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科學《太陽系》教學反思
《太陽系》一課教學分為兩個環(huán)節(jié),第一環(huán)節(jié):認識太陽系;第二環(huán)節(jié):建一個太陽系模型。而建太陽系模型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為了突破這個重難點,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方案一:降低難度,畫圖
課前,我準備太陽系各星球的軌道圖,希望在課堂上學生在軌道圖中畫出八大行星,在繪畫的同時發(fā)現(xiàn)八大行星的大小差異。但本方式第一沒有注重大小、距離之間的比列關系,第二也沒有學生思考的環(huán)節(jié),因此在教學開始之前就被否定。
方案二:逐步建模
教材中提到將太陽的直徑縮小到14厘米,其它星球的直徑是多大?與太陽的距離是多少?兩組數(shù)據如果同時計算,對學生而言難度太大,而且在教室中無法完成建模,因此,我在教學時,不要求學生一次性得出建模數(shù)據,而是分步完成。第一步,把水星到太陽的距離縮短為5.8毫米,其他星球距離太陽有多遠?得出結論后,在不考慮星球大小的情況下第一次制作模型,在制作的過程中,學生發(fā)現(xiàn),太陽、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五顆星球無法按照數(shù)據擺放,原因就在于我們沒有考慮星球的大小,為完善模型,又讓學生按照已有的比例尺進行第二次計算,計算各星球大小,可是這次計算后發(fā)現(xiàn)最大的.木星直徑也只有0.001毫米,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無法制作模型。 在這一情況下,我詢問學生,既然我們無法按照已有的數(shù)據無法
制作,有沒有辦法在已有的基礎上完善模型?在學生討論后,學生決定放棄大小比例,轉而制作九個大小不一的圓球,以此代替太陽和八大行星。
本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模型制作的難題,但問題也很多。最主要問題是,建模過程中的環(huán)節(jié)過多,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難度,但是過多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逐步喪失了積極性和探究熱情,到最后,大多數(shù)學生已不再參與到教學中。
方案三:注重分析,鼓勵學生獨立提出建模方案。
當教學進入第二環(huán)節(jié)后,首先進行的是課本中數(shù)據表格的各項分析,解答,遠近、大小、一日長短、一年長短等問題,然后轉入到建模過程中,提問:"我們能否利用課本中的數(shù)據直接制作模型?不行,該如何做?縮小到多少是合適的?"讓學生獨立思考、討論他們自己所需要的數(shù)據,當學生得出他們的數(shù)據后,各小組開始建模活動。 本方案注重了學生的獨立探究能力培養(yǎng),激發(fā)了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性,但問題在于學生無法在第一時間內找到適合建模的所需數(shù)據,反復商討過程中浪費了太多時間。
三個方案,逐步改進,改進的不僅僅是教學設計,更多的是我對教學工作的認識與思考,在以往教學工作中。對于《太陽系》這類有操作難度的課程,往往采取的是回避態(tài)度,回避了教材,回避了教學難點,同時也回避了對自身的鍛煉與提高。雖然最終方案還不是足夠完美,但對于自身而言,是一次難忘的經歷。
【六年級科學《太陽系》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太陽系教學反思04-26
太陽系教學反思04-06
太陽系的教學反思05-18
《太陽系》教學反思范文06-29
《太陽系》的教學反思范文02-06
《太陽系》教學反思(精選7篇)04-03
六年級科學《太陽與太陽系》的教學設計08-04
六年級科學《太陽與太陽系》的教學設計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