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鷓鴣天原文翻譯及賞析 推薦度:
- 《鷓鴣天》原文翻譯及賞析 推薦度:
- 《鷓鴣天》原文翻譯及賞析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推薦)鷓鴣天原文翻譯及賞析15篇
鷓鴣天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鷓鴣天·楊柳東塘細水流
清代:蔣春霖
楊柳東塘細水流,紅窗睡起喚晴鳩。屏間山壓眉心翠,鏡里波生鬢角秋。
臨玉管,試瓊甌,醒時題恨醉時休。明朝花落歸鴻盡,細雨春寒閉小樓。
譯文
楊柳東塘細水流,紅窗睡起喚晴鳩。屏間山壓眉心翠,鏡里波生鬢角秋。
臨玉管,試瓊甌,醒時題恨醉時休。明朝花落歸鴻盡,細雨春寒閉小樓。
注釋
楊柳東塘細水流,紅窗睡起喚晴鳩。屏間山壓眉心翠,鏡里波生鬢角秋。
臨玉管,試瓊甌,醒時題恨醉時休。明朝花落歸鴻盡,細雨春寒閉小樓。
玉管:毛筆的美稱。瓊甌(ōu):美酒。
賞析
此詞借景抒情。上片寫景。東塘楊柳,春波細流,紅窗睡起,枝上鳴鳩,山壓翠眉,鬢角生秋。下片抒情。時臨玉管,或試瓊甌,醒時題恨,醉時便休。“明朝落花歸鴻盡,細雨春寒閉小樓”既為全詞添姿生色,又在有意無意之間微露惜春之意。通篇工麗精巧,委婉含蓄,極有情致。
鷓鴣天原文翻譯及賞析2
鷓鴣天·己酉之秋苕溪記所見
京洛風流絕代人。因何風絮落溪津。籠鞋淺出鴉頭襪,知是凌波縹緲身。
紅乍笑,綠長嚬。與誰同度可憐春。鴛鴦獨宿何曾慣,化作西樓一縷云。
賞析
姜夔多次舉進士而不第,布衣終身,過著飄泊江湖、寄人籬下的生活,這種坎坷的身世使他對遭逢不幸的人有著深刻的理解和同情。宋孝宗淳熙十年(1189),姜夔在苕溪(今浙江湖州)為一位不幸女子的身世所感動,寫下了這首詞。而且,由于他有著一段不同尋常的合肥情事,他不知不覺中將這位不幸女子與其合肥情侶聯(lián)系起來。故通篇皆是對不幸女子的深深憐憫和同情,而毫無輕薄浮浪之語,格調(diào)高雅,意境醇正。
京洛,河南洛陽。周平王開始建都于此,后來東漢的首都也在這里,所以又稱京洛。后人使用此詞包括洛陽或京都兩種含義。此處代指南宋都城臨安,風流,指品格超逸。開篇即寫這個婦女出處不凡,她來自南宋的都城臨安;她既有超逸的品格,又有舉世無雙的美貌。首句“京洛風流絕代人”七個字,包括這樣三層意思。
那么,這位曾風光一時的佳人,“因何風絮落溪津”?為何像風中飛絮似的,飄落到苕溪的渡口來呢?說她的來到苕溪是如柳絮的隨風飄落,含意深厚。“顛狂柳絮隨風舞”(杜甫《絕句漫興》),這風中之絮是不由自主,又是無人憐惜的。用風中之絮來比喻,暗示人的不幸遭遇,一個“落”字雙關(guān)出人與柳絮的同等命運。其中也摻雜著作者的身世之感。這句前面用“因何”這一似問非問的句式,后面用荒僻的“溪津”與繁華的“京洛”作鮮明對比,深刻地寫出了這個“風流絕代人”的不幸遭遇。也表達了作者對其的深深憐憫和同情。
“籠鞋淺出鴉頭襪”。籠鞋,鞋面較寬的鞋子。鴉頭襪,古代婦女穿的分出足趾的襪子。這句是說從籠鞋中微微地露出了鴉頭襪。“知是凌波縹緲身”。化用曹植《洛神賦》典故,曹植形容洛水女神是“體迅飛鳧,飄忽若神;凌波微步,羅襪生塵”。這詞里的女子穿了這樣款式的鞋襪,步態(tài)輕盈,如宓妃洛神一般。這仍是對“風流絕代人”的贊美:她高潔,飄逸,和一般風塵女子迥然不同。
過片,暗示她的辛酸生活,并表達了對她不幸遭遇的同情。“紅乍笑,綠長嚬”。“紅”,指她朱紅的嘴唇,說輕啟朱唇,露出淺淺的笑;或說紅指她笑時蓮臉生春;總之是說她笑時的美麗。“綠”,指青黛色的眉毛,說她雙眉緊鎖,隱含憂傷。“乍”,表示時間短暫,與“長”相對。說明她笑時短,嚬時長。僅用六個字,不僅使人的`神態(tài)畢現(xiàn),而且寫出了人酸苦的內(nèi)心世界。這笑,看來是勉為歡笑,而嚬才是真情的流露。“紅乍笑,綠長嚬”六字用得高妙奇絕。“紅”與“綠”對,色彩鮮明,讓人頓覺佳人的儀態(tài)萬方:“乍”與“長”對,以時間長短刻畫佳人神態(tài)的流程:“笑”與“嚬”對,揭示出佳人復雜的心態(tài)。意蘊本融,言簡意賅。描寫女子情態(tài)的詞句本也常見,如“修眉斂黛,遙山橫翠,相對結(jié)春愁”(柳永《少年游》),十三個字只寫出了人的“春愁”:“嬌香淡染胭脂雪,愁春細畫彎彎月”(晏幾道《菩薩蠻》),十四個字只寫了人在梳妝打扮時而“愁春”。它們都沒有姜詞這樣高度濃縮,韻味悠遠。
“與誰同度可憐春”。春光無限美好,可是面對這樣的良辰美景,有誰與她共同度過呢?與誰,即沒有誰。賀鑄有“錦瑟華年誰與度”(《青玉案》)句,與此境界極相似。這深情的一問,不僅表現(xiàn)出詞人對她的同情,惺惺相惜,而且寫出了她的孤苦寂寞。從整首詞看,所寫是一個歌妓之類的人物。她在繁華的京城也許曾經(jīng)有過“一曲紅綃不知數(shù)”的美好時光,如今卻淪落溪律,無人與度芳春。對于她的不幸遭受,詞人一個字也沒有寫,女主人公也始終未發(fā)一語,全從詞人之“所見”方面著筆。感慨都在虛處,這樣詞人的同情之感,表達得酣暢淋漓,人物形象也栩栩可見,特別最后兩句更是神來之筆:“鴛鴦獨宿何曾慣,化作西樓一縷云!”
