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八陣圖》原文、譯文以及鑒賞
八陣圖
杜甫〔唐代〕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名成一作:名高)
江流石不轉(zhuǎn),遺恨失吞吳。
譯文
三國鼎立你建立了蓋世功績,創(chuàng)八陣圖你成就了永久聲名。
任憑江流沖擊,石頭卻依然如故,千年遺恨,在于劉備失策想吞吳。
注釋
八陣圖:由八種陣勢組成的圖形,用來操練軍隊或作戰(zhàn)。
蓋:超過。三分國:指三國時魏、蜀、吳三國。
石不轉(zhuǎn):指漲水時,八陣圖的石塊仍然不動。
失吞吳:是吞吳失策的意思。
賞析
這是作者初到夔州(治今重慶奉節(jié))時的一首詠懷諸葛亮的詩,寫于大歷元年(766)。“八陣圖”,指由天、地、風(fēng)、云、龍、虎、鳥、蛇八種陣勢所組成的軍事操練和作戰(zhàn)的陣圖,反映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這首小詩的前兩句是說,三國鼎立你建立了蓋世功績,創(chuàng)八陣圖你成就了永久聲名。
這兩句贊頌了諸葛亮的豐功偉績。第一句是從總的方面來寫,說諸葛亮在確立魏蜀吳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勢的過程中,功績最為卓絕。三國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許多因素,而諸葛亮輔助劉備從無到有的創(chuàng)建蜀國基業(yè),應(yīng)該說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這一高度概括的贊語,客觀地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歷史真實。第二句是從具體的方面來說,諸葛亮創(chuàng)制的八陣圖使他聲名卓著。對這一點古人曾屢加稱頌,而杜甫的這句詩則是更集中、更凝練的贊頌了諸葛亮的軍事業(yè)績。
這兩句詩在寫法上用的是對仗句,“三分國”對“八陣圖”,以全局性的業(yè)績對軍事上的貢獻,顯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結(jié)構(gòu)上,前句劈頭提起,開門見山;后句點出詩題,進一步贊頌功績,同時又為下面憑吊遺跡做了鋪墊。
“江流石不轉(zhuǎn),遺恨失吞吳。”這兩句就“八陣圖”的遺址抒發(fā)感慨。“八陣圖”遺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宮前平沙上。據(jù)《荊州圖副》和劉禹錫《嘉話錄》記載,這里的八陣圖聚細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圍,縱橫棋布,排列為六十四堆,始終保持原來的樣子不變,即使被夏天大水沖擊淹沒,等到冬季水落平川,萬物都失故態(tài),唯獨八陣圖的石堆卻依然如舊,六百年來巋然不動。前一句極精煉地寫出了遺跡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石不轉(zhuǎn)”,化用了《詩經(jīng)·國風(fēng)·邶風(fēng)·柏舟》中的詩句“我心匪石,不可轉(zhuǎn)也”。在作者看來,這種神奇色彩和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內(nèi)在的聯(lián)系:他對蜀漢政權(quán)和統(tǒng)一大業(yè)忠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動搖。同時,這散而復(fù)聚、長年不變的八陣圖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諸葛亮對自己赍志以歿表示惋惜、遺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緊接著寫的最后一句是“遺恨失吞吳”,說劉備吞吳失計,破壞了諸葛亮聯(lián)吳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統(tǒng)一大業(yè)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遺恨。
當(dāng)然,這首詩與其說是在寫諸葛亮的“遺恨”,無寧說是杜甫在為諸葛亮惋惜,并在這種惋惜之中滲透了杜甫“傷己垂暮無成”(黃生語)的抑郁情懷。
這首懷古絕句,具有融議論入詩的特點。但這種議論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語言生動形象,抒情色彩濃郁。詩人把懷古和述懷融為一體,渾然不分,給人一種此恨綿綿、余意不盡的感覺。
【《八陣圖》原文、譯文以及鑒賞】相關(guān)文章:
《雜詩》原文、譯文以及鑒賞04-17
《春怨》的原文、譯文以及鑒賞04-18
《寄令狐郎中》原文、譯文以及鑒賞02-21
《答陸澧》原文譯文以及鑒賞04-15
《游山西村》原文譯文以及鑒賞04-15
《竹里館》原文、譯文以及鑒賞04-17
《贈孟浩然》原文、譯文以及鑒賞04-14
《八陣圖》原文及譯文12-09
《登鸛雀樓》原文、譯文以及鑒賞12-30
《江村即事》原文譯文以及鑒賞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