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oingaieng.cn-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中文字幕无码不卡免费视频 ,777精品久无码人妻蜜桃,国产一级A毛久久久久一级A看免费视频

    《赤壁賦》教案

    時間:2022-06-23 14:54:38 教案 我要投稿

    《赤壁賦》教案15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nèi)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shù)慕虒W方法。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赤壁賦》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赤壁賦》教案15篇

    《赤壁賦》教案1

      [學習目標]

      1、了解“賦”的特點,了解蘇軾的賦的風格。

      2、理解本文情、景、理渾然一體的特色

      3、體會作者深刻的哲思內(nèi)涵,了解作者儒道兼濟的復雜思想。[學習重點]1、通過主客問答,了解蘇東坡力求排遣苦悶、聽任自然、樂觀曠達的情懷。2、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由樂——悲——喜的變化過程。

      [學習難點]:

      課文第五段的闡述哲理,特別是“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學習內(nèi)容]

      一、導語:

      前面學習了文賦初期的典范之作杜牧的《阿房宮賦》,今天進一步學習文賦的代表作蘇軾的《赤壁賦》。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就總結了賦的特點:“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例如司馬相如的《子虛賦》、賈誼的《鵬鳥賦》、張衡的《二京賦》等。和蘇軾的詩詞一樣,蘇軾的散文同樣具有寫真景、抒真情、言至理的特點。或描寫、或敘述、或抒情、或討論,都能做到自然和諧統(tǒng)一。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行云流水皆能成文,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他的散文很少有雕琢斧鑿的痕跡,其中的《赤壁賦》就是這樣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 蘇軾的《赤壁賦》,擺脫了魏晉時期的鋪陳浮華、羅列詞藻的文風,緊緊圍繞著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實景。這篇文章的景物描寫雖然筆墨不多,但意境創(chuàng)造真切清新,景物描寫優(yōu)美自然,抒發(fā)情感也真摯樸實。在創(chuàng)作風格上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成為千古不朽的名作。

      二、背景資料

      熙寧九年十月,王安石變法受挫,變法動向發(fā)生逆轉,一些投機新法的分子,結黨營私,傾軋報復,耿直敢言的蘇軾成了官僚們政治傾軋的犧牲品。元豐二年四月到達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證是蘇軾的一束詩文。這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后來蘇軾貶謫到黃州作團練副使。元封三年正月到黃州,蘇軾一住就是五年,在這里他生計困難,在友人的幫助下,開了幾十畝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號“東坡居士”。蘇軾在黃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對受到這樣殘酷的打擊感到憤懣、痛苦;另一方面,時時想從老莊佛學求得解脫。同時,在他躬耕農(nóng)事與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溫暖,增強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現(xiàn)了曠達自適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現(xiàn)實。他的前后赤壁賦正反映了這時的思想情感。

      三、字詞句梳理:

      1、通假字:

      ①舉酒屬客屬——囑

      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馮——憑

      ③山川相繆繆——繚 ④舉匏樽以相屬屬——囑

      2、活用詞:

      ①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舞、泣:使……舞,使……哭泣(使動用法)

      ②順流而東也東:東去(名作動)

      ③侶魚蝦而友麋鹿侶、友:以……為伴侶,以……為朋友(意動用法)

      3、特殊句式:

      ①凌萬頃之茫然(定語后置)

      ②何為其然也?(賓語前置)

      ③而今安在哉?(賓語前置) )

      ④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滄海之一粟。(謂語省略,省略句)

      ⑤而又何羨乎!(賓語前置

      ⑥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判斷句)

      四、文章內(nèi)容:

      第一節(jié),寫作者和朋友泛游長江,盡情盡興。(景美——“樂”)

      第二節(jié),寫簫聲哀怨,使客人的情感驟轉。(由“樂”而“悲”)

      第三節(jié),吹簫客人論述了曲調哀怨的原因:

      第四節(jié),作者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1、天地萬物變與不變,只是兩種不同的認識而已。

      2、人與天地萬物一樣,都是永存的,對天地沒有什么可羨慕的。

      3、江上清風,山間明月,取之無禁、用之不竭這無窮無盡的寶藏,共同享用。 三層意思表達了作者樂觀豁達的情懷。

      第五節(jié),客人轉悲為喜。(由“悲”而“喜”)

      第一節(jié)介紹東坡游赤壁,作者寫出了清幽靜寂的自然景色和詩一般的境界,不由行沉醉其間,陶然忘憂,幻想羽化而登仙,由自然和諧的意境——心情“樂”甚。

      由樂而忘情,不覺“歌”起來,卻歌出了屈原的“楚辭”,客和簫哀怨,曲折傳遞內(nèi)心仍難以排遣的憂郁情懷,轉為抒“悲”情:哀……,羨……,如何解脫呢?接下來議論說理,表達樂觀曠達的理性美。

      五、藝術特色:

      1、 情、景、理融合: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結合。

      2、 樂——悲——喜的情感變化;

      3、 儒道兼濟的復雜思想。

      余秋雨《山居筆記》:“蘇東坡成全了黃州,黃州也成全了蘇東坡。”“客觀景物只提供了一種審美可能,……蘇東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給黃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正是這種意味,使無生命的自然形式變成美,因此東坡不僅是黃州自然美的發(fā)現(xiàn)者,更是黃州自然美的確定者和構建者。”

      六:布置作業(yè)

       東坡兩次游赤壁,分別寫了《念奴嬌 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課外賞析《后赤壁賦》,并作比較分析。

    《赤壁賦》教案2

      教學目標

      1、了解蘇軾。

      2、比較閱讀《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之戰(zhàn)》

      3、學習古人豁達樂觀的精神。

      教學重點

      1、學習和積累有關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知識。

      2、了解作者運筆自然,文辭優(yōu)美的寫作特色。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

      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

      大江東去浪濤盡,千古風流人物。故磊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相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侖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題解

      宋代的黃州,就是今天湖北黃岡。黃岡西北的長江邊上,有一處風景勝地。那兒矗立著一座紅褐色的山崖,因為形狀有些像鼻子,人們就稱它為赤鼾磯;又因為山崖陡消如一而墻壁,所以它也被稱為赤壁。宋神宗元年,蘇軾遭受政治迫害,被貶謫到黃州已經(jīng)兩年了。“長江繞廓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水中的鮮魚,山間的新筍,江城的一切風物,都給政治失意的蘇軾帶來了莫大的慰藉。這時,他曾站在江邊的赤壁上,眺望如畫江山,唱出“大江東去”的豪放歌聲。他還在七月十六日一個幽靜的夜晚,駕舟暢游于赤壁之下的長江水面,寫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賦》。

      二、寫作背景

      1080年,蘇軾被貶黃州。在這里,他經(jīng)常來赤壁磯頭游覽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蘇軾又來到赤壁。這時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磯頭,望著滾滾東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業(yè)的報負也付之東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聯(lián)翩,寫下了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蘇軾又兩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長江,寫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前后《赤壁賦》在我國文學藝術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它為以后的戲曲、繪畫、雕塑等提供了創(chuàng)作的題材。宋代畫家李公麟、明代畫家唐寅都畫過蘇軾舟游赤壁的畫。

      蘇軾在赤壁的創(chuàng)作活動,給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黃州赤壁命名為“東坡赤壁”,并鐫刻在建筑物的門額上,由此名滿天下。直到今天,在黃岡東坡赤壁,仍有“二賦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勝。

      三、內(nèi)容結構

      本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后通過客人的洞簫吹奏極其幽怨的聲調,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回答,文章的重點便轉移到生態(tài)度問題的論辯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極情緒,同時也反映了一種豁達樂觀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覺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寫之中,滿腔的悲憤寄寓在曠達的風貌之下。這就是它成為名篇的原因之一。

      全文共五段。

      第一段,描寫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現(xiàn)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清風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在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蕩舟,把酒誦詩。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遺世”“羽化”之樂,不禁飄飄欲仙。從而為全文定下了一個悠揚和諧的基調。

      第二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簫聲起,悲意生。哀怨,愛慕,哭泣,申訴,潛龍舞,新婦泣,六個比喻,渲染蕭聲的悲涼,主客觸景生情,由歡樂轉為悲涼,引起下文主客問答的議論。

      第三段,寫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作者借主客問答的方式撫今追昔,暢述對天地人生的感觸。客人從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詩。世間萬物,英雄豪杰,不過是過眼煙云,隨著歲月的流逝而灰飛煙滅,風流散盡。想到自己貶謫黃州,青春虛度不禁悲從中來。

      第四段,寫作者丟開個人的愁懷,欣賞大自然美妙風光和豁達開朗的心情,“蘇子”的回答,照應文章寫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界的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變;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不變的,用不著羨慕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著哀嘆人生的短促,而應保持曠達樂觀的態(tài)度。

      第五段,寫客人轉悲為喜,主客開懷暢飲,興盡入睡。這個結尾意味深長,既照應了開頭超然欲仙的快樂,又是向政敵的一種暗示:我雖然遭受迫害,貶謫黃州,但我的日子過得并不錯,既不寂寞也無苦惱。這實際上是一種抗議。

      四、鑒賞要點

      1、寫景、抒情、議論的緊密結合

      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這就創(chuàng)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著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第一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第四段雖然重在說理,卻借追述陳跡、感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也“不變”的哲理。

      2、“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傳統(tǒng)賦體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筆勢筆調,使全篇文情勃郁頓挫,如“萬斛泉源”,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整齊對偶不同,它的抒寫更為自由。如開頭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逍舟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卻有整飭之致;心下直到篇末,雖都押韻,但換韻較快,而且換韻處往往就是全文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宜于誦讀,極富聲韻之美,體現(xiàn)出韻文文學的長處。

      3、優(yōu)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語言特色

      如描寫簫聲的幽咽哀怨:“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潤孤舟之嫠婦。”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聲情,寫得俱體可感,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

      五、類文賞析

      后赤壁賦

      蘇軾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wǎng)得魚,巨口細麟,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行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須。”

      于是攜酒與魚,復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

      予乃攝衣而上,履(chan)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責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注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乎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顧笑,予亦驚悟。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閱讀上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以下習題

      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思。

      (1)是歲十月之望

      (2)履巖

      (3)披蒙茸

      (4)適有孤鶴

      2、將下列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如此良夜何

      (2)顧安所得酒乎

      (3)以待子不時之須

      (4)江山不可復識矣

      (5)聽其所止而休矣

      3、這篇賦渲染的氣氛前后有什么變化?

      4、孤鶴有什么象征意義?

      5、末段所寫的夢境與《夢游天姥吟留別》的夢境在創(chuàng)作方法上有什么相同之處?

      6、末段所寫的夢境寄托作者怎樣的情思?

      關于赤壁賦

      赤壁賦是一篇膾炙人口的美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背誦這篇名賦可以本文學習的重點。全賦5段,537字,中速誦讀約3分鐘,如用三課時教完,讀10遍也不過半小時。但讀10遍卻不一定能成誦。即令死記硬背強行記住還容易忘記,教師應當在幫助學生自讀注釋,教師釋疑解惑——這還會花太多時間。駢散夾雜的句式,參差錯落之中見整齊之美,聲韻之美,使全篇適于美讀。朗讀時,可播放配樂錄音,讓學生初步感知文意。指導朗讀應注意下列幾點:1、讀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動詞重讀;“哀吾生之須臾,慕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韻字重讀;“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羨乎”疑詞重讀。2、讀出節(jié)奏。如: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蓋將/自其變//而觀之。3、讀氣勢。如“方其破荊洲,下東陵,順流而東也,(停頓較小語速較快)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朔賦詩(節(jié)奉一至語速舒緩)固一世之雄也,(停頓較大氣勢豪邁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轉緩慢低沉)”。4、讀出情感。如:“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何其樂也。“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何悲哉。“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而吾與子所共適”,何其曠達。“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又何其灑脫。讀者細心體悟詞語的抑揚頓挫,文句的舒緩輕重,為背誦作好準備。前有釋疑解惑環(huán)節(jié),倘遇文章仍不能通曉處,則用“隨讀釋義法”解決。

      背誦不是一個獨立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而應注意在學生誦讀的過程中相機強化。下列教學手段當有助于學生背誦。

      1、整理文有生命力的四字短句,明確其意義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遺世獨立羽化登仙

      發(fā)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

      正襟危坐、月明星稀、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一世之雄、一呂扁舟、滄海一粟

      逝者如斯,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杯盤狼藉,相與楓藉,樂方既白

      《赤壁賦》名句長短交錯,短句變化較多。大部分短語為四字兩個節(jié)奏。設計這一練習的目的,是熟悉文中有生命力的四字短主,古籍文章加深印象,為背誦全賦打下堅實基礎。

      2、根據(jù)第一段文字,描摹秋江月夜圖景。

      投影

      夏末秋初七月十六那個涼爽的夜晚,蘇軾與朋友蕩槳赤壁江面。清風習習,水面泛起國細的波紋。東坡一邊向客人敬酒,一邊吟唱起《詩經(jīng)bull;陳風》中妹子首優(yōu)美的高雅的《月出》:

      月亮出來明皎皎呀,佳人容顏多俊俏呀!

      身材苗條惹人愛呀,相思纏心好煩惱呀!

      吟罷,樂坡笑了,客出笑了。似乎受到可鄙怕感召,一會兒,月亮從東山頂端露出臉龐,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間。一時間,清風與明月交織,露珠與水光輝應。蘇子與客駕一葉扁舟,飄浮在遼闊蒼茫的大江之上,仿佛騰云駕霧,在空中迎風皋翱翔,卻不知飛往何處,又仿佛離開了凡俗的塵世,進入了云遮霧繞的道教仙境……

      完成這一練習,,學生須反復第一對秋江月夜的描寫,在揣摩文意的過程中,展開自己的想象。又以一種類似倒譯的方式,依據(jù)示例背誦第一段。

      3、根據(jù)文賦對仗特點填寫《赤壁賦》中的句子。

      投影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羽化而登仙。

      哀吾生之須臾,,,抱明月而長終。

      設計這一練習的目的。這篇名賦對仗形式多樣化,有工對,也有寬對,有當句對,還有隔句對。在填空過程呂,既可感受蘇軾賦遣詞造句的出神入化,也可貪圖蘇賦對仗藝術的精妙絕倫。

      4、根據(jù)文賦押韻特點填寫《赤壁賦》中的句子。

      投影

      其聲嗚嗚然,慕,訴,,縷。,婦。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色,,竭,,適。

      《赤壁賦》凡十二換韻,誦讀時注意這一特點,可以提高記憶效果。一首詩,,較之于一篇散文往往空易誦。《顯壁賦》是古代的散文詩,不獨表現(xiàn)于意境的詩化,也表現(xiàn)于變速器方形式的詩化。指導背誦不可不抓住這一特點

      5、明確客之三悲,蘇子二論及議論層次的轉換。討論歸納,

      客主議論實為一體,反映蘇軾思想的兩個側面。客之三悲一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歷史對比生悲,一由人生短暫(寄蜉蝣、哀吾生)感觸生悲,一由理想(挾飛仙,,抱明月)現(xiàn)實(不可驟得)矛盾生悲。悲情層次轉換的關鍵虛詞:“況吾與子……”之況。蘇子二論:“何羨”論(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共適”論(惟江上之情風,與山間之明月……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也子之所共適)。議論層次轉換的關鍵虛詞:“且夫天地之間”之“且夫”。由此番議論可觀照蘇子內(nèi)心世界及自我超脫情懷。議論文字理中見景見情,尤其見高妙。

      組織這場計論的主要目的,是理清三四兩段層次,,并在此基礎背誦。這兩段是背誦全文的難點所在,對文意作一些簡單討論,有助于在理解文意把握層次后背誦。

      6、根據(jù)提示,寫出本篇中描寫“風月”議論“風月”的句子。

      投影

      描寫風月

      月出: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月影: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沂流光。

      月照:明月……吾與子之所共適。

      月消: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議論風月:

      客引曹孟德寫月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客借月議人生失意: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蘇子借月展開議論: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蘇子以月借喻人生:明月……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前人稱《赤壁賦》“以江山風月作骨”“風月”描寫之主景,抒情之觸媒,議論之載體。把握住上列句子,也就把握住了背誦全賦之骨。

      7、利用板書,提示背誦《赤壁賦》的思路。

      投影

      壬戊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赤壁

      行文思路情感線索

      舉酒屬客扣舷而歌(樂)楓籍舟中東方既白(喜)

      客吹洞簫蘇子愀然(轉悲)蘇子答客風月共適(轉喜)

      擬客發(fā)議遺響悲風((悲)

      板書設計,依然考慮為背誦服務。這一板書包含兩方面內(nèi)容。一是賦的主要內(nèi)容,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以及行文的主要思路;二是蘇軾思想情感的轉換(飲酒樂甚——托遺向于悲風——客喜而笑)及其間的過渡。只有把握住全篇整體思路和情感線索,才能更好地完成背誦全篇的任務。

