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教學設計13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要怎么寫好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孟子》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孟子》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了解孟子雄辯的文風。
2、學習文章中用于敘述和議論的排比句式。
3、深刻領會憂患能激勵人勤奮,求得生存發(fā)展,而享受安樂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4、認識孟子“舍生取義”思想的進步性及其現(xiàn)實意義。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詞句,學習文章中用于敘述和議論的排比句式。
2、領會憂患能激勵人勤奮,求得生存發(fā)展,而享受安樂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學難點
1、了解孟子雄辯的文風。
2、深刻領會憂患能激勵人勤奮、求得生存發(fā)展而享受安樂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學準備
課前充分預習,查閱相關資料。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方法
朗讀、自學、點撥、閱讀、寫作相結合。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說一個有趣的實驗:把一只青蛙放在冷水里加溫,文火煮,青蛙死了;把一只青蛙扔進沸鍋里,青蛙一躍跳出了沸鍋,青蛙活了。這個實驗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呢?下面我們到孟子的文章中去找一找答案。
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
1、聽課文錄音(注意節(jié)奏、字音)。
2、學生自由讀、齊讀課文,教師隨時點撥。
教師強調某些句子的節(jié)奏和作用。
如:“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采用了排比的句式,用于本段的議論,增強了論辯的氣勢。
三、細讀課文,疏通文義。
四、精讀課文,理清思路。
1、這篇文章講了一個什么問題?
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
2、課文連舉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們的共同點是什么?
都出身貧賤,都經(jīng)歷了磨煉,最終都大有作為。
3、作者舉例想說明什么道理?
說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經(jīng)歷磨煉,只有經(jīng)過磨煉才能有所作為。
4、第2自然段作者論述了什么?得出了什么結論?
經(jīng)受磨煉的好處。個人成才的主觀條件(征于色,發(fā)于聲)和客觀條件(思想、生活、行為)。從國家存亡的反面來論述受磨礪的好處(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得出的結論句是“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五、悟讀課文,寫作延伸。
1、在本文中,孟子提出了怎樣的人才觀?怎么理解這一人才觀?
他認為人才要在困境中磨煉造就。優(yōu)越的條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蝕人的健康肌體,使人喪失成功的上進心;而艱苦的環(huán)境,坎坷的道路,卻能磨煉人的意志,增長人的上進心。美國劇作家帕特里克說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久”,足以說明逆境的優(yōu)越性。
2、文中提出擔當大任的人必須經(jīng)過艱苦生活的磨煉。請同學們落筆補充一些例子,說說你的看法。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可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或認識,用一些實例驗證本文所說的觀點,也可以談一些自己的體會。)
韓信受胯下之辱成將軍;愛迪生經(jīng)歷上千次實驗發(fā)明了電燈;諾貝爾發(fā)明炸藥,實驗中多次被炸傷;貝多芬耳聾后寫出《命運交響曲》;居里夫人發(fā)現(xiàn)了鐳元素;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領導人開創(chuàng)了新中國的歷史;張海迪高位截肢自學了四國外語……
3、請你寫出一些和本文闡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六、熟讀課文,達到背誦。
七、課堂小結。
1、這篇文章是一篇典型的議論文,文章的第2自然段從正、反兩方面論述了個人成才與國家存亡的道理。
2、這篇議論文的中心論點就是標題,也是結論。
3、文章運用的論證方法有舉例論證法和道理論證法。
八、拓展延伸,布置作業(yè)。
1、歸納整理本課的字詞,了解作者的觀點、主張,并進一步熟背課文。
2、根據(jù)你對文章的理解,并結合社會現(xiàn)實寫一篇500字左右的感悟。
3、課外閱讀《孟子》的其他文章,體會孟子的雄辯文風。
第二課時
(學習《魚我所欲也》)
一、導入新課。
從《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中我們領略了孟子文章語言的犀利,他的文章論辯性極強,設喻舉例皆從身邊事入手。他就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某人因手指彎曲不如別人,四處求醫(yī),由此引出下面的論述:
指不若人,則知惡之;心不若人,則不知惡,此之謂不知類也。
請你借助所掌握的文言文知識,說說這段話的意思。
(參考:手指(彎曲)不如別人,便知道討厭它,思想不如別人,卻不知道討厭它,這就是所謂的不明事理。)
善于運用比喻來陳說事理,辯論是非,既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又增強了說服力。《魚我所欲也》一文就較好地體現(xiàn)了這些特點。
二、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對照注釋掃除字音障礙。
2、請3名學生朗讀課文的3個自然段,然后請其他學生指出讀錯的字詞。
3、教師板書本課中的生字、通假字,全班齊讀(或指名讀)。
4、齊讀課文。
5、學生自讀課文,參考注釋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處(字、句)可以勾畫出來,準備進行質疑;有特別欣賞的語句也請勾畫下來,準備進行交流。
6、請兩三名學生說說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實)。
三、分步品味。
1、質疑與交流。
前面我們說過,《孟子》文章的特點是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于鼓動性,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通過剛才的整體感知,同學們一定有所感受。那么這篇文章所要論證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呢?
人要時刻保有“本心”,在生和義面臨抉擇的時候,要做到舍生而取義。(如果學生接受起來有困難,也可以在分析完課文之后再落實。)
關于《魚我所欲也》的論點,歷來對“舍生取義”和“保有本心”這兩種觀點爭論不休,其實這兩個觀點并不矛盾。放到《告子上》全文里看,本文講的是每個人都有“本心”,無論在什么情況下,人都應該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關頭,人也能經(jīng)受住考驗,做到舍生取義;而如果喪失了“本心”,人就會做出貪利忘義的事來。另外,對本文的結構進行一番分析,我們也可以看出,在第1自然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義”的觀點,并分別從正面和反面加以闡明“舍生取義是人的本性”這個論點。但在實際生活中,確實存在著見利忘義的人,這是孟子所不能否認的,必須對這種情況作出解釋,于是有了第2、3自然段講的有的人“失其本心”,這是對中心論點的補充說明。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來之食”的故事證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辨禮義”接受“萬鐘”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慣有行為,并對此進行批評和嘲諷。但在闡述過程中,孟子仍然強調了舍生取義是人的本性。他連說幾句“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如今卻為了“宮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識窮乏者得我”而受之,意謂那些人本也有舍生取義之心,只是后來為了自己的私利,喪失了他們的本性。因此從課文整體上看,“人應該保有舍生取義的本心”是本文論述的中心。
2、齊讀課文。
3、讀后讓學生進行自由質疑。
(重點解決“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和“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的意義。)
4、文中兩次提到“心”,在第1自然段中說:“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在文章最后又說:“此之謂失其本心。”兩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
“本心”就是能夠做到“舍生取義”的心,“是心”就是“這樣的心”,其義與“本心”相同。
(在學生質疑時,教師可適當拓展孟子的“性善說”。《告子上》的主要內容是闡明“性善說”。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這種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視,因為它們分別是“仁義禮智”這幾種道德的萌芽狀態(tài)。)
四、小結。
在人生面臨抉擇時,應當具備怎樣的價值標準?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應當摒棄自私自利之心,將正義、道義放在首位,這也就是保有“本心”。
五、布置作業(yè)。
1、熟讀課文。
2、理解掌握書下注釋中的字詞。
第三課時
(學習《魚我所欲也》)
一、復習檢測。
1、抽查朗讀情況。
2、檢查對字詞的理解。或者由學生相互出題,考查對字詞及語句的理解情況。
二、朗讀文章,體會文義。
1、分組朗讀文中的排比句和對偶句,欣賞整齊而又有變化的句式美;嘗試刪除某個句子,而后再讀,體會文章論說的氣勢;進行演講式背誦,感受其表達效果。
2、跳讀課文,找出為論證中心論點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論證方法,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寫作意圖。
(1)論證方法:比喻論證和道理論證(第1自然段)、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第2自然段)。
(2)作者的寫作意圖:贊頌時刻保有“本心”的人,在面臨人生的抉擇時,將正義放在首位,而摒棄利己的做法。
3、齊讀課文。
三、課堂練習。
對比閱讀以下幾則材料,聯(lián)系課文說說它們各自表現(xiàn)了怎樣的價值取向。
材料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
材料二: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匈牙利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材料四: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夏明翰)
(以上材料供教師根據(jù)具體情況選用,目的在于促使學生要正確對待生與死、義與利。)
四、延伸思考、討論。
在幾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魚和熊掌“不可得兼”的問題和應當“舍生取義”的觀點,那么在我們現(xiàn)代社會,面對愈來愈多的誘惑,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我們應當做出怎樣的選擇呢?
