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厘米教學設計(通用10篇)
作為一名老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tǒng),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yōu)化。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認識厘米 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認識厘米教學設計 1
學習目標
1、認識尺子并知道尺子的,能用尺子進行正確的測量物體長度(限整厘米)
2、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
3、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重點難點
1、認識厘米,體會厘米的實際意義。
2、用學生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教學過程
學案導案
知識梳理
一、復習導入。
老:請同學們用我們上節(jié)課用的方法來量一下桌子的'長?(請用拃來量)
學生量出來是拃,老師量出來是拃,一樣嗎?哪里不一樣?(老師的手大)
總結:因為長度單位不一樣,所以量出來的結果不一樣。為了更好的學習具體長度,讓我們學習今天的內(nèi)容。(引入今天學習內(nèi)容)
提示:(1)一拃是大拇指到中指之間的距離。
(2)注意總結
基礎練習
二、新知探究
(1)觀察尺子
(2)認識、感受1厘米(cm)
“0”表示起點,就像我們賽跑時從起點開始跑,用尺子量物體長度時,也要從“0”開始。
(4)認識幾厘米
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
刻度“3”到刻度“6”是3厘米
(5)量一量,自己的手掌和一拃的距離(小組合作)
三、知識運用
看課件做題
四、總結
尺子上每鄰相兩個刻度之間的長度都是1厘米
(1)注意提醒學生從刻度0開始。
(2)讓學生量自己指甲蓋、田字格,了解1厘米的距離。
(3)第5點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及小組合作能力。
課堂檢測
一、課本上第8頁練習一,第一題
二、 20厘米—5厘米=厘米
10厘米—3厘米=厘米
8厘米+6厘米=厘米
3厘米+4厘米=厘米
當堂檢測
結合所學知識,認真思考每個問題,正確填空。
認識厘米教學設計 2
詳細介紹: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2.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數(shù)).
3.培養(yǎng)學生觀察及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1厘米的實際長度及初步學會用尺子量物體的方法.
教學難點
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學具和教具
投影片,紙條、小棒、各種尺子、釘子、圖釘?shù)?/p>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讓學生們用課前準備好的鉛筆、小紙條、釘子等物體和自己的課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測量工具為標準匯報每個人課桌的。長度.(答案五花八門:有4拃那么長,8根小紙條那么長……)
2.教師談話:同學們說得都對,但為什么結果卻都不一樣呢?(因為我們測量課桌所用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3.導入:要想取得一致的結果,我們需要有統(tǒng)一的測量工具,有誰知道測量長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剛才有同學用尺子來量課桌的長,但也不知道用什么單位,課桌到底有多長.今天我們就要學習在量比較短的東西時,所使用的單位和測量的方法.(板書課題:認識厘米、用厘米量)
4.師:當我們要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時,一般用“厘米”做單位進行測量.(擴展介紹:厘米在國際上,都用字母cm來表示.板書:cm)
二、新授
1.認識長度單位“厘米”
師:請同學們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從刻度0到1,這中間的長度就是1厘米.
師:好好看看,1厘米有多長呀?
師:閉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長.
問:找找看,大家?guī)淼奈矬w中,還有你的周圍,什么物體的長度最接近1厘米.(扣子的直徑、指甲蓋的寬度、牙齒的寬度、橡皮的厚度……)
在尺子上找一找,從哪兒到哪兒是2厘米長?(鼓勵學生說出不同的答案,如:從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從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從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在尺子上找一找,從哪兒到哪兒是3厘米長?從哪兒到哪兒是5厘米長?(匯報)
問:通過在尺子上找這幾個不同的長度,你們有什么發(fā)現(xiàn)?
(1.從0刻度到刻度幾就是幾厘米;2.用后面大的刻度數(shù)減去前面小的刻度數(shù),得幾就是幾厘米;3.是幾厘米,這幾厘米里就有幾個1厘米.)
2.學習用厘米量
嘗試測量同一個學具(一根8厘米長的小棒)
師:每個同學都有一根小棒,請你用尺子試著量一量這個小棒有多長?
問:測量的'結果是多少?說說你是怎么量的?
正確的量法與錯誤的量法對比(利用實物投影演示兩種量法),使學生鑒別出正確的量法.