      8、隨配樂朗誦跟讀一遍后,聆聽聲,師生一起背誦《赤壁賦》全文

      備課資料

      1、烏臺詩案

      (蘇軾)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詩托諷,庶有補于國。((元豐二年七月)御史李定、舒、何正臣摭其表①語,并媒孽所為詩以為訕②謗,逮赴臺獄③,欲置之死,鍛煉久之不決。神宗獨憐之,(十月)以黃州團練副使安置。軾與田父野老相從溪山間,筑室于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宋史》本傳)

      ①指《湖州謝上表》“不能追陪新進”等語。②指“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舜無術”“豈是聞韶解忘味,爾來三月食無鹽”等指謫新法詩句。③即御史臺監(jiān)獄。因周遭遍植柏樹,上棲烏雅數(shù)千,俗稱烏臺、柏臺。

      2、黃州詩文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彀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蘇軾《臨江仙bull;夜歸臨皋》)

      吾兄弟老矣,當以時自娛。世事萬端,皆不足介意。所謂自娛樂者,亦非世俗之樂,但胸品廓然無一物,即天壤之內(nèi),山川草木蟲魚之類,皆是供吾家樂事也。(蘇軾《與子明兄書》)

      注:儒家推已及人的的思想,佛家眾生平等的觀念,道家熱愛生命的意識,使初到黃州的蘇軾于艱苦生活中獲得精神救贖。〈前赤壁賦〉表現(xiàn)的胸襟氣度,于上列詩文可見端倪。

      3、巧借山川

      黃州守居之數(shù)百步為赤壁,或言即周瑜破曹公處,不知果是否?(蘇軾《赤壁洞穴》)

      黃州少西,山麓斗入江中,石室如丹。傳云曹公敗所,所謂赤壁者,或曰非也。(蘇軾《與范子豐書》)

      4、文章體裁

      作者擺脫了過去一些懷古賦和問答賦的寫作方法,而把寫游記散文的方法運用到賦中來了。借用這種方法,作者把情與景主觀屯客觀,古與今,幻想與現(xiàn)實很好地結合起來了。這在前賦表現(xiàn)尤為突出。它先由眼前景引出遺世獨立的感情,忽而由客的吹簫,轉到樂極生悲,產(chǎn)生對英雄業(yè)跡的感嘆和人生短暫的悲哀,又由此推宕開去,以達觀的態(tài)度自我寬慰,確切具行云流水之妙。(馬積高《賦史》)

      一、課文悟讀

      蘇軾在《赤壁賦》中借主客問答的形式表達了人生短暫、壯志難酬、縱情山水、及時行樂的思想情緒和生活態(tài)度。掩卷而思,這種復雜的情感態(tài)度,決定于儒、道、佛等文化在他身上的綜合積淀。

      蘇軾小時候就立下遠大的志向,希望自己能做一個像東漢范滂那樣有學問有氣節(jié),為理想不惜以死相爭的巨人;步人仕途之時,也曾有“胡巢何足戀,鷹隼豈能容”那種施展抱負、展翅高飛的萬丈豪情。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古訓早就使他確立了經(jīng)時濟世、身體力行、造福民生的宏偉目標。

      但由于和新黨政見不同,被小人誣陷入獄,進而被貶黃州,理想與現(xiàn)實再次出現(xiàn)巨大反差,心境和生活境況也隨之發(fā)生巨大變化,所以和朋友游赤壁時,觸景生情,自然要抒“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知不可乎驟得”的慨嘆,發(fā)壯志難酬的悲哀。

      然而坎坷的經(jīng)歷,囚犯般的黃州生活并沒有使蘇軾消沉下去,他以一種超然樂觀、曠達灑脫的胸懷和氣度,在難以忍耐的苦難環(huán)境中自得其樂,于“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當中亨受“造物者之無盡藏也”。這種樂觀與灑脫,源于《莊子》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及齊物的自然觀點。人原本是自然的一分子,人的生死與晝夜的變化是自然規(guī)律,生是人存在的一種形式,死是人存在的另一種形式,“物與我皆無盡也,又何羨乎”。蘇軾年少讀《莊子》時,就曾說過:“吾昔有見于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他覺得《莊子》所講的道理,是自己一向心中所想的:“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為貧?何者為富?何者為美?何者為陋?”“人生所遇無不可”,“我生百世常隨緣”。蘇軾常拿起從《莊子》中獲得的思想武器捍衛(wèi)自己的心靈,保持樂觀的情緒,應對人生的坎坷。是道家文化使他在人生的疾風暴雨面前自我調適,超然曠達而不封閉自虐、怨無尤人。《赤壁賦》中主人對客人的勸慰正是蘇軾用老莊思想與厄運抗爭的表現(xiàn)。

      佛教的揭示人生與宇宙本質的教義,對蘇軾也有極深的影響。蘇軾的朋友中有不少是和尚、道士,他也常出入寺、觀,獲得超越是非、榮辱、得失的人生了悟。然而,佛老的超世、避世思想,并沒有使他人世的理想泯滅,“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就是最好的明證,而客之悲蕭之音也恰是由此歌聲引發(fā),或更恰當?shù)卣f,這正是蘇軾心中的一個“結”。

      所以說,《赤壁賦》鮮明地表現(xiàn)出儒道佛三種文化在蘇軾心中的碰撞和雜糅。

    《赤壁賦》教案3

      學習目標

      1、了解作者及背景。

      2、積累文言知識。

      3、從寫景狀物中讀出作者的情感變化,理解作者被貶黃州時期復雜的思想感情及其成因。

      學習重難點

      重點: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句式的理解和掌握,整體把握文章思想內(nèi)容。

      難點:體會景、情、理有機結合的特點。

      學習過程

      一、預習新課

      課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后通過客人的洞荒吹奏極其幽怨的聲調,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問答,轉移到關于人生態(tài)度問題的論辯上,寫出歷史人物的興亡和現(xiàn)實苦悶的“悲”,闡明變與不變的道理,以求解脫,最后歸于豁達樂觀。表現(xiàn)出作者“樂——悲——樂”的感情變化。這也是課文的感情線索。文章合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寫之中,滿腔的悲憤寄寓在曠達的風貌之下。

      二、導學基礎知識

      (一)寫作背景: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在這里,他經(jīng)常到赤鼻磯游覽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蘇軾又來到這里。這時的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磯頭,望著滾滾東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業(yè)的抱負尚未實現(xiàn),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聯(lián)翩,寫下了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這年的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蘇軾又兩次泛舟游覽赤壁之下的長江,寫下了著名的《赤壁賦》和《后赤壁賦》。

      (二)作者簡介: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偉大的文學家,書畫家,開詞中豪放派,對后代有深遠影響。宋神宗時,因反對王安石創(chuàng)行的新法被貶官,先后到杭州,密州等地任職。1079年,御使李定等摘其諷諭詩中的詩句,證陷他以詩誹謗朝廷,被捕下獄(烏臺詩案)。后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三、總體感知

      文章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泛舟赤壁。

      第二部分:放歌奏蕭。

      第三部分:主客問答。

      第四部分:主客喜笑。

      四、導讀理解

      學習第一段:

      1、這是“賦”正文前一段簡短的敘事,可分幾層?

      可分三層:

      ①第一句,點明時間、人物。地點。這是寫賦的正規(guī)筆墨,如一篇長詩前的小序。

      ②第二、三句,前句寫景,后句敘事,為月出之前的情況。

      ③第四、五、六、七句,亦為先寫景后敘事,為月出之后的情況。

      2、本段展示了怎樣的境界?感情色彩如何?

      本段展示了一種與友人相聚、泛舟江上。暢飲美酒、詠詩確文、迎風賞月的舒暢飄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悅為主。

      學習第二段:

      3、本段可分幾層?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可分兩層:①寫作者的歌聲②寫客人的蕭聲,本段營造了一種主客之間蕭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4、本段的“喜”從何體現(xiàn),與上段的“喜”有何不同?

      本段的“喜”由主人“飲酒樂甚,扣舷間歌之”看出。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這樣寫可為下層轉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

      5、歌詞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同代表了主人怎樣的情懷?

      “美人”指所傾心的對象,代表一種理想的追求。它表現(xiàn)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貶謫之后,仍然堅持對生活的執(zhí)著態(tài)度,堅持對朝廷政事關切而不甘沉淪的情懷。

      6、本段的“悲”從何體現(xiàn)?作者是怎樣描寫蕭聲之悲的?

      本段“悲”從客人悲涼的蕭存。體現(xiàn)作者借助夸張、想像,運用精細的刻畫和生動的比喻化抽象為具體,把洞蕭那種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現(xiàn)得十分形象真切。

      7、本段在全文結構中起了怎樣的作用?

      轉折過渡。

      學習第三段:

      8、本段主要寫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

      本段寫“客”的回答,闡發(fā)了懷古傷時之情,感情色彩甚為悲傷。

      9、“客”是如何聞發(fā)當時的情懷的?本段是怎樣將情、景、理結合在一起的?

      “客”之所以“悲”,在于觸景傷懷,有感于人生短暫。眼前之景,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曹操的詩句,進而聯(lián)想到曹操兵敗赤壁的慘狀。這么個“一世之雄”尚且隨著“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有為者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生命短暫、有志而無為者,羨慕長江永恒,哀嘆人生短暫,表現(xiàn)出一種消極的人生觀和虛無主義思想。對于封建社會的文人士大夫來說,當他們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時候,往往就陷入這樣的苦悶與迷茫之中。雖為客語,實際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極面。

      通過“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兩個英雄人物,是寫景;再由他們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議論;引出曾、周兩人,更見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感慨,是抒情。

      寫曹操不是為了說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這句上,為了突出像他這樣的又是詩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終同歸于“空虛”的憂思悲緒上;還有這一段的對比是為了寫“悲”,不是為了寫人生短暫。一般的人,在憂患于人生短促和虛空時,他會怎么做?

      喝酒,及時行樂。像曹操《短歌行》中說的:“何以解憂?(眾生齊念)唯有杜康!”這是古人解救自我的好方法。李白在感嘆“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以后,不是接著說:“浮生如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以也”;另一位唐代詩人韋莊也說過:“須愁春漏短,莫訴金杯滿。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幾何!”。但蘇軾不用此法。他認為舉杯消愁只有愁更愁,俗話說“心病還要心藥醫(yī)”,欲求精神苦悶的真正解脫,只有求之于自身在哲學上的“解脫”,所以雖然他借客之口表達了自己的悲情,但醉翁之意并不在宣揚這種悲觀的論調,而是沿用賦家“抑客伸主”的方法,力求闡明萬物變與不變的道理,超脫于無益的悲觀,憑仗哲學武器,他的精神世界也就隨之而轉出了一個更新的境界。因此文中的“悲”與豪放風格并不矛盾。

      學習第四段:

      10、本段主要寫什么內(nèi)容?感情色彩如何?

      本段的感情變?yōu)橄矏偂V饕獙懱K子批評客的觀點,闡發(fā)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11、作者是如何闡發(fā)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蘇子的回答照應文章開頭的寫景和客的笑話,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上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變;而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著羨慕長江的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著哀嘆人生的短促。應該輕物質而重精神,執(zhí)著于自己的不朽事業(yè),保持平靜超然的心態(tài)和樂觀曠達的情懷。

      12、如何評價作者的觀點?

      作者的某些語言容易被誤解為及時行樂,但這種思想并未從文章中直接反映出來,作者表明的觀點是希望一個人不要發(fā)無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種看似超脫塵世其實并不現(xiàn)實防幻想境界;而應適應現(xiàn)實,在目前這種寧靜恬適的環(huán)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懷抱。作者的這種觀點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為作者不同意看問題絕對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辯證關系。但這種觀點并非科學,因為作者沿襲了莊子的相對主義觀點,否認衡量事物的客觀標準,抹殺事物質與量的實際界限。總之,在當時的背景下,作者的觀點還是積極的。

      學習第五段:

      13、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寫了哪些內(nèi)容?

      本段感情色彩為”呂”照應了開頭超然欲仙的快樂c主要寫客人聽了蘇子的話,身心釋然,主客開懷暢飲,興盡酣睡。

      14、這樣結尾有什么深刻含義?

      這樣結尾是向政敵的一種暗示:我雖然遭受迫害,貶滴黃州,但我的日子過得并不錯,既不寂寞也不苦惱。這實際上是一種抗議。

      15、結合全文,應如何認識文中的“主”與“客”?

      “主”“客”實為一體,分別反映了作者內(nèi)心的積極和消極的心態(tài)。

    《赤壁賦》教案4

      教學目標

      1、通過指導誦讀,引導學生掌握作者感情的變化。

      2、通過研習探討,把握作者對自然和人生的雙重感悟。

      2、通過預習交流,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匯,如“屬”、“如”等實詞,“之”、“然”、等虛詞,同時積累常見的文言句式。

      教學重點與難點

      1、如何理解作者對人生的看法。

      2、個性化鑒賞:景、情、理的融合,語言特點等。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學生課前預習

      1、閱覽相關材料

      收集關于赤壁的歷史、關于賦的相關知識。

      2、熟讀課文,利用工具書解決字詞,并歸納文章的字詞。

      二、作者和解題:

      以蘇軾圖片導入,由小組學生介紹蘇軾的相關經(jīng)歷,教師明確:

      黃州的蘇軾:蘇軾人生中最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黃州、惠州、儋州。赤壁賦的寫作正是蘇軾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時。簡單的介紹蘇軾躬耕東坡、黃州夜醉及兩賦一詞。

      三、第一環(huán)節(jié):

      聽錄音或看多媒體課件,提醒學生注意字音的準確,語句節(jié)奏的緩急和節(jié)奏的變化。

      教師點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換韻。

      四、第二環(huán)節(jié):

      以誦讀為紐帶,落實以下幾個步驟:

      1、正音讀—識文字—通義訓—察語氣—明文法—斷句讀—辨辭采—別文體

      請四位學生分別朗讀,其余同學根據(jù)注解疏通文意,找出駢句,用心讀。

      2、學生提出疑問,教師提示重要知識,舉例:

      詞類活用——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

      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

      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句式——定語后置:客有吹洞簫者

      賓語前置:何為其然也

      五、第三環(huán)節(jié):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師點撥:

      第一節(jié)——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節(jié)——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節(jié)——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節(jié)——隨緣而安的態(tài)度

      第五節(jié)——忘情塵世的灑脫

      、落實教學目標。

      六、第四環(huán)節(jié):

      學生按四組展開討論:1、文章寫了怎樣的景?

      2、文章寫了怎樣的情?

      3、文章寫了怎樣的理?

      七、課堂演練,強化雙基(略)

      八、布置作業(yè):安排下節(jié)課的討論話題:

      (1)搜集蘇軾相關作品(詞賦)中有“月亮”的句子,欣賞本文中的“水月”的意象,體會蘇軾對自然的態(tài)度。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第二課時

      一、評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1、蘇軾在他許多作品中多次提到“水月”意象,僅以“月”為例,有哪些?