古人傳說鴛鴦雙宿雙飛,常用來作為夫妻間愛情的象征。“鴛鴦獨宿”,深一層表明無人與之“同度”,只剩下孤苦一人了。“何曾慣”,也深一層地流露出她的憶舊念往,直至此時仍懷著感情上的痛苦。因此接著說:“化作西樓一縷云”。宋玉《高唐賦》載巫山神女與楚王的故事:“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說她化作西樓上空一縷飛云,如巫山神女,對過去那“朝朝暮暮,陽臺之下”的歡愉情景,不能忘懷,表現(xiàn)出她對愛情生活的無限回憶和執(zhí)著追求。
白石詞的基本風格是“清空”,要“清空”,就要有一種沖冷的胸懷,不讓七情六欲無節(jié)制地發(fā)展,從而達到一種超逸空靈的境界。對情詞來說,就不能熱情過度,因熱情過度容易形成癡迷狀態(tài),要用冷筆處理。此詞就是冷筆寫熱情的作品。此詞用筆,有時從實處落墨,有時虛處著筆(如“籠鞋”以下四句),但它“無窮哀怨,都在虛處”(陳延焯《白雨齋詞話》評姜夔《點絳唇》結(jié)句語),雖有深情,由于用冷筆處理,故顯得氣體高妙,清遠空靈。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她來自南宋的都城臨安,有著高超的品格,又有舉世無雙的美貌。你為何像風中的飛絮飄落到苕溪呢?從籠鞋露出的鴉頭襪可以看出她是風流絕代佳人。
輕啟朱唇 ,露出淺淺的笑,青黛色的眉毛緊蹙在一起,面對這美好的春景,有誰與她共同度過呢?只剩下孤零零一人怎么會習慣呢,只能飽受這相思之苦。
注釋
京洛:本指河南洛陽,此處借指臨安。
風流:品格超逸。
津:碼頭。
籠鞋:指鞋面較寬的鞋子。
鴉頭襪:古代婦女穿的分開足趾的襪子。
紅:此處指朱紅色的嘴唇。
綠:青黛色的眉毛。
乍:表示時間短暫。
創(chuàng)作背景
《鷓鴣天·己酉之秋苕溪記所見》這首詞作于宋孝宗淳熙十年(1183),詞人在創(chuàng)作這首詞時已近七十高齡,這是他被一位婦女的的身世所感動而寫下這首詞。
鷓鴣天原文翻譯及賞析3
原文
掩鼻人間臭腐場,古來惟有酒偏香。自從來住云煙畔,直到而今歌舞忙。
呼老伴,共秋光。黃花何處避重陽?要知爛熳開時節(jié),直待西風一夜霜。
翻譯
從古到今人間都是“腐臭場”,只有酒是香的。自從隱居在云煙畔,每天都過的閑適瀟灑。
重陽時節(jié),呼朋喚友共享美麗秋色,只這菊花竟還未開放。看來要想菊花開的熱烈絢爛,還得等待刮一陣秋風,落一夜嚴霜。
注釋
云煙畔:詞人閑居的鉛山鄉(xiāng)間別墅。
黃花:菊花。
重陽:即農(nóng)歷九月初九,古人常在這天登高賞菊。
賞析
辛棄疾的詞,大多借景抒情、詠物言志,他的這首《鷓鴣天》也不例外。自從南歸之后,他本希望能得到南宋政權(quán)的重用,報效國家,恢復中原,展露才干,但沒想到他的這些志向不僅未能實現(xiàn),反而遭奸臣讒害,落得被迫過上閑居生活。他雖寄情山水,但仍時常流露出一股憤憤不平之氣。此詞雖題為《尋菊花無有,戲作》,但整個上片都未直接接觸題目,只是憤世嫉俗之情的抒發(fā);就是下片,對題目說來,也只是點到而已。
此詞上片開頭兩句:“掩鼻人間臭腐場,古今惟有酒偏香。”仿佛憑空而來,卻又發(fā)自心靈深處,是飽經(jīng)風霜,到過了廟堂官場、都會邊疆,目睹了官場丑惡之后的十分痛苦的總結(jié)和極端厭惡的心態(tài)。在辛棄疾的仕途生涯中,他看慣了當時投降派掌權(quán),正人君子遭受打擊,狗茍蠅營的小人氣焰囂張,故斥官場為“臭腐場”,實在是再恰當不過了。“掩鼻”二字,本于《孟子。離婁下》的'“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充分展示了詞人自己品格的高潔和對丑惡的厭惡。正因為面對的是“臭腐場”,所以“惟有酒偏香”。“酒”之“偏香”,不在于它的味,而在于它能“解憂”。“惟有酒偏香”,言外之意是說除酒以外,一切都是“臭腐”的。“人間”與“古今”連用,即空間與時間結(jié)合,橫與縱交織,意謂不僅眼前的“人間”是“臭腐場”,“惟有酒偏香”,而且從古到今,莫不如此。接著“自從來住云煙畔,直到而今歌舞忙。”兩句,情調(diào)一轉(zhuǎn),由對“人間”深深的厭惡,變?yōu)閷ι搅蛛[居生活的由衷的喜悅,前后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云煙畔”,指詞人閑居的鉛山鄉(xiāng)間別墅。這里依山臨水,云煙縹緲,如世外桃源。“歌舞忙”,寫詞人閑適瀟灑的生活和志得意滿的情愫。他在閑居鉛山時所作的詞,多有類似語句。
上片敘寫人間是“臭腐場”,詞人欲遠務(wù)之,從而為下片“尋菊花”作了鋪墊。下片“呼老伴,共秋光。黃花何處避重陽?”轉(zhuǎn)入正題。前兩句點“尋菊花”,后一句明“不見”。“老伴”,據(jù)另一闋《鷓鴣天》(翰墨諸公久擅場)的題目可知,當為“吳子似諸友”。“共秋光”,共享秋光。古人多用“秋光”來表現(xiàn)菊花。如杜甫《課伐木》詩說:“秋光近青岑,季月當泛菊。”張孝祥《鷓鴣天》詞說:“一種濃華別樣妝,留連春色到秋光。解將天上千年艷,翻作人間九月黃。”因而“共秋光”,即隱含了“尋菊花”之意。“黃花”,即菊花。“重陽”,即農(nóng)歷九月初九,古人常在這天登高賞菊。結(jié)尾兩句:“要知爛熳開時節(jié),直待秋風一夜霜。”是說菊花的開放,還得等待刮一陣秋風,落一夜嚴霜。這只是字面意思,實際是贊美菊花不趨炎附勢而傲霜凌寒的品格。贊美菊花的這一品格,也是表明作者的品格。
通觀全篇,這首詞雖寫法不合常規(guī),但作者本意不在按題作文,而在借題發(fā)揮,表現(xiàn)他憤世的情懷和如菊的品格。
鷓鴣天原文翻譯及賞析4
原文:
鷓鴣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宋代:晏幾道
九日悲秋不到心。鳳城歌管有新音。風凋碧柳愁眉淡,露染黃花笑靨深。
初見雁,已聞?wù)琛>_羅叢里勝登臨。須教月戶纖纖玉,細捧霞觴滟滟金。
譯文:
九日悲秋不到心。鳳城歌管有新音。風凋碧柳愁眉淡,露染黃花笑靨深。
初見雁,已聞?wù)琛>_羅叢里勝登臨。須教月戶纖纖玉,細捧霞觴滟滟金。
注釋:
九日悲秋不到心。鳳城歌管有新音。風凋(diāo)碧柳愁眉淡,露染黃花笑靨(yè)深。
鳳城:舊傳秦穆公之女弄玉,吹簫引鳳降于京城,稱丹鳳城。后遂稱京都為鳳城。笑靨:臉上笑出的圓窩。
初見雁,已聞?wù)?zhēn)。綺羅叢里勝登臨。須教月戶纖纖玉,細捧霞觴(shāng)滟滟金。
纖纖玉:指雙手細白如玉。霞觴:指美酒。滟滟金:指金黃色的酒漿。
賞析:
北宋徽宗崇寧。大觀間,即公元十二世紀之初的某一年的重陽節(jié)前,當時的權(quán)相蔡京派人請小晏填寫新詞,作為應(yīng)節(jié)歌唱之用,小晏于是欣然為作此篇。
作為重九的應(yīng)節(jié)之作,小晏這首詞是很特別的',他把悲秋、登高、懷人等等傳統(tǒng)的題材和寫法統(tǒng)統(tǒng)拋卻,一反常情,說柳葉落實愁眉淡了,黃花開是笑靨深了,而且大肆渲染歌舞酒宴的豪華享樂氣氛,簡直把重陽寫成了一個歡樂的節(jié)日。這一特點很值得玩味的。王灼說小晏作此詞“無一語及蔡者”,意思是說作者沒有借機攀附權(quán)貴,是對作者的贊賞。然而,王灼似乎看得淺了。仔細品味起來,小晏非但沒有阿諛蔡京,這種一反常規(guī)的寫法,未嘗不是對蔡京的諷刺:“九日悲秋不到心”,別人都悲秋,那是因為很多不如意,你蔡京位極人臣,百事順遂,悲秋怎會到你的心上:“綺羅叢里勝登臨”,別人都去登高以避災(zāi)祈福,你蔡京大富大貴,哪里用的著這一套,偎紅倚翠,飲酒享樂就是了!從這個角度來讀這首詞,不是很有意味嗎?
