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里陰晴教案
畫里陰晴教案1
【教學目標】
1 .理解課文內(nèi)容,能正確解讀。
2 .領(lǐng)會課文主旨,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畫作中體現(xiàn)它的創(chuàng)新思想的。
3 .品味課文語言,學習文章中運用的修辭手法。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nèi)容,能正確解讀。
【教學難點】
品味課文語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示課題
1. (放映運動會照片)采訪一下我們的班長 :
(1)你們班在本次運動會中表現(xiàn)怎樣 ?
(2)作為班長你認為本班同學在學校運動會中最值得驕傲的是什么?
(3)請說說你代表本班同學領(lǐng)獎時的感受。
不過從天氣方面來說,也有一點小小的遺憾——第三天下雨了。
2. (放映花傘下的戀人)隨意采訪一兩位同學 :
(1)這幅畫畫的是什么?請你描述一下。
(2)你覺得這幅畫的意境美不美?為什么我們會感到美呢?天還下著雨呢。
同樣的陰雨天,為什么會有不同的感受呢?前者是從實用的角度來感受,后者是從審美的角度來感受,角度不同,感受自然就不一樣了。
3. 揭示課題。
二、范讀課文
1 .《畫里陰晴》的作者是誰?請學生板書并讀出來。掌握“冠”這一多音字。
2 .范讀課文,思考:
你能從課文中了解到作者吳冠中的哪些情況?請找出具體語句說明。
三、讀后討論
1. 你能從課文中了解到作者吳冠中的哪些情況?請找出具體語句說明。
(1)故鄉(xiāng)江蘇宜興。
(2)職業(yè)畫家。
2. 細讀,深入了解吳冠中的具體情況,從而理解課文內(nèi)容,品味語言,領(lǐng)會課文主旨。
(1)第一段:
①用審美的眼睛來看世界。
(2)第二段:
②對色彩特別敏感(分得特別細)。如光是一個綠色,課文中就有墨綠、嫩綠、草綠、暗綠之分。紅土經(jīng)雨后,濕了,成了棕紅色。
③看到景物后的聯(lián)想(用的修辭)跟畫有關(guān)。如雨洗過的茶場一片墨綠,像濃酣的水彩畫;雨后,有些景物朦朧了,有些形象突出了,似乎那位宇宙在畫家在揮寫不同的畫面,表達著不同的意境。
④深受傳統(tǒng)文化影響。作者從傳統(tǒng)文化(中國畫、中國古典詩歌)中找到了淵源,覓到了知音。“ 中國畫家愛畫風雨歸舟,愛畫‘斜風細雨不須歸’的詩境。”還有對潘天壽詩的引用。
(3)第三段:
⑤擅長畫水彩畫、水墨畫和油畫。
⑥特別喜歡畫陰雨天景色。
⑦糅合西洋畫和中國畫的技法,各取所長。用水墨畫的意境和情趣來畫水彩畫。油畫和水墨畫技法上面兼容。
⑧不贊成中西畫家對陽光的過分偏愛,對“晴”的過分追求。
(4)第四段:
⑨認為美術(shù)創(chuàng)作永遠需要創(chuàng)新(藝術(shù)貴在創(chuàng)新)——對繪畫的認識:在生活中每次表現(xiàn)不同對象時,永遠需尋找相適應(yīng)的技法,現(xiàn)成的西方的和我國傳統(tǒng)的技法都不很合用。也就是藝術(shù)貴在創(chuàng)新。
⑩陰和晴兩種審美趣味可以并行不悖。陰雨天也可以畫成油畫。
(5)先讓學生綜合起來說說吳冠中的情況,然后根據(jù)以上各方面整理成幻燈片,進行總結(jié)。
畫里陰晴教案2
一、教學設(shè)想
《畫里陰晴》是吳冠中先生的一篇美文,文章娓娓道來,文字樸實、準確而又充滿了詩意。歷來的教參和大部分教師都是從“藝術(shù)貴在創(chuàng)新”和結(jié)構(gòu)上的“起”“承”“轉(zhuǎn)”“合”入手來安排教學。
然而細細品味此文,筆者認為教讀這一課,無論是從吳老的藝術(shù)主張還是從文本的寫作技巧入手都不能真正讀懂吳老。因此,筆者嘗試從作者的品格入手,以專題講座的形式來進行這一課的教學。
講座的題目叫《要留大美在人間----吳冠中先生的中國風骨》,與學生一起從課文中尋找概括吳冠中先生精神的三個詞語:(一)淡泊寧靜;(二)方正不茍;(三)和而不同。同時讓學生明確這正是中華民族世代相承的民族精神,正是這種精神成就了“大美”。
二、教學目標
(一)學習吳冠中先生的精神,了解產(chǎn)生這種精神的世代相承的中國文人風骨。
(二)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以及產(chǎn)生此種不同的哲學思想基礎(chǔ)。
(三)簡單涉獵中西方美學方面的一些常識。
(四)時間安排:兩課時。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以專題討論的形式進入課文學習,題目《要留大美在人間——吳冠中先生的風骨》,讓學生思考什么是大美?為什么不說精神,而說風骨?帶著問題進入課文的學習。