      學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并進行分析(以下為節(jié)選):

      夜閑風靜欲歸時,惟有一江明月碧流漓。(《虞姜人》)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于狼。(《江城子密州出貓》)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念奴嬌赤壁懷古》)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賦》)

      2、課文中都有哪些月亮?與前面同學們搜集的有什么異同之處?(學生分組討論)

      教師點撥:現(xiàn)實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賞風月(實)

      歷史中的“水月”——蒼涼之意——憑吊古人(虛)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須臾——體悟人生(虛)

      3、學生分析蘇軾描寫月亮的變化發(fā)展過程。討論明確:

      以被貶黃州為界,被貶前,他是一個愉悅輕松、激情滿懷的蘇軾。明月高在景中呈寧靜、輕松之態(tài)。到他密州時,到達極致,豪情萬丈,渴望建功立業(yè)的抱負噴薄欲出。“月”成了祥樂、寧靜、澄澈、優(yōu)秀、高潔、圓滿、理想的化身。被貶后,他的心態(tài)發(fā)生大轉變。出現(xiàn)在景中的月也是靜的,然而卻是孤寂的“靜”。冷清的“靜”。甚至讓人產(chǎn)生羽化登仙的虛無感、人生如夢的飄渺感。

      二、主客是否為兩個人?面對眼前的景物,他們有怎樣的看法?從中看出他們對待人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將原先的四組分為兩組,分別從客和主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1、主和客其實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

      主——作為道者的蘇軾——達觀——因緣自適,隨遇而安

      客——作為儒者的蘇軾——悲觀——人生短暫,生命渺小

      明確:蘇軾將儒與道結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觀。

      2、三位學生分角色朗誦全文。一讀旁白,一讀蘇子,一讀客。讀出課文情感的變化。

      3、結合詩歌單元《歸園田居》、《夢游天姥吟留別》,談談蘇軾、陶淵明、李白對傳統(tǒng)人格超越。學生展示自己事先搜集好的材料,并結合相關分析,得出:

      陶淵明——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是帶性使氣的(參考)

      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權貴,使我不開心顏——是深感痛苦的(參考)

      蘇軾——水逝去而常流,月盈虧而永生——是灑脫曠達的(參考)

      三、蘇軾這種聽任自然,力求豁達的心境卻讓人有消極感,他是否有陶淵明歸園田的心境?(也就是如何正確評價蘇軾隨遇而安,及時行樂的人生態(tài)度。)

      說明:通過生生之間心靈的碰撞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yǎng)對他人關注的意識,利用優(yōu)美的文字喚起對人生的感悟。

      四、請學生給本課做個結語

      出現(xiàn)的精彩總結:

      (1)文章有賦的情韻,散文的筆調,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上的束縛,用比較自由的句式構成帶韻的散文,兼具詩的情韻和散文的理意,體現(xiàn)了韻文的優(yōu)美、綿長的特色。

      (2)《赤壁賦》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的幽美景致,都給政治上失意的蘇軾帶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傳神的妙筆,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他描寫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發(fā)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為喻,暢達宇宙萬事萬物變與不變的辨證關系,使惆悵的心情在享受清風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詩意的消解,表現(xiàn)了一種豁達樂觀的襟懷。

      說明:還學生自主的權利,同時也是對課堂的總結。

      五、布置作業(yè)

      結合蘇軾的詞,分析詞中所蘊涵的對人生(生命),對苦難的理解。寫一篇評論文章

      第三課時

      一 提問背誦

      二 分析課文的內(nèi)容結構

      本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后通過客人的洞簫吹奏極其幽怨的聲調,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回答,文章的重點便轉移到生態(tài)度問題的論辯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極情緒,同時也反映了一種豁達樂觀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覺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寫之中,滿腔的悲憤寄寓在曠達的風貌之下。這就是它成為名篇的原因之一。

      全文共五段。

      第一段,描寫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現(xiàn)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清風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在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蕩舟,把酒誦詩。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遺世”“羽化”之樂,不禁飄飄欲仙。從而為全文定下了一個悠揚和諧的基調。

      第二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簫聲起,悲意生。哀怨,愛慕,哭泣,申訴,潛龍舞,新婦泣,六個比喻,渲染蕭聲的悲涼,主客觸景生情,由歡樂轉為悲涼,引起下文主客問答的議論。

      第三段,寫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作者借主客問答的方式撫今追昔,暢述對天地人生的感觸。客人從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詩。世間萬物,英雄豪杰,不過是過眼煙云,隨著歲月的流逝而灰飛煙滅,風流散盡。想到自己貶謫黃州,青春虛度不禁悲從中來。

      第四段,寫作者丟開個人的愁懷,欣賞大自然美妙風光和豁達開朗的心情,“蘇子”的回答,照應文章寫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界的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變;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不變的,用不著羨慕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著哀嘆人生的短促,而應保持曠達樂觀的態(tài)度。

      第五段,寫客人轉悲為喜,主客開懷暢飲,興盡入睡。這個結尾意味深長,既照應了開頭超然欲仙的快樂,又是向政敵的一種暗示:我雖然遭受迫害,貶謫黃州,但我的日子過得并不錯,既不寂寞也無苦惱。這實際上是一種抗議。

      三 鑒賞詩歌的要點

      1、 寫景、抒情、議論的緊密結合

      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這就創(chuàng)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著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第一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第四段雖然重在說理,卻借追述陳跡、感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也“不變”的哲理。

      2、 “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傳統(tǒng)賦體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筆勢筆調,使全篇文情勃郁頓挫。

      3、 優(yōu)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語言特色

      如描寫簫聲的幽咽哀怨:“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潤孤舟之嫠婦。”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聲情,寫得俱體可感,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

      四 個性鑒賞

      就文章的構思,表達方式或語言特點作個性化鑒賞。

      提示:

      1、構思精湛、縝密,寫景、抒情、議論緊密結合。

      散文貴在以意貫穿全文,本文抒情脈絡清晰、明了,由月夜泛舟的舒暢,到懷古傷今的悲咽,再到超脫人生的歡快。整個情緒的轉換由喜轉悲為樂,線索的起伏形成文章的波瀾。

      2、善用比喻,語言優(yōu)美形象。

      作者寫江上以風物之美,給讀者以無盡的藝術享受。如開篇,作者筆下的清風、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交織成了一個“羽化而登仙”的澄清境界,使讀者陶醉其中。

      3、名家點評示例:清代古文家方苞評論這篇文章說:“所見無絕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閑地曠,胸無雜物,觸處流露,斟酌飽滿,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豈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為之,亦不能如此適調而暢遂也。” 。”(引自《評注古文辭類纂》)蘇軾通過各種藝術手法表現(xiàn)自己坦蕩的胸襟,他只有忘懷得失,胸襟坦蕩,才能撰寫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賦》來。

    《赤壁賦》教案5

      教學目標

      1.把握文章的感情變化,理解作者月夜泛舟赤壁而觸發(fā)的情思,體會通過主客問答手法所表現(xiàn)的曠達樂觀的情懷。

      2.熟讀課文,學習景、情、理交融的手法。

      教學重難點

      蘇軾因宇宙無窮與人生有限的對比而產(chǎn)生了對功業(yè)、生命的迷惘,這也是古代哲人與詩人共同的困惑。但蘇軾卻能辯證地看待“變”與“不變”,耽賞于大自然的江山風月,而獲得一種曠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只有真正理解了蘇軾的心路歷程,才能真正把握《赤壁賦》的精髓。

      教學方法

      誦讀與探究相結合的方式。

      資料搜集

      1.林語堂的《蘇東坡傳》。

      2.余秋雨的《蘇東坡突圍》。

      3.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

      教學設計

      一、導入

      蘇軾一生三起三落,“烏臺詩案”后,他像一只凄惶的孤鴻飄零到黃州。但在經(jīng)歷了宦海沉浮和人生挫折后,他并未被災難擊倒,而是完成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他的藝術才情更是“獲得了一次蒸餾和升華”(余秋雨《蘇東坡突圍》),為歷史奉獻了著名的“一詞二賦”。蘇軾究竟是以一種什么樣的人生態(tài)度去面對這一切的呢?今天,就讓我們品讀《赤壁賦》,去觸摸他那段不尋常的心路歷程吧!

      二、整體感知

      1.欣賞鮑國安的錄音朗誦(湖南電子音像出版社),聆聽體悟,進人意境。

      2.把握文中作者的情感變化:樂一悲一喜。

      明確:文中作者情感變化明顯。是引起主客問答的內(nèi)在原因,也是貫穿全文的線索。

      3.觀景抒情。

      第1段情景交融,歷來為人稱道,故以誦讀為主,力求人其意境。

      (1)誦讀指導:注意節(jié)奏、停頓、重音,特別是通過某些地方的延長,展現(xiàn)出作者“遺世”、“羽化”之樂。同時,輔以《平湖秋月》古曲,營造氣氛。

      如:白露一橫江,水光一接天,縱一一葦一之所如,凌一萬頃一之茫然。

      (2)品讀:引導學生品味“縱”、“凌”、“接”、“橫”、“徘徊”等詞寫景傳情的妙處。

      明確:景— — “美”。皓月當空,碧波萬頃,月光朗朗,清風徐徐,澄徹空靈,如夢似幻。

      情— — “樂”。舒暢飄逸,超然物外,令人陶醉于良辰美景;寧謐空闊,如臨仙境,撇開俗情,遂入空靈之境。

      4.聽音辨情。

      作者情感由此而轉,歌簫之聲,當細細辨之。

      (1)歌中有悲意嗎?

      討論:“望關人兮天一方”讓人聯(lián)想到“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美人”是渴慕的圣主,還是伸手難及的美好理想?

      (2)背景音樂,簫聲響起,齊讀描寫簫聲的句子,低緩深沉。作者如何將簫聲之悲傳達給讀者?

      明確:哀怨、思慕、哭泣、傾訴、潛龍舞、嫠婦泣,渲染出簫聲的悲涼,轉樂為悲。

      5.隨思悟情。

      3、4兩段,作者由景生情,因情悟理,把握其思路是理解文意的關鍵。

      (1)悲從何而來?

      明確: 因眼前之景而神思飄飛, 想到曾孟德當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哉?”透露出無限悵惘之情。一世之雄亦如是, 思及自身,悲從中來。況宇宙無限人生須臾,怎奈這份空幻之感?欲超脫塵世,尋求寄托,卻“知不可乎驟得”,只能“托遺響于悲風”。

      提示:此處可通過誦讀,利用聲調高低、語速快慢體現(xiàn)出作者情感的變化。

      (2)探究:蘇子之悲實乃古代哲人和詩人共同的困惑。他們在徹悟了天地宇宙的無窮后產(chǎn)生了一種渺小感和迷茫感。在古代文學作品中,此類思索比比皆是,如: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 《論語》

      △ 人生天地之間, 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 — 莊子《南華經(jīng)》

      △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露。— — 曹植《送應氏》

      △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 王羲之《蘭亭集序》

      △年年歲歲花相似, 歲歲年年人不同。— — 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 李白《把酒問月》

      面對此種困惑,有人欲挽住時間的流水,有人想延長生命的長度,有人及時行樂,有人珍惜寸陰。而蘇軾又是如何來排遣心中的苦悶和憂愁的呢?

      明確:蘇軾由眼前的水與月,悟出了“變”與“不變”的道理。“客”只知其變而不知其不變,空生“哀”與“羨”;蘇軾能辯證地看待問題,知其不變,物我無盡,且于無限自然之中擷清風明月,“取之無禁,用之不竭”,從而能超然獨立。曠達樂觀。

      三、拓展比較

      唐代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

      人生代代無窮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宋代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表經(jīng)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發(fā)蕭疏襟袖冷,穩(wěn)泛滄溟空闊。盡吸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四、審態(tài)察情

      寥寥數(shù)語,盡現(xiàn)人物情懷,值得品味。

      此“喜”與前“樂”有何不同?

      明確:“肴核既盡, 杯盤狼籍”, 足見興盡后的酣暢;“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又顯徹悟后的忘我與超脫。抓住描寫情態(tài)的詞語。就能感受出兩者的差異。前者是欣賞美景而“樂”,后者是忘懷一切之“喜”。

      五、結語

      春去秋來不縈于懷,成功失敗不系于心,人生起落不礙于眼,于自然中獲取人生的樂趣與力量,這就是蘇軾的成熟與曠達。“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蘇東坡突圍》)

      觀照人生,回首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備教手記

      對于相當一部分學生來說,文言文這扇大門只打開了一道縫。他們在門外逡巡眺望,卻難以真正邁步而進,去盡情領略其中的無限風光。也許是因為古今語言的流變,遮蔽了探尋的雙眼;也許是因為時空的阻隔,淡漠了作者與讀者靈魂的交流。可是,若缺少x,l心靈的叩問,又怎能稱得上是真正的閱讀呢?

      在教學《赤壁賦》時,筆者思慮再三,還是將教學設計定位在“體悟蘇軾的心路歷程”之上。以“情”為線索,以“讀”為方式,讓誦讀與探究相結合,力求引導學生領悟這佳作的妙處。

      讀文就是讀人。蘇軾一生三起三落,命途多舛。正如余秋雨先生在《蘇東坡突圍》中寫道:“他,真正地成熟了— — 與古往今來許多大家一樣,成熟于一場災難之后,成熟于滅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窮鄉(xiāng)僻壤,成熟于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在黃州,他躬耕農(nóng)事,與田父野老交往,感受了溫暖,增強了信心,又從老莊佛學中求得解脫,形成了曠達自適的人生態(tài)度,而《赤壁賦》正是他這段心路歷程的見證。要想識其心,必先識其人。課前資料的收集,正是希望學生能在鍛煉搜尋信息能力的同時,走進蘇軾的心靈,為賞讀《赤壁賦》作好鋪墊。

      蘇子之文,可謂“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東坡題跋》),文筆開合,隨意而至。景能抒情,聲能傳情,思能蘊情,態(tài)能顯情。加上“賦”文體本身講究聲律之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與詩歌的韻律、節(jié)奏結合在一起,借助于長短錯落的句子、靈活多變的韻腳以及排比對偶的形式,顯得謹嚴而又自由。只有心臨其境的誦讀才能再現(xiàn)文章語言的無盡魅力,也才能在此基礎上把握住作者“由游起興,由景生情,由情人理”的思路。

      而全文的難點就在于對蘇軾辯證的哲學觀及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的理解。因為不僅僅是蘇軾個人的展現(xiàn),更是古代文人對功業(yè)、命運的深沉思索。在此意義上,可以說《赤壁賦》是咀嚼古代文化人格和的最佳藍本。教學中,筆者適當?shù)匾肓艘恍┰娋洌瑤椭鷮W生從共性上探討人性,并引領學生作更深層的探究,在比較中認識古代文人的生命意識與宇宙意識。同時,也引導學生觀照自我人生,思考生命的真正意義與價值,從而培養(yǎng)其深厚的人文素養(yǎng)。

    《赤壁賦》教案6

      一、導入

      師:你了解多少關于蘇軾的事。(2分鐘)

      1、北宋文學家,號東坡居士,四川人

      2、詩詞文賦書畫樣樣精通

      蘇軾在詩歌創(chuàng)作方面成就顯著,與黃庭堅齊名,人稱“蘇黃”

      在詞的創(chuàng)作上表現(xiàn)更加突出,與辛棄疾一同開創(chuàng)了豪放詞風,人稱“蘇辛”

      在散文創(chuàng)作方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韓愈柳宗元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歐陽修曾鞏

      在書畫方面與黃庭堅、米芾和蔡襄齊名,在當時被稱為四大書畫家

      3、此外,蘇軾在農(nóng)田水利、教育、音樂、醫(yī)藥、數(shù)學、金石、美學、烹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真可謂是曠世奇才!今天我們一起來鑒賞這位曠世奇才的千古名作《赤壁賦》。

      二、請兩位學生分別讀第一、第二段,教師泛讀第三段,全體學生齊讀第四、五段。(5分鐘)

      三、

      師:文中提到的赤壁是在宋朝的黃州,宋神宗元年,蘇軾遭受政治迫害,被貶謫到黃州這個地方,本文是蘇軾在被貶期間所作。黃州景色優(yōu)美,有詩云:“長江繞廓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水中的鮮魚,山間的新筍,江城的一切風物,都給政治失意的蘇軾帶來了莫大的慰藉。1082年七月十六日一個幽靜的夜晚,蘇軾同朋友駕舟暢游于赤壁之下,寫下了這篇《赤壁賦》。那天夜游赤壁時,蘇軾的心情如何呢?現(xiàn)在,請同學們速讀課文,尋找文中反映作者夜游赤壁時,情感變化的詞語,觸摸作者的情感流程。

      明確:樂甚——愀然——喜笑,喜——悲——喜(3分鐘)

      四、尋風月、解風月、讀風月

      師:作者因何而喜,緣何而悲呢,又為何由悲轉喜呢,一切都源于風月。

      有名家如此點評《赤壁賦》:此賦通篇只說風月——金圣嘆,《赤壁賦》以江山風月作骨——林云銘

      的確,《赤壁賦》通篇以景貫穿,全文緊扣山水風月展開描寫議論,我們不妨以此為切入點,順著“喜——悲——喜”的情感軌跡,走進《赤壁賦》,走進蘇東坡的精神世界。

      1、瀏覽默讀全文,找出文中寫風月的句子,用自己的話進行描述。(15分鐘)

      文字賞析后,可全班朗讀。

      明確:

      第(1)段: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清風緩緩吹來,水面波浪不興。……朗頌《月出》詩,吟唱窈窕一章。一會兒,月亮從東邊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間。白濛濛的霧氣籠罩江面,水光一片,與天相連。……江面多么曠遠啊,船兒象凌空駕風而行,不知道將停留到什么地方;

      補充:蘇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輪皓月,下面是萬頃碧水,月光如煙霧般籠罩江面,清風徐徐吹拂,一葉扁舟如一片葦葉,輕浮水面,任意左右東西。景象澄沏,又似朦朧,如夢境一般。作者仿佛覺得在浩蕩的太空中乘風飛行,毫無阻礙簡直就要遠離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賞心悅目。本段展示了一種與友人相聚、泛舟江上。暢飲美酒、詠詩確文、迎風賞月的舒暢飄逸,超然物外的境界。

      第(2)段: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

      桂木做的棹啊蘭木做的槳,拍擊著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動的江面逆流而上。

      第(3)段: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愿與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長存。知道這種愿望是不能突然實現(xiàn)的,只好把這種無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調之中,在悲涼的秋風中吹奏出來。

      第(4)段: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

      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嗎?水象這樣不斷流去,但它實際上不曾流去;月亮時圓時缺,但它終于沒有消損和增長。……只有江上的清風,與山間的明月,耳朵聽它,聽到的便是聲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沒有人禁止,享用它沒有竭盡,這是大自然的無窮寶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第(5)段: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2、文中所寫的有關風月的句子有什么不同?(15分鐘)

      舉例比較不同:

      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

      分析:

      問:第一句中的月有什么特點,說明作者的心情如何?明確:由景生情。

      問:第二句中的月表明客人怎樣的想法,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明確:由情入理。

      問: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陰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在這句話中,作者對月又做了怎樣的思考?得出了什么樣的結論?明確:水月是不值得人羨慕的。