鷓鴣天原文翻譯及賞析5
鷓鴣天·西都作 宋朝 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與疏狂。曾批給雨支風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詩萬首,酒千觴。幾曾著眼看侯王?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
《鷓鴣天·西都作》譯文
我是天宮里掌管山水的郎官,天帝教我這樣的狂放不羈。曾多次批過支配風雨的手令,也多次上奏留住彩云,借走月亮。
我自由自在,吟詩萬首不為過,喝酒千杯不會醉,王侯將相,我何曾放在眼里?就算是在華麗的天宮里做官,我也懶得去,只想插枝梅花,醉倒在花都洛陽城中。
《鷓鴣天·西都作》注釋
清都山水郎:在天上掌管山水的官員。清都,指與紅塵相對的仙境。
疏狂:狂放,不受禮法約束。
支風券:支配風雨的手令。
章:寫給帝王的奏章
觴(shāng):酒器
玉樓金闕慵(yōng)歸去:不愿到那瓊樓玉宇之中,表示作者不愿到朝廷里做官。
《鷓鴣天·西都作》賞析
此詞系作者從京師返回洛陽后所作,故題為“西都作”。該詞是北宋末”膾炙人口的一首小令,曾風行汴洛。詞中,作者以“斜插梅花,傲視侯王”的山水郎自居,這是有深意的。據(jù)《宋史·文苑傳》記載,他“志行高潔,雖為布衣而有于野之望”,靖康”間,欽宗召他至京師,欲授以學官,他固辭道:“麋鹿之性,自樂閑曠,爵祿非所愿也。”終究拂衣還山。這首《鷓鴣天》,可以說是他前期詞的代表作,也是他前半生人生態(tài)度和襟懷抱負的集中反映。
上片主要寫作者在洛陽時縱情于山水,豪放不羈的生活。首句以“山水郎”自居,寫自己熱愛山水乃世于天性。直抒自己的生活理想,他不喜塵世,流連山水。接下來“天教分付與疏狂”則聲稱自己懶散的生活方式和狂放的性格特征亦屬天賦,因而無法改變。這兩句充分表現(xiàn)世了詞人的性格特征,坦蕩直爽,豪氣四溢。 “曾批給雨”二句以天意抒懷抱,透露世作者遠避俗世,怡的自得的心理。這二句充滿了浪漫的精神,富于神奇的幻想,不僅對首句進行了絕妙而風趣的解釋,而且透露了他對大自的的由衷熱愛和對世俗發(fā)自內(nèi)心的鄙棄。
下片用巧妙的方法表現(xiàn)作者賽神仙的淡泊胸懷。“詩萬首,酒千觴。幾曾著眼看侯王”寫作者詩思的豐富,酒量的很大,隱逸生活的`全部內(nèi)容都表現(xiàn)為對詩與酒的鐘情。態(tài)對“侯王”幾曾看過,凸顯詞人對功名富貴的鄙夷,態(tài)對王侯的傲骨錚錚。 “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這二句表現(xiàn)世作者不愿意返回京城官場,只想縱詩飲酒,與山水為伴,隱逸歸老。玉樓金闕,本是人人羨慕向往的榮華富貴,但詞人用一“慵”字,十分準確地表現(xiàn)了自己鄙薄名利的態(tài)度,相反對于“插梅花醉洛陽”的生活卻十分欣賞留戀,體現(xiàn)名士的清高、名士的風流,“梅花”是高潔的象征,這里意在言詞人的品性高潔。將高潔與疏狂的品性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表現(xiàn)世不愿與污濁的社會同流合污的狂放。
全詞清雋婉麗,自的流暢,前后呼應(yīng),章法謹嚴,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蔑視權(quán)貴、傲視王侯、瀟灑狂放的性格特征。
此詞體現(xiàn)了詞人鄙夷權(quán)貴、傲視王侯的風骨,讀來令人感佩。無論從內(nèi)容或藝術(shù)言之,這首詞都堪稱朱詞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一首“天資曠遠”,婉麗流暢的小令。全詞清雋諧婉,自的流暢,而且前后呼應(yīng),章法謹嚴。上片第一句“天教懶慢帶疏狂”,下片的“詩萬首,酒千觴,幾曾著眼看侯王”和“且插梅花醉洛陽”,表現(xiàn)了詞人的瀟灑、狂放和卓爾不群,照應(yīng)了“疏狂”:“玉樓金闕慵歸去”則照應(yīng)了“懶慢”。
《鷓鴣天·西都作》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詞是詞人早年從京師返回洛陽后所作,故題為“西都作”,體現(xiàn)了詞人早年淡泊情致。年輕時期,他一直隱居在洛陽的山水之間,過著神仙般逍遙快活的生活。這首《鷓鴣天》,可以說是他前期詞的代表作,也是他前半生人生態(tài)度和襟懷抱負的集中反映。
鷓鴣天原文翻譯及賞析6
雨濕西風水面煙。一巾華發(fā)上溪船。帆迎山色來還去,櫓破灘痕散復圓。
尋濁酒,試吟篇。避人鷗鷺更翩翩。五更猶作錢塘夢,睡覺方知過眼前。
譯文
細雨打濕秋風,蘭溪水面籠罩著薄霧輕煙。已是一頭華發(fā),登上了小船,兩岸青山迎著我來,又送遠去,櫓打波痕散了又圓。
斟滿一杯濁酒,試著吟詩作詞。鷗鷺避人,翩翩飛去。五更時還在夢杭州,醒來時,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眼前。
注釋
鷓鴣天:鷓鴣天,詞牌名,又名“思佳客”“思越人”“醉梅花”“半死梧”“剪朝霞”等。該調(diào)雙調(diào)五十五字,前段四句三平韻,后段五句三平韻。
蘭溪:指蘭江。錢塘江自蘭溪(縣名)至建德縣梅城段的別稱。
西風:秋風。
一巾華發(fā):喻年事已高。華發(fā)即花發(fā)。
灘痕:指溪灘上的水紋。
濁酒:普通家常之酒。
吟篇:吟詩作詞。
鷗鷺(lù):水鳥。
錢塘:今浙江杭州市。
睡覺(jué):睡醒。
賞析
該詞寫蘭溪舟行之感受,是一首清新俊逸的山水紀游詞。該詞上片寫舟行之景,情趣盎然;下片言舟行之情,人在舟中飲酒吟詩,悠然自得,鷗鷺在溪上飛翔,亦自得其樂。全詞寫得空靈清幽,恬靜自然,表現(xiàn)了詞人情逸絕俗的懷抱。
此詞題“蘭溪舟中”。蘭溪,在浙江中部,今稱蘭江,是錢塘江上游一段干流之名。再往下,依次稱桐江、富春江、錢塘江,流經(jīng)杭州入海。這條江流山水清絕,自古名聞遐邇。這是首山水詞。朗誦這首詞,不知不覺中將人帶入了空江煙雨境界。朦朧的江面,朦朧的煙雨,還有朦朧的山色。詞人之心,融合于大自然之中。讀者之心,又何必不是這樣呢?山水在詞中,全然不是羈旅引役的背景,而是自具自足的境界。視野不妨再放開些。詞人境界,從傳統(tǒng)的深院繡闋,歌舞樓榭,推向美好的大自然,便煥發(fā)出人與自然融合的神理。山水詞不多有。這確確實實是韓淲詞的獨到之處。
“雨濕西風水面煙。”開篇便引人入于勝境。細雨濕秋風,溪面一片煙。好一幅潑墨空江煙雨圖。“一巾華發(fā)上溪船。”次句寫出自己登舟情景。一巾華發(fā),可知詞人此時已屆老年。證以戴復古詩句“雅志不同俗,休官二十年”,又可知詞人此時已過隱居生活,其襟抱灑然塵外,對大自然之體會,自格外親切。上溪船三字,下得興致盎然。于是,讀者仿佛也隨了詞人登舟溪行。“帆迎山色來還去,櫓破灘痕散復圓。”此一聯(lián),極寫乘舟風行水上飽看山色水容的美感逸趣。
上句寫山色。帆迎,船迎往前去,是動態(tài)。山色來——還去,山一一迎面而來,又一一掉臂而去,又是動態(tài)。動態(tài)寫山,動中有動,別具情趣。此句與敦煌詞《浣溪沙》“看山恰似走來迎”,有異曲同工之妙。下句寫水容。櫓破灘痕散——復圓。灘痕即灘上水文。溪則有灘,灘則有紋,紋呈圓形。船夫過灘施櫓,擊散了圓圓的灘痕,船過處,灘痕又一一復為圓形。此句寫灘痕亦趣。自其破散以觀之,則灘痕為動態(tài)。自其復圓以觀之,則灘痕呈靜態(tài)。靜態(tài)寫水,靜中有動,又具理趣。與韓淲詩“江中春水波浪肥”(《三月二十七日自撫州往南城縣舟行》),同一逸趣。親切的觀察,實在體現(xiàn)出詞人與大自然的契合。
