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優(yōu)秀教案
目標要求:
1、學習本文的語言,積累一些典故。
2、理清文章的結(jié)構(gòu),學習本文獨具的論證方法。
3、評價作者的觀點,借鑒吸收。
作者介紹:朱光潛(1897-1986)現(xiàn)代文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筆名孟實、孟石。
預習解決:1、給下列字詞注音。
涎( )茗( )鏃( )沁( )藻( )濫( )
2、解釋下列詞語。
援例:
深惡痛絕:
錙銖必較:
索然無味:
玩索:
胸襟:
岑寂:
游離:
意蘊:
蘊藉:
流弊:
下乘:
3、閱讀課文,解決下列問題。
①你認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②本文論證方法是什么?是否能說明問題?請舉例說明。
③你對作者的說法都贊同嗎?若有不同看法,試舉例說明理由。
學習研究:1、弄清本文的結(jié)構(gòu),概括說明文章的思路,完成下列提綱。
一、引題( 段):
二、揭示中心,初步論證( 段):
咬文嚼字
三、進一步論證( 段):
四:總結(jié)( ):
2、閱讀課文第6段,回答以下問題。
①作者說自由直接意義和聯(lián)想意義,用了兩個比喻,本體和喻體之間有何相似點?
作者用這兩個比喻恰當嗎?說說看。
②文中說“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龍團茶”一句
來得較豐富,也來得較含混有蘊藉。它的妙處就在于不即不離、若隱若現(xiàn)之中。根
據(jù)作者的分析,談?wù)勀銓@兩句詩的“豐富”和“有蘊藉”是怎么理解的。作者寫
這個例子又是什么目的。
③下列說法不符合作者觀點的一項是( )
A、字的聯(lián)想意,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時間和場合對某字聯(lián)想的境界不同,因而它
具有不確定性。
B、與科學的文字不同,文學的文字不靠直指意義而是必須用聯(lián)想的意義來表現(xiàn),
詩尤其如此。
C、聯(lián)想的意義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難用,因為它是游離的、個性化的;同樣,讀者若不
了解其中某些關(guān)聯(lián)和意味,也是難以理解和把握的。
D、文學之所以為文學,就在于作者善于根據(jù)文字在歷史過程中所積累的種種關(guān)
系,充分地使用文 字的聯(lián)想意義以創(chuàng)造獨特的境界。
3、 細讀課文第7段,完成以下各題。
①本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與第6段相比,它的論證角度有什么不同?
②文中說,從前作詩文的人寫不同的詩文往往用一些現(xiàn)成的不同的“套語”“濫
調(diào)”,作者對這種做法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那么,我們對作者所列的那些典故、文化
知識等到底應持什么態(tài)度?作者沒有說,你是怎么看的?
③“套板反應”的實質(zhì)是什么?請用3個字概括。
④一個人的心理習慣如果老是傾向“套板反應”,他就根本與文藝無緣。作者是
從兩個角度說明原因的,請分別用4個字概括。
就作者說:
就讀者說:
⑤“惟陳言之物去”,這是一句最要緊的教訓,這里的教訓是什么意思?
⑥“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來的,不致落入下乘”。這里的“作”的具體含
義是什么?
4、 從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思想觀點的語句并摘錄下來:
5、 談?wù)勀銓@一觀點的理解和認識:
6、作者在闡述”煉”字的道理時與郭先生的觀點有哪些不同,他認為起主要作用的
是什么?
7、文中”咬文嚼字”的意思包含幾點,側(cè)重于那個范疇,它的精髓在什么方面?
8、研讀“無論是閱讀或是寫作……文學之所以為文學,就在這一點生發(fā)上 面”一
段,思考解決下面的問題:
為什么說“直指的意義易用,聯(lián)想的意義卻難用”?根據(jù)文意加以 回答:
蘇東坡由“小龍團茶”聯(lián)想到“天上小團月”是因為它們有某一共同點,這
共同點是什么?
以下表述是否與作者原意相符:
A.“藍田日暖玉生煙”是因為藍田發(fā)生燃燒使玉石俱焚產(chǎn)生煙霧引起的聯(lián)想。
B.字的聯(lián)想意義因帶上主觀色彩而因人因時因地而異,變化莫測。
C.科學的文字其意義需要精確,說明科學不需要聯(lián)想甚至排斥聯(lián)想。
D.詩文中的字難以控制是因為它可以使意蘊豐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
離。
9、既然語言跟著思想情感走,思想情感是主導的,為什么反過來說“你 不 肯用俗濫的語言,自
然也就不肯用俗濫的思想情感”?
10、結(jié)合文意與個人體會,思考并回答“聯(lián)想”與“意境”之間有何聯(lián)系:
閱讀訓練:1、閱讀下面的課文選段,完成①②③④兩題。
有些人根本比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關(guān)系,以為更改一兩個字不過是要文字順暢些或漂亮些。其實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情感,內(nèi)容和形式是相隨而變的.。姑舉一個人人皆知的實例。韓愈在月夜里聽見賈島吟詩,有“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兩句,勸他把“推”字改成“敲”字,這段文字因緣傳為千古美談,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說得好聽一點,都說“推敲”。古今人也都贊賞“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實這不僅是文字上的分別,同時也是意境上的分別。“推”固然顯得魯莽一點,但是它表示孤僧步說歸寺,門原來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須自掩子推,足見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個和尚。在這冷寂的場合,他有興致出來步月,興盡而返,獨往獨來,自在無礙,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氣度。“敲”就顯得他拘禮些,也就顯得寺里有人應門。他仿佛是乘月夜訪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熱鬧場合,至少也有一些溫暖的人情。比較起來,“敲”的空氣沒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鳥宿池邊樹”看來,:推“似乎比”敲“要調(diào)和些。”推“可以無聲,”敲’就不免剝啄有聲,驚起了宿鳥,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攪擾。所以我很懷疑韓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稱賞的那么妥當。究竟哪一種意境是賈島當時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現(xiàn)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認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問題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個比較恰當,而在哪一種境界是他當時所要說的而且與全詩調(diào)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①作者舉古今美談“推敲”故事一例的用意是說明(不超過30字)
答:□□□□□□□□□□□□□□□□□□□□□□□□□□□□□□
②作者關(guān)于賈島詩句中用“推”好還是“敲”好的基本觀點是(不超過45字)
答:□□□□□□□□□□□□□□□□□□□□□□□□□□□□□□□□□□□□□□□□□□□□□
③作者在這段文字中闡發(fā)的基本觀點是(不超過40字)
答:□□□□□□□□□□□□□□□□□□□□□□□□□□□□□□□□□□□□□□□□
④依作者的看法,賈島詩句中的推字與敲字在意境上有什么區(qū)別?(用自己的話扼要回答,可采用條目式,不超過6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