      總結:本文最大的一個寫作特點就是:情景理交融。

      問:那么作者寫月是這樣的,由景生情,由情入理。那么,寫清風是不是也是這樣的呢?你能不能從文中找出例子來?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明確:

      第一段和第二段關于風月的描寫是純景物描寫,并由景生情。

      在第一段中幾乎都在寫風月,展現(xiàn)空闊、瑰奇、壯美的景色,處在如此境界,自然心情舒暢,此處的風月描寫乃“樂甚”之由。

      在第二段中由于高興而高歌,故而有了這歌詠風月之辭,江水澄明,月光浮動,面對如此浪漫的良辰美景,難怪東坡會聯(lián)想到美人,美人比君,仍然惦念著心中的君主,情感也進而由“樂”轉“悲”。不想又引出了一段如怨慕,如泣如訴的裊裊之音。

      第三段風月的描寫激發(fā)了聯(lián)想,并由情入理。

      第三段的風月是歷史之月,由眼前的風月聯(lián)想到曹操當年志得意滿,這么個“一世之雄”尚且隨著“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有為者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生命短暫、有志而無為者。進而想到江水無窮,人生須臾,自己渺如滄海一粟。抒發(fā)要擺脫現(xiàn)實,渴望“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的人生理想。

      客之三悲——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歷史對比生悲,由人生短暫(寄蜉蝣、哀吾生)感觸生悲,由理想(挾飛仙,,抱明月)現(xiàn)實(不可驟得)矛盾生悲。風月引發(fā)了古今人物的對比,宇宙無窮和人生須臾的感慨,現(xiàn)實與理想的差距的嘆息,悲苦和哀怨也便由此引發(fā)。

      第四段風月的描寫闡釋哲理。

      先是由水月引發(fā)出變與不變的思考。由此得出結論,水月是不值得人類羨慕的。

      然后蘇軾找到了一帖精神解脫的良藥:擁抱大自然,從大自然中尋找精神寄托。

      蘇軾在被貶的困境中,并沒有心灰意冷,走向消沉,并不忘時時投身于大自然的懷抱之中,可見他曠達的胸懷,樂觀的處世態(tài)度。

      也正是這一帖精神解脫的良藥讓客人“喜而笑”,第五段最后的喜不是回到了情感的原點,而是在原來情感基礎上的一種提升,是大徹大悟的喜悅。

      五、結語和作業(yè):

      風月引發(fā)情思,風月觸動心靈,風月激發(fā)聯(lián)想,風月闡釋哲理,風月預示人生。風月讓整篇文章有詩情、有畫意、有哲理,有悲、有歡、有喜。“風月”在古代文學作品也是很常見的意象,請同學課后去查找有關“風月”的古代文學作品,并想想這些作品中的“風月”有什么內(nèi)涵和作用。

      板書

      赤壁賦

      心情變化:樂——悲——樂

      寫作特點:情景理交融

      人生態(tài)度:曠達樂觀

    《赤壁賦》教案7

      知識目標:

      1、學習和積累有關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知識及特殊用法。

      2、了解前后《赤壁賦》的異同和聯(lián)系。

      能力目標:

      1、體會本文情、景、理交融的技巧;

      2、培養(yǎng)鑒賞古代散文的能力。

      情感目標:

      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及其“”外儒內(nèi)道”的思想。

      教學重點、難點:

      1、本文寫景語句的鑒賞

      2、詩人情感的變化軌跡

      3、道士化鶴的寓意

      教學時數(shù):

      二課時

      教學準備:

      1、布置學生復習《前赤壁賦》

      2、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蘇軾《自題金山畫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問余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

      這是詩人去世前兩個月所寫,就其政治事業(yè)而言,這話當然是自嘲。但對文學家的蘇軾來說,他的蓋世功業(yè)確實是在屢遭貶逐的逆境中建立的。

      (蘇軾平生受到兩次嚴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歲那年因“烏臺詩案”而被貶至黃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歲時被貶往惠州,62歲時貶至儋州,到65歲才遇赦北歸,前后在貶所六年。雖說蘇軾早就名震文壇,貶至黃州后且因畏禍而不敢多寫詩文,但黃州時期仍是他創(chuàng)作中的一個高峰。散文如前、后《赤壁賦》,詩如《寒食雨二首》,詞如《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名篇都創(chuàng)作于此時。)

      貶謫生涯使蘇軾更深刻地理解了社會和人生,也使他的創(chuàng)作更深刻地表現(xiàn)出內(nèi)心的情感波瀾。蘇軾對苦難并非麻木不仁,對加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來順受,而是以一種全新的人生態(tài)度來對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窮的堅毅精神、老莊輕視有限時空和物質環(huán)境的超越態(tài)度以及禪宗以平常心對待一切變故的觀念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做到了蔑視丑惡,消解痛苦。這種執(zhí)著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蘊含著堅定、沉著、樂觀、曠達的精神,因而蘇軾在逆境中照樣能保持濃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創(chuàng)作活力。

      前后《赤壁賦》都寫于蘇軾被貶黃州期間,一個寫于元豐五年(1082)“七月既望”,一個寫于同年“十月之望”,前后僅相隔三個月,這兩篇同名賦文究竟有何不同及聯(lián)系呢?現(xiàn)在,就讓我們帶著這個疑問學習第十四課《后赤壁賦》。

      二、賞析課文

      ㈠、齊讀至“復游于赤壁之下”,正音、釋義。

      皋gāo 坂bǎn 行xíng 鱸lú

      從:使跟從,譯為“帶領”

      坂:山坡,斜坡

      樂:以之為樂

      行:走

      已而:不久,一會兒

      何:怎么辦

      薄:迫近

      舉:撒

      顧:可是

      謀:商量

      諸:兼詞,相當于“之于”

      須:通“需“

      1、在復游赤壁之前,詩人寫了“夜游黃泥坂”這樣一個輕松而富有生活情趣的事情,這件事寫得頗有波瀾。請找出文中能顯示情節(jié)變化波瀾的動詞。

      顧→樂→嘆→謀→游

      (初到黃州,蘇軾寓居城東定惠院,不久他的家眷也來到了黃州,便遷居到城南江邊的臨皋亭。由于家里人多口闊,僅靠他微薄的薪奉,生活很感困難。后蒙老友馬正卿為他請得城東荒地數(shù)十畝,讓其開墾耕種糧食,才基本解決了生活問題。他還在這里修房子,因是在大雪中修的,四壁繪有雪圖,故取名為雪堂。堂前屋后廣種果木佳蔬,可供生活不時之需,并將雪堂自比為陶淵明的斜川。因此地位于黃州的東坡,遂自此取號為東坡居士。)

      2、究竟是什么樣的美景令詩人“顧而樂之,行歌相答”?

      “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

      ①、教師直譯這四句寫景的句子。

      ②、讓學生用一段文字描述一下這四句所寫之景。點一到兩位學生朗讀所寫語段。

      “直譯”到“描述”,對作品的鑒賞層面從意讀上升到了美讀,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飛躍。只有對作品的語言進行想象、還原,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內(nèi)涵,這其實就是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這也是很多學生缺乏也未能給予重視的一種審美能力。

      白描式的寫景語言,質樸清新,語淡而意豐。寥寥十六字,便逼真地寫出了初冬月夜景色之清朗,環(huán)境之清空,靜謐寧馨的氣氛,烘托出主客濃厚的游興,并為下文寫登山和見鶴作了很好的鋪墊。

      (廣東的學生對霜沒有生活的認識,有必要說明一下。

      “大火流兮草蟲鳴,繁霜降兮草木零。”我國東漢著名科學家張衡的詩描述了火星西移的深秋時節(jié),秋蟲鳴叫,繁霜出現(xiàn),草木凋零的景象。“嚴霜殺物”令“百工休”。霜并非是露結成,而是二物同一氣,都是水氣凝成,凝成物若暖則是露;若寒甚,水汽直接凝華為冰晶則是霜。“山明水凈夜來霜,數(shù)樹深紅出淺黃”,唐劉禹錫的詩說霜使秋色更美。南宋詩人楊萬里也在詩中也贊美霜后色愈濃“荒荒瘦日作秋暉,稍稍微喧破曉霏,只有江楓偏得意,夜搖霜水染紅衣”。可見霜的出現(xiàn)可帶來美景和好的旅游季節(jié)。)

      3、主、客、婦三方的對話

      要特別提一下“以備子不時之須”。與友人一起飲酒賞月,進而詩歌相和,本來就是文人雅事、快事,更何況此酒乃賢妻所備?在患難之中,能有這樣一位懂得體貼自己的妻子,不也是人生一大幸事?

      (在生活中的蘇軾是位什么樣的人呢?蘇堤和東坡肉在普通百姓中早已聞名遐邇,而蘇軾的家庭生活呢?在他的小品文中我們可以一窺一二。這些類似便條、日記的小文,記錄了他作為普通人日常的喜怒哀樂。而最令人動容的,當屬《二紅飯》:

      “今年東坡收大麥二十余石,賣之價甚賤,而粳米適盡,故日夜課奴婢舂以為飯。嚼之嘖嘖有聲.小兒女相調,云是嚼虱子。然日中腹饑,用漿水淘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氣味。今日復令庖人雜以小豆做飯,尤有味。老妻大笑日:此新樣二紅飯也。”

      這篇小品文寫于被貶黃州時,當時蘇軾由于政治上堅持己見遭貶斥,連累了妻兒。甚至連工資也沒有,他把所有的錢都吊在屋頂以防浪費,每天只用一吊。生活異常艱苦,有時甚至要采杞食菊充饑。蘇軾也親自耕種大麥,和著粳米做飯,當然很難下咽。小兒女為此調笑說像嚼虱子。于是他設法改進工藝,加入了小豆。妻子就美名其曰為二紅飯。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下,一家人沒有怨言沒有責難,有的只是其樂融融的支持和理解。

      文中的老妻即是王閏之,一位能夠懂得,體貼詩人的女性。她是王弗的堂妹,因排行的兄弟姐妹很多,稱“二十七娘”。她是蘇軾的知已。不僅能夠詩情畫意的生活,在患難中也能相伴共苦。

      在“烏臺詩案”中,王閏之“幾怖死”,哭得死去活來,蘇東坡也萬箭鉆心、卻“無一語之”,只回頭“顧老妻曰:‘子獨不能如楊處士妻,作一詩送我乎?’”王閏之聽后“不覺失笑”。看到妻子笑了,于是東坡便分手而去。由此可看出,東坡與王閏之的感情極為篤厚,當此生離死別之時,尚能以曠達態(tài)度處之,說明他們間的理解是極深的。

      黃州的日子令蘇軾成熟起來,也讓他有了充分的時間思考自省,從而找到真正的自己。余秋雨在《蘇東坡突圍》中寫到:“他成熟于一場災難之后,成熟于滅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窮鄉(xiāng)僻壤,成熟于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其實,他并不是一個人。醫(yī)治詩人傷痛最好的心靈補劑,恰恰是來自他的家庭,良好的家庭生活提供了一個細細體味生命的平臺。)

      4、學生甲朗讀第一段

      良宵、貴賓、佳肴、美酒,四美已具,重游赤壁,乘興而為。

      時隔三月,初冬的赤壁又是怎樣一番妙境呢?

      ㈡、齊讀第二段,正音、釋義

      巉chán棲qī鶻hú馮píng劃huà悄qiǎo凜lǐn

      斷:阻隔

      曾:才,剛剛

      攝:提

      上:方位名詞作動詞,向上

      履:踐踏,踩

      巉巖:險峻的高山,此處指赤壁

      披:撥開

      蒙茸:茂盛的草叢

      踞:蹲坐

      危:高

      焉:相當于“之”,譯為“我”

      悄:憂愁樣子

      肅:恐懼的樣子

      凜:恐懼的樣子

      1、來到赤壁首先進入詩人一行視線的是怎樣的景色?這四句寫景句子,你

      最喜歡哪句,為什么?(先教師直譯這四句寫景的句子,而后學生分析其意境,最后教師小結。)

      《前赤壁賦》:“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全用白描,狀景寫情,字字如畫。景色清冷峭拔,不同于前賦的清幽。它不僅展現(xiàn)了月色下山水的那份遺世獨立的美態(tài),而且充溢著濃濃的憑吊江山之幽情,造物者的天工和歷史情緒達到了完美的統(tǒng)一。

      2、由此詩人發(fā)出了怎樣的感慨?

      既有對人生短促、年華似水的深重感慨,更有對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驚嘆。

      詩人由此生發(fā)了下小舟、登高山,與大自然和而為一的沖動。

      3、學生翻譯“予乃攝衣而上……俯馮夷之幽宮”

      目的在于訓練學生翻譯文言文的能力,體會該語段句式參差所造成的特殊表達效果。

      該語段使用了一系列動詞:“攝”、“履”、“披”、“踞”、“登”、“攀”、“俯”,寫登山以六字句開頭,間以三字句,后以六字句收尾,節(jié)奏呈“緩→急→緩”的變化。節(jié)奏由急而緩,暗示著登頂行為已結束,也預示著詩人情感的進一步變化。

      4、詩人為何會“劃然長嘯”?

      融入自然后情緒轉為激昂(平靜的樂→激昂的樂),以嘯聲抒發(fā)內(nèi)心感慨。

      5、詩人又為何會“悄然而悲”,“凜乎”不可久留呢?

      登山所見景物“巉巖”、“蒙茸”、“虎豹”、“虬龍”、“危巢”、“幽宮”,色彩

      是陰暗的,“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云涌”營造的是陰森恐怖的氛圍。與自然和而為一后,詩人又震撼于大自然的偉力,而深感個體的渺小,正如《前赤壁賦》所寫:“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高昂的情緒陡然低落,轉為高處不勝寒的憂懼、傷感。

      6、長嘯之后的寂靜悲傷,使蘇軾不敢久留,重新回到船上,放任一葉扁舟

      從流飄蕩,表現(xiàn)出詩人什么樣情感變化?

      隨遇而安的態(tài)度,感情又轉為平靜。

      這表現(xiàn)了蘇軾豁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他贊成從多角度看問題而不同意把問題絕對化,因此,他在身處逆境中也能保持豁達、超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tài),并能從人生無常的悵惘中解脫出來,理性地對待生活。蘇軾采取的是一種政治性的退避,“寧固窮以濟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樂和心靈安慰的較為現(xiàn)實的途徑。

      7、小結:

      詩人在夜游赤壁的過程中,情感經(jīng)歷的變化:

      江山不可復識→劃然長嘯→凜乎不可久留→聽其所止而休

      情感的變化:平靜的樂→激昂的樂→悲→平靜

      第二課時

      三、齊讀第三段,正音、釋義

      裳cháng 縞gǎo 戛jiá 翩piān 躚xiān 揖yī 俛fǔ

      東:名詞作狀語,向東

      裳:古人穿的下衣

      縞:原指白絹,此指白色

      西:向西飛,方位名詞作動詞

      羽衣:名詞用作動詞,穿著羽毛做的衣服

      翩躚:形容輕快地跳舞

      俛:同“俯”,向下,低頭,和“仰”相對

      疇昔:過去,以前

      寤:睡醒,與“寐”相對

      戶:泛指門

      1、該段共三層:

      ①、江中見鶴

      ②、夢中道士化鶴

      ③、不見其處

      2、如何理解道士化鶴這一情節(jié)所傳達的詩人的情感?