“尋濁酒,試吟篇。”舟中,詞人要來家常之酒,乘興吟起詩篇。“避人鷗鷺更翩翩。”江上,鷗鷺翩翩飛翔,亦無拘無束。此三句,寫出人自得其樂,鳥亦自得其樂,真有物我兩忘之古意。“五更猶作錢塘夢,睡覺方知過眼前。”結(jié)筆二句,一氣貫注。五更舟中,夢見到了錢塘(杭州)。一覺睡醒,才知道錢塘果然到了眼前。結(jié)筆寫順流而下舟行之速,風趣得很。夢境與現(xiàn)境打成一片。此二句不禁令人聯(lián)想起李白《早發(fā)白帝城》:“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該詞筆法清新俊逸,為讀者展開一幅空江煙雨圖,又給人一種船在畫中游的感覺。作者就好像是這艘游船上的`向?qū)В敢x者順流而下,觀賞沿途風景。上片中“帆迎山色來還去,櫓破灘痕散復圓”,觀察仔細,筆法細膩,動靜相稱,情真意切,體現(xiàn)出作者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結(jié)尾處更是將夢境與現(xiàn)實相結(jié)合,想象豐富,趣味十足。船至錢塘,詞也戛然而止,可謂干凈利落,留給讀者的則是意猶未盡的感覺,這也恰是作品的獨到之處。
創(chuàng)作背景
蘭溪在浙江中部偏西,是錢塘江上游的一段千流,又稱蘭江。作者當時乘舟緣蘭溪赴錢塘,兩岸風光秀麗,作者靈之所至,信筆寫來該詞。
韓淲
韓淲(biāo)(1159—1224)南宋詩人。字仲止,一作子仲,號澗泉,韓元吉之子。祖籍開封,南渡后隸籍信州上饒(今屬江西)。從仕后不久即歸,有詩名,著有《澗泉集》。淲清廉狷介,與同時知名詩人多有交游,并與趙蕃(章泉)并稱“二泉”。著作歷代書目未見著錄。史彌遠當國,羅致之,不為少屈。人品學問,俱有根柢,雅志絕俗,清苦自持,年甫五十即休官不仕。嘉定十七年,以時事驚心,作甲申秋三詩,得疾而卒,年六十六。
鷓鴣天原文翻譯及賞析7
鷓鴣天·西都作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與疏狂。曾批給雨支風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詩萬首,酒千觴。幾曾著眼看侯王?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
賞析
此詞系作者從京師返回洛陽后所作,故題為“西都作”。該詞是北宋末年膾炙人口的一首小令,曾風行汴洛。詞中,作者以“斜插梅花,傲視侯王”的山水郎自居,這是有深意的。據(jù)《宋史·文苑傳》記載,他“志行高潔,雖為布衣而有朝野之望”,靖康年間,欽宗召他至京師,欲授以學官,他固辭道:“麋鹿之性,自樂閑曠,爵祿非所愿也。”終究拂衣還山。這首《鷓鴣天》,可以說是他前期詞的代表作,也是他前半生人生態(tài)度和襟懷抱負的集中反映。
上片主要寫作者在洛陽時縱情于山水,豪放不羈的生活。首句以“山水郎”自居,寫自己熱愛山水乃出于天性。直抒自己的生活理想,他不喜塵世,流連山水。接下來“天教分付與疏狂”則聲稱自己懶散的生活方式和狂放的性格特征亦屬天賦,因而無法改變。這兩句充分表現(xiàn)出了詞人的性格特征,坦蕩直爽,豪氣四溢。 “曾批給雨”二句以天意抒懷抱,透露出作者遠避俗世,怡然自得的心理。這二句充滿了浪漫的精神,富于神奇的幻想,不僅對首句進行了絕妙而風趣的解釋,而且透露了他對大自然的由衷熱愛和對世俗發(fā)自內(nèi)心的鄙棄。
下片用巧妙的方法表現(xiàn)作者賽神仙的淡泊胸懷。“詩萬首,酒千觴。幾曾著眼看侯王”寫作者詩思的豐富,酒量的很大,隱逸生活的全部內(nèi)容都表現(xiàn)為對詩與酒的鐘情。面對“侯王”幾曾看過,凸顯詞人對功名富貴的鄙夷,面對王侯的傲骨錚錚。 “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這二句表現(xiàn)出作者不愿意返回京城官場,只想縱詩飲酒,與山水為伴,隱逸歸老。玉樓金闕,本是人人羨慕向往的榮華富貴,但詞人用一“慵”字,十分準確地表現(xiàn)了自己鄙薄名利的態(tài)度,相反對于“插梅花醉洛陽”的生活卻十分欣賞留戀,體現(xiàn)名士的.清高、名士的風流,“梅花”是高潔的象征,這里意在言詞人的品性高潔。將高潔與疏狂的品性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表現(xiàn)出不愿與污濁的社會同流合污的狂放。
全詞清雋婉麗,自然流暢,前后呼應(yīng),章法謹嚴,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蔑視權(quán)貴、傲視王侯、瀟灑狂放的性格特征。
此詞體現(xiàn)了詞人鄙夷權(quán)貴、傲視王侯的風骨,讀來令人感佩。無論從內(nèi)容或藝術(shù)言之,這首詞都堪稱朱詞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一首“天資曠遠”,婉麗流暢的小令。全詞清雋諧婉,自然流暢,而且前后呼應(yīng),章法謹嚴。上片第一句“天教懶慢帶疏狂”,下片的“詩萬首,酒千觴,幾曾著眼看侯王”和“且插梅花醉洛陽”,表現(xiàn)了詞人的瀟灑、狂放和卓爾不群,照應(yīng)了“疏狂”:“玉樓金闕慵歸去”則照應(yīng)了“懶慢”。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我是天宮里掌管山水的郎官,天帝教我這樣的狂放不羈。曾多次批過支配風雨的手令,也多次上奏留住彩云,借走月亮。
我自由自在,吟詩萬首不為過,喝酒千杯不會醉,王侯將相,我何曾放在眼里?就算是在華麗的天宮里做官,我也懶得去,只想插枝梅花,醉倒在花都洛陽城中。
注釋
清都山水郎:在天上掌管山水的官員。清都,指與紅塵相對的仙境。
疏狂:狂放,不受禮法約束。
支風券:支配風雨的手令。
章:寫給帝王的奏章
觴(shāng):酒器
玉樓金闕慵(yōng)歸去:不愿到那瓊樓玉宇之中,表示作者不愿到朝廷里做官。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詞是詞人早年從京師返回洛陽后所作,故題為“西都作”,體現(xiàn)了詞人早年淡泊情致。年輕時期,他一直隱居在洛陽的山水之間,過著神仙般逍遙快活的生活。這首《鷓鴣天》,可以說是他前期詞的代表作,也是他前半生人生態(tài)度和襟懷抱負的集中反映。
鷓鴣天原文翻譯及賞析8
鷓鴣天·一醉醒來春又殘
一醉醒來春又殘。野棠梨雨淚闌干。玉笙聲里鸞空怨,羅幕香中燕未還。
終易散,且長閑。莫教離恨損朱顏。誰堪共展鴛鴦錦,同過西樓此夜寒。
翻譯
昨夜里一番沉醉,今朝酒醒,又是春殘時候,只見野棠梨上的宿雨,恰似離人的悲淚一樣縱橫。在悠揚的玉笙聲里,孤鸞空自哀怨;羅幕中余香馥郁,去燕還沒有歸來。
詞人在簾下百無聊賴地吹笙,想念著遠別的情人,心中充滿了哀怨。既然已經(jīng)知道歡聚易散,不如暫且在悠閑中度日吧,莫讓離愁別恨損害了青春美好的容顏。可是,春寒料峭,長夜漫漫,西樓悵臥,誰共晨夕?
注釋
殘:將盡。
淚闌干:眼淚縱橫滴落的樣子。
玉笙:笙的美稱。鸞,傳說中的鳳凰一類的鳥,在此指離鸞,孤鸞。古樂曲中有《孤鸞》曲,其曲哀怨,故說“鸞空怨”。
鴛鴦錦:指繡有鴛鴦圖案的錦被,象征著男女的和合。
西樓:是詞人青年時歡會之地。
賞析
“一醉醒來春又殘,野棠梨雨淚闌干。”這一句流露出來的感傷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diào)。詞人開篇寫自己酒醉醒來,忽然發(fā)現(xiàn)春色已接近尾聲了,海棠和梨花上面還殘留著點點雨滴,好似眼淚一樣。作者通過“一醉”引出醒來后所見,本來毫不相關(guān)的“酒醉”和“春殘”被作者巧妙地聯(lián)系起來,令人感覺他醉了很久,連節(jié)氣的變化都已經(jīng)忘記。作者在“春殘”二字中間加了個“又”字,說明人對時光的荏苒毫無察覺。如晏幾道詞集自序中所寫的那樣:“感光陰之易遷,嘆境緣之無實。”前一句寫酒醒之后,滿目盡是悲涼,僅僅剩下了春殘的蕭條。作者因自己酒醉而荒廢了美好的春景感到自責。后一句以“海棠梨花”表春殘,更有意境。古人將美人流淚喻為梨花帶雨,作者運用此意,表達出內(nèi)心的無限哀愁。
“玉笙聲里鸞空怨,羅幕香中燕未還。”在玉笙的曲子中,孤單的鸞鳥徒然哀怨,房中的帷幕依舊,卻看不見那歸巢的燕雀。“鸞鳥”也叫孤鸞,是指失去配偶的鸞鳥,這里也是作者的自喻。“燕未還”是指離別的戀人還未歸還,作者通過這兩句表達了深深的孤寂與凄情。
