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學反思范文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經(jīng)典短文之一,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荷塘月色教學反思范文,歡迎參考閱讀!
荷塘月色教學反思1
《荷塘月色》講完了,用了四節(jié)課。成與敗,得與失,記之。
《荷塘月色》是傳統(tǒng)名篇,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備課時,我花了一些心思,閱讀了多篇文獻和課堂實錄,積累了九千多字的資料,教案五易其稿,收獲如下:
一、對朱自清的生平事跡有了較多理解。
朱自清,1898年出生,1948年離世,年華雖短,但生命璀璨。我提煉出四個關(guān)鍵詞——懂事、能力、才氣、骨氣,從求學、成長、治學、做人四個角度來講述朱自清的一生,重點突出,言簡意賅。
二、根據(jù)不同的文段設(shè)計多個問題。
以前,我比較會“依文答題”,但往往不會“依文提問”。現(xiàn)在,有了長進。《荷塘月色》的第4段、第5段是重點段,我設(shè)計了10個問題,有難,有易,還有趣味性。比如:
“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可否改成“葉子出水很高,像鍋蓋”?為什么?
“月光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瀉”,可以換成哪些動詞?它們和“瀉”相比,誰更好?
三、弄懂了“以動寫靜”和“以動襯靜”的差別。
課文中有好幾處“以動寫靜”的句子,它和“以動襯靜”有什么差別,以前我沒有深究;這一次備課,我弄懂了。
“以動襯靜”的目的是要烘托環(huán)境,使靜景更靜,它主要運用反襯手法來表現(xiàn);“以動寫靜”的目的是要寫活靜物,讓靜物呈現(xiàn)出動態(tài)的形象,它主要通過想象來刻畫。另外,“以動襯靜”的“動景”可能是現(xiàn)實中存在的自然之景,而“以動寫靜”的“動景”則完全是虛構(gòu)的、想象的。
四、部分知識講解,做到了“活學活用”。
講“以動寫靜”時,我以教室里的燈管為例,要求學生把靜止不動的燈管,通過想象,讓它動起來。(燈管亮著,就像一只白燭正在流淚。)
講“反襯”時,我以學生午餐為例,讓學生思考一個問題:很多學生不去食堂吃,而是爭前恐后地擁到校門外的小吃攤前,為什么?(“反襯”學校食堂伙食差。)
講“通感”時,我以“聽班主任講話,就像 ”為例,讓學生造句,試著把“聽覺”分別轉(zhuǎn)化成“視覺”“嗅覺”“味覺”“觸覺”。學生真是太聰明了,有兩個答案,我難忘:
聽班主任講話,就像投進了媽媽溫暖的懷抱,幸福極了。
聽班主任講話,仿佛美麗的春天就在眼前。
五、重視了課堂結(jié)束語。
以前講課,我多是“虎頭蛇尾”。開篇語,反復醞釀;結(jié)束語,卻草草收場。這一次,我特地寫了一個結(jié)束語,以托物言志為主線,串起了文章的兩大內(nèi)容(柔美恬靜的荷塘、素淡朦朧的月色),表達了“荷、月是朱自清的精神棲息地”的觀點;以一副對聯(lián)為副線,勾勒了朱自清一生的平凡與輝煌,表達我對他的欽佩與敬意。
對聯(lián)如下:
自華改名,因家庭,勤奮求學,終成文化學者;
秋實拒糧,為祖國,凜然抗爭,鑄就人格豐碑!
欠缺之處,多,且顯而易見。
其一,忽視了朗讀。
由于要開展小組學習,學生交流、討論后,還要給他們匯報學習成果的.時間,課堂流程緊巴巴的,朗讀就退居了“次席”。教學時,除了一次齊讀全文,兩次朗讀重點段落外,教室里再也聽不到瑯瑯書聲。不讀,文章的美感和韻味,就感覺不到;不讀,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就無從落實。
忽視了朗讀,教學就喪失了應(yīng)有的“語文味”。
其二,學生的積極性還是沒有調(diào)動起來。
學校實行教學改革,要求教師采用“一學二練三考核”的教學模式,其核心是“小組討論,老師少講,學生多動”。學生分組了,開始討論了,他們真的在“研讀文本,尋找答案”嗎?真的在“探究問題,交流思想”嗎?即便是真的,為什么我看不到喧鬧的互動場面?聽到不激烈的爭辯聲音?教室里,總能發(fā)現(xiàn)有幾個學生趴著,根本不說話;有的在說話,卻是閑聊。
設(shè)置問題,小組討論。學生討論不起來,怎么辦?
那就改變設(shè)置問題的方式,讓問題變得生動有趣。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能夠“變得”生動、有趣的啊!
如果不采用小組學習的方式,那又該采用什么方法“激勵、喚醒、鼓舞”學生呢?
我的招數(shù)不多,難。
其三,學生學習被動,自主學習的意識并沒有得到培養(yǎng)。
對于文章的重點段,我會設(shè)置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這樣做,有它的好處,可以起到“一衣帶水”、激活學生思維的作用。但問題是,這些問題都是我一個人發(fā)現(xiàn)的、設(shè)置的,學生被我“牽”著走,他們思考的習慣、質(zhì)疑的精神、自學的能力并沒有得到培養(yǎng)。
“課堂不是教師表演的地方,而是學生學習的園地。”每每想起這句話,我心難安,也慌。
其四,多與少,換與不換,難以找打一個平衡點。
分組教學,小組討論,好是好,但班級人數(shù)多,教室小,分多數(shù)人為一小組呢?四人,六人,還是八人?分好后,學生如何坐?