(二)找一位學生朗讀第一自然段,然后讓同學們思考并回答以下問題:
1.對于雨,主人和“我”有什么不同的態(tài)度。(主人:遺憾,“我”:濃酣的水彩畫。此處要明確“濃酣”的意思:濃重,盡興,暢快。)
2.為什么主人和“我”會有不同的感受,從文中找出詞語(主人:匆忙,“我”:敏銳的審美觸覺)主人忙著干什么?(出示一張圖片:想收集一些中國畫方面的常識,結(jié)果輸入zhongguohua百度結(jié)果是“中國黃金”“中國黃金價格”等等,讓學生明白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里,人們現(xiàn)在最需要的是一顆沉靜從容的心。面對周圍的一切要學會“慢慢地走,欣賞啊”。介紹一下吳冠中先生,他是中國目前作品拍賣價格最高的畫家,但他本人卻住在七十多平米的房子里,畫都捐給了博物館,甚至不留給子女。總結(jié)出吳冠中先生的第一個性格--- “淡泊寧靜”。而這種性格正是中國古人對人格的基本要求。《禮記》中的“溫柔敦厚”,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吳冠中先生身上體現(xiàn)的正是中華民族世代相承的民族精神。)
3.讓學生從第一自然段找出能夠表現(xiàn)吳老“淡泊寧靜”的地方。(桃花后用逗號而不用嘆號,明確中西方畫家在美景面前的不同態(tài)度,外國畫家面對波濤滾滾的大海,巍峨峻峭的山峰心潮澎湃,情緒激昂,有著無法遏制的激情,梵高即是一例。而中國畫家卻能以一顆沉靜平和的心來對待,因此中國畫家多高壽,除了山川煙霞的滋養(yǎng)外,最重要的是有一顆淡泊寧靜的心,注重人格上的自我修煉。)
4.討論中國藝術(shù)家的激情問題。(中國藝術(shù)家不僅有激情而且是更高層次的激情,面對自然他們已經(jīng)“物我兩忘”,將自然當成了自己的.朋友或者生命中的一部分。“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與自然進行著精神的交流,“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中國的藝術(shù)家已經(jīng)達到了“樂”的地步,而外國藝術(shù)家還停留在“好”的階段。中國藝術(shù)家的這種精神實際上就是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現(xiàn)。)
5.共同體會“默看細雨濕桃花”,讓學生回答,看到這句詩聯(lián)想到了什么?(可能會想到踏歌送別的汪倫,可能會想到“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的桃源百姓,也或許會想到崔護在迎娶那位人面桃花的姑娘吧!結(jié)論:美在于不同人的體驗。)
(三)朗讀第二自然段,討論中國人的審美情趣
1.對于“濕”,常人和藝術(shù)家的不同感受。(常人:不舒服,藝術(shù)家:有韻味。)
2.讓學生從第二自然段尋找“韻味”的表現(xiàn)。(A、美在和諧:人與自然“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自然與自然“煙籠寒水月籠沙”,物與自然“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人與人“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B、美在朦朧:“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jīng)》中最縹緲的作品,伊人是男是女,抑或是某種理想和追求,但在詩中卻是那么的可望而不可即,永遠的在水一方。C、美在含蓄:“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讓別人不忘自己表達的多么含蓄。)
3.讓學生討論:中國人喜歡“雨”,“一切景語皆情語”是不是說中國人就有一顆潮濕的心呢?(中國自古以來就提倡快樂的教育,舉《侍坐》中的句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那自由快樂的情景至今仍令人向往。)
4.根據(jù)一、二兩個自然段中描述的景物,比如,柳絲、桃花、綠竹、春風等等,讓學生融入情感寫一首詩或者一句話。
5.教師展示學生作品和教師自己的作品,學生作品略,教師作品展示如下:
(1)將兩段中所有的景物找出來,模仿《天凈沙·秋思》寫一曲小令。
天凈沙·默看細雨濕桃花
柳絲 古樹 新芽,
綠竹 紅土 桃花,
山林 茶場 村落。
風雨揮灑,
韻味濃酣國畫。
讓學生討論:這首詩是模仿《天凈沙·秋思》,但為什么沒有原作美?
