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新課標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jīng)驗,不斷提高教學質(zhì)量。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yīng)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語文新課標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語文新課標教案1
知識目標
1、引導學生學習細節(jié)描寫及側(cè)面烘托的人物寫作方法。
2、引導學生學習敘事中表現(xiàn)人物的方法,重點剖析第四段、第五段和第八段。
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2、學習在記敘中加入自己的評論和感受。
3、學習演講的一些技能技巧。
德育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熱愛中國文學,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作者怎樣通過敘事來表現(xiàn)人物性情。
難點:作者如何在記敘中加入自己的評論和感受。
★教學設(shè)想
1、適當補充課外資料,如《箜篌引》和《桃花扇》原文,激起學生想象的情感,更好的體會人物講演時的形象更好的體會人物講演時的形象和性格。
2、從課外搜集梁啟超事跡,讓學生講述,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3、練習給課文加旁注是高中生學習語文理應(yīng)進行的一項專門的基本訓練。本課在練習當中設(shè)了一道作旁注的題,是一種引導,以后每學一課都照此辦理。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上課之前呢,先請同學們拿出一支筆,一張紙。今天上課之前呢,先讓同學們做個知識競猜題。請根據(jù)我的描述,猜猜他是誰?
①他聰穎過人,“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6歲時中舉人,被譽為“嶺南奇才”②他是中國近代百年歷史中,成就與貢獻巨大的人。③他是廣東新會人。④他著作頗豐,著有148卷,長達1000余萬字的《飲冰室合集》。
同學們都有答案了嗎?是的,他就是今天我們要認識的主人公――梁啟超。
那說起梁啟超,想來同學們對他并不感到陌生。初中時候歷史書上見過他的名字,我們學《再別康橋》的時候也知道,徐志摩的“情敵”梁思成是他的兒子。那同學們能不能告訴我梁啟超有哪些事跡啊?(戊戌變法、云南起義、康梁)。
梁啟超,中國近代維新派領(lǐng)袖,學者。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清光緒舉人。和其師康有為一起,倡導變法維新,并稱“康梁”。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赴北京參加會試,追隨康有為發(fā)動公車上書。1896年在上海主編《時務(wù)報》,發(fā)表《變法通議》,編輯《西政叢書》,次年主講時務(wù)學堂,積極鼓吹和推進維新運動。1898年入京,參與百日維新,以六品銜辦京師大學堂、譯書局。戊戌變法后逃亡日本。初編《清議報》,繼編《新民叢報》,堅持立憲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但介紹西文資產(chǎn)階級社會、政治、經(jīng)濟學說,對當時知識界有較大影響。辛亥革命后,以立憲黨為基礎(chǔ)組成進步黨,出任袁世凱政府司法總長。1916年策動蔡鍔組織護xx反袁;后又組織研究系,與段祺瑞合作,出任財政總長。五四時期,反對“xx孔家店”的口號。曾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早年所作政論文,流利暢達,感情奔放,頗有特色。晚年在清華學校講學。著述涉及政治、經(jīng)濟、哲學、歷史、語言學、宗教及文化藝術(shù)、文字音韻學等。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從歷史書上,我們知道,梁啟超是個叱咤政壇的人。但同學們知道嗎?他在文壇上也是個不可多得的才子呢!那如果大家想認識一個真實而活生生的學者梁啟超的話,就要讀讀梁實秋寫的《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板書課題)
二、作者簡介(學生應(yīng)明確記憶作家時從三方面著手,即生活時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
梁實秋(1902—1987),中國散文家、文學評論家、翻譯家。原名治華,浙江杭縣(今余杭)人,生于北京。1915年就學于清華學校(今清華大學)。1923年留學美國。回國后,曾先后任教于東南大學、暨南大學、青島大學、北京大學等校,主編《時事新報》副刊《青光》《益世報·文學周刊》《中央日報》副刊《平明》等。一度主編《新月》月刊。創(chuàng)作以散文小品著稱,風格樸實雋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為代表作。1949年后曾任臺灣省立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主要著作尚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續(xù)集),文學評論集《浪漫的與古典的》《文學的紀律》《秋室雜文》,譯著《莎士比亞全集》等。主編《遠東英漢大辭典》。
原名:梁治華
成就:散文家文學評論家翻譯家
作品:《雅舍小品》(續(xù)集)《浪漫的與古典的》《文學的紀律》《秋室雜文》《莎士比亞全集》《遠東英漢大辭典》
風格:風趣幽默樸實雋永
三、默讀課文,查字典解決不確定的字詞讀音,并思考:
1、齊讀生字詞:戊(wù)戌(xū)叱咤(zhà)蒞(lì)臨
迥(jiǒng)異精悍(hàn)激亢(kàng)箜(kōng)篌(hóu)
酣(hān)暢薊(jì)北
2、文章記敘了梁啟超的哪些情況?——音容笑貌學者風度
3、到清華大學演講的人不計其數(shù),但他們卻沒有給作者留下什么印象,為什么梁啟超卻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說他在演講時有什么特點?請同學們討論他的特點,在文中找出相關(guān)語句并參照課后練習一給這些語句加旁批。
板書如下:
肖像:身材短小精悍,禿頭頂,寬下巴,肥大長袍形
梁步履穩(wěn)健神
任氣質(zhì)風神瀟灑(瀟灑自信)兼
公眼神光芒四射備
演開場白:獨特(謙遜自負)
講聲音:沉著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穩(wěn)睿智)
特內(nèi)容:豐富有趣,旁征博引(博聞強識學識豐富)
點動作:成為表演,手舞足蹈(自由灑脫)
表情:狂笑太息痛哭(酣暢淋漓感情豐沛)
總結(jié)梁任公的形象:撇開政壇上的梁任公不說,在文壇上,梁任公是一個有思想,有個性,感情豐沛,沉穩(wěn)睿智瀟灑,熱心腸而又謙遜的學者形象。
4、文中是如何展示梁任公特點的?
