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度單位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么優(yōu)秀的教學反思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長度單位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1
這節(jié)課的目標主要是讓學生認識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主要策略是通過用不同的物品量統(tǒng)一長度,量出的結果不一樣;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長度有時量出的結果一樣,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進而理解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在量的練習中,先是用同一樣的物品一個接一個擺著量,再是用同一個物品一次接一次的測量。后者有一定的難度。
課前讓學生自帶的硬幣或曲別針,在活動過程中,感覺操作活動組織還不夠有序。如果能小組活動,教師準備好學具,每組四樣,學生組內每人選一樣來擺,對比起來學生的認識會更直觀,也便于組織教學。
而且,每次總有個別學生不帶學具,這也是個問題。
因為活動中,時間不夠緊湊,處理練習時,第二題沒來得及量。第三題學生估測有一定的難度,課上也沒處理完。
這節(jié)課,就目標而言,學生不難達到,但總體感覺上得太匆忙。
讓學生在活動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動課上,學生學具的準備、課堂紀律的控制都是需要考慮、重視的問題。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2
《認識長度單位》第一課時教后反思本節(jié)課開始,通過教師和學生,用自己的拃為單位測量課桌的長,由于所用的標準不同,所以量得的長度不同,由此引起了學生的認知沖突,學生就對統(tǒng)一長度單位有了想要進一步探究下去的欲望,在解決這種沖突中,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本節(jié)課不足之處在于認識尺上的刻度0及由于學生帶的尺子規(guī)格不同,演示的尺子又距離比較遠,因此花的時間比較多,以致后面的練習進行的比較倉促。
《認識長度單位》第二課時教后反思學生認識“米”是在認識長度單位厘米的基礎上進行的,在實際生活中,學生接觸米比厘米的機會少。本課的教學是在教師的引導和組織下進行的,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引導學生認識米,體會1米的長度。在數中理解,1米=100厘米,用米尺測量物體的長度,學生通過觀察,比劃,測量討論,等一系列實踐活動時,所學的知識不斷內化為自己的經歷和體驗,構建起知識體系,而且在此過程中培養(yǎng)了動手操作,觀察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認識長度單位》第三課時教后反思線段作為幾何知識中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要從數學的角度去理解,有些難度。因此本節(jié)課教師主要分兩個層次教學來達到教學目標:
一、通過觀察,比較一根線拉直后的樣子,引入線段,是學生初步感知,線段是直的,再結合學生熟悉的物體,讓他們明白,直尺,黑板,教材的邊都可以看成線段,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線段可以測量出長度。
二、在教學中,用直尺或其他合適的工具畫線段時,注重教師引導和學生的操作相結合,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畫線段的方法。體會線段與多邊形的內在聯系。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3
本課是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的內容,是建立在學生已經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并會直觀比較一些物體的長短基礎上,學習認識長度單位的。在教學中讓學生充分感受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讓學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去測量物體長度,結果學生發(fā)現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同一長度。讓學生思考:為什么都是量的數學課本的寬,量出的結果卻不一樣呢?由此啟發(fā)學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應選用同樣的物品作標準進行測量。
