

      重陽節(jié)過后,平原上的草都枯萎了,黃葉在疾風(fēng)中凋落。記得春日騎馬來此踏青時,多么的意氣風(fēng)發(fā)。如今故地重游已是蕭瑟肅殺,空曠凋零。秋水映破長空,寒煙彌漫,蒼穹飛雕,一片蒼茫。

      人生須行樂,君知否?容易兩鬢蕭蕭。自與東君作別,刬地?zé)o聊。算功名何許,此身博得,短衣射虎,沽酒西郊。便向夕陽影里,倚馬揮毫。

      人生在世,年華易逝,須及時行樂。春天過后,依舊心緒緒無聊。想想功名利祿算得了什么,不若借酒射獵,英姿勃發(fā),在夕陽下?lián)]毫潑墨那是何等暢快。

      注釋:

      平原草枯矣,重陽后、黃葉樹騷(sāo)騷。記玉勒(lè)青絲,落花時節(jié),曾逢拾翠,忽聽吹簫。今來是、燒痕殘碧盡,霜影亂紅凋(diāo)。秋水映空,寒煙如織,皂(zào)雕(diāo)飛處,天慘(cǎn)云高。

      騷騷:秋日風(fēng)吹草木聲。玉勒青絲:玉飾之馬銜及馬韁繩。此代指騎馬游春。拾翠:拾取翠鳥羽毛作首飾。后多代指女子或女子游春踏青。寒煙如織:清寒濃郁的煙霧彌漫在四處。皂雕:一種黑色的大型猛禽。天慘:天色昏暗不明。

      人生須行樂,君知否?容易兩鬢(bìn)蕭蕭。自與東君作別,刬(chǎn)地?zé)o聊。算功名何許,此身博得,短衣射虎,沽(gū)酒西郊。便向夕陽影里,倚馬揮毫。

      東君:司春之神。刬地:只是、依舊、照舊。短衣射虎:短衣,打獵的裝束。射虎,用漢李廣故事。在詩詞中常以此形容英雄氣概、英勇豪邁。

      賞析:

      上片布景,展現(xiàn)行獵的場景。謂平原革枯,黃葉騷騷。這是重陽后郊外的景象。清秋時節(jié),郊外平原,行獵的時間、地點,因此已有清楚的交代。但步入現(xiàn)場,卻引起對于另一場景的思憶。接著,“今來是”,現(xiàn)場的場景又回到眼前。上片以“枯”、“殘”、“慘”,顯示今日郊原的蕭瑟情狀,并以記憶中的“玉勒青絲”加以映襯,令今日郊原,更顯蕭瑟,為布景。

      下片說情,謂人生在世,應(yīng)當(dāng)及時行樂。此生若能夠穿著短衣,在原野打獵,到西郊的酒肆,大碗喝酒,趁著黃昏,靠著馬背,在夕陽影里,任意揮毫。下片就眼前事敘說觀感,即就“短衣射虎”,表達(dá)詞人的人生觀感。

      全詞情調(diào)悲壯,意境沉雄,藝術(shù)上似已達(dá)化境。詞人使用了黃、青、翠、碧、紅、皂、慘、白等多種反差比較大的顏色,使詞境絢麗,色感豐富。于秋景、獵事中穿插拾翠女子的青春形象,可謂神來之筆,猶如東坡筆下有小喬,稼軒詞中有紅襟翠袖,而又比這二者更富活力與詩意美,故她又是一種象征,以下闋中的“東君”稱之,并不為過。這樣寫,使全詞剛而有柔,直而有媚,可代表豪放詞的一格。這首詞表達(dá)了詞人慷慨激烈的壯懷和傷春悲秋、憶昔懷舊的情緒,并抒發(fā)了歲月空老、平生不得志的身世之嘆。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2

      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翻譯

      昨天剛登完龍山,今天是小重陽,又要舉杯宴飲。

      菊花為何這樣受苦,遭到兩個重陽的采折之罪?

      注釋

      登高:古時重陽節(jié)有登高的習(xí)俗。

      更:再。

      舉觴:舉杯。觴,古代喝酒用的器具。

      遭此兩重陽:古時重陽節(jié)有采菊宴賞的習(xí)俗。重陽后一日宴賞為小重陽。菊花兩遇飲宴,兩遭采摘,故有遭此兩重陽之言。

      賞析

      這首詩借菊花的遭遇,抒發(fā)自己惋惜之情。在唐宋時代,九月十日被稱為“小重陽”,詩人從這一角度入手,說菊花在大小重陽兩天內(nèi)連續(xù)遇到人們的登高、宴飲,兩次遭到采擷,所以有“太苦”的抱怨之言。

      作者以醉澆愁,朦朧中,仿佛看到菊花也在嘲笑他這個朝廷“逐臣”,他痛苦地發(fā)問:菊花為什么要遭到“兩重陽”的重創(chuàng)?對于賞菊的人們來說,重陽節(jié)的歡樂情緒言猶未盡,所以九月十日還要繼續(xù)宴飲;但菊花作為一種生命的個體,卻要忍受兩遭采擷之苦。詩人以其極為敏感、幽微的靈秀之心,站在菊花的立場上,發(fā)現(xiàn)了這一詩意的空間。實際上,詩人是借菊花之苦來寄托自己內(nèi)心的極度苦悶。借嘆菊花,而感慨自己被饞離京、流放夜郎的坎坷與不幸,正見其愁懷難以排解。此詩語雖平淡,內(nèi)涵卻十分深沉。主要表現(xiàn)了作者一生屢遭挫敗和打擊,而在節(jié)日里所引發(fā)的憂傷情緒。

      創(chuàng)作背景

      本首詩作于唐代宗寶應(yīng)元年(公元762年),是在秋重陽節(jié)后一日,作者已于前一日登過一次當(dāng)涂(今安徽當(dāng)涂)龍山,并作了首《九日龍山飲》,這屬于第二次登上宴賞,故作者感嘆菊花連續(xù)兩天遭到采摘,聯(lián)想到自己兩入長安,都遭到政治上的重創(chuàng)。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3

      原文:

      籬外誰家不系船,春風(fēng)吹入釣魚灣。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門去卻關(guān)。

      譯文

      籬笆外面不知是誰家沒有系好船只,小船被春風(fēng)吹動,一直漂進(jìn)釣魚灣。

      玩耍的小童看到有船進(jìn)灣來了,以為有客人來,急忙跑去打開柴門。

      注釋

      溪居:溪邊村舍。即事:對眼前的事物、情景有所感觸而創(chuàng)作。

      系(xì):栓,捆綁。

      疑:懷疑,以為。

      柴門:木制的門,詩中泛指家門。去卻:卻是助詞,去卻意思為去掉;關(guān):這里指關(guān)閉柴門的栓卡、鉤環(huán)之類。

      賞析:

      這首詩寫眼前所見,信手拈來,自然成篇。所寫雖日常生活小事,卻能給人以美的熏陶。

      凡是有河道的地方,小船作為生產(chǎn)和生活必需的工具,是一點不稀奇的。但“籬外誰家不系船”句,卻于平常中又顯出不平常來了。似乎作者于無意中注意到了生活中的這一瑣事,故以此句開首。“誰家”即不知是哪一家的。因為“不系船”,船便被吹進(jìn)“釣魚灣”。“春風(fēng)”二字,不僅點時令,也道出了船的動因。春潮上漲,溪水滿溢,小船才會隨著風(fēng)勢,由遠(yuǎn)至近,悠悠蕩蕩地一直漂進(jìn)釣魚灣來。不系船,可能出于無心,這在春日農(nóng)村是很普通的事,但經(jīng)作者兩筆勾勒,溪居的那種恬靜、平和的景象便被攝入畫面,再著春風(fēng)一“吹”,整個畫面都活了起來,生氣盎然,饒有詩意。

