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烏龜看爺爺》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老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烏龜看爺爺》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烏龜看爺爺》教學反思1
《小烏龜看爺爺》是中班主題活動快快慢慢中的一節(jié)語言課,講述了小烏龜背著蘋果樹,從開花到結果到成熟,歷經千辛,終于給爺爺送去了蘋果,體現(xiàn)小烏龜和爺爺間的親情。
我在準備該課時,定下的活動目標是:
1、理解故事中的小烏龜因行動緩慢而發(fā)生的趣事,體驗角色件的親情。
2、能用比較完整的語句講述圖意。但整堂課下來,我發(fā)現(xiàn)了自己在對目標的理解上還存在一些問題,也就是說對活動目標沒有吃的很透。
我設想的問題有些跑偏,比如,我在出示圖片時問到:“小朋友們猜猜看,這是棵什么樹?”還有在出示樹開花了的圖片時,我又問到:“看到花你會想到它是棵什么樹?”其實,這些問題我在備課時都沒能想清楚。這些問題是否幼兒回答,是不是有點難度,幼兒知識面還是很狹隘,他們會知道各種樹的名稱嗎?他們認識各種樹的花嗎?因為沒考慮全面,以至于我提問時,小朋友的回應就不是很好,大部分幼兒都搖頭。所以,這些問題其實提問的是不完美的。而且,問題還有些跑題,將側重點轉移到了樹的變化上,而不是側重在小烏龜歷經很長時間,才到達爺爺家。這些問題在以后的教學中我都要引起重視,在備課時就要考慮到,要試問幼兒是否能問答出來!
很榮欣今天名師來我園調研,在名師給我的意見下,我重新理清了思路。其實在上該語言課前,就可以事先讓幼兒了解四季的不同特征。因為故事中提到蘋果樹先是棵樹枝,就是說它剛經歷了冬天,進入了春天,然后經歷了很長的夏天結果了,最后到了秋天果子成熟了,這樣一來就能讓幼兒明白原來小烏龜經歷了這么長的時間才到達爺爺家,也體現(xiàn)了小烏龜爬行緩慢的特點,同時又說明小烏龜一直在堅持爬,為了能給爺爺送去蘋果,也體現(xiàn)了角色間的親情。
經過徐老師這樣一提點,我頓時感覺自己思維擴展了很多。其實我們在備課時就應該考慮到很多,不要只局限與書上的一些東西。還有就是要很吃透教材,要反復考慮活動目標,每個活動環(huán)節(jié)都要很清楚的體驗目標,是否能夠達到。
不過,整堂課下來氣氛還是不錯的,幼兒對故事還是很感興趣的,一節(jié)課大多數幼兒都能跟上我的節(jié)奏,很認真的聽課。這點我還是很滿意的。
今天收獲最多的還是跟名師的近距離接觸。說實話,之前在做迎接她們的準備時還是很緊張的。之前自己也反復試教了幾次。但是,當她們真正坐下來聽你上課時,其實也由不得自己緊張了。對于我們新教師來說,剛開始上課上的有缺點也是正常的。當名師給我們寶貴的意見時,我們才是真正學習的時候。她們給的意見越多對我們的成長幫助越大。所以,今天我很感謝徐老師給我指出的這些問題,在以后的教學中,我一定會引起重視。希望以后學校能多安排一些類似的活動,幫助我們新教師成長。
《小烏龜看爺爺》教學反思2
《小烏龜看爺爺》是中班主題活動《快快慢慢》中的一節(jié)語言課,講述了小烏龜背著蘋果樹看爺爺的故事,在第一次活動執(zhí)教中,我們將活動的重點放在了故事語句的學說之中。但是,很快的我們發(fā)現(xiàn),單純的語句學說并不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增加幼兒的興趣點,幼兒的主體地位也隨之減弱。
經過幾次研討我們把活動目標定位在:
1、能仔仔細觀察圖片,薛永較完整的語句講述圖意。
2、感受故事中小烏龜行動緩慢而發(fā)生的趣事,體驗角色間的親情。
希望能夠運用一種較開放的模式,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內容,感受故事中蘊藏的情感。
整個活動中,老師以情感為主線,以兩個秘密為線索:
第一,蘋果樹的變化。
第二,小烏龜對爺爺的愛。
活動一開始,老師從小烏龜背著重重的禮物去看爺爺導入,引導幼兒理解小烏龜之所以愿意背著重重的蘋果樹,是因為它愛自己的爺爺,從而突出主線,幫助幼兒體驗小烏龜祖孫兩的親情。接著,以尋找蘋果樹的秘密為線索,引導幼兒通過發(fā)現(xiàn)即使蘋果樹從小樹苗長到開花結果非常漫長的過程,但是小烏龜讓就堅持去看爺爺,只是因為小烏龜喜歡爺爺。進一步突出目標,體驗親情。最后,老師從小烏龜的親情聯(lián)系到小朋友的親情,下哦那個小烏龜對爺爺的愛聯(lián)系到小朋友對家人的愛。聯(lián)系到生活之中,做進一步的提升。