第二種情況: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不同的長度。讓學生體會到:因為選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去量,可能數值上一樣,但由于它們的長度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
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感受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接著引出在日常生活中為了準確、方便的表示物體的長度,人們發(fā)明了帶有刻度的尺子,為了便于交流,尺上的刻度作了統(tǒng)一規(guī)定,由此引出厘米尺,為后面學習厘米和米作了鋪墊。最后通過“做一做”、“量一量”等活動加深學生的認識。鞏固了本節(jié)課的知識。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4
本節(jié)課的目的在于通過觀察、測量活動,使學生明確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之后讓學生認識長度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引導學生用計量工具測量較小的物體的長度,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估算意識,從而提高學生觀察能力,動手能力,使學生養(yǎng)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本課教學中,我主要是讓學生通過測一測、量一量、估一估等動手操作的方法,讓學生感知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認識厘米及如何對一些較短的物體進行測量。
通過兩節(jié)課的學習,大多數學生都能明白為什么要統(tǒng)一長度單位,而且也學會了如何任用刻度尺量較短的物體長度。但也有個別學生在量物體長度時總忘記對準“0”刻度。看來在今后應該多給學生提供測量的機會,以便熟練掌握測量方法,達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對于這課中涉及的估算內容學生們完成得不好,估算能力差,大部分學生是*用尺子量來完成估算習題的。看來在今后的數學教學中,我必須在培養(yǎng)學生的估算能力上多下些功夫,讓學生的數學思維更加活躍。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5
《長度單位》拉開了二年級數學教學的序幕,這是孩子們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因為大量知識來源于孩子們的親生體驗,來源于與孩子們息息相關的生活。學了《長度單位》,很多孩子都覺得數學很有趣,很好玩……
確實,這幾節(jié)課看起來大家似乎一直都在玩,用硬幣,圖釘,回形針量課本,鉛筆盒,用尺量自己身體上的數據,比如一拃長,步長,一庹長等等,用卷尺量教室的長度,寬度,還有大量的估測,觀察等活動,孩子們在玩中學,在學中玩,不亦樂乎!
其實,要理解"米","厘米"的概念,建立長度單位的表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要使孩子們能既輕松又有效地學習知識,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合理運用知識,我們呈現的材料,組織的學習活動就應該具有現實性,情景性和趣味性。
反思
我覺得教師要想上好這類課,首先得益于教材的合理安排。以往的教材往往是直接告訴學生要知道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尺來量,米,厘米是長度單位,1米等于100厘米等,學生缺乏對知識的來源,形成的認識,缺乏自己的體驗,因此很難建立正確的表象,發(fā)展空間觀念。新教材在呈現長度單位厘米和米時,是讓學生通過充分的活動,讓學生經歷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過程:讓學生了解知識的來源,感受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由此引出直尺的認識,厘米和米的認識以及兩者之間的進率教學。教材的安排能按照兒童學習數學的特點,還原數學生動活潑的建構過程,讓學生親身經歷類似的創(chuàng)造過程,用自己的活動建構對人類已有的數學知識的理解。
其次就是合理學習活動的組織,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活動中建立長度單位的初步表象。
