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馬過河教案 推薦度:
-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 推薦度:
- 語文教學反思 推薦度:
- 語文教學反思 推薦度:
-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語文《小馬過河》的教學反思范文
身為一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么大家知道正規(guī)的教學反思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小馬過河》的教學反思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語文《小馬過河》的教學反思1
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而“發(fā)展”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這個過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我們無法預見。就以《小馬過河》這一課為例,我來談談自己在教學這一課時,如何圍繞著這一核心理念的。
一、適量的講。
用“四兩撥千斤”和“牽一發(fā)面動全身”來說明講的適量也許是最適合不過了,在課堂上當講而講,講則必精。在《小馬過河》一文中,我抓住“評”字,引導學生評價小馬的優(yōu)缺點。接著,要求學生精讀課文,根據(jù)自己的感悟說說從哪些字、詞、句中可以體會小馬的優(yōu)缺點。
二、適度的講。
所謂“適度”的“度”,就是從學生的認知度出發(fā)。教師的講應該讓學生能夠接受,應該依據(jù)學生生理和心理的發(fā)展水平,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情感態(tài)度。例如《小馬過河》一文的教學中,學生朗讀媽媽對小馬說的話出現(xiàn)困難時,我花了相當一部分的時間講,通過講喚起學生已有的體驗,帶領學生進入課文情境,引導學生步步深入,身臨其境。
三、適時的講。
課堂中教師的講應該具有一定的時機,要“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教學《小馬過河》,在談到小馬的優(yōu)點時,有學生說小馬很“厲害”其實學生已經(jīng)意識到了小馬的“勇敢”,只是苦于一時沒有確切的詞語形容,這時候我便抓住小馬的話引導“剛才這位同學說小馬‘厲害’,那么小馬究竟厲害在哪里呢?我們一起讀讀小馬的話,體會一下小馬的語氣,就會明白了。”這一番“講”,使學生的思維找到了“支點”,他們通過朗讀馬上體會到了小馬的“厲害”在于它的“勇敢”,在于它的.“敢干嘗試”。
《小馬過河》這篇課文中,小馬雖然勇敢,但是沒有媽媽的正確、耐心的鼓勵是過不了河的。因此,在課堂上教師多講少講并沒有界限,關(guān)鍵在于“意”,而不在于“形”。小馬一定要自己過河,媽媽也可以盡情地說。文本并非僅是一種物化的客觀存在,而是一種理性化了的生命體,只在當閱讀主體對文本的這種生命意義有所覺悟,有所觸動時,文本的生命意義才會真正生存。
語文《小馬過河》的教學反思2
《小馬過河》是一篇富有吸引力的童話故事。課文主要講的是小馬要過河,但不知道河水的深淺。小馬問老牛,老牛認為過得去;小馬問松鼠,松鼠認為過不去。最后在老馬的鼓勵下,小馬大膽去嘗試,終于過了河。故事說明了遇事要“開動腦筋,敢于嘗試”的道理。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緊緊抓住以激發(fā)孩子的興趣為主,時時刻刻以培養(yǎng)孩子的自學能力為主軸。
一、以復習導入,整體把握課文。
開火車讀課文重點詞語,再讓學生輕聲齊讀,邊讀邊想象小馬過河的故事情節(jié)。試著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表述課文主要講了個什么故事,引導學生簡單并完整地表達出來,接著再讓學生跟著老師復述課文主要內(nèi)容。這就不僅回顧了上節(jié)課所學,對文本有了整體把握,同時進行語言表達的訓練。在引導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學生大部分對課文已經(jīng)很熟悉,但是在復述課文內(nèi)容時顯得太繁雜,還不能用簡單的語言把整個故事表達清楚,這也是今后在教學中,應該注意引導的重點。
二、精讀品悟,指導朗讀。
閱讀是表達交流的基礎,而朗讀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式。在本課的朗讀教學活動中,我注意以情感推進朗讀活動。抓住小馬、老牛、松鼠、老馬的語言,例如抓住表現(xiàn)松鼠形象的“大叫”“認真”來進一步感悟松鼠發(fā)自內(nèi)心的焦急、擔憂,抓住小馬的“低下頭”,說話吞吞吐吐,理解小馬明白了老馬的話后的難為情。通過理解關(guān)鍵詞,引導學生換位思考,理解課文主要人物的心理,通過分角色朗讀,以讀促悟,以悟促讀,加強知道學生的朗讀,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同時,也注意以激勵性評價推進朗讀活動、師生賽讀,情景表演這些活動的設計,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創(chuàng)造性地塑造故事中的人物,使故事人物更加豐滿,達到了全面提高學生素質(zhì)的目的。深深激發(fā)了學生閱讀的興趣,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理解能力。
三、引導思索,突破難點
老馬說的話是理解的難點。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設計了兩個問題:
1、老牛和松鼠的話錯沒錯?小馬試驗的結(jié)果為什么和它們說的都不一樣,是河水在發(fā)生變化嗎?