(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思考,對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在課外查閱有關孟子、《孟子》的資料,“嗟來之食”的故事以及吳晗的《談骨氣》。
《孟子》教學設計2
學習目標:
1、掌握文中重點詞語的含義。
2、熟練的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知課文;準確把握課文主旨。
3、準確理解“舍生取義”的思想內涵;提升自身素質和能力。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選擇。
使用說明和學發(fā)指導:
1、學生自瀆課文,對照譯文理解古文的意思,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2、學生能自讀自悟,在反復品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抓注重點詞語,從多角度交流各自的閱讀感受。把握文章的主題,思考對自己的啟示。
3、課前完成預習自測,將預習中遇到的需要給大家提醒的問題,或不懂的問題寫下來,等待課堂上和老師同學交流。
教材助讀:
1、作家作品:
孟子:名軻,字子輿,魯國鄒人。相傳為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再傳弟子,戰(zhàn)國時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著作有《孟子》,是繼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學派大師,史稱“亞圣”。
《孟子》一書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基本上是繼承孔子的仁政思想。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張。
2、題目賞析: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上》。本文就以“魚”和“熊掌”作比喻,巧妙的回答了人在一生中的關鍵時刻應該如何作出正確選擇的問題。說說它們各自表現(xiàn)出了怎樣一種精神。
預習案:
1、給帶點字注音。
熊掌( )兼顧( )舍身( )選擇( )
2、辨字組詞。
孟( ) 欲 ( ) 掌( ) 仰( )
盂( ) 浴( ) 黨 ( ) 抑( )
3、寫出下列詞語的近義詞。
舍棄—— 選擇——
4、寫出下列詞語的反義詞。
舍棄—— 真理——
5、解釋下列詞語。
所: 欲: 也:
亦: 可: 得兼:
舍: 者也: 生:
義:
整體感知:
有感情的朗讀古文,對照譯文理解古文的意思,細細品讀文章感悟寓意深刻的句子。(朗讀指導:要放聲讀,讀準字音、讀清句子、讀出語氣體會作者的感情)。
我的疑惑:請你將預習中遇到的需要給大家提醒的問題,或不懂的問題寫下來,等待課堂上和老師同學交流。
探究案:
探究點1:怎樣理解成語“舍生取義”的意思?你從中得到哪些啟示?(認真讀古文,在理解整篇課文意思的基礎上,圈出重點字詞感悟,作批注,爭取課上精彩交流。)
探究點2、全文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
訓練案:
1. 填空。
(1)《孟子語錄》節(jié)選自《 》一書,這是一本記錄 的書。
(2)《孟子語錄》以 和 設喻,告訴我們 的道理。舍生取義的含義是 。
2.背誦并默寫《孟子語錄》。
3.完成《配套練習》的《孟子語錄》一課。
名言積累:
①、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
②、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匈牙利裴多菲)
③、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④、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夏明翰)
課外閱讀:孟母三遷的故事
孟子是戰(zhàn)國時期的大思想家。孟子名軻,從小喪父,全靠母親倪氏一人日夜紡紗織布,挑起生活重擔。倪氏是個勤勞而有見識的婦女,她希望自己的兒子讀書上進,早日成才。但小時候的孟軻片天性頑皮好動,不想刻苦學習。他整天跟著左鄰右舍的孩子爬樹捉鳥,下河摸魚,田里偷瓜。孟母開始又罵又打,什么辦法都用盡了,還是不見效果。她后來一想:兒子不好好讀書,與附近的環(huán)境不好有關,于是,就找了一處鄰居家沒有貪玩的小孩的房子,第一次搬了家。
但搬家以后,孟軻還是坐不住。一天,孟母到河邊洗衣服,回來一看,孟軻又腳底板揩了油。孟母心想,這周圍又沒有小孩,他又會到哪里去呢?找到鄰居院子里,見那兒支著個大爐子,幾個滿身油污的鐵匠師傅在“丁丁當當”地打鐵。孟軻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磚塊做鐵砧,用木棍做鐵錘,模仿著鐵匠師傅的動作,玩得正起勁呢!孟母一想,這里環(huán)境還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周圍沒有鄰居,門外是一片墳地。孟母想,這里再也沒有什么東西吸引兒子了,他總會用心念書了吧!但轉眼間,清明節(jié)來了,墳地里熱鬧起來,孟軻又溜了出去。他看到一溜穿著孝服的送葬隊伍,哭哭啼啼地抬著棺材來到墳地,幾個精壯小伙子用鋤頭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覺得挺好玩,就模仿著他們的動作,也用樹枝挖開地面,認認真真地把一根小樹枝當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來,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學堂,有個胡子花白的老師教著一群大大小小的學生。老師每天搖頭晃腦地領著學生念書,那拖腔拖調的聲氣就像唱歌,調皮的孟軻也跟著搖頭晃腦地念了起來。孟母以為兒子喜歡念書了,高興得很,干脆拿了兩條干肉做學費,把孟軻送去上學。
可是有一天,孟軻又逃學了。孟母知道后傷透了心。等孟軻玩夠了回來,孟母問他:“你最近書讀得怎么樣?”孟軻說:“還不錯。”孟母一聽,氣極了,罵道:“你這不成器的東西,逃了學還有臉撒謊騙人!我一天到晚苦苦織布為了什么!”說著,揪著他的耳朵拖到織布機房,抄起一把雪亮的剪刀,“嘩”的一聲,把織機上將要織好的布全剪斷了。
孟軻嚇得愣住了,不明白母親為什么這樣做。孟母把剪刀一扔,厲聲說:“你貪玩逃學不讀書,就像剪斷了的布一樣,織不成布;織不成布,就沒有衣服穿;不好好讀書,你就永遠成不了人才。”
這一次,孟軻心里真正震動了。他認真的思考了很久,終于明白了真理,從此專心讀起書來。由于他天資聰明,后來又專門跟孔子的孫兒子思學習,終于成了儒家學說的主要代表人物。
《孟子》教學設計3
教學目的
1、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領會孟子“與民同樂”的民本思想。
3、學習理解對比在論辯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和難點:
民本思想和對比手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方法:
自讀提示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詞句疏通與文段朗讀
一、教學導入:
由孟子的“王道”思想,談到“民本”思想,引入到本課教學。
二、聽朗讀錄音。正音正句讀,然后齊聲朗讀課文。
三、詞語點讀:
1、王語暴以好樂 語:告訴
2、直好世俗之樂耳 直:同“只”,只是
3、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樂:第一、第三兩個“樂”讀yue,意思是欣賞音樂;第二、四、五三個“樂”讀le,意思是快樂。
4、舉疾手蹙頞而相告曰 舉:全都
5、兄弟妻子離散 妻子:妻子和兒女
6、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王:第一個是“大王”,第二個是“行王道一統(tǒng)天下”的意思。
四、一詞多義理解:
1、見
A莊暴見孟子 拜見
B暴見于王,王語暴以好樂 接見
C父子不相見 見面
D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 看見
E居有日,扁鵲復見 進見
F誠恐見欺于秦 被
2、以
A暴未有以對也 來
B王嘗語莊子以好樂 把
C以嚙人,無愈之者 如果
D無以,則王乎 同“已”,停止
E不推恩無以保妻子 用來
F以若所為,求若所欲 憑
3、直
A直好世俗之樂耳 同“只”,只是
B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 與“曲”相對
C而直為此廩廩也 竟然
D半皮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同“值”,價格
E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挺直
4、舉
A舉疾手蹙頞而相告曰 全都
B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抬起
C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推薦,選用
D舉數(shù)人以訓汝 列舉
E舉大計亦死 發(fā)動
F戊卒叫,函谷舉 占領
5、夫
A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 句首助詞
B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人
C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成年男子
D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 丈夫
五、判斷下列各句中詞類活用情況。
1、王語暴以好樂 語:名詞作動詞,告訴
2、獨樂樂,與人樂樂 前一個“樂”:名詞作動詞,欣賞音樂
3、與少樂樂,與眾樂樂 少,眾:形容詞作名詞,少數(shù)人,多數(shù)人
4、今王鼓樂于此 鼓:名詞作動詞,彈奏、演奏
5、吾王庶幾無疾病與 疾病:生疾病
6、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王(后一個):名詞作動詞,行王道。
六、自讀自譯全文,然后解譯下面的文段。
1、民歸之,由水之就下
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孰能與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梁惠王上》)
2、與民同樂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優(yōu)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下》)