——對梁任公的特點不是抽象的概說,而是具體化為各種表現(xiàn),在細節(jié)和側(cè)面描寫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有形貌特點,表情特點,聲音特點,動作特點,氣質(zhì)特點,講稿特點等,可以籠而統(tǒng)之概括為:才華橫溢,博聞強記,修養(yǎng)良好,開朗直爽,認真細致,風趣幽默,謙遜而自負,穩(wěn)健而瀟灑。
5、如何品味對梁任公的外貌描寫?
——對梁任公的外貌描寫:“隨后走進了一位短小精悍禿頭頂寬下巴的人物,穿著肥大的長袍,步履穩(wěn)健,風神瀟灑,左右顧盼,光芒四射。”文字不多,但很傳神。可以分兩層:前一層寫身材、肖像、衣著,后一層寫精神氣質(zhì),也就是說既寫實相又寫神采,既遵循人物固有特點,又略有夸飾。“風神瀟灑”“光芒四射”就是夸飾,表達學生對老師的由衷的贊美之情。
6、本文是敘事散文,既有充分的敘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對梁的敬仰、欣賞、贊美之情是怎樣抒發(fā)的?
①直接表達
A那時候的青年學子,對梁任公懷著無限的景仰
B先生嘗自謂“筆鋒常帶情感”,其實先生在言談講演之中所帶的情感不知要強烈多少倍。
C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求之當世能有幾人?
②半直接半含蓄的表達
A我很幸運有機會聽到這一篇動人的演講。
B他敲頭的時候我們屏息以待,他記起來的時候,我們也跟著他歡喜。
C除了當時所受的感動之外,不少人從此對于中國文學發(fā)生了強烈的愛好。
③完全含蓄的表達
A描寫外貌,著重于表現(xiàn)神采,展現(xiàn)一個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風范。
B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時掩面,有時頓足,有時狂笑,有時太息。純粹是動作描寫,但讀者仍能從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C標題“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以學生的`輩分稱呼梁,已是一種尊敬和愛戴。
四、重點研讀
(一)第四自然段
讓學生模仿這極富個性的開場白,并借機向同學們講一些演講知識:
從演講內(nèi)容上說要注意文章結(jié)構(gòu)、論點、論據(jù)及其構(gòu)思要新穎,在論述過程中能旁征博引,適當增加一些其他因素如手勢,或者其他恰當?shù)闹w動作來為演講增色,此外還要注意語速、語音、詞匯和表情。具體說來可以分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主題
1、主題鮮明,思想性強
2、聯(lián)系實際,貼近生活
3、思維敏捷,邏輯性強
語言表達
1、語言優(yōu)美,準確簡明
2、抑揚頓挫,鏗鏘有力
3、表達流暢,口齒清晰
4、普通話標準
藝術(shù)表現(xiàn)
1、富有xx,感染力強
2、精神飽滿,表情自然
3、肢體語言使用恰當
演講效果
1、觀眾反應(yīng)好
2、氣質(zhì)、形象、著裝
3、時間掌握好
(二)第五自然段
①樂府詩《箜篌引》: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當耐公何。
古今注:朝鮮津卒霍里子高妻麗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發(fā)提壺,亂流而渡,其妻隨而止之,不及,遂墮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歌曰:‘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將奈公何’聲甚凄愴,曲終亦投河而死。子高還,以語麗玉。麗玉傷之,乃引箜篌而寫其聲,聞?wù)吣粔櫆I飲泣。麗玉以其曲傳鄰女麗容,名曰《箜篌引》。
一年夏天,下了一夜的暴雨。早晨,霍里子高來到渡口,看到河水暴漲,河面上籠罩著一層蒙蒙水氣。他想,今天不會有人渡河了。他剛要轉(zhuǎn)身回家,忽聽遠處傳來一陣叫喊聲……
霍里子高抬眼望去,看見一個老人,披散著滿頭白發(fā),手舞足蹈,瘋瘋癲癲,提著一把大酒壺,向著急湍的河流一路狂奔而來。老人一邊狂跑,一邊提壺喝酒,有幾次差點摔倒,也不知是有瘋癲病還是喝醉了?