2、如果是一條大象和一只小白兔要過這條河,問問你,你該怎樣回答它們?經(jīng)過討論學生明確,老牛和松鼠都以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為依據(jù),但忽視了小馬的實際情況而下結(jié)論,它們說法不一,是因為它們自身的高度不同。第二個問題讓學生明確,處理問題應根據(jù)不同的情況去判斷,要避免犯老牛和松鼠的經(jīng)驗主義的錯誤。
四、拓展延伸,交流體悟。
引導學生思考,學了課文后小馬、老馬、老牛、松鼠,最喜歡誰。學生獨特的思維正是其學習個性化的體現(xiàn)。保護學生獨特的思維,培養(yǎng)個性化學習,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語文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中明確提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孩子的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背景是不同的,思考問題的角度也不相同,這就意味著面對相同的問題情境,不同的學生可能有不同的思考方法;教學中我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給學生提供一定的思考和交流的空間。但是教到此處,我發(fā)現(xiàn)孩子們普遍喜歡小馬和老馬,對松鼠和老牛則反應淡漠。
雖說對于人物形象的的品讀,仁者見仁,不可能做到平均用力,且松鼠和老牛形象也非本課重點,但松鼠和老牛的形象竟未能在孩子們的腦海中留下印象,說明此課語言文字挖掘尚有欠缺,若能抓住表現(xiàn)松鼠形象的“大叫”“認真”來進一步感悟松鼠發(fā)自內(nèi)心的焦急、擔憂,及以事實說話的認真勁兒,松鼠的形象應該會逐步豐滿起來。
以上是教完這篇課文后,自己的一點小小反思。當然以后的路還很長,這節(jié)課給予我的收獲還是較多的,我將吸取好的方面,繼續(xù)運用于教育教學中,對于還不好的地方,繼續(xù)學習,繼續(xù)反思。
語文《小馬過河》的教學反思3
《小馬過河》一課生動有趣,對話很多,是分角色朗讀的好材料。而要真正達到分角色朗讀的目的,需要以讀好每一個人的語言為前提。文中雖然“說”字相同,但“說”的語言與神態(tài)卻不同。不同語氣、神態(tài)、動作的“說”云集此課 。于是,教學此課,便抓住不同的“說”進行教學設計,強化朗讀訓練。
先是讓學生動筆墨讀書,在文中用曲線劃出各種各樣的“說”,然后分組共同試讀,要求入情入境,仿佛文中的角色乃自己,并以“誰讀得有聲有色,頭飾將戴在誰的頭上,角色將有誰來扮演”為“誘餌”,激發(fā)孩子讀的興趣讀的水平。 再以小組形式給人人擔當角色的機會,讓人人過把“讀”癮。此時此刻,課堂的精彩與高潮便水到渠成。
故事說明的道理則由老馬一語道破:孩子,光聽別人說,自己不動腦筋,不去試試,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淺,你去試一試就知道了。從字里行間,孩子們輕易而舉地悟出了“動腦筋”“去實踐”的道理。等小馬下了河,小心地趟到了對岸,它的體驗是:原來河水既不像老牛說的那樣淺,也不像松鼠說的那樣深。其中的“為什么”孩子竟也對答如流。
如果就以孩子“明白了什么”為目的,心里忽然覺得不甘心。新課程倡導閱讀教學要與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相聯(lián)系,加強生活世界與書本世界的溝通,注重生活體驗與實踐活動。我想:道理來源于生活,更要用于生活。不僅要讓學生懂得道理,更要指導孩子實踐道理。于是,我把問題拋向孩子:在你的生活中,遇到過與小馬類似的事情嗎?你是怎么做的?暫時的沉沒過后,十幾個孩子小手高舉。孩子們舉得例子雖然有點幼稚,甚至牽強附會,但我相信:“死”道理已變成了“活”道理。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再遇到類似的事情,孩子們已不需要“媽媽”的指點了。
《小馬過河》是經(jīng)典的童話,它包容的東西太多,孩子們從中悟得的也應該是多方面的多層面的。閱讀是極具個性化的東西,給個性化的閱讀交流的時間,我們才能聽到“花開的聲音”。但是,本節(jié)課上學生個性化閱讀交流的時間比較少,學生個性化的看法表達不夠充分,好多學生是在跟著老師和別人的看法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