明確:這首小令只是對詞語的羅列,沒有畫面感,不能使讀者產(chǎn)生聯(lián)想和想象,也就是說沒有意境,不夠含蓄,所以不美。
(2)再出示一首:
無題
綠竹有斑妃子淚,
桃花無語夫人心。
柳絲不解離人恨,
雨中空搖妖柔枝。
讓學生討論,整首詩是否美?
明確:前兩句運用娥皇、女英淚染綠竹,息夫人三年不和楚王說話的典故,整首詩雖然含蓄,但還是不夠美,原因是全詩沒有感情的傾注,不能使讀者產(chǎn)生共鳴。 (3)出示一句話,這是筆者女兒寫的:
寂寞的時候,月亮陪我數(shù)星星。
讓學生討論這句話是否美?
明確:這句話雖短,卻融進了寫作者的情感,因此是美的。但只能算“小美”,讓學生討論為什么?(只是個人的情感,沒有上升到普遍的人類情感。)
(四)總結(jié)一、二自然段
1.中國人的審美情趣是什么?
明確:美在和諧,美在含蓄,美在朦朧,美在意境,美在情感,美在不同人的不同體驗。
2.出示幻燈片讓學生欣賞幾副中國畫:齊白石的畫《螃蟹》,讓學生討論中國畫中的“留白”(此時無物勝有物)。不獨繪畫有留白,詩詞中也有留白,讓學生思考并舉例。再出示齊白石的另一副畫《蛙聲十里出山泉》,讓學生討論中國畫的意境。
3.中國人的這種審美情趣產(chǎn)生的基礎(chǔ)是什么?
明確:淡泊名利,寧靜修身,溫柔敦厚。這是中國古人對人格的基本要求,正是“淡泊寧靜”讓中國人具有了充滿詩意的心靈。
(五)布置作業(yè)
從古詩詞中,探尋中國古人的詩意人生。吳冠中先生說,中國人畫畫喜歡陰,那么就以中國人的“戀雨情結(jié)”為內(nèi)容,尋找跟雨、雪、濕等有關(guān)的古詩詞,體驗古人的審美情趣。
第二課時
(一)閱讀第三自然段,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1.對于西洋畫和中國畫,作者是一種什么態(tài)度?(喜歡中國畫,主要是喜歡中國畫的意境。)
2.根據(jù)本段內(nèi)容討論西洋畫美在哪里?(科學的分析,技巧的運用)中西方為什么會有這樣不同的審美觀?(哲學基礎(chǔ)不同,因為我國地處北溫帶,氣候溫和,適合農(nóng)耕,衣食無憂的生活讓中國人形成安于現(xiàn)狀、熱愛自然、沉靜內(nèi)斂的個性,很少把眼光投向宇宙,更多的是關(guān)注人的心靈,注重修身,重視人倫,重視道德,輕視功利。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孟子也說“舍生取義”。這些就形成了吳冠中的品質(zhì)——淡泊寧靜。而外國的文明主要來源于古希臘,那里境內(nèi)多山,四周多海,只有很少的土地,因此大部分人只能靠海洋生活,海上的生活飄泊不定,因此形成了他們勇于探索的精神。他們把自然看成人類的對立面,企圖征服自然,靠海外貿(mào)易生存又使他們把功利看得比較重,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形成了東西方不同的哲學思想,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審美情趣。)
3.出示幾副西洋畫(油畫,水粉,水彩,素描),討論西洋畫的特點(干,滿,艷)。西洋畫家都學解剖,中國畫家不學解剖,但要學“琴、棋、書、文、詩”和“修身”。
4.對于西洋畫過分地依賴自然和光,作者用一些詞語委婉地提出了批評,從文中找出詞語并討論。(投靠:依靠,依附,投奔,失去了自我。一味:盲目地,不顧客觀條件的。追求:盡力地尋找。陶醉:很滿意地沉浸在某種境界里。)
5.不僅對西洋畫,對于中國畫,吳冠中先生也有毫不留情的批判。(補充吳冠中先生在中國畫方面的一些言論:畢加索能欣賞齊白石,反過來就不行,為什么?又比如,西方音樂家能聽懂二胡,能在鋼琴上彈出二胡的聲音,我們的二胡演奏家卻聽不懂鋼琴,也搞不出鋼琴的聲音,為什么?是因為我們的視野窄。中國畫近親結(jié)婚,代代相因,越來越退化,甚至變得越來越猥瑣。)
6.對于西洋畫和中國畫吳冠中先生都提出了批評,討論這是一種怎樣的性格?(善于思考,不逢迎,有獨立的人格。中國古代有很多這樣的例子:蘇軾在變法派和保守派間始終堅持自己的觀點,保持著自己獨立的人格和高貴的尊嚴。)總結(jié)吳冠中先生的第二個性格特征——“方正不茍”。
7.補充吳冠中的言論:“一個魯迅的社會功能抵得過二百、三百個齊白石。齊白石可以沒有,多一個少一個也無所謂,但是魯迅不一樣,我是單從社會功能上說的,他們的影響不一樣。齊白石畫得很好,我也很喜歡,但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需要魯迅。少一個魯迅,中國的脊梁要軟得多。”魯迅是吳冠中先生的精神父親,他說“我吃的是草,擠的是奶。草,是長在祖國土地上的草,奶也應(yīng)屬于祖國和人民。”
8.補充吳冠中先生的故事,吳老的一個學生辦畫展,先介紹官員再介紹老藝術(shù)家,并且官員的座位在前,老藝術(shù)家的在后,吳老就批評他說,年輕人要堅持獨立的人格尊嚴,別自棄、別自貶!