      鄉(xiāng)村春日,人們都在田間勞作,村里是很清靜的,除了孩子們在宅前屋后嬉戲之外,少有閑人。有一位小童正玩得痛快,突然發(fā)現(xiàn)有船進(jìn)灣來了,以為是客人來了,撒腿就跑回去,急急忙忙地打開柴門的扣子,打開柴門迎接客人。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兒童那種好奇、興奮、粗疏、急切的心理狀態(tài),描繪得惟妙惟肖,十分傳神。詩人捕捉住這一剎那間極富情趣的小鏡頭,成功地攝取了一個熱情淳樸、天真可愛的農(nóng)村兒童的形象。

      這首詩純用白描,不做作,不涂飾,樸素自然,平淡疏野,真可謂洗盡鉛華,得天然之趣,因而詩味濃郁,意境悠遠(yuǎn)。詩人給讀者展現(xiàn)出一幅素淡的水鄉(xiāng)風(fēng)景

      畫:臨水的村莊,掩著的柴門,疏疏落落的籬笆,碧波粼粼的溪水,漂蕩的小船,奔走的兒童。靜中寓動,動中見靜,一切都很和諧而富有詩意,使人感受到水寧靜、優(yōu)美的景色,濃郁的鄉(xiāng)村生活氣息。而透過這一切,讀者還隱約可見一位翹首拈須、悠然自得的詩人形象,領(lǐng)略到他那積極樂觀的生活情趣和閑適舒坦的心情。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4

      清明即事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翻譯

      京都一年一度的清明節(jié)又到了,人們的心里自然就起了憂愁思念。

      馬車聲在路上繁雜地響著,東城郊外微風(fēng)拂柳一片蔥翠一片。

      落花飛舞芳草齊齊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成雙成對的蝴蝶嬉戲不已。

      自己坐在空空的大堂里回憶往昔,以茶代酒,聊以慰藉。

      注釋

      帝里:京都。

      茗:茶。按,飲茶之風(fēng),似始盛于中唐以后,盛唐時尚不多見。

      賞析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一個“重”字,一個“愁”字,開篇明義。

      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也許清明是一個普通的日子,然而漂泊在外的游子此刻的心中卻貯著一片愁楚。一開篇,全詩就置入了青灰的愁緒中,奠定了抒情狀物的基調(diào)。清明節(jié),唐人有游春訪勝、踏青戴柳、祭祀祖先的風(fēng)俗,往往傾城而出。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就惟妙惟肖地點染出了這種境界。說點染,是因為是作者并未進(jìn)行全景式的描述,而是采用動靜結(jié)合,聲色倶出的特寫手法,猶如一個配著聲音的特寫鏡頭,生動自然。遠(yuǎn)處,甬路上傳來了一陣吱吱嘎嘎的行車聲,這聲音有些駁雜,看來不是一輛車,它們到哪里去呢?“柳色東城翠”,哦,原來是到東城去折柳踏青。一個"翠"字不禁使人想到了依依柳煙,濛濛新綠的初春圖景。接著,“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喜”,詩人又把想象的目光轉(zhuǎn)向了綠草青青的郊外。

      坐在馬車上,順著青色的甬路來到綠意萌生的柳林,來到萬勿復(fù)蘇的郊外。白的杏花、粉的桃花輕盈地飄落,而毛絨絨、綠酥穌的小草卻齊刷刷地探出了頭,給這世界點綴一片新綠。群鶯自由自在地翱翔,美麗的蝴蝶成雙成對地嬉戲,一切生命都在盡享大自然的溫柔和麗,這該是何等暢快、舒心。

      然而詩人并未“漸入佳境”,筆鋒一轉(zhuǎn),把目光收回身旁。"堂堂坐相憶,酌茗代醉",一動一靜,兩個鏡頭浦,我們仿佛看到了詩人獨坐曠室,癡癡地追憶什么,繼而端起茶杯,默默一飲而盡,嘆口氣又呆呆坐出神。這里的孤寂、愁思,這里的凄冷、沉默,同欣欣向榮的大自然、歡愉的郊游人群形成了一種多么鮮明的對比。詩人追憶什么,是童年無拘無束的天真自由,少年隱居的苦讀生活,還是欲登仕途的漂泊歲月?詩人在愁什么,愁仕途的艱辛難挨,還是愁人世的滄桑易變?

      融融春光下詩人抒寫了無盡的感慨,個中滋味令人咀嚼不盡。 詩人想入仕途卻又忐忑不安;欲走進(jìn)無拘無束的大自然,卻又于心不甘。種種矛盾的情緒扭結(jié)在一起,寓情于景,寓情于境,自然而傳神地表達(dá)出詩人微妙、復(fù)雜的內(nèi)心世界。

      創(chuàng)作背景

      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早春,孟浩然西游至長安,應(yīng)考進(jìn)士。適逢清明,詩人即事抒懷,寫下了這首五言詩。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5

      原文:

      春園即事

      唐代:王維

      宿雨乘輕屐,春寒著弊袍。

      開畦分白水,間柳發(fā)紅桃。

      草際成棋局,林端舉桔槔。

      還持鹿皮幾,日暮隱蓬蒿。

      譯文:

      宿雨乘輕屐,春寒著弊袍。

      昨夜雨濕蹬上輕便木屐,春寒料峭穿起破舊棉袍。

      開畦分白水,間柳發(fā)紅桃。

      挖開畦埂清水分灌田壟,綠柳叢中盛開幾樹紅桃。

      草際成棋局,林端舉桔槔。

      草地中間畫出棋枰對弈,樹林一頭升降汲水桔槔。

      還持鹿皮幾,日暮隱蓬蒿。

      還拿來那鹿皮面的小幾,黃昏后憑倚它隱身蓬蒿。

      注釋:

      宿雨乘輕屐(jī),春寒著弊(bì)袍。

      宿雨:夜雨;經(jīng)夜的雨水。屐:木頭鞋,泛指鞋。春寒:指春季寒冷的氣候。弊袍:即敝袍,破舊棉衣。

      開畦(qí)分白水,間(jiàn)柳發(fā)紅桃。

      畦:田園里分成的小區(qū)。間柳:楊柳叢中。

      草際成棋局,林端舉桔(jié)槔(gāo)。

      棋局:棋盤。古代多指圍棋棋盤。桔槔:亦作“桔皋”。井上汲水的工具。在井旁架上設(shè)一杠桿,一端系汲器,一端懸、綁石塊等重物,用不大的力量即可將灌滿水的汲器提起。

      還持鹿皮幾,日暮隱蓬蒿。

      鹿皮幾:古人設(shè)于座旁之小桌。倦時可以憑倚。鹿皮作成,隱士所用。日暮:傍晚,天色晚。蓬蒿:蓬草和蒿草。亦泛指草叢;草莽。

      賞析:

      這首詩寫春中田園景色,意境清麗淡遠(yuǎn),然而又色彩鮮明,寫景如畫。詩歌流動著自然的美景和詩人安閑恬適的情懷,清新優(yōu)美。田畦既分,白水流入畦垅之間,從遠(yuǎn)處望去,清水在陽光的映照下閃著白光;在翠綠的柳樹叢中夾雜著幾樹火紅怒放的桃花。紅桃綠柳,桔槔起落,畦開水流,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在這良辰美景之中,擺棋對局,憑幾蓬蒿,其樂也融融。如畫般的景象,似夢般的意境,一切都是那么清幽綺麗,賞心悅目。

      此詩頷聯(lián)“春寒著弊袍,間柳發(fā)紅桃”寫出了詩人眼中春雨微寒,桃紅柳綠的春景。這里注意了冷色與暖色的對比映襯,并注意到亮度轉(zhuǎn)換的巧妙處理,每句的意象雖單用一種色調(diào),兩句之間又有鮮明的反差,但是這樣不同顏色的兩組意象的并置投射在人的視覺“熒屏”上所呈現(xiàn)的是“一種互相作用的復(fù)合效果”,使意象色彩空間的構(gòu)型更具張力。頸聯(lián)“草際成棋局,林端舉桔槔。”寫出詩人眼里的農(nóng)人忙碌著在田間勞作(汲水往田里灌溉)的景象。這是人們的勞動生活場面,是真正的田園生活圖景。后人對頸聯(lián)兩句評價甚高。這兩聯(lián)描繪了一幅夢幻般的田園風(fēng)光圖,生動形象地體現(xiàn)了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藝術(shù)特色。

      在這首詩中,作者以具體形象的語言,描寫出隱者的生活,寫出了特定環(huán)境中的特有景象。但這種渲染之筆,很像一篇高士傳,所寫的還是理想中的人物。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6

      春風(fēng)取花去,酬我以清陰。翳翳陂路靜,交交園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屨或幽尋。惟有北山鳥,經(jīng)過遺好音。

      《半山春晚即事》譯文

      春風(fēng)雖然把百花取走,卻酬謝人清涼的綠陰。幽暗的池邊小路十分寧靜,草木掩隱的園屋多么深沉。我時而打開床鋪稍事休息,時而扶著手杖去尋幽探勝。只看見鐘山的小鳥飛來,經(jīng)過我這里留下了一串動聽的歌聲。

      《半山春晚即事》注釋

      ⑴半山:在江蘇江寧,由縣東門到鐘山,恰好為一半路程,故稱作半山。春晚:即晚春,暮春。即事:就眼前景物作詩。

      ⑵春風(fēng):一作“晚風(fēng)”。

      ⑶酬:報酬,贈答,這里是“賜予,帶給”的意思。清陰:清涼的樹陰。

      ⑷翳翳(yì):樹陰濃暗的樣子。陂(bēi)路:湖岸,塘堤。

      ⑸交交:樹枝交接覆蓋的樣子。園屋:田園、房屋。深:幽陰深邃。

      ⑹床敷(fū):安置臥具。每:每每,常常。

      ⑺杖屨(jù):拄杖漫步。或,有時。幽尋,探尋風(fēng)景之勝。這兩句是說,常常無事休息,有時又上山看看風(fēng)景。

      ⑻北山:即鐘山。南朝宋周颙與孔稚圭曾隱居于此,后周颙離山出仕,孔曾作《北山移文》表示譏刺。王安石有《思北山》等詩,寄托真心隱逸的心境。

      ⑼遺(wèi):贈送,這里引申為“留下”之意。好音:美妙的叫聲。

      《半山春晚即事》賞析

      這首詩表現(xiàn)了王安石隱退生活的一個側(cè)面。

      起首二句至為奇妙,寥寥十字,摹盡春色的變化,顯示了一幅綠肥紅瘦的景象。陳衍說起二句本于唐人“綠陰清潤似花時”,但安石的兩句含義卻深厚得多,感情色彩濃烈得多,韻味也勝過許多。常人寫紅花凋謝,會有惋惜之情,而使詩歌染上一層淡淡的哀愁。此詩卻不然,詩人以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來表達(dá),所以在他筆下展現(xiàn)的是欣欣喜人的景象。春風(fēng)是無法“取”將花去的,但若沒有這個“取”字,就不能形象地表現(xiàn)自然景象之變換;春風(fēng)也不會“酬”與清陰,但若沒有這個“酬”字,就不能體現(xiàn)作者欣然自得的情懷。若無此二字,詩人的達(dá)觀,春風(fēng)的和煦,就不能躍然紙上了。

      春風(fēng)慷慨賜與清陰,詩人于是盡情去欣賞。所以三、四句以“清陰”為本,稍作敷展。“翳翳”,是形容樹木茂密的狀貌,“交交”,則是形容樹木相互覆蓋交加的樣子。只見那小路沿著山坡在茂密的樹林中蜿蜒曲折,伸向遠(yuǎn)處,一片靜謐,在蔥蘢的深處,園屋隱約可見。這兩句寫靜,略有唐人常建“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題破山寺后禪院》)的風(fēng)味。然而常建的詩是禪寂之靜,此詩用了“翳翳”、“交交”,顯得更有生意。

      五六句筆鋒一轉(zhuǎn),順勢推出主體形象。床敷,即安置坐具,杖履,指扶杖漫步。二句截取兩個生活片斷來刻畫半山園主人的風(fēng)神。或居家憑幾小憩,或?qū)び闹粽泉毿小烧唠m是一靜一動,但同樣表現(xiàn)了詩人恬淡安寧而又欣然自樂的心境。

      在此寧謐的氛圍里,突然傳來陣陣清脆悅耳之聲,抬頭看去,原是北山一鳥,掠飛而過,留下一片“好音”。這兩句極富韻味。北山即鐘山,六朝時周颙曾隱居于此。此時的北山,除了詩人獨步尋幽之外,杳無人跡,只有聲聲鳥鳴,偶爾來慰其岑寂。詩人在平夷沖淡的外表下,懷孤往之志、舉世無人相知的感慨顯示于言外。

      《半山春晚即事》創(chuàng)作背景

      王安石于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退居江寧。元豐中營建園宅,稱半山園,因其地距白下門與鐘山均為七里,正在一半路程中,并自號半山,此詩即作于此時。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7

      淮上即事寄廣陵親故

      韋應(yīng)物〔唐代〕

      前舟已眇眇,欲渡誰相待?

      秋山起暮鐘,楚雨連滄海。

      風(fēng)波離思滿,宿昔容鬢改。

      獨鳥下東南,廣陵何處在?

      譯文

      前面的船已經(jīng)遙遠(yuǎn)模糊不清,將要渡過零水可渡船已走,有誰來陪伴我?山上黃葉飄零,傳來寺廟響起的悠長晚鐘聲,楚天飄灑的綿綿秋雨與大海連成一體。在淮風(fēng)苦雨中因離別而生的思念之情更濃,在一天之間淮愴寂寞使我的面容變得憔悴。一只疾風(fēng)中的伶仃小鳥飛向東南歸巢去,廣陵在哪里呢,不也在東南方嗎?

