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原文翻譯及賞析(通用15篇)
夏日原文翻譯及賞析1
滿庭芳·夏日溧水無想山作
宋朝 周邦彥
風(fēng)老鶯雛,雨肥梅子,午陰嘉樹清圓。地卑山近,衣潤費爐煙。人靜烏鳶自樂,小橋外、新綠濺濺。憑闌久,黃蘆苦竹,擬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飄流瀚海,來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長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聽、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時眠。
《滿庭芳·夏日溧水無想山作》譯文
風(fēng)使春季烏鶯雛長大,夏雨讓梅子變得肥美,正午茂密烏樹下圓形烏陰涼籠罩烏地面。地勢低洼靠近山,衣服潮濕總費爐火烘干。人家寂靜烏鴉無憂自樂翩翩,小橋外邊,新漲烏綠水湍流激濺。久久憑靠欄桿,遍地黃蘆苦竹,竟仿佛我自己像遭讓烏白居易泛舟九江邊。
年復(fù)一年。猶如春來秋去烏社燕,飄飛流浪在大漠荒原,來寄居在長長烏屋檐。且不去想那身外烏功名業(yè)績,還是怡心暢神,常坐酒樽前。我這疲倦、憔悴烏江南游子,再不忍聽激越、繁復(fù)烏管弦。就在歌宴邊,為我安上一個枕席,讓我醉后可以隨意安眠。
《滿庭芳·夏日溧水無想山作》注釋
溧水:縣名,今屬江蘇省南京市。
風(fēng)老鶯雛:幼鶯在暖風(fēng)里長大了。
午陰嘉樹清圓:正午烏時候,太陽光下烏樹影,又清晰,又圓正。
卑:低。
潤:濕
烏鳶(yuān):即烏鴉。
濺濺:流水聲。
黃蘆苦竹,擬泛九江船:出自白居易《琵琶波》“黃蘆苦竹繞宅生。”
社燕:燕子當(dāng)春社時飛來,秋社時飛走,故稱社燕。
瀚海:沙漠,指荒遠之地。
修椽:長椽子。句謂燕子營巢寄寓在房梁上。
身外:身外事,指功名利祿。
尊:同樽,古代盛酒烏器具。
急管繁弦:宋·晏殊《蝶戀花》詞:“繡幕卷波香引穗,急管繁弦,共愛人間瑞。”形容各種樂器同時演奏烏熱鬧情景。
筵yán):竹席。
簟枕(diàn):枕席。
《滿庭芳·夏日溧水無想山作》賞析
周邦彥為北宋末期詞學(xué)大家。由于他深通音律,創(chuàng)制慢詞很多,無論寫景推情,都能刻畫入微,形容盡致。章法變化多端,疏密相間,筆力奇橫。王國維推尊為詞中老杜,確非溢美在詞。茲分析一下他的《滿庭芳》一首詞,即可見一斑:
周邦彥于公元10林3年(哲宗元祐八年)任溧水(今江蘇溧水縣)令,時年三十七歲。無想山在溧水縣南十八里,山上無想寺(一名禪寂院)中有韓熙載讀書堂。韓曾有贈寺僧詩云:“無想景幽遠,山屏四面開。憑師領(lǐng)鶴去,待我桂冠來。藥為依時采,松宜繞舍栽。林泉令多興,不是效劉雷。”由此可見無想山在幽僻。鄭文焯以為無想山乃邦彥所名,非是。
上片寫足江南初夏景色,極其細密;下片即景推情,曲折回環(huán),章法完全從柳詞化出。“風(fēng)老”三句,是說鶯雛已經(jīng)長成,梅子亦均結(jié)實。杜牧有“風(fēng)蒲燕雛老”在句,杜甫有“紅綻雨肥梅”在句,皆含風(fēng)雨滋長萬物在意。兩句對仗工整,老字、肥字皆以形容詞作動詞用,極其生動。時值中午,陽光直射,樹蔭亭亭如幄,正如劉禹錫所云:“日午樹蔭正,獨吟池上亭。”“圓”字繪出綠樹蔥蘢的形象。此詞正是作者在無想山寫所聞所見的景物在美。
“地卑”兩句承上而來,寫溧水地低而近山的特殊環(huán)境,雨多樹密,此時又正值黃梅季節(jié),所謂“梅子黃時雨”,使得處處濕重而衣物潮潤,爐香熏衣,需時較久,“費”字道出衣服在潤濕,則地卑久雨的景象不言令明,濕越重,衣越潤,費爐煙愈多,一“費”字既具體又概括,形象裊裊,精煉異常。
“人靜”句據(jù)陳元龍注云:“杜甫詩‘人靜烏鳶樂’。”今本杜集無此語。正因為空山人寂,所以才能領(lǐng)略烏鳶逍遙情態(tài)。“令”字極靈動傳神,畫出鳥兒在無拘無束,令人生羨,但也反映出令己的心情苦悶。周詞《瑣窗寒》云:“想東園桃李令春”,用“令”字同樣有無窮韻味。“小橋”句仍寫靜境,水色澄清,水聲濺濺,說明雨多,這又與上文“地卑”、“衣潤”等相互關(guān)聯(lián)。邦彥治溧水時有新綠池、姑射亭、待月“、蕭閑堂諸名勝。
“憑欄久”承上,意謂上述景物,均是憑欄眺望時所見。詞意至此,進一步聯(lián)系到令身。“黃蘆苦竹”,用白居易《琵琶行》中“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在句,點出令己的處境與被貶謫的白居易相類。“疑”字別本作“擬”,當(dāng)以“疑”字為勝。
換頭“年年”,為句中韻。《樂府指迷》云:“詞中多有句中韻,人多不曉,不惟讀在可聽,而歌時最要葉韻應(yīng)拍,不可以為閑字而不押,……又如《滿庭芳》過處‘年年,如社燕’,‘年’字是韻,不可不察也。”三句令嘆身世,曲折道來。作者在此以社燕令比,社燕每年春社時來,秋社時去,從漠北瀚海飄流來此,于人家屋椽在間暫時棲身,這里暗示出他宦情如逆旅的心情。
“且莫思”兩句,勸人一齊放下,開懷行樂,詞意從杜甫詩“莫思身外無窮事,且盡尊前有限杯”中化出。“憔悴”兩句,又作一轉(zhuǎn),飄泊不定的江南倦客,雖然強抑悲懷,不思種種煩惱的身外事,但盛宴當(dāng)前,絲竹紛陳,又令人難以為情而徒增傷感,這種深刻而沉痛的'拙筆、重筆、大筆,正是周詞的特色。
“歌筵畔”句再轉(zhuǎn)作收。“容我醉時眠”,用陶潛語:“潛若先醉,便語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南史·陶潛傳》)李白亦有“我醉欲眠卿且去”在句,這里用其意而又有所不同,歌筵弦管,客在所樂,而醉眠忘憂,為己在所欲,兩者盡可各擇所好。“容我”兩字,極其婉轉(zhuǎn),暗示作者愁思無已,惟有借醉眠以了在。
周邦彥令公元1087年(元祐二年)離開汴京,先后流宦于廬州、荊南、溧水等僻遠在地,故多令傷身世在嘆,這種思想在此詞中也有所反映。但此詞的特色是蘊藉含蓄,詞人的內(nèi)心活動亦多隱約不露。例如上片細寫靜景,說明作者對四周景物的感受細微,又似極其客觀,純屬欣賞;但“憑欄久”三句,以貶居江州的白居易令比,則其內(nèi)心在矛盾苦痛,亦可概見。不過其表現(xiàn)方式卻是與《琵琶行》不同。陳廷焯說:“但說得雖哀怨,卻不激烈,沉郁頓挫中別饒?zhí)N藉。”(《白雨齋詞話》)說明兩者風(fēng)格在不同。下片筆鋒一轉(zhuǎn)再轉(zhuǎn),曲折傳出作者流宦他鄉(xiāng)的苦況,他令比暫寄修椽的社燕,又想借酒忘愁而苦于不能,但終于只能以醉眠求得內(nèi)心短暫的寧靜。《蓼園詞選》指出:“‘且莫思’至句末,寫其心在難遣也,末句妙于語言。”這“妙于語言”亦指含蓄而言。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云:“清真詞多用唐人詩語,隱括入律,渾然天成,長調(diào)尤善鋪敘,富艷精工。”這話是對的。即如這首詞就用了杜甫、白居易、劉禹錫、杜牧諸人的詩,而結(jié)合真景真情,煉字琢句,運化無痕,氣脈不斷,實為難能可貴的佳作。
夏日原文翻譯及賞析2
夏日山中
唐代:李白
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fēng)。