      這一段是本文的重點也是理解上的難點,正如金圣嘆所說:“前賦特地發(fā)明胸前一段真實了悟,后賦是承上文從現(xiàn)身現(xiàn)境一一指示此一段真實了悟。”“若無后賦,前賦不明;若無前賦,后賦無謂”。要讀懂此段,應引導學生對前后二賦進行一個比較,深入地把握蘇軾“外儒內(nèi)道”的思想世界。

      《清夜錄》云:蘇軾有詞曰:“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赤壁之游,樂則樂矣,轉眼之間,其樂安在?以是觀之,我與二客,鶴與道士,皆一夢也。”那夜半飛鳴而過的孤鶴,那夢中神情翩然的道士,一為方外之禽,一為方外之人,孰真孰幻?鶴化道士抑或鶴本道士所化?如莊周夢蝶,一片迷離恍惚。見鶴本為生活真實,在《為楊道士書帖》中,蘇軾曾追憶此事:“十月十五日與楊道士泛舟赤壁,飲醉。夜半,有一鶴自西南來,掠余舟而西,不知其為何祥也?”而見道士則在夢幻之中,未必是真,亦未必非真,由實生虛,虛虛實實,營造出一種恍惚奇幻的氣氛,含蓄地傳達出他企望超脫塵世、逍遙物外的隱秘心態(tài)。與前賦“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是一脈相承的。

      (蘇東坡被貶謫黃州,某天與幾個朋友在江上飲酒說話,不覺已經(jīng)入夜,看江天一色,風露浩然,他有所觸動,填了一首《臨江仙·夜歸臨皋》詞,下闋云:“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上闋為: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寫完之后,與客人們高聲唱了幾遍,這才各自散去。第二天不知道怎么一傳,很多人就嚷嚷:蘇東坡已經(jīng)把冠服掛在江邊,坐一條小舟長嘯而去,不知逃到哪里隱居去啦!郡守徐君猷聽了是又驚又怕,擔心真的走失了這個罪人,急急忙忙趕到蘇宅察看,卻見大蘇先生還酣睡未醒呢,“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只是一時興起說說罷了。然而這事傳得非常邪乎,連遠在東京汴梁的宋神宗都聽說了,也將信將疑的。)

      3、學生乙朗讀第三段

      四、朗讀全文

      五、總結前后赤壁賦的不同與聯(lián)系。(先學生說,教師小結)

      1、景物不同:清幽的秋色,江與月;峭拔的冬景,江月木石

      2、起興不同:預先計劃;對美景陡起游興

      3、游蹤不同:人不離舟;舟游、山游、舟游

      4、抒情方式不同:主客問答,自發(fā)議論;記游后以道士化鶴結尾

      后賦用道士化鶴印證前賦,抒發(fā)超脫的情懷。

      六、小結

      后赤壁賦,全篇著重蘇軾自身情感的轉換,由景而樂,樂而歌,得魚酒更樂,樂而再游赤壁,因景物而生豪壯之氣,而有豪壯之行,又因景物而生憂,憂而長嘯,長嘯后的寂靜孤寂,放任漂流的平靜心情,夢境的空靈等,鮮明地表現(xiàn)出視覺、聽覺、動態(tài)及心中的感受,尤其情感隨景物的轉換更是巧妙,全篇描述了這么多的情感與景物,卻完全融合為一體,若不是心中真實感觸,必然無法達到這樣的境地。而將難以言喻之情,以精簡的文字呈現(xiàn),可見蘇軾文學修養(yǎng)的不凡。

      無論人生的感嘆或政治的憂傷,都在對自然和對山水的愛戀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識提到了一個遠遠超出同時代人的高度。從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筆下,不再是象魏晉詩人那樣只是作為哲理思辯或徒供觀賞的客體,而融入蘇軾的生活、興趣、情感中。秋風秋月、平疇曠野,極其普通的景色在這里都充滿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種渾化無際、物我兩忘的風格在蘇軾的筆下流淌出來,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教師可有感情地朗誦蘇軾詞作《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以結束對本課的學習:

      定風波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

      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七、解決課后練習第四題

      八、布置預習

    《赤壁賦》教案8

      一、教材分析:

      《赤壁賦》一文屬文賦,文質兼美,音韻和諧,乃蘇軾之傳世名篇。盡管文章抒發(fā)的情感,反映的思想有些深奧,但文章在誦讀、鑒賞、審美等各方面,均可視作古代散文的經(jīng)典。同時,體悟文章的精美高妙,對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體會作者豁達的胸襟,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乃至綜合素養(yǎng),有很大的幫助。

      二、學情分析:

      高一的學生,經(jīng)過了較長時間的文言文學習,積累了一定的文言基礎知識,能夠基本閱讀淺顯的文言文。同時,由于前面已經(jīng)學習過《阿房宮賦》,對賦體文章的特點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以往強調文言基礎知識的內(nèi)容較多,對文言文整體閱讀和感悟的較少,學生把文言文看成枯燥語言知識的積累,缺乏對文言文,尤其是優(yōu)秀的古代散文的美感認知和情感體悟,所以要在這些方面加以強化。

      三﹑設計思想:

      文言文的學習要重視學生的自主閱讀,因此,應該把朗讀、背誦貫穿到文言文教學過程之中,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nèi)容,加深對作者情感的體悟。文言文教學要重視文言字詞的積累和句式的把握,但也不能僅停留在字詞句的解釋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華,體驗作者的人生感受并在情感上與之產(chǎn)生共鳴。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過程中,發(fā)揮他們的主體作用。這篇賦文質兼美,在景、情、理交融之中蘊含著作者樂觀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結合文本深入探討,以競賽﹑交流、討論的形式將學生對作者人生態(tài)度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層面。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作品“以文為賦”,駢散結合的形式特點,鑒賞品味課文精美的語言

      2.了解作者運用的主客問答這一賦體的傳統(tǒng)手法,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3.理解作者樂觀曠達的情懷,了解其宇宙觀、人生觀中辯證、達觀成分的積極意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通過誦讀體悟和鑒賞優(yōu)美、形象語言的能力

      2.培養(yǎng)對精晶詩文的整體把握能力,能知人論世領悟文旨,理通思路,賞析表現(xiàn)手法,辨別高下優(yōu)劣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勇于面對坎坷,笑對苦難的樂觀主義精神

      五、學習難點和重點:

      重點

      1.品味、鑒賞課文精美的語言

      2.背誦課文

      難點

      體會文章景、情、理交融的特點,通過主客問答手法所表現(xiàn)的曠達的情懷。

      六、教學方法:講解法、誦讀法、討論法

      七、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八、課時安排一課時

      九、教學過程:

      一、導入設計

      林語堂曾這樣評價過一位古人:“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chuàng)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主義的人,一個瑜珈修行者,信仰佛教,巨儒教育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 ——《蘇東坡傳·序》(投影展示)

      這里描述的是誰?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就是蘇軾,一個曾自嘲說:“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的人。然而,恰恰是黃州成就了他,使他在文學上“成熟”了。在這里,他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前后《赤壁賦》等名篇光耀千古。

      二、作者簡介及創(chuàng)作背景

      文“三蘇”“八大家”“歐蘇”,詩“蘇黃”,詞“蘇辛”,書“宋四家” “烏臺詩案”后,蘇軾被貶到黃州做團練副使。這對蘇軾來說是一個莫大的打可對中國文藝來說實在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因為這段時間蘇軾的創(chuàng)作達到了巔峰。《念奴嬌赤壁懷古》,前后《赤壁賦》。

      三、回顧“賦”的文體知識

      (隨機請學生回答相關問題) 關于“賦”:

      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特點是“鋪采螭文,體物寫志”,側重于寫景,借景抒情。屈原為代表的“騷賦”,漢代為代表的“辭賦”,魏晉以后的“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為“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稱為“文賦”。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赤壁賦》。蘇軾的《赤壁賦》擺脫了魏晉時期鋪陳浮華、羅列詞藻的文風,緊緊圍繞著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實景。這篇文章的景物描寫雖然筆墨不多,但是意境創(chuàng)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寫優(yōu)美自然,抒發(fā)情感也真摯樸實。在創(chuàng)作風格達到爐火純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四、檢查預習效果:(各組間比賽,男女生比賽,激發(fā)學生積極性)

      ⑴按課本段落,要求四個自然組的學生分別齊聲朗讀課文,看哪個小組讀音準,情感變化把握得好。

      (聽朗讀示范錄音,正字音,指導學生注意語氣語調﹑節(jié)奏快慢﹑情感變化) ⑵檢查男生對文言字詞句知識的把握。

      (通假字﹑多義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詞﹑文言句式)

      ⑶檢查女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明確各段內(nèi)容,概括各段段意:(按《優(yōu)化》提示,可將課本最后一段“客喜而笑”另作一段) 明確:

      第一段,寫作者游赤壁的情景,展示詩情畫意的境界:清風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 第二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 第三段,寫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

      第四段,寫作者丟開個人的愁懷,欣賞大自然美妙風光和豁達開朗的心情。 第五段,寫客人轉悲為喜,主客開懷暢飲,興盡入睡。 五、分析第一段:

      ⑴情景設置:配樂,展示蘇子泛赤壁的畫面;學生朗讀課文。

      (說明:文章第一段描寫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現(xiàn)了一幅優(yōu)美的秋江夜游圖。將學生的思維帶進泛舟游赤壁的優(yōu)美意境之中)

      ⑵本段以寫景為主,請學生找出寫景的句子并朗讀。 寫景的三組對偶句——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⑶四人小組討論,形成一個整體畫面,用優(yōu)美的語言將這個畫面描述出來。請一個學生描述。

      ⑷這樣的美景使泛舟者產(chǎn)生了怎樣的心理感受?(朗讀出來)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樂) ⑸教師指導學生運用抓重點句子法和想象畫面法背誦第一段。(目的在于使學生在誦讀中加深體驗)

    《赤壁賦》教案9

      教學目標

      1、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2、感悟語言運用的妙處。

      3、學習古人豁達樂觀的精神。

      4、熟讀并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1、學習和積累有關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知識及特殊用法。

      2、體會景、情、理三者內(nèi)在的聯(lián)系。

      3、了解作者運筆自然,文辭優(yōu)美的寫作特色。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前面我們學過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說他是豪放派詞風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詞豪放高曠,情濃意遠。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當時就有“蘇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譽。他還稱得上是一位高級廚師。“東坡肉”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中國古代楷書有“顏、柳、歐、蘇”四大流派,這里的“蘇”,就是蘇軾,可見他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之高。同學們,見過他的書法作品嗎?在我們課本的封面。所以說蘇軾是位少見的曠世奇才。我們今天又來學習他的流傳千古的佳作——《赤壁賦》

      二.作者背景及文體簡介:

      寫作背景

      1080年,蘇軾被貶黃州。在這里,他經(jīng)常來赤壁磯頭游覽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蘇軾又來到赤壁。這時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磯頭,望著滾滾東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業(yè)的報負也付之東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聯(lián)翩,寫下了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蘇軾又兩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長江,寫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前后《赤壁賦》在我國文學藝術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

      作者簡介

      “一門三父子,娥眉共比高。”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軾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在政治上屬于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蘇軾才情奔放,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詩、詞、文、書、畫、文藝理論均有獨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詞于風格、體制上皆有創(chuàng)變,清雄曠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代很有影響。著名的詩詞有《念奴嬌 赤壁懷古》《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赤壁賦》等。 著有《東坡樂府》。

      我們的課文所選是他的《前赤壁賦》。

      文體

      《賦》的名稱最早見與戰(zhàn)國后期荀況的《賦篇》,到漢代形成特定的體制。

      《賦》著力于鋪陳事物,較多地選用散文化的句式。賦體經(jīng)歷了長期演變的過程,發(fā)展到中唐,在古文運動影響下,賦又出現(xiàn)了散文化的趨勢,不講求駢偶,音律,句式參差,押韻也比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暢的氣勢,叫做文賦。像杜牧的《阿房宮賦》、蘇軾的《赤壁賦》都是文賦的佳作。

      三. 教師配樂朗誦全文,要求聽準字音,聽出節(jié)奏,找出文中押韻的韻腳,聽教師對文章感情變化的處理。

      四.朗讀課文,疏通字詞,注意特殊用法及句式

      五.整體感知: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這種思想感情是如何轉化的?

      1.蘇軾力圖排遣政治打擊而帶來的苦悶從而聽任自然,樂觀曠達,作者力圖從消極中超脫出來,其實是含蓄地向他的政敵暗示,我雖然遭貶,但我卻超然世外,飄然欲仙,寄情山水,盡得其樂,不寂寞不煩惱,反而積極向上.2.感情變化過程:樂-悲-樂先寫月夜泛舟,飲酒賦詩,沉浸在美好景色中而忘懷世俗的快樂心情;再從憑吊歷史人物的興亡.感到人生短促,變化無常,因而跌入現(xiàn)實的苦悶;最后闡發(fā)變與不變的哲理,表現(xiàn)了曠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六.學習第一段(先誦讀,再思考,有所理解后再讀,力爭課內(nèi)背誦。后面的段落同)

      思考:(1)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寫美在何處?為什么寫得賽似仙境?

      明確:蘇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輪皓月,下面是萬頃碧水,月光如煙霧般籠罩江面,清風徐徐吹拂,一葉扁舟如一片葦葉,輕浮水面,任意左右東西。景象澄沏,又似朦朧,如夢境一般。作者仿佛覺得在浩蕩的太空中乘風飛行,毫無阻礙簡直就要遠離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賞心悅目。

      (2)本段展示了一種與友人相聚、泛舟江上。暢飲美酒、詠詩確文、迎風賞月的舒暢飄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悅為主。

      七.學習第二段

      思考:(1)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從樂到悲,悲從何來?

      明確:1.來自作者遭受貶謫后的苦悶,觸景生情,見茫茫月色江水,產(chǎn)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嘆,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

      2.來自客人幽怨悲涼催人淚下的洞簫聲 。

      (2)歌詞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詞代表了主人怎樣的情懷?

      明確:“美人”指所傾心的對象,代表一種理想的追求。它表現(xiàn)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貶謫之后,仍然堅持對生活的執(zhí)著態(tài)度,堅持對朝廷政事關切而不甘沉淪的情懷

      (3)作者是怎樣描寫蕭聲之悲的?

      明確:作者借助夸張、想像,運用精細的刻畫和生動的比喻化抽象為具體,把洞蕭那種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現(xiàn)得十分形象真切。

      (4)本段在全文結構中起了怎樣的作用?

      明確:轉折過渡

      八.學習第三段

      思考:(1)本段主要寫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客”是如何闡發(fā)當時的情懷的?

      明確:本段寫“客”的回答,闡發(fā)了懷古傷時之情,感情色彩甚為悲傷。“客”之所以“悲”,在于觸景傷懷。眼前之景,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曹操的詩句,進而聯(lián)想到曹操兵敗赤壁的慘狀。這么個“一世之雄”尚且隨著“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有為者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生命短暫、有志而無為者,羨慕長江永恒,哀嘆人生短暫,表現(xiàn)出一種消極的人生觀和虛無主義思想。客之三悲一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歷史對比生悲,一由人生短暫(寄蜉蝣、哀吾生)感觸生悲,一由理想(挾飛仙,,抱明月)現(xiàn)實(不可驟得)矛盾生悲。

      (2)本段是怎樣將情、景、理結合在一起的?

      明確:通過“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兩個英雄人物,是寫景;再由他們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議論;引出曾、周兩人,更見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感慨,是抒情。

      九.學習第四段

      思考:(1)本段主要寫什么內(nèi)容?感情色彩如何?

      明確:本段的感情變?yōu)橄矏偂V饕獙懱K子批評客的觀點,闡發(fā)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2)作者是怎樣勸慰客人,使他從悲情中解脫出來?明確:1.從“變與不變”的角度,從變的角度說,天地宇宙也是瞬息萬變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樣,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從虧到盈不斷地變化;從不變的角度,作為個體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人參與了整個人類的生命活動,而作為整個人類,又同宇宙一樣是永恒存在的。 2.從“取與不取”的角度,大自然是個無窮寶藏,可以作為人們的精神寄托,摒棄(不取)祿祿官位蝸角虛名,而取無窮的自然萬物(明月清風)為“吾生”所享用,從中得到樂趣。

      (3)如何評價作者的觀點?

      明確:作者的某些語言容易被誤解為及時行樂,但這種思想并未從文章中直接反映出來,作者表明的觀點是不要去追求那種看似超脫塵世其實并不現(xiàn)實防幻想境界;而應適應現(xiàn)實,在目前這種寧靜恬適的環(huán)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懷抱。作者的這種觀點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為作者不同意看問題絕對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辯證關系。但這種觀點并非科學,因為作者沿襲了莊子的相對主義觀點,否認衡量事物的客觀標準,抹殺事物質與量的實際界限。總之,在當時的背景下,表現(xiàn)了作者平靜超然的心態(tài)和聽任自然,樂觀曠達的情懷,還是積極的。

      十.學習第五段。

      思考:(l)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寫了哪些內(nèi)容?

      (2)這樣結尾有什么深刻含義?

      明確:(1)本段感情色彩為“喜”,照應了開頭超然欲仙的快樂。主要寫客人聽了蘇子的話,身心釋然,主客開懷暢飲,興盡酣睡。

      (2)這樣結尾是向政敵的一種暗示:我雖然遭受迫害,貶滴黃州,但我的日子過得并不錯,既不寂寞也不苦惱。這實際上是一種抗議。

      十一、課堂討論:文中吹洞簫的客人是誰?