霍里子高想阻攔已經(jīng)來不及了,眼看那老人就要沖進急流之中,他的妻子在后面抱著箜篌,跌跌撞撞地追趕著,高聲呼叫著:不要下河!不要下河!然而,一切都晚了,瘋癲的老人終于沖進河里,頃刻就被咆哮的河水吞沒了。
那位妻子趕到河邊,怔怔地望著河水,欲哭無淚。她抱起箜篌,邊彈邊唱:
公無渡河,
公竟渡河!
墮河而死,
當奈公何!
聲音悲哀凄愴,一曲唱罷,也跳進水里,投河而死。
霍里子高回到家里,向妻子麗玉述說了這段故事,麗玉早已是淚流滿面。她彈拔箜篌把曲子和歌聲記錄下來。
從此以后,人們經(jīng)常看到一對夫婦,在老人落水的地方彈撥箜篌而歌:“公無渡河,公竟渡河……”過往的人們聽到這悲傷的旋律和歌聲,無不吞聲落淚。這首歌曲名字就叫《箜篌引》。
失去心智的男人,極力阻止的女人,悲挽嗚咽的箜篌曲。不加任何修飾,通過婦人之口,用十六字描述出來。使人看過以后有一種無名的傷感,久久不能散去。泯泯中能感受到那人生的無奈。男人自己過不去自己這道坎,緣何癲狂以至投河?女人過不去感情這道坎,因何悲歌而徇情?
(三)第八自然段
《桃花扇》作者孔尚任,是孔子的64代孫,他和《長生殿》的作者洪晟被合稱為“南洪北孔”,他倆是清代劇壇上的一對雙子星座。《桃花扇》的內(nèi)容是借復社文人侯方域與秦淮名xx李香君的愛情故事來反映南明弘光王朝覆亡的歷史。再適當?shù)叵驅(qū)W生介紹桃花扇的來歷“桃花扇何奇乎?其不奇而奇者,扇面之桃花也;桃花者,美人之血痕也;血痕者,守貞待字,碎首淋漓不肯辱于權(quán)xx者也;權(quán)xx者,魏閹之余孽也;余孽者,近聲色,羅貨利,結(jié)黨復仇,隳三百年之基業(yè)者也。”
五、課堂小結(jié)
作者從細微處著筆,通過對梁任公的言談舉止的描寫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博聞強識、幽默、睿智的學者形象,使我們對學者的梁啟超先生多了份了解,多了份崇敬之情;并從作者身上學習到了如何展示人物性格特點的寫作手法及從梁任公那學習到了如何演講的有效方法。
六、布置作業(yè)
1、朗誦課文,從中完成課后習題。
2、結(jié)合課堂上老師講的演講技巧,找一篇文章進行實踐。
3、預(yù)習新課。
高中語文新課標教案2
【教學目標】
1、積累文中的文言詞句并進行歸類整理。
2、分析鑒賞荊軻形象。
【教學重點】
1、積累“顧”、“就”、“發(fā)”等文言詞語用法。
2、學習本文在矛盾沖突中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寫法。
【教學難點】
如何評價荊軻刺秦這一行為的意義。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入課
屏幕展示對聯(lián):請同學們思考下列對聯(lián)寫的都是那些歷史人物?