譯文及注釋
懶搖白羽扇,裸袒(tǎn)青林中。
懶得搖動白羽扇來祛暑,裸著身子呆在青翠的樹林中。
裸袒:裸,赤身。袒,露臂。青林:指山中樹木蒼翠、遮天蔽日。
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fēng)。
將解下的頭巾掛在石壁上,任由松樹間的涼風(fēng)吹過頭頂。
脫巾:摘下頭巾。露頂:露出頭頂。松風(fēng):松樹間吹過的涼風(fēng)。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懶得搖動白羽扇來祛暑,披散頭發(fā)悠然自得的呆在蒼翠樹林中。
將解下的頭巾掛在石壁上,任由松樹間的`涼風(fēng)吹過頭頂。
注釋
裸袒(tǎn):裸,赤身。袒,露臂。
青林:指山中樹木蒼翠、遮天蔽日。
脫巾:摘下頭巾。
露頂:露出頭頂。
松風(fēng):松樹間吹過的涼風(fēng)。
鑒賞
《夏日山中》是唐代浪漫主義詩人唐代李白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言絕句。詩中描寫的夏日中生活的場景,真實、貼切地展現(xiàn)了夏日山中和山中夏日的景象。
“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因為是夏天,所以有“白羽扇”;因為在山中,天氣更涼爽所以有扇而懶得搖。山林中過往的人煙稀少,詩人敢于脫去頭巾,表現(xiàn)出悠然自得,不拘禮法的形象。句中通 過“懶”、“裸”,突出了詩人在山中夏日乘涼的悠鬧情趣描繪了一幅生動的夏日消閑圖畫。
“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fēng)。”詩人解下頭巾,掛在山中的石壁上,多么涼爽宜人。袒胸露頂,棲身林下,大有解除塵累,反歸自然的情趣。通過“脫”、“露”,來表達詩人無拘無束,向往自然的心情。“任”體現(xiàn)了詩人豪放不羈,任憑山風(fēng)從頭上吹過,表現(xiàn)出一種豁達、爽快的感覺。
全詩寫出了作者在山林無拘無束,曠達瀟灑,不為禮法所拘的形象,有魏晉風(fēng)度。 詩人忘情沉醉于“夏日山中”,悠悠然一種自樂自足的逍遙,特別是對個人情感的放縱與宣泄,可以說達到了極點。在《夏日山中》羽扇可以不搖,衣履可以不穿。“裸袒青林中”,“露頂灑松風(fēng)”更體現(xiàn)出詩人悠然自得,親近自然的心情詩通過對詩人自身狀態(tài)的描寫,來突出夏天的炎熱。同時借夏天炎熱的環(huán)境,表達詩人無拘無束,在山林間豪放自如的狀態(tài)。詩中在夏天炎熱的環(huán)境下,對詩人狀態(tài)的描寫生動,別有一番悠然自得的閑趣。
夏日原文翻譯及賞析3
紙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拋書午夢長。
睡起莞然成獨笑,數(shù)聲漁笛在滄浪。
古詩簡介
《夏日登車蓋亭》是北宋詩人蔡確創(chuàng)作的的一首七言絕句。詩中描寫作者被貶安州官冷身閑,得以放情山水的逸興,并化用《楚辭·漁父》句意,隱約地表達了對現(xiàn)實的不滿和對隱遁生活的向往,閑靜的基調(diào)中含沉郁之致,委婉深切。
翻譯/譯文
紙圍屏風(fēng)石作枕頭,臥在竹床多么清涼,久舉書卷手已疲累,拋書一旁漸入悠長夢鄉(xiāng)。
醒來后不覺獨自微笑,把世事細細思量,忽聽幾聲清亮的漁笛回旋在滄浪水上。
注釋
⑴車蓋亭:在湖北安陸西北。
⑵書:蔡確詩有“臥展柴桑處士詩”之句,或以為“書”即指陶淵明詩集。解為一般書史亦可。
⑶莞(wǎn)然成獨笑:《楚辭·漁父》:“漁父莞爾(猶‘莞然’)而笑,鼓枻(槳)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fù)與(屈原)言。”王逸《楚辭章句》注云:“水清,喻世昭明,沐浴,升朝廷也;水濁,喻世昏暗,宜隱遁也。”莞然,微笑貌。
⑷滄浪(láng):即漢水,為長江最大支流。《書·禹貢》:“嶓冢導(dǎo)漾(水),東流為漢(水),又東為滄浪之水。”漢水東南流經(jīng)陜西南部、湖北西北部和中部。
賞析/鑒賞
創(chuàng)作背景
蔡確積極支持王安石變法,元豐五年(1082年),拜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右丞相)。神宗死,哲宗繼位。元祐元年(1086年),罷知陳州。元祐二年(1087年)因為“軍器監(jiān)之獄”受其弟蔡碩牽連,被貶知安州(湖北安陸),夏日登車蓋亭,作了十首詩,此其第二首。《堯山堂外記》載:“時吳處厚箋注以聞,其略云:五篇涉譏諷。‘何處機心驚白馬,誰人怒劍逐青蠅’——以譏讒譖之人;‘葉底出巢黃口鬧,波間逐隊小魚忙’——譏新進用事之臣;‘睡起莞然成獨笑’——方今朝廷清明,不知確笑何事。”
文學(xué)賞析
這首詩,著意刻畫了作者貶官后的閑散之態(tài)和對隱居生活的向往。“紙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拋書午夢長。”這兩句說:游亭之后,便躺在紙屏遮擋的石枕、竹方床上,看了一會兒陶淵明的詩(“臥展柴桑處士詩”),感到有些倦怠,便隨手拋書,美美地睡了一覺。詩人是“夏日登車蓋亭”的,因而,讀了“紙屏、石枕、方竹床”,寫得氣清意爽;讀了“手倦拋書、午夢長”,表現(xiàn)了詩人閑散之態(tài);并且從“午夢長”中,還透出一點半隱半露的消息,這要聯(lián)系下文來理解。
“睡覺莞然成獨笑”,夢醒之后,詩人“莞然獨笑”,是在“午夢長”中有所妙悟,從而領(lǐng)略到人生如夢,富貴如云煙。。詩人所讀的書,是“柴桑處士詩”;詩人所作的.夢,也是耕樵處士之夢;夢中是處士,醒來是謫官,他想想昔為布衣平民(“持正年二十許歲時,家苦貧,衣服稍敝。”事見《懶真子》),鴻運一來,金榜題名,仕途廿載,官至丞相,后來天翻地覆,謫居此地,如同大夢一場。由此,他想到了歸隱;想到歸隱,馬上便有隱者的呼喚——“數(shù)聲漁笛在滄浪”。而聽到了“數(shù)聲漁笛”,他的歸隱之情就表現(xiàn)得更加強烈了。
唐代詩人王維寫過一首《酬張少府》:“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guān)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松風(fēng)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這首詩一方面明示作者“萬事不關(guān)心”,一方面又描摹了他聆聽“漁歌入浦深”的情狀,所以歸隱的題旨比較明顯。而蔡確這首詩,卻僅以“莞然獨笑”、“數(shù)聲漁笛”揭示主旨,這就比王維之詩更形委婉;更具韻外之致和味外之旨。《楚辭·漁父》:“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fù)與言。”王逸《楚辭章句》注:“水清,喻世昭明,沐浴,升朝廷也;水濁,喻世昏暗,宜隱遁也。”描寫閑散生活,委婉抒發(fā)歸隱之志,便是這首詩的主旨。
夏日原文翻譯及賞析4
原文:
生當(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生當(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生時應(yīng)當(dāng)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人杰:人中的豪杰。漢高祖曾稱贊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杰”。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到今天人們還在懷念項羽,因為他不肯茍且偷生,退回江東。
項羽:秦末時自立為西楚霸王,與劉邦爭奪天下,在垓下之戰(zhàn)中,兵敗自殺。江東:項羽當(dāng)初隨叔父項梁起兵的地方。
生當(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生時應(yīng)當(dāng)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人杰:人中的`豪杰。漢高祖曾稱贊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杰”。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譯注參考:
1、 周一貫 李子山.小學(xué)生必讀古詩詞80首.杭州市: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20xx年:197頁
2、 李承林.中華文典 中華句典大全集.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57頁
譯文及注釋
譯文生時應(yīng)當(dāng)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到今天人們還在懷念項羽,因為他不肯茍且偷生,退回江東。注釋1.人杰:人中的豪杰。漢高祖曾稱贊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杰”。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3.項羽:秦末時自立為西楚霸王,與劉邦爭奪天下,在垓下之... 顯示全部
創(chuàng)作背景
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砸爛宋王朝的瓊樓玉苑,擄走徽、欽二帝,趙宋王朝被迫南逃。后來,李清照之夫趙明誠出任建康知府。一天夜里,城中爆發(fā)叛亂,趙明誠不思平叛,反而臨陣脫逃。李清照為國為夫感到恥辱,在路過烏江時,有感于項羽的悲壯,創(chuàng)作此詩,同時也有暗諷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之意。... 顯示全部
賞析
李清照這首詩,手起筆落處,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當(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這不是幾個字的精致組合,不是幾個詞的巧妙潤色;是一種精髓的凝練,是一種氣魄的承載,是一種所向無懼的人生姿態(tài)。那種凜然風(fēng)骨,浩然正氣,充斥天地之間,直令鬼神徒然變色。“當(dāng)作”之所“亦為”,一個女子啊!纖弱無骨之手,嬌... 顯示全部
夏日原文翻譯及賞析5
夏日題老將林亭
百戰(zhàn)功成翻愛靜,侯門漸欲似仙家。
墻頭雨細垂纖草,水面風(fēng)回聚落花。
井放轆轤閑浸酒,籠開鸚鵡報煎茶。
幾人圖在凌煙閣,曾不交鋒向塞沙?
古詩簡介
《夏日題老將林亭》是唐代詩人張蠙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詩的首聯(lián)概括點出老將心境的寂寞及其門第的冷落;頷聯(lián)、頸聯(lián)四句對首聯(lián)所寫作了具體刻畫,先寫老將宅院的墻頭與院落,呈現(xiàn)一派冷清蕭條之象,后寫老將的日常生活,以喝酒煎茶化愁解悶;尾聯(lián)用反詰的句式對老將進行規(guī)勸與慰勉,揭出詩的主旨。這首詩情景交融,含蓄委婉,語言自然流利。
翻譯/譯文
身經(jīng)百戰(zhàn)功成名就反倒喜歡平靜,顯赫侯門日漸清幽好像洞仙人家。
墻頭上細雨蒙蒙低垂著纖纖綠草,水面上微風(fēng)回旋聚集著片片落花。
到井臺放下轆轤閑逸中浸涼美酒,開鳥籠鸚鵡學(xué)舌提醒人莫忘煎茶。
有幾人有資格將形象畫在凌煙閣,卻不曾身經(jīng)百戰(zhàn)交鋒于塞外黃沙?
注釋
⑴林亭:老將軍的住所。
⑵翻:副詞,反而。
⑶侯門:君主時代五等爵位第二等為侯,這里指老將軍的府第。仙家:仙人所住之處。
⑷纖(xiān)草:細草,小草。
⑸轆轤(lùlú):利用輪軸制成的一種起重工具,用在井上汲水。
⑹煎(jiān)茶:烹煮茶水。
⑺凌煙閣:貞觀十七年(643),唐太宗將開國功臣長孫無忌等二十四人的畫相刻在凌煙閣內(nèi)。唐太宗親自作贊,褚遂良書,閻立本畫。這二十四人都曾是帶兵打仗的武將。
⑻向塞沙:在塞外沙場作戰(zhàn)。這里泛指帶兵作戰(zhàn)。
賞析/鑒賞
關(guān)于這首詩的背景,《分類詩話》曾載:一日,前蜀后主王衍與徐太后游成都東門內(nèi)的大慈寺,見壁上題有“墻頭雨細垂纖草,水面風(fēng)回聚落花”,欣賞良久,詢問寺僧,知是張蠙(pín)所作。由此可見,這首詩很可能是作者游大慈寺后有感而作的,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不祥。
這首詩歌所寫的是中國古代歷史一個常見的現(xiàn)象,那就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據(jù)《五代史》載,先主王建晚年“多忌好殺,諸將有功名者,多因事誅之。”后主王衍繼位后,對那些老臣也都采取棄而不用的政策。張蠙唐末曾避亂于蜀,王建立蜀,任過膳部員外郎、金堂令等職,因此,這首詩所寫的內(nèi)容,是有一定歷史依據(jù)的。
這首詩因頷聯(lián)兩句飲譽詩壇。王衍品讀之后,很是欣賞,于是賜張蠙霞光箋,并將召掌制誥。權(quán)臣宋光嗣以其“輕傲駙馬”,遂止。
首聯(lián)“百戰(zhàn)功成翻愛靜,侯門漸欲似仙家”,概括點出老將心境的寂寞及其門第的冷落。一個“翻”字,甚妙。老將有別于隱士,不應(yīng)“愛靜”,卻“翻愛靜”;“侯門”與仙人的洞府有異,不應(yīng)相似,偏“漸欲似”,這就把這位老將不同于一般的性格揭示出來。
頷聯(lián)、頸聯(lián)四句,作了具體刻畫。“墻頭雨細垂纖草”,“侯門”的圍墻,經(jīng)斜風(fēng)細雨侵蝕,無人問津,年久失修,已是“纖草”叢生,斑剝陸離。狀“纖草”著一“垂”字,見毫無生氣的樣子,荒涼冷落之意,自在言外。“水面風(fēng)回聚落花”,寫園內(nèi)湖面上,陣陣輕微的旋風(fēng),打著圈兒,把那零零落落浮在水面上的花瓣,卷聚在一起。這里只用了七個字,卻勾畫出一幅風(fēng)自吹拂、花自飄零、湖面凄清、寂寞蕭條的`景象。園林冷落如許,主人心境可知。這是詩人寓情于物之筆。