3、仁者無敵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yǎng)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大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梁惠王上》)
4、為民父母
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與?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見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后察之;見可殺焉,然后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如此,然后可以為民父母。(《梁惠王下》)
(這幾段文字均較簡單,容易翻譯。翻譯后,讓學生說說每一段文字中,孟子的說理技巧。)
七、作業(yè):
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分析內容
一、再讀課文。(或聽朗讀錄音)
二、分析課文:
本文記述了兩次有關齊王“好樂”的談話,表現(xiàn)了孟子主張人君應“與民同樂”,實行“仁政”的思想。
本文可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莊暴與孟子的談話。莊暴與孟子的談話是一個引子,只有短短幾句,由莊暴之言,提出齊王“好樂”,而孟子的簡單回答,則直接提出了本文的論題,齊王好樂與齊國大治的關系:“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但這一部分的對話沒有論述為什么齊王好樂齊國就能大冶,也許是孟子根本沒與莊暴詳談,更大可能是有意留在記載與齊王談話時再寫出,更恰切有力。在下文孟子面對齊王展開論述與民同樂的觀點前,引出一段莊暴與孟子的對話,至少有這樣幾個作用:正面提出論題;制造議論懸念;以莊暴無言以對齊王,說明此論題的難度,反襯孟子論辯術的高明。《孟子》是對話體的文章,這種以對話形式切入論題,也是孟子散文的常見手法。下文中孟子向齊王闡述自己的觀點,仍是用對話方式切入。
第二部分,孟子與齊王的談話。這部分才是正文。這一部分又分為三層,前兩層只是為了把齊王引入自己設計好的論題中,最后一層才是本文的重點。
第一層(從“他日,見于王”至“今之樂猶古之樂也”),緊承與莊暴的談話,再次提出論題。孟子與齊王的談話,也從齊王好樂開始。但話不投機,齊王變了瞼色,并稱自己喜好的不是先王之樂,只是世俗之樂。齊王變了臉色,固然是“慚其好之不正”(朱熹《孟子集注》),為自己不喜歡先王之樂而愛好世俗之樂而羞愧,但他也知道孟子是主張先王之樂反對世俗之樂的,他正面承認自己愛好世俗之樂,也就把自己和孟子的立場對立起來了。這時的談話氣氛并不融洽。如果此時孟子順著齊王的話題去談先王之樂和世俗之樂的雅俗高下,談話氣氛必然更為緊張,勸說齊王與民同樂、行仁政的目的也不可能達到。所以孟子轉換談話內容,再提前文與莊暴談話時已提到的論題:“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不僅迎合了齊王,引起了齊王的興趣,改變了談話的氣氛,而且巧妙地把談話由音樂引入政冶領域。然后再補充一句“今之樂猶古之樂也”。既是承接齊王“先王之樂”“世俗之樂”之言而來,又改變了原來的概念,進一步轉換話題。先王之樂、世俗之樂和“古之樂”“今之樂”既相同又不同,前者雅俗的區(qū)分明顯,后者無論今樂古樂,都有雅有俗。在偷換概念中,孟子巧妙地轉換了話題。“其實,今樂古樂何可同也?但與民同樂之意,則無古今之異耳。”(朱熹《孟子集注》)避開容易引起齊王反感的音樂的雅俗問題,借題發(fā)揮,巧妙地把音樂話
題轉為政治話題,既不喪失自己對音樂的一貫立場,又把談話引入了自己想說的領域。
第二層(從“曰:‘可得聞與?’”至“不若與眾”),孟子果然改變了齊王的情緒,激起了他的興趣,忍不住主動問道“可得聞與?”向齊王進說的時機似乎已成熟,但孟子并未就此開始闡發(fā)他的道理,而是再以兩問進一步加重談活氣氛,誘導齊王在思想感情上趨向自己與民同樂的觀點。既然齊王同意獨樂不如與人同樂,與少數(shù)人同樂不如與多數(shù)人同樂,那么自然也就容易接受與民同樂的觀點。
第三層(從“臣請為王言樂”至篇末),經(jīng)過前兩層的鋪墊,齊王在不知不覺中,終于說出了“不若與眾”時,談話條件已完全具備,孟子滔滔不絕“為王言樂”,但仍不是談音樂本身,而是談齊王的音樂和田獵活動在老百姓心中可能引起的不同感受,由此引出與民同樂的主題。這里,孟子沒有講枯燥的大道理,而是以兩幅生動形象而又截然不同的畫面的對比,來揭示是否與民同樂的不同政治效果:國君只圖自己享樂,不管人民死活,造成人民“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的悲慘局面,人民對國君怨聲載道。國君在享樂時,也能考慮到人民的疾苦,人民能有安寧的生活,他們就會“欣欣然有喜色”,就會祝福國君身體健康。孟子在以兩幅畫面展現(xiàn)兩種不同的政治局面時,分別結以“此無他,不與民同樂也”和“此無他,與民同樂也”,說明了造成兩種不同政治局面的原因,點出了本文的主題思想。最后以“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作結,進一步升華主題,與民同樂,推行仁政,人民歸附,便能統(tǒng)一天下。
三、分析寫作特點
本文是對話體議論文,顯示了孟子高明的論辯藝術。
1、循循導人,借題發(fā)揮。
作者并不是開門見山地把自己的論點擺出來,而是巧妙地運用對話的方式,在談話中自然地轉換話題,借題發(fā)揮,從齊王好樂切入,歸結到與民同樂的主旨上。在與莊暴的談話中,孟子只有一句話“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點出了齊王好樂與齊國政治的關系這個論題,但未加論述。在與齊王談話中,孟子又從好樂切入,巧妙地重提論題,然后與齊王兩問兩答,從談話氣氛和思想感情上把齊王引導到自己的論題上后,孟子才進入自己的談話主題。
2、對比和重復。
本文寫國君是否與民同樂,人民的不同感受,造成的不同政治局面,運用的是對比方式。兩段話在內容上是對立的,但語言上既有相對之句(如“舉疾首……相告”和“舉欣欣……相告”),又有重復之語(如“今王鼓樂……之音”和“今王田措……之美”)。這樣論述,就強調了國君同樣的享樂活動,引起人民不同的感受,形成不同的政治局面,原因只在于是否與民同樂,從而突出了論題。
3、生動形象的議論語言。
本文雖是議論文,語言卻很生動形象,如寫齊王的“變乎色”,寫老百姓“疾首蹙頞”“欣欣然有喜色”等。孟子在正面論述自己觀點時,完全沒有用枯燥的說教,而是通過兩幅圖畫,生動自然地得出結論。
四、完成課后練習一。(略)
五、完成課后練習二。(略)
六、完成課后練習三。(略)
七、結合當代我國社會實際,提出“以德治國”的號召,這和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關系?(討論)
八、作業(yè):
完成同步訓練。
《孟子》教學設計4
【三維目標導航】
1、知識與能力:
⑴ 讀準字音,劃準節(jié)奏,初步揣摩文言文誦讀技巧。
⑵ 辨析疑難字詞,疏通疑難句意,積累文言詞匯。
⑶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⑷ 品讀關鍵詞句,深層挖掘作品內蘊,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⑸ 多種形式朗讀,體會孟子散文論辯特色。
⑹ 多角度賞讀課文,了解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和生動、形象、精辟的語言。
2、過程與方法:
⑴ 反復讀,在讀中積累文言詞匯,在讀中品味文言韻味,在讀中感知內容要點,在讀中領悟文章內蘊,在讀中鑒賞語言的精辟,在讀中質疑探疑解疑,在讀中走近孟子。
⑵ 鼓勵學生對課文內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作眉批,通過合作交流,共同探討,解決疑難。
⑶ 強調學生與文本對話,生生對話,師生對話,創(chuàng)設互動互學的教學情景。
⑷ 引導學生鏈接生活,拓展思維,從縱深角度擴展學生閱讀空間。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⑴ 讓學生認識我國古代哲人的非凡才智和他們對我國及世界文化的發(fā)展作出的貢獻,增強民族自豪感。
⑵ 通過對作品的閱讀探究,引導學生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啟迪學生明了人才是在艱難的環(huán)境中磨煉出來的道理,激發(fā)學生對人生的思考。
⑶ 讓學生通過對作品的傾心解讀,成為情感頤養(yǎng)的過程,成為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過程。
【沙場點兵】
1、搜集孟子及相關背景資料。
2、注意古漢語中的詞類活用,看課下注釋積累一下。
3、搜集孟子的一些名言警句。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盡信書不如無書;不以規(guī)矩,無以成方圓;吾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等。
4、積累逆境成才方面的名言與事例。如:苦難對于一個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于能干的人是一筆財富,而對于庸人卻是一個萬丈深淵;把腳抬高,絆腳石就成了墊腳石;順境中的美德是自控自制,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
【教學設想】
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創(chuàng)設質疑──探疑──解疑的教學情景,通過誦讀──積累──感悟──拓展實現(xiàn)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注重學生的自主理解與思考,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在于讀準節(jié)奏、讀出氣勢、疏通文意、理解主旨。
難點:在于兩篇短論的論證結構的把握。
【教學方法】
以讀為核心,自主思考、合作研討、集體探究。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相關資料篩選。
【教學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安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學習側重點
1、讀準字音和節(jié)奏,熟讀成誦,讀出氣勢;
2、歸類積累文言語匯,把握大意;
3、熟讀精思,理解主旨。
〖方法錦囊
教:引導、點撥、對話、指導。
學: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課堂在線
一、導入