①剛正不阿,留得正氣凌霄漢
幽而發(fā)憤,著成信史照人寰
②盛唐詩酒無雙士
青蓮方苑第一家
③寫鬼寫妖高人一等
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④一詩二表三分鼎
萬古千秋五丈原
⑤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
憂樂關(guān)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蘇臺
前五聯(lián)分別是司馬遷、李白、蒲松齡、諸葛亮、范仲淹,那么,同學們請看,
⑥身入狼邦,壯志匹夫生死外
心存燕國,蕭寒易水古今流——寫的是歷的那個人物呢?對,是咸陽荊軻墓聯(lián)。今天我們就走進那段塵封的歲月,去感受那步步驚心的往事。(板書課題)
二、識人
荊軻,春秋戰(zhàn)國時代四大刺客之一(要離、專諸、聶政、荊軻)本是齊國人,后遷居衛(wèi)國,原叫莊坷,到了燕國以后,改稱荊軻,喜好讀書擊劍,善交名人勇士。
三、入境
故事發(fā)生在戰(zhàn)國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統(tǒng)一全國的大勢已定,弱小的燕國也危在旦夕。燕太子丹為了抵抗強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為了報自己在秦國做人質(zhì)的“見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諸侯之地”;如不成,則刺殺秦王嬴政,使其國內(nèi)大亂,然后聯(lián)合諸侯共同破秦。為此,太子丹先找智勇雙全的燕國處土田光,然而田光已老,無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薦了荊軻。田光為保守秘密而xx。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fā)生的。事敗后,秦大舉攻燕,于公元前222年滅燕。
三、解題
《戰(zhàn)國策》是西漢學者劉向所整理、校訂的一部戰(zhàn)國時期的史料匯編,是一部國別體的史書。該書記載了戰(zhàn)國時期二百三四十年間各國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動,著重記錄了謀臣的策略和言論,語言流暢,記人、記事形象生動。全書共三十三篇,十二策。
《戰(zhàn)國策》的內(nèi)容,主要記載戰(zhàn)國時期各國謀臣策士游說諸侯或進行謀議論辯時的政治主張和縱橫捭闔、爾虞我詐的故事,也記述了一些義士豪俠不畏xx、勇于斗爭的行為。《戰(zhàn)國策》在記敘歷史事件時,過分夸張渲染謀臣策士的作用,有時為了突出縱橫游說之士在歷史事件中的決定作用,甚至編造一些情節(jié),不免違背歷史的真實。長于議論和敘事,文筆流暢,生動活潑,在我國散文具有重要的地位。
四、整體感知:
1、放配樂朗誦,疏通字詞、句讀方面的問題。
淬(cuì)憐(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創(chuàng)(chuāng)揕(zhèn)樊於(wū)期夏無且(jū)
2、學生復述文章的故事情節(jié)并理順《荊軻刺秦王》的結(jié)構(gòu):
第一部分——開端(1——2段):存亡困境
第二部分——發(fā)展(3——9段):解脫困境
第三部分——xx(10——17段):孤注一擲
第四部分——結(jié)局(最后一段):突圍失敗
3、學生根據(jù)課文下的注解,仔細閱讀課文,了解課文詳細內(nèi)容。
五、布置作業(yè)
課后思考:
1、荊軻和太子丹是什么樣的人物形象?
2、荊軻刺秦王為什么失敗了?
3、你是如何看待荊軻刺秦王這件事情的?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導入新課
二、文言知識梳理
1、通假字。
秦王必說見臣說,通“悅”,yuè,高興。
使工以藥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燒刃使紅,漬于水中。
日以盡矣以,通“已”,已經(jīng)。
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陵,通“凌”,xx。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請辭決矣決,通“訣”,訣別。
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懾。
設(shè)九賓賓,通“儐”,儐相(bīnxiàng),迎賓贊禮的人。儐,舊讀bìn。
圖窮而匕首見見,通“現(xiàn)”。
秦王還柱而走還,通“環(huán)”,繞。
荊軻奉樊於期頭函奉,通“捧”。
卒起不意卒,通“猝”,cù,倉促,突然。
2、一詞多義
【之】
①第三人稱代詞,“他(們)”/“它(們)”使工以藥淬之/愿大王少假借之
②結(jié)構(gòu)助詞,“的”/不譯于是太子預(yù)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趙人徐夫人之匕首
③助詞,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
【而】
①連詞,表轉(zhuǎn)折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
②連詞,表并列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何如
③連詞,表修飾伏尸而哭/荊軻和而歌/自引而起/秦王還柱而走/倚柱而笑
④連詞,表承接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圖窮而匕首見
⑤連詞,表遞進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以】
①介詞,因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荊軻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
②介詞,用使工以藥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醫(y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軻
③介詞,按照以次進
④已經(jīng)日以盡矣
⑤連詞,表目的,“來”/不譯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興兵以拒大王/遂拔以擊荊軻
⑥連詞,表修飾箕踞以罵曰
【為】
①動詞,做,整治乃為裝遣荊軻
②介詞,被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③介詞,替嘉為(之)先言于秦王曰
【其】
①第三人稱代詞,他∕它(們)(的)盡收其地/疑其有改悔/劍長,操其室