“井放轆轤閑浸酒”,老將取井水之涼,使酒清涼爽口,寫其閑適生活。“籠開鸚鵡報煎茶”,打開鸚鵡籠子,任其自由往來,好讓它在有客光臨時報告主人,督請煎茶待客。這兩句從側(cè)面借助物情來反映人情,不僅使畫面的形象鮮明生動,構(gòu)成一個清幽深邃的意境,而且深刻細膩地揭示出老將的生活情趣和精神狀態(tài),手法相當(dāng)高明。
尾聯(lián)“幾人圖在凌煙閣,曾不交鋒向塞沙”,用反詰的句式對老將進行規(guī)勸與慰勉,揭出詩的主旨。據(jù)《新五代史》載:蜀王建五年曾起壽昌殿于龍興宮,“畫建像于壁”,并且還起“扶天閣,畫諸功臣像”。這兩句是說:在凌煙閣畫像留名的人,又有誰不曾在戰(zhàn)場上立過功呢?功勞是不可抹煞的,感到寂寞與蕭條是大可不必的。
這詩在藝術(shù)上也很有特色。前六句鋪寫老將寂寞閑適的“仙家”生活,后二句筆鋒一轉(zhuǎn),點明旨意,文勢波瀾曲折。本來,以“百戰(zhàn)”之功贏得封侯的老將,在詩人看來更應(yīng)竭力報國。可“功成”反愛起“靜”來,這是出人意外的;“靜”且不說,還愈來愈欲“似仙家”,一點世事也不關(guān)心了;不唯如此,竟連自己居住的園林也懶得去經(jīng)營修葺了。鋪寫老將的消沉,一層比一層深入,反過來證明規(guī)勸老將的理由越來越充分。如果說,前者是“畫龍”,那么后者就是“點睛”;二者相輔相成,既對立又統(tǒng)一,使詩歌的“理”,在情景交融的畫面中表現(xiàn)出來,規(guī)勸之旨,體現(xiàn)于詩情畫意之中。
夏日原文翻譯及賞析6
山亭夏日
唐代:高駢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
水晶簾動微風(fēng)起,滿架薔薇一院香。(水晶簾 一作 水精簾)
譯文及注釋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
綠樹蔥郁濃陰夏日漫長,樓臺的倒影映入了池塘。
濃:指樹叢的陰影很濃稠(深)。
水晶簾動微風(fēng)起,滿架薔(qiáng)薇(wēi)一院香。(水晶簾 一作 水精簾)
水晶簾在抖動微風(fēng)拂起,滿架薔薇惹得一院芳香。
水晶簾:是一種質(zhì)地精細而色澤瑩澈的簾。比喻晶瑩華美的簾子。薔薇:植物名。落葉灌木,莖細長,蔓生,枝上密生小刺,羽狀復(fù)葉,小葉倒卵形或長圓形,花白色或淡紅色,有芳香。花可供觀賞,果實可以入藥。亦指這種植物的花。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綠樹蔥郁濃陰夏日漫長,樓臺的倒影映入了池塘。
水晶簾在抖動微風(fēng)拂起,滿架薔薇惹得一院芳香。
注釋
濃:指樹叢的陰影很濃稠(深)。
水晶簾:是一種質(zhì)地精細而色澤瑩澈的簾。比喻晶瑩華美的簾子。
薔薇:植物名。落葉灌木,莖細長,蔓生,枝上密生小刺,羽狀復(fù)葉,小葉倒卵形或長圓形,花白色或淡紅色,有芳香。花可供觀賞,果實可以入藥。亦指這種植物的花。
鑒賞
這是一首描寫夏日風(fēng)光的`七言絕句。
“綠樹陰濃夏日長”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細玩味“陰濃”二字,不獨狀樹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時正是夏日午時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樹陰”才能“濃”。這“濃”除有樹陰特別之意外,尚有深淺之“深”意在內(nèi),即樹陰密而且深。《紅樓夢》里描寫大觀園夏日中午景象,謂“烈日當(dāng)空,樹陰匝地”,即此意。夏日正午前后最能給人以夏日長的感覺。楊萬里《閑居初夏午睡起》說“日長睡起無情思”,就是寫的這種情趣。
“樓臺倒影入池塘”這里詩人是從視覺寫夏日,寫看到的景觀。詩人看到平靜的池塘倒映著遠近不同的亭臺樓閣的倒影,心情自然怡然舒一爽,于是才寫出如此富于美感的詩句來。“入池塘”的“入”字用得好,他不僅寫出了明凈與清新,也寫出了動感,寫出了池塘容山容水容亭臺樓閣的胸懷,把池塘寫大了。
“水晶簾動微風(fēng)起”是詩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兩層意思來說。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瑩透澈;微風(fēng)吹來,水光瀲滟,碧波粼粼。詩人用“水晶簾動”來比喻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個水面猶如一掛水晶做成的簾子,被風(fēng)吹得泛起微波,在蕩漾著的水波下則是隨之晃動的樓臺倒影,非常美妙。其二,觀賞景致的詩人先看見的是池水波動,然后才感覺到起風(fēng)了。夏日的微風(fēng)是不會讓人一下子感覺出來的,此時看到水波才會覺著,所以說“水晶簾動微風(fēng)起”。如果先寫“微風(fēng)起”,而后再寫“水晶簾動”,那就味同嚼蠟了。
“滿架薔薇一院香”中詩人又從嗅覺角度來寫夏日。正當(dāng)詩人陶醉于這夏日美景的時候,忽然飄來一陣花香,香氣沁人心脾,詩人精神為之一振。那薔薇不是詩人看到的,詩人也未必知道庭院里還有薔薇滿架,而是那醉人的芳一香提醒了詩人。在這盛夏驕陽下的山亭的幽靜清新的景致之中,又加上“滿架薔薇”,增添了鮮艷的色*彩,充滿了醉人的芳一香,使作品洋溢出夏日特有的靈動與生機。另外,“一院香”,又與上句“微風(fēng)起”不無關(guān)聯(lián),若沒有微風(fēng),薔薇花香就不會飄過來,詩人自然就不知道還有“滿架薔薇”。
詩寫夏日風(fēng)光,用近似繪畫的手法:綠樹陰濃,樓臺倒影,池塘水波,滿架薔薇,構(gòu)成了一幅色彩鮮麗、情調(diào)清和的圖畫。這一切都是由詩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繪下來的。山亭和詩人雖然沒有在詩中出現(xiàn),然而當(dāng)人在欣賞這首詩時,卻仿佛看到了那個山亭和那位悠閑自在的詩人。
夏日原文翻譯及賞析7
原文
離心杳杳思遲遲,深院無人柳自垂。
日暮長廊聞燕語,輕寒微雨麥秋時。
譯文
離開相位后總是茫然無所適從,連思想都變得呆遲。在這深院中只有楊柳和我相伴。
日暮時分,聽到長廊上的喃喃燕語,一場微雨,使人覺得有幾分涼意,原來正是麥秋時。
注釋
離心:指離開相位時的心情。
杳(yǎo)杳:深暗幽遠。這里有茫然無所適從之意。
遲遲:遲緩。
麥秋:指初夏。因秋天是谷物成熟的季節(jié),而初夏是麥子成熟的.時節(jié)。
賞析
詩人寇準(zhǔn)任北宋宰相時,曾促使宋真宗督戰(zhàn)澶州,訂立了澶淵之盟。后被王欽若等人排擠而罷相,這首詩便是作者在離任后觸景生情所作。
夏日原文翻譯及賞析8
夏日三首·其一
長夏村墟風(fēng)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曬粉花枝舞,蛛網(wǎng)添絲屋角晴。
落落疏簾邀月影,嘈嘈虛枕納溪聲。
久斑兩鬢如霜雪,直欲漁樵過此生。
翻譯
夏日晝長,江村風(fēng)日清麗,屋檐上棲息著許多小燕雀,羽翼都已長成。
蝴蝶展翅停在午間的花枝上,在晴朗的天氣里,蜘蛛在屋角悠然織網(wǎng)。
月光照射在疏疏落落的簾子上,斜倚枕上,聽著潺潺溪水聲。
久已花白的頭發(fā)如今像霜雪一般白了,一直想做個樵夫或漁翁混過這一生!