愛玩,貪玩是小學生的天性,如果我們能尊重孩子的這種天性,在教學中有效創(chuàng)設活動情境,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溝通學生情感世界和書本世界的聯系,教學將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上面所說的用實物量,用尺子量,量課桌,量自己的身體,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始終盎然,而這些活動對于他們建立正確的表象,形成良好的數感,有著重要意義。
二,估測中發(fā)展初步的空間想象能力。
估測是對事物的整體把握,是對事物數量的直覺判斷,思維經歷著觀察,猜測,類比,推理等活動。估計與數的認識,量的計量相配合,有助于加深對數的理解,增強靈活處理日常數量關系的能力。為促進學生的估計能力,發(fā)展數感,我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估計,通過組織學生估測,交流各自的估測策略,比較各自的估測結果,展示每個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想法,能夠相互借鑒,更好地提高學生的估計能力,發(fā)展初步的空間想象能力。
三,實踐中認識長度單位的應用價值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課堂教學應該著力體現生活性。在課堂上,學生掌握了基本的測量方法之后,我讓學生自主選擇生活中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量一量并將測量結果記錄下來,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長度單位的應用價值。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6
教學反思_長度單位之米的體驗教學,反思,長度,單位,之米,體驗,教學,反思,長度,單位,,您可以從右上方搜索框檢索更多相關文章,如果您覺得有用,請繼續(xù)關注我們并推薦給您的好友,您可以在范文大全中查看更多范文。教學反思_長度單位之米的體驗
記得小時候學習長度單位時,只知道1米=100厘米,但是對于一米到底有多長一直沒有概念。那時候數學老師說,雙臂打開的長度大約就是一米。一直到我上了初中,意識中還是認為一庹就是一米,后來在家里的卷尺中才發(fā)現一米并沒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長。所以在上長度單位這個單元時,一直想讓學生真真正正的感受一米的長度,并且能夠用米尺去實地測量,于是有了以下的三個教學設計。
感受米的長度
上米的認識這節(jié)課時,我找了8把米尺,分給8個小組。首先讓學生用米尺測量張開雙臂(事實證明,大部分二年級學生的雙臂張開已經超過一米了),并量身高,看米尺大概到自己身體的哪個部位。具身體驗,能夠讓學生對一米有一個真實的概念。
感受一米有多長,我用米尺來測量
接著是感知米與厘米的關系,小時候一直覺得老師米尺上的1厘米比我們所用的學生尺上的1厘米要長,因為同樣是畫3厘米,老師在黑板上示范的3厘米就很長(當然后來意識到老師是為了展示,真實3厘米學生根本看不到)。為了不讓我的學生產生同樣的困惑,我讓學生拿著自己的學生尺去測量米尺上的1厘米,結果發(fā)現是一樣的,米尺上有100個1厘米,學生自然就能夠理解到1米=100厘米。
我的彩色米尺
學習完認識米這節(jié)課后,周末讓學生完成《我的彩色米尺》的小項目。學生通過自己制作米尺,并用米尺去測量,在實操過程中加深了對米的認識。
米尺
生活中的測量
課本中有一個問題解決的例題,旗桿應該是13米還是13厘米,我索性沒有上這個例題,自己設計了一節(jié)實踐課程。這節(jié)課分為兩個任務,以小組為單位,一個是測量教室的長與寬,另一個是判斷操場的跑道是否符合標準。
經驗反思
1.實操項目需要提前跟學生說清楚要求,做周末小項目時,因為周五的數學課沒上,沒能有時間給學生講解小項目具體怎么操作。后來把課件發(fā)給家長查看,最后做出來的效果也沒有很好。一方面少部分學生做一把學生尺,沒有做成米尺。另一方面,有的學生不知道米尺刻度怎么標,甚至有學生的米尺做出來只有50厘米左右長,刻度全是自己隨手標注的。所以老師需要提前解讀要求,必要時給出示范。
2.活動課程需要提前預設好各種情況,教師需要自己提前完成一遍。在測量教室長與寬度時,我引導學生明白直接測量可能會有各種問題,因為教室有很多障礙物,而且沒有一條比照的直線很容易讓測量不準。學生就知道找教室的線了,剛好地板上有橫線可以當做教室的寬來測量,教室外面的地板也有線可以當做教室的長來測量。于是讓學生分組去測量,測量的過程熱熱鬧鬧,但是測量結束后,我看到學生的測量單時就感覺到有問題了。雖然說有誤差很正常,但是學生測量的結果差異太大,寬度測量我還沒有找到原因,但是長度測量我會發(fā)現學生測量的起點和終點不一致,有的從門口為起點,有的與另一個班交界的瓷磚開始測量,這些都應該要教師提前測量一遍并設定好起始點。
