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憂天》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jīng)驗,教學反思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杞人憂天》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杞人憂天》教學反思1
擺正師生位置,充分相信學生的潛能。整節(jié)課師生共同努力配合,教師始終與學生在同一水平線,課堂的活動時間由學生主宰,教師主要作用是將各個環(huán)節(jié)銜接起來。在傾聽中使課程資源不斷拓展生成。學生作為學習主體,一直貫穿整個學習過程,從課前的準備,到課中的合作、探究,以及課后的拓展學習,學生都是參與者。
授之以法,突出學習主體。整個教學過程,以朗讀為線,讓學生再次踐行了在誦讀中理解,在理解中誦讀的學法,并有意識地將這種學法延伸到課內(nèi)外,讓學生利用課前、課后時間反復朗讀,充分感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意識通過遷移,讓學生學習了知識整合的方式,提高了學習能力。由語文學科拓展到地理學科,并由此擴展到類似文章的學習,實現(xiàn)了文本到超文本;改變語文學習的本位意識,由培養(yǎng)學生單純的記誦能力拓展到搜集資料,處理信息能力的領域,使語文學習走向綜合,同時也讓學生在學習實踐中嘗試了探究的學習方式。
《杞人憂天》教學反思2
蕪湖參賽的課題是《杞人憂天》,我在備課過程中收獲很多。
一、寓言,故事有道理。
每一種體裁,都有其特點。教學抓住體裁特點,可舉一反三。所以,在教學設計上,我分為兩層:故事和道理。
因為這是一篇文言文,要增加對文本的疏通文意。因此我的教學設計分成了三大部分:讀故事、講故事、思道理。
讀故事是初步感知——以多樣的朗讀初識文本,在讀出語氣中逐漸理解人物形象,用小組演讀讓故事從文本走向舞臺更立體更生動;講故事是把握主體——以板書簡圖幫助學生迅速把握故事的情節(jié),繪聲繪色講故事;思道理是升華思考——從多個角度思考寓意,得出自己個性化的理解。
二、目標,多樣有層次
知識與技能,就是“學什么”。經(jīng)調(diào)查得知,七年級的學生中,有很多人小時候讀到過這個故事的各種白話版本,雖然有一定的認知基礎,但卻是第一次讀原作(節(jié)選)。對于這篇文言文,該學什么呢?此文文本較長,有易錯的字音,有需要識記積累的文言詞匯,也需要進一步帶領學生學習借助注釋疏通文意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就是“怎么學”。我設計了多樣的朗讀,以讀入文;利用板書簡圖,把握情節(jié);談論古今,從多個角度理解寓意。
態(tài)度情感與價值觀,就是“學會什么”,重在能力、品格、觀念等。此文恰是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思維、辯證思維的好素材,同時也能培養(yǎng)學生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
正是依據(jù)這種理念,結合文言文以及寓言的教學要求,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借助注釋疏通文意并積累文言詞匯:亡、曉、若、中傷、舍然。
2、過程與方法:以多樣朗讀感知文本;以思維導圖把握情節(jié);以討論形式多角度理解寓意,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和思辨能力。
3、態(tài)度情感與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和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
三、鈴聲響起,課堂結束。細細思量,仍有許多不足之處。
(一)、演讀,結束太匆忙。
在以雙簧形式演讀杞人和曉之者的第一回合的對話時,學生的配合并不默契。雖然他們主動要求調(diào)整角色再次演讀,但效果其實仍不盡人意。
因為擔心這個環(huán)節(jié)會擠占后面的教學時間,我匆匆結束了這不十分成功的演讀。現(xiàn)在,靜心反思,這是不對的。不對之處有二:
1、通過教師指導和學生努力,演讀是可以達到新的高度的,所以不能如此功利地匆匆結束。
2、此處,可以讓臺下的學生做導演,提出修改的建議。這是考察更多的學生能否疏通文意的一個好機會,也是培養(yǎng)學生根據(jù)文字進行想象的好機會。
(二)、提問,難度不適宜。
雖然一向留意自己提出的問題是否指向明確單一,但這次設計中的有個問題還是因為難度太高而讓學生迷茫不知所云。這個問題就是:曉之者如何成功為杞人解憂的.?