小結:量一個物體時,要把尺子“0”刻度對準物體的一端,再看這個物體的另一端對著幾,這個物體的長度就是幾厘米.
學生活動:先從自己帶來的學具中任選一件,舉給同學們看一看,大概估計一下它的長度有幾厘米.然后實際測量所選物體的長度,看是否與估計的數(shù)值相等.
3.師:通過學習,你們都知道了些什么?
三、鞏固練習
1.基本練習
每人拿出一根細繩,分別量出3厘米,5厘米,和相鄰的同學比一比,看有什么發(fā)現(xiàn)?
2.發(fā)展性練習
問:假如一個小朋友的尺子被磨的前幾個刻度不清楚了,(出示圖片“磨損的尺子”),你們有什么辦法能就用這把磨損的尺子測量出物體的準確長度嗎?
四、歸納質(zhì)疑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大家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嗎?
五、布置作業(yè)
1.回家后,以厘米位為單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歡的物體的長度.
認識厘米教學設計 3
一、說教材
教學內(nèi)容:《認識厘米用厘米量》是蘇教版新課程數(shù)學第三冊第四單元第二課時的內(nèi)容。本課教學是在學生認識了線段的基礎上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用厘米量,也為認識米用米量做下鋪墊。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jīng)歷認識長度單位的過程,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掌握量比較短的物體的方法,能夠正確測量物體的長度,會畫規(guī)定長度的線段,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
2、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空間觀念。
3、培養(yǎng)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心理傾向,與同桌合作的意識,并能在實際觀察操作中,養(yǎng)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掌握1厘米的實際長度及學會用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教學難點:是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掌握用厘米做單位的測量方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米尺、學生尺。
二、說教法:
通過看、量、畫等學習活動形成厘米的長度表象。
三、說學法:
本教學采用了自主探究、小組合作,自學的學習方法,
四、教學思路:
教學中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實現(xiàn):
一、數(shù)學活動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小學數(shù)學知識與學生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教學時要讓學生感到生活之中處處有數(shù)學。對于認識厘米,教師就是從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引導學生學會用數(shù)學的眼光觀察周圍的事物,想身邊的事情。;因此在課一開始,教師通過“你想知道我們的課桌有多長嗎?選擇自己喜歡的工具量量課桌的`長度?”這個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五花八門的答案讓學生不由自主地體會到建立統(tǒng)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同時,“找原因”、“量課桌”這樣富有“陷阱味”的活動也吸引學生對新知學習產(chǎn)生興趣,對生活中數(shù)學知識引起重視,由于大家量的結果不一樣,是因為沒有統(tǒng)一的尺度,引出用尺量更好,從而引入新課。
二、合作探究,發(fā)展思維,形成技能
新的教育理念提出:教學不僅要重視知識的最終獲取,還要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探究過程。本課教學注重引導學生以合作探究為主要的學習方式。首先,要求學生通過從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從哪兒到哪兒,用手比劃1厘米的長度,閉眼想一想1厘米的長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1厘米長的物體等活動來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此基礎上引導他們了解2厘米、5厘米等幾厘米的具體長度,進一步認識厘米。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認識厘米,形成表象。
他們在從尺子上、從周圍物體中找1厘米的比照與估計中以及尋求多種答案的過程中,體驗了1厘米、幾厘米的具體長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測能力。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讓學生經(jīng)歷獨立思考,同桌交流,最后匯報交流,指名學生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自己怎么量的,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開放的思維情景,“怎樣量這枝鉛筆,”、“怎樣看出鉛筆長幾厘米?”“你喜歡哪種量法?”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由于給學生提供了動手量長度的機會,學生就有可能探索出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學生既掌握了技能,又發(fā)展了思維。學生獲得了自我探索和成功的體驗。自學用厘米畫的活動中,讓學生充分發(fā)揮主體作用,要求他們同桌合作,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使他們在發(fā)現(xiàn)知識,形成技能的同時還獲得了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在這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他們獲得了知識,豐富了經(jīng)驗,培養(yǎng)了能力。
三、加強估測,發(fā)展空間觀念
估測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加強估測能力的培養(yǎng),有利于學生正確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強其空間觀念與學習興趣。教學時,教師通過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以及對周圍物體的長度先估計,在量一量的活動,使學生在比照中積累經(jīng)驗,形成初步的估測能力。
四、游戲活動、發(fā)展能力
在學生掌握了量、畫的本領后,通過量一量、畫一畫、估一估等活動對厘米的認識更加深刻了,對厘米的用途也得到了充分的體驗,其估測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更可貴的是,他們嘗試著獨立解決問題,用不同的方法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與小伙伴合作著解決問題,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使數(shù)學活動“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將數(shù)學學習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lián)系起來,讓大社會成為小課堂的延伸,成為學生獲取更多知識的大舞臺。