3.等一等后面的學生。進入長度單元時,自我感覺上課的狀態(tài)還可以,學生回答得很積極,有時候拋出一個問題,積極的同學能很快地去回應我,配合我,讓我感覺大部分學生都能夠理解,上課的語速和進度也不自覺地加快。洶涌的波濤終會歸于平靜,等到做作業(yè)時才感覺到很多同學都不是很理解。所以上課時多為后面的學生慢下來,多關注他們有沒有真正理解。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7
新學期剛開學,二年級數學就碰到了難題——長度單位。雖然他們在去年一年的學習中有觸及到關于“米”或“厘米”這類的詞語,但是他們真正的意思還是不知道的,這是他們第一次正式的學習長度單位。這對于他們是新知識,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又是老經驗了。所以這樣的課我希望能做到以下幾點:
1、在原來知識經驗基礎上構建新知識的框架,發(fā)現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和我們很近。
2、糾正老經驗的錯誤認知,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
3、兩者建立聯系,能用新知識去測量生活中的物體。能用老經驗檢驗和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
于是根據以上的認知我將這單元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確定為:
1、使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同一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在第一課時,我主要讓學生先觀察我用不同的標準測量長度相等的彩帶,通過發(fā)現得出的結論不同從而引發(fā)“為什么同樣長的彩帶,結果會不一樣?”讓學生感知“統(tǒng)一測量標準的必要性”。然后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同桌合作去驗證我們共同得出的結論。
2、活動中,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幫助學生建立長度觀念,我分三步走:先讓學生認識尺子,明確尺子上0到1是1厘米。再讓學生再在尺子上找一找其他的1厘米。比如1到2、2到3。最后尋找身邊的1厘米,比如手指甲、圖釘等。借助具體的食物構建好1厘米的長度單位觀念。
3、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刻度尺兩物體的長度。因為沒有實物投影儀,沒有請學生上來演示測量的方法,厘米太小了,在黑板上畫是看不到的。所以我只好采取了自己正確示范、學生模仿和自己錯誤示范、學生糾正兩種方法相結合的教學方式。
4、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yǎng)雪深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在教學中我特別注意力估量的教學,在測量之前我都要求學生先估量。以此來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估量的方法和準確度。
5、是學生初步認識線段,學習用刻度尺和畫線段的長度。我主要選用同桌互相合作的方式。一個畫好之后,要求同桌再幫他測量一下,以保證對方畫線段的正確。
幾點思考:
1、在沒有多媒體的情況下,學生經歷有多樣標準測量物體的經歷不足。所以反應在作業(yè)中,個別學生在數一個物體有幾個正方體的時候就出現了錯誤。對同一測量標準的必要要體會不是很深刻。
2、厘米和米的混淆。一種是在語言上的混淆,一種是在長度觀念上的混淆。
3、測量要求從零開始,但是我希望孩子能夠不從0開始也能計算出所量線段的長度。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8
這節(jié)課時本冊書的起始課重難點是:認識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正確的用尺子測量長度。
不足的地方:
1、在讓學生理解統(tǒng)一長度的必要性是,沒有讓學生先說出測量的物品而是老師先舉出了例子,之后又讓學生說,最后看書。應讓學生自己看書找出古時候測量用的庹,拃,腳印,這一塊弄反了。
2、在本節(jié)課最重點的地方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的時候沒有落實好啊,沒有讓學生感受1厘米,沒有給出1厘米有多長時,就讓學生在直尺上找1厘米的長度,導致學生部知道怎么找,也不知道要找什么。聽完尉主任的評課后,覺得應讓孩子知道1厘米有多長后在讓學生在直尺上找1厘米,先是有1厘米之后才有的直尺,要讓學生感受到直尺就是這樣的1厘米1厘米的連接起來的,之后要讓學生找自己的尺子上有多少個1厘米,進一步鞏固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在以后的教學中應一步一步的走把沒一步都落實。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9