注釋
檐牙:屋檐如牙齒一般。
蝶衣:蝴蝶的翅膀。
曬粉:蝴蝶的翅膀上多粉。
落落:稀疏的樣子。
嘈嘈:雜亂的聲音。
賞析二
本詩通過夏日午夜燕雀、蝴蝶、蜘蛛等意象的描寫表現(xiàn)了詩人對清凈、安寧生活的喜愛。抒發(fā)了詩人淡泊名利、厭惡世俗,想要歸隱田園的情懷。
首聯(lián)、頷聯(lián)詩歌描寫的是燕雀、蝴蝶、蜘蛛等的`動景:夏日晝長,江村風(fēng)日清麗,屋檐上棲息著許多小燕雀,羽翼都已長成;蝴蝶展翅停在午間的花枝上,在晴朗的天氣里,蜘蛛在屋角悠然織網(wǎng)。這里詩人以燕雀、蝴蝶、蜘蛛等動景反襯鄉(xiāng)村的清凈。
頸聯(lián)描寫月光照射在疏疏落落的簾子上,斜倚枕上,聽著潺潺溪水聲的景象,月影、溪水動靜結(jié)合從側(cè)面烘托了夏夜的清靜。尾聯(lián)直抒胸臆:久已花白的頭發(fā)如今像霜雪一般白了,我現(xiàn)在只想做個樵夫或漁翁過完這一生,充分表達了詩人對隱居生活的滿足,對鄉(xiāng)間生活的由衷贊許。詩人喜歡這種悠閑的生活,希望到老能一直過著這種隱居生活,進而表達了詩人對繁華世界的反感,不與世間相爭的高潔。
全詩靜中有動,動中有靜。作者選取遠離官場的農(nóng)村夏日景象,通過寫燕雀、蝶、蛛網(wǎng)的動來襯托出鄉(xiāng)村生活的恬靜,使得鄉(xiāng)村生活生意盎然,充滿情趣;鄉(xiāng)村整體的鬧,恰恰表明了他們的祥和,表現(xiàn)出農(nóng)村的“風(fēng)日清”;而農(nóng)村的“風(fēng)日清”正反襯出官場的污濁難耐。“落落疏簾邀月影,嘈嘈虛枕納溪聲”表達作者的心已經(jīng)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了,心已靜極。全詩表現(xiàn)出詩人對月影、溪聲的喜愛之情、清閑的心境以及歸隱村野、終老鄉(xiāng)間的愿望。
賞析
《夏日》共有三首,這是第一首。
此詩是張耒罷官閑居鄉(xiāng)里之作。首句寫對農(nóng)村夏日的總印象。炎夏令人煩躁,難得有清爽的環(huán)境,而農(nóng)村對于城市和官場來說,正具有“清”的待點。清,內(nèi)涵可以是多方面的,清靜、清幽、清和、清涼、清閑,等等,都可謂之清。因此,循“清”字往下看,詩所寫的種種景象都體現(xiàn)了環(huán)境的清和心境的清。如次句“檐牙燕雀已生成”,春去夏來,幼雀雛燕整天在房檐前飛舞鳴叫,有點近于喧鬧,但禽鳥之能嬉鬧于屋前,正由于農(nóng)村環(huán)境清幽而無塵囂。至于頷聯(lián)寫蝴蝶曬粉于花間,蜘蛛因天晴添絲于屋角,則更顯得幽靜之極,當(dāng)詩人注目于這些光景物態(tài)的時候,不覺夏日的炎蒸煩躁,而有一種清涼和諧之感。以上是寫晝?nèi)障臅r娛目賞心之景。頸聯(lián)寫夜晚。簾是“疏簾”,枕是“虛枕”,環(huán)境之清虛寂靜可見。月透疏簾而入,如同邀來婆娑的月影;溪聲傳至耳邊,如同被奇妙地納入枕函之中。“邀”、“納”兩字,把月影寫成有情之物,把溪聲寫成可以裝納起來的實體,透露出詩人對于月影、溪聲的欣賞。這種月影、溪聲本已帶清涼之感,而詩人又是于枕上感受到這一切,則心境之清,更不言而喻。到此,成功地寫出一片清幽的環(huán)境和清閑的心境,于是末兩句成為水到渠成之筆:詩人久甘庸碌,已經(jīng)兩鬢如霜,而農(nóng)村環(huán)境又如此宜人,于是想在村野中過此一生。詩人吟哦之間雖然微有所慨,但對農(nóng)村夏日舒適愉說之感,還是居主導(dǎo)地位的。
吳之振《宋詩鈔》說,張耒詩效白居易,“近體工警不及白,而蘊藉閑遠,別有神韻”。這首詩寫農(nóng)村夏日之清,詩境已臻于蘊藉閑遠。雖沒有十分工警的詞句,但仍然耐讀。
夏日原文翻譯及賞析9
原文: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唐代:駱賓王
返照下層岑,物外狎招尋。
蘭徑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靜風(fēng)聲徹,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籠累,唯馀松桂心。
譯文:
返照下層岑,物外狎招尋。
夕陽從層層疊疊的山嶺處落下,山中的景色逗引著我尋幽探美。
蘭徑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長滿蘭花的小路,處處飄香,香薰幽珮;長著槐樹的小院灑滿落日斑駁的疏影。
谷靜風(fēng)聲徹,山空月色深。
山谷幽靜,猶覺得風(fēng)聲格外之響,月色深深,灑滿空曠山巒。
一遣樊籠累,唯馀松桂心。
一掃官場束縛的勞累苦痛,只剩下一顆向往大自然的高潔之心。
注釋:
返照下層岑,物外狎招尋。
蘭徑薰幽珮(pèi),槐庭落暗金。
幽珮:幽蘭連綴而成的佩飾。
谷靜風(fēng)聲徹,山空月色深。
一遣(qiǎn)樊(fán)籠累,唯馀松桂心。
樊籠:比喻受束縛而不自由的`境地。
賞析:
全詩緊扣“游”字,描寫夏日暮晚時分的獨特山景,表達了詩人熱愛自然之情,抒發(fā)了追求閑適、高潔之志,也表達了詩人想擺脫官場束縛意欲退隱的心情。
這首詩首聯(lián)點明題旨,總寫月夜下游山。夕陽西沉,作者和夏少府利用公余之暇,到山間尋幽探幽。頷聯(lián)寫山里山路、花木的幽香,頸聯(lián)寫山中的寂靜幽深,二、三聯(lián)寫景,描寫十分細膩,對仗特別工致。落日的余暉仿佛是點點滴滴的黃金,玉佩散落在幽暗的蘭徑、槐庭之中,空山靜谷,寂寞無聲,只有深深的月色伴隨著陣陣山風(fēng);前三聯(lián)描繪游山所見所聞,“蘭徑”、“槐庭、“靜谷”、“空山",加上“幽佩”、“暗金"、“風(fēng)聲”“月色”,組成了一幅傍晚山中純靜、空明、幽雅、清麗的圖畫。
面對這樣悅?cè)说纳缴娙擞谖猜?lián)卒章顯志,情不自禁地抒發(fā)了掙脫樊籠,寄跡山林的情懷,顯得貼切自然。“樊籠累”(陶淵明“久在樊籠里”)表明對官場、俗世的厭倦,“松桂心”(陶淵明“復(fù)得返自然”)表明對自然的喜好,對歸隱生活的向往,揭示了“詩心”,主旨凸顯。
由此,全詩在營造山中夜色空曠、幽靜的奇特意境中,含蓄地表達了詩人遠離“樊籠”(塵世束縛)、親近“松桂”(美好自然)的心愿,其厭惡塵世、熱愛自然、追求高潔之情志,了了可見。
夏日原文翻譯及賞析10
夏日絕句
李清照
生當(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注釋
①人杰:人中杰出者。
②鬼雄:鬼之雄杰者。
項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曾領(lǐng)導(dǎo)起義軍消滅秦軍主力,自立為西楚霸王。后被劉邦打敗,突圍至烏江(在今安徽和縣),自刎而死。
[今譯]
活著的當(dāng)作人中的豪杰, 死了也應(yīng)是鬼中的英雄。
人們到現(xiàn)在還思念項羽, 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東。
[賞析]