(二)閱讀第四自然段,討論
1.對于說江南不宜畫油畫的人。(要明確:第三段提到的“中西畫家大都陶醉于陽光……”中的“中畫家”指的就是說江南不宜畫油畫的人,而不是中國畫畫家。)
吳老用了哪個詞來反駁?(對付)你認為這個詞語好在哪里了?(“對付”是畫家將自己與作品對立,沒有融入作品,也不可能用真情,更別說生命去對待自己的作品。講幾則吳冠中先生的故事:他的每一副作品都是自己的一個孩子,他熟悉自己的每一副作品,有人曾拿著吳老的畫來讓他鑒別真?zhèn)危軌蛘f出每一副畫的故事,因為每一副作品都傾注了吳老的真情,傳說莫邪投入了溶爐才煉出了充滿靈性的雌雄寶劍,燒青花瓷的師傅將自己的雙胞胎兒女投入窯中才燒出精美的瓷器,吳冠中先生的作品不正是體現(xiàn)這種上升到生命境界的美嗎?)
2.吳冠中先生的藝術(shù)觀點是什么?(或許很多同學會認為是“藝術(shù)貴在創(chuàng)新”。這個觀點雖不能算錯,但不夠全面。可以出示幻燈片——老版《西游記》和張紀中版《西游記》豬八戒的造型對比圖片,讓同學們討論什么是創(chuàng)新。張紀中說自己請的是好萊塢的造型師、化妝師,根據(jù)這兩節(jié)課學習的中西審美情趣的不同,同學們又怎么看待張紀中這種做法?吳冠中先生的藝術(shù)觀點不僅僅是創(chuàng)新,他更注重的是不迷失自我,總結(jié)吳冠中先生藝術(shù)觀點,這也正是他的第三個人格特點----“和而不同”,既互相尊重吸收,統(tǒng)一和諧,又保持自身的獨立和尊嚴。)
3.播放幻燈片,欣賞吳冠中先生的畫。讓學生討論理解“和而不同”。
4.討論第一課時開始時提出的問題,什么是大美?風骨的涵義是什么?
《莊子·知北游》中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什么是大美?各人的理解不同,等你走進大自然,面對天蒼蒼野茫茫的塞外風光,看到山花爛漫,草長鶯飛,那樸實得未經(jīng)任何雕琢的大自然,美得讓人炫暈,猴子在枝葉間跳躍,鳴叫,體會著生命的自由與快樂……老虎捕到了一頭斑馬,在草原上生吞活剝,一幅血淋淋的畫面卻是大自然的中和之美。
大美是什么--和諧,自由,生命,包容,涵蓋一切的無以復加的美。吳冠中先生雖然離開我們了,但他的畫和他的人格卻一起成了我們生命中的大美。
為什么用風骨,而不用精神,是因為風骨,既是個性、力量,又是風度、神氣,是一種內(nèi)外兼美的修養(yǎng),是可以標榜后世的品格,雖然和精神的意思差不多,但是卻更具生命力,也有能夠代代傳承的意思。
(三)布置作業(yè)
從以前學過的詩歌中找出你認為“大美”和“小美”的詩歌各一首,分析它們之所以“大美”和“小美”的原因。
【畫里陰晴教案】相關(guān)文章:
畫太陽教案04-18
畫太陽教案04-18
小學水果畫教案04-04
大班美術(shù)畫水果教案04-24
小班美術(shù)畫氣球教案04-24
中班美術(shù)畫媽媽教案04-25
小班美術(shù)教案畫太陽04-24
學畫山水畫教案04-05
小學水果畫教案4篇04-05
小學語文教案:《畫楊桃》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