      注釋

      零上:今江蘇零陽一帶。廣陵:郡名,治所在今江蘇揚州市。親故:親戚朋友。眇(miǎo)眇:遙遠(yuǎn)的樣子。楚雨:零陰舊屬楚地,故稱楚雨。滄海:即東海,零陰東臨大海。離思:離別的愁息。宿昔:往日,往時。容鬢:容貌和鬢發(fā)。

      賞析

      詩人只身北去,對廣陵詩親故懷著極為深沉詩感情。但這種感情,表現(xiàn)得頗為含蓄。讀者從詩中感覺到詩,詩人并沒有直接說出來,只是攝取了眼前景物,淡墨點染,構(gòu)成一種凄迷詩氣氛,烘托出一種執(zhí)著詩情感。

      詩詩前兩情畫出暮色中空蕩蕩詩淮河,詩人欲行而踟躕詩情態(tài),描繪一種空曠孤寂之感。接下去,茫茫楚天掛上了霏霏雨幕,遠(yuǎn)處山寺又傳來一聲接一聲悠長詩暮鐘,寂寞變成了凄愴,羈旅之情更為深重。有了這樣濃郁飽滿詩感情積蓄,五六兩情才輕輕點出“離思”二字,像凄風(fēng)偶籠吹開帷幕詩一角,露出了詩人憔悴詩面容。按說詩寫到這里,應(yīng)直接抒寫離思之情了,籠而沒有。詩人還是隱到帷幕后面,他只在迷蒙雨幕上添一只疾飛詩伶仃小嘆。這小嘆,從“獨”字看,是失群詩;從“下”字看,是歸巢詩;從“東南”二字看,是飛往廣陵方向去詩。既是失群詩小嘆,睹物及人;既是歸巢詩小嘆,它尚且有一個溫暖詩窠巢,讀者很容易為詩人興“斷腸人在天涯”之嘆。既是飛往廣陵方向詩小嘆,詩人詩心也在跟著它飛翔。而且,嘆歸東南,離巢愈近;人往西北,去親愈遠(yuǎn)。此情此境,詩人難堪,讀者也為之凄惻。因此,讀者自籠而籠地與詩人同時發(fā)出深沉詩一問:“廣陵何處在?”這一問,悵籠長呼,四野回響,傳出了期望回答而顯籠得不到回答詩曲曲苦情,寫出了想再一次看見親故而終于無法看見詩心理狀態(tài)。而正在此時,聲聲暮鐘,不斷地、更深沉更晌亮地傳到耳邊,敲到心里;迷蒙雨霧,更濃密更凄迷地籠罩大地,籠罩心頭。于是,天色更暗淡了,心情也更暗淡了。

      這詩寫離別之情,全用景物烘托,氣氛渲染。詩中景物凄迷,色彩黯淡,鐘聲哀遠(yuǎn),詩人把自己詩感情藏在輕紗帷幕后面,觸之不能及,味之又宛在。且這種感情不僅從一景一物中閃現(xiàn),而是彌漫全詩,無時不在,卻又無處實有,無時實在,使詩具有一種深遠(yuǎn)詩意境,深沉詩韻致。

      韋應(yīng)物

      韋應(yīng)物(737~792),中國唐代詩人。漢族,長安(今陜西西安)人。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韋蘇州集》。散文僅存一篇。因出任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詩風(fēng)恬淡高遠(yuǎn),以善于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8

      原文:

      雙雙瓦雀行書案,點點楊花入硯池。

      閒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幾多時。

      譯文

      在屋瓦上活動的兩只麻雀的影子在書案上移動,點點楊花飄入屋內(nèi),落到硯池中。

      我靜心坐在小窗前毫不理會,依然潛心地讀著《周易》,不知道春天過去了多久。

      注釋

      瓦雀:在屋瓦上活動的鳥雀。

      行書案:瓦雀的影子在書案上移動。

      周易:儒家經(jīng)典著作。

      賞析:

      這首詩是寫古時的讀書人,一心埋頭書案,浸沉在書中的那種專注精神。一、二句表現(xiàn)書房的寧靜,三、四句表明自己專心讀書,因此,春天過去了許久,也不知道,只是在瓦雀影動、楊花入硯的驚擾中,才曉得已是暮春時節(jié)。語言平易,景物生動貼切,開頭兩句對仗得也很自然,增強了喜悅的氣氛。

      一二句“雙雙瓦雀行書案,點點楊花入硯池。”一心埋頭書案,浸沉在書中的那種專注精神。十分寧靜的書室,垂柳飛絮的季節(jié),春風(fēng)嬌弱的日子,屋里似乎沒人,幾只麻雀兒悠閑自在地漫步在書桌上,柳絮輕盈地隨風(fēng)飄落,賴在硯臺上不肯動彈,竟然無人拂拭。書室的寧靜是由動態(tài)的畫面表現(xiàn)出來的。這里感覺不到人的影響。不然,麻雀不能閑步書案,柳絮那得安臥硯臺。這是以動襯靜的反襯手法。

      書室里其實有人,那是詩人,“閑坐小窗讀《周易》”。然而,書室卻寧靜得似乎沒有人的存在,看來書室的一切動靜同詩人都毫不相干,他如老僧入定,全部心思都在《周易》這本書上呢。書室的寧靜正襯托出詩人的寧靜。

      結(jié)句“不知春去幾多時”是推進(jìn)一層的寫法,拓展了全詩的時間容量。詩句描寫的是眼前之景,表現(xiàn)的卻是一春之事,花開花落純?nèi)巫匀唬娙宋丛粢猓螄L動心。進(jìn)一步表現(xiàn)了詩人“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然而,這只是這首詩的表層意思。

      “閑坐小窗讀《周易》”,《周易》的哲學(xué)思想是理學(xué)的理論基礎(chǔ),詩人通過這一細(xì)節(jié),不著痕跡地透露了全詩的主旨。當(dāng)詩人全身心地沉浸在理學(xué)世界中的時候,內(nèi)心世界一片從容,一片自然和樂,世間萬物都不能進(jìn)入他的意識。詩人表現(xiàn)的是他的理學(xué)涵養(yǎng)功夫。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9

      問荊溪溪上人家,為甚人家,不種梅花?老樹支門,荒蒲繞岸,苦竹圈笆。寺無僧狐貍樣瓦,官無事烏鼠當(dāng)衙。白水黃沙,倚遍欄干,數(shù)盡啼鴉。

      譯文

      我問荊溪岸邊的人家,你們是什么人家,怎么不種植梅花呢?他們用老樹支撐著大門,荒蕪的蒲草長滿了水岸。他們用細(xì)瘦的竹棍圈出籬笆。小廟的神明不靈驗,狐貍在瓦上跳騰;當(dāng)官的不管事,讓烏鴉和老鼠滿衙門跑。溪水白茫茫的,岸上滿是黃沙。我倚遍一處處欄桿,一只只數(shù)盡了那亂叫的烏鴉。

      注釋

      折桂令:曲牌名,又名《蟾宮曲》、《天香引》。

      荊溪:水名,在江蘇省宜興縣,因靠近荊南山而得名。

      為甚人家:是什么樣的人家。

      老樹支門:用枯樹支撐門,化用陸游詩:“空房終夜無燈下,斷木支門睡到明。”