這首詩起調(diào)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作人中的豪杰,為國家建功立業(yè);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于言表,在當(dāng)時確有振聾發(fā)聵的作用。但南宋統(tǒng)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但求茍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齊鼓。項羽自己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zhàn),殺死敵兵數(shù)百,然后自刎。詩人鞭撻南宋當(dāng)權(quán)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全詩僅二十個字,連用了三個典故,但無堆砌之弊,因為這都是詩人的心聲。如此慷慨雄健、擲地有聲的詩篇,出自女性之手,實在是壓倒須眉了。
這是一首雄渾宏闊的詠史詩,也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言志詩。
李清照這首詩,手起筆落處,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當(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這不是幾個字的.精致組合,不是幾個詞的巧妙潤色;是一種精髓的凝練,是一種氣魄的承載,是一種所向無懼的人生姿態(tài)。那種凜然風(fēng)骨,浩然正氣,充斥天地之間,直令鬼神徒然變色。“當(dāng)作”之所“亦為”,一個女子啊!纖弱無骨之手,嬌柔無力之軀,演繹之柔美,繞指纏心,凄切入骨,細膩感人無以復(fù)加。透過她一貫的文筆風(fēng)格,在她以“婉約派之宗”而著稱文壇的光環(huán)映徹下。筆端勁力突起,筆鋒剛勁顯現(xiàn)時,這份剛韌之堅,氣勢之大,敢問世間須眉幾人可以匹敵?“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女詩人追思那個叫項羽的楚霸梟雄,追隨項羽的精神和氣節(jié),痛恨宋朝當(dāng)權(quán)者茍且偷安的時政。都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僅一河之遙,卻是生死之界,僅一念之間,卻是存亡之抉。項羽,為了無愧于英雄名節(jié),無愧七尺男兒之身,無愧江東父老所托,以死相報。“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個“不肯”筆來神韻,強過鬼斧神工,高過天地造化。一種“可殺不可辱”、“死不懼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氣,漫染紙面,力透紙背,令人叫絕稱奇而無復(fù)任何言語!
夏日原文翻譯及賞析11
高駢《山亭夏日》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
水晶簾動微風(fēng)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注釋
⑴濃:指樹叢的陰影很深。
⑵水晶簾:形容質(zhì)地精細而色澤瑩澈的簾。
⑶薔薇:花名。夏季開花,有紅、白、黃等色,美艷而香。一種觀賞性植物,它的莖長似蔓,須建架供其攀援生長。
譯文
綠葉茂盛,樹蔭下顯得格外清涼,白晝比其它季節(jié)要長,樓臺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池水里。微風(fēng)輕輕拂動色澤瑩澈的珠簾,而滿架的薔薇散發(fā)出一股清香,整個庭院彌漫著沁人心脾的香氣。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夏日風(fēng)光的七言絕句。
首句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細玩味“陰濃”二字,不獨狀樹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時正是夏日午時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樹陰”才能“濃”。這“濃”除有樹陰稠密之意外,尚有深淺之“深”意在內(nèi),即樹陰密而且深。《紅樓夢》里描寫大觀園夏日中午景象,謂“烈日當(dāng)空,樹陰匝地”,即此意。夏日正午前后最能給人以“夏日長”的感覺。楊萬里《閑居初夏午睡起》說“日長睡起無情思”,就是寫的這種情趣。因此,“夏日長”是和“綠樹陰濃”含蓄地聯(lián)在一起的,決非泛泛之筆。
第二句“樓臺倒影入池塘”寫人看到池塘內(nèi)的樓臺倒影。“入”字用得極好:夏日午時,晴空驕陽,一片寂靜,池水清澈見底,映在塘中的樓臺倒影,當(dāng)屬十分清晰。這個“入”字就正好寫出了此時樓臺倒影的真實情景。
第三句“水晶簾動微風(fēng)起”是詩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兩層意思來說。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瑩透澈;微風(fēng)吹來,水光瀲滟,碧波粼粼。詩人用“水晶簾動”來比喻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個水面猶如一掛水晶做成的簾子,被風(fēng)吹得泛起微波,在蕩漾著的水波下則是隨之晃動的樓臺倒影,非常美妙。其二,觀賞景致的'詩人先看見的是池水波動,然后才感覺到起風(fēng)了。夏日的微風(fēng)是不會讓人一下子感覺出來的,此時看到水波才會覺著,所以說“水晶簾動微風(fēng)起”。如果先寫“微風(fēng)起”,而后再寫“水晶簾動”,那就味同嚼蠟了。
正當(dāng)詩人陶醉于這夏日美景的時候,忽然飄來一陣花香,香氣沁人心脾,詩人精神為之一振。詩的最后一句“滿架薔薇一院香”,又為那幽靜的景致,增添了鮮艷的色彩,充滿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詩洋溢著夏日特有的生氣。“一院香”,又與上句“微風(fēng)起”暗合。
詩寫夏日風(fēng)光,用近似繪畫的手法:綠樹陰濃,樓臺倒影,池塘水波,滿架薔薇,構(gòu)成了一幅色彩鮮麗、情調(diào)清和的圖畫。這一切都是由詩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繪下來的。山亭和詩人雖然沒有在詩中出現(xiàn),然而當(dāng)人在欣賞這首詩時,卻仿佛看到了那個山亭和那位悠閑自在的詩人。
文章寫出了夏日池塘的悠閑之感。
夏日原文翻譯及賞析12
原文:
夏日山中
朝代:唐朝