指示代詞,那其人居遠未來
【窮】
①盡,沒有日暮途窮
②走投無路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
③盡頭圖窮而匕見
④穿過,走到盡頭復前行,欲窮其林
3、重點實詞:
【顧】
①回頭看,看
②顧念,考慮
③看望,拜望
④反而,卻∕不過,只是
⑤難道
【略】
①疆界
②經(jīng)過
③巡行,巡視
④侵略,奪取
【誠】
①假如,如果
②的確,確實
【發(fā)】
①打開
②出發(fā)
【就】
①成功
②登上,去
4古今異義現(xiàn)象:
仰天太息流涕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古義:走投無路,陷于困境。今義:生活貧困,經(jīng)濟困難。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古義:品德高尚之人。今義:年長之人。
將軍豈有意乎古義:有心意,此引申為同意、愿意。今義:今有“故意”之意。
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遇:古義:對待。今義:遇到,碰以。
深:古義:刻杜今義:有深度,與“淺”相對。
于是太子預(yù)求天下之利匕首古義:在這時今義;表順承關(guān)系或另提一事。
終已不顧古義:不回頭今義:不照顧,不考慮不顧忌。
左右乃曰古義:皇帝周圍的侍衛(wèi)人員。
今義:表兩種方向;或表大體范圍;有時亦有控制之義。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古義:可以用它來,為“可以之”的省略。
今義:表可能、能夠、許可。
秦王購之金千斤古義:指金屬總稱,文中指銅。今義:特指黃金。
5、詞類活用現(xiàn)象:
(1)進兵北略地方位名詞作狀語,向北。
(2)函封之名詞作狀語,用匣子。
(3)前為謝曰方位名詞作動詞,走上前。
(4)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詞活用為動詞,走上前。
(5)左右既前同上。
(6)其人居遠形容詞活用作名詞,遠方。
(7)使使以聞大王動詞使動用法,使……聽到。
(8)太子遲之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遲。
(9)發(fā)盡上指冠名詞作狀語,向上。
(10)群臣怪之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怪。
(11)箕踞以罵曰名詞作狀語,象簸箕一樣。
(12)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詞作狀語,馬上。
(13)乃欲以生劫之形容詞作狀語,活著。
(14)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作動,穿白衣,戴白帽
(15)使使以聞大王聞:使動,使……聞,稟告
(16)乃朝服,設(shè)九賓朝服:名作動,穿朝服
(17)秦兵旦暮渡易水旦暮:名詞作狀語,馬上
6、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斷句
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仆所以留才,待吾客與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2)省略句
秦王購之(以)金千斤(省略介詞“以”)
取之(以)百金(省略介詞“以”)
欲與(之)俱(往)(省略介詞賓語和謂語)
待吾客與(之)俱(往)(同上)
皆(穿)白衣冠以送之(省略謂語)
其人居遠未來,而為(之)留待(省略介詞賓語)
嘉為(之)先言于秦王曰(同上)
乃(穿)朝服,設(shè)九賓(省略謂語)
見燕使者(于)咸陽宮(省略介詞)
使(之)畢使于前(省略兼語)
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省略介詞)
獻(于)秦王(省略介詞)
比(于)諸侯之列(省略介詞)
而(按)秦法……(根據(jù)文意省略)
皆陳(于)殿下(省略介詞)
(3)被動句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4)倒裝句
常痛于骨髓(介賓短語后置)
嘉為先言于秦王(介賓短語后置)
燕王拜送于庭(介賓短語后置)
使畢使于前(介賓短語后置)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定語后置)
群臣侍殿上者(定語后置)
秦王購之(以)金千斤,邑萬家(介賓短語后置,數(shù)量詞作定語后置)
7、文言固定結(jié)構(gòu):
【足下】對對方的敬稱,你/您則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
【有以】有用來……的(辦法)臣乃得有以報太子
【奈何】怎么辦今聞購將軍之首,金千斤,邑萬家,將奈何
【何如】怎么樣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何如
【然則】(既然)這樣,那么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乃今】現(xiàn)在,這才乃今得聞教
【頃之】不久頃之未發(fā)
【所以】表原因,……的原因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事所以不成者……
【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以故荊軻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
【“所”+動詞】荊軻有所待意為:有……的人(東西)。“所”后常跟動詞組成“所”字結(jié)構(gòu),作“有”賓語。
【豈……乎】將軍豈有意乎表反問,是否……呢。
【豈……哉】荊卿豈無意哉表反問,難道……嗎。
8、成語典故
(1)切齒拊心:語出本文,又作“切齒腐心”。形容憤恨到極點。
(2)一去不復返:語出本文。一去之后就不再回來。后亦稱人或者已成陳跡。唐崔顥《黃鶴樓》詩:“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3)發(fā)上指冠:語出《莊子?盜跖》:“盜跖聞之大怒,目如明星,發(fā)上指冠。”毛發(fā)豎起的樣子。形容極度憤怒。本文“士皆目真目,發(fā)盡上指冠”暗引此語。
(4)圖窮匕首見:語出本文。比喻事情發(fā)展到了最后,xx或本意顯露出來。
(5)無可奈何:語出本文。沒有辦法,無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無能為力。
(6)悲歌擊筑: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寫悲壯蒼涼的氣氛。
三、課堂小結(jié)
四、布置作業(yè)
請同學們思考荊軻刺秦的失敗是偶然還是必然?