      圈笆:圈起的籬笆。

      樣瓦:戲耍瓦塊。

      烏鼠當(dāng)衙:烏鴉和老鼠坐了衙門。

      賞析

      前六句作者詢問溪上人家為何不種梅花以及眼前荒涼景象。曲一開始,作者不直寫荒涼景象。卻巧設(shè)問句,問荊溪溪上人家為何不種梅花。梅花盛開于冬日,故知作者至荊溪邊乃在寒冬時節(jié)。更重要的是,梅花花枝俏麗,笑傲霜雪,是美好的化身,是品格高潔的象征。作者在《水仙子·尋梅》中曾抒寫過他對梅花的酷愛。因此,這一問,既表現(xiàn)了作者的情感,也說明他對現(xiàn)實的不滿。表面上看,作者的責(zé)問仿佛是針對荊溪溪上人家的.,其實不然。那言外之意仿佛是荊溪溪上的人家在說:不是我們不種,而是顧不上,請看我們是生活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之中。就這樣,它很自然地起到了為下面寫荒涼景象的引導(dǎo)作用。這樣的起始非常別致而富于啟發(fā)。接著,作者便描寫了荊溪溪上人家及其周圍的環(huán)境。“老樹支門”、“苦竹圈笆”,說明房舍的簡陋;“荒蒲繞岸”,說明環(huán)境的荒涼。這樣貧窮的荊溪溪上人家沒有心思去種梅花。從表面上看,它是作者在自問自答,實際上卻可以認(rèn)為是代答,是在描寫荒涼的景象中表現(xiàn)荊溪人民,也就是廣大貧困的江南人民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

      末五句作者再言荊溪所見以及內(nèi)心的感受。“寺無僧狐貍樣瓦,官無事烏鼠當(dāng)衙。白水黃沙,倚遍欄干,數(shù)盡啼鴉。”這是作者就其在荊溪上所見進(jìn)一步所寫,可見景象是何等荒涼。字里行間,其諷刺意味又是何等強烈。大元統(tǒng)治下的黑暗社會,就是一座“無僧”的“寺”。這座“無僧”的“寺”就是那些“狐貍”的安樂窩,那些“當(dāng)衙”的官老爺們,就是“鳥鼠”之類,而“鳥鼠”又何能“當(dāng)衙”。作者把矛頭直接指向?qū)m府,揭露元朝統(tǒng)治者的暴虐、昏庸和腐敗,是使人民貧窮、大地一片荒涼的根本原因。面對眼前這一切,作者一個人久久地憑欄眺望:遠(yuǎn)處,“白水黃沙”,看不見一點綠色,沒有一點生氣。近處,雖日已黃昏,但荊溪人家的屋頂上卻不見縷縷炊煙,只有歸巢寒鴉的啼叫打破了這黃昏的死一般的寂靜。于是,他一只一只地數(shù)著,直到把歸鴉的數(shù)目數(shù)完為止。結(jié)末對荊溪黃昏景色的描寫,作者處處流露出凄涼、憂傷、憤懣的心情。不然,作者不會把欄干倚遍把啼鴉數(shù)盡。這一“倚”一“數(shù)”,正說明他孤寂太甚、惆悵太重、憂傷太深。托物寓情,一個“啼”字,既是鴉啼,也是“倚遍欄干”的作者內(nèi)心極度悲涼的曲折反映,其中也包含著對“狐貍樣瓦”、“鳥鼠當(dāng)衙”的憤懣不平。

      這首小令所描寫的荊溪荒涼景象是具有典型意義的,它是元朝統(tǒng)治下的社會現(xiàn)實的真實寫照,反映了在民族壓迫和官僚地主壓榨下被賤稱為“南人”的江南人民的窮困生活,表現(xiàn)了作者對“狐貍樣瓦”“鳥鼠當(dāng)衙”的黑暗現(xiàn)實的痛恨。作者對官府的抨擊是直接而大膽的,文筆是尖刻而辛辣的。從文藝上看,全曲語言質(zhì)樸而又辣味十足。描寫荊溪的荒涼景象,首、中、尾一以貫之。首尾含蓄而別致。中間則諷意深刻。陶宗儀《輟耕錄》在引述喬吉作樂府六字法后說:“大概起要美麗,中要浩蕩,結(jié)要響亮。尤其在首尾貫穿,意思清新。”喬吉此曲,可謂得之矣。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10

      原文:

      閶門即事

      唐代: 張繼

      耕夫召募逐樓船,春草青青萬頃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譯文: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頃田。

      耕作的農(nóng)民都被召去打仗了,無數(shù)田地?zé)o人耕種一片荒蕪。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清明時節(jié),試著登上城樓眺望郡城的郊野,只有寥寥幾處人家燃起新煙。

      注釋:

      耕(gēng)夫召募(mù)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頃(qǐng)田。

      閶(chānɡ)門:城門名。在江蘇省蘇州市城西。古時閶門建筑雄偉壯麗。唐代尤為繁華,是宴請和送迎之地。樓船:亦作“樓舩”。有樓的大船。古代多用作戰(zhàn)船。有時也指有樓飾的游船。唐·杜甫《城西陂泛舟》詩:“青蛾皓齒在樓船,橫笛短簫悲遠(yuǎn)天。”

      試上吳門窺(kuī)郡(jùn)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郡城的郊野。新煙:古代風(fēng)俗,清明前的寒食節(jié)禁止燒火,到了清時節(jié)重新起火。煙指煙火。

      賞析:

      此詩精妙之句是“清明幾處有新煙”,清明之前是寒食,民間不用火,清明之后本應(yīng)“處處有新煙”,現(xiàn)在卻因戰(zhàn)亂農(nóng)民都被召去打打仗,大片土地都荒蕪了,只有寥寥幾處的人家燃起新煙,一片凄涼。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11

      原文

      即事

      王安石〔宋代〕

      徑暖草如積,山晴花更繁。

      縱橫一川水,高下數(shù)家村。

      靜憩雞鳴午,荒尋犬吠昏。

      歸來向人說,疑是武陵源。

      翻譯

      譯文:

      野徑溫暖鋪著柔厚的碧草,山氣晴凈雜花更顯得茂繁。一川清水曲曲折折無聲流淌,數(shù)戶村居高高低低依山而筑。午間靜憩傳來幾聲雞鳴,訪尋幽境又遇犬吠暮煙。出游歸來向人談起此事,以為所經(jīng)本是武陵桃源。

      注釋:

      即事:以當(dāng)前事物為題材寫詩。

      徑:小路。

      積:積聚,堆積,形容草叢茂盛。

      憩:休息。

      雞:一作“鳩”。荒尋:猶言尋幽。

      昏:黃昏。

      武陵源:即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描寫的一處世外桃源,中有“雞犬相聞”之語。武陵,郡名,郡治在今湖南常德。

      賞析

      這首詩描寫山村午景,從日暖花繁的景象來看,正是春末或夏初時分,腳下的小路似乎也感到了節(jié)候的溫暖,路上綠草如茵,滿山的野花在陽光下更顯得繁茂艷麗。首聯(lián)由小徑寫到山色,徐徐展開,像是電影中由近到遠(yuǎn)地拉開了鏡頭,有一種身臨其景,歷歷在目的印象。

      頷聯(lián)以“縱橫”、“高下”為對,工穩(wěn)恰切,而且經(jīng)緯交錯,構(gòu)成了一幅諧和勻稱的畫面:一道河水曲折流過,村中高高低低地散布著幾戶人家。自由寧靜的氣氛于言外可見。而“縱”與“橫”、“高”與“下”,本身又各自對應(yīng),可見詩人烹字煉句的功夫;又以“一”與“數(shù)”相對,運用了數(shù)字的概念,遂令畫面更加清晰可辨。