認識厘米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使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經(jīng)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
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并進行測量,掌握1厘米的實際長度及學會用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例如,通過比較小明和爸爸從家走到學校的步數(shù),引發(fā)學生思考為什么步數(shù)不同,進而引出測量需要統(tǒng)一的標準。
觀察尺子,認識厘米。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的尺子,認識刻度線、刻度0以及厘米(cm)這一長度單位。
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通過讓學生用手指比劃1厘米的長度、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的長度、找出周圍1厘米長的物體等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學習測量方法。教師示范如何用尺子測量物體的長度,并讓學生嘗試測量,注意糾正學生的錯誤測量方法。
實踐應用。讓學生測量一些物體的'長度,如鉛筆、文具盒等,并記錄下來。
教學總結:
本節(jié)課通過讓學生經(jīng)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初步認識了長度單位厘米,并建立了1厘米的表象。同時,學生也學會了用尺子測量物體的長度。
認識厘米教學設計 5
教學目標:
使學生懂得測量物體的長度要用尺,認識長度單位厘米。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并學會用厘米量比較短(整厘米)物體的長度。
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過程:
復習舊知,引入新課。通過復習一年級時學習的比較兩根跳繩長短的方法,引出測量長度的需要。
體會標準統(tǒng)一的必要性。通過講述古人測量長度的方法,讓學生認識到統(tǒng)一標準的重要性。
構建1厘米的長度觀念。通過讓學生觀察1厘米長的`小棒、用手指比劃1厘米的長度、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的長度等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學習測量方法。教師示范如何用尺子測量物體的長度,并強調(diào)測量時要把物體的一端對準尺子的刻度0,看另一端對著刻度幾,物體的長度就是幾厘米。
實踐應用。讓學生測量一些物體的長度,并記錄下來。同時,讓學生嘗試畫出指定長度的線段。
教學總結:
本節(jié)課通過復習舊知、引入新課、體會標準統(tǒng)一的必要性、構建1厘米的長度觀念、學習測量方法以及實踐應用等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初步認識了長度單位厘米,并學會了用尺子測量物體的長度。
認識厘米教學設計 6
教學目標:
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通過讓學生觀察身邊的物體,如課桌、鉛筆盒等,引發(fā)學生思考如何測量這些物體的長度。
認識厘米。教師出示厘米尺,讓學生觀察并認識厘米這一長度單位。同時,教師指出刻度0的重要性,并讓學生找出尺子上從刻度0到刻度1的長度就是1厘米。
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通過讓學生用手指比劃1厘米的長度、在尺子上找出其他1厘米的長度、找出周圍1厘米長的物體等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學習測量方法。教師示范如何用厘米尺測量物體的長度,并強調(diào)測量時要把物體的一端對準尺子的刻度0,看另一端對著刻度幾,物體的'長度就是幾厘米。同時,教師還要讓學生注意測量時的細節(jié)問題,如尺子要放平、物體要貼近尺子等。
實踐應用。讓學生測量一些物體的長度,并記錄下來。同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嘗試估測一些物體的長度,并比較估測結果與測量結果之間的差異。
教學總結:
本節(jié)課通過導入新課、認識厘米、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學習測量方法以及實踐應用等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初步認識了長度單位厘米,并學會了用厘米尺測量物體的長度。同時,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也得到了培養(yǎng)。
認識厘米教學設計 7
教學目標:
使學生掌握長度單位厘米的概念,能夠識別并測量物體的長度。
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和實踐能力,通過實際操作加深對厘米的認識。
教學過程:
導入。教師提問:“你們知道我們?nèi)粘I钪薪?jīng)常需要測量物體的長度嗎?那么,我們用什么來測量長度呢?”引出尺子的話題。
觀察尺子。教師出示尺子,讓學生觀察尺子上的刻度,并指出厘米是常用的'長度單位,用字母“cm”表示。
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教師讓學生用手指比劃出1厘米的長度,并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的長度。同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找出身邊1厘米長的物體,如指甲蓋、鉛筆芯等。
學習測量方法。教師示范如何用尺子測量物體的長度,并強調(diào)測量時要把物體的一端對準尺子的刻度0,看另一端對著刻度幾,物體的長度就是幾厘米。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掌握一些測量技巧,如測量時要垂直放置尺子、避免尺子歪斜等。
實踐操作。教師讓學生分組進行實踐操作,測量一些物體的長度,并記錄下來。同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嘗試繪制指定長度的線段,以加深對厘米的認識。
教學總結:
本節(jié)課通過導入、觀察尺子、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學習測量方法以及實踐操作等環(huán)節(jié),使學生掌握了長度單位厘米的概念,并能夠識別并測量物體的長度。同時,學生的觀察力和實踐能力也得到了培養(yǎng)。
認識厘米教學設計 8
教學目標:
結合生活實際,經(jīng)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
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并進行測量,掌握1厘米的實際長度及學會用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境:
提出疑問:小明從家里走到學校要走一百步,小明的爸爸卻只要六十步,這可能嗎?