第三課時
一、析文
1、討論荊軻刺秦失敗是偶然還是必然。
2、請同學們將課文中寫荊軻、秦王及群臣的語句畫出來,比較誰的著墨較少:
荊軻: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
荊軻逐秦王————————
荊軻廢,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被八創(chuàng)。————
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秦王:
秦王驚,自引而起,絕袖。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恐急,劍堅,故不可立拔。—————
秦王還柱而走——————
秦王方還柱而走,卒惶急不知所為——————
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
秦王復擊軻———————
秦王目眩良久。
群臣:
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
而卒惶急無以擊軻,而乃以手共搏之。—————
侍醫(y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軻。—————
左右乃曰:“王負劍!王負劍!”——————
左右既前,斬荊軻。
【結(jié)論】荊軻的著墨不及秦王及群臣多。
3、這種安排是否違背了課題荊軻刺秦的重心呢?
【明確】《戰(zhàn)國策》善于描寫情節(jié)與場面,因此在此前的樊將軍獻頭、荊軻訣別、易水送別等處都寫得詳細,但是在行刺的環(huán)節(jié)突出的不是荊軻如何行刺,而是重在表現(xiàn)秦王的驚慌。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來看荊軻刺秦王的手段也許可以找到答案。
4、請同學們再看一遍荊軻的動作與語言:
【明確】(因)把——揕——(未至身)逐——(廢)引——提(不中)——倚——罵
5、由此可見,荊軻的劍術(shù)不是十分精湛,但是荊軻憑什么能讓秦王目眩良久?
【明確】回顧荊軻在朝堂之上的一系列表現(xiàn)即可找到答案:
“武陽色變震恐,群臣怪之。荊軻顧笑武陽,————————發(fā)圖,圖窮而匕現(xiàn)————逐秦王———倚柱而笑,箕踞以罵。”
荊軻的功夫不見得高超,但膽識卻超乎尋常!一個笑寫出了荊軻的鎮(zhèn)定,一個笑寫出了不畏死的大氣,一個罵寫出了荊軻的氣勢!而荊軻的身份只是一個將亡小國的使臣,然而正是這種義無反顧、不為生死的大無畏精神與氣勢震懾了秦殿之上的王與臣!因此,這對于塑造荊軻的人物形象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
6、陶淵明曾在其詩歌《詠荊軻》中寫到“惜哉劍術(shù)疏,奇功遂不成”,可見荊軻刺秦的失敗已成千古遺憾,但是否是一次意外呢?有同學說如果秦王袖子的質(zhì)量好一點的話,也許天地將會大不同,與荊軻的劍術(shù)無關(guān),你怎樣認為呢?
【明確】我們是否可以在文章的描述中找到這一結(jié)局的暗示呢?
①荊軻有所待,欲與俱,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我們讀出了等待;
②太子遲之,疑其有改悔,乃復請之曰:“日以盡矣,荊卿豈無意哉?”——我們讀出了懷疑;
③荊軻怒,叱太子:“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我們讀出了必死的信念與意氣用事;
④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變徵之聲中——我們讀出了訣別的凄婉與悲涼;
【總結(jié)】以上的描寫,似乎都在暗示荊軻此行的壯舉,必將以悲劇收場的結(jié)局。
7、我們能否從其他描寫中找到相同的暗示呢?
【明確】
①秦武陽,年十二,xx,人不敢與忤視。——至殿下,秦武陽色變震恐——群臣怪之;
②荊軻刺王——王負劍
【總結(jié)】秦武陽如此勇猛之人,但在秦殿之下卻震恐,可見陣勢之大之莊嚴,而群臣的怪之與秦王的負劍上朝,更可以看出秦朝有防范之心與防范之舉,并非沒有戒備之心。
8、在行刺的過程中有一個人消失了,是誰?
【明確】秦武陽是一著敗棋。
9、現(xiàn)在看能否找到一點遺憾呢?
【明確】如果秦王的袖子不斷,如果隨行的不是秦武陽而是荊軻所待之客,如果荊軻擲的再準一些,如果荊軻能夠再等一等所待之客—————
10、荊軻刺秦失敗敗在哪里呢?
【明確】意氣!
11、從“將軍豈有意乎?”“荊卿豈無意哉?”樊將軍與荊軻的死是否有相似之處?