師生對話:指幾名學生向同學介紹你了解的孟子,師作補充:孟子一生滿腹經(jīng)綸,不在其位而謀仁政,展露出他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他曾經(jīng)周游列國宣傳他的仁政主張,但在稱雄爭霸的戰(zhàn)國時代,他的仁政思想并沒有得以推行,可是他的民貴君輕思想和行王道、施仁政的主張,依然閃耀著人性的光輝,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體現(xiàn)他思想主張的第一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多媒體展示學習側重點
師作介紹,簡介孟子散文的特色,激發(fā)學生朗讀的興趣。
三、朗讀訓練
1、齊讀,鼓勵學生團結一心,讀出氣勢。
2、師根據(jù)齊讀出現(xiàn)的問題作朗讀指導,指出停頓的重點地方以及易錯讀音,邊范讀邊指導。
3、小組或團隊試朗讀,群體競讀,個體讀,齊讀。
四、自學研討與交流
要求:
1、自主讀,發(fā)現(xiàn)問題,作眉批。
2、小組合作研討,組長做好分工,要求分工協(xié)作積累文言語匯,在此基礎上初步理解文意。
師生交流:
1、各小組將在合作學習中沒有解決的問題提出,其他小組嘗試解決,師作評價。
2、各小組分別展示小組學習成果。
3、師呈現(xiàn)重點問題,檢測學習成效(此為彈性設計,可根據(jù)學生提出問題靈活取舍)。
五、研讀課文,探究思路
小組探究:研讀2、3段,看看戰(zhàn)例中攻守雙方的條件及結果,進而找出文章的論點與結論。
師生交流,明確論證結構。
六、展讀課文,飛揚神思
師生對話:誰能從歷史上或現(xiàn)實中舉個借助天時取得作戰(zhàn)勝利的例子?
誰能從歷史上或現(xiàn)實中舉個憑借地利優(yōu)勢的例子?
依靠人和占盡先機的例子不勝枚舉,請你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的理解。
七、師作小結,重申主旨,作業(yè)布置
隨著閱讀的深入,思維的縱深,你會發(fā)現(xiàn)很多問題,質疑反思,收獲無窮,愿這種習慣伴你學習的每一天!請同學們課下繼續(xù)誦讀這一章,并預習下一章。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安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學習側重點
1、讀準字音和節(jié)奏,熟讀成誦,讀出氣勢。
2、歸類積累文言語匯,把握大意。
3、熟讀精思,理解主旨,挖掘深意。
〖方法錦囊
教:引導、點撥、對話、指導
學: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課堂在線
一、導入新課
聯(lián)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章,指出孟子的思想并未在諸侯之間得以推行,可是執(zhí)著的孟子并沒有氣餒,他走上了著書立說的道路,在修身養(yǎng)性、治國安民、教育學習、交友處世、孝親敬老等方面為我們留下了很多充滿智慧和哲理的警世名言,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就是他人生經(jīng)歷的一部分。
二、自學導引
1、明確學習重點。
2、師范讀,把握讀音與節(jié)奏。
3、小組根據(jù)重點提示進行合作學習。
4、學習成果展示(師檢測與生主動展示結合,重點進行多種形式的讀的訓練,進一步體會孟子散文特色)。
三、探究學習活動
1、精彩故事再現(xiàn):
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的成長故事。
由六名學生講故事,故事內容: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2、思考討論:
思考:請你用一句話總結他們的經(jīng)歷,從這些故事中總結共同的規(guī)律。
明確:要成就大事業(yè),必須經(jīng)過一番艱苦的磨練。
思考:孟子在談到艱苦生活能使人大有作為,連舉六名在歷史上有成就的人物,是否重復,為什么?
⑴ 共同特點:出身低微,飽經(jīng)磨難,逆境成才。使用排比,文章富氣勢和說服力。
⑵ 從古到今(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人)多方面舉例,內涵豐富,說服力強。
啟發(fā)提問:怎樣才算艱苦的磨練呢?過渡到第二、三段的學習,了解孟子的人才成長觀。
人才成長的主客觀條件在這兩段是怎樣體現(xiàn)的?通過譯讀的方式把握。
3、小組合作探究全文思路:
本文側重論述的觀點是什么?請理清其論證思路。
明確:先舉人的例子,從正面說理,談犯錯與改錯的關系,談內心憂困、思慮阻塞與有所作為的關系,談如何讓想法為人所知,論證生于憂患的觀點。接著舉國家的例子,從反面說理,談國家如果沒有內憂與外患就要滅亡,論證死于安樂的觀點。
四、熟讀精思
齊聲誦讀中間兩段,思考:
1、你一定知道很多逆境出人才的例子,說出來讓大家分享吧!
指導學生暢所欲言,豐富積累。
2、論證死于安樂只用一句話,卻是大量亡國事實的高度概括,請你用所學歷史知識解讀一下好嗎?
齊誦這句話,引導學生回顧中國古代史解讀。
五、多媒體出示下列積累訓練
讀完本文,我不由得想起這些名句:
寶劍鋒從磨礪出, 。
,從來紈绔少偉男。
,逸豫可以亡身。
自由誦讀名言警句。
發(fā)出倡議:讓我們積累更多名言警句吧!
六、質疑反思
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此為彈性設計,可依時間靈活處理,也可引導學生課外繼續(xù)探究。
七、課外練筆
古人說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還說多難興才,請結合《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內容和觀點,結合自己的經(jīng)歷談談你對這些話的理解,以面對困難為話題寫一則隨感。
〖教學反思
文言文教學怎樣預設才會使課堂卓有成效?怎樣才能最大限度的使學生從文言文的微言大義里面得到屬于自己的東西?我在設計本課時力求讓孟子的思想精髓深深植根于學生的思維,喚起學生走進孟子散文,走近孟子的熱情。同時盡最大可能為學生搭建一個自主學習與展示學習成效的平臺,讓學生習得方法,提高能力。在設計與教學中有可取之處,也有遺憾。
反思一:多方搜集資料,篩選信息,與學生平等對話。教師只有善于為學生搭建腳手架,語言訓練與思維訓練才會相得益彰。預設的空間越廣闊,課堂生成就會越精彩。教師也就會做到游刃有余了。
反思二: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增進理解,在理解中推動朗讀,二者就會形成解讀的合力。在讀中進行朗讀指導,養(yǎng)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做批注的習慣,質疑探究、學會思辨的習慣。一句話,由學會走向會學,由要我學走向我要學。整節(jié)課以各種形式的讀貫穿課堂,在讀中感知,在讀中讀懂讀透文本,在閱讀中與作者對話,在閱讀中縱深拓展,注重了思維訓練。
反思三:《語文課程標準》對文言文學習有如下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yōu)秀詩文80篇。;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在文言積累方面,我設計了兩個環(huán)節(jié):一是立足課內,分類積累文言語匯,掌握重點字詞句的含義;二是開拓閱讀視野,注重相關名句的積累。設計意圖為培養(yǎng)文言語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相信只要堅持,這個目的會達到的。第二項的操作可以靈活處理。
反思四:要做到讓學生的自主學習有成效,合作學習有時間保證,師生交流有思維碰撞,學生的誦讀與積累達到預定目標,這兩節(jié)課的`課堂容量還是大了些。在各種不同形式的朗讀中,學生比較順利地走進了文本,也基本理解了作品的思想內涵,但遺憾的是由于時間的緊迫,我在各部分銜接中比較生澀,課堂語言不夠流暢,當堂激勵和隨機深入引導不能達到水到渠成。
《孟子》教學設計5
教學目的:
1、 熟習常見文言詞語的用法。
2、 通過對課文分析,了解孟子的禮義榮辱觀。
3、 學習孟子以寓言故事明事理的說理方法。
教學重點和難點:
以寓言故事說理。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方法:
遷移性閱讀法。
教學過程:
一、 教學導入:
復習前面課文中孟子的說理方法——設喻、對比、類比等——寓言說理。
二、 聽朗讀錄音,正音正句讀。然后齊聲朗讀課文。
瞷(jian) 墦(fan) 訕(shan) 施(yi)從良人
三、 詞語點讀:
1、 重點詞語理解:
a、 饜酒肉而后反饜:飽,動詞,吃飽
b、 則盡富貴也富貴:名詞,有錢有勢的人。
c、 吾將瞷良人之所之也瞷:窺視
d、 遍國中無與立談者國:城
e、 所仰望而終身也終:使動詞,使……完全度過。
f、與其訕其良人訕:譏諷,怨詈也
2、 一詞多義現(xiàn)象:
a、 之
A吾將瞷良人之所之也 前一個是助詞,后一個是動詞,到、往。
(舊:吾欲之南海,何如)
B此其為饜足之道也的
(舊: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
C而良人未之知也代詞,這件事
(舊:為之,則難者亦易矣)
D吾見師之出,不見師之入取消句子獨立性。
(舊:人之為學有難易乎)
b、 道
A此其為饜足之道也方法
(舊:策之不以其道)
B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道路
(舊: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仁政”,或道義
(舊:伐無道,誅暴秦)
D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自然的規(guī)律
(舊: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E不足為外人道也說
(舊:孔子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
3、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釋:
A則必饜酒肉而后反“反”同“返”,回來。
B蚤起“蚤”同“早”,早晨
C施從蒗人之所之“施”同“迤”,偷偷
四、 再次朗讀課文,自行通譯全文。
五、 分析理解:
1、 這個小寓言故事,情節(jié)是相當完整的,請說說哪些是序幕、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
(提示:序幕——妻妾良人共處;發(fā)端——良人饜酒肉而后反;發(fā)展——妻子起疑和跟蹤;高潮——墳間乞討余食余酒;結局——妻妾相泣中庭。)
2、 在本段文字后,原文尚有一句話:“由君子觀之,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矣!”試翻譯這句話。
(提示:從有道德的君子來看,當今那些追求富貴的人,他們的妻子小妾見到他們的丑態(tài),不感到羞愧而哭泣的恐怕很少吧!)