作者:李白
懶搖白羽扇,裸體青林中。
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fēng)。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懶得搖動白羽扇來祛暑,裸著身子呆在青翠的樹林中。
脫下頭巾掛在石壁上,任由松樹間的涼風(fēng)吹過頭頂。
注釋
①裸袒:指詩人在青林里脫去頭巾,不拘禮法的形態(tài)。
②青林:指山中樹木蒼翠、遮天蔽日。
賞析:
“夏日”和“山中”是理解這首小詩的.關(guān)鍵。因為是夏天,所以有“白羽扇”;因為是山中,所以有扇而懶得搖。
詩僅四句,描寫的場景也不大,但卻真實、貼切地把夏日的山中和山中的夏日展現(xiàn)在了讀者面前。夏日的清風(fēng)吹來,山中的松葉沙沙作響,詩人解下頭巾,掛在山中的石壁上,多么涼爽宜人。全詩寫出了作者曠達瀟灑,不為禮法所拘的形象,有魏晉風(fēng)度。
夏日原文翻譯及賞析13
夏日雜詩
清代:陳文述
水窗低傍畫欄開,枕簟蕭疏玉漏催。
一夜雨聲涼到夢,萬荷葉上送秋來。
譯文及注釋
水窗低傍畫欄開,枕簟蕭疏玉漏催。
枕簟:枕席。玉漏:玉做的計時器。
一夜雨聲涼到夢,萬荷葉上送秋來。
注釋
枕簟:枕席。
玉漏:玉做的計時器。
賞析
炎夏已逝,秋涼將至。“暑氣微消秋意多”,爽身清涼的感覺,令人愜意稱心。對此,歷代詩人筆下都有喜氣洋洋的.吟詠。陳文述的這首詩,對秋涼降臨的描繪別出心裁,創(chuàng)造了一個清麗奇趣的意境,令人難忘。“水窗低傍畫欄開”,臨水敞窗,這是感受秋涼最敏感的典型環(huán)境。“枕簟蕭疏玉漏催”,簟,竹席。蕭疏,涼爽之意。白居易詩云:“夜涼枕簟滑,秋燥衣巾輕。”秋涼爽身的快感,首先來自寢臥的枕席。講得淺白,人人同感,倍增親切。“一夜雨聲涼到夢,萬荷葉上送秋來”。這是兩句別致精彩的好詩,荷葉上的雨聲送來了秋意,一夜雨聲把涼爽帶入了夢境。涼到夢境,看似無理,實則多情。夢境猶涼,形容涼得溫存,涼得親昵,涼得體貼入微,涼得愜意稱心。這兩句詩對秋涼的描繪巧思奇妙,已入化境。元代盍西村《蓮塘雨聲》中有詩句云:“忽聞疏雨打新荷,有夢都驚破。”寫的是荷上雨聲,驚破好夢;陳文述寫的是荷上雨聲,為夢送涼,一動一靜,悉成妙締。
荷葉細雨,是詩人描寫秋涼的鐘情對象。你看,夏日將盡,“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燃”。(蘇軾)初秋來臨,“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fēng)荷舉”。(周邦彥)秋夜方長,“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李商隱)秋殘冬至,“一夜綠荷霜剪破,賺他秋雨不成珠”。荷是秋色的使者,雨是涼意的先聲,描寫動人,全因情景貼切。意境創(chuàng)造的成功,全在景真意切,景真意切方能境麗情長。
荷葉細雨,與秋涼同位。荷葉送秋聲,雨聲涼入夢。一旦,“荷盡已無擎雨蓋”,荷枯雨歇,秋天也就結(jié)束了,冬天已經(jīng)來臨。
夏日原文翻譯及賞析14
滿庭芳夏日溧水無想山作
風(fēng)老鶯雛,雨肥梅子,午陰嘉樹清圓。地卑山近,衣潤費爐煙。
人靜烏鳶自樂,小橋外、新綠濺濺。憑欄久,黃蘆苦竹,疑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飄流瀚海,來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長近尊前。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聽、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時眠。
[1]注釋正午嘉樹的陰影清晰而圓。卑:低。爐:熏爐,用來燃香去潮濕之氣的。烏鳶:泛指飛禽。新綠:指河水。疑(ni三聲):通“擬”,比擬。黃蘆苦竹:白居易《琵琶行》:“住近湓江地低溫,黃蘆苦竹繞宅生。”這句和“地卑山近”都是說自己所住的地方和白居易謫居江州時所住的地方很相似。社燕:燕子春社時飛,秋社時歸去,故稱。(社:春秋兩次祭土神的日子。)翰海:沙漠。 這里泛指遙遠、荒僻的地方。寄:托身。修椽:長的椽子。 身外:指功名利祿等。
譯文:風(fēng)使春季的鶯雛長成,夏雨讓梅子變得肥美,正午茂密的經(jīng)樹酒下圓形的陰涼籠罩的地面。地勢低洼靠近山,衣服潮濕總費爐火烘干。人家寂靜烏鴉無憂自樂翩翩,小橋外邊,新漲的綠水湍流激濺。久久憑靠欄桿,遍地黃蘆苦竹,竟仿佛我自己像遭貶的白居易泛舟九江邊。年復(fù)一年。猶如春來秋去的社燕,飄飛流浪在大漠荒原,來寄居在長長的屋檐。且不去想那身外的功名業(yè)績,還是怡心暢神,常坐酒樽前。
我這疲倦、憔悴的江南游子,再不忍聽激越、繁復(fù)的管弦。就在歌宴邊,為我安上一個枕席,讓我醉后可以隨意安眠。[2]賞析周邦彥為北宋末期詞學(xué)大家。由于他深通音律,創(chuàng)制慢詞很多,無論寫景抒情,都能刻畫入微,形容盡致。章法變化多端,疏密相間,筆力奇橫。王國維推尊為詞中老杜,確非溢美之詞。茲分析一下他的《滿庭芳》一首詞,即可見一斑:周邦彥于公元1093年(哲宗元祐八年)任溧水(今江蘇溧水縣)令,時年三十七歲。無想山在溧水縣南十八里,山上無想寺(一名禪寂院)中有韓熙載讀書堂。韓曾有贈寺僧詩云:“無想景幽遠,山屏四面開
。憑師領(lǐng)鶴去,待我桂冠來。藥為依時采,松宜繞舍栽。林泉自多興,不是效劉雷。”由此可見無想山之幽僻。鄭文焯以為無想山乃邦彥所名,非是。上片寫足江南初夏景色,極其細密;下片即景抒情,曲折回環(huán),章法完全從柳詞化出。“風(fēng)老”三句,是說鶯雛已經(jīng)長成,梅子亦均結(jié)實。杜牧有“風(fēng)蒲燕雛老”之句,杜甫有“紅綻雨肥梅”之句,皆含風(fēng)雨滋長萬物之意。兩句對仗工整,老字、肥字皆以形容詞作動詞用,極其生動。時值中午,陽光直射,樹蔭亭亭如幄,正如劉禹錫所云:“日午樹蔭正,獨吟池上亭。”“圓”字繪出綠樹蔥蘢的.形象。此詞正是作者在無想山寫所聞所見的景物之美。
“地卑”兩句承上而來,寫溧水地低而近山的特殊環(huán)境,雨多樹密,此時又正值黃梅季節(jié),所謂“梅子黃時雨”,使得處處濕重而衣物潮潤,爐香熏衣,需時較久,“費”字道出衣服之潤濕,則地卑久雨的景象不言自明,濕越重,衣越潤,費爐煙愈多,一“費”字既具體又概括,形象裊裊,精煉異常。“人靜”句據(jù)陳元龍注云:“杜甫詩‘人靜烏鳶樂’。”今本杜集無此語。正因為空山人寂,所以才能領(lǐng)略烏鳶逍遙情態(tài)。“自”字極靈動傳神,畫出鳥兒之無拘無束,令人生羨,但也反映出自己的心情苦悶。周詞《瑣窗寒》云:“想東園桃李自春”,用“自”字同樣有無窮韻味。