【明確】“豈有意乎”是“是否有這個意愿呢”暗示出一種積極的猜測,一種情感的煽動;
“豈無意哉”是“該不會是沒有這個意愿了吧”傳遞出一種消極的懷疑,一種情感的不信任!而兩個人的結(jié)局一個是“遂自刎”的主動,坦然接受;一個是“怒叱、終已不顧”的意氣用事,可見兩個人的行為都與古代俠的氣質(zhì)胸懷相通。但一個是理智占了上風,一個是感情占了上風,成敗可見。
二、探幽
(一)總結(jié)荊軻和太子丹的人物形象?
1、荊軻:
首先,荊軻之智:
見樊於期之“私”
行刺之前之“待”
求見蒙嘉之“遺”
秦武陽震恐之“笑”
其次,荊軻之勇:
荊軻:顧笑武陽
勇逐秦王倚柱而笑箕踞而罵
武陽:色變振恐(側(cè)面襯托)
秦王:目眩良久(正面描寫)
【總結(jié)】
荊軻粗獷豪邁,沉著勇敢,不怕犧牲,鎮(zhèn)定自若,從容不迫。行刺秦王雖然失敗,但他那種剛毅不屈,慷慨赴難的精神,雖經(jīng)千秋萬載仍令人感奮。
2、太子丹:
首先,太子丹之志:欲畢其功于一“刺”來對抗強秦,保衛(wèi)自己的國家;
其次,太子丹之私:欲以刺秦來抗亡,欲以刺秦來報不理之仇;
第三,太子丹之急:飄搖之秋欲尋突破困境,逼迫荊軻出發(fā);
第四,太子丹之情:伏尸而哭的不忍與易水送別的訣別。
【總結(jié)】太子丹雖有宏圖大志但是心胸不夠?qū)拸V,雖有治國之心卻乏治國之術(shù),用人上雖然可以重情重義但卻在內(nèi)心里猜忌懷疑,因此這樣的太子丹是無法擔負燕國命運興亡的重任的。
(二)陶淵明《詠荊軻》中說到“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你是否贊同這一說法?為什么?
【明確】從知人的角度,太子丹對荊軻的決心、品質(zhì)、謀略和性情并無充分了解,雙方稱不上“知己”。
表現(xiàn):荊軻要待客而行,太子丹卻疑其悔改;
太子丹責難并用先遣秦武陽進行逼迫,荊軻怒斥太子丹并憤然倉促上路。
實質(zhì):太子丹急躁的言行,反映了他目光的短淺與心胸的狹隘,他完全不了解荊軻周密思慮力求全勝的大略;
荊軻怒斥太子丹的剛烈與倉促上路的意氣用事。反映了他無法容忍羞辱的自負與不理智。
因此荊軻和太子丹的關(guān)系,顯然不是一種君子之交。
(三)、你如何評價荊軻刺秦這一行為的意義?
介紹古人對荊軻的評價——
非議:蘇軾:“始速禍焉”
鮑彪:“軻不足道”
朱熹:“軻匹夫之勇,其事無足言”
肯定:司馬遷:“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豈妄為哉”
左思:“雖無壯士節(jié),與世亦殊倫” “賤者雖自賤,重之若千鈞”
陶潛:“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
【總結(jié)】
《史記刺客列傳》中記載“荊軻好讀書擊劍”,由此可見荊軻具有義俠的性格,北師xx記研究專家韓兆琦先生認為,荊軻是一個有一定武功,俠肝義膽,有學問且沉穩(wěn)的俠義之士,我們發(fā)現(xiàn)相比于太子丹刺秦王計謀體現(xiàn)的報私恨與報公仇的糾結(jié),荊軻刺秦的壯舉更多的是來自對強秦的國仇家恨,以及對太子丹的報答之心。因此他的意義在于抗秦,因此千百年來人們之所以敬仰荊軻,也正是基于他那種同情弱小和反抗xx的義俠精神。但荊軻抗秦是出于一國小義,秦王統(tǒng)一天下則是從天下進步的大義,因此這既是荊軻的歷史局限,也是時代的局限。
四、課堂小結(jié):見上面總結(jié)
五、布置作業(yè):
六、板書設(shè)計
荊軻刺秦王
《戰(zhàn)國策》
荊軻之智、之勇
太子丹之志、之私、之急、之情
刺秦為公、為私、為情、為義
高中語文新課標教案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積累重要文言實詞、虛詞、文言句式等。
2、了解《戰(zhàn)國策》及相關(guān)知識,把握古代記敘散文的特點。
3、理解分析荊軻、太子丹、秦武陽等人物形象。
4、掌握古代記敘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二)過程和方法目標
1、介紹相關(guān)歷史背景,讓學生在歷史大背景中觀照荊軻刺秦王的故事。
2、引導學生提要勾玄地閱讀課文,學會抓住關(guān)鍵詞語,概述文章的敘事脈絡(luò),做到綱張目舉,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
3、設(shè)計思考題,引導學生深入領(lǐng)會古代散文簡潔、精煉、細節(jié)傳神的語言魅力和敘事藝術(shù)。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1、理解領(lǐng)會荊軻不畏xx、不避艱險、舍生忘死、扶弱濟困的英雄精神。
2、引導學生領(lǐng)略英雄的才華與品德,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教學重點】
1、分析荊軻人物形象及其刺秦王的行為
2、積累重要文言基礎(chǔ)知識。
【教學難點】
1、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領(lǐng)會古代記敘散文的語言魅力和敘事藝術(shù)。
【教學方法】
1、講解法
2、自主合作法
3、誦讀感知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shè)計】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在諸多風流人物之中,有一位僅有短短兩句吟唱,而這兩句卻成為千古絕唱,這就是荊軻的《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詩中透露出無限的悲涼和對人生的留戀,但荊軻仍然一無反顧,“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許多英雄就這樣永遠地走入歷史深處。今天,讓我們在前人的記述中再來探尋英雄的足跡,傾聽歷史的回音。(板書課題)