3、 從尾句看來,這篇寓言的寓意何在?
(提示:辛辣地諷刺了那些不顧禮義廉恥,以卑鄙手段追求富貴利達的人。)
六、 學習了這篇寓言,你從中得到了怎樣的感受?(討論)
(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丑惡現(xiàn)象,批評卑鄙小人行為)
七、 閱讀《文學讀本》中《〈孟子〉短文四篇》,認真翻譯并概括各篇大意。
(略,參看注釋)
八、 作業(yè):
熟讀課文,認真翻譯全文。
教學反思:
1、抓住本文的文體,即寓言,進行分析。
2、根據(jù)孟子的寫作風格來分析文章的寫作特點。
3、明白孟子在本文所表達的寓意。
《孟子》教學設計6
學習目標:
1、熟練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掌握文中重點詞語的含義。
3、掌握理解“舍生取義”的意思。
學習重點:全文字、詞含義,全文大意。
學習難點:對“舍生取義”的理解。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情況:提問有關孟子的資料和字詞
孟子:名軻,字子輿,魯國鄒人(今山東鄒縣)人。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著作有《孟子》,是繼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學派大師,史稱“亞圣”。
二、展示目標(如上)
三、學習新知:
1、師范讀課文。
2、生自讀課文。
3、結合譯文理解內容
課文分析
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上》。《孟子》一書共收入七篇文章,每篇又分“上篇”和“下篇”。
先講解字、詞
所:不譯。欲:想要得到。也:句末加強判斷的語氣詞,不譯。亦:也。可:能。得兼:應為“兼得”的倒裝,同時得到。舍:舍棄。者也:連用時,加強判斷語氣。生:生命,也可以理解為“活著”。義:可以理解為最高尚的思想、行為、道德(真理、信仰、正義等)。
譯文:
魚是我想要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如果二者不能同時得到,那么我就舍棄魚而選取熊掌。生命是我想要的;義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二者不能同時得到,那么我寧愿舍棄生命而選擇義。
全文共四句話,有兩層意思。第
一層是一個設喻,用“魚”和“熊掌”兩種事物來假設比喻,讓作者對二者做的一個取舍,結論是舍魚取熊掌,突出了熊掌的重要性。這樣,自然引出“生”和“義”及對二者的取舍,作者最后得出結論:舍生取義。選擇了“義”,也就是選擇了真理,正義信仰,有益于大眾的思想和行為,表明了孟子的高尚情操。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義”和孔子提倡的“殺身成仁”在內容上基本接近,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最高道德標準之一。這種思想道德在近、當代革命過程中激發(fā)了許許多多的仁人志士,為國捐軀,慷慨赴國難,拋頭顱,灑熱血。今天,對于廣大的中學生的道德建設來說,也有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
孟子是講道理的高手,能用通俗、形象、生動的比喻,闡述深奧的哲學道理,這樣便于讀者的理解。這種寫法也為同學們今后寫議論文提供了經(jīng)驗。
4、學生思考:“舍生取義”這個成語的意思?
(指為了真理和正義,寧可舍棄生命,了不做不義的事。)
5、練習背誦課文。
四、小結:
內容和孟子思想。
五、作業(yè):
默寫課文和練習冊內容。
《孟子》教學設計7
學習目標
1、掃清字詞障礙,熟讀課文。
2、大致把握課文內容,理解積累哲理、抒情名句。
3、盡可能積累和理解文言詞匯。
教學重點
1、熟讀課文,力求理解背誦。
2、積累理解“道、環(huán)、委、發(fā)、舉、生、死、人和”等文言實詞、短句的含義。
3、理解把握作者在文中說明的哲理。
教學難點
1、理解積累名句。
2、了解和學習作者曠達的胸襟和“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抱負。
教學方法閱讀賞析法
教學課時4課時
德育內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胸懷天下,用春天般的心情去面對生活。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同學們,大家知道“孔孟之道,仁義為先”這句俗語嗎?‘孔’即孔丘,‘孟’即孟軻;今天我們來一起學習與鑒賞我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孟子寫的政論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師板書課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政論文
課內記憶練習(前提測評、板書設計A)
1、人們常說的“四書五經(jīng)”中的“四書”是。
2、《孟子》是記錄的書,共七篇。
課時學習目標
1、掃清字詞障礙,熟讀課文。
2、大致把握課文內容,理清這篇政論文的三要素、把握本文運用的論證方法。
3、解讀課文名句,力求熟讀并且背誦課文。
(導學達標)。
一、掃清字詞障礙,圈出生字并結合注釋進行注音;熟讀課文,(10分鐘,共2—3遍,)
二、學生分不同形式的朗讀課文(可以分段單讀,然后齊讀),教師正音、點評。
三、學生課內自由賞析活動(在課本或筆記上完成):
1、完成對“道、環(huán)、委、域、畔、有、人和”等文言實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短句的理解和積累;
2、同桌互相進行觀摩探討學習。
⑴、熟讀并且背誦課文,同桌互相檢查背誦情況。
⑵、討論并歸納這篇政論文的三要素、把握本文運用的論證方法。共同完成老師板書提出的問題。
⑶課文內容歸納練習(板書設計B)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他的中心論點是,其中,第二段以戰(zhàn)爭中的為例,重點論證“天時不如地利,”;第三段以戰(zhàn)爭中的為例,重點論證“地利不如人和”。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運用的主要論證方法有、。
C、句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指出文中的兩個排比句,劃分朗讀節(jié)奏,并且說一說其表達作用。
四、互相交流,共同學習
1、由學生把自己積累的重要詞語(必須是含重點詞語的句子)抄寫到筆記上,同時,簡要的進行音、義解說(同學們自覺增刪,并繼續(xù)補充)
2、教師小結,學生齊讀全文。
課內鞏固練習:
1、由學生上講臺,完成老師抄寫到黑板上的歸納練習,鼓勵同學們自覺增刪,繼續(xù)補充。
2、師生共同提出的板書內容抄在筆記上,補充完整同時單獨完成重要詞語注音與釋義。
第二課時
課時學習目標
1、掃清字詞障礙,熟讀課文。
2、大致把握課文內容,理清這篇政論文的三要素、把握本文運用的論證方法。
3、解讀課文名句,力求熟讀并且背誦課文。
(導學達標)。
一、掃清字詞障礙,圈出生字并結合注釋進行注音;熟讀課文,(10分鐘,共2—3遍,)
二、學生分不同形式的朗讀課文(可以分段單讀,然后齊讀),教師正音、點評。
三、學生課內自由賞析活動(在課本或筆記上完成):
1、完成對“舉、發(fā)、拂亂、曾益、衡、喻、出、入、生、死”等文言實詞、“動心忍性”“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等短句的理解和積累;
2、同桌互相進行觀摩探討學習。
⑴、熟讀并且背誦課文,同桌互相檢查背誦情況。
⑵、討論并歸納這篇政論文的三要素、把握本文運用的論證方法。共同完成老師板書提出的問題。
⑶課文內容歸納練習(板書設計B)
A《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是一篇,他的中心論點是,其中,第一段以的、六位古代名臣名相為例,有力的闡述了”的道理;
B《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運用的主要論證方法有、。
C、句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D、解讀第二段,劃分朗讀節(jié)奏,并且說一說其說明的人生哲理。
四、互相交流,共同學習
1、由學生把自己積累的重要詞語(必須是含重點詞語的句子)抄寫到筆記上,同時,簡要的進行音、義解說(同學們自覺增刪
