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在山那邊》教學設計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七年級《在山那邊》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通過朗讀訓練,使學生了解朗讀詩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2、感知詩歌所表達的思想內容,理解“山”與“海”的意象。
3、通過本課的學習,初步體驗詩歌表達的美。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朗讀來整體感知詩歌美的韻律。
2、引導理解、感悟詩歌詞句的象征意義。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體會詩歌美,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2、理解“理想”的意義,樹立理想,并培養(yǎng)為實現理想而不懈奮斗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了解朗誦詩歌的基本要求,有感情的反復朗讀全詩,提高朗誦能力。
2、通過理解關鍵字詞句,整體把握詩歌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為理想而奮斗的情懷。
難點:
理解詩歌的象征手法,領會“山”與“海”蘊含的深層含義。
教學方法:
教法:
1、朗讀法
2、引導法
3、思維拓展法。
學法:
1、朗誦法
3、直觀感知法。
教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同學們,當我們看到這些事物你會想到什么?這些事物我們都賦予了他們特殊的含義,今天,就讓我們依托物象和情意來學習一首現代詩歌《在山的那邊》。
二、初讀課文,了解詩歌大意,解決生字詞。
1、請全班學生自己放聲朗讀兩遍,學生個別朗讀,要求語音正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2、指導學生解決生字詞。
3、請同學對朗讀進行評價。
三、范讀課文,讀出感情。
老師通過朗讀,讀出了一種尋而未得的失落,那我們同學通過朗讀又讀出了怎樣的情感呢?請同學來說一下。
四、品讀詩歌,了解寫法。
1、大家從詩歌中讀出了這么多情感,這些情感是作者是借助哪些物象來傳遞的'呢?(板書:畫出山與海的簡圖)
2、請同學們將你認為最好的句子讀給大家聽。老師做示范:朗讀喜歡的幾句,并簡明扼要的說明喜歡的原因,明確象征手法的運用。
四、理解詩歌意蘊,感受詩歌魅力。
通過朗讀,我相信同學們已經基本理解這首詩的內涵,現在我們一起探究:請大家把詩歌中的我換成自己的名字,再一次朗讀詩歌,并且回答問題:你是喜歡小時候的我還是喜歡長大后的我,并且說說理由。
(明確:小時候,理解的“山”和“海”是具體的,可見的,實實在在的自然界的“山”和“海”,今天,“海”是“我”心中的理想境界。而“山”則是“我”在追尋的過程中遇到的重重困難,道道阻礙。長的后,我經過了成長的風雨,“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難;“爬山”比喻艱苦奮斗。詩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撓地堅持奮斗,理想境界終將會實現。)
同學們,換上名字以后,是不是有一種很特別的感覺,說說你的看法,全班同學各抒己見。
五、拓展延伸,哲理思辨。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相信同學們和老師一樣被詩歌打動著。詩歌是我國文學中的一塊瑰寶,在燦爛的文化中光彩奪目,在詩歌中都經常會出現智慧的火花,啟迪哲理,點亮人生,同學們,你們知道有那些哲理性的詩句呢?將你喜歡的的詩讀出來,與同學們一塊分享吧!
老師示例: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題西林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煥《登鸛雀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離別》)
普希金、余光中、汪國真、舒婷……
六、作業(yè)布置:以"我終于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
提示:這個海可以是自然界的大海,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澀的;可以是寧靜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開朗的,也可以是陰郁的……
寫作點撥:從提示來看,“大海”不一定象征理想,可以指"成功",也可以指實實在在的自然界的“大海”,所以你可以寫第一次到海濱旅游的經歷(向往-見大海的心情-大海的壯闊、狂暴、寧靜之美……),還可以寫自己學習、生活中一次成功的經歷等。
【七年級《在山那邊》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08-15
《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05-29
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05-08
在山的那邊 教學設計12-06
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11-08
《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02-22
在山的那邊 教學設計01-07
《在山的那邊 》教學設計10-27
《在山的那邊》的教學設計12-10
《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12-07