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一節(jié) 上課,都說有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我發(fā)現人教版的第一單元幾乎都是與生活常識密切聯系,難道是教材編寫人員要用這貼近實際的短短的一單元讓學生度過開學的緩沖期嗎?可是對于教師來說,這樣的單元并不好上。
我總結有以下幾點:
1.學生對都是圖畫的課本很感興趣,但預習時卻抓不住重點,找不到明顯的知識點進而匆匆過去。
2.新入學,學生心態(tài)上放松,家長也未能抓緊,認為這樣的單元簡單,可殊不知《長度單位》統(tǒng)一標準的思想影響深遠,如果本單元大意了,小到影響高年級的千米等單位,大到以后接觸的微觀世界單位或是宇宙光年的長度單位等,而長度單位只是測量物體的一個物理量而已,生活總無論任何事情都需要統(tǒng)一的標準才能井井有序、規(guī)范制度。
3.對于教師來說,本單元需要學生大量的實踐操作,這需要教師示范、學生引領等課堂活動,對于經驗不很豐富的我來說,課堂管理是個挑戰(zhàn),要從聲音、動作、提問方式、獎勵機制等多種課堂技巧在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還要控制課堂,在穩(wěn)住課堂的同時又要有效的生成,突出重點。
正因為這些,所以第一課要慎重。
本節(jié)課我采取重經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過程,讓學生知道古代人庹、拃、腳長、步長等用身體的一部分作為測量工具,獨立測量課桌的長度,通過一個物體得到不同的測量結果體現出在測量物體的長度時,要用統(tǒng)一的標準去測量,這樣才能知道物體到底有多長。
接著很自然過渡到用什么樣的測量工具呢?學生很整齊的回答直尺,這點讓我非常意外。孩子們腦海中有直尺的印象,選擇工具去解決問題,我非常開心,于是又問了一個有難度的問題:
我現在挑選了班級同學的幾把直尺,這些直尺有的紅色、有的透明、有20厘米、有15厘米、還有折疊的直尺,樣子、長度都不一樣,用它們來測量數學書短邊的長度,測量出來的結果相同嗎?(出于這樣的問題是由于一次聽課測量的結果不同,孩子說是因為直尺不一樣)
許多孩子被問住了,回答:不同。
于是,我放慢了節(jié)奏,讓孩子經歷猜想、驗證、得出結論的過程:
1.先猜一猜:不同直尺測量數學書的短邊長度,測量結果相同嗎?
2.實踐活動:(1)獨立完成進行測量,大約有多少厘米
(2)同桌討論,看一看對方如何測量的
3.成果展示:學生回答測量結果
4.得出結論
通過這次的簡單嘗試,我發(fā)現二年級的孩子已初具小組討論的模樣,能相互交流和幫助,狀態(tài)非常好,而且?guī)缀趺课粚W生都愿意量一量,說一說。我想多讓孩子自己去探討,開始會慢些但對數學思維和為人處世的方法深入人心。最后通過活動和呈現的結果上看,得到的結論是一致的。所以確定了不同的直尺量物體長度得到的結果是一樣的。
有了這樣的共識,再規(guī)范1厘米就有了很大的幫助。這也是統(tǒng)一標準的根本目的:無論何時何地,只要需要測量有工具就可以。我認為這也是大自然統(tǒng)一、守恒的規(guī)律吧。
本節(jié)課的疑惑是:要不要在沒有課堂上建立厘米、米的表象是就估計黑板有多長?是否有實在的價值。但對我來說有一點,知道很多孩子對生活常識沒概念,出現黑板長40米,以后在教學中更應該對部分孩子加強經驗的關注和提問。
本學期也有感悟:對于新的教材,一定要每節(jié)課教授什么樣的知識點、重點把握清楚,多看習題,做中學,學中做,展現課堂練習的多樣性。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10
《長度單位》是小學數學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教學內容,也是在比較物體長短的基礎上學習的。盡管學生已有這方面的知識已有一定生活經驗和基礎,但由于長度單位及其操作應用是多種知識的綜合,針對二年級的小朋友的認知能力水平來說,比較難。在本單元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對認識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認識1厘米和1米、用厘米測量線段及較短的物體的學習活動中并不感到困難,但是要把物體從直觀表象抽象成文字表述后再讓其選擇合適的單位時,一部分孩子就不能正確的對長度單位進行選擇,這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的積累有一定的關系。長度單位的選擇需要學生在親身經歷過程中有所經驗積累。針對小學生的這一特點,在教學中,我給學生安排了許多互動交流的機會,讓學生能更自然、更主動地進行交流合作,互幫互助,共同發(fā)展提高。學生以此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系,培養(yǎng)了學生的協作意識。