《孟子》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有關孟子和孟子的思想;掌握文中重點詞語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熟練的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知課文;準確把握課文主旨。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準確理解“舍生取義”的思想內涵;提升自身素質和能力,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選擇。
教學重點
感知課文,掌握文中重點詞語的含義,準確理解“舍生取義”的思想內涵。
教學難點
“兼得”和“舍生取義”二詞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師范讀,生體會。
二、介紹相關資訊:
1、作家作品:
孟子:名軻,字子輿,魯國鄒人。相傳為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再傳弟子,戰(zhàn)國時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孟子》一書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基本上是繼承孔子的仁政思想。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張。
2、題目賞析: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上》。本文就以“魚”和“熊掌”作比喻,巧妙的回答了人在一生中的關鍵時刻應該如何作出正確選擇的問題。
三、再讀課文,積累相關詞語。
四、師生共同賞析課文,掌握關鍵詞語。
欲:想得到的亦:也子得兼:該詞位置前后顛倒,應作“兼得”,譯作“同時得到”。舍:舍棄
五、師生交流,小組合作寫出文章結構提示:
六、生合作探究后總結文章主旨:
本文是孟子的一段語錄,以魚和熊掌設喻,說明舍生取義的道理。
七、處理課后習題。
八、背誦課文。
《孟子》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解讀文中常見文言詞語的用法;
2、體會孟子愛憎分明的個性及其執(zhí)著追求的“仁政”理想;
3、理解本文生動貼切的語言及比喻修辭手法的運用。
[教學方法]
教師點拔,學生自讀研討。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導入
沒有誰愿意生活在戰(zhàn)爭年代,為什么?因為戰(zhàn)爭會讓人家破人亡,妻離子散。春秋三百年,“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老羸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也正因為如此,歷代百姓大多是“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百姓怎樣安居,國家怎樣強大,天下怎樣安定,一些先哲圣賢就此開始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孟子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了“保民而王”,“仁義為本”的政治主張。
二、初讀
1、聽朗讀錄音,正音,正句讀
卒然(cù)嗜(shì)殺沛(pèi)然
浡(bó)然枯槁(gǎo)惡(wū)乎定
齊聲朗讀課文,自主翻譯全文
2、重點字詞疏理
①出,語人曰語:告訴
②卒然問曰卒:通“猝”,突然
③天下之人牧人牧:國君,統(tǒng)治者
④孰能與之與:歸附,跟隨
⑤民皆到引領而望矣引:伸長
⑥天下惡乎定惡:何,怎么
⑦油然作云油然:興盛的樣子
⑧沛然作雨沛然:水勢很大的樣子
三、研討
這篇文章是語錄體,通過人物對話來體現(xiàn)人物的性格,思想及語言技巧的。
1、文中最能體現(xiàn)孟子個性的句子是哪些?體現(xiàn)的是什么樣的個性?
篩選:不似人君,不見所畏
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
歸結:情感鮮明,率真耿直
2、文中最能體現(xiàn)孟子思想的句子是哪些?體現(xiàn)的是什么樣的思想?
篩選:天下定于一,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歸結:保民而王,仁義為本
3、文中最能體現(xiàn)孟子語言特色的句子是哪些?語言特色是什么?
篩選:沛然下雨,苗浡然興之
水之就下,誰能御之
歸結:善用比喻,生動貼切
4、在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角色朗讀課文中的對話
四、拓展
閱讀下段文字,回答后面問題:
齊宣王問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孟子對曰:“于傳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猶以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猶以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問國之大禁,然后敢入。臣聞郊關之內,有囿方四十里,殺其鹿者如殺人之罪。則是四十里為阱于國中,民以為大,不亦宜乎?”
1、此段在論述中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說說這樣論述的好處。
2、這篇文章中作者闡述了一個怎樣的觀點?
[板書]
《孟子》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孟子和孟子的思想;掌握文中重點詞語的含義。
2、熟練的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知課文;準確把握課文主旨。
3、準確理解“舍生取義”的思想內涵;提升自身的道德判斷水平和思想境界。
教學重點: 感知課文,掌握文中重點詞語的含義,準確理解“舍生取義”的思想內涵。
教學難點: “兼得”和“舍生取義”二詞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生命是非常可貴的,因為生命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的機會。一個人如果連生命也無法再擁有了,那么他將再也不可能做別的事情。但有的時候,有些人卻寧愿為了一些別的東西而舍棄至高無上的生命,比如我們熟知的劉胡蘭的故事、董存瑞炸碉堡的故事,還有岳飛的忠精報國,為什么這些人能把生命置之腦后呢?他們身上所體現(xiàn)的這種精神其實是與兩千多年前孟子的“舍身取義”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甚至可以說是受了他的影響,一個人的思想能影響兩千多年,而且成為人們尊崇的道德準則,可見它的魅力,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孟子語錄》之““舍身取義”。
二、孟子介紹(由學生介紹,教師補充)
孟母三遷的故事講的就是孟子,有沒有同學能跟我們介紹一下孟子?
孟子:名軻,字子輿,魯國鄒人(今山東鄒縣)人。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著作有《孟子》,是繼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學派大師,史稱“亞圣”。
三 教師背讀課文,學生自讀,齊讀。
四、理解字義,文意,試不看課文注解翻譯。
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上》。《孟子》一書共收入七篇文章,每篇又分“上篇”和“下篇”。
先講解字、詞 所:不譯。欲:想要得到。也:句末加強判斷的語氣詞,不譯。亦:也。可:能。得兼:應為“兼得”的倒裝,同時得到。舍:舍棄。者也:連用時,加強判斷語氣。生:生命,也可以理解為“活著”。義:可以理解為最高尚的思想、行為、道德(真理、信仰、正義等)。
譯文:
魚是我想要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如果二者不能同時得到,那么我就舍棄魚而選取熊掌。生命是我想要的;義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二者不能同時得到,那么我寧愿舍棄生命而選擇義。
全文共四句話,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一個設喻,用“魚”和“熊掌”兩種事物來假設比喻,讓作者對二者做的一個取舍,結論是舍魚取熊掌,突出了熊掌的重要性。這樣,自然引出“生”和“義”及對二者的取舍,作者最后得出結論:舍生取義。選擇了“義”,也就是選擇了真理,正義信仰,有益于大眾的思想和行為,表明了孟子的高尚情操。
五、學生思考:“舍生取義”這個成語的意思?