“小橋”句仍寫靜境,水色澄清,水聲濺濺,說明雨多,這又與上文“地卑”、“衣潤”等相互關(guān)聯(lián)。邦彥治溧水時有新綠池、姑射亭、待月軒、蕭閑堂諸名勝。“憑欄久”承上,意謂上述景物,均是憑欄眺望時所見。詞意至此,進一步聯(lián)系到自身。“黃蘆苦竹”,用白居易《琵琶行》中“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之句,點出自己的處境與被貶謫的白居易相類。“疑”字別本作“擬”,當(dāng)以“疑”字為勝。換頭“年年”,為句中韻。《樂府指迷》云:“詞中多有句中韻,人多不曉,不惟讀之可聽,而歌時最要葉韻應(yīng)拍,不可以為閑字而不押,……又如《滿庭芳》過處‘年年,如社燕’,‘年’字是韻,不可不察也。
”三句自嘆身世,曲折道來。作者在此以社燕自比,社燕每年春社時來,秋社時去,從漠北瀚海飄流來此,于人家屋椽之間暫時棲身,這里暗示出他宦情如逆旅的心情。“且莫思”兩句,勸人一齊放下,開懷行樂,詞意從杜甫詩“莫思身外無窮事,且盡尊前有限杯”中化出。“憔悴”兩句,又作一轉(zhuǎn),飄泊不定的江南倦客,雖然強抑悲懷,不思種種煩惱的身外事,但盛宴當(dāng)前,絲竹紛陳,又令人難以為情而徒增傷感,這種深刻而沉痛的拙筆、重筆、大筆,正是周詞的特色。“歌筵畔”句再轉(zhuǎn)作收。“容我醉時眠”,用陶潛語:“潛若先醉,便語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南史·陶潛傳》)李白亦有“我醉欲眠卿且去”之句,這里用其意而又有所不同,歌筵弦管,客之所樂,而醉眠忘憂,為己之所欲,兩者盡可各擇所好。“容我”兩字,極其婉轉(zhuǎn),暗示作者愁思無已,惟有借醉眠以了之。
周邦彥自公元1087年(元祐二年)離開汴京,先后流宦于廬州、荊南、溧水等僻遠之地,故多自傷身世之嘆,這種思想在此詞中也有所反映。但此詞的特色是蘊藉含蓄,詞人的內(nèi)心活動亦多隱約不露。例如上片細寫靜景,說明作者對四周景物的感受細微,又似極其客觀,純屬欣賞;但“憑欄久”三句,以貶居江州的白居易自比,則其內(nèi)心之矛盾苦痛,亦可概見。不過其表現(xiàn)方式卻是與《琵琶行》不同。陳廷焯說:“但說得雖哀怨,卻不激烈,沉郁頓挫中別饒?zhí)N藉。”(《白雨齋詞話》)說明兩者風(fēng)格之不同。下片筆鋒一轉(zhuǎn)再轉(zhuǎn),曲折傳出作者流宦他鄉(xiāng)的苦況,他自比暫寄修椽的社燕,又想借酒忘愁而苦于不能,但終于只能以醉眠求得內(nèi)心短暫的寧靜。
《蓼園詞選》指出:“‘且莫思’至句末,寫其心之難遣也,末句妙于語言。”這“妙于語言”亦指含蓄而言。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云:“清真詞多用唐人詩語,隱括入律,渾然天成,長調(diào)尤善鋪敘,富艷精工。”這話是對的。即如這首詞就用了杜甫、白居易、劉禹錫、杜牧諸人的詩,而結(jié)合真景真情,煉字琢句,運化無痕,氣脈不斷,實為難能可貴的佳作。
夏日原文翻譯及賞析15
夏日絕句
生當(dāng)做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古詩簡介
《夏日絕句》是宋代詞人李清照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言絕句。這是一首借古諷今、抒發(fā)悲憤的懷古詩。詩的前兩句,語出驚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當(dāng)作人杰”,為國建功立業(yè),報效朝廷;“死”也應(yīng)該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頂天立地的好男兒。深深的愛國之情噴涌出來,震撼人心。最后兩句,詩人通過歌頌項羽的悲壯之舉來諷刺南宋當(dāng)權(quán)者不思進取、茍且偷生的.無恥行徑。全詩只有短短的二十個字,卻連用三個典故,可謂字字珠璣,字里行間透出一股正氣。
翻譯/譯文
生時應(yīng)當(dāng)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們還在懷念項羽,因為他不肯茍且偷生,退回江東。
注釋
人杰:人中的豪杰。漢高祖曾稱贊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項羽:秦末時自立為西楚霸王,與劉邦爭奪天下,在垓下之戰(zhàn)中,兵敗自殺。
江東:項羽當(dāng)初隨叔父項梁起兵的地方。
賞析/鑒賞
這首詩起筆落處,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
“生當(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詩的開頭兩句破空而起,勢如千鈞,先聲奪人地將那種生死都無愧為英雄豪杰的氣魄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讓人肅然起敬。這兩句詩是一種精髓的凝練,是一種氣魄的承載,是一種所向無懼的人生姿態(tài),因其崇高的境界與非凡的氣勢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詩的后兩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點出其原因所在。項羽最壯烈的舉動當(dāng)屬因“無顏見江東父老”,放棄暫避江東重振旗鼓的精神而自殺身亡。在作者李清照看來這種失敗中表現(xiàn)出來的異乎尋常的英雄氣概在宋廷南渡時尤顯可貴。詩人盛贊“不肯過江東”的精神,實因感慨時事,借史實來抒寫滿腔愛國熱情。“至今”兩字從時間與空間上將古與今、歷史與現(xiàn)實巧妙地勾聯(lián)起來,透發(fā)出借懷古以諷今的深刻用意。
這首詩起調(diào)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做人中的豪杰,為國家建功立業(yè);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于言表,在當(dāng)時確有振聾發(fā)聵的作用。南宋統(tǒng)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茍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借項羽的壯舉鞭撻南宋當(dāng)權(quán)派的無恥行徑,正氣凜然。
【夏日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夏日絕句》原文翻譯及賞析11-15
《夏日絕句》原文及翻譯賞析11-23
《夏日絕句》原文及翻譯賞析10-22
《夏日絕句》原文及翻譯賞析01-30
《夏日山中》原文翻譯及賞析03-29
《夏日絕句》原文及翻譯賞析12-18
《夏日絕句》的原文翻譯及賞析11-21
《夏日絕句》原文翻譯賞析11-18
《夏日絕句》的原文及翻譯賞析11-17
《山亭夏日》原文、翻譯及賞析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