“終易散,且長閑,莫教離恨損紅顏。”這三句從表面上看是作者對人生的看破:明明知道離別容易相聚難,那就暫且放松思緒給自己以空間,莫要讓那分別的.苦痛糾纏自己的心緒。但緊接著通過結(jié)尾兩句就能發(fā)現(xiàn),作者自己也知道這是在自欺欺人,內(nèi)心真正的感情是無法掩蓋的。
“誰堪共展鴛鴦錦,同過西樓此夜寒。”這句中“鴛鴦錦”是指夫妻共用的被子,這里代指男女之間的愛情。“西樓”是指男女共同歡愉的居所。通過想象“鴛鴦錦”和“西樓”所代表的美好時光,表達了作者無限的期待和思念:他依舊懷念當初共同度過的美好日子,期待有人能陪自己度過漫漫長夜。
創(chuàng)作背景
北宋自神宗以后.無日不在內(nèi)憂外患交侵之中。作者濟世無路,救國無門,空懷一腔報國之志,徒增滿心傷感之情。晏幾道暮年遭遇,大似李后主亡國前的狀況。于是詞人便創(chuàng)作出了《小山詞·鷓鴣天》,詞作情調(diào)低徊,纏綿悱惻,沉郁悲涼。
鷓鴣天原文翻譯及賞析9
鷓鴣天·黃沙道中
宋代 辛棄疾
句里春風正剪裁。溪山一片畫圖開。輕鷗自趁虛船去,荒犬還迎野婦回。
松共竹,翠成堆。要擎殘雪斗疏梅。亂鴉畢竟無才思,時把瓊瑤蹴下來。
譯文
在寫成的詞句中,春風正在為我修改。眼前里展現(xiàn)出一片溪水高山的畫圖:水里的鷗鳥,輕輕地在水面上蕩漾,像乘坐在船上。從荒郊外跑回來的狗,迎著在田野里勞動的婦女回家去了。
松樹和竹子交錯叢生,遠處看,青翠成堆。它們擎著殘雪,要和幾朵稀疏的梅花爭妍。紛亂的鳥鴉畢竟沒有擎殘雪斗疏梅的才思在樹枝上跳來跳去,晶瑩潔白像瓊瑤似的殘雪踩踏下來。
注釋
虛船:水鳥在水面上游走,給人以乘船的感覺,但因沒有船,所以叫虛船。
無才思:沒有知識或不懂事。
瓊瑤:指雪。
賞析
隱居帶湖的詞人,經(jīng)常外出,或是觀景,或是到遠處的書堂讀書。這回他到黃沙嶺上的書堂去,經(jīng)過這黃沙道,看見了生氣勃勃的初春景象,不禁十分欣喜,馬上把自己所見到的溪山人物風景攝取如詞。全詞顯出清新玲攏的風采。首韻欲揚先抑,采用反襯法,寫自己正在搜索枯腸,意欲把春風初起的感覺寫如詩詞而不可得,突然間,眼前出現(xiàn)了一片溪山,清新得如剛打開的溪山畫。這就總攝全篇之魂,且為下文的寫溪山之美作好了準備。“輕鷗”以下,一句一景,以抓攝的辦法把眼前風景的動態(tài)和靜態(tài)特征及神味,都展示了出來。鷗趁空船,犬迎野婦,同為動態(tài)畫面,而一者自在,一者溫馨。一“去”一“回”,景物在變化中相互補足,顯示出畫面所需要的穩(wěn)定性。另外,這兩句,對仗精工,選詞講究,能夠體現(xiàn)作者超然物外的人生意趣。下片起韻,轉(zhuǎn)動為靜,寫松竹戴雪、疏梅自放的初春特有景象,寫得頗有趣味和情韻。松竹梅本是所謂“歲寒三友”,它們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同一處,或被詩人安排在同一畫面中,梅得竹映,氣息愈清,精神愈秀,姿態(tài)愈美。此處本也應(yīng)是如此構(gòu)思。然而作者卻別出心裁,以被雪水洗得青翠欲滴但是無花的松竹,來與開放得正香的梅枝競美。作者以一“斗”字,寫出了不服氣的松竹聯(lián)手舉起殘雪來與梅枝斗美的.情態(tài),賦予自然界以人的憨稚,人的情韻。這三句,把松竹的氣概和情趣寫到了極處。下韻則以一個可愛的細節(jié)作為反壓,以亂鴉的煞風景沒詩情———亂鴉的煞風景并不能取消這風景本身的詩情,來隱示松竹梅這場“較量”的“勝敗”,從而把作者對他們這場“較量”的態(tài)度,不著痕跡地一收。收得若漫不經(jīng)心,隨意點染,但風景如生,詩情宛然。大作家觀物,物中有人,物如其人,從來不“描死”風景。辛棄疾的風景詞寫得出色有生氣,正在于其中滲透了作者的精神氣息,使人不僅能從中看見作者的才華,還能看見他的情致。
鷓鴣天原文翻譯及賞析10
懶向青門學種瓜,只將漁釣送年華。雙雙新燕飛春岸,片片輕鷗落晚沙。
歌縹緲,艫嘔啞,酒如清露鲊如花。逢人問道歸何處,笑指船兒此是家。
翻譯
不愿意靠近京城,像漢代初年的邵平那樣在長安的青門外種瓜,只希望在打魚垂釣中送走時光歲月。雙雙對對新來的燕子在長滿春草的河岸上飛來飛去;遠處的鷗鳥在夕陽的映照下輕盈如片片樹葉在沙灘上飄落。
歌聲是縹緲動人的,迎合著嘔啞的船櫓聲;酒是清純的,潔白如露,配合上如花似錦的各種各樣的魚類食品,生活真是美不勝收啊!如果有人問道你將歸向何方?我將笑著向他指著船兒說,這就是我的家啊!
注釋
種瓜:秦東陵侯召平秦亡后在青門種瓜。后因以種瓜代指隱居。
鷗:鷗科動物,形色像白鴿或小白雞,性兇猛,長腿長嘴,腳趾間有蹼,善游水。
艫:槳。
嘔啞:形容聲音嘈雜。
鲊:魚經(jīng)腌制加丁后所做的食品。
賞析
這首詞寫的是詞人閑居生活的怡然自得,其中暗含著詞人被罷官之后的百無聊賴。
上片起首的“懶向青門學種瓜,只將漁釣送年華”兩句,詞人說自己不愿意在長安城附近學漢初的邵平,在青門外種瓜,而是一心只求能夠回家過上漁釣的閑適生活,安度余生。詞人本是一心報國之人,在此處卻說自己想要歸鄉(xiāng)隱居,實際上是對自己仕途不順、郁郁不得志的派遣之詞。由于詞人此時已經(jīng)遷居到山陰縣南的鏡湖之北、三山之下,在怡人的自然環(huán)境的感染之下,詞人不免發(fā)出了“漁釣送年華”的吶喊,實際上是借此派遣自己心中的種種痛楚。接下來的“雙雙新燕飛春岸,片片輕鷗落晚沙”兩句,詞人寫的是鏡湖之上的景色:成雙成對的新燕在春意盎然的湖岸上飛來飛去,遠處的天幕上沙鷗點點,輕輕地落在了暮色籠罩的沙洲之上。此二句緊承上文,描繪出一幅淡雅怡人的鏡湖之畫,透露著詞人心境的愉悅。
下片起首的“歌縹緲,擄嘔啞,酒如清露鮮如花”三句,詞人寫湖中泛舟之人的'歌聲縹緲,大船上聲音嘈雜,飲用的酒像清露一樣甘醇,舴魚像花一樣誘人。這三句是詞人對“漁釣”生活的具體描寫,一派其樂融融的氣象。結(jié)拍的“逢人問道歸何處,笑指船兒此是家”兩句,詞人說逢人問自己要回到什么地方去,他笑著指著自己的船兒說: “這就是我的家。”詞人在全詞結(jié)尾的部分將自己心中熱愛自然的情趣推向了高潮,想要以船為家,一股曠世的情懷躍然紙上。
詞人雖然將自己的怡然自得表現(xiàn)得極為張揚,但聯(lián)想到詞人當時的處境可知,他被罷官免職,心中自然不會如此輕松愉悅,因此此處的“笑”實際上是強作笑顏,詞中表現(xiàn)的曠達情懷實際上是強作曠達,詞人心中仍然籠罩著揮之不去的陰霾。寫的是“漁釣”的閑適,所要傳達的卻是“漁釣”的因由。
這首詞移情于景,含而不吐,意境微妙,含蘊深厚,非常耐人尋味。
創(chuàng)作背景
公元1165年(乾道元年)夏,陸游調(diào)任隆興(治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通判;二年春,以“交結(jié)臺諫,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的罪名,被革職歸家。這首詞就是這一年歸家不久后寫下的。
鷓鴣天原文翻譯及賞析11
鷓鴣天·寄李之問
玉慘花愁出鳳城,蓮花樓下柳青青。
尊前一唱陽關(guān)曲,別個人人第五程。
尋好夢,夢難成。有誰知我此時情,
枕前淚共階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
古詩簡介
《鷓鴣天·寄李之問》是宋代歌妓聶勝瓊為寄贈李之問而作的一首詞。上片詞人以眼前之景,寫主觀感受,反映詞人與心愛的人分別時的痛苦心情。下片既寫臨別之情,又寫別后思念之情,實與虛寫結(jié)合,現(xiàn)實與想像融合為一。全詞語言新雅,真切自然,流連繾綣。
翻譯/譯文
你離開鳳城的時候,玉樓是變得那樣的慘白,花朵也開得如此悲愁。就連為你餞行的蓮花樓下,那柳樹也顯得青青悠悠。我舉起酒杯唱一首《陽關(guān)曲》為你送別,伴你過了一程又一程,卻終需分離!
真希望能和你在夢中相會,但是好夢又難尋成。有誰知道我此時的情懷?我只有在枕上默默流淚,而天也在階前暗暗飄雨,隔著窗兒,里外一起滴到天明!