(指為了真理和正義,寧可舍棄生命,了不做不義的事。)
六、 試背課文
七、 想想,你知道哪些舍身取義的事跡?談談自己的看法。(或沒有踐行舍身取義的事,談談自己的看法,如一些背叛國家和民族的人叫千古罪人)
八、小結全文:
這節(jié)課我們通過對孟子語錄的學習,知道了儒學大師孟子的重要觀點即雖然生命和正義都是他所熱愛的,但如果二者發(fā)生沖突時寧愿舍棄生命以求大義,也就是會“舍生取義”,他的這一思想一直影響到了現(xiàn)在,讓我們珍惜生命熱愛生命,同時我們還要知道也有比生命更珍貴的東西,那就是"義"。舍義取生那是茍且偷生,“舍生取義”則能讓你的脊梁挺立。
九、積累(都要求掌握):
(1)列舉一些你所知道的舍身取義的人物事跡;
(2)孟子的其它名言:
盡信書不如無書。
側隱之心,人皆有之。(推崇人性本善的觀點)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作業(yè):背誦課文;
掌握"“舍生取義”這個成語的意思;
掌握孟子的其它名言。
《孟子》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誦讀課文,疏通文句,識記有關孟子的文學常識以及本文出現(xiàn)的通假字、常見虛詞、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礎知識。
2、在誦讀中感受孟子的文氣和語勢,學會運用譬喻和寓言說理的方法使議論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3、理解孟子思想中“義”與“氣”的意義與聯(lián)系,了解孟子“性善論”在文中的體現(xiàn)及其“取義”、“養(yǎng)氣”之說是對孔子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
說明:“舍生取義”、“浩然之氣”是本文體現(xiàn)的孟子思想的核心價值所在。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將孟子“取義”、“養(yǎng)氣”之說的本質(即建立在“性善論”基礎上的道德信仰)揭示出來。鑒于當代學生對孔孟之道的疏離可在分析課文之前先借錢穆、黃仁宇、鮑鵬山等知名學者作家對孟子的精辟獨到的評論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進一步對作者及課文產生興趣。花一定時間帶領學生認真朗讀課文,引導學生在誦讀中體會孟子充沛的文氣與酣暢的語勢。提供盡可能豐富的歷史、評傳資料,讓“亞圣”形象鮮活飽滿,吸引學生切實關注孟子的道德訴求與人格取向并鼓勵他們在浩瀚歷史長河中找出躬身餞行孟子學說的例子。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掌握本文生動形象的說理方法,理解孟子思想核心:“取義”、“養(yǎng)氣”。
2、難點:理解文中表現(xiàn)出的與孔子同中有異的孟子道德理想與人格力量。
說明:本文所選孟子兩章屬于先秦諸子散文發(fā)展到第二階段的對話體論辯文,較之《論語》式的語錄體散文有了很大的發(fā)展。誦讀此二章并充分感受孟子“氣盛言宜”的論辯風格同時從文中提煉孟子思想的核心價值所在是本篇課文的學習重點。而讓學生能真正走近孟子,深刻理解文中表現(xiàn)出的不同于孔子的道德理想與人格力量則是本文學習的難點。對于“取義”、“養(yǎng)氣”之說的解釋不難傳授,但讓學生從內心深處認同傳統(tǒng)儒家留給后世的這種高貴遺風,則需要教師細致真誠地引導。“孔孟”雖然常常相提并論,但兩者之間亦有很大不同,需要在對《論語》、《孟子》等相關文本進行全面細致的閱讀與比較之后,學生方能略知一二。由于本文的重點并非孟子的政治思想,教師不必對孟子的“仁政”、“民本”、“王道”等思想做過多的延伸與拓展,而要盡量圍繞孟子學說中有關道德實踐與自我修養(yǎng)方面來展開教學工作。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活動預設學生活動預設設計意圖
導入課文
激發(fā)興趣
1、說自己“平治天下,舍我其誰”,罵別人“無父無君,是禽獸也”這樣的話難道象是出自溫良恭儉讓的儒家學者之口嗎?這人偏偏正是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孟子。請同學回憶初中所學的孟子的相關知識,說一說自己對孟子的理解。
2、教師將需落實的文學常識補充完整并進一步向同學介紹“你所不知道的孟子”,讓大家了解孟子高度的道德自信及其對待論敵難免偏激的一面。學生當能回憶其初中課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但對孟子的了解多半僅限于“亞圣”、儒家代表人物等標簽式概括。少數(shù)閱讀面較廣的學生可能會表達一些獨到的認識。通過學生回憶,教師補充,還原一個鮮活的孟子形象,激發(fā)學生對孟子其人其文的興趣,有助于減輕對文言課文的畏難情緒,提起精神投入學習。
朗讀課文
疏通文字
概括要點
落實重點
1、教師范讀課文,請同學圈劃課下重要注釋,初步理解文意;對疑難詞句進行質疑。
2、請同學分小組討論串譯課文,分別概括《魚我所欲也》、《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的中心論點。
3、教師根據(jù)學生情況,及時給予指導,提醒同學思考“義”與“氣”的意義與聯(lián)系,并明確“舍生取義”乃人之本性正是作者“性善論”的體現(xiàn),而“浩然之氣”一文的觀點也是孟子在“性善論”中提倡充分發(fā)展人性中的“四端”以完善保有人性的思想體現(xiàn)。
1、通過課堂圈劃落實字詞解釋。爭取當堂掌握常用通假字:辟、得、與、鄉(xiāng)、無、閔、辯;常見虛詞:為、惡、以、而、于等;特殊句式:判斷句、賓語前置等。
2、學生容易將《魚我所欲也》的論點誤認為是“舍生取義”,通過串譯課文明確論點應為:“舍生取義”是人的本性。
3、從文中抓住原句明確“氣”“是集義所生者”一定要有義和道的輔助配合,要在內心長期積累而不能靠外力刻意助長。孟子文章的重要特點就是氣勢充沛、雄辯滔滔,不通過反復朗讀不能深解其味。針對文言篇目的學習,尤其針對高三年級的應考現(xiàn)實,教師仍需提醒學生對文言現(xiàn)象及時歸納、不懈積累。串譯課文后的論點概括是否精當是對該文言課文內容是否落實的一種整體反饋,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孟子相關的思想主張。
(這一環(huán)節(jié)是落實基本知識層面的內容,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程度確定課時長短。)
分析典型
片段
揣摩精彩
語言1、請學生選擇自己比較欣賞的語句富于情感色彩地朗誦出來。讓其他同學先猜一下這位同學為什么認為這些語句值得朗讀,再由同學自己評價說明一下。
2、引用歷代文論家對孟子語言的
評述,比如“孟子長于譬喻”,引導學生注意《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中寓言人物的語氣。1、《魚我所欲也》中采用譬喻手法的第一節(jié),采用排比手法的第二節(jié),《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中的寓言故事,都可能是學生選擇的片段。明確譬喻、寓言、排比的特點和作用。
2、以“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為例,欣賞孟子寓言中平白如話,極為逼真,生動風趣的語言。促進學生關注文本,結合原文談感受,避免空泛、夸夸其談、不著邊際的玄想式鑒賞。
(這一環(huán)節(jié)著眼于培養(yǎng)語言鑒賞能力。)
讀議結合
深入探究
落實難點1、請學生仔細閱讀課文,將《魚我所欲也》與本單元已學課文《論語》七則進行比較,在其中找出孟子傳承孔子思想的證據(jù),并加以分析說明。
2、就已學的內容來看孔子與孟子的區(qū)別,并進一步從課外閱讀中發(fā)現(xiàn)孟子不同于孔子的特點,總結孟子的道德理想與人格力量及其對后世的影響。
點撥:結合孔子與孟子的身世與性格,結合他們所處的不同時代背景進行分析。
1、在閱讀過程中學會比較分析,能在已學課文《論語》七則中劃出相關原句“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舍生取義);“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食嗟來之食);“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2、討論孟子不同于孔子的性格與思想,在交流拓展思路。學生過去對孟子的認識一般較為表淺化、標簽化,到了高三階段,教師當就學生思想水平的提高做進一步的工作,提供文本進行細讀只是第一步(當然,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會學生從文本資料中提取同類論題、正反論點進行辨析是第二步;指導學生在思考中獲得一些心得體會、一二獨到的觀點、較為完整的思路,這是第三步。
(這一環(huán)節(jié)著眼于提高學生深入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后作業(yè)
拓展閱讀1、整理歸納本文出現(xiàn)的語言現(xiàn)象,做在作業(yè)本上。
2、熟讀課文,選擇其一自行配樂朗誦并錄制,同學間互相欣賞交流。
3、選擇閱讀以下書目中感興趣的一到兩篇作品并寫讀后感(每篇300字以上)。
(1)《道德文章》鮑鵬山
(2)《王者師與大丈夫》鮑鵬山
(3)《中國哲學簡史·儒家的理想主義派孟子》馮友蘭
(4)《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孔孟》黃仁宇
(5)《國學概論·先秦諸子》錢穆按照要求,及時完成作業(yè),選擇優(yōu)秀作業(yè)供同學交流學`習。常規(guī)文言文知識的積累在每節(jié)課后都要強調,如有必要,教師可將語法要點提煉給學生。以錄音的形式落實對每個學生朗讀能力的訓練,通過互相欣賞交流提起學生的興致,認真對待這項口頭作業(yè)。拓展閱讀及讀后感的撰寫有助于打開學生視野并借文字表達促進思考的深入與嚴謹。
思路點撥
氣勢充沛、鋒芒畢露、鋪張揚厲、善于層層追問步步進逼,富于鼓動性——本文選段充分展示出孟子散文的典型風格特征。教師也可以把重點放在孟子論辯藝術上,結合寫作訓練展開課堂教學。從譬喻等手法切入,引導學生欣賞孟子辯才無礙、氣盛言宜的文風,并進一步學習掌握這種手法在寫作實踐中的靈活運用。由于課文選段集中體現(xiàn)了孟子的“大丈夫”人格,教師也可以專門安排課時,提供充分的背景資料,從知人論世的角度促成學生交流思考,引導學生全面認識孟子獨立精神與高尚人格的養(yǎng)成與個人性格元素、社會時代土壤的關系,尤其是這種精神對后世的影響。如果有學生對孟子的邏輯與道德有疑問,教師也可以借機展開討論,將儒家、道家、法家,甚至于刑、墨、名等諸子百家的觀點進行比較,務求讓學生對傳統(tǒng)道德倫理能知其所以然,而不是生硬地接受或拒絕。
練習舉隅
1、從《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一文中找出例證,簡要說明孟子對孔子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
2、“孟子長于譬喻”,譬喻在現(xiàn)代修辭學中也被稱為類比,請模仿《魚我所欲也》中的手法表達自己的某個觀點(可以選擇下列某組觀點中的一個進行嘗試)。
(1)、人性本善/人性本惡。(完成練習后可參看《孟子·告子》中相關的辯論)
(2)、內在的道德比外在的法制更重要/外在的法制比內在的道德更重要
(3)、愛情比生命更可貴/自由比愛情更可貴/自由比生命更可貴
3、在學習了本單元十七、十八課(《指南錄》后序、《左忠毅公逸事》)之后,思考孟子的“浩然之氣”對后世文人志士的影響。
《孟子》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類活用現(xiàn)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
3、背誦兩篇短文,積累名言警句。
4、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5、“逆境能成才”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闡述的觀點,它表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那么“順境也能成才嗎”?