      頸聯(lián)進(jìn)一步表現(xiàn)了詩人煉句的技巧。《復(fù)齋漫錄》卷上說,‘靜憩雞鳴午”是吸取唐人詩句“楓林社日鼓,茅屋午時雞”的意思而來,其實未必可信,但指出了二者都是描繪午時雞鳴的情景卻是對的。雞在正午休息的時候長鳴,可見其地的寧靜安謐,而村民的悠閑恬適也從中可以想見。“荒尋犬吠囂”一句說狗在荒野里東尋西找,看到了昏暗的陰處就叫個不停,寥寥五字就將生活中這個不為人注意的細(xì)節(jié)傳神地表現(xiàn)出來,而且由此可以推知山村遠(yuǎn)離塵囂,難得有生人過訪。這兩句造語極為洗煉,通過特殊的語言結(jié)構(gòu),將豐富的內(nèi)容,熔鑄在這極簡凈的十個字中。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說:“盧綸《山中絕句》云:‘陽坡軟草厚如織,因與鹿成相伴眠。’介甫只用五字,道盡此兩句。如云‘眠分黃犢草’,豈不妙乎!”胡仔在此贊嘆王安石的,正是他這種能“以少許勝多許”的語言表現(xiàn)能力,“荒尋犬吠昏”也是一例

      這首詩前六句所描繪的景物,直是一幅形象的桃源圖。《桃花源記》中“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描寫,正與“草如積”、“花更繁”的景色相似;“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又與此詩中間二聯(lián)的意境一致。從這里可似看出詩人的匠心,雖然詩名《即事》,但決不是信筆寫來的隨意之作,他在景物的攝取,題材的剪裁上早已有成竹在胸,雖以平易語言寫來,卻可見到遣字造句、構(gòu)思謀篇的精心安排。這種千錘百煉而以平淡出之的手法,正是詩家化境。韓愈稱贊賈島的詩說:“奸窮怪變得,往往造平淡。”(《送無本師歸范陽》)蘇東坡提倡“絢爛之極,歸于平淡”,都是指的這種特點。王安石《題張司業(yè)詩》中說,張籍的詩“看似尋常最寄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實際上也道出了他自己作詩的甘苦。這首《即事》就是一個很好的范例。

      尾聯(lián)寫自己的感受:詩人遠(yuǎn)足歸來,向人談起這番游歷,就像親身去了一次世外桃源。其中雖不言景,而景自在其中。同時,也可體會到詩人對桃源生活的向往。王安石另有《桃源行》一首,直接表達(dá)了他對陶洲明筆下的桃花源的贊美,與此詩所表現(xiàn)的感情正可相發(fā)明。

      這首詩語言簡潔自然,清新流暢,注重全詩氣勢連貫,張弛有道,平緩有度,進(jìn)退有法,作者似乎在不經(jīng)意地吟詠,細(xì)處看卻是淡靜有味,從構(gòu)圖謀篇到遣詞造句都頗具匠心,每一聯(lián)都從不同的視角展示景物。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qū)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xué)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fēng)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12

      端午即事原文: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

      丹心照夙昔,鬢發(fā)日已改。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

      端午即事譯文及注釋

      譯文

      五月五日是端午節(jié),你贈與我了一枝艾草。死者卻看不見,新結(jié)交的知己卻在萬里之外。

      往日能夠為國盡忠的人,現(xiàn)在已經(jīng)白發(fā)蒼蒼。我想要從屈原那里得到希望,三湘相隔的比較遠(yuǎn)。

      注釋即事:就眼前之事歌詠。

      故人:古人,死者。

      新知:新結(jié)交的知己。

      丹心:指赤紅熾熱的心,一般以“碧血丹心”來形容為國盡忠的人。

      夙昔:指昔時,往日。

      靈均:形容土地美好而平坦,含有“屈”字的意思。在這里指屈原。

      三湘:指沅湘、瀟湘、資湘(或蒸湘),合稱“三湘”。也可以指湖南一帶。

      隔:間隔,距離。

      遼海:泛指遼河流域以東至海地區(qū)。

      端午即事賞析

      文天祥德祐二年(1276)出使元軍被扣,在鎮(zhèn)江逃脫后,不幸的是又一度被謠言所誣陷。為了表明心志,他憤然寫下了這首《端午即事》。

      在詩中端午節(jié)歡愉的背后暗含著作者的一絲無奈,但是即使在這種境況中,他在內(nèi)心深處仍然滿懷著“丹心照夙昔”的壯志。這首詩塑造了一位像屈原一樣為國難奔波卻壯志不已的士大夫形象。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13

      戊辰即事

      詩人安得有青衫,今歲和戎百萬縑。

      從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樹養(yǎng)吳蠶。

      翻譯

      詩人從哪里覓綢緞做一領(lǐng)青衫?就因為今年與敵人簽訂了和約,每年要貢上百萬匹綢絹。

      我看來,從此后西湖邊不要再種楊柳,全種上桑樹,用來飼養(yǎng)吳蠶。

      注釋

      戊辰: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時宰相韓侂胄當(dāng)政,為了“立蓋世功名以自固”,讓自己千古留名,草草出兵北伐,結(jié)果招致大敗。戰(zhàn)后和約,以南宋每年向金人交納大量錢財為代價。

      青衫:古代讀書人或一般人穿的衣服。

      和:和議。

      戎:北方民族,指金人。縑(jiān):黃絹。

      剩:全、都的意思。

      吳蠶:蘇州是當(dāng)時著名的絲綢出產(chǎn)地,故曰吳蠶。

      創(chuàng)作背景

      宋寧宗開禧二年(公元1206年),宋兵伐金大敗,不得已向金乞和。次年十一月,和約成,宋朝對金人提出的停戰(zhàn)條件完全接受,答應(yīng)每年向金增納白銀三十萬兩,細(xì)絹三十萬匹,這就是令宋人深感恥辱的嘉定和議。翌年,也就是劉克莊寫這首詩的戊辰年,條約正式實行。

      賞析

      以調(diào)侃的語氣寫政治諷刺詩,讀來雖感幽默風(fēng)趣,卻令人倍為心酸,這首絕句的特色就在于此。

      詩人沒有青衫穿,這樣講當(dāng)然是到了超越現(xiàn)實的程度,夸張過了頭。但是,以不可能存在的現(xiàn)實來反襯極度的憤慨的感情(詩人對朝廷為和戎而用“百萬縑”的無比憤怒),這種“超極表至極”的曲達(dá)方式在詩詞創(chuàng)作中已是屢見不鮮了,比如李覯的《鄉(xiāng)思》,范仲淹的《蘇幕遮·碧云天》等,用的都是這種手法。

      青衫是讀書人的象征,是與一般平民區(qū)別的特征之一,代表了士子們的體面。詩一開始就抓住這件象征物,說如今我這個詩人連想穿一襲青衫都沒辦法了!極其憤疾的一句話,劈頭而來,不啻在說如今斯文已經(jīng)掃地。言外之意,當(dāng)然掃地的何止是斯文,劉克莊正以此代指整個朝廷國家的體面都丟盡了。何以會連讀書人想一件青衫都得不到?詩第二句立即指出,這是因為做青衫的絲綢都孝敬金虜去了。這兩句是倒裝,因了和戎,詩人才沒綢做衣服,詩把因果關(guān)系調(diào)轉(zhuǎn)順序,就突出了胸中的憤憤不平。此外,詩人沒有青衫,百姓們?yōu)榱私患{額外的賦稅,窮困的程度就用不著多說了。