實踐操作:讓學生使用鉛筆、文具盒或手來量課桌的長度,并討論為什么得到的結果不一樣。
引入厘米概念:
介紹在量比較短的東西時所使用的國際上統(tǒng)一的'長度單位“厘米”,也可以寫作cm。
指出尺子上0到1刻度之間的長度就是1厘米,讓學生比劃并記住1厘米的長度。
深化理解:
讓學生在尺子上找出其他的1厘米長度。
找出周圍1厘米長的物體。
在尺子上找出2厘米、3厘米、5厘米等的長度。
總結:
通過對不同長度的尋找和比較,幫助學生建立對厘米長度的直觀感受。
認識厘米教學設計 9
教學目標:
使學生懂得測量物體的長度要用尺子,認識刻度尺和長度單位厘米。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并對幾厘米的長度有感性認識。
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以及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引入:
用童話故事開頭,引出扶手長度的`測量問題。
讓學生用桌上的工具量一量扶手有多長,并匯報結果。
討論為什么同樣長的扶手會量出不同的結果。
認識直尺:
讓學生拿出直尺,觀察并討論在直尺上發(fā)現(xiàn)了什么。
介紹尺子的結構和0刻度的含義。
認識厘米:
指出尺子上的厘米標志CM,并介紹厘米是常用的長度單位。
讓學生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2厘米、幾厘米等的長度。
實踐操作:
讓學生找一找身邊或身上哪些物體的長度是1厘米或幾厘米。
估計并測量藍色紙條的長度,介紹測量方法和注意事項。
總結:
強調(diào)測量物體長度時要用尺子,并用厘米作為單位。
認識厘米教學設計 10
教學目標:
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體會測量單位的必要性,培養(yǎng)觀察、操作能力和估測意識。
教學過程:
引入:
講述一個小故事:裁縫師傅和徒弟用拃作為單位量衣長,結果衣服做短了。
討論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引出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認識厘米:
拿出刻度尺,讓學生觀察并討論尺子的結構和特點。
介紹厘米是常用的`長度單位,并指出尺子上0到1刻度之間的長度是1厘米。
實踐操作:
讓學生用手比劃1厘米的長度,并記住它。
在尺子上找出其他的1厘米長度,并討論如何測量物體的長度。
估計并測量一些物體的長度,如課本、文具盒等。
鞏固練習:
給出一些物體的長度,讓學生判斷應該使用哪個長度單位(米或厘米)。
讓學生用刻度尺測量一些物體的長度,并記錄結果。
總結:
強調(diào)測量物體長度時要使用統(tǒng)一的長度單位,并用刻度尺進行測量。
鼓勵學生多進行實踐操作和估測練習,以提高測量能力。
【認識厘米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認識厘米教學設計05-26
“厘米的認識”教學設計06-07
《認識厘米》教學設計03-24
《厘米的認識》的教學設計(精選10篇)10-06
《認識厘米》教學反思11-09
《厘米的認識》教學反思04-08
厘米的認識教學反思04-20
《認識厘米》教學反思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