活動中老師采用了較為開放的教學模式,積極引導幼兒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例如,在活動一開始,老師直接出示了三幅圖,并且提問:一路上蘋果樹有什么變化?讓幼兒自主觀察圖片,并大膽說出蘋果樹的秘密。從而了解蘋果樹的變化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在此期間教師只是做了簡單的總結、提升。幼兒自主了,興趣也自然增強了許多。另外,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詞匯非常豐富。例如:“秘密”執(zhí)教老師會說成“天大的秘密”。這些都是十分豐富的形容詞。教師的語言無形中影響了幼兒,所以孩子們的詞匯量也豐富了起來。
執(zhí)教老師的教學機動非常靈活,教學設計也比較貼切。但是在活動中也存在了一些不足。例如在最后環(huán)節(jié)設計為讓幼兒自己拿著書與老師一起閱讀故事。但是,在說的過程中,其實老師可以讓孩子自主的進行閱讀。另外,作為一節(jié)語言活動,教師應更注重幼兒語言的發(fā)展。可以看得出,本次活動教師是以情感為主線進行教學的,語言主線較弱。雖然老師的詞匯量豐富是一個亮點,但也要為幼兒創(chuàng)造一個足夠“說”的空間。多一點說的余地,多一點說的機會。
通過這次活動,我們嘗試了新的教學方法,所做的嘗試也是比較符合幼兒的學習水平。在以后的故事教學中,我也會嘗試運用這樣的教學模式,希望自己能夠在不斷嘗試與反思中得到成長。
《小烏龜看爺爺》教學反思3
第五周中有一個語言活動是故事《小烏龜看爺爺》,剛拿到這個故事,覺得這個故事的內容很簡單,語言簡而易懂。對于我們中班孩子應是很容易理解的,最重要的是看上課人怎么將簡短的故事里的'內涵用最簡單的方式將它傳授給幼兒,這還得看老師的提問是否到位,是否作了正確的指導。時間又很湊巧,正好是幼兒園在開展孝敬周活動,我想這個故事正好是傳達另一種意境,那就是小烏龜為了去看爺爺不懈努力,堅持到底,將蘋果樹送到爺爺家。
在活動過程的設計時,我對《小烏龜看爺爺》這一語言活動進行了教材的分析和挖掘,我對活動中的問題的設置是精心設計,先考慮提問是否能讓幼兒回答到點子上,是否為下一個提問作了鋪墊,經過精心的設計,終于將它完成了。為了讓幼兒對故事更感興趣,我們還制作了掛圖,更有立體感,還很有靈活性。但在上課的過程中還是發(fā)現(xiàn)了很多的不足之處。我以出示小烏龜引題,引起幼兒的興趣。這時幼兒的反應很強烈,都很熱情地向小烏龜打招呼,于是我說“小烏龜想爺爺了,他想去看看爺爺,他給爺爺準備了一棵蘋果樹,你們知道一路上發(fā)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嗎?”小朋友們都舉起了小手,告訴了我他們各種各樣的假想,琪琪可能聽過這故事,直接把發(fā)生的事說了出來,也有幼兒猜路上遇到了怪物。在幼兒的回答中發(fā)現(xiàn)我班的幼兒模仿能力很強,一個人說了什么,后面的答案都是大同小異,想像力不夠豐富。之后,我引出故事,我再次提問幼兒,“在故事中你聽到了什么?”在這個問題的回答上幼兒的思維就廣了,把聽到的內容都講了出來。這一問題的問得太廣,幼兒的回答已經很豐富了,反而顯得下一個問題有點多余,下一問題是“小烏龜給爺爺帶去了什么?這是一棵什么樹?”這個問題是引出小烏龜很尊敬老人,在我的一些提示下,有幼兒很快就把小烏龜尊敬老人的特點說了出來。
于是,我以掛圖的方式再講述一遍故事,我邊講故事邊把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圖片進行拈貼,以讓幼兒能更清晰故事的內容。故事講完便提問“小烏龜在去看爺爺的路上,這棵樹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呢?”小朋友們看著掛圖,用完整的語句將它們一一講述。在此基礎上我繼續(xù)深入提問“開花,結果到成熟分別在什么季節(jié)”,以此引出小烏龜行動的緩慢。我以提問的方式讓幼兒做一個小結,“小烏龜給爺爺送禮物,還花了那么長那么長的時間,從這些方面可以看出小烏龜是怎么樣的?”尊重老人幼兒能講出,但是有耐心似乎就有點困難。這要平時詞語積累豐富的幼兒才能答上。最后結題以延伸活動讓幼兒也要向小烏龜學習,回家后給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送送禮物。