注重學生個體參與的過程性與實效性,讓學生想參與,能參與,有效參與,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不同層次的發(fā)展,學習效率會大大提高。例如:認識長度單位"厘米"時,讓每個學生用手比一比,動手測一測,量一量,用眼看一看,用口說一說,用腦想一想,估一估,讓每個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的始終。如先讓學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長度,體會每一大格的長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直觀表象;再讓學生找一找身邊、身上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為1厘米,學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寬度、一節(jié)手指的長度、牙齒、田字格等等,這是我課前沒有想到的,我想對學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最后用手勢比劃出1厘米的長度。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正確建立1厘米的空間觀念,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建立幾厘米的長度觀念。然后應用厘米來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讓學生在嘗試測量、比較、交流中,逐步總結出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課堂上學生有的用“把物品左端對準0刻度,右端對著刻度幾就是幾厘米”這種方法,也有的學生采取其它刻度對準物體的左端,一格一格的數的方法,通過讓他們對比,明白前一種方法方便且快。在判斷中,使學生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教學要學會讓學生產生思維上的矛盾沖突 。在建立"米"的直觀概念時,由于長度較大,個體很難完成操作,就安排學生小組合作完成,如:小組合作,用厘米作單位對黑板、教室的長度進行測量,測量時,2人測量,2人記錄。當記錄人員記錄的數據超過100厘米后,學生自然感受到操作有了難度,學生就會想怎么辦,用什么方法更合適,于是學生產生思維上的矛盾,這時教師就引出“米”這個單位,學生就自然明白要測量較長物體長度時,要用單位長度較大的工具進行測量。
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的測量方法之后,我讓他們用直尺選擇身邊喜歡的事物進行測量,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發(fā)現數學問題,并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他們開始量書本、練習本的長和寬;有的量鉛筆的長;有的量刀子等,達到了在玩中練,在練中玩的學習效果。讓學生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體會數學的內在價值。也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而這些活動對于建立學生正確的表象、形成良好的數感,有著重要意義。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11
使學生在認識了長度單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基礎上,能夠熟練地掌握長度單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進率,準確地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是長度單位這一單元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但是,對于這一知識點的掌握過程,學生卻是很容易出現問題的,主要表現為:一是混淆單位之間的進率。如:5分米=500厘米,30毫米=3000厘米等。有些學生很容易把分米和厘米、毫米和厘米之間的進率與厘米和米之間的進率混淆,錯當成進率是100了。二是沒有準確掌握好單位之間的大少轉換方法。例如:50米8厘米=58厘米等。個別學生很容易忽略長度單位之間的轉化時的乘除進率問題,導致出錯。小單位轉化成大單位時應該除以進率,大單位轉化成小單位時除以進率。三是個別學生會出現在做題時沒有認真審清題意的現象。例如:500克+1500克=20xx千克,2千米+3000米=5000千米等。對于涉及計算和單位換算的長度單位計算題目,部分學生容易由于沒有審清題意,只顧埋頭計算而沒有考慮到單位換算而出現錯誤。