注釋
鷓(zhè)鴣(gū)天:詞牌名,又名“思佳客”“思越人”“醉梅花”等。雙調(diào)五十五字,前段四句三平韻,后段五句三平韻。
玉慘花愁:形容女子愁眉苦臉。
鳳城:指北宋都城汴京。
蓮花樓:餞飲之處。
陽關(guān):即《陽關(guān)曲》,古人送別時唱此曲。
人人:那個人,指所愛的人。
程:里程,古人稱一站為一程。
創(chuàng)作背景
據(jù)明代梅鼎祚《青泥蓮花記》載,禮部屬官李之問因任職期滿來京城改官,遇見詞人,非常喜愛,兩人遂歡好。不久李之問將要出京,詞人為之送別,餞飲于蓮花樓,唱了一首詞,末句云:“無計留春住,奈何無計隨君去。”李之問大為感動,遂又停留時日。后因家中催促,李之問只得回家,在半路上收到詞人寄來的這首詞。
賞析/鑒賞
詞的上片,回憶送別情景。開篇兩句“玉慘花愁出鳳城,蓮花樓下柳青青”寫送別時的.傷感。“玉”與“花”比喻詞人的美貌,“慘”與“愁”是說送別的愁苦,由于難舍難分,使得詞人花容憔悴,愁容滿面。蓮花樓下柳色青青,既點明送別是在春季,同時也與王維詩“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寫景相合,申明送別之意。段末兩句“尊前一唱陽關(guān)后,別個人人第五程”寫最后的離別。在餞別的酒席上,詞人滿懷深情地唱起了《陽關(guān)曲》,然后,她依依不舍地為李之問送了一程又一程。上片敘事中兼有抒情,描寫出女詞人的一往情深。
詞的下片,寫別后相思的凄傷。首二句“尋好夢,夢難成”寫痛苦相思,好夢難成。送別之后詞人便處于深切的思念之中,但無由相見,便只好寄希望于夢中相會。然而“尋好夢,夢難成”,夢中相會竟然也成為奢望。一句“況誰知我此時情”道出了女詞人內(nèi)心強烈的孤獨與苦悶。最后兩句“枕前淚共階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畫面感人而意境凄靜深沉,顯示了詞人獨特的個性,也突現(xiàn)了詞的獨特的美。“簾前雨”與“枕前淚”相襯,以無情的雨聲烘染相思的淚滴,窗內(nèi)窗外,共同滴到天明。詞人把人物的主體活動(枕前淚)與雨夜的客觀環(huán)境(階前雨)疊加在了一起,對夜雨中情景交融的描繪,更顯得深刻細膩。而“隔個窗兒”使窗外之景與窗內(nèi)之人融合在一起。“階前雨”的每一聲滴落,仿佛都敲打在詞人的心頭,令人心碎。詞人以“枕前淚”與“簾前雨”這兩幅畫面相聯(lián)相疊,而“隔個窗兒”更見新穎,突出了詞人的獨特之處,也更深化了離別之苦,因為這里所刻畫的“滴到明”,不僅是“簾前雨”,而且也是“枕前淚”。這“滴到明”的不僅是“階前雨”,更是詞人的“枕前淚”。淚如雨,雨如淚,無限的相思令詞人深陷于孤獨、凄惶的痛苦之中。
《鷓鴣天·寄李之問》雖出自歌妓之手,但感情真摯,形象生動,語言通俗易懂,在宋代情詞中,別具一格。
名家點評
清·許昂霄《詞綜偶評》:風致如許,真所謂我見,猶憐者也。
清·況周頤《蕙風詞話續(xù)編》:純是至情語,自然妙造,不假雕琢,愈渾成,愈稂粹。于北宋名家中,頗近六一、東山,方之閨帷之彥,雖幽棲、漱玉,未遑多讓,誠坤靈間氣矣。
鷓鴣天原文翻譯及賞析12
原文:
鷓鴣天·酬孝峙
清代:錢繼章
發(fā)短髯長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qū)こJ拢路鸾K南石里藤。
閑倚杖,戲臨罾。折腰久矣謝無能。熏風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詞字字冰。
譯文:
發(fā)短髯長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qū)こJ拢路鸾K南石里藤。
此人頭發(fā)很短,胡須很長,眉毛突起棱角分明,病后容顏消瘦,顴骨高聳,比那光頭垂眉、閉目參禪的和尚還怪模怪樣。而他好似終南山石縫中生長出來的一根蔓延的青藤,任憑嚴霜侵襲、暴雨擊打,都等閑視之。
閑倚杖,戲臨罾。折腰久矣謝無能。熏風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詞字字冰。
他時而輕拄手杖閑適漫步,時而在水邊撒網(wǎng)捕魚消遣光陰。為官多年,要他再出任官職,他以沒有能力為借口推辭了。陣陣炎熱的東南風沒有消解池亭中暑氣,而他新作的詞卻字字像冰一般清冷。
注釋:
發(fā)短髯(rán)長眉有棱,病容突兀(wù)怪于僧。霜侵雨打?qū)こJ拢路鸾K南石里藤。
鷓鴣天:詞牌名,又名“思佳客”、“半死桐”、“思越人”、“醉梅花”,雙調(diào),五十五字,上、下片各三平韻。孝峙(zhì):即王屋,其字孝峙,明末文學家。發(fā)短:剃短發(fā)。髯:胡須。眉有棱:眉毛突起而棱角分明。棱,物體表面的條狀突起棱角。這里形容眉毛突起。病容突兀:言病后容顏消瘦,顴骨高聳。突兀,高聳,指顴骨凸起。怪于僧:連和尚都不如。清初,許多士人遁入佛門,不與統(tǒng)治者合作。尋常:經(jīng)常,平時。霜侵雨打:指政治和仕途上的坎坷如同雨雪風霜。終南:終南山,在今西安市南。
閑倚杖,戲臨罾(zēng)。折腰久矣謝無能。熏風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詞字字冰。
臨罾:指水邊網(wǎng)魚。罾,有支架的魚網(wǎng)。折腰:指出任官職,用東晉文學家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而辭官歸隱的典故。謝無能:推辭說沒有能力承擔。謝,推辭,拒絕。熏風:和風,指東南風或南風。字字冰:字字像冰一般清冷。
賞析:
此詞描繪著一位愛國詞人的肖像上片起句以“發(fā)短”而起,不但具有很強的時代感,而且暗示了主人公不屈的性格。同時,詞人以“髯長”反襯了“發(fā)短”,并借此描繪了漢族男子傳統(tǒng)的壯美風度和瀟灑氣概。“眉有棱”表面是在寫眉毛,實則通過棱棱眉毛暗示眼睛炯炯眼神。到此,一位頭發(fā)很短、胡須很長、眉毛高聳、怒目睜睜的形象躍然紙上。“病容突兀怪于僧。”這是描寫主人公的容顏衰弱,暗示了主人公難以訴說的復雜情感。
接著的“霜侵雨打?qū)こJ拢路鸾K南石里藤”化用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意,暗含了“隱居”之意。上片結(jié)尾,詞人通過有著很強的生命力的“石里藤”一任“霜侵雨打”而表現(xiàn)出“尋常事”,暗示了主人公內(nèi)心的堅強。前兩句是主人公面容表象的大特寫鏡頭,充分顯示其怪異;后兩句則是主人公心態(tài)意象的比擬式描摹,著力傳達其堅強。
下片以閑游、戲釣的飄逸氣度,通過清峻自立的形象,進一步申足了上片遺世獨立、傲岸不羈的'個性,同時自然地生發(fā)為“折腰久矣謝無能”的詞意。首先,詞人描寫了主人公不為官的閑游,戲釣的愜意。接著說“折腰久矣謝無能”,通過暗用東晉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和“不為五斗米折腰”的語典表現(xiàn)出主人公堅決不與清朝統(tǒng)治者合作的氣節(jié)。
接著借“熏風未解池亭署”來暗示了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的險惡,借“字字冰”暗示主人公內(nèi)心的凄涼。其中,“熏風”跟上片“霜侵”詞意前后呼應(yīng),共同渲染著象征著殘酷苦澀的社會現(xiàn)實,同時也反激著、映襯著主人公骨骼硬、心意冷,不畏險惡,不屑于清政府籠絡(luò)漢族士子的高官厚爵,寧可隱居深山窮壤、苦熬櫛風淋沐雨的凄楚生活,卻始終錚錚然清峻自立的高兀形象。
此詞上片通過描寫外貌,突出了主人公病態(tài)怪異形象,表現(xiàn)了他堅忍不拔的性格特點;下片以閑游、戲釣的飄逸氣度,進一步表現(xiàn)了主人公遺世獨立、傲岸不羈的品格,映襯出主人公清峻自立的高兀形象。全詞用典貼切,形象鮮明,由風貌到氣質(zhì),層層推進,步步深入,以簡潔勁拔的白描手法,絲絲入扣地熔鑄出主人公的立體塑像。
鷓鴣天原文翻譯及賞析13
鷓鴣天·雁貼寒云次第飛
雁帖寒云次第飛,向南猶自怨歸遲。誰能瘦馬關(guān)山道,又到西風撲鬢時。