      三、四句忽生奇想:金虜如此欺負(fù)我們,朝廷卻一味忍讓,這些貢銀及綢緞從哪兒來呢?我看西子湖邊的楊柳桃花不如全都拔掉,種上桑樹養(yǎng)蠶織絹,用以填金人的無盡欲坑吧!這兩句寫得很冷。當(dāng)然,詩人并不是真的認(rèn)為在西湖邊種桑是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只是隨機而發(fā),加深前兩句所述的憤慨而已。把白堤、蘇堤、“柳浪聞鶯”,這些西湖著名景點上的柳樹都砍光拔盡,種上桑樹以養(yǎng)蠶,自然也是荒唐至極的想法,但是,這種作法卻有合理性,總得讓人有衣穿,不養(yǎng)蠶就沒有什么能拿來織縑的。“衣”與“食”事關(guān)國計民生,西湖沒有柳可以,人民沒吃沒穿可不行。詩人的話雖說得很率直,而表現(xiàn)出來的心思卻很曲折,這種表達(dá)方式叫做“直中含曲意”,運用這種手法,以小見大,可使作品顯得格外委婉含蓄。

      全詩雖然很短,但緊緊抓住朝廷不顧恥辱向金人貢獻(xiàn)大量絲綢這一中心做文章,有激切的鞭斥,有幽默的調(diào)侃,諷刺性很強,而詩又不顯得直露,讀后容易引起人們的深思和共鳴。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14

      即事

      暮春三月巫峽長;皎皎行云浮日光。

      雷聲忽送千峰雨,花氣渾如百和香。

      黃鶯過水翻回去,燕子銜泥濕不妨。

      飛閣卷簾圖畫里,虛無只少對瀟湘。

      賞析/鑒賞

      這詩是杜甫居夔州(今重慶奉節(jié))時所作,非屬名篇,詩體屬七言拗律,第二聯(lián)本應(yīng)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格式,卻作了平起格式,這樣就構(gòu)成首聯(lián)、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都作平起式。首句末三字作“平仄平”,由于本詩首句取平起式,也就呈現(xiàn)所謂“孤平”現(xiàn)象,也屬拗句。大凡細(xì)檢唐代著名詩人近體詩,這類拗體大致自成一格,尤其首句末三字作“孤平”,不時可見,或許自有其規(guī)律在,當(dāng)也不害吟唱。但后世學(xué)詩者如作模仿,卻或許會遭到譏彈乃至斥責(zé)。這就是所謂名家可作你不可作,似乎約定俗成,無理可講。

      舊時注釋家都稱贊此詩“寫景之妙”,清代的黃生說這首詩“可作暮春山居圖看”。現(xiàn)略談我的粗淺看法。

      第一句,“暮春三月巫峽長”。自重慶奉節(jié)到湖北宜昌之間的長江兩岸,層巒疊嶂,無處不峽,其中最險者稱“三峽”。晉代左思的《蜀都賦》中就寫道:“經(jīng)三峽之崢嶸”。但歷代關(guān)于三峽的名稱的說法不一,如明月峽、黃牛峽也曾被列入三峽中,在杜詩中也有“三峽傳何處”的發(fā)問句。通常習(xí)慣上把瞿唐峽、巫峽和西陵峽稱為三峽。在三峽中,巫峽數(shù)長,所謂“巴東三峽巫峽長”。暮春,春將過去。在唐代以前,南北朝人寫詩,不時表達(dá)惜春的感情,如“無令春色晚”,“處處春心動,常惜光陰移”,“不愁花不飛,倒畏花飛盡”,等等。杜甫寫“暮春三月巫峽長”,把暮春和“巫峽長”聯(lián)系起來,似乎峽中的暮春三月也較其他地方的暮春三月為長,這就一反惜春的老調(diào),有了新意。

      第二句,“皎皎行云浮日光”。清代著名杜詩注家仇兆鰲解釋道:“云浮日光而過,其色皎皎然,雷雨將作矣。”仇氏的意思是說詩人寫這第二句是為了引出寫雷雨的第三句。清代另一位注家楊倫也作同樣的理解。按照一般的詩法觀念,說七言律的第二句引出第三句,或者說第三句承應(yīng)第二句,大致無錯。但對于大詩人的作品,卻也不能一概地用詩法模式去套,從而作出刻板的解釋。前面說過,杜甫的這首《即事》詩是拗體七律,對拗體詩,前人常從它的平仄、黏連等形式不合常規(guī)律詩的格律這點上作解釋。現(xiàn)在我不妨提出一個看法,杜甫的拗體詩不僅在平仄形式上表現(xiàn)為“拗”,就是在詩意的起承轉(zhuǎn)合上也會表現(xiàn)出“拗”。由此我認(rèn)為這首《即事》詩的第二句未必就是起到引出第三句的作用,而且,“皎皎”是形容皎明之貌,陶淵明詩句“皎皎川上平”,即為例證。杜甫寫?zhàn)ò椎男性戚p疾而過,并不是寫陰云密布,所以仇氏“雷雨將作矣”的見解未必正確。

      我認(rèn)為第二聯(lián)的上句“雷雨忽送千峰雨”是兀起之筆,也反映了彼時彼地忽晴忽雨的實際風(fēng)光。而且,正是這一句,寫出了壯麗場面。凡寫暮春風(fēng)光,即使能夠避免哀愁,卻也不易寫得壯麗。雷雨千峰,卻正是一種壯麗的場面。第二聯(lián)的下句“花氣渾如百和香”是由雨寫花。如按老套,就會有雨打花落,或者濕花垂枝之類。杜甫摒卻這些,卻采用前人寫雨后花更艷的意境,李世民《詠雨》詩就寫“花沾色更鮮”,虞世南也有“山花濕更燃”的詩句。這里杜甫稍作變化,寫雨后花氣更濃。關(guān)于“百和香”,宋代著名杜詩研究者趙次公引古詩云:“博山爐中百和香,郁金蘇合及都梁”,說明“百和香”是各種香物的混稱。沈約《和劉雍州繪博山香爐》也云:“百和清夜吐,蘭煙四面充”。或謂在實際吟唱時,杜甫此詩中“百和香”的“和”字當(dāng)讀仄聲。可備一說,可惜未見訓(xùn)詁文獻(xiàn)根據(jù)。

      第三聯(lián)寫鶯燕:“黃鶯過水翻回去,燕子銜泥濕不妨。”前人詠春詩中常要出現(xiàn)鶯燕,卻又最易流入老套。杜甫由雷雨而捕捉住黃鶯的一種特殊情狀,“黃鶯過水”即“過水黃鶯”,被雨水打濕了翅膀。仇兆鰲解釋道:“鶯畏雨,故翻回”。浦起龍《讀杜心解》說:“翻回去,雨中棲止不定也”。我想還是浦氏更有見地。不少杜詩中寫黃鶯都很可愛,這首詩中卻寫它的狼狽形狀。貼切嗎?很貼切,嬌弱的黃鶯遇到雷雨,驚恐翻回,棲止不定,才真符合它的“性格”哩!