針對上述出錯原因,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一是通過多種方式方法使學生進一步熟練地掌握單位之間的進率。如熟記長度單位和質量單位的進率。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1千米=1000米等。二是使學生切實掌握辨析清楚相鄰單位間和不相鄰單位間的進率方法,能正確判別它們之間的進率,以確保單位轉化的正確。三是使學生能熟練掌握單位換算的基本方法。即高級單位轉化成低級單位,乘以相應的進率;低級單位轉化成高級單位,除以相應的進率等等。經過嘗試,通過實施以上的教學策略后,學生能較熟練地掌握單位之間的進率,并能正確地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計算準確率明顯提高。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12
一: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
這節(jié)課,一次“不周全面”的情景設計,讓我明白發(fā)展學生的情感遠比發(fā)展學生的知識重要。我慶幸自己沒有利用老師的威嚴“遏制”他們當時的“氣憤”,才有了那樣簡單卻深奧的語言,才有了越來越多的孩子愿意告訴我他們的真實想法,才有了一些平時不愛舉起的.小手如今高舉過頭頂、、、、、、我越來越明白,要激發(fā)孩子們學習興趣,其實很簡單:可能是一句表揚的話;可能是一個關注的眼神;可能是一次對他的微笑、、、、、、
上完這節(jié)課,我更加堅定要優(yōu)待每位孩子的想法,記得有位名師曾說:關注每位孩子,因為你不知道哪朵云彩會下雨。隨著教學實踐的積累,我了解到每個孩子的特點不一,長處不同,不要拿常規(guī)標準衡量每位孩子。多想想:米有所短,厘米有所長,在良好的心態(tài)下就能教好更多的孩子。
二、從實際需要出發(fā),讓學生產生學習長度單位的欲望
教學時,我創(chuàng)設了“我想給同學們配桌布”的情景,配桌布必須知道桌子的長和寬,讓學生感受到生活實際中測量長度的必要性,然后讓學生自己選擇實物作測量標準去量桌子的長,結果量得的數量不一樣,由此引起認知沖突,使學生體會到,要想得到一個統(tǒng)一的結果,需要統(tǒng)一的長度單位。使學生感受到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從而產生學習長度單位的欲望。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13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及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花了近二周的時間結束了第一單元的新課和練習,并且進行了單元知識測驗。下面談談我的教學體會。
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學生已掌握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知道測量比較長的物體常用米做單位,測量比較短的物體常用厘米做單位,學生能夠體驗在現實生活中,1米到底有多長,1厘米到底有多長,并且知道1米=100厘米。在建立長度單位觀念的基礎上,絕大部分學生能夠估量出物體的長度,并且能夠自己動手進行測量出它的實際長度。讓學生知道了什么是線段,線段的特點有哪些,以及學生能夠用刻度尺畫線段。
在教學過程中,我落實的比較好的是學生的動手實踐操作。讓學生嘗試測量教室里的物品,家中的物品,積累關于實際物品的長度概念,對于孩子建立長度單位的直觀概念很有幫助。當然,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煩惱,比如說,個別孩子因發(fā)育差異,動手能力比較差,教學畫線段時,手握不緊尺子,畫出來的線段是歪的,在課堂上我一遍又一遍地提示,在教室里不斷地巡視,幫助那些有困難的學生,大部分學生通過多次練習逐漸掌握了畫線段的方法和技巧。
在本單元教學中,我力求教學安排能按照兒童學習數學的特點,還原數學生動活潑的建構過程,讓學生親身經歷類似的創(chuàng)造過程,用自己的活動建構對人類已有的數學知識的理解。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14
《長度單位》拉開了二年級數學教學的序幕,這是孩子們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因為大量知識來源于孩子們的親生體驗,來源于與孩子們息息相關的生活。學了《長度單位》,很多孩子都覺得數學很有趣,很好玩。
確實,這幾節(jié)課看起來大家似乎一直都在玩,用硬幣,圖釘,回形針量課本,鉛筆盒,用尺量自己身體上的數據,比如一拃長,步長,一庹長等等,孩子們在玩中學,在學中玩,不亦樂乎!