二、【《戰(zhàn)國策》簡介】
多媒體展示,學生齊聲朗讀
《戰(zhàn)國策》又稱《國策》,是西漢末年劉向編著,全書共三十三篇,分為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wèi)、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戰(zhàn)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動和社會面貌,著重記載了謀臣的策略和言論。這部書記事寫人十分生動,既有重要的史學價值,又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三、【背景簡介】
多媒體展示,教師簡述
故事發(fā)生在戰(zhàn)國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統(tǒng)一中國之前的六年。當時,秦于公元前230年滅韓,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趙(滅趙是公元前222年),秦統(tǒng)一六國的大勢已定。當初,燕王為了結(jié)好于秦國,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作人質(zhì)。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國。為抵抗強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為報“見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殺秦王贏政,使秦“內(nèi)有大亂”,“君臣相疑”,然后聯(lián)合諸侯共同破秦。荊軻刺秦王失敗之后,秦大舉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滅燕。
荊軻,春秋戰(zhàn)國時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齊國人,后遷居衛(wèi)國,原叫莊坷,到了燕國以后,才叫荊軻,他喜歡讀書擊劍,結(jié)交名人勇士。課文中提到的擊筑的高漸離,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雙全的燕國處土田光。田光覺得自己老了,無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薦了荊軻。田光為了激勵荊軻,便xx了。荊軻接受了任務(wù),太子丹高興萬分,馬上封荊軻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課文記敘的情況。
四、【掃清閱讀障礙】
1、讀準字音(多媒體展示,師生齊讀)
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
卒(cù)提(dǐ)創(chuàng)(chuāng)揕(zhèn)
拊(fǔ)髓(suǐ)樊於(wū)期箕踞(jījù)
亢(kàng)夏無且(jū)
2、疏通疑難語句(多媒體展示,學生討論,教師點撥)(疑難語句由學生預(yù)習得來)
①秦王必說見臣:
說,同“悅”。說見:高興地接見
②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
窮:走投無路,猶如“追窮寇”之“窮”。古代缺少衣物錢財一般叫貧,不得志、無出路叫窮。
困,困窘。樊將軍“父母宗族,皆為戮沒”,“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可見“窮困”。
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
全句意為:樊將軍因為走投無路來投奔我,我不忍心因為自己的事情而傷害了長者的心意
③乃今得聞教:
乃,語氣副詞,表轉(zhuǎn)折。教:指教。全句意為:而今才聽到(您的)指教。
④函封之:
函,盒子。這里名詞作狀語,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來。
⑤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
現(xiàn)在(是)拿著一把匕首進入兇險難測的xx的秦國,我之所以停留,是因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⑥愿舉國為內(nèi)臣,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
愿意全國上下做秦國的臣民,(燕王)排在諸侯的行列,供應(yīng)、貢獻、賦稅和郡縣一樣,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廟。
給(jǐ),供應(yīng),供給。職:貢賦,賦稅。
⑦北之人:北方邊遠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人。
蠻夷:古代泛指少數(shù)民族。
鄙:邊疆,邊遠的地區(qū)。
【高中語文新課標教案】相關(guān)文章:
鄉(xiāng)愁新課標教案09-02
《木蘭詩》新課標教案范文09-01
短歌行新課標教案10-27
新課標高中語文《將進酒》課堂實錄11-05
高中語文離騷教案10-27
高中語文《將進酒》教案10-27
高中語文《觀滄海》教案08-24
高中語文《將進酒》的教案10-27
高中語文《琵琶行》教案12-19
高中語文短歌行教案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