“如何”二字,讓學生不知該如何作答了。我總結的原因有二:一是學生對文本的熟悉程度不夠,這樣的問題是極有難度的;二是初一學生總結概括的能力仍需培養(yǎng)。
因此,這個環(huán)節(jié)難度稍高,導致課堂稍有停滯。
我現(xiàn)在回想,此處應該發(fā)揮教師的導學作用,直接帶領學生歸納總結即可。
這也再次提醒了我:有些內(nèi)容要以問題的形式呈現(xiàn),啟發(fā)學生去獨立思考;有些內(nèi)容要依靠教師帶領學生總結,不適宜拋給學生。說到底,還是以學定教。
(三)、點撥,急躁未中的。
對于剛才的問題,有一同學說:“他向杞人說了善意的謊言。”
我能理解他的這種說法,但是我太過快地給予否定,自己呈現(xiàn)出了答案,這等于是剝奪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權利。
此處,正確的做法應是:
1、問他為什么這么說;
2、問其他同學是否認可這種說法;
3、歸納出:善意的謊言是明知真相卻善意掩蓋,而曉之者是以惑為知。
我想,這樣一路走來,該是非常精彩的。可當時,自己對這個生發(fā)點的處理卻過于急躁了。
經(jīng)過一遭磨練,收獲是很多的,在最后的教學比賽的課堂上,缺點也是很多的。這再一次提醒我:評價,應調(diào)動學生積極參與;問題,難度應適宜學生避免拔高;點撥,應循序漸進逐漸引領。
《杞人憂天》教學反思3
《杞人憂天》作為一篇文言文寓言故事,首先是要求學生能夠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再有就是要能夠理解寓意所在。
為了考察學生能否能自行疏通文意,我安排了角色扮演的環(huán)節(jié)。在以同桌兩人配合演繹杞人和曉之者的對話時,學生的配合并不默契,對話不夠順暢。雖然還有同學主動要求嘗試演讀,可效果仍不盡人意。
但因為擔心這個環(huán)節(jié)會壓縮后面的教學時間,我匆匆結束了這個環(huán)節(jié)。課后反思,覺得當時其實可以讓其他的學生做導演,現(xiàn)場提出修改建議效果會更好。其實這也是培養(yǎng)學生結合原文發(fā)揮想象力的好機會。
而在本文寓意探討的環(huán)節(jié),為了學生能夠不局限于“杞人憂天”是對為了不必要的事情而擔憂的人的諷刺的理解,讓學生展開了小組討論。
有一同學說:“這則寓言也有啟示我們樂于幫助他人的含義。”我能理解他的這種說法,也追問他為什么這么說,問其他同學是否認可這種說法。
同學們紛紛贊同。可是臨近下課,見沒有同學能夠說出其他獨到見解,我便快速地呈現(xiàn)出了答案,講到這一寓言換個角度可以認為杞人是有憂患意識的人,如果缺少這種意識,社會的發(fā)展尤其是環(huán)境保護、資源利用等問題就不堪設想。
學生雖也能夠接受這一角度的解讀,但還是講解的過于匆忙。
作為本學期的最后一節(jié)新授課,以此結尾我總覺得缺點什么。可能這就是所謂的課堂就是有缺憾的藝術,雖然自己的課堂還只是有缺憾的課堂,但是我也會不斷追求藝術之美,不斷學習。
《杞人憂天》教學反思4
事情始于我課堂上的一次突發(fā)奇想。
新學的《杞人憂天》有些難度,偏偏單元檢測在即,又沒有時間帶著小猴子們“慢慢墨跡”。理性告訴我如果對文本不熟悉,費了半天勁他們也學不扎實。怎么辦呢?靈光一閃——課文一遍讀過,全班哪怕有一個讀錯的,就要重來。先逗著大家好好讀讀得了。
詭計奏效。
開始是開頭兒有人沒進入狀態(tài),反復來了好多遍;然后是讀到中間,有忘了通假字的;再是讀到最后,有人已經(jīng)勝券在握樂不可支,卻又坑了自己和隊友一把要重頭來的。總之反反復復讀了好多遍,最后幾遍的時候,我甚至能感受到他們屏住呼吸小心翼翼,還有可愛的大寶用指頭比著書讀,全然忘了他已經(jīng)是初中二年級的學生了。讀不過關的時候,犯錯的同學全班恨不得群起而誅之;通關那一瞬,我還看到了班里幾乎不學習的孩子如釋重負的放松和笑容,太讓我有成就感了!OK,繼續(xù)!
讀順了文本,再來幾遍品品語氣和感情。讀!
有了些感情,男女再分角色搭配著讀讀。讀!
讀進了狀態(tài),選兩個起立單獨朗讀,其他人讀旁白。讀!
似乎所有孩子都對這文章有了張口就來的熟悉感,是時候了!我把人物的“曰”前面挖出空,我來演繹表情和語氣,邀請大家根據(jù)我的理解讀出感情。再讀!
最后,請三個同學,一人扮演杞人,一人扮演曉之者,一人飾旁白,并且融入自己對語言和動作的理解,引導二位朗讀者。演繹生動,其他同學們也全情投入,撫掌點贊,書聲瑯瑯,笑聲連連。
按理說到這里,這堂課很成功。我的目標已經(jīng)達成,課堂氣氛也不錯,課堂生成也有了,對不對?