人杳杳,思依依,更無芳樹有烏啼。憑將掃黛窗前月,持向今宵照別離。
古詩簡介
《于中好·雁帖寒云次第飛》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寫的一首詞。這首詞抒寫了納蘭性德出使邊塞的途中思鄉(xiāng)之情,語近情遙,含思雋永,層層轉(zhuǎn)折,逐次深入,深婉動人。
翻譯/譯文
秋風正濃,大雁迫不及待,匆促南飛,惟恐落后。而自己有家難回,猶白騎著瘦馬,一年又一年,迤邐在古道之上,讓西風撲面而來。
離人杳無蹤跡,佳人愁思依依,再無心情尋芳弄草,整日待在深閨中,任憑月落烏啼。無聊之極,隨手閑拂窗前月光,想起這月光也正落在離人身上。
創(chuàng)作背景
納蘭性德的這首《于中好·雁帖寒云次第飛》具體寫于何時,尚待考證,但是從內(nèi)容來看,應(yīng)當是詞人在出行途中所寫的思歸之作。
賞析/鑒賞
文學賞析
該詞轉(zhuǎn)進層深,深婉動人。“雁帖寒云次第飛,向南猶自怨歸遲”:深秋季節(jié),北雁南飛,排成行列,總是怨恨歸去太遲。而大雁能夠自由南飛,出使邊塞的人卻不能回家。“誰能瘦馬關(guān)山道,又到西風撲鬢時”:馬是瘦馬,道路不是坦途,而是關(guān)山道,季節(jié)是蕭瑟的秋天。詞人這是在堆積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在詞的.上片,前二句云秋深而北雁南飛,猶怨歸遲,一層;雁可南歸而人卻難歸,一層;后二句再翻進,人已難歸,偏又逢瘦馬關(guān)山,西風撲鬢,又為一層。詞的下片明寫愁思,一層;而偏于杳杏依依之日聞烏鴉之啼聲,一層;最后抬頭同望一輪明月,又將思鄉(xiāng)情感推進一步,又一層。
該詞手法向稱巧妙,層層遞進翻轉(zhuǎn),最后以月牽和,相思深處,婉轉(zhuǎn)動人。
名家點評
現(xiàn)代學者黃天驥《納蘭性德和他的詞》:“這也是思婦之作。上片說,大雁匆促飛走,它們尚且埋怨南歸太遲了,而離人卻騎著瘦馬,行走在關(guān)山道上。去年是古道西風瘦馬,今年又是西風撲鬢。這幾句,感情層層深入,而又流暢自然,有如清溪瀉玉。”
中華書局編輯室編輯盛冬鈴盛冬鈴《納蘭性德詞選》:“思婦在‘秋淡淡,月彎彎’時懷念征人,懸想‘明朝匹馬相思處,知隔千山與萬山’;征人在‘瘦馬關(guān)山道’上懷念思婦,叉擬‘憑將掃黛窗前月,持向今朝照別離’。下面兩闋《鷓鴣天》分寫征人思婦兩地相思,正好互相映襯;合而觀之,更見經(jīng)營之妙。”
鷓鴣天原文翻譯及賞析14
鷓鴣天·建康上元作
客路那知歲序移,忽驚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涼地,記得當年全盛時。
花弄影,月流輝,水晶宮殿五云飛。分明一覺華胥夢,回首東風淚滿衣。
翻譯
被貶作客的途中哪有心思去記節(jié)氣時序的變遷,忽然驚喜地發(fā)現(xiàn)艷麗的春光全都凝結(jié)到小桃枝上。我雖然而今被貶到天涯海角這凄涼之地,但還記得當年繁華盛世時的京城風光。
月夜下繁花舞弄著清影,月光流瀉出瓊玉般的銀輝,月色下的宮殿如水晶般晶瑩五色祥云樓頂飛揚。分明是做了一場繁華美夢,回首東風淚滿衣衫。
注釋
建康:即今南京市。
上元:指元宵節(jié)。
那:也寫作“哪”。
歲序:歲時的順序,歲月。
小桃:初春開花的一種桃樹。
悲涼地:指建康(今南京市)。
水晶宮殿:用水晶裝飾的宮殿,形容極其豪華輝煌,泛指宋汴京宮殿。
五云:王色瑞云,多指吉祥征兆,代指皇帝所在地。
華胥夢:指夢境。
賞析二
上片“客路那知歲序移,忽驚春到小桃枝”,詞人起首即發(fā)出感嘆,如今身在異地,竟不知時光節(jié)序轉(zhuǎn)換得如此之快,等到驚覺時,春色早已催生了小桃枝上的花蕊。“小桃”是桃樹的一個品種,在上元節(jié)前后開花,由此呼應(yīng)詞題中所言時令。不知不覺又是一年,而在過去的一年中,故土淪亡,自己四處漂泊,此時回望,真有“往事不堪回首”之恨。
詞人此時身處都城建康,卻懷著深深的羈旅悲涼情懷,這不僅是因為他離開了故鄉(xiāng),更因為他從此再難回到故鄉(xiāng)。半壁江山已淪入他手,這個不容否認的事實逼得詞人發(fā)出“天涯海角悲涼地”的憂凄之語。北宋汴京與南宋建康在地理位置上遠遠稱不上“天涯海角”,但江山易主的劇變,以及戰(zhàn)火延綿。有家不得歸的事實,使詞人感覺兩者的`距離有如天涯海角。
“記得當年全盛時”一句,是作者面對建康上元節(jié)時的凄涼景況而生出對過去的懷戀。“記得當年”,回憶北宋過往繁華。詞人遙想當年,汴京的上元節(jié)是多么盛大熱鬧,“全盛時”三字,言辭精煉,感情激越,仿佛記憶中的繁華盛景正洶涌而來,噴薄而出。
下片則具體講述“全盛時”的景象,但詞人卻并不堆金砌玉,而是以“花弄影,月流輝,水精宮殿五云飛”這樣清空虛渺的意象,暗示當時汴京城的旖旎風情。花影婀娜,月芒如水,宮殿晶瑩剔透,飛云絢麗美好,如此美的景致,最終仍是被鐵蹄踏碎,一夢成空,令人“回首淚滿衣”。
末句“東風”呼應(yīng)起首“小桃枝”,使詞意密合。“分明一覺華胥夢”中“分明”二字,表現(xiàn)出詞人夢醒后的清醒,以及意識到這種清醒之后的悲哀。詞作開端“那知”、“忽驚”,即流露出如夢初醒的意味。及至一句“記得當年”,又使詞人沉浸入過往的“夢境”之中。最后,又因意識到家國殘破而從夢中驚醒,不由得淚濕衣襟,難以自已。可見,“夢”在這首詞中包含有多層蘊意,既表示詞人個人的感情歸宿,也用以比喻國破家亡、繁華如夢的蒼涼情懷。
詞中還運用了回憶對比的手法:以今日之悲涼,對比昔日之全盛;以夢中之歡樂,對比現(xiàn)實之悲哀。這種藝術(shù)手法沖破時間、空間的束縛,一任感情發(fā)泄,姿意揮寫,哀而不傷,剛健深摯,與一般婉約詞、豪放詞均有不同。
賞析
趙鼎是南宋初年中興名臣。這首詞系他南渡之后作于建康(今江蘇南京)。上元即元宵。詞人值此元宵佳節(jié),撫今憶昔,表達了沉痛的愛國情思。
起首二句,以頓入之筆點明身客地,不覺時間推移之速。詞人解州聞喜(今屬山西),人徽宗崇寧五年進士,之合被擢為開封士曹。靖康事變后,高宗倉皇南渡,駐蹕建康,詞人填此詞時,應(yīng)當系隨駕至此。“客路”一句,直點題面,說明金兵南侵之際,自己流踄異鄉(xiāng),不知不覺又轉(zhuǎn)過了一年。出語自然通俗,然于平淡中,且為下句作好鋪墊。“忽驚春到小桃枝”,這句里以小桃點出上元。小桃,上元前后即著花,見《老學庵筆記》卷四。詞句流暢清麗,于輕靈中寄慨嘆,是上句的自然歸宿。其中“那知”、“忽驚”兩個短語,緊密呼應(yīng),有兔起鶻落之勢,把詞人此時的復雜的心情,切實地表現(xiàn)了出來。
“天涯海角悲涼地”一語,續(xù)接起句“客路”二字。建康距離北宋首都開封,實際上并不很遠,然而對一個因金人有南渡流落到江南的人來說,卻有如天涯海角。和詞人同時的李清照流落到江南之后,也寫過表達類似的感情的詞句:“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清平樂》)詞人此處一則曰“海角天涯”,二則曰“悲涼地”,這兩短語連用加重語氣,可以想見客愁之重、羈恨之深。這就具體表現(xiàn)了詞人“忽驚”以后的情緒。當此時局紛亂之際,作為江防要塞的建康,一方面駐有南宋重兵,準備抵抗南下的金人;一方面是北方逃難來的人民,流離失所,凄凄慘慘。面對此情此景,詞人自然而然想起北宋時歡度元宵的盛況,于是“記得當年全盛時”一句沖口而出。這句是整首詩的一大轉(zhuǎn)折。按照一般填詞規(guī)律,詞寫到此上闋歇拍,如同戰(zhàn)馬收韁,告一段落。可是它的詞意卻直貫下片三句,有蟬聯(lián)而下之妙。這樣的結(jié)構(gòu)好似辛稼軒《虞美人·別茂嘉十二弟》。辛詞上闋歇拍云:“馬上琵琶關(guān)塞黑,更長門翠輦辭金闋。看燕燕,送歸妾。”下片云:“將軍百戰(zhàn)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詞意跨過兩片,奔騰而下,歇拍處毫不停頓,一氣呵成。因而王國維稱之為“章法絕妙”(《人間詞話》)。此詞也是采用同樣章法,兩片之間,毫不割裂。作者上闋歇拍剛說“記得當年”,換頭就寫“全盛時”情景。但詞人并未以實筆具體描寫元宵之夜“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聲嘈雜十余里”;也未寫“燈山上彩,金碧相射,錦繡交輝”(俱見《東京夢華錄》卷六),而是避實就虛,寫花枝裊娜,月光皎潔,宮殿華麗云彩絢麗。從虛處著筆,此詞就避免了一般化,從而令人讀后有新穎之感,并能喚起美好的聯(lián)想。