      明確:1.古代“賦”一般采用主客問答的形式2.見教材152頁《〈赤壁賦〉中吹簫人》

      3.客人的話也是蘇軾自己心境的表達,主客問答是蘇軾自己貶謫黃州后,內(nèi)心苦悶迷惘又不甘消沉落寞的矛盾思想。“主”“客”實為一體,分別反映了作者內(nèi)心的積極和消極的心態(tài)。

      十三、作業(yè):全文背誦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

      1、指名學生背誦

      2、集體背誦

      二、梳理文章結構

      本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后通過客人的洞簫吹奏極其幽怨的聲調,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回答,文章的重點便轉移到生態(tài)度問題的論辯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極情緒,同時也反映了一種豁達樂觀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覺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寫之中,滿腔的悲憤寄寓在曠達的風貌之下。這就是它成為名篇的原因之一。

      全文共五段。

      第一段,描寫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現(xiàn)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清風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在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蕩舟,把酒誦詩。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遺世”“羽化”之樂,不禁飄飄欲仙。從而為全文定下了一個悠揚和諧的基調。

      第二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簫聲起,悲意生。哀怨,愛慕,哭泣,申訴,潛龍舞,新婦泣,六個比喻,渲染蕭聲的悲涼,主客觸景生情,由歡樂轉為悲涼,引起下文主客問答的議論。

      第三段,寫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作者借主客問答的方式撫今追昔,暢述對天地人生的感觸。客人從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詩。世間萬物,英雄豪杰,不過是過眼煙云,隨著歲月的流逝而灰飛煙滅,風流散盡。想到自己貶謫黃州,青春虛度不禁悲從中來。

      第四段,寫作者丟開個人的愁懷,欣賞大自然美妙風光和豁達開朗的心情,“蘇子”的回答,照應文章寫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界的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變;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不變的,用不著羨慕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著哀嘆人生的短促,而應保持曠達樂觀的態(tài)度。

      第五段,寫客人轉悲為喜,主客開懷暢飲,興盡入睡。這個結尾意味深長,既照應了開頭超然欲仙的快樂,又是向政敵的一種暗示:我雖然遭受迫害,貶謫黃州,但我的日子過得并不錯,既不寂寞也無苦惱。這實際上是一種抗議。

      三、鑒賞要點

      寫景、抒情、議論的緊密結合

      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這就創(chuàng)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著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第一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第四段雖然重在說理,卻借追述陳跡、感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也“不變”的哲理。

      “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傳統(tǒng)賦體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筆勢筆調,使全篇文情勃郁頓挫,如“萬斛泉源”,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整齊對偶不同,它的抒寫更為自由。如開頭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逍舟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卻有整飭之致;心下直到篇末,雖都押韻,但換韻較快,而且換韻處往往就是全文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宜于誦讀,極富聲韻之美,體現(xiàn)出韻文文學的長處。

      優(yōu)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語言特色

      如描寫簫聲的幽咽哀怨:“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潤孤舟之嫠婦。”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聲情,寫得俱體可感,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

      四、類文賞析

      后赤壁賦

      蘇 軾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wǎng)得魚,巨口細麟,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行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須。”

      于是攜酒與魚,復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

      予乃攝衣而上,履 (chan)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責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注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乎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顧笑,予亦驚悟。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五、作業(yè):

      (1)整理文有生命力的四字短主,明確其意義

      清風徐來 水波不興 白露橫江 水光接天 遺世獨立 羽化登仙 如怨如慕

      如泣如訴 余音裊裊 不絕如縷 正襟危坐 月明星稀 舳艫千里 旌旗蔽空

      釃酒臨江 橫槊賦詩 一世之雄 一葉扁舟 滄海一粟 逝者如斯 取之無禁

      用之不竭 杯盤狼藉 相與枕藉 東方既白

      《赤壁賦》名句長短交錯,短句變化較多。大部分短語為四字兩個節(jié)奏。設計這一練習的目的,是熟悉文中有生命力的四字短主,古籍文章加深印象,為背誦全賦打下堅實基礎。

      (2)根據(jù)文賦對仗特點填寫《赤壁賦》中的句子。

      A.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 ; ,羽化而登仙。

      B其聲嗚嗚然, , , , 。 , 。

      C.哀吾生之須臾, 。 , 抱明月而長終。

      D.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 , , , ,是造物主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設計這一練習的目的。這篇名賦對仗形式多樣化,有工對,也有寬對,有當句對,還有隔句對。在填空過程中,既可感受蘇軾賦遣詞造句的出神入化,也可體會蘇賦對仗藝術的精妙絕倫。

    《赤壁賦》教案10

      【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積累文言實詞虛詞,掌握相關的文言知識,流暢地翻譯全文。

      二、過程與方法誦讀法;總結歸納法;比較法,通過前后兩賦比較理解文章主旨。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從寫景狀物中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并與《赤壁賦》比較,理解作者被貶黃州時復雜的思想感情,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

      歸納積累文言知識;與《赤壁賦》比較講解,通過抓關鍵字句加深對作者人生態(tài)度的認識。

      【教學難點】

      蘇軾儒、佛、道思想在兩賦中的反映。

      【教學時數(shù)】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時年45歲的蘇東坡所寫的赤壁二賦在我國文學史上傳為美談。文天祥《讀赤壁賦》云:“昔年仙子謫黃州,赤壁磯頭河漫游。”王世貞《前赤壁二首》“賦是雙珠可夜明。”看來只有兩篇赤壁賦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蘇軾當年的所思所想。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感受蘇軾在《赤壁賦》中的未盡之意。

      二、走近作者,說說你對蘇軾的認識。

      蘇軾:與黃庭堅(詩)合稱“蘇黃”,與辛棄疾(詞)合稱“蘇辛”,與歐陽修(散文)合稱“歐蘇”,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

      蘇軾出身于一個比較清寒的文人家庭,從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學熏陶,尤其是在父親蘇洵由發(fā)奮讀書而入仕的影響下,早年便“學通經(jīng)史,屬文日數(shù)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年)蘇軾中進土,年方21歲,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廳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條顛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宋神宗年間,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后經(jīng)蘇轍等人營救才免罪釋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從“烏臺詩案”到流放黃州是蘇軾人生的重要轉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獨苦悶。但是生性曠達的詩人在老莊佛禪和山水之樂中求得解脫,自號“東坡居士”,并寫了千古傳唱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和《后赤壁賦》這樣充滿哲學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等到宋哲宗即位,新黨失勢,舊黨執(zhí)政,蘇軾被召還朝任翰林學士等職;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好處,并在實際中實施,當舊黨要廢除一切新法時,他又挺身而出主張對新法“參用所長”,因而被誣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擠。及至哲宗親政后,新黨再度上臺,又以詩人曾依附舊黨為名將年近六旬的詩人貶至嶺南惠州,再貶至海南儋州。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蘇軾終于遇赦北歸,次年7月客死常州。去世前兩個月,詩人在《自題金山畫像》中寫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問余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頗有幾分英雄末路、美人遲暮的空漠之意和蒼涼之感。

      三、寫作背景介紹

      元豐三年(1079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出獄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為排遣內(nèi)心郁悶,他泛舟赤壁,先后寫下了《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三個月后,重游赤壁,寫下了《后赤壁賦》。四、溫故知新,熟悉課文。1、高一時我們學過蘇軾的《赤壁賦》,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文中描繪了怎樣的景色,由此又引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感嘆?明確:該文描繪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風、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觀,有這些景觀聯(lián)想到曾經(jīng)在赤壁出現(xiàn)過的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揭示了人生短促而無常之悲,自己與英雄相比更顯渺小,從而感嘆“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文中有“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這些美景。也有“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感嘆。)

      四、聽錄音欣賞課文

      五、朗讀并分析第一段

      1、齊讀第一段

      2、結合注釋串譯第一段

      重點字詞提示:

      步:出發(fā)既:已經(jīng)盡:全部顧①:環(huán)顧已而:過了一會兒顧②:可是諸:之于

      3、思考:第一自然段寫了什么?

      明確:第一自然段:描寫夜游黃泥坂的時間及同行者為游赤壁做準備。

      4、“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寫出了怎樣的氛圍,有什么作用?

      明確:寥寥十六字,逼真地寫出初冬月夜靜謐溫馨的氣氛,烘托出主客濃厚的游興,并為下文寫登山和見鶴作了很好的鋪墊。

      六、布置作業(yè)

      熟讀并背誦課文,結合《第二教材》進一步理解課文。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分析課文

      (一)研習第二段

      1、齊讀,口譯。

      重點字詞提示:乃:于是。上:向上爬。履:爬過。巉:險峻。披:撥開。危:高。震動:使震動。反:通“返”。放:放任。聽:聽任。

      句式:復游于赤壁之下。(狀語后置句)

      2、來到赤壁首先進入詩人一行視線的是怎樣的景色?這四句寫景句子,你最喜歡哪句,為什么?(先教師直譯這四句寫景的句子,而后學生分析其意境,最后教師小結。)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全用白描,狀景寫情,字字如畫。景色清冷峭拔。它不僅展現(xiàn)了月色下山水的那份遺世獨立的美態(tài),而且充溢著濃濃的憑吊江山之幽情,造物者的天工和歷史情緒達到了完美的統(tǒng)一。

      3、由此詩人發(fā)出了怎樣的感慨?

      明確:既有對人生短促、年華似水的深重感慨,更有對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驚嘆。詩人由此生發(fā)了下小舟、登高山,與大自然和而為一的沖動。

      4、學生翻譯“予乃攝衣而上……俯馮夷之幽宮”

      目的在于訓練學生翻譯文言文的能力,體會該語段句式參差所造成的特殊表達效果。

      該語段使用了一系列動詞:“攝”、“履”、“披”、“踞”、“登”、“攀”、“俯”,寫登山以六字句開頭,間以三字句,后以六字句收尾,節(jié)奏呈“緩→急→緩”的變化。節(jié)奏由急而緩,暗示著登頂行為已結束,也預示著詩人情感的進一步變化。

      5、詩人為何會“劃然長嘯”?

      明確:融入自然后情緒轉為激昂(平靜的樂→激昂的樂),以嘯聲抒發(fā)內(nèi)心感慨。

      6、詩人又為何會“悄然而悲”,“凜乎”不可久留呢?

      登山所見景物“巉巖”、“蒙茸”、“虎豹”、“虬龍”、“危巢”、“幽宮”,色彩是陰暗的,“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云涌”營造的是陰森恐怖的氛圍。與自然和而為一后,詩人又震撼于大自然的偉力,而深感個體的渺小,正如《前赤壁賦》所寫:“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高昂的情緒陡然低落,轉為高處不勝寒的憂懼、傷感。

      7、長嘯之后的寂靜悲傷,使蘇軾不敢久留,重新回到船上,放任一葉扁舟從流飄蕩,表現(xiàn)出詩人什么樣情感變化?

      隨遇而安的態(tài)度,感情又轉為平靜。

      這表現(xiàn)了蘇軾豁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他贊成從多角度看問題而不同意把問題絕對化,因此,他在身處逆境中也能保持豁達、超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tài),并能從人生無常的悵惘中解脫出來,理性地對待生活。蘇軾采取的是一種政治性的退避,“寧固窮以濟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樂和心靈安慰的較為現(xiàn)實的途徑。

      拓展延伸

      一、閱讀《前赤壁賦》試從寫景、抒情兩方面比較《赤壁賦》與《后赤壁賦》的不同之處。

      提示:

      1、找出兩篇文章中寫景的句子。

      明確:《赤壁賦》:“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后赤壁賦》:“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2、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分析景與情是怎樣融合起來的。

      明確:

      《赤壁賦》描繪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風、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觀,引發(fā)了作者和朋友對于歷史和人生的感慨;由這些景觀聯(lián)想到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哉”,揭示了人生短促而無常之悲;自己與英雄相比更顯渺小,從而感嘆“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最后以“變”與“不變”的辯證法求得精神上的解脫達到豁達超脫的境界。(樂—悲—樂)

      《后赤壁賦》蘇軾情感的變化:由景而樂,得魚酒更樂,樂而再游赤壁,又因景物而悲,悲而長嘯,長嘯后的放任漂流,隨遇而安的平靜心情作為過渡,引出道士化鶴的夢境,最終歸之于空。(樂—悲—空)

      7、小結:詩人在夜游赤壁的過程中,情感經(jīng)歷的變化:江山不可復識→劃然長嘯→凜乎不可久留→聽其所止而休

      情感的變化:平靜的樂→激昂的樂→悲→平靜

      二、知識鏈接

      古典詩歌中動物意象的傳統(tǒng)意義:

      猿猴:它讓人感覺到哀傷,凄厲。

      如:“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李白《早發(fā)白帝城》

      寒蟬:秋后的蟬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蟬兒便剩下幾聲若斷若續(xù)的哀鳴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蟬就成為悲涼的同義詞。

      如: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駱賓王《詠蟬》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柳永《雨霖鈴》

      雁:是一種候鳥,它要隨季節(jié)遷徙,它又是古人傳遞消息的一種方式,于是就象征著孤獨、思鄉(xiāng)、思親、音信、消息等意義。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李清照《一剪梅》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李清照《聲聲慢》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范仲淹《漁家傲》

      馬(鐵馬):馬打上鐵掌,就意味著要上戰(zhàn)場,所以鐵馬就是戰(zhàn)爭,英雄氣概的代名詞了。如:“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陸游《書憤》

      (瘦馬):奔騰、追求、漂泊。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杜鵑:俗稱布谷,又叫子規(guī)、杜宇、望帝。古代神話中,望帝傳說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后魂化為鳥,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后來多用“杜鵑”來渲染哀怨悲凄的氣氛或思歸的心情。于是古詩中的杜鵑也就成為凄涼、哀傷的象征了。

      如: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李商隱《錦瑟》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白居易《琵琶行》

      魚:自由、愜意。鷹:剛勁、自由、人生的搏擊、事業(yè)的成功。

      如:“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毛澤東《沁園春長沙》

      狗、雞:生活氣息、田園生活。

      如:“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陶淵明《歸園田居》

      第三課時

      三、齊讀第三段,正音、釋義

      裳cháng縞gǎo戛jiá翩piān躚xiān揖yī俛fǔ東:名詞作狀語,向東裳:古人穿的下衣縞:原指白絹,此指白色西:向西飛,方位名詞作動詞羽衣:名詞用作動詞,穿著羽毛做的衣服翩躚:形容輕快地跳舞俛:同“俯”,向下,低頭,和“仰”相對疇昔:過去,以前寤:睡醒,與“寐”相對戶:泛指門

      1、該段共三層:①、江中見鶴②、夢中道士化鶴③、不見其處

      2、如何理解道士化鶴這一情節(jié)所傳達的詩人的情感?這一段是本文的重點也是理解上的難點,正如金圣嘆所說:“前賦特地發(fā)明胸前一段真實了悟,后賦是承上文從現(xiàn)身現(xiàn)境一一指示此一段真實了悟。”“若無后賦,前賦不明;若無前賦,后賦無謂”。要讀懂此段,應引導學生對前后二賦進行一個比較,深入地把握蘇軾“外儒內(nèi)道”的思想世界。

      《清夜錄》云:蘇軾有詞曰:“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赤壁之游,樂則樂矣,轉眼之間,其樂安在?以是觀之,我與二客,鶴與道士,皆一夢也。”那夜半飛鳴而過的孤鶴,那夢中神情翩然的道士,一為方外之禽,一為方外之人,孰真孰幻?鶴化道士抑或鶴本道士所化?如莊周夢蝶,一片迷離恍惚。見鶴本為生活真實,在《為楊道士書帖》中,蘇軾曾追憶此事:“十月十五日與楊道士泛舟赤壁,飲醉。夜半,有一鶴自西南來,掠余舟而西,不知其為何祥也?”而見道士則在夢幻之中,未必是真,亦未必非真,由實生虛,虛虛實實,營造出一種恍惚奇幻的氣氛,含蓄地傳達出他企望超脫塵世、逍遙物外的隱秘心態(tài)。與前賦“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是一脈相承的。(蘇東坡被貶謫黃州,某天與幾個朋友在江上飲酒說話,不覺已經(jīng)入夜,看江天一色,風露浩然,他有所觸動,填了一首《臨江仙夜歸臨皋》詞,下闋云:“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上闋為: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寫完之后,與客人們高聲唱了幾遍,這才各自散去。第二天不知道怎么一傳,很多人就嚷嚷:蘇東坡已經(jīng)把冠服掛在江邊,坐一條小舟長嘯而去,不知逃到哪里隱居去啦!郡守徐君猷聽了是又驚又怕,擔心真的走失了這個罪人,急急忙忙趕到蘇宅察看,卻見大蘇先生還酣睡未醒呢,“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只是一時興起說說罷了。然而這事傳得非常邪乎,連遠在東京汴梁的宋神宗都聽說了,也將信將疑的。)

      3、學生乙朗讀第三段

      四、朗讀全文

      五、小結

      后赤壁賦,全篇著重蘇軾自身情感的轉換,由景而樂,樂而歌,得魚酒更樂,樂而再游赤壁,因景物而生豪壯之氣,而有豪壯之行,又因景物而生憂,憂而長嘯,長嘯后的寂靜孤寂,放任漂流的平靜心情,夢境的空靈等,鮮明地表現(xiàn)出視覺、聽覺、動態(tài)及心中的感受,尤其情感隨景物的轉換更是巧妙,全篇描述了這么多的情感與景物,卻完全融合為一體,若不是心中真實感觸,必然無法達到這樣的境地。而將難以言喻之情,以精簡的文字呈現(xiàn),可見蘇軾文學修養(yǎng)的不凡。無論人生的感嘆或政治的憂傷,都在對自然和對山水的愛戀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識提到了一個遠遠超出同時代人的高度。從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筆下,不再是象魏晉詩人那樣只是作為哲理思辯或徒供觀賞的客體,而融入蘇軾的生活、興趣、情感中。秋風秋月、平疇曠野,極其普通的景色在這里都充滿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種渾化無際、物我兩忘的風格在蘇軾的筆下流淌出來,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赤壁賦》教案11

      學法建議:

      1、 掌握本文一些重點詞語的意義

      2、 討論理解:賞析本文景、情、理的交融和語言運用的妙處

      3、 識記強化:背誦名句,體會詩人所表現(xiàn)的曠達樂觀的情懷

      關于“賦”:

      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特點是“鋪采螭文,體物寫志”,側重于寫景,借景抒情。屈原為代表的“騷賦”,漢代為代表的“辭賦”,魏晉以后的“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為“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稱為“文賦”。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赤壁賦》。

      課文導入:

      學生背蘇軾詞《念奴嬌 赤壁懷古》

      正 音:

      壬rén戌xū 屬zhǔ客 窈yǎo窕tiǎo 馮píng虛御風 桂棹zhào

      倚歌而和hè 愀qiǎo然 舳zhú艫lú 山川相繆liáo 釃shī酒

      橫槊shu 漁樵qiáo 江渚zhǔ 匏páo樽 蜉fú蝣

      課文注釋補充:

      泛舟:蕩舟,劃著船。泛,浮行,漂浮。

      白露橫江:白茫茫的水氣橫鋪在江面上。橫,橫鋪,覆蓋,籠罩。

      浩浩乎:廣闊的樣子。

      飲酒樂甚:喝著酒,快樂極了。

      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傾訴。

      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能使?jié)摬卦谏顪Y中的蛟龍起舞,孤舟上的寡婦哭泣。舞、泣,都是動詞的使動用法。

      侶魚蝦而友麋鹿:以魚蝦為伴侶,以麋鹿為朋友。侶、友,名詞的意動用法

      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拉著飛升的仙人在宇宙遨游,抱著明月長久存在下去。挾,夾持。以,連詞,同“而”。長終,指與明月相終,即永遠存在。

      取之無禁,用之不竭:占有它們,無人禁止,使用它們,無窮無盡。

      洗盞更酌:洗凈杯子,重新斟酒。

      一詞多義:

      長 抱明月而長終 副詞,永遠

      而卒莫消長也 動詞,增長

      屬 神情與蘇黃不屬 關聯(lián)

      屬予作文以記之 囑托

      舉酒屬客 勸酒

      于 月出于東山之上 介詞,從

      徘徊于斗牛之間 介詞,在

      困于周郎者乎 介詞,表被動

      賞析本文景、情、理的交融:

      蘇軾的《題西林壁》,詩只有四句,但景、情、理三者兼?zhèn)洹5谝痪涫菍懢埃诙涫菍跋略u,表達了作者看山時的驚喜之情。最后兩句就是對主客觀的關系抒發(fā)哲理性的感情。

      本文第一段寫景,第二段是過渡,第三和第四段用主客問答的形式,把寫景、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起來。要注意的是,主人與客人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客人的觀點和感情是蘇軾日常的感受和苦惱,而主人所抒發(fā)的則是他超脫地俯察人與宇宙之后哲學的領悟。前者消沉悲涼,后者豁達開朗,前者充滿人生短暫、變化無常的感慨,后者則表現(xiàn)了與大自然合而為一、心靈凈化的境界,表達了作者一種樂觀曠達的情懷。

      精妙優(yōu)美的語言:

      文中多用對偶句和對稱句,讀來節(jié)奏鮮明、聲韻優(yōu)美。

      用了不少四字句或四字短語,顯得句式整齊,語言精練,形象優(yōu)美,讀來瑯瑯上口。還有不少疊音詞語等。

      背誦重點句子:

      1、 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2、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3、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

      4、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赤壁賦》教案12

      [定位]

      體會蘇軾豁達樂觀的情懷,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品味和鑒賞寫景、抒情、議論相交融的藝術特點。

      本單元的四篇文章都是文學性很強的散文,抒情色彩濃烈。這需要學生從語言入手,品味語言,理解文意,欣賞玩味作品的語言特色。

      [切入]

      1.怎樣了解蘇軾,讀懂蘇軾?

      課前布置問題“你所了解的蘇軾”。本文意蘊深遠,哲理與詩情高度融合,如果不了解作者的生平和當時的處境,就很難感受到他那種正直、傲岸的人格,也很難理解他矛盾痛苦、聽任自然而又樂觀曠達的復雜的思想情感。

      2.我們剛學過《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和本文有何一致之處?

      《念奴嬌赤壁懷古》與本文是作者的同時期作品,都展示了作者當時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赤壁賦》所反映的有兩個方面意思:一是“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這同《念奴嬌》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意思相近;二是抓住時機欣賞江山風月,這亦同《念奴嬌》的“一樽還酹江月”。在寫法上,兩篇文章都注意了景、情、理的交融。因此將二者進行比較閱讀,有利于感受文章的語言特色,深層次地把握作者的歷史觀和人生觀。

      3.讀了《赤壁賦》后,你的初步感受是什么?文中作者的心緒有沒有變化?作者的心緒變化在文中表現(xiàn)得比較明顯,是引起主客問答的內(nèi)在原因,也是全文的線索,直貫全篇以此切入,容易指導學生整體感知在學生初步感覺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問:“本文的旨趣何在?作者想要表現(xiàn)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懷?”

      [探究]

      1.了解蘇軾

      A.學生陳述搜集的材料。蘇軾仕途失意,命運多舛,生活上顛沛坎坷。思想上入世出世,亦儒亦道亦釋。文學上開一代詞風之先,在詩詞文賦上有輝煌成就。同時具有旁通書法繪畫、知音律、喜平話、懂園林藝術、精金石的曠世才華。

      B.背景材料。蘇軾被貶黃州。

      2.誦讀課文,疏通字詞,在此基礎上解讀課文。

      可圍繞作者情緒的變化展開剖析。

      A.作者開始游赤壁時,景色如何?心情如何?

      景:皓月當空,碧水萬頃,月光朦朧,清風徐徐,景象澄沏,如夢境一般。

      事:友人相聚,泛舟江上,暢飲美酒,詠詩誦文,迎風賞月。

      情:“樂”。舒暢飄逸,飄飄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

      第一段先景后事,由事生情。

      B.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樣發(fā)生變化的?

      第二段,由樂到悲,營造一種主客之間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承上啟下,引出主客對答。

      樂:飲酒樂甚,扣舷而歌。

      悲:客的簫聲。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C.第三段感情如何?寫曹操的用筆重點在哪里?客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慨?

      寫主客問答,主要是客的感慨,闡發(fā)了懷古傷時之情,感情色彩甚為悲傷。寫曹操不是為了說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上,為了突出像他是詩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終同歸于“空虛”。客通過幾番對比,表達了人生短促無常的感慨。

      D.第四段感情如何?作者是如何闡發(fā)自己的觀點的?

      蘇子批評客的觀點,闡發(fā)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感情變?yōu)橄矏偂R悦髟隆⒔鞅龋f明世上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應該輕物質而重精神,執(zhí)著于自己的不朽事業(yè),保持平靜超然的心態(tài)和樂觀曠達的情懷。

      E.結尾段感情如何?

      客心悅誠服。心情更加喜悅。“喜而笑”“相與枕藉”。

      3.如何認識文中的“主”與“客”?

      A.結合背景分析,討論理解。“主”“客”實為一體,分別反映了作者內(nèi)心的積極和消極的心態(tài)。進一步發(fā)問“本文的旨趣、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懷”。這是深層次理解文章的關鍵。明確:闡述了自然界變與不變的哲理,蘇軾思想中兩種情緒的對抗表達了他矛盾痛苦而又樂觀曠達的復雜心情。

      B.進一步發(fā)問:“為什么采用這種形式?”引出賦的特點。理解本文“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寫法上:“主客問答”“抑客伸主”。形式上:句式對襯整齊,聲律和諧押韻。對第二點,通過指導,學生誦讀體味。

      4.鑒賞本文寫景、抒情、議論的緊密結合。

      全文創(chuàng)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著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第一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第四段雖然重在說理,卻借追述陳跡、感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也“不變”的哲理。回顧

      [探究]

      結合具體段落,找出寫景、抒情、議論的句子和段落以及標志情、景、理三者轉換的語句,品味感受。

      [拓展]

      閱讀蘇軾的《和子由澠池懷古》,思考、討論作者的時空觀照。

      人生到處知何處?

      應是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

      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

      路長人困蹇驢嘶。

      [注]①此詩是作者和其弟蘇轍的《懷澠池寄子瞻兄》而作。②作者自注:“往歲,馬死于二陵,騎驢至澠池。”

      [實踐要點]

      對作品的進一步認識:《赤壁賦》很難說是一篇完全記實的游記散文,而是作者多次游覽赤壁后所獲得的強烈審美感受的一次高度濃縮和典型化,是作者勇于直面現(xiàn)實的深刻體悟,是對生命和宇宙真諦的大徹大悟,是自然美熏陶提升作者人格的最直觀最生動的寫照。

    《赤壁賦》教案13

      教學目標

      1.學習重要的實詞和虛詞,感悟語言運用的妙處。

      2.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品鑒技巧之美。

      3.體會作者投身自然并從中尋找到精神慰藉,進而擺脫現(xiàn)世苦難的旨趣。

      教學課時: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以蘇軾《自題金山畫像》引入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

      蘇軾人生中最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黃州、惠州、儋州。

      赤壁賦的寫作正是在蘇軾第一處貶所——黃州,此時他45歲。三年前,1079年,蘇軾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被變法派、實權派李定等從詩作中斷章取義,摘出一些諷刺性詩句,以便掃除舊黨,送御史臺,即“烏臺”受審,所以這個案子叫“烏臺詩案”,蘇軾在獄中待了四個多月,后被貶黃州擔任團練副使,相當于縣武裝部部長,還無權簽署公文,不準擅離此地,要知道他以前可是大學士、禮部尚書(相當于國務院禮賓司司長)啊,政治上的不幸卻成了文學上的大幸,四年的黃州生涯,他創(chuàng)作了66首詞,200多首詩,170多篇散文,尤為著名的是豪放派代表詞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散文代表作《前赤壁賦》、《后赤壁賦》。

      作家作品: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書畫家。是豪放派詞風的創(chuàng)始人。他和南宋辛棄疾同為豪放派詞人,并稱“蘇辛”;散文成就也很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并稱“三蘇”;擅長行書、楷書,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并稱“宋四家”。

      賦是一種文學體裁,漢代以后,演變?yōu)槁少x、駢賦和文賦。律賦、駢賦注重對偶工整和平仄協(xié)調,押韻也很嚴格,而文賦則突破了聲律的種種限制,較多吸收了散文筆法,清新流暢。

      二、讀課文,疏通字詞。

      三、整體把握

      第1段,寫夜游赤壁的情景,表達游賞之樂。第2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第3段,寫客人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嘆。第4段,是蘇軾陳述見解,寬解對方。第5段,主客暢飲,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總體思想感情的變化可以濃縮為樂——樂極生悲——悲——悟——樂。

      朗讀全文,把握語氣。

      1段超然、歡快,2段前歡快,后凄清,3段讀出悲愴,4段雄辯的語氣,慷慨陳詞,5段喜悅超然。

      四、文章第一段。

      1、作者寫的是什么內(nèi)容?是什么樣的景?看到這樣的景主客有了怎樣的心情?

      景:風——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月出東山徘徊斗牛水——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教師點撥:清風和明月交織,天光和水色相接,浩瀚蒼茫,寧靜朦朧,空明澄澈,游者心懷灑脫,超然獨立,如同飛升仙境,泛舟之樂,溢于言表。這段因景生情,融情入景。

      文章首段描寫江上秋景,水、月、風為主要景物,也是全文的主體意象,空靈澄澈的美景,引出作者遺世獨立的遐想,這是因景生情。

      2、“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這幾句話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一是在結構上引出了后文的“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以及主客對話的情節(jié),二是為下文定下了得失兩忘、超然物外的感情基調,并且與結尾相呼應。

      朗讀體會。

      五、第二段講析

      1、“空明”與“流光”,一為月下之水,一為水上之光。歌詞也緊扣住水與月這兩個意象。

      2、歌詞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詞代表了主人怎樣的情懷?

      美人是指君主或美好理想。

      3、作者是如何描寫簫聲之悲的?

      哀怨、思慕、啜泣、傾訴

      借助夸張、想像,運用精細的刻畫和生動的比喻,化抽象為具體,把洞簫那種嗚咽低回的哀音表現(xiàn)得十分形象、真切。

      朗讀體會。

      六、學習第三段

      1、客人因何而悲?

      “客”之所以“悲”,在于觸景傷懷,有感于人生短暫。其中先發(fā)歷史興亡之感,再寫現(xiàn)實苦悶之悲。眼前之景,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曹操的詩句,進而聯(lián)想到曹操兵敗赤壁的慘狀。這么個“一世之雄”尚且隨著“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有為者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生命短暫、有志而無為者,羨慕長江永恒,哀嘆人生短暫,表現(xiàn)出一種消極的人生觀和虛無主義思想。對于封建社會的文人士大夫來說,當他們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時候,往往就陷入這樣的苦悶與迷茫之中。雖為客語,實際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極面。

      通過“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兩個英雄人物,是寫景;再由他們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議論;由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感慨,是抒情。

      2、本段是如何巧妙運用主體意象的?

      第二段中客的一番議論,以“羨長江之無窮”扣住水,以“抱明月而長終”扣住月,以“托遺響于悲風”扣住風;于是,虛無消極的人生感嘆,借助于第一段中展現(xiàn)的具體、現(xiàn)實的自然形象表達了出來。

      朗讀體會

      板書

      樂——樂極生悲——悲

      風——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水——空明水——羨長江之無窮

      月——月出東山徘徊斗牛月——流光月——抱明月而長終

      水——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風——托遺響于悲風

      因景生情以歌抒情以景抒情

      借物喻理(消極虛無)

      現(xiàn)實中的“水月”——空靈之美

      歷史中的“水月”——蒼涼之意

      哲理中的“水月”——睿智之理

      第二課時

      一、第三段補講:

      1、聽本段朗讀。2:10——3:50、

      2、本段是如何巧妙運用主體意象的?

      第三段中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兩個英雄人物,客的一番議論,以“羨長江之無窮”扣住水,以“抱明月而長終”扣住月,以“托遺響于悲風”扣住風;于是,虛無消極的人生感嘆,借助具體、現(xiàn)實的自然形象表達了出來。(板書)

      3、本段是怎樣將寫景、抒情、議論結合的?

      通過“客曰”,“西望夏口”到“郁乎蒼蒼”是寫景;再由他們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議論(以曹操和自身作對比);由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感慨,是抒情。

      板書:悲嘆

      水——羨長江之無窮

      月——抱明月而長終

      風——托遺響于悲風

      以景抒情、借物喻理(消極虛無)

      二、導入

      余秋雨的《山居筆記》有一篇散文叫《蘇東坡突圍》,這篇文章主要講述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后的生活經(jīng)歷和心路歷程。作者認為這段煉獄般的經(jīng)歷讓蘇軾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寫到(投影以下文字):

      “這一切,使蘇東坡經(jīng)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也使他的藝術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升華,他,真正地成熟了——與古往今來許多大家一樣,成熟于一場災難之后,成熟于滅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窮鄉(xiāng)僻壤,成熟于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這成熟,在課文當中體現(xiàn)得最充分的莫過于第四段主對客的一段勸慰,它體現(xiàn)了蘇軾獨有的人生觀。

      三、研習第四段:

      (齊讀)

      1、針對客人人生無常的感慨,蘇子陳述己見以寬慰對方,他的觀點闡發(fā)分為哪兩步?他在論述時是怎樣運用“水”、“月”、“風”這三個主體意象的?本段表現(xiàn)了蘇軾什么樣的人生態(tài)度?

      (分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明確:第一步——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變;而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著羨慕長江的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著哀嘆人生的短促。以此類推,人生得意與失意,人的禍福、得失也不是固定不變的,現(xiàn)在得志的人將來也可能失意,這樣一想,快樂時不會忘形,痛苦時也不致失態(tài)。(蘇軾當然不懂得什么是物質不滅定律,但這樣一說倒還挺吻合的,萬物最終歸于一種基本平衡)總之,以水與月為載體,深入淺出地說明了事物具有變與不變兩重性的道理。板書:變與不變

      豁達的人生觀和宇宙觀。這種觀點,本質上就是莊子“萬物齊一”的思想,即齊得失,忘禍福,混貴賤,等賢愚,莊子的相對論并非科學,它是否定差別,否認衡量事物的客觀標準的。變換角度來“齊物”,本會致人至懷疑主義的怪圈,但蘇軾卻用得恰到好處。

      第二步——以“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代表自然界美好的事物,說明天地間萬物各有其主,個人不能強求的道理。在大自然中找到精神寄托。板書:可取和莫取

      蘇軾的人生態(tài)度是豁達,樂觀,超脫,隨緣自適(隨遇而安),返歸自然的。

      2、你知道蘇軾的人生觀受哪三家哲學的影響嗎?