      燕子就不同,詩人寫它冒雨勞作,“燕子銜泥”即“銜泥燕子”,浦起龍說“濕,不指泥”,也很有見地,這里寫燕子身濕。如果僅僅理解為燕子銜濕泥筑巢,那就流于一般了。或問:細(xì)雨蒙蒙,燕子銜泥是常見的,隆隆雷雨中還有燕子飛翔嗎?是的,詩人這里未必是實寫,而是賦予想象。既然他寫過水黃鶯的狼狽,必然要寫銜泥燕子的豪壯。詩人必然會憑借石燕的傳說,《湘州記》:“零陵山有石燕,遇風(fēng)雨即飛。”零陵燕作為一個壯勇的形象,南北朝時人就有描寫:“詎得零陵燕,隨風(fēng)時共舞。”(張正見《賦新題梅林輕雨應(yīng)教詩》)杜甫巧妙地把勤勞的銜泥燕和豪壯的迎風(fēng)燕結(jié)合起來描寫,卻也正切合這春雷千峰雨的環(huán)境,也就使這首《即事》詩的壯麗意境再次升華起來。

      尾聯(lián)上一句“飛閣卷簾圖畫里”是總結(jié)即景風(fēng)光,此時詩人客居夔州西閣,“飛閣卷簾”當(dāng)是實寫。但結(jié)句蕩開得很遠(yuǎn),一下子說到湖南,“虛無只少對瀟湘”。這看來似為突兀,其實也不奇怪,它使我們想起了陰鏗的《度青草湖》詩,其中寫道:“洞庭春溜滿,平湖錦帆張。源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穴去茅山近,江連巫峽長……”青草湖即洞庭湖,這是描寫“瀟湘”之詩,卻聯(lián)系到上游,出現(xiàn)“江連巫峽長”的句子。而杜甫此詩分明寫峽中光景,卻縱筆飛思,一直寫到下游。杜甫曾說他自己“頗學(xué)陰何苦用心”,陰是陰鏗,何是何遜。看來在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或許也是受到了陰鏗《度青草湖》詩的啟發(fā)。“虛無”,如仇兆鰲所說,“空曠貌”。峽中的風(fēng)景圖畫是壯麗的,山高水險,雷雨千峰,但還缺少一點什么,缺少浩茫廣闊。瀟湘洞庭,正是浩闊所在。杜甫《長江》詩中就寫道:“色借瀟湘闊”。有的注家釋為:“瀟湘之闊,其色皆借資于此,以瀟湘乃江水下流也。”為有長江之水,更呈洞庭之闊;長江雖然壯麗,洞庭卻為浩曠。詩人本極狀峽中暮春景色,忽然蕩開作結(jié),寫它的不足——“虛無只少對瀟湘”,這才真叫大家筆法。杜詩讀者知道,杜甫的《去蜀》詩中說:“五載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關(guān)塞阻,轉(zhuǎn)作瀟湘游?”東下瀟湘,是他早有的打算。他寫《即事》詩時正滯留峽中,這“虛無只少對瀟湘”句正是他東下意念的自然流露。正如他在《暮春》詩中寫“臥病擁塞在峽中,瀟湘洞庭虛映空”一樣,所以這種蕩開作結(jié)更顯得情景交融。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15

      原文:

      芳原綠野恣行時,春入遙山碧四圍。

      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fēng)花一片飛。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譯文一

      我在長滿芳草花卉的原野盡情游賞,遠(yuǎn)山春意正濃,四周一片碧綠蒼翠。

      乘著興致追逐隨風(fēng)飄飛的,穿過柳絲飄搖小巷的落花;感到困倦時,就坐在溪水邊長滿青苔的石頭上休息。

      休要推辭這杯酒,辜負(fù)十分誠摯勸酒的心意,只是怕風(fēng)吹花落,一片片飛散了。

      況且今日是清明佳節(jié),又遇著晴朗的好天氣,不妨肆意游玩,但不可樂而忘返。

      譯文二

      我在長滿芳草花卉的原野盡情地游玩,春色已到遠(yuǎn)山,四周一片碧綠。乘著興致追逐隨風(fēng)飄飛的紅色花瓣,穿過柳死飄搖的小巷;感到困倦時,對著溪邊流水,坐在長滿青苔的石頭上休息。休要推辭這杯酒,休要辜負(fù)十分誠摯勸酒的心意,只是怕風(fēng)吹花落,一片片飛散了。況且今日是清明佳節(jié),又遇著晴朗的好天氣,極宜游樂,但不可樂而忘返。

      注釋

      恣行:盡情游賞。恣:任意放縱。

      遙山:遠(yuǎn)山。

      興:乘興,隨興。

      亂紅:指落花。

      游衍:是游玩溢出范圍的意思。

      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理學(xué)派”的作品。作者描寫了清明節(jié)春天原野上清新的景致,將追逐落花的小游戲?qū)戇M(jìn)了詩里,在平添幾許稚趣的同時,勸說世人珍惜友情、珍惜時光。

      古人有“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的句子,而且根據(jù)生活的經(jīng)驗,清明這一天常下雨,程顥所寫的清明節(jié)是一個晴朗的清明,應(yīng)該是個難得的好日子,所以詩里感嘆“只恐風(fēng)花一片飛”吧。全詩將春天原野上清新的景致刻畫了出來,落花流水雖說不是春天里獨有的現(xiàn)象,可是畢竟是會在春日里最先出現(xiàn)的事物,因此詩人將追逐落花這樣的游戲也寫進(jìn)了詩里,平添了幾許稚趣,或許詩里人是想隨漂浮的落花找到流水的源頭,累了,于是坐在岸邊石頭上休憩,臨水沉思,就想起朋友相聚的美好時光,遂起了勸說世人珍惜友情珍惜時光的念頭,“莫辭盞酒十分勸”的句子許是如此而來。

      這首詩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前四個短句為一部分,后面的為一部分。前面寫郊外踏春,后面寫春游所得的感想。清明的原野那樣美麗,鄉(xiāng)間的景色清新如洗,飄著落花的流水明洌,對疲憊的人來說最好的休息就是坐下來注視那好像會說話的流水。

      面對漸飄漸遠(yuǎn)的落花,詩里人想到了時間的珍貴,想到了聚少離多的世事,更想到了朋友。他認(rèn)為人生中會有的事物感情,也終究有一天會煙消云散,好高騖遠(yuǎn)不如抓住目前,珍惜今天所有的美好就是珍惜了自己的一生。

      詩里用到的一些詞匯起到了美化主題的作用,像“恣行”,“碧四圍”,“興逐”“苔磯”,“十分勸”,“況是”,“游衍”,“暮忘歸”。其實有些地方是有些夸張的,但這更增加了詩句的浪漫色彩,靈動固然來自景致的原貌,但文字功底差的人是寫不出如此跌宕的詩來的。

      理學(xué)派的文章離不開思索,細(xì)讀一讀這首作品里也是將一種思考嵌在字里行間。思索的對錯也許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很難去判斷了,但只要作者有意處處留下思緒,作品就算是難得了。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集合15篇)】相關(guān)文章:

    端午即事原文賞析及翻譯04-23

    春園即事原文賞析及翻譯05-02

    蘇堤清明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04-16

    孟浩然《清明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12-26

    天凈沙·即事原文及賞析10-16

    蘇堤清明即事原文,翻譯,賞析05-10

    道間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2篇05-05

    孟浩然《清明即事》的原文翻譯及賞析12-26

    山居即事_王維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8-03

    滿江紅·山居即事原文及賞析08-17

    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国产又粗又猛又黄又爽无遮挡| 精品精品男人的天堂久久国产| 久久国产亚洲精品赲碰热| 一区二区欧美日韩高清免费| 国产免费不卡的在线视频| 99久久精品日本一区二区免费|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无码内射| 亚洲精品无码乱码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