結(jié)尾二句又將筆鋒一轉(zhuǎn),寫詞人從回憶中的往事回到悲涼的現(xiàn)實生活中來。華胥夢,語出《列子·黃帝》,故事講的是黃帝晝寢而夢,游于華胥氏之國。其國無帥長,一切崇尚自然,沒有利害沖突。此處例用來喻北宋全盛時景象,但是隨著金人的入攻,霎時灰飛煙滅,恍如一夢。“華胥夢”上著以“分明一覺”四字,更加重夢幻色彩。詞人如夢方醒,仔細辨認,春光依舊,然而景物全非,故詞人兩眶熱淚,不禁潸然而下。這兩句讀之令人愴然。詞一般以景結(jié)情為好,但以情煞尾,也有佳篇。譬如此詞尾句純用情語,且以“東風”二字與上闋“春到小桃枝”相呼應(yīng),絲絲入扣,卻有溪流歸海,讀之令人有悠悠不盡的意味。
此詞結(jié)構(gòu)極其縝密。“分明一覺華胥夢”是詞中關(guān)鍵句子,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詞眼”。詞的上下二闋,全靠這個“詞眼”的眼光照映。如起首兩句中的“那知”、“忽驚”寫從不知覺到陡然發(fā)現(xiàn),即帶有如夢初醒的意思;下片頭三句則是夢境的顯現(xiàn);結(jié)句則是夢醒后的悲哀,處處關(guān)合“華胥夢”一語,于是整首詞渾然一體,構(gòu)成一首意境深沉的歌曲。從全詞來看,感情寫得有起有伏,曲折多變。如果說前三句寫悲涼,下片則轉(zhuǎn)寫歡樂;如果說過片是寫歡樂的高潮,那么結(jié)尾二句則又跌入悲愴的深淵。悲喜相生,跌宕起伏有致,因而能攫住讀者的心靈。詞中還運用了回憶對比的手法:以當日之悲涼,對比昔日之全盛;以夢中之歡樂,對比現(xiàn)實之悲哀。這種藝術(shù)手法沖破時間、空間的束縛,一任感情發(fā)泄,恣意揮寫,哀而不傷,剛健深摯,與一般婉約詞、豪放詞均有不同。因此清人況周頤評曰:“清剛沈至,卓然名家,故君故國之思,流溢行間句里。”(《蕙風詞話》卷二)這個評價是非常符合此詞的特點,也是非常符合詞人作為南宋初年中興名臣的身份的。
創(chuàng)作背景
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年)春,北宋滅亡,宋室南遷。是年秋,趙鼎南渡,沿水路至儀真,作者大約于年底或次年初至建康,于上元節(jié)(元宵節(jié))之夜寫下了這首抒發(fā)故國之思的詞作。
鷓鴣天原文翻譯及賞析15
原文:
鷓鴣天·十里樓臺倚翠微
[宋代]晏幾道
十里樓臺倚翠微。百花深處杜鵑啼。殷勤自與行人語,不似流鶯取次飛。
驚夢覺,弄晴時。聲聲只道不如歸。天涯豈是無歸意,爭奈歸期未可期。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連綿十里的亭臺樓閣,緊挨著青翠的山色延伸過去,百花叢中傳來一聲聲杜鵑的啼鳴。它們熱切地叫著,仿佛要同行道中人說話。可不像那些黃鶯兒,只管自由自在地來回亂飛。
從睡夢中驚醒時,杜鵑正在晴明的春日賣弄自己的叫聲。“不如歸去!不如歸去!”那聲聲的啼叫聽來愈加分明。作為漂泊天涯的游子,我又何嘗沒有返回家鄉(xiāng)的想法?奈何那歸去的日期啊,卻至今難以確定!
注釋
鷓鴣天:詞牌名。又名《思佳客》《半死桐》《思越人》《醉梅花》。雙調(diào),五十五字,上、下片各三平韻。
翠微:青翠的山氣,此指青翠掩映的山間幽深處。
杜鵑:又名杜宇、子規(guī),叫聲像“不如歸去”。
行人:離別在外的游子。
流鶯:指黃鶯。取次:隨意、任意。
驚夢覺:從睡夢中驚醒。
弄晴時:弄指賣弄,杜鵑在晴明的春日賣弄自己的叫聲。
不如歸:傳說中杜鵑的叫聲像“不如歸去”。
天涯:指漂泊天涯的游子,即作者。
爭奈:怎奈。未可期:未可肯定的意思。
賞析:
這首詞表現(xiàn)浪跡天涯的游子,急切盼歸卻又歸期難定的苦悶心情。上片初聞杜鵑啼叫,觸動情懷,感覺鳥兒在殷勤地與行人說話。下片寫不斷地聽杜鵑啼叫后,心情變得十分煩躁,埋怨鵑鳥在作弄人,曲折地反映了生活對人的作弄最后用反跌之筆,強化了游子有家難歸、孤獨煩悶的心態(tài)。這首詞構(gòu)思巧妙,情感真摯,語言流麗,有一定的感染力。
上片寫羈旅行人夢中得到杜鵑“殷勤”勸慰:山色青翠、春深花繁之時,流鶯漫不經(jīng)心地隨意飛鳴,唯有杜鵑善解人意,于百花深處向行人殷勤勸慰。“十里樓臺倚翠微,百花深處杜鵑啼”,寫鵑啼的環(huán)境和季節(jié)。青翠的山色,如何遜“《仰贈從兄興寧真南》:“高山郁翠微”;也用以指代青山,如杜牧《九日齊山登高》:“與客攜壺上翠微”。此處指青山,說在靠著青山的十里樓臺的旁邊,在春天百花盛開的深處,聽見了杜鵑啼叫。
“殷勤白與行人語,不似流鶯取次飛”,說杜鵑在花間不斷地叫著,好像對“行人”很有情感,不惜“殷勤”相告,比起黃鶯的隨意飛動,對人漠不關(guān)心,大不相同。黃庭堅《次韻裴仲謀同年》:“煙沙篁竹江南岸,輸與鸕鶿取次眠。”也是用這個詞來寫鳥。“行人”走在春色絢爛的優(yōu)美環(huán)境中,心情本來是會愉悅的,但因為離家作客,所以聽了杜鵑叫聲,不免會引起思家之念,作客之愁。那么,詞中所寫的美麗景色,又正好為杜鵑叫聲的感人作了反襯。
下片寫杜鵑對行人夢醒之后的聲聲規(guī)勸:羈旅之人一夢驚醒,已是陽光明媚,杜鵑仍在喋喋不休,“聲聲只道不如歸”,本是好心規(guī)勸,誰知卻幫了倒忙,反而使得羈旅之人益發(fā)孤寂、更多春愁,惹得他久久蓄積在心的.思歸懷人之情傾瀉而出,再也控制不住,因而斥責杜鵑,“天涯豈是無歸意,爭奈歸期未可期”。“驚夢覺,弄晴時,聲聲只道不如歸”,在晴朗的春日,杜鵑偏又賣弄它的叫聲,“行人”從夢中驚醒,聽到的還是聲聲的“不如歸去”。前面路上初聞鵑啼,感到“殷勤”;聽得太多,睡在床上也被叫得不安,叫的又是一句人所做不到的話,那“行人”心中自然也就變得有點煩躁了。
“天涯豈是無歸意,爭奈歸期未可期”,不是自己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決定歸期,生活不能由自己主宰,沒有什么辦法。結(jié)句以反詰句收束全詞,突出行客思歸懷人之深切,點明本詞題旨,同時又回答了杜鵑“不如歸去”的聲聲規(guī)勸,句法巧妙,抒情委婉沉郁。這是在煩躁中的思念,說是自言自語行,說是對杜鵑的回答也行。這里表面上有埋怨鵑鳥無知、強聒難耐的意思,但歸根到底,是對真正“作弄”人的生活遭遇的憤慨。這片詞,話說得比較直致,但內(nèi)容還有曲折。
同樣聽到一種鵑聲,不同的詩人、詞家,可以從各自的處境、各樣的角度寫出不同的感受。杜荀鶴的“啼得血流無用處,不如緘口過殘春”,是憤慨文章無用之言;韋應(yīng)物的“鄰家孀婦抱兒泣,我獨展轉(zhuǎn)為何情”,是同情丈夫死在外地的寡婦之言;朱敦儒的“月解重圓星解聚,如何不見人歸?今春還聽杜鵑啼”,是痛心國土淪陷,南北親人不能團聚之言;范仲淹的“春光無限好,猶道不如歸”,是豁達之言;楊萬里的“自出錦江歸未得,至今猶勸別人歸”,是詼諧之言。晏幾道這首詞,則是對浪跡在外、有家難歸的生活的嘆息之言,寫得真切,有一定的感染力;結(jié)尾兩句,用反跌之筆表曲折之情,意境尤深。
【鷓鴣天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鷓鴣天原文翻譯及賞析04-07
《鷓鴣天》原文翻譯及賞析05-01
《鷓鴣天》原文翻譯及賞析06-21
鷓鴣天原文翻譯及賞析08-15
鷓鴣天·別情原文翻譯及賞析01-02
鷓鴣天·送人原文翻譯及賞析11-23
鷓鴣天·送人原文,翻譯,賞析08-12
鷓鴣天·桂花原文,翻譯,賞析09-23
《鷓鴣天·桂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1-08
鷓鴣天·桂花原文賞析及翻譯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