學生匯報學習成果時,只能派一個代表。一個小組,如果總是這個代表發(fā)言,單調(diào),也容易養(yǎng)成組內(nèi)其他成員的惰性。換一個代表發(fā)言后,他(她)的聲音小,且吞吞吐吐,影響了其他學生的“聽”,這又該怎么辦?
多與少,換與不換,難以找打一個平衡點。我不會隨機應(yīng)變,只能“順舟順水”,任其“從流飄蕩”。
這是一個“結(jié)”。
其五,重點段,講不出精彩來;思想性,講不出濡染來。
《荷塘月色》的重點處,有三:一是月色下荷塘的柔美,二是荷塘上月色的朦朧,三是《采蓮賦》中的浪漫懷想。講課中,雖然我穿插了一些案例,進行了一些拓展;但總覺得,重點段沒有講出精彩來,思想性沒有講出濡染來。
有一位領(lǐng)導曾對我說,說我掌控課堂的意識太強。他的潛臺詞是,我太喜歡“獨霸”課堂了,總喜歡一個人“表演”。
我自責的是,即便我“獨霸”了,“表演”了,但還是達不到讓學生眼睛一亮的效果,沒有感染力,沒有震撼性,沒有濡染心靈。
這,不是我想要的課堂。
為什么講不出來?內(nèi)功差,積重難返。
“一輩子學做老師。”此話,絕非謙辭,是真言。
荷塘月色教學反思2
這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抒情散文。寫于1927年7月,那時作者在清華大學教書,住清華園西院。文章里描寫的荷塘就在清華園。這篇文章,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清淡素雅、超凡脫俗的月下荷塘圖。教材中要求的是欣賞文章的意境美,因此我在設(shè)計教學時,使注意從意境這方面進行切入來學習欣賞這篇文章。“意境”顧名思義,即“意”與“境”的組合,意為作者的情感,而“境”則為外在事物,所謂“意境”即為作者內(nèi)在情感與外在景物的有機結(jié)合,情景交融。
我在進行教學設(shè)計時首先注意讓學生體會荷塘之美,月色之美,以及在描寫荷塘月色時所用的語言之美,并探究語言刻畫的手法,其次是讓學生領(lǐng)悟一切景語皆情語,探索朱自清先生在本篇文章中蘊藏的情感,緊扣開頭的第一句(文眼)“這幾天心里頗不平靜”對全文進行思想感情上的分析,因此我安排了兩課時,第一課時重點鑒賞文章的語言,欣賞美麗的荷塘月色之景,第二課時從景入情,對其情感和所表達的思想進行分析,感受文章的意境美(散文就是美文,是文質(zhì)相稱,形神俱美的藝術(shù)品),古人說“文因質(zhì)立,質(zhì)資文宣”。散文的美表現(xiàn)咱內(nèi)容和形式上的完整結(jié)合。《荷塘月色》就是這樣一篇文質(zhì)兼美的散文。
上完這節(jié)課后,我感覺最為得意的地方就是評點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評點課文時,學生對于文章的點評非常到位,甚至于有些學生的點評替代教師的講析,例如:有一位學生說:文中的第四段中曲曲折折的荷塘,“曲曲折折”寫出了荷塘形狀的不規(guī)則也寫出了荷塘回環(huán)曲折的美感,而田田則寫出了荷葉之多,亭亭寫出了荷葉之高,荷葉的動感,荷葉的美,疊加了裊娜,節(jié)奏羞澀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荷葉嬌羞之態(tài),像少女一般的美,而寫流水則脈脈一詞來描述,把水寫活了,寫出了人的感情。
得意之二便把文中使用疊詞的句子讓學生改寫,對比改寫之后與之前對照,有什么不同,領(lǐng)會疊詞在文中使用的作用,并讓學生舉出使用疊詞較多的詩詞,進行對比教學,讓學生學會從語音,語言節(jié)奏的角度來鑒賞詩詞、散文,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尋找解決問題的好處,此處教師的預(yù)設(shè)在課堂中注意讓學生去自主探究,自發(fā)生成,避免了出現(xiàn)老師預(yù)想不到的事情并且學生在對比中也學習到了方法。
而談起本節(jié)課的不足,則有很多,試舉一兩個作為典型代表:
首先第一處便在引導學生本文主要寫了什么內(nèi)容的時候教師只注重了自己的預(yù)設(shè),而忽略了在此中的引導,以至于教師一味的把學生往自己設(shè)定好的路子上引,卻引不過來,學生不明白教師在想的什么,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因此,讓我感覺到在預(yù)設(shè)與生成中,教師的引導作用不可忽略。
另一個是上課時的語速太快,提問時沒有注意語言輕重緩急,讓學生不能抓住問題的要點,使得課堂上學生的反應(yīng)較慢,無法達到預(yù)設(shè)的理想狀態(tài),讓學生無法從老師的語言中體味到文章舒緩朦朧的意境美。這也是本節(jié)課的不足之處。
【荷塘月色教學反思】相關(guān)文章:
《荷塘月色》的教學反思06-14
荷塘月色教學反思04-04
荷塘月色教學反思06-13
《荷塘月色》教學反思06-13
《荷塘月色》教學反思11-14
《荷塘月色》的教學反思范文07-04
荷塘月色的教學方案及反思06-12
《荷塘月色》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06-29
荷塘月色的教學反思范文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