      除上面說到的莊子觀點外,佛家說與世無爭、隨緣,道家說要順其自然。所以,蘇軾用以自我解脫的藥方,主要是佛道兩家的哲學。佛道思想使他觀察問題時比較圓融通達,常能用一種超然物外的曠達態(tài)度來解脫人生的憂患和苦惱;同時,原有的儒家思想又能使他堅持理想,堅持對人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

      赤壁賦創(chuàng)作于一場人生的大災難后,然而在人世的苦難和艱難的煉獄中,東坡卻獲得了一次完整意義上的脫胎換骨。這時獲得的樂是真正的樂。

      讀結尾段。照應開頭,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由悲而喜,照應首段。

      四、“客”是真實存在的嗎?本文多次寫到主客問答,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客,不確指某人,主客雙方,其實是作者為展開辯論而虛設的兩個思想對立方面,是作者內(nèi)心矛盾斗爭的獨白,客的苦悶就是蘇子的苦悶,問答的過程其實就是蘇軾自身思考、排遣苦悶的過程。最終主說服客,表明積極的一面戰(zhàn)勝了消極的一面,瀟灑達觀、返歸自然的情懷取代了政治上的失意,人生無常的苦悶。從結構上說,使情節(jié)波瀾起伏、搖曳多姿。

      五、小結:景、情、理三者融為一體

      文章首段描寫江上秋景,水、月、風為主要景物,也是全文的主體意象,空靈澄澈的美景,引出作者遺世獨立的遐想,這是因景生情。第三段中客的一番議論,扣住水、月、風表達虛無消極的人生感嘆,這就是借物喻理。至第四段,蘇子反駁,以水與月譬喻,深入淺出地說明了事物具有變與不變兩重性的道理,再信手拈來,以“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代表自然界美好的事物,表達對生活的熱愛。全篇文章,議論賦予景物以微妙的哲理內(nèi)蘊,寫景使哲理呈現(xiàn)了生動可感的形象,而抒情又成了文章的內(nèi)在脈絡,三者融為一體,相得益彰,呈現(xiàn)出理趣之美。因景生情、借物喻理的高明手法,使本文達到了寫景、抒情、說理的統(tǒng)一。與上文相同,是一篇寫出理趣的山水散文。

      五、文言知識梳理

      詞類活用:

      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使動用法

      侶魚蝦而友麋鹿——意動用法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名詞作動詞

      東望武昌——名作狀

      特殊句式:

      固一世之雄也——判斷句

      何為其然也——倒裝句

      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被動句

      通假字: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一詞多義:

      望:七月既望(農(nóng)歷每月十五)西望夏口(向遠處看)

      長:抱明月而長終(永遠)而卒莫消長也(增長)

      虛:浩浩乎如馮虛御風(太空)盈虛者如彼(月缺)

      然:其聲嗚嗚然(……的樣子,形容詞詞尾)何為其然也(這樣)

      六、練習四

      所謂“窮而后工”之“窮”,不單單指生活條件惡劣,貧困,仕途坎坷等物質的“窮”,更深的是指有志難酬,對國家命運的擔憂等心理上的“窮”。而所謂“工”的文學,都是能夠傳世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較高的文章。這些文章,幾乎都是作者經(jīng)歷了艱難的人生之路后誕生的。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shuì)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fā)憤之所為作也。——司馬遷《報仁安書》

      就如孟子所說;“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窮困是作家的不幸,卻是文學的萬幸。恰恰是因為“窮困”,才能激發(fā)人的心靈,激活人內(nèi)在隱藏的潛能,從而爆發(fā)激昂悲慨的創(chuàng)作力,寫成千古傳頌的奇文。所以說“窮而后工,工源于窮。”

      七、書目推薦:林語堂《蘇東坡傳》

      余秋雨《山居筆記蘇東坡突圍》

      韓小惠《讀人記微笑著面對》

      《康震評說蘇東坡》

      板書:悟

      水月——變與不變議論

      可取和莫取

      借物喻理形象抒情內(nèi)涵

    《赤壁賦》教案14

      【知識與能力目標

      1、掌握文中的重點實詞、虛詞;把握詞類活用;

      2、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3、感悟語言運用上駢散結合的妙處,能夠全文背誦;

      4、學會懂得與自然、與他人、與文字等多種交流方式,釋放胸懷,提高自身修養(yǎng)。

      【重點難點】

      1、理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2、了解作者在曠達的風貌之下寄寓的悲憤苦悶的復雜情感。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課前準備

      1.正音

      壬rén戌xū 屬zhǔ客 馮píng虛御風 愀qiǎo然

      窈yǎo窕tiǎo 桂棹zhào 倚歌而和hè 旌旗jīng

      舳zhú艫lú 橫槊shu 山川相繆liáo 釃shī酒

      漁樵qiáo 江渚zhǔ 匏páo尊 蜉fú蝣

      2.對照注釋,找出文中出現(xiàn)的通假字。

      (1)舉匏樽以相屬(通“囑”,勸酒)

      (2)山川相繆(通“繚”)

      3.知識了解

      學生參看《成才之路》“資料園地”

      二、誦讀文章,整體感知

      1、文章大致寫了什么內(nèi)容?

      夜游赤壁,抒發(fā)對人生的感慨。

      2、全文的感情是如何變化的?文章可以分為幾部分?

      一、(1)月下泛舟樂

      二、(2~3)吊古傷今悲

      三、(4~5)闡述哲理樂

      四、精讀1——2段,背誦、積累、感悟、體會。

      三、研習文本

      1、第一段

      ①自由誦讀第一段,本段中,哪些句子描繪了“七月既望”之夜赤壁的景色?這樣的景致使泛舟者產(chǎn)生了怎樣的心理感受?

      討論

      明確:

      寫景色的共三組偶句:“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清風明月,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作者不禁心曠神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②分組討論第一段所寫的內(nèi)容,并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畫面,并給第一段文字所描寫的畫面起個名字。

      討論

      明確:《赤壁夜游圖》,蘇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輪皓月,下面是萬頃碧水,月光如煙霧般籠罩江面,清風徐徐吹拂,一葉扁舟如一片葦葉,輕浮水面,任意左右東西。景象澄沏,又似朦朧,如夢境一般。作者仿佛覺得在浩蕩的太空中乘風飛行,毫無阻礙簡直就要遠離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賞心悅目。

      ③小組研究背誦策略

      指導層次理路。首句點題,“泛舟”“赤壁”四字是下文寫景、議論的依托。次寫泛舟所見景象,而以風、水、月為主,為下文“蘇子曰”一段張本;寫景用虛實相濟之法,先實后虛,虛景(即“浩浩乎”一句)伏下段“樂”字。

      2、第二段

      ①第一段寫的是“樂”,第二段寫的是“悲”,那么是什么東西促使這一情感轉化的呢?

      明確:客人悲涼的簫聲

      ②舷歌之后,賦中又寫了客吹洞簫之聲。課文是怎樣描寫簫聲的?渲染了一種怎樣的氣氛?

      討論

      明確:

      寫簫聲:蘇軾借助夸張、想象、比喻,哀怨,愛慕,哭泣,申訴,潛龍舞,嫠婦泣,六個比喻,把洞簫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現(xiàn)得十分形象、真切。渲染簫聲的悲涼。

      ③從開篇處到第二段末,賦的情感發(fā)展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明確:簫聲起,悲意生。從開篇至此處,情緒變化正是由歡樂轉為悲哀。

      ④本段對歌聲和簫聲的描寫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討論

      明確:承上啟下。主客觸景生情,由歡樂轉為悲哀,引起下文主客問答的議論。

      ⑤小組探討背誦策略。

      指導:句法。這段開頭是散句,次用楚辭句法(與《九歌》中“桂棹兮蘭”“目眇眇兮愁予”等相似)。“客有……其聲嗚嗚然”也是散句,以下都是駢句。

      層次理路。“樂”字承上。由“樂”而“歌”,歌詞暗寫蘇子胸襟,為下文“蘇子曰”一段作烘托。以下寫簫聲,為“客曰”一段作烘托,兼伏下文蘇子“問客”。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精讀3—5段,背誦、積累、感悟、體會。

      1.第三段

      ①誦讀本段,客的這一段話很富于感染力,能真切地打動讀者,說一說為什么達到這種效果?

      討論

      明確:景:悲涼蒼茫

      情:悲觀失望

      理:人生短暫

      語言:駢散結合,感染力強

      ②古往今來,許多文人面對宇宙和歷史時都感到短暫悲哀,你能舉出幾句這方面的詩句嗎?

      A、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B、陳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C、許渾:英雄一去豪華盡,惟有青山似洛中。

      D、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③這一段寫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作者借主客問答的方式,撫今追昔,暢述對天地人生的感觸。客人從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詩。世間萬物,英雄豪杰,不過是過眼煙云,隨著歲月的流逝而灰飛煙滅,風流云散。想到自己貶謫黃州,青春虛度,不禁悲從中來。

      ④各組背誦,探討背誦策略。

      指導:句法。首句及“客曰”中陳述句“順流而東也”和三個反問句是散句,其余都是駢句。“方其”“況吾與子”是統(tǒng)領字,不計。

      層次理路。蘇子問乃承上啟下語。“客曰”一段有兩層意思:前一層由三“問”組成,先因望月而問“孟德之詩”,次因望地而問“孟德之困于周郎”,最后合問“而今安在哉”──這是主要的一問,為下文寫悲做鋪墊。后一層轉而說到自己,先著眼與曹公對比,突出自己的渺小,不禁悲從中來;后寫幻想不能實現(xiàn),并以“托遺響于悲風”作結,呼應上文“何為其然也”。

      2、第四段

      ①蘇子對人生的積極樂觀是怎樣一步一步導出來的?

      明確:水與月的特點→水與月的啟示→啟示后的做法。

      ②你怎樣理解“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明確;逝者如斯——未嘗往

      盈虛者如彼——未消長

      變——不變

      一瞬——無盡

      不要抱怨,讓人生變得充實有意義

      ③各組研究背誦策略。

      指導要點

      句法。以散句為主,只有“惟江上之清風……用之不竭”這一段用駢句。

      層次理路。先借眼前的水和月說明“變”和“不變”的道理,客知其“變”而不知其“不變”,因而生“哀”與“羨”;知其“不變”,則何哀何羨?后以“物各有主”反跌出明月與清風之無主,可以自娛,以“而吾與子”照應上文“況吾與子”。

      3.第五段

      本段主要寫什么內(nèi)容?這樣寫暗示什么?

      寫客人轉悲為喜,主客開懷暢飲,興盡入睡。這個結尾意味深長,既照應了開頭超然欲仙的快樂,又是向政敵的一種暗示:我雖然遭受迫害,貶謫黃州,但我的日子過得并不錯,既不寂寞也無苦惱。這實際上是一種抗議。

      指導要點

      本段句句皆是承前作結,最后兩句意味雋永,主客“自在”之態(tài)躍然紙上。

      二、全文鑒賞

      1.課文是怎樣將情、景、理結合在一起的。

      第三段通過“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兩個英雄人物,是寫景;再由他們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議論;引出曹操、周瑜,更見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感慨,是抒情。

      再看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這就創(chuàng)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寓著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第一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第四段雖然重在說理,卻借追述歷史陳跡、感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與“不變”的哲理。

      2.“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傳統(tǒng)賦體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筆勢筆調,使全篇文情勃郁頓挫,如“萬斛泉源”,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整齊對偶不同,它的抒寫更為自由。如開頭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卻有整飭之致;以下直至篇末,雖都押韻,但換韻較快,而且換韻處往往就是文義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宜于誦讀,極富聲韻之美,體現(xiàn)出韻文文學的長處。

      3.優(yōu)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語言特色

      如描寫簫聲的幽咽哀怨:“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聲、情,寫得具體可感,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

      板書設計

    《赤壁賦》教案15

      15. 赤壁賦

      ◎課前自主

      【走進作者】

      杜牧(公元803-852),字牧之,唐京兆萬年(現(xiàn)在陜西省西安市)人。晚年居長安城南樊川別墅,后世因稱之“杜紫微”、“杜樊川”。 祖父杜佑,曾官至宰相。西晉杜預,是他的十六世祖。 他從十五六歲起,博讀經(jīng)史,關心時政。唐文宗大和二年進士,歷任監(jiān)察御史,黃州、 池州、睦州等地刺使,以及司勛員外郎、中書舍人等職。 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剛直,屢受 排擠,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縱情聲色,過著放蕩不羈的生活。 杜牧的詩、賦、古文都負盛名,而以詩的成就最大,與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其詩 風格俊爽清麗,獨樹一幟。尤其長于七言律詩和絕句。

      【識記積累】

      字音:

      屬(zhǚ) 窈窕(yǎo tiǎo) 少(shǎo)

      焉釃(shī) 馮(píng) 倚歌而和(hè)之

      裊裊(niǎo) 嫠(lí)婦 愀(qiǎo)然

      繆(liáo) 舳(zhú)艫(lú) 槊(shu)

      糜(mí) 扁(piān)舟 渚(zhǔ)

      通假字:

      1.舉酒屬客 :“屬”通“囑”,這里指勸人飲酒

      2.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馮”通“憑”,乘,御,駕。

      3.山川相繆:“繆”通通“繚”,盤繞

      詞類活用:

      1.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使動用法,使……起舞;使……哭泣 。

      2.侶魚蝦而友麋鹿:意動用法,以……為侶;以…為友。

      3.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名詞用作動詞,向東走。

      4.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名詞作狀語,向西;向東。

      5.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使動用法,使……正。

      特殊句式:

      1.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狀語后置

      2.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狀語后置

      3.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4.客有吹洞簫者:定語后置

      5.何為其然也 :賓語前置

      6.而今安在哉:賓語前置

      7.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動句

      【課文初探】

      1. 作者在這一段中描寫了哪些景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景象?有什么特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緒?抒情方式是什么?

      2. 作者在這四段中闡述的哲理是什么?表達作者怎樣的感情?

      ◎堂上演練

      1.寫出下列加點字的拼音。

      壬戌之秋( )( ) 歌窈窕之章( )( )扣舷而歌之( ) 蘇子愀然( )

      舳艫千里( )( ) 釃酒臨江( )

      舉匏尊以相屬( ) 挾飛仙以遨游( )

      2.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義

      七月既望( ) 舉酒屬客( )

      白露橫江( ) 縱一葦之所如( )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

      倚歌而和之( ) 山川相繆( )

      正襟危坐( ) 固一世之雄也 ( )

      哀吾生之須臾( )

      知不可乎驟得 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 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

      相與枕藉乎舟中( )

      山川相繆( )

      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劃線詞與例句中的加點詞含義或用法相同的句子。 ①《赤壁賦》( )

      A.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

      B.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

      C.歲賦其二。 D.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②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

      A.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 B.趙嘗五戰(zhàn)于秦。

      C.寄蜉蝣于天地。 D.其勢弱于秦。

      4.指出下列各句中句式與畫線句句式相同的句子。

      何為其然也?( )

      A.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 B.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何以戰(zhàn)?

      5.下列不同于其他句式的一項是( )

      A.而又何羨乎? B.而今安在哉?

      C.何為其然也? D.故凡愚者莫我若也。

      【文段精析】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1.分別比較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①徘徊于斗牛之間

      ②相與枕藉乎舟中

      ③扣弦而歌之

      ④倚歌而和之

      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同。

      B.①與②不同,③與④相同。

      C.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也相同。

      D.①與②不同,③與④也不同。

      2.對下列句子中加粗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逝者如斯。 逝:往。

      B.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適:適應。

      C.方其破荊州。 方:當。

      D.固一世之雄也。 固:固然。

      3.下列各句中沒有活用詞的一項是……………………( )

      A.西望夏口,東望武昌。

      B.順流而東也。

      C.侶魚蝦而友麋鹿。

      D.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4.下列對于這段選文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選文第一段“方其”以下八句,先從曹操兵力的強大和地盤的擴張寫出了聲勢和氣派,然后以“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八字勾畫出曹操“一世之雄”的形象。從文意看,這八句都是為“而今安在哉”一句蓄勢。

      B.選文第一段緊承上段的泛舟賞景之“樂”展開,突顯一個“悲”字。悲的原因是“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這是一種消極的人生觀和虛無主義思想。

      C.選文第二段中作者以“變”與“不變”兩者相提并論,注意到事物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但實際上作者要闡明的主要是“不變”這一層意思,并以此表現(xiàn)豁達樂觀的態(tài)度。

      D.選文第二段,作者結合景物特征,巧妙地批判了“客”的觀點。但仔細看來,作者所闡述的“不變”只是宇宙萬物無窮無盡,并未涵蓋人生,以此來駁“客”的觀點,稍顯牽強。

      5.翻譯下列句子。

      (1)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2)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赤壁賦》教案】相關文章:

    赤壁賦的教案04-20

    《赤壁賦》的教案04-11

    《赤壁賦》教案07-30

    《赤壁賦》教案06-23

    《赤壁賦》教案08-27

    赤壁賦教案08-30

    后赤壁賦的教案04-11

    《赤壁賦》優(yōu)秀教案04-11

    《赤壁賦》教學教案07-28

    《后赤壁賦》教案07-30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HD2中国成熟IPHONE69| 我们的2018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最好看最新高清中文字幕电影| 三年片免费观看国语| 欧美久久久久电影| 天地资源在线观看高清| 亚洲S码欧洲M码吹潮| 被公侵犯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直接播放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