其實,要理解“米,厘米”的概念,建立長度單位的表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要使孩子們能既輕松又有效地學習知識。我先是以《兩只老鼠在吹牛》的片段笑話引入,以一只老鼠用錯“厘米和米”這兩單位來吹牛結束,教育孩子們如果不學習就會像笑話中的這兩只老鼠一樣,吹個牛皮都會吹破,用錯單位還會被人笑話。孩子們聽后都有了一定要學好“米和厘米”的決心,接下來課堂就顯得輕松容易了許多。
反思:
(1)數學來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課堂教學應該著力體現生活性。在課堂上,學生掌握了基本的測量方法之后,我讓學生自主選擇生活中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量一量并將測量結果記錄下來,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長度單位的應用價值。
(2)填入合適的單位長度,對于二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平時不太注意生活中的事物,做此類題目剛開始有些許薄弱,有的孩子甚至會用尺子去量給出的實物,讓人啼笑皆非。因此讓孩子記住1厘米(手指甲的寬度)和1米(伸開雙手的長度大約1米)顯得猶為重要。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15
今年我?guī)У氖嵌昙墝W生,是我去年從一年級帶上來的,說實話很有感情了。我作為一名剛參加工作只有一年時間的老師想著如何把書本上的知識通過我交給學生,讓他們學習最基礎的知識,掌握最基本的技能,獲得初步的數學學習方法和能力。課本第一單元是長度單位,這部分知識應用性極強,是在一年級比較物體長短的基礎上設置的。在一年級,學生通過比較實物的長短,初步掌握了簡單的比較方法。這一單元學習的長度單位,首先要讓學生理解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為了達到讓學生理解這一知識的目的,教材例題1首先通過用不同的物體來度量長度相同的實物,結果使用的度量物體有的用的數量多,有的用的數量少,這就產生了一些矛盾和混亂,從而得出統(tǒng)一長度單位是十分重要的,這將在生活中會減少一些麻煩。在此教學中,我鼓勵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用鉛筆度、尺子、三角板、方塊等量桌面的長度,學生學會了用食物測量物體的長度,緊接著又用這些物品測量了桌子的高度和黑板邊的長度,在此過程中,學生積極參與,記載度量的數字,效果良好。通過以上的操作和演練,是學生明白了在實際生活中要測量物體的長度、寬度就必須統(tǒng)一長度單位。
接下來就是讓學生認識兩個最常見的長度單位厘米和米,為了讓學生容易接受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我用實物和舉例的方法來完成此教學,我讓學生伸開自己的雙臂,使他們初步感知自己的兩筆長度大約是一米,床的長度是兩米,食指的寬度大約是1厘米,一顆圖釘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通過舉例感知,使學生初步建立起1厘米和1米的感覺表象,通過列舉生活中一些常見事物,進步是學生感知1米的長度和1厘米的長度。
學生認識了厘米和米這兩個長度單位后,就要進行換算了,可是怎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理解知識呢,教材上的例題是“用30厘米的尺子量一根1米的繩子,量了三次后,又量了10厘米,這根繩子由多少厘米長?”我教學時沒有直接用此案例,但我改變了一下,我讓兩個學生分別用自己20厘米的尺子量出黑板邊上1米的長度,讓他們把每次量的做上記號,學生量了五次,然后我提問:一共有多少厘米?我知道這要把5個數字相加才能算出,可能有點麻煩,但是我還是看重了實踐操作的過程,只有通過操作演練,學生才能更好的戰(zhàn)功理解知識:1米=100厘米,者是實驗得來的,而不是我們憑空想象、捏造的,更加讓學生理解了數學的真實性和嚴密性。理解掌握了米和厘米的換算關系,可以讓學生做簡單的長度單位加減聯系和有關長度單位的應用問題,通過檢測,反饋出的是學生對知識掌握較好,但是對于部分細節(jié)問題做的不好,者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還有一個知識就是認識線段,新課標沒有從概念直接去入手,而是通過構建簡單表象讓學生來認知線段的有關知識:直直的,兩個端點。然后通過舉例說明哪些是線段,哪些不是線段,可利用黑板邊沿、桌棱等,在認識了線段之后,就需要學生動手畫一畫了,按照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先找準尺子的0刻度,再按要求畫到應至的地方,必須把尺子放直,不能忘記還有兩個端點,在理解掌握這些知識后,教師應引導學生拓展一下所學知識,要在一些圖形中數出有幾條線段,為此,我從易到難畫了幾種不同的圖形,指導學生仔細數,先數出長的線段條數,再數出短的線段條數,加起來就行了。
總之,通過本單元知識的教學,我發(fā)現課本的知識都是通過實驗操作得來的,注重了學習的過程和方法,意在促進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yǎng)。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15篇】相關文章:
長度比較教學設計12-26
長度單位數學課件精品05-07
長度比較教學設計3篇12-26
《小數與單位換算》的教學反思12-18
《小數與單位換算》課后的教學反思12-18
關于面積單位教學反思范文(精選17篇)12-23
教學設計反思01-27
教學反思模板02-18
陶藝教學反思02-14
拼音教學反思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