現(xiàn)實情況卻不是。
一位最近在排練話劇的同學一加入,曉之者瞬間便有了魂。我隨即邀請同學們做評價,前一秒課堂的熱鬧和掌聲卻瞬間一掃而空——沒有人舉手。不是不愿意,我揣測,是大家只能說的出,他讀的很有感情。怎么讀得有感情呢?怎么讀的?怎么感情?沒有人知道該怎么評價。我突然在想,也許我也不是很清楚怎樣恰切的評價他超乎他人的朗讀呢。
之前很困惑于崔成林教授提倡的深度學習和以往我們教學模式的區(qū)別以及到底指向于什么樣的未來教學,此刻卻不得不承認,崔教授的評價先行,此刻我的孩子們非常需要,我也非常需要。
“好”的標準到底是什么?慣常的評價語,常常是非常流利,非常有感情。可什么是流利,什么是有感情呢?其實課標上早就給出了評價。還是需要用心揣摩、研讀啊。附圖剛剛整理的圖片,我在崔教授的ABC互套的評價標準形式上做了一點改動,目的是最大程度上減少PPT上呈現(xiàn)的無效字符。
在第三學段的課標中,還對誦讀方法進行了具體的規(guī)定——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通過語調(diào)、韻律、節(jié)奏等體味作品的內(nèi)容和情感。這些是不是也可以是我們評價朗讀的一個層面呢?簡單查了一下,詩詞的韻律,通常指平仄、押韻和對偶;節(jié)奏則通常分為輕快、凝重、低沉、高亢、舒緩、緊張。個人感覺,前者指向詩詞語言形式和朗讀的關系(是不是因此才更提倡吟誦?),后者和詩歌風格緊密相關。和文言文朗讀很有緊密聯(lián)系的是語調(diào)。整理了一下,附在這里。
是吳非還是哪位大師說過一句,孩子上學前還有想象力,能運用好母語。十二年義務教育后母語就成了全天下最難學,以后也最不會用的語言了。摸清孩子不清楚的且真正有意思、有意義的點,語文教學該是大有可為的。前提是不能跟風,要真正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在教學相長中和孩子一起與文本對話。
沒有拉拉雜雜工作任務的今晚,風雪冒煙主動加了個班的今晚,收獲超超超超大的今晚。開心!一定要堅持下去啊大妹子!!
《杞人憂天》教學反思5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教學《杞人憂天》,我們不僅想到了這句話。就在平時我們說某人那些無根據(jù)的擔憂的時候,我們也說某人真是“杞人憂天”,這種思路在我們的心中已經(jīng)根深蒂固了,以至于教學本文時,我們用不了多少時間,只要學生預習到位,能夠逐字逐句理解文章的意思,那么,本文的主旨就不難理解,寓意就不說自明,學生也很快就能夠搞懂但是,轉(zhuǎn)念一想,學生真的懂了嗎?是不是教學到這個程度,我們的教學就算完事了呢?我想未必,如果真這樣,語文教學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義,特別是作為老師,如果我們的教學就到此為止,那么,我們就失去了老師的資格,因為,我們沒有真正教給學生什么,就內(nèi)容的把握,寓意的理解,學生完全可以借助《教材全解》等教學輔助資料習得,這樣就沒有我們的事了。那么,對于這樣的文章,我們老師還需要做些什么呢?我想,真應該做的事是,要挖掘文本背后所蘊藏的價值,以此啟發(fā)學生的思考,讓學生能夠辯證地看待問題,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的啟蒙,我想,這才是我們的語文教學所在。
這篇文章選自《列子》,文章重要刻畫了一個“憂天”的“杞國人”的形象。他頭頂藍天,卻整天擔心藍天會崩塌下來,腳踏大地,卻成天害怕大地會陷落下去,以致睡不著覺,吃不下飯。他還擔心天上的太陽、月亮、星星會掉下來,惶惶不可終日。在別人耐心的開導下,他又放下心,高興極了。一個栩栩如生的形象就浮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了。從這位“杞人”的身上,我們不僅要看到其憂天的一面,而且,圍繞地震災害等現(xiàn)實,我們還要看到其現(xiàn)實的意義,那就是“憂患意識”,這才是我們的現(xiàn)代人所持有的態(tài)度,而這樣的認識,應該在課堂的拓展中,給予學生,為學生提供思考的路徑。另外一個人物,開導杞人的熱心人,他對天地星月的解釋,是不科學的,只是代表了當時的認識水平,但他那種關心他人的精神,耐心開導的方法,還是值得肯定的。這則寓言故事運用對話刻畫人物,人物形象分明。故事短小,但寓意深刻,耐人尋味。
總之,語文教學,我們應該不唯上、不唯書,要有自己的見地,要善于用發(fā)現(xiàn)的眼光,去挖掘文本背后的價值,這樣,才能給學生以源頭活水。
【《杞人憂天》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杞人憂天》課題教學反思08-09
《杞人憂天》教學反思(精選5篇)05-13
《杞人憂天》教學設計04-08
杞人憂天造句03-26
杞人憂天教案03-19
杞人憂天的經(jīng)典造句08-14
杞人憂天的造句12-01
寓言:杞人憂天12-06
《杞人憂天》說課稿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