在這堂課中,我的收獲也不少,首先從故事的講述上來談一談。這課上下來后我發(fā)現(xiàn)故事的講述很重要,形象地講述故事直接影響了幼兒對問題的回答,比如小烏龜行動的緩慢可以在老師講述故事時的語氣和語速將之深動地表現(xiàn),不用老師更多的話語就能讓幼兒知道小烏龜行動緩慢的這一特點。故事中的語言也可以用身體姿態(tài)來表現(xiàn),這樣不緊使故事更加生動,也讓幼兒對語言課更感興趣。所以在故事的講述過程中語態(tài),體態(tài)都能把故事的內容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再從提問上來說一說,我覺得我在提問過程中問題的提出還不夠確切,或者同一問題被我問到后來就跑題了,這樣就很容易誤導幼兒,引不到正題上。還有在提問的過程中上一問題和下一問題承接要自然有序,不能硬轉彎,否則就會脫節(jié)的現(xiàn)象。
所以問題的設計很重要,直接影響了幼兒對故事的理解,對這一環(huán)節(jié)我還得更細細地把持好。最后從對幼兒答案的點評上來說一說,單一的點評好或不好是行不通的,這樣就沒有對幼兒的答案給予明確的肯定,只是說他好,他也不知道他好在哪,說他不好,他也不知道不好在哪,所以要給一個確切的評價,形式可以豐富些,也能激起幼兒回答問題的熱情。我班有些語言理解能力弱的幼兒,對于老師的提問會回答得不搭一點邊,于是我就在想是我的提問不夠精煉,不夠明確,還是因為他沒有認真聽我的問題。
總之,要上好一個語言活動,教師的語言是最重要的,因為教師是幼兒的直接借鑒者。所以,在以后的語言活動中我會讓自己的語言更加精煉。
《小烏龜看爺爺》教學反思4
在楊老師的指導下,我對本次活動有了新的認識。
首先,這個活動的重點被我先入為主了下,使得我認為本次活動的重點在于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果樹的變化,從而感知小烏龜行動緩慢的特征。其實不是的,我忽略了這個短小的故事。這個故事很短,但是其中的語言非常地具有排比性的,很有特點。我卻還擅做主張地嫌它短,幫它擴充了下,有點畫蛇添足的意味。因此,在楊老師的點播下,我明白這個活動的重點在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果樹的變化,嘗試運用故事中的語言進行講述。而難點就在于能夠結合故事中的語言特點,展開想象,創(chuàng)編故事內容。
對于目標,由于我重點把握錯了,因此我的目標也制定地有點偏題。并且在楊老師的指導下,我細致地看了下園內下發(fā)的“幼兒發(fā)展目標指導”一冊,通過借鑒和理解,重新對目標的制定有了些許的概念。但是,真正地去運用到多個語言活動中,對于我來說還是有點難的。
在準備上,我采用了掛圖和自己講述的方式,其實,我可以順便做一個PPT,引導孩子們在觀察的時候,通過逐幅出示,自己想象蘋果樹的變化,然后再引導孩子們完整講述,這樣的話,可能對于中班的孩子來說,更能接受。
在環(huán)節(jié)上,我重點將幼兒的觀察點投放在了果樹變化上,然后讓孩子們多次嘗試用故事中的語言來完整講述果樹的變化,在這點上,我沒有抓住語言活動的發(fā)展方向,而是有點偏向了科學探究的方向了。我的確是應該讓孩子們觀察,但是不僅僅只觀察講述果樹的變化,而是邊觀察邊引導孩子們自己去講述,并通過孩子們的講述來豐富孩子們的詞匯。這才是一個語言活動的重點。
通過這個活動,我重新認識了語言活動的另一個面,從而也感受到了如果能開展有效的語言活動,那能帶給孩子們的不僅僅是有趣的故事,還有一個個豐富多彩的詞匯。也只有開展好了任何一個語言活動,那對孩子們今后在游戲中的交往語言也有著更快的發(fā)展。
【《小烏龜看爺爺》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幼兒園中班語言教案——小烏龜看爺爺03-03
小班體育小烏龜爬教學反思01-15
小班體育游戲教案及教學反思《小烏龜旅行》09-22
中班社會優(yōu)秀教案及教學反思《小烏龜找家》09-23
看馬戲教學反思12-25
小蝸牛教學反思03-08
《小蝸牛》教學反思05-30
悼念小烏龜01-11
我的小烏龜(我的小烏龜作文)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