重難易錯:
1、辨析疑難字、詞不達意、句意。
2、理解“天時”地利”“人和”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強對國家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認識,
3、理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含意。并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以樂觀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
教法手段:
1、學生個人識記;2、小組合作解疑;3、教師精煉點撥。
生發(fā)問題:
1、尋找例詞,進行比較賞析,加深理解鞏固。
2、正確認識“得道多助”及“生于憂患”的時代意義。
分析檢測:
1、選擇性提問;2、運用展臺默寫并糾錯;3、作學案上精選習題。
教學反思:
1、合理安排課堂時間,做到讀,寫,練結合,向45分鐘要效率;
2、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以飽滿的興致參與到課堂的每個環(huán)節(jié);
3、充分發(fā)揮小組作用,實現(xiàn)簡單問題組內解決,難度問題充分討論思考;
4、教師要善于調動課堂氣氛,把握學生情緒,精煉點評疑難問題,與學生做好互動。
課后反思:
1、古文教學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2、課堂上解決問題的過程強調學生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要駕馭課堂。
3、教師要想方設法鼓勵學生合作學習,但不能忽視學生的獨立思考。
4、課堂上可以倡導探究性學習,有一些發(fā)散性思維的習題,但不能無度開放,要控制學生,把握進程。
《孟子》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辨析疑難字、詞不達意、句意,是本文學習的一個重點,可以放手讓學生在自學中,發(fā)現(xiàn)問題,互相討論后,教師精要講解的方法學習。
2、理解蘊含在兩文中的作者的觀點,是學習本文的又一重點,教師應通過設計帶有啟發(fā)性問題的形式,讓學生分析、討論來解決。
3、兩篇短文都采用“逐層深入論證”的結構,這是學習本文的一個難點,因此,要從淺入手,在學生理解文意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先分清層次,能概括出層意,再進而幫助學生從整體上認識這一結構特點。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疏通第一章大意,理解寓含其中的作者的觀點,學生暢談各自看法,以加深理解。
二、整體感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選自《孟子·公孫丑》,標題是后來的編者加的。此標題從內容上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中心意即:凡講仁義,行仁政的,就會得到廣泛的支持與擁護;反之,就孤立,就會只有極少數(shù)人的支持與擁護。孟子生活在各諸侯國互相攻伐,社會騷亂的戰(zhàn)國時代。因此,他提出“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張,反對武力兼并,這篇短論很能代表他的主張。
三、教學過程
1、讓學生介紹查找到的孟子及《孟子》的常識的資料,講述摘錄的逆境造就人才的事例。
2、鼓勵學生充分朗讀,自學,發(fā)現(xiàn)問題,質疑,討論。
結合課后練習一,要求學生在朗讀課文時注意節(jié)奏鮮明,如“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讀排比句尤其要注意節(jié)奏鮮明,讀出氣勢來。孟子自稱善養(yǎng)浩然之氣,他是很講究文章的氣勢的。朗讀時還要通過語調的變化,突出文章的關鍵句、中心句。
老師可先范讀,再指名讀、小組齊讀或全班朗讀,讓教室里充滿學生的瑯瑯書聲。
3、檢測自學效果。
(1)下列句子朗讀節(jié)奏劃分有誤的一句是()
A.夫/環(huán)而攻之。 B.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2)下列句子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B.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米粟非不多也
(3)解釋下句中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①池非不深也。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討論問題
(1)本文作者從作戰(zhàn)入手,設舉了兩個戰(zhàn)例,從中可以看出,作者把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客觀因素歸結為哪幾個?作者認為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何?
(2)本文借論戰(zhàn),深入闡述了怎樣的政治主張?這一主張是如何逐層推進論證的?
(3)畫出第3、4節(jié)中的排比句,誦讀體會,議論文說理運用排比句式的表達作用。
練習:請你緊扣強調“青少年時期要努力學習”這一內容寫一組排比句,加深體會。
四、總結、擴展
這篇短論著重闡述了孟子關于統(tǒng)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張。論證逐層深入,令人信服。排比句式,更增強了語句的氣勢。
為達到教育的目的,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知識,簡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因,使其懂得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重要性。
五、布置作業(yè)
1、整理課堂筆記,分類整理通假字、古今異義字。
2、背誦文章。
教后記: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比照學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懂得逆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并加深對逐層深入論證方法的理解。
二、整體感知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章選自《孟子·告子》,文題同樣是編者所加,該標題也恰好概括了本章的中心意思——憂患激勵人奮起,使人生存發(fā)展;安逸享樂使人萎靡,必將導致滅亡,即逆境能成才。表明了孟子關于人才要在困難環(huán)境中磨煉造就的觀點。文章擺事實,講道理,舉例典型,觀點與材料緊密結合,說理透徹,令人信服。
三、教學過程
1、指導朗讀。聽錄音范讀,學生跟讀,自由誦讀。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傅說 忍性 法家 拂士 曾益
(2)正確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節(jié)奏
①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②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
2、發(fā)動學生借助工具書自學,疏通文意。著重強調通假字及用法特殊的字。重要的語句有:
(1)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2)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3)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4)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3、討論問題,深入理解本文中心及逐層深入的論證方法。
(1)本文共列舉了哪些人的事例?這些事例共同說明了什么道理?
明確:第一節(jié)列舉六個由卑微而顯貴的杰出歷史人物的事例,意在說明人要成大器,擔負治國重任,必須經(jīng)受磨煉。
(2)例證以外,本文還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說明這一道理的?
明確:作者在短文中,不局限于例證。還善于由個別到一般,講道理分析,并從正反兩方面對比分析論理。
(3)與上一章比較,本文在論證思路上有何異同?
明確:同:本文在論證上也采用了層層推理的方法。
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開頭即提出中心論點,而本文是在層層推論的基礎上,結尾時才概括出來的。
四、總結、擴展
本文作者采用層層推理的方法,擺典型事例、正反對比講道理,使觀點有很強的說服力。
為更好地拓開學生思路,深入領會作者的觀點,可以讓學生思考下列問題:
1、試另舉一兩個古今事例,或結合本人的親身體驗,談談你對“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理解。
2、有人說:“逆境能成才”,“順境也能成才”,請你舉例談談對此說法的看法。
五、布置作業(yè)
1、課后練習三、四。
2、強化背誦內容。
3、設計表格著手積累己學過的通假字。
【《孟子》教學設計13篇】相關文章:
有關孟子名言02-15
孟子名言名句01-20
孟子名言警句12-25
孟子的語錄02-14
《孟子》閱讀答案03-16
孟子的名言匯總02-14
精選《觀潮》教學設計 教案教學設計11-15
孟子文言文翻譯01-13
孟子經(jīng)典名言名句摘抄01-